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文帝开创了伟大的事业,盛大的德行在泰始年间展现。圣明的皇帝应验了天命,受命统治天下。天下万国为什么都快乐呢?因为上面有明智的天子啊!就像唐尧禅让帝位给虞舜一样,舜只是恭恭敬敬地接受了。他恭敬地坐在南面,以道德教化百姓,使社会风气得到转变。他下令大赦,逐渐平息了各种叛乱,文教也传播到了边远地区。他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施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他的聪明才智如同日月一般光芒四射,他的神圣威严如同天地一般不可侵犯。即使有像三凶那样的奸邪之徒,面对他的静默威严,也不敢轻举妄动。他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施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稷和契辅佐他成就大业,伊尹和吕尚也成为他的贤臣。朝堂上人才济济,像兰草和芷草一样芬芳,没有一个不称职的人。他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地产生影响,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他的德行,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效仿。那些凶暴顽劣之徒,在他的统治下也变得驯服,潜藏的龙也终于飞腾上天。他准备好各种器物,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一切都有章法可循。他以克己让人的方式教导臣民,以忠诚和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们。朝臣们都仰慕他清正廉洁的风范,海外各国也对他充满敬慕之情。他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像云一样普施恩泽。过去人们崇尚华丽的装饰,现在他提倡俭朴;过去人们喜欢繁文缛节,现在他简化了各种礼仪。他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像云一样普施恩泽。朝堂上聚集着众多贤才,他们日夜为国家操劳,处理着无数政务,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皇帝还经常召见大臣询问政事。臣子们就像排列有序的星辰,而皇帝则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光辉灿烂。他的功业遍及天下,功绩多么伟大啊!五帝继承了三皇的事业,三皇的事业是世人所推崇的。他的圣德应合了时代的潮流,天地都不能违背。仰望他的德行,崇高得如同天上的星辰,难以企及。他将再次兴盛像龙一样强大的家族,凤凰将栖息在他的朝廷。
【天命篇】(当魏曲《太和有圣帝》,古曲《章和二年中》。)
(此处待续,请提供【天命篇】的内容)
老天爷选中了圣祖皇帝,他注定要辅佐魏朝的皇帝。在朝堂上,他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出征在外,他四处征战,把四方都平定了。朝廷里没有一点疏漏,国家因此安定繁荣。他的德行超过了舜帝和尧帝,积累的功德甚至比太王还要多。
孟达这家伙,胆敢在偏远地区造反,企图扰乱天下。结果,我们的军队出其不意地把他给收拾了,完成了皇帝交给的任务,把他彻底消灭了。圣祖皇帝恩赦了那些做了错事但愿意悔改的人,而那些罪大恶极的家伙,他们的势力都被瓦解了。圣祖皇帝的威风震慑了强大的蜀国,他的武功也让吴国胆战心惊。
诸葛亮不识天命,竟然违背了天理,干起了造反的勾当。他带着十多万大军,屡次来侵犯咱们的边疆。咱们的皇帝英勇无比,亲自带兵镇守雍凉地区。诸葛亮一看咱们皇帝这阵势,还没开打就吓趴下了,直接就死了。
这天下兴衰成败,都是自然规律,时代变迁,充满了艰难险阻。皇帝东征,一直打到了大海边,还远征朝鲜,取得了胜利。他继承了先帝的遗志,治理好国家七政,结果曹爽又出来作乱。那些坏蛋都被消灭了,国家迎来了太平盛世,各种祥瑞都出现了。黄华象征着福气的开始,而王凌则成了祸乱的先兆。
【景皇篇】(当魏曲《魏历长》,古曲《乐久长》。)
景帝啊,真是个聪明绝顶、受上天眷顾的人,他的德行可以比肩天地。当皇帝不容易,开创基业难,维持江山更难。外面有夏侯玄,内部有张氏和李氏,这三个坏家伙图谋不轨,要乱了朝廷的秩序。景帝顺应天意,把他们的奸邪罪行都查个底朝天。边疆的将领也及时制止了他们的阴谋,让他们的叛乱计划胎死腹中。所有罪犯都伏法受罚,景帝的威风震慑万里。他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国家大事没有一件处理不好的。
可是,召陵的桓氏不守规矩,朝内朝外都乱糟糟的。小人们结党营私,蒙昧无知,恣意妄为,根本分不清治国和乱国。景帝英明神武,独断专行,治理国家既有武力,也有文治。他顺应天意废立君主,就像扫除乌云,拨开迷雾一样。可这乌云刚散去,天气刚放晴没多久,各地就接连传来战报,东南边境又出事了。俭钦就像一条长蛇一样,还勾结了吴蛮。全国各地都乱成一锅粥,大家人心惶惶,天下不安宁。景帝英勇神武,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叛乱。
俭钦在寿春起兵,前锋部队占领了项城。他出其不意,又使用了奇兵战术。这奇兵实在难以抵挡,敌军根本招架不住。两军遭遇战,敌人溃不成军,毫无还手之力。景帝的军队势如破竹,在沙阳陂与敌军展开大战。俭钦吓得魂飞魄散,败兵像云一样四处逃窜。上天保佑,景帝赦免了那些有罪的人,东方的土地也恢复了平静,就像鲸鱼吞食小鱼一样,很快平息了叛乱。
【大晋篇】(当魏曲《天生蒸民》,古曲《四方皇》。)
大晋朝,真是厉害啊,文王更是了不起!国力强盛,治理得井井有条,比古代的尧舜禹还厉害。人们都说三皇五帝是最好的,现在文王的光辉又重现了!他具备九种美德,文治武功都非常出色。想着要让天下太平,帮助所有的人民。在朝廷内部提拔像元凯这样的人才,让朝政有条不紊;对外启用武臣,威风凛凛,所向披靡。那些顺从的人自然安居乐业,那些违抗命令的,就等着灭亡吧!他的仁德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他的威严又像秋天的霜雪一样严厉。朝廷里人才济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前,像唐尧虞舜那样太平盛世的年代,也有过像“四凶”那样作乱的坏人。文王讨伐他们,大家都非常敬畏他。他的恩德感动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国家都来朝拜,献上乐器和礼物,自称是文王的臣民。西蜀那个地方,竟然敢称帝,占据一方土地。文王派兵去讨伐,让他们乖乖臣服。吴国的人也听从命令,阻止了江上的敌人。文王飞速地派人送信告知各地,大家都积极响应,一起对抗敌人。以前,先王建立了众多国家,九服地区都是藩属国。秦朝灭亡后,诸侯国也都被消灭了,王朝更迭,没几个能延续两代的。几百年过去了,也没人能恢复以前的局面,足足五百多年啊!
咱们皇上真是圣明,应天命而建立了新的制度,把土地分成五等,藩国的封地也划分清楚了。无数文武官员一起辅佐皇上,真是千秋盛世啊!皇上的恩泽遍布全国,仁德之风也吹到了海外。
【明君篇】(当魏曲《为君既不易》,古曲《殿前生桂树》。)
皇上要是明君,治理天下,能听得进各种各样的意见。只要你尽忠尽责,就算有批评和处罚,最终也能得到赏识,步步高升,就像兰花芷草从荒野里长出来,最终也能进入皇宫一样。反之,那些像杂草一样的人,只会堵塞朝堂,最终被清除掉。所以啊,大家别互相蒙蔽,官员们都要堂堂正正的。自己要谨慎小心,认真做事,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要是皇上昏庸无能,自己都没自信,那朝臣们就会各执己见,走歪路。正直的人反而被排挤,奸臣们掌握大权。忠臣们想尽忠,却张不开嘴,不敢说话。为什么不敢说话呢?因为尽忠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清澈的河流,也会因为飞扬的尘土而变得浑浊不清。人生道路有很多岔路,一旦走错了,就很难回头了。忠臣在朝廷上,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顾个人安危。邪恶和正义不能共存,就像胡人和秦人一样,虽然有时会暂时合作,但最终还是各走各的路。忠臣遇到明君,就会积极进取,不断进步,就像众星拱月一样,大家都围绕着皇上。
但如果遇到昏君,忠臣就会被贬斥,成为普通人。即使只是微薄的贡献,就像白茅一样,也依然珍贵。可是,在严寒的冬天,兰桂也会被当柴烧。奸臣们诡计多端,心思缜密,他们会迎合皇上的喜好,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对错。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结党营私,言行不一,就像填不满的深谷一样贪婪。如果他们被发现,轻则丢官,重则灭族。
《拂舞》,起源于江南地区,以前叫吴舞,但仔细研究它的歌词,发现并非吴地的方言。它也曾在宫廷中表演过。杨泓在序言中写道:“自从到了江南,我看到了《白符舞》,也有人说是《白凫鸠舞》,据说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仔细研究它的歌词,发现是吴地人民因为孙皓的暴政而思念晋朝。”现在我把这支舞的歌词放在后面。
【白鸠篇】 (此处保留原文,不作翻译)
一只白鸽,飞来飞去,叫个不停。它好像在表达对君主的忠诚,所以飞到宫廷里来了。你看那白雀,羽毛洁白鲜亮,在宫殿里飞舞,好像在回应君主的仁德。还有那些白鸽,有的羽毛是红色的,有的羽毛是黄色的,它们也高兴地飞来飞去,表达对君主恩惠的感激。就像东墙边照射过来的阳光,鱼儿在江河湖海里自由自在地游动一样,君主的恩惠就像阳光雨露,润物无声,却能使万物蓬勃生长。 我愿意为君主效劳,就像驾着好马,练习驾车一样,随时准备为君主奔走效力,即使劳累奔波,我也会乐在其中,忘记饥饿。我的内心平静而安宁,我的志向也得到了满足。平时我会弹琴瑟来娱乐自己。
我渴望能够登上高高的山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就像龙和凤一样,轻盈地飞舞。
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济济篇】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充满了飞舞的气势和美好的意境。诗人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感叹时光流逝,人已衰老,但仍要及时行乐,不要被忧愁所困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独禄篇】
这首诗歌则充满了悲凉和无奈。诗人独自一人,生活艰难困苦,就像在深水中挣扎,泥泞不堪。看到成双成对的大雁,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凄凉。他想要射杀大雁,但又想到自己孤身一人,最终放弃了。诗人把自己比作漂浮在水面的浮萍,随波逐流,无依无靠。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更加感到孤寂,锦绣的衣裳也掩盖不了内心的痛苦。父亲的冤屈未能伸张,诗人感到活着毫无意义。即使面对凶猛的野兽,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碣石篇】
我站在碣石山上,眺望浩瀚无垠的大海。海水多么清澈,山岛那么高耸挺拔。树木茂盛,野草繁茂。秋风瑟瑟,海浪翻滚。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星星和银河,好像也从海中涌现出来。多么幸运啊!我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志向!——《观沧海》
十一月份,北风呼呼地吹。天气冷清,到处都是厚厚的霜。公鸡早上叫,大雁往南飞。猛禽都躲起来了,熊也冬眠了。农具都收起来了,庄稼都收割完了堆在场上。旅店都收拾好了,方便商人来往。真是太好了,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冬十月》
家乡不一样,北方特别冷。冰块漂浮,船很难行。锥子都插不进地里,树林又深又密。河水干涸了,冰面结实得可以踩。穷苦的隐士,勇敢的侠客,总是被轻视。心里常常叹息抱怨,愁眉苦脸,很悲伤。真是太好了,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土不同》
神龟虽然寿命很长,最终还是会死。飞腾的蛇即使乘着云雾,最终也会变成灰尘。千里马即使老了,卧在马槽里,心里仍然想着驰骋千里。有志气的英雄,即使到了老年,壮志豪情也不会减退。寿命的长短,并不完全由天决定。保养身心,就能长寿。真是太好了,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意!——《龟虽寿》
【淮南王篇】
淮南王,自称高贵,建了一座一百尺高的楼房,直插云霄。后花园里挖井,井栏是用银子做的,用金瓶子装着绳子打冷水喝。喝着冷水,想着年轻的时候,年轻时漂亮又聪明,真是难得啊!放声高歌,歌声响彻云霄。我想渡河,可是没有桥,真想变成一对大雁,飞回故乡。回到故乡,回到家乡,在故乡徘徊,身心疲惫。华丽的舞蹈,美妙的歌曲,一切都很美好,在故乡附近徘徊,好像在天上飞一样。
鼓角横吹曲,这曲子是怎么来的呢?“鼓”啊,根据《周礼》记载,是用大鼓来指挥军队作战的。“角”呢,有人说,蚩尤率领鬼怪和黄帝在涿鹿大战,黄帝就命令吹角,角声像龙的叫声一样,用来震慑敌人。后来曹操北征乌丸,越过沙漠,士兵们想家了,于是就把角声减弱了,变得更悲伤了。
胡笳本是配合胡笳乐器演奏的,后来逐渐用在横吹乐器上,有双管的胡乐。张骞出使西域,把胡乐的演奏方法传到长安,只传下来一首《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胡乐又创作了二十八首新曲,皇上把它作为军乐使用。后来汉朝把它赏赐给边关将领,和帝时期,万人将军也用它。魏晋以后,二十八首曲子就不全了,常用的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首。
魏晋时期,有个叫孙氏的擅长演奏旧曲,宋识擅长打拍子伴唱,陈左擅长清唱,列和擅长吹笛,郝索擅长弹筝,朱生擅长弹琵琶,而且他们还创作了不少新曲。所以傅玄在他的书里写道:“人如果只重视自己听到的,而忽略自己看到的,不是很糊涂吗?如果这六个人生活在古代,超越古今没有能与之相比的,那岂不是和伯牙子期一样心意相通吗!”这么说来,从那时以后的乐曲,都是孙朱等人演奏技法的传承。
《相和》是汉代的旧歌,丝竹乐器互相配合演奏,有人打着节拍唱歌。本来是一套完整的乐曲,魏明帝把它分成了两套,轮流在夜里演奏。本来有十七首曲子,朱生、宋识、列和等人把它合成了十三首。
《但歌》有四首,出自汉代。没有弦乐器伴奏,乐伎先唱,一人主唱,三人合唱。魏武帝特别喜欢这首歌。当时有个叫宋容华的人,嗓音清亮,擅长演唱这首歌,当时非常出名。从晋代以后就失传了,彻底消失了。
现在还流传下来的古代乐章和歌曲,大多是汉代街头的民歌,《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类的歌。吴歌和各种杂曲都起源于江南,东晋以后,又增加了一些。
《子夜歌》是,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创作的。孝武帝太元年间,琅邪王轲家里有鬼唱《子夜歌》,说明子夜这个人在孝武帝太元年间之前就存在了。
《凤将雏歌》是旧曲。应璩的《百一诗》里说“说是《凤将雏歌》”,可见这首歌的历史很久远了。《前溪歌》是车骑将军沈充创作的。
话说,这《阿子》和《欢闻歌》啊,是穆帝升平年间出来的。歌一唱完,就喊:“阿子,你听见了吗?” 这记载在《五行志》里。后来的人们就根据这说法,把这两首歌给流传下来了。
《团扇歌》呢,这故事就有点意思了。中书令王珉,跟嫂子的丫鬟好上了,感情好得很呢!他嫂子就狠狠地打丫鬟,那丫鬟平时唱歌挺好听的,王珉又喜欢玩弄白色的团扇,所以就有了这首歌。
《懊憹歌》这歌,是隆安年间民间流传的谣曲, 《五行志》里也有记载。 《长史变》这歌,是司徒左长史王廞快要失败的时候创作的。
这些歌啊,一开始都是清唱的,后来才加上了管弦乐器伴奏。 还有啊,有些歌是先有乐器,然后才根据乐器的曲调创作歌词的,魏朝的三调歌辞就是这种类型的。
《杯柈舞》这个,查了一下,说是太康年间,全国流行的《晋世宁舞》。跳舞的时候,得用手接住杯柈,然后翻来覆去地玩儿。 其实啊,汉朝的时候只有柈舞,到了晋朝,才加上了杯子,还多了个翻来覆去的动作。
《公莫舞》,就是现在的《巾舞》。传说啊,项庄要舞剑行刺汉高祖,项伯就用袖子挡住他,不让项庄得逞,还对项庄说:“公莫!” 古时候,人们互相称呼“公”,意思是说“公莫害汉王”!现在用巾子遮盖,就是模仿项伯袖子挡剑的动作。不过,《琴操》里也有《公莫渡河曲》,看来这曲子的历史更久远了,说是项伯的,不一定对。
《白纻舞》,舞词里提到了巾袍。纻这种东西,是吴地产的,所以这应该是个吴地的舞蹈。晋朝的《俳歌》里也写道:“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地人把“绪”读作“纻”,所以啊,我觉得这白纻就是白绪。
《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这些都在元会的时候表演过。
话说东汉年间,正月初一,皇帝在德阳殿接受百官朝贺。这时,从西方飞来一件稀奇玩意儿,就在殿前玩耍起来。它先把水激起,变成一对比目鱼,在水里蹦蹦跳跳,还喷水弄出雾来,遮住了太阳。玩完了比目鱼,它又变成一条八九丈长的龙,从水里飞出来嬉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当时还有两根粗粗的丝绳,绑在两根柱子上,相隔好几丈远,两个女演员在绳子上跳舞,她们在绳子上相遇时肩并肩,却一点也不摇晃。 到了魏晋时期,一直到江左地区,还保留着《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抃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这些乐舞表演。
成帝咸康七年,尚书蔡谟上奏说:“八年一度的大朝会,仪式上只需要演奏鼓吹和钟鼓就行了,其他的乐舞表演就都免了吧。” 侍中张澄和给事黄门侍郎陈逵不同意,他们认为:“皇帝举行仪式是为了教化天下,吉凶大事的区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现在全国各地的人来参加朝会,陵园里设有祭奠的仪式,朝堂上演奏着宫廷音乐,这两种仪式同时进行,哀乐不分,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制度的大事啊!” 皇帝下诏说:“既然考虑到天下大局,仪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新年大朝会的祭祀,应该全部使用吉庆的仪式。至于那些只为了取悦耳目的音乐,朕实在听不下去,所以才把它免了。至于比较重要的仪式,比如敬献寿酒,高呼万岁,这些已经很隆重了,就没必要再免掉钟鼓和鼓吹了。”
张澄和陈逵又上奏说:“虽然大朝会的仪式简化了,但朝堂上是吉庆的场面。可是,陵园里却有祭奠的仪式,哀伤的气氛还没消除;典籍中规定的礼服,也体现不出完全的吉庆。所以,咸宁年间的大朝会,是有彻乐(演奏到结束)的仪式的,这是前朝效法古代典章制度,为后世留下典范啊!” 皇帝下诏说:“如果元旦大朝会,天下诸侯朝拜皇帝,却取消了钟鼓的演奏,连日常的礼仪也省略了,朝堂上没有磬乐的演奏,宾客们也没有行走的规范,这样一来,岂不是太失礼了吗! 应该权衡轻重,妥善处理这些事情。”
顾臻上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制定音乐,是为了赞扬政治的正确道路,用仁义来培养百姓,防止他们行为放荡。音乐既能祭祀祖先,也能教化百姓,它遵循五行之理,协调八风以感化万物。宫声正大光明,令人向善;角声刚强整齐,引导人们遵守礼仪;各种弦乐、歌曲、钟鼓、金石乐器都齐全了。所以音乐能够感通神明,达到化育万物的境界,能够改变风俗,达到最高的和谐与快乐。”
他接着说:“可是现在这些末世的伎乐,那些表演只是为了好看,完全违背常理,乱七八糟,就像把头脚装进竹筐里一样,表面上光鲜亮丽,内里却腐朽不堪。那些表演者,即使踩踏了芦苇,也觉得无所谓,更何况是践踏生灵呢?他们难道就不会感到悲悯吗?更何况现在四海之内都来朝拜天子,来到朝廷观看,耳朵里听到的是《雅》、《颂》的乐声,眼睛里看到的是庄严的礼仪,这足以让人感到天威浩荡,却偏偏做出这种反天地之道的行为,伤坏了人伦的大道。”
“现在边境有夷狄入侵,对外防御刻不容缓,那些士兵们一天只吃七升粮食,却为了国家赴汤蹈火,而那些表演者,一天却能领到五斗米,简直是过着享乐的生活。我们正在扫荡中原,平定四方,这种事情,绝对不能让远方的人看到。应该让太常寺重新编纂雅乐,演奏《韶》乐九遍,以此来彰显盛世之功,让功德颂扬之声流传后世,这才是‘保佑社稷,子孙昌盛’的根本之道。那些伤风败俗的伎乐,都应该取消。我们要推行节俭的美德,效法康哉的诗歌,让清风正气流行天下,百姓自然会响应,这才是正道。以上是我的愚见,还请皇上采纳!”
于是,顾臻奏请取消了《高縆》、《紫鹿》、《跂行》、《鳖食》以及《齐王卷衣》、《笮儿》等乐舞,并且减少了他们的俸禄。后来,他又重新恢复了《高縆》和《紫鹿》这两支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