白鸠篇:

你看那白鸽,飞来飞去,叫个不停。它心里想着君王的恩德,所以飞到宫廷来。你看那白雀,象征着祥瑞,羽毛洁白鲜亮。它在庭院里飞舞,回应着君王的仁义。洁白美丽的鸽子,有的羽毛是红色的,有的羽毛是黄色的。它们为君王的恩惠而高兴,振翅飞翔。就像东墙上的余晖,鱼儿在江河湖海里自由自在。君王的恩惠像阳光雨露,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也关照着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驾着我的好马,练习驾驭和奔驰。和君王一起游玩,沉浸在快乐中,忘记了饥饿。我的内心平静安宁,我的志向得到了满足。弹琴鼓瑟,以此自娱自乐。登上高高的楼台,仿佛飘游在太清仙境。希望自己能像龙凤一样,自由自在,轻盈飘逸。

济济篇:

快乐地飞舞,空气中弥漫着芬芳,我思念着过去美好的时光。有些事已经失去了,有些事还可以去做,过去和现在,都像这永不落幕的夕阳一样。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渐渐老了,就像快要落山的太阳。不过,现在就应该痛快地喝酒,享受快乐。衰老和死亡,谁又能预料呢?我心里有很多忧愁,充满了思念。就像深潭里的鱼儿,孤零零的,渴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像黄浦江边的众多鱼群一样。君王的恩情,世间少有,我只能悲歌起舞,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独禄篇:

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就像陷在又深又脏的泥潭里。泥潭脏一点还能忍受,但水太深了,会把我淹死的。你看那成双成对的大雁,在田边嬉戏玩耍。我想射杀大雁,却又想到自己的孩子孤苦无依,于是放弃了。像浮萍一样飘荡,随风摇曳。我的心境,怎么能和它们相比呢?空荡荡的床,低垂的帐幔,谁知道我孤身一人?夜里穿着锦绣的衣服,谁又能分辨出真假呢?刀子在磨刀石上发出鸣叫声,我靠在床上,无计可施。父亲的冤屈没有得到伸张,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凶猛的野兽成群结队,在山间出没。它们想吃人,不管对方是不是达官贵人。

碣石篇:

东临碣石,眺望大海。海水多么清澈,山岛高耸挺拔。树木茂盛,草木繁茂。秋风瑟瑟,巨浪翻滚。日月运行,好像从海上升起。星河灿烂,好像从海中涌出。多么幸运啊!我写下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观沧海》

十一月份,北风呼呼地刮个不停。天气冷清,到处都是厚厚的霜。公鸡早上叫,大雁往南飞。猛禽都躲起来了,熊也藏在洞里冬眠。农具都收起来了,庄稼都收割完了堆在场上。旅店都收拾好了,方便商人来往。真是太好了,我要唱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冬十月》

家乡的环境不一样,北方河套地区特别冷。河里的冰块漂浮不定,船很难行驶。地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树木茂密又深奥难测。河水干涸了,冰面结实得可以走人。隐士们穷困潦倒,勇敢的侠客们却不受重视。心里总是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真是太好了,我要唱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土不同》

神龟虽然寿命很长,但终究有死的时候。腾蛇即使乘着云雾飞翔,最终也会变成灰尘。千里马即使老了,卧在马槽里,心里仍然想着驰骋千里。有志气的英雄,即使到了老年,雄心壮志也不会减弱。寿命的长短,并不完全由天注定。保持身心愉悦,就能延年益寿。真是太好了,我要唱歌来表达我的心意!——《龟虽寿》

【淮南王篇】

淮南王,自称高贵,盖了座一百尺高的楼,好像跟天连在一起似的。后花园里挖井,井栏是用银子做的,用金瓶子装绳子打水喝。喝着凉水,想起年轻的时候,年轻时漂亮又聪明的人啊,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他放声悲歌,歌声响彻云霄。我想渡过这条河,可是没有桥啊!我真想变成双黄鹄,飞回我的家乡。回到家乡,回到我的故乡,在故乡徘徊,身心疲惫。华丽的舞蹈,动听的歌曲,都不能让我快乐,我徘徊在故乡的桑梓树下,好像在天上飞一样。

这“鼓角横吹曲”啊,“鼓”啊,根据《周礼》记载,是用来指挥军队的。“角”呢,有人说,蚩尤率领鬼怪跟黄帝在涿鹿大战,黄帝才开始命令吹角,角声像龙的叫声一样,用来抵御敌人。后来魏武帝北征乌丸,越过沙漠,士兵们想家了,于是就把角声减弱了,变得更悲凉了。

胡琴啊,最早是配合胡笳乐器演奏的,后来逐渐用它来吹奏横吹乐曲。有双管的胡琴,就是胡乐了。张骞出使西域,把胡乐的演奏方法带回了长安,只传下来了一首《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胡乐又创作了二十八首新曲,皇上把它定为军乐。后来汉朝把这些乐曲传给了边疆的将领们,和帝时期,万人将军都能演奏这些乐曲。魏晋以后,二十八首乐曲就不全了,常用的只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这十首。

魏晋时期,有个叫孙氏的人擅长演奏旧曲,宋识擅长打拍子伴唱,陈左擅长清唱,列和擅长吹笛,郝索擅长弹筝,朱生擅长弹琵琶,而且他们还创作了不少新曲。所以傅玄在他的书里写道:“人如果只重视自己听到的,而忽略自己看到的,不是很糊涂吗?如果这六个人生活在古代,那他们技艺超群,古今无人能比,岂止是伯牙子期那样心意相通啊!”这么说来,从那时以后的乐曲,都是孙氏、朱生等人演奏风格的延续。

《相和》是汉代的旧歌,丝竹乐器互相配合演奏,有人打着节拍唱歌。这套乐曲原本是一套完整的曲子,魏明帝把它分成了两套,轮流在晚上演奏。原本有十七首曲子,朱生、宋识、列和等人把它合成了十三首。

《但歌》有四首,是汉代的乐曲。它不用弦乐器伴奏,是乐伎们先唱,一个人唱,三个人和。魏武帝特别喜欢这套乐曲。当时有个叫宋容华的人,声音清澈动听,擅长演唱这套乐曲,是当时最厉害的歌手。从晋代以后,《但歌》就失传了,彻底消失了。

现在还流传下来的古代乐曲和词,大多是汉代街头的歌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类的。吴歌和各种杂曲都起源于江南,从东晋以后,这些乐曲逐渐增多。

《子夜歌》这首歌,是位名叫子夜的女子创作的。孝武帝太元年间,琅邪王轲家里有鬼唱过《子夜歌》,可见子夜这个人应该生活在太元年间之前。

《凤将雏歌》是首旧曲。应璩的《百一诗》里提到“言是《凤将雏》”,可见这首歌的历史很久远了。《前溪歌》是车骑将军沈充创作的。

话说啊,这《阿子》和《欢闻歌》这两首歌,是穆帝升平年间出现的。唱完歌之后,总要喊一句“阿子,汝闻不?” 这记载在《五行志》里呢。后来的人们就根据这句喊声,把这两首歌流传下来了。

《团扇歌》这首歌呢,故事就有点意思了。中书令王珉,跟嫂子的丫鬟好上了,感情还特别深。他嫂子就狠狠地打丫鬟,这丫鬟平时唱歌挺好听的,王珉又喜欢拿着白团扇,所以就有了这首歌。

《懊憹歌》这歌,是隆安年间民间流传的谣曲,也是《五行志》里记载的。

《长史变》这歌,是司徒左长史王廞快要失败的时候创作的。

这些歌啊,一开始都是清唱的,后来才加上了管弦乐器伴奏。还有些歌是先有乐器,比如丝竹金石这些,然后才根据乐器的声音创作歌曲,魏朝的三调歌辞就是这种类型的。

《杯柈舞》这个舞蹈,据说是太康年间流行的《晋世宁舞》。舞者用手拿着杯柈,来回翻转着表演。其实啊,汉朝的时候只有柈舞,到了晋朝才加上了杯子,并且增加了翻转的动作。

《公莫舞》,就是现在说的《巾舞》。相传啊,项庄要舞剑行刺汉高祖,项伯就用袖子挡住他,不让项庄得逞,还对项庄说了一句“公莫!” 古时候“公”是互相称呼的,意思是“公莫害汉王”啊!现在舞者用巾子遮挡,就是模仿项伯衣袖的动作。不过,《琴操》里也有个《公莫渡河曲》,说明这曲调其实早就有了,民间说是项伯的,未必准确。

《白纻舞》,舞词里提到了巾袍。纻这种丝绸产自吴地,所以这应该是一种吴地的舞蹈。晋朝的《俳歌》里也写道:“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地人把“绪”读作“纻”,所以啊,我觉得白纻就是白绪。

最后,《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这些都在元会的时候一起表演。

话说东汉年间,正月初一,皇帝在德阳殿接受百官朝贺。这时,从西方飞来一件神奇的舍利子,它在殿前玩耍,竟然激起水花,幻化成一对比目鱼,在水里跳跃嬉戏,溅起的水花甚至遮蔽了阳光。玩够了,又变成一条八九丈长的大龙,腾空而起,在空中翻滚嬉戏,闪耀着光芒,真是奇观! 那时候,还有两个女子,在两根相隔数丈的柱子上拉起的绳索上跳舞,她们彼此交错,肩并肩而过,却丝毫不失平衡。这可是高超的技艺啊! 一直到魏晋时期,南方地区还保留着《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抃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这些精彩的表演。

到了成帝咸康七年的正月,尚书蔡谟上奏说:“明年正月朝会,只演奏鼓乐和钟鼓就行了,其他的歌舞表演就都免了吧。” 结果侍中张澄和给事黄门侍郎陈逵不同意,他们反驳说:“皇帝举行仪式,是为了教化天下,吉凶大事的区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现在全国各地的人来参加朝会,陵墓上有祭奠的仪式,朝堂上演奏宫廷音乐,这两种仪式同时进行,哀乐不分,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礼仪制度的大事,不能马虎!”

皇帝下诏说:“既然考虑到天下大局,礼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正月朝会,就应该全部使用吉庆的礼仪。至于那些只为了娱乐耳目的歌舞表演,朕实在听不下去,所以才免了它们。至于其他的大事,比如皇帝祝寿的仪式,已经喊了万岁,这已经足够隆重了,所以不需要再取消钟鼓和鼓吹乐了。” 张澄和陈逵又上奏说:“虽然大礼已经简化了,但是朝会是吉庆的场合。然而,陵墓上的祭奠仪式仍然存在,这还没完全消除悲伤的气氛;礼服的规定也体现了典章制度,这其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吉庆的意义。所以,咸宁年间的朝会,是有彻乐(全套乐舞)仪式的,这是前朝遵循古制,为后世留下典范的啊!”

皇帝最后说:“如果元旦大朝会,万国来朝,朝堂上却取消了钟鼓的演奏,那么朝会的秩序和程序也会受到影响,朝堂上没有磬乐的节奏,宾客们也没有相应的礼仪动作,这在礼仪方面,岂不是缺失了吗!所以,我们应该权衡轻重,适度安排朝会事宜。”

顾臻上书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制定音乐,是为了歌颂好的政治,用仁义来培养百姓,防止他们放纵淫乱。音乐既能在宗庙祭祀时用来祭祀祖先,也能用来教化百姓。音乐要符合五行之气,配合八风来感化万物。宫调正而方,让人向善;角调坚而齐,让人遵守礼仪。各种乐器,像弦乐、歌曲、钟鼓、金石乐器等等,都齐全了。所以,音乐能够感通神明,达到化育万物的境界,能引导风俗,达到最高的和谐。

可是现在呢,末世的那些音乐表演,只是为了好看,完全违背了礼仪,乱七八糟,就像把头脚装进竹筐里一样,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却伤人伤己,明明是危险的荆棘,却还说不要踩踏,更何况是活生生的生命呢,怎么能不让人心痛?更何况,四海的诸侯前来朝拜,观看朝廷盛典,聆听着《诗经》里的雅颂之声,目睹着朝廷的威仪和秩序,那些表演却如此不堪,简直是天理不容,反天地之至顺,伤了礼仪的大体。

现在边境有夷狄入侵,对外防御才是当务之急,那些士兵每天只吃七升粮食,却舍生忘死,奔赴战场,而那些乐工却每天能领到五斗米,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正在扫荡中原,平定四方,这种事情,不能让远方的人看到。应该让太常寺重新编排雅乐,演奏《韶》乐九遍,以求在新朝代更加兴盛,把功德颂扬,流传后世,这才是‘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的道理。那些伤风败俗的音乐,都应该取消。我们要推行节俭的美德,效仿康王时期美好的乐章,清风一吹,万物生长,这才是正道。这是我的愚见,希望您能采纳!”

于是,顾臻就下令取消了《高縆》、《紫鹿》、《跂行》、《鳖食》以及《齐王卷衣》、《笮儿》等乐舞,并且减少了乐工的俸禄。后来,他又恢复了《高縆》和《紫鹿》这两支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