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说:过去那些帝王出行,仪仗威风,黄帝穿的是黄色上衣和红色下裳,帝喾乘坐的是红色车子,驾着白色马匹。他们遵循着古老的礼仪制度,车驾的装饰也各有讲究,兵器也十分精美,相互辉映。

帝王出巡时,旗帜分列,车驾光芒四射,护卫森严,皇宫更加富丽堂皇,北极星的光辉也因此增色不少。《月令》里记载,夏季的月份,要命令官府的妇女们染制彩色的衣料,红色、丹色等各种颜色按照等级排列,都有着各自的品级标志。高高的旗帜上绘有日月星辰的图案,仪仗队伍的排列也十分讲究,官员们穿着华丽的服饰,佩带各种饰物,乐队奏响和谐的乐曲,邪恶之气都被驱散,无法靠近。

那些帝王们整顿社会秩序,修补国家法度,疏通山川河流,消除各种灾害,功劳越大的,装饰就越华丽,德行越高的,服饰就越尊贵,没有一件不是质地精良,做工精美的。《尚书》上说:“要根据功劳来考量,根据功劳来决定车服的等级。”《礼记》上说:“鸾车是虞舜时代的御用车辆,钩车是夏朝的御用车辆,大路是商朝的御用车辆,乘路是周朝的御用车辆。”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古代帝王对车服制度的重视,通过车服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功德。古人认为,圣人们观察鸟兽的形态、草木的色彩,才开始创造了各种服饰,颜色也各不相同;观察到秋蓬孤零零地旋转,北斗星旁的星宿,才开始制造了车舆,形状也各有不同。他们根据所见之物创造出相应的器物,触类旁通,不断发展创新。

周朝继承了殷商的制度,车服制度由来已久。成王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时,祭坛上装饰着羽毛,参加祭祀的物品多达八十种之多。祭祀用的马匹、鸟羽装饰的旌旗,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回应,殷公、曹叔等诸侯都恭敬地低头行礼。《周礼》中记载,巾车氏官员用大红色车驾参加朝会,用白色车驾参加军事行动。周朝的制度非常完善,后世都遵循着这些古老的规范。但是,不同地区的宾客和军队,车服制度也略有不同,因此,周朝的军队既严整又灵活,既能展现武力,又能体现文化。六种等级的冕服,五种等级的车辆,是周朝帝王的常规制度,等级分明。

后来,礼仪制度逐渐衰败,世风日下,诸侯之间互相征伐,礼仪制度也随之崩溃,紫色的衣物在齐国等地泛滥,长长的缨络也混杂在邹国等地的饰物中。孔子说:“君子学习广泛,穿着打扮朴素。”一些豪杰不遵守礼仪制度,平民百姓也开始穿戴华丽的服饰,郑伯的门前出现了穿着华丽的彯鹬冠的人,春申君府邸里出现了穿着珠履的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车服制度,珍贵的貂皮从东方运来,獬豸的图案从南方运来,还出现了黑色旗帜和黑色车盖的制度,以及旄头和罕车的装饰,九个诸侯国的廷臣都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朝见秦始皇,车舆的装饰也各有特色,这就是秦朝车服制度的盛况,也是战国时期车服制度的延续。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毁了三代的典章制度,用金根做车辕,取消了六种冕服,用黑色粗布做祭祀服装。汉高祖刘邦入关后,沿用了秦朝的制度。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汉武帝时期,仪仗更加盛大,车驾出行,威风凛凛,在汾河边祭祀后土,在甘泉山祭祀昊天,奉常官员献上祭品,这被称为大驾,车驾有上千辆,骑兵有上万匹。到了汉成帝时期,宠妃赵飞燕乘坐的车辆装饰华丽,车上的饰物如同天狼星的弓箭和太阳的光芒一样耀眼,车驾排列整齐,如同云雾聚集一般。后来,王莽篡权,车驾停驶,赤眉军起义,文物荡然无存。建武十三年,吴汉平定蜀地后,才开始恢复车舆的装饰,逐渐完善。汉明帝参考《周官》和《礼记》,恢复了衮冕的制度,天子戴通天冠,佩带玉玺。魏明帝认为当时的服饰过于华丽,担心僭越,于是减少了服饰的装饰。高堂隆上奏说:“更改历法和称号,是帝王用来彰显政权,改变民风民俗的。”魏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改元景初,服饰颜色以黄色为主,象征着大地。魏武帝时期,继承了前代的制度,祭祀典礼都仿效尧舜时代。

晋朝的时候,金银首饰流行,人们还喜欢穿红色的衣服,难道是主管礼仪的官员们弄丢了古代的规矩吗?

哎,这车啊,讲究得很!车轱辘用的是玉、金、象牙、皮革、木头这五种材料做的,这叫“五路车”。跟皇帝的车一样,车轮都是朱红色的漆,上面画着木虡纹。车轮有三十根辐条,这是按照月亮的盈亏变化来的;车轴很重,有两个车辖,涂着红色的油,宽八寸,长三尺,直接插在地上,连接着两个车轴头,这叫“飞軨”。

车厢的装饰更是奢华,用金箔做成龙的形状,作为车厢的扶手,这扶手很重。车厢前面还有雕刻的文兽伏在车辕上,龙的头衔着车辕,左右两边是吉阳筩,鸾鸟和雀鸟站在车衡上,车辕和车辕上的装饰都画着木虡纹。车顶是青色的盖子,里面是黄色的,所以叫“黄屋”。车厢的横梁末端装饰着金色的华饰,横梁一共二十八根,象征着二十八星宿。车厢后面有两个箱子,箱盖是用玳瑁做的,形状像翅膀,还镶嵌着金银,所以大家也叫它“金鹍车”。

车子的左边斜插着旗帜,右边插着棨戟,都用皮套装着。棨戟的套子上绣着黻纹,上面是“亚”字,还系着大青蛙形状的幡。车辕长一丈多。在戟的顶端,还插着牦牛尾巴,大得像斗一样,放在左边驾车的马的轭子上,这叫“左纛”。车辕都向上弯曲,这是取自《礼纬》里“山车垂句”的意思,意思是说不用弯曲就能自然成弧形。

话说古代的车队,分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条路线,每条路线的车子装饰都不同,所以就用这些材料来命名。皮革做的车就叫革路,木头做的就叫木路,以此类推。

这五条路线里,玉路的地位最高。玉路的车子,在太常寺(古代掌管祭祀的官署)使用,车子上挂着十二排垂珠的冕旒(古代帝王或祭祀时戴的帽子上的装饰),车盖高九尺,垂到地上,上面还画着日月和升天的龙,专门用来祭祀上天。金路的车子,上面挂着九排垂珠的冕旒,主要用于接待各国使臣,也用来赏赐给上公、王子和诸侯的弟弟们。象路的车子,车盖是红色的,没有任何图案,主要用于上朝,也用来赏赐给诸侯。革路的车子,车盖是白色的,主要用于出征打仗,赏赐给镇守边疆的诸侯。木路的车子,车盖是黑色的,主要用于打猎,赏赐给藩属诸侯。玉路的车子用六匹黑马拉,其他四路都用四匹马,马的鬃毛都用黄金装饰,还插着翟鸟的尾羽。

马的装饰也很讲究。象路的车马用锡做的装饰,镶嵌在马的额头上,叫做“当颅”。金路的车马用金色的方釳(一种金属饰物),釳是用铁做的,大概三寸宽,中间高两头低,像山峰一样,中间也插着翟鸟的尾羽。马的装饰缨子用红色的罽(一种毛织物)和茸毛装饰,金路的车子有十二个这样的缨子。这些缨子挂在马的胸前,像裙子一样。五条路线的车子都有锡鸾(一种金属鸟形装饰)和铃铛,还有玉制的马饰,这些马饰挂在马的胸前缨子上。车辕的顶端雕刻成龙或象的形状,车衡(车厢上的横梁)上还有环形的装饰,用来挂铃铛。车辕上还装饰着红色的幩(一种车饰)。皇帝的车子用红色的丝带缠绕在马鞭上,以示尊贵。

平时,这五条路线的车子各司其职,不会同时出现;只有在宫廷举行大型宴会的时候,才会把这些车子、仪仗、旌旗和鼓乐都摆放在宫殿庭院里,场面十分壮观。

话说啊,古代的车,坐着的叫安车,站着的叫立车,也叫高车。《周礼》里写着,只有皇后才能坐安车,连皇帝都不能。汉朝以后,才开始给皇帝造安车。

那时候啊,有青色立车、青色安车、红色立车、红色安车,还有黄色、白色、黑色的立车和安车,一共十辆,叫作五时车,老百姓也叫它五帝车。皇帝坐的车,用六匹马拉,其他的车都用四匹马拉。车上插十二面旗子,颜色跟车身一样。立车上的旗子是竖着的,安车上的旗子是斜插着的。拉车的马也按照五时车的颜色来配,白马的尾巴要涂成红色。车辕上装饰着金银镂刻,车顶是黄色的,车后跟着左纛(dào),就像金根车那样,出行时,五牛旗跟着后面走。这五牛旗是平吴之后才造的,旗子上画着五头牛,车上也装饰着五头牛,青色和红色的在左边,黄色的在中间,白色和黑色的在右边。旗子插在牛背上,出行的时候有人抬着走。用牛做装饰,是因为牛能负重远行,而且很稳当。平时旗子是卷起来的,这叫“德车结旌”;皇帝亲自上战场的时候,旗子就展开,这叫“武车绥旌”。

金根车,用四匹马拉,不插旗子,上面装饰得跟画轮车一样,下面像金根那样装饰。耕根车,也用四匹马拉,插着红色的旗子,有十二旒(liú),是皇帝亲耕的时候坐的车,也叫芝车或三盖车,车辕上放着犁和耙。魏景初元年,改了历法和服饰颜色,喜欢黄色,祭祀用白色牲畜,打仗的时候骑黑头白马,插大红色的旗子,朝会的时候插大白旗,这是效仿殷商时代的做法。泰始二年,有人建议说:“应该像虞舜和唐尧那样,都用前代的历法和服饰颜色,金根车和耕根车都插红色的旗子。”皇帝同意了。

辇(niǎn),从汉朝开始就是君主坐的车,魏晋时期,皇帝稍微出个门就坐这个。

戎车,用四匹马拉,是皇帝亲自上战场时坐的车。车上载着金鼓、羽旗、幢翳(chuáng yì),车辕上放着弩,插的矛和旗帜都是斜插着的。

猎车,就是皇帝打猎时坐的车,用四匹马拉,车轮又大又宽,车身周围装饰着龙纹图案。它还有个名字叫阘戟车,或者叫蹋猪车,魏文帝后来把它改名叫蹋兽车。《礼记》里说“国君不乘奇车”,这奇车指的就是猎车。古代皇帝打猎时坐的是木辂,后来才用猎车代替。

游车,是九辆车组成的车队,每辆车用四匹马拉,是开路的先锋车队。云罕车,也是四匹马拉的车。皮轩车,也是四匹马拉的,车厢是用兽皮做的。鸾旗车,也是四匹马拉的,是走在皇帝车驾前面的车,车上插着鸾旗,就是把鸟的羽毛和旄牛尾编织起来,插在车旁的旗帜。建华车,也是四匹马拉的,一共两辆,出行时一辆在左边,一辆在右边。

轻车,用两匹马拉,是古代的战车。一队轻车有前后二十辆,分别在左右两边行驶。车轮涂成红色的,没有车篷,车上插着矛、戟、旗帜,弩箭筒放在车辕上。皇帝出巡时,射声校尉、司马、官吏、士兵都乘坐轻车,按官职高低依次排列。司南车,也叫指南车,用四匹马拉,车身下边做成楼房的样子,有三层,四个角上都有金龙衔着羽葆,车上还刻着穿着羽衣的仙人木雕,车子无论怎么转,仙人的手总是指着南方。皇帝出行时,司南车总是走在最前面。

记里鼓车,用四匹马拉,形状跟司南车差不多,车里有个木头人,手里拿着槌子敲鼓,走一里路就敲一下。羊车,也叫辇车,车厢像轺车一样,车厢里还有放兔子的箱子,车轮和车辕都漆着彩画。汉武帝的时候,护军羊琇经常乘坐羊车,司隶刘毅就弹劾了他的罪过。画轮车,用牛拉,车轮和车轴都用彩色漆画着,所以叫画轮车。车厢上立着四个扶手,左右两边视野开阔,车上插着绿色的油布旗帜,用红色的丝线编织车饰,车辕上装饰着青色的横木,车厢的样式跟辇车差不多,但底盘却像犊车。古代地位高的人不坐牛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国势力减弱,穷人甚至都坐牛车了,后来牛车的地位才逐渐提高。从灵帝献帝开始,从天子到士人都经常乘坐牛车,就连皇帝上朝堂举哀也乘坐牛车。

属车,也叫副车、贰车或左车。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皇帝出行的车队有八十一辆属车,出行时,中间和左右两边分成几列行走。

皇帝的车队,总共有三十六辆车。最后一辆车上挂着豹尾,前面的车比这辆车少。所有的车都是黑色车盖,红色车厢,车盖上装饰着云纹。

皇帝的衣服车、皇帝的书信车、皇帝的信函车、皇帝的医药车,都是牛拉的。

阳遂四望(地名)那边,还有辆小车,车窗是布做的,车轮是黑色的,也是牛拉的。

大象车,在汉朝的仪仗队伍里走在最前面。武帝太康年间平定吴国之后,南越献上了驯服的大象,皇上就下令造了一辆大车,让大象拉,车上坐着几十个黄门乐队的人,还有南越人骑在大象上。元旦大朝会的时候,大象就拉车进宫了。

接下来是朝廷大驾仪仗的顺序:

首先是大象车,后面跟着一支乐队,十三个人,走在队伍中间。

然后是静室令,一辆车,走在中间;接着是两个式道候,一辆车,分列左右。

再后面是两个洛阳尉,骑马,分列左右。

接下来是九个洛阳亭长,红色的车,一辆车,分成三列,每列两个人吹奏乐器引导。

然后是洛阳令,黑色的车,一辆车,走在中间;接着是河南中部掾,走在中间;河桥掾在左边,功曹史在右边,共乘一辆车。

然后是河南尹,四匹马拉的车,六个戟吏(持戟的官员)护卫。

然后是河南主簿,一辆车,走在中间;接着是河南主记,一辆车,走在中间;

然后是司隶部河南从事,走在中间;都部从事在左边,别驾从事在右边,共乘一辆车。

然后是司隶校尉,三匹马拉的车,八个戟吏护卫。

然后是司隶主簿,一辆车,走在中间;接着是司隶主记,一辆车,走在中间;

然后是廷尉明法掾,走在中间;五官掾在左边,功曹史在右边,共乘一辆车。

然后是廷尉卿,四匹马拉的车,六个戟吏护卫。

然后是廷尉主簿和主记,共乘一辆车,走在左边;太仆的随从队伍和廷尉的队伍一样,走在中间;宗正的随从队伍和廷尉的队伍一样,走在右边。

然后是太常,四匹马拉的车,走在中间,六个戟吏护卫;太常外部掾在左边,五官掾和功曹史在右边,共乘一辆车。

然后是光禄的随从队伍,走在中间;太常主簿和主记在左边,卫尉的随从队伍在右边,共乘一辆车。

然后是太尉外督令史,一辆车,走在中间。

然后是西东贼仓(仓库)的官员和属员,共乘一辆车,跟随在后面。

然后是太尉,四匹马拉的车,走在中间;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两人,共乘一辆车,走在左边。

最后是司徒的随从队伍,四匹马拉的车,走在中间。

首先,司空大人乘坐四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他前面有三位三公,每位三公都带着八个拿着戟的卫士,还有一支乐队,七个人。

接下来是中护军,也乘坐四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他的队伍左右两侧各有两列仪仗队,最外层是拿着戟和盾牌的卫士,里面是拿着弓箭的卫士,还有一支乐队,七个人。

然后是步兵校尉和长水校尉,他们并排乘坐一辆车。他们的队伍跟中护军一样,左右两侧各有两列仪仗队,最外层是拿着戟和盾牌的卫士,里面是拿着刀和盾牌的卫士,每人各带一支乐队,七个人。

接着是射声校尉和翊军校尉,他们也并排乘坐一辆车,队伍配置和前面两位校尉一样,左右两侧各有两列仪仗队,最外层是拿着戟和盾牌的卫士,里面是拿着刀和盾牌的卫士,每人各带一支乐队,七个人。

之后是骁骑将军和游击将军,他们也并排乘坐一辆车。他们的队伍左右两侧各有两列仪仗队,最外层是拿着戟和盾牌的卫士,里面是拿着刀和盾牌的卫士,每人各带一支乐队,七个人。骑兵队伍,左边五队,右边五队,每队五十匹马,由两位督领分别指挥左右两侧。每队还有两个拿着戟的卫士,旗帜高高飘扬,鼓乐在队伍前方。

然后是左将军和前将军,他们并排乘坐一辆车,队伍配置和前面几位将军一样,左右两侧各有两列仪仗队,最外层是拿着戟和盾牌的卫士,里面是拿着刀和盾牌的卫士,每人各带一支乐队,七个人。

接下来是黄门麾下的骑兵,走在队伍中央。

然后是黄门前部的乐队,左右各一支,一共十三个人,乘坐四马拉的车。八位校尉的随从队伍,左右各四列,最外层是大戟和盾牌,然后是九尺长的盾牌,接着是弓箭和弩,熊渠和佽飞分别督领他们。

接下来是司南车,乘坐四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护驾的御史骑马,分列左右两侧。

然后是谒者仆射,乘坐四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

接着是御史中丞,乘坐一辆车,走在队伍中央。

然后是武贲中郎将,骑马,走在队伍中央。

接下来是九游车,走在队伍中央,武刚车分列左右两侧,都乘坐四马拉的车。

然后是云罕车,乘坐四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

接着是阘戟车,乘坐四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长戟斜着向后。

然后是皮轩车,乘坐四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

接下来是鸾旗车,走在队伍中央,建华车分列左右两侧,都乘坐四马拉的车。

然后是三位护驾的尚书郎,都官郎中走在中央,驾部在左,中兵在右,都骑马。还有一位护驾的尚书骑马,负责督促前后队伍,处理突发情况。

最后是相风车,走在队伍中央。

首先,司马督走在队伍最前面,中间的位置。他左右两边各跟着三个司马史,负责掌管仪仗,他们左右各排六行队伍。

接下来是九尺高的盾牌,然后是刀盾。再后面是弓箭,然后是弩。接着是五时车,左右两侧有骑兵护卫。

典兵中郎官走在队伍中间,负责督促前后队伍保持整齐。左边的殿中御史和右边的殿中监并排骑马同行。

然后是高盖车,走在队伍中间,左边是罼,右边是罕(此处指某种仪仗或器物,具体含义需结合史料考证)。

接着是御史,走在队伍中间,左右两侧各跟着四个节郎。

然后是华盖车,走在队伍中间。

接下来是殿中司马,走在队伍中间。殿中都尉在左边,殿中校尉在右边,他们左右两侧各排四行队伍。弩兵队伍里面还有一行细盾兵,还有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各一行。

然后是罡鼓,走在队伍中间。

接下来是金根车,用六匹马拉,走在队伍中间。太仆卿驾车,大将军坐在旁边。左右两侧又各增加了三行队伍,一共九行。司马史九人,带领着两行大戟盾兵,一行九尺盾兵,一行刀盾兵,一行由基(此处指某种仪仗或器物,具体含义需结合史料考证),一行细弩兵,一行迹禽(此处指某种仪仗或器物,具体含义需结合史料考证),一行椎斧兵,一行力人刀盾兵。加上细盾兵、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左右两侧各十二行。金根车上插着十二面青色的旗帜。左将军骑马走在左边,右将军骑马走在右边,殿中将军拿着凿子和斧头走在车旁,车后跟着负责衣物和文书的官员,六行队伍,左右两侧一共三十二行。

然后是曲华盖车,走在队伍中间。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并排骑马,分列左右两侧。

然后是黄钺车,用一匹马拉,走在左边,御麾骑兵走在右边。

然后是相风车(此处指某种仪仗或器物,具体含义需结合史料考证),走在队伍中间。

然后是中书监骑马走在左边,秘书监骑马走在右边。

然后是殿中御史骑马走在左边,殿中监骑马走在右边。

然后是五牛旗,赤色和青色旗帜在左边,黄色旗帜在中间,白色和黑色旗帜在右边。

然后是大辇,走在队伍中间。太官令丞在左边,太医令丞在右边。

然后是金根车,用四匹马拉,没有插旗帜。

然后是青色立车、青色安车、赤色立车、赤色安车、黄色立车、黄色安车、白色立车、白色安车、黑色立车、黑色安车,一共十辆车,每辆车都用四匹马拉。每辆车上都插着十二面旗帜,颜色与车身颜色相同。立车上的旗帜竖着插,安车上的旗帜斜着插。

最后是蹋猪车,用四匹马拉,走在队伍中间,没有插旗帜。

话说这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首先是耕根车,四匹马拉的车,走在队伍中央,左右两边各跟着十二面红旗,熊渠在左边督促,佽飞在右边督促。

接着是御用的几辆车,御用四望车、御用衣车、御用书车、御用药车,都是牛拉的,也走在队伍中央。然后是尚书令在左边,尚书仆射在右边,还有六个尚书郎分列左右,并排而行。此外,还有两个治书侍御史分列左右,再加两个侍御史分列左右,还有兰台令史也分列左右,都是骑马的。

接下来是豹尾车,只有一匹马拉,豹尾车之后就是仪仗队的尾声了。不过,从豹尾车之后到队伍后方,两边都摆放着二十张神弩,每五张神弩由一名将领和左右各两名将领负责。

然后是二十辆轻车,分列左右。接着是六十匹流苏马,威风凛凛。

再后面是金钺车,三匹马拉,走在队伍中央,左右各有一名尚书郎和一名令史骑马护驾。

金钲车也是三匹马拉,走在队伍中央,左右各有一名侍御史和一名令史骑马护驾。

然后是黄门负责后部的鼓吹乐队,左右各十三人。

接着是两辆牛拉的戟鼓车,分列左右。左边是大鸿胪外部的掾吏,右边是五官掾和功曹史,并排而行。

接下来是大鸿胪的车驾,四匹马拉,还有六个拿着钺的官吏。

大司农的队伍走在中央,左边是大鸿胪的主簿和主记,右边是少府的队伍。

然后是三位卿,并排骑马,跟在他们后面的是四个官吏,两个铃下官,六个拿着马鞭的,六个拿着方扇的羽林军,都穿着红色的衣服。

领军将军的车驾走在队伍中央。整个仪仗队的左右两侧各有两列九尺高的盾牌,里面是弓箭,鼓吹乐队就像护军一样。

后军将军在左边,右将军在右边,他们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跟左军和前军一样。

越骑校尉在左边,屯骑校尉在右边,他们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跟步兵和射声营一样。

首先,领队的是护骁骑和游军校尉,他们都骑马,身边跟着四个骑马的吏员,一左一右护卫着。都督兵曹各一人,也骑马走在队伍中央。四个骑将军,以及骑校、旗手、鼓手、铃铛手、旗帜手、军校,都并排骑马同行。功曹史和主簿也骑马跟随。此外,还有各一骑的巾散、扇幢、麾,以及一支七骑的鼓吹乐队。

接下来是护军,他们的队伍里增加了大车和斧钺,五官掾骑马跟随。

然后是十队骑兵,每队五十匹马。每队前面有三个骑马的人:一个将领,一个持旗的,一个旗手。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督战伯长。羽林骑督和幽州突骑督分别统领这些骑兵队伍。 紧随其后的是十队郎兵,每队五十人。每队前面有三个骑马的人:一个穿绛袍的将领,一个骑马的,一个旗手;后面跟着两个步行督战伯长。所有的骑兵都拿着长矛。

接下来是大戟队、九尺盾牌队、刀盾队、弓箭队、弩箭队,每队五十人。每队前面有三个步行的人:一个穿黑袴褶的将领,一个骑校,一个旗手;后面跟着一个步行督战伯长。金颜督将统领这些队伍。

皇太子的车驾有三匹马拉,左右各有一辆副车。车轮是朱红色的,车辕上装饰着兽头和鹿角,车盖上绘有九条垂下来的龙纹,车盖是青色的,上面装饰着二十八颗金色的华蚤。车厢是黑色的,绘有纹饰,车辕也是装饰精美的,车身涂着黄金和五彩颜色,这辆车也叫鸾路。如果不是皇太子,就乘坐画轮车,车厢可以四面观望,车盖是绿色的油幢,用朱红色的丝绳捆绑,车厢内饰以金锦,车身涂着黄金和五彩颜色。皇太子还有三辆副车,样式和主车一样,只是车轮没有绘画而已。

王青盖车和皇孙绿盖车并排而行,也是三匹马拉,左右各有一辆副车。

云母车,是用云母装饰的犊车,只有王公才能乘坐,臣下不能乘坐。

皂轮车,用四头牛拉,样式和犊车差不多,只是车轮是黑色的,车盖是青色的油幢,用朱红色的丝绳捆绑。只有有功勋的诸王和三公才能乘坐这种车。地位高的官员还可以乘坐四望车、三望车和夹望车。

油幢车,用牛拉,样式和皂轮车差不多,只是车轮没有漆而已。只有有功勋的王公大臣才能乘坐。

话说古代的车,就像咱们现在看到的牛拉的小车那样,只不过车篷盖得比较严实。诸王和三公出行都坐这种车。

诸公上朝,朝廷会给他们配四辆车,其中安车(舒适的车)配黑耳马三匹,一辆;皂轮犊车(黑色车轮的小车)一辆;其他官员,从祭酒、掾属到令史,都坐黑色小车,穿着朝服上朝。武官们则另有配车。

那些特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以下的大将军们,如果没开府,也没担任持节都督的职务,就配两辆安车,配黑耳马,还有一辆带后门的小车(轺车)。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谒者仆射这些高级官员,以及郊庙明堂祭祀出行时,都坐大车,四匹马拉车,前后还有两辆大车作为引导,右边是副车。平时出行就坐安车。如果他们退休了,朝廷会赐给他们安车和四匹马。

郡县的公侯出行,配两辆安车,右边是副车,车轮是朱红色的,车辕上装饰着鹿角和熊的形状,车厢是黑色的,车篷是黑色的绸缎。

公的旗帜有八旒(垂下的饰带),侯有七旒,卿有五旒,上面都画着降龙的图案。

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的车子,车篷是黑色的,车辕是朱红色的,车饰是五彩的铜饰,两匹马拉车;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右边是副车;千石、六百石官员的,车辕是朱红色的,在左边。车辕长六尺,下端宽八寸,上端宽一尺二寸,总长九丈,十二初(指长度单位),后边比前面短一寸,就像初生的月亮一样,表示不敢自满。

王公的世子如果摄理国政,就坐安车,三匹马拉车,旗帜有七旒;如果是封侯的世子,旗帜就有五旒。

太康四年,朝廷规定:按照汉朝的旧例,给九卿配四辆朝车和一辆安车。八年的时候,又下诏说:那些担任尚书、军校,又加官侍中、常侍的,都配一辆传事用的轺车,配剑,可以进入宫殿,跟侍臣一起出入。

大使出行坐的大车,是立着乘坐的,四匹马拉车,车帷和车厢都是红色的,还有很多骑马的侍从引导。以前公卿、二千石官员去郊庙或上陵祭祀,跟皇帝一起出行时,坐大使车;平时出行就坐安车。

话说啊,这小使车,可不是什么高级座驾,就四匹马拉的那种轻便车。车厢是红色的,轮子也是红的,车厢里的屏风和泥板也是红的,车顶是白的,车帘也是红的,跟着的车夫足足有四十个呢!还有一种小使车,轮子是红的,车顶是黑色的,专门用来抓捕犯人用的。所有使车呢,车轮都涂着朱红色,车辕也是红色的。

追锋车,比小使车少个车顶,加了个遮阳的篷子,看着像轺车,不过就两匹马拉。这“追锋”的名字,就是因为它跑得快啊,主要是在战场上用来传递消息的。

轺车啊,古代是军车。一匹马拉的叫轺车,两匹马拉的叫轺传。汉朝的时候,辎軿车比轺车地位高,到了魏晋,轺车的地位就超过辎軿车了。三品以上的将军和尚书令坐的轺车,车厢后面有耳状的装饰,还有个后门,轮子是黑色的;仆射的车只有后门,没有那个耳状装饰,轮子也是黑色的;尚书和四品将军的车就没有后门了,轮子是漆黑的。中书监令的车跟仆射的一样,侍中、黄门、散骑这些官员,刚上任或者去祭祀庙宇的时候,也能坐轺车。

皇太后和皇后出行,那可是相当气派!坐的是金碧辉煌的重翟羽盖金根车,车辕是青色的,车帘也是青色的,车辕上雕刻着云纹图案,车身涂着金子和五彩颜色,车盖上还镶嵌着金饰,三匹马拉,左右各有一匹马陪驾。要是去庙里祭祀,就坐紫色的罽车,车辕上也刻着云纹,车身也涂着金子和五彩颜色,也是三匹马拉。除了正式出行,皇太后坐的是辇车,皇后坐的是画轮车。皇后去祭祀蚕神的时候,坐的是装饰华丽的油画云母安车,六匹浅黑色的马拉车;还备着一辆油画两辕安车,五匹浅黑色的马拉车。另外还有金薄石山軿车和紫绛罽軿车,都是三匹浅黑色的马拉车,作为备用车。还有十二个女官拿着旄头,两个女官拿着棨戟,一起护送安车;十二个女官负责抬辇车,也一起护送;八个女官护送安车,也是一起护送。三位夫人坐的是油軿车,两匹马拉,左边一匹是陪驾马。地位尊贵的夫人坐的车,车辕上会画上图案。三位夫人去祭祀蚕神的时候,坐的是青交路安车,三匹马拉,也备有紫绛罽軿车。九嫔和世妇坐的是軿车,三匹马拉。

长公主出行,坐的是红色的丝织车,驾着两匹马。公主、王太妃、王妃们,都坐油漆的车,也是两匹马拉车,车夫坐在右边。长公主还有辆更豪华的油漆彩绘车子,用三匹马拉,车身是青绿色的,另外还配了一辆紫色丝织的车子,也用三匹马拉。王太妃和三位夫人也一样。长公主去祭祀蚕神的时候,也坐这辆油漆彩绘的三驾马车。她有时候还会提前乘坐一辆青绿色的彩绘车子,也是三匹马拉的。

其他的王妃、公主的太夫人、夫人、县君、郡公侯的夫人去祭祀蚕神,都坐黑色的车子,也是三匹马拉的。诸侯监国的世子夫人、侍中、常侍、尚书、中书监、令、卿、校的夫人,以及其他受封的命妇们去祭祀蚕神,也坐黑色的车子,不过这回是两匹马并驾齐驱。

郡县的公侯、二千石官及其夫人参加朝会和祭祀蚕神,都坐她们丈夫的车子,车夫都在右边,车子是黑色的,车帷和车衣也是黑色的。如果不是参加官方活动,就不能坐有装饰的车子,只能坐普通的漆布车子,车饰只有铜制的五彩装饰而已。王妃、特进夫人、封郡君们坐的是三匹马拉的黑色车子;而那些受封的县君,则坐的是油漆车子,两匹马拉,车夫在右边。

自打过了长江之后,很多以前的规矩都丢了。元帝登基后,才重新制造了大路车和戎路车各一辆,都是按照以前金根车的样式做的,那些隆重的仪仗队已经看不到了。至于祭祀天地的大事,就凑合着用现有的车子应付一下。皇帝亲自带兵打仗的时候就用戎路车,把车篷去掉直接坐,跟着的车就只有五辆了。戎路车上面挂着绿色的油幢,车辕是朱红色的丝绳做的,装饰着青色的车厢,车轮和车轴涂着金黄色的五彩颜色,只有轮毂还是原来的白色,车厢两侧也没有金锦装饰。其中一辆车是轺车,这是以前的规矩,天子出行应该驾六匹马,但那时候已经没有六匹马的车了,五辆车都只用四匹马,马都是黑色的,所以叫玄牡。以前的五时车也没了,有事情就用马车代替,在上面插上旗子。后来干脆就用五种颜色的木头雕成牛的样子来代替五时车,把旗子插在牛背上,走的时候让人抬着走。用牛来代替,大概是因为牛能负重远行,稳妥可靠吧。旗子总是卷起来的,不展开,这叫“德车结旌”。只有皇帝亲自带兵打仗的时候,旗子才展开,这叫“武车绥旌”。指南车,过江的时候丢了,到义熙五年,刘裕攻破广固,才重新找到了,然后让工匠张纲修补好继续用。十三年,刘裕平定关中,又找到了司南车、记里车,这才算齐全了。至于皇帝坐的辇车,过江的时候也丢了样式,太元年间谢安凭着记忆造了一辆,后来在淮水上打败苻坚,缴获了京都旧有的辇车,样式完全一样,大小也一样,当时的人都佩服谢安的记忆力。义熙五年,刘裕俘虏了慕容超,缴获了金钲辇和豹尾车,以前的样式还保存着。

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举行释奠仪式。皇帝下令说:“现在一切都是从头开始,还没有高等级的车子,可以乘坐安车。”太元年间,东宫建成,太子出行的车子挂着青色和红色的旗帜,让人觉得不太合适。徐邈建议说,太子本来就没有五路车,红色的旗帜应该去掉。汉朝的制度,太子乘坐的鸾车都叫安车。自从晋朝过江以来,礼仪制度混乱,王公以下,车服都很简陋,只有东宫的礼仪等级高,地位仅次于皇帝,高于诸侯王。而安帝当太子时乘坐石山安车,样式跟金路车一样,这在礼制上是说不通的,也没有先例可循。

皇后宫殿刚建成,第一次祭祀先蚕神的时候,用的都是皇家规格的仪仗队伍,太仆的妻子坐在御车里掌管车驾,大将军的妻子坐在副驾的位置上,侍中的妻子坐在陪乘的位置上。丹杨尹、建康令以及其他高级官员的妻子们负责引导仪仗队伍,她们都乘坐自己丈夫的官车,穿戴着相应的服饰。很多时候,这些职位都是由宫女临时顶替的。

这阵仗可大了,皇后新宫落成,第一次祭祀先蚕,那场面,啧啧!出行规格那是相当高,皇家仪仗队全上!太仆夫人稳坐御车,负责指挥车队;大将军夫人坐在副驾,帮忙看着点;侍中夫人则在旁边陪着,妥妥的贵妇出行团。丹杨尹、建康令这些高官夫人们,也跟着一起,负责引路,个个都坐自己老公的官车,穿戴也讲究得很。不过,说句悄悄话,其实很多时候这些职位都是宫女临时客串的,权当练练手了。

《周礼》里规定,弁师负责管理六种冕冠,司服负责管理六种服装。从那时起,帝王的服饰制度一直延续到老百姓,都有等级差别。秦朝推翻了旧制度,祭祀天地时,官员都穿黑色粗布衣服,以前的制度彻底被废除了。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弊端,西汉两百多年都没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服饰制度。直到东汉中兴以后,明帝才开始参考《周官》、《礼记》、《尚书》以及其他儒家学者的说法,恢复了衮冕等礼服。天子乘坐的车马、冠帽服饰,按照欧阳修的说法来制作;公卿以下官员的服饰,则按照大小夏侯氏的说法来制作。于是,天子、三公、九卿、特进等官员的服饰制度才正式确立下来。侍奉祭祀天地、明堂时,都要戴上缀有垂珠的冕冠,兼具五种冕冠的样式,只用一套服饰。天子服饰用十二章纹饰,三公和诸侯用山、龙九章纹饰,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纹饰,都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织成。

魏明帝觉得公卿的衮衣上绣的黼黻纹饰,过于接近天子的服饰,就减少了很多装饰,规定天子服饰用刺绣纹样,公卿服饰用织锦纹样。晋朝建立后,沿袭了魏朝的制度,没有更改。天子祭祀天地、明堂、宗庙,以及元旦、新年登临轩殿时,戴黑纱帻,通天冠,平冕。冕冠,黑色边沿,朱红和绿色内衬,宽七寸,长二尺二寸,戴在通天冠上面,前面圆后面方,垂下十二串白玉珠,用红色丝线做缨子,没有緌(冕冠上的装饰)。佩戴白玉佩,垂下黄、大色、青色、绀色四种颜色的丝带。衣服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绛红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衣服上绘画,裙子上刺绣,图案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一共十二章纹饰。腰带宽四寸,红色内衬,用红色和绿色丝带装饰两侧。中衣用绛红色镶边。用红色皮革做鞋,绛红色裤子袜子,红色鞋子。未成年人,只戴黑纱帻。祭祀先圣时,穿黑色纱袍,绛红色中衣,绛红色裤子袜子,黑色鞋子;登临轩殿时,也穿衮冕。朝服是戴高九寸的通天冠,冠顶饰有金博山,戴黑纱帻,绛红色纱袍,黑色中衣镶边。祭拜陵墓时,戴黑纱帻,穿单衣。便服有青、赤、黄、白、缃(浅黄色)、黑六种颜色,戴黑纱帻,穿五色纱袍,戴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顶帻、武冠。素服是穿白色单衣。

东汉以后,天子冕冠前后垂珠都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喜欢妇女的装饰品,就改用珊瑚珠。晋朝初期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到晋朝南迁后,服饰制度多有缺失,冕冠的装饰就用翡翠、珊瑚和各种颜色的珠子。侍中顾和上奏说:“以前的礼制,冕冠十二旒,用白玉珠。现在白玉很难得到,无法凑齐,可以用白色的璇珠代替。”皇帝就同意了。

通天冠,是秦朝的样式。它高九寸,笔直地立着,顶端稍微有点倾斜,然后笔直向下,用铁做成卷梁,前面有个展开的筒状装饰,冠前还加了金博山饰,是皇帝出行时经常戴的帽子。

平冕,是王公、卿大夫在郊庙祭祀时戴的帽子。王公的冕冠有八条垂旒,卿大夫的有七条。冕冠的缨子用组绳做成,颜色和官服的绶带颜色相同。王公的衣服上绣有山龙等九种图案,卿大夫的衣服上绣有华虫等七种图案。

远游冠,傅玄说这是秦朝的冠帽。它和通天冠类似,但前面没有博山饰,只有一个展开的筒状装饰横在冠前。皇太子、王后的以及皇帝的兄弟、被封为郡王的皇帝儿子们戴这种帽子。其他诸王如果加官进爵,就戴相应的官帽,只有太子和王后才能经常戴远游冠。太子的远游冠用翠鸟羽毛做成緌,缀以白珠,其他人则只用青丝。

缁布冠,蔡邕说就是委貌冠。古代的冠帽是用布做的,齐国人就用黑色的布来做。缁布冠,是最初戴的帽子。它的样式有四种,一种像武冠,一种像进贤冠,一种上面宽大下面像帻那样窄,还有一种上面尖下面方。乡射礼时,公卿戴委貌冠,用黑色绢制作。形状像个倒扣的杯子,和皮弁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穿黑色的上衣和白色的下裳,里面衣服用黑色布镶边。而那些执事的人戴皮弁,用鹿皮制作。

进贤冠,是古代缁布冠的遗制,大概是文人雅士戴的帽子。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几种。皇帝举行加冠礼时,最初戴的是五梁进贤冠。三公以及被封为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的,戴三梁冠。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的官员,戴两梁冠。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直到令史、门郎、小史,都戴一梁冠。汉建初中,太官令戴两梁冠,因为掌管御膳比较重要。博士也戴两梁冠,是为了尊崇儒学。宗室刘氏也能戴两梁冠,表示优待。

武冠,就是我们说的武弁冠,还有大冠、繁冠、建冠、笼冠这些名字,其实它就是古代的惠文冠。有人说是赵惠文王发明的,所以才这么叫。也有人说,“惠”字指的是蝉,这冠上的纹饰轻薄细致,像蝉翼一样,所以叫惠文冠。还有一种说法是,齐国人看见一位活了千年的沼泽之神,名叫庆忌,他戴着大冠,乘坐小车,喜欢快速行驶,于是人们就模仿他的帽子做成了这种冠。汉朝的近臣闳孺当侍中时,都戴这种大冠。皇帝举行加冠礼的时候,也会先戴上大冠,左右侍臣和将军等武官也都戴这种冠。侍中和常侍还会在冠上加上金珰,再用蝉的饰物和貂毛装饰,用黄金做冠竿,侍中戴在左边,常侍戴在右边。胡广说:“以前赵武灵王穿胡服,用金貂装饰帽子。秦国灭了赵国后,就把赵王的帽子赏赐给侍臣。”应劭在《汉官》里说:“人们认为金子象征着刚强,百炼不消;蝉栖息在高处,饮用清露,嘴巴在翅膀下面;貂皮内里强韧,外表柔软光滑。人们用蝉象征高洁,用貂皮象征柔润,用金子象征珍贵,这其中都有象征意义。”也有人认为,北方地区很寒冷,胡人经常用貂皮来保暖额头,后世效仿这种做法,于是就用貂皮装饰帽子了。汉朝用赤黑色貂皮,王莽用黄色貂皮,这都是根据各自的喜好来选择的。

高山冠,也叫侧注冠,高九寸,用铁做成卷梁,形状像通天一样。冠顶笔直竖立,不倾斜,没有山形的装饰。高山冠,《诗经》里说“高山仰止”,意思是说它庄重威严,令人敬仰,所以取名高山冠。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都戴这种冠。胡广说:“高山冠是齐王的帽子。古书上说‘桓公喜欢戴高冠大带’。秦国灭了齐国后,就把齐王的帽子赏赐给谒者和近臣。”应劭说:“高山冠就是现在的法冠,秦国的行人官吏也戴这种冠。”而《汉官仪》记载“皇帝戴高山冠,用飞翮缨”,可见皇帝有时也会戴这种冠。《傅子》里说:“魏明帝觉得这种冠的样式像通天、远游一样,所以下令把它改得低一些。”

法冠,又叫柱后冠,也有人叫它獬豸冠。它高五寸,用丝带做成筒状帽身,铁做的帽柱弯曲不了,象征着执法者的刚正不阿。侍御史、廷尉正监平,所有执法官都戴这种帽子。据说獬豸是一种神兽,能识别是非,撞击邪恶的人。《异物志》里说:“北荒地区有一种叫獬豸的野兽,独角,能辨别曲直。看到人打架,就顶撞不正直的那一方;听到人争吵,就咬不正义的那一方。楚王曾经得到过这种兽,就照着它的样子制作了这种帽子。”胡广说:“《春秋左氏传》里记载,晋侯在军营里看到钟仪,问‘戴着南方帽子并且被捆绑着的是谁啊’?‘南冠’就是楚国的帽子。秦国灭了楚国后,就把楚国的帽子赏赐给执法官员了。”

长冠,又叫齐冠。它高七寸,宽三寸,用漆过的丝带做成,形状像块板,里面用竹子做芯。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就戴这种竹皮做的帽子,所以后世也把它叫做刘氏冠。后来不用竹子了,改用漆过的丝带。司马彪说:“长冠是楚国的样式。民间也有人叫它鹊尾冠,这是不对的。日食的时候要戴长冠,祭祀宗庙也要戴这种帽子。这是高祖刘邦设计的,后世把它作为祭祀的服装,非常尊崇它。”

建华冠,用铁做帽柱,穿九颗大铜珠,古代用的是各种木珠,原宪戴的就是这种华冠。《春秋左氏传》里说郑子臧喜欢戴鹬冠,说的也是建华冠。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者都要戴这种帽子。汉代的《育命舞》乐舞者也戴这种帽子。

方山冠,形状跟进贤冠差不多。邓展说:“方山冠是用五彩的縠丝做的。”汉代的《大予》、《八佾》、《五行》乐舞者都戴这种帽子,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都跟乐舞的五行颜色相对应。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后面低矮,帽顶笔直竖立。这种帽子不常用,汉代只有祭祀天地的时候,黄门官的四名随从官员才戴;在卤簿队伍中,走在皇帝车驾前面,作为四星宦官的标志。也有人说,这是负责清扫的官员戴的帽子。

却非冠,高五寸,形状像长冠。宫殿门吏和仆射戴这种帽子。帽子上插着红色的旗幡,青色的翅膀,燕子的尾巴,其他仆射的旗幡也都一样。

这帽子叫“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总长四寸,后面高三寸,样式像个进贤冠。以前只有殿门卫士才能戴。

樊哙冠呢,宽九寸,高七寸,前后都突出四寸,样式像平冕。说起来,当年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项羽想害死刘邦,樊哙一直拿着铁盾牌。情况紧急的时候,他直接撕开衣服裹住盾牌,戴在头上当帽子,冲进了项羽的军营,当面斥责项羽的罪行,这才让刘邦趁机逃脱。后人为了纪念他这份胆气,就制作了这种帽子,殿门司马和卫士才能戴。

还有一种叫“术氏冠”的,前面是圆的,是吴国样式,大概有四层。赵武灵王很喜欢戴这种帽子。有人说,楚庄王复仇时戴的帽子就是这种。

“鹖冠”呢,上面插着两根鹖鸟的尾巴,竖着插在两边。“鹖”是一种鸟,长得像鹞子,但颜色比较黑,性情勇猛,打架能打到死为止。上党地区进贡这种鸟的羽毛,赵武灵王用它来表彰那些勇敢的将士。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帽子还是武人才能戴的。

“皮弁”是用鹿皮做的,要用浅毛黄白色的鹿皮。 《礼记》里说:“天子戴皮弁,用五彩的玉饰和玉笄”,这就是说用几块皮子缝合起来做成弁帽。缝合的地方叫“会”,用彩色的玉或朱砂做装饰。这装饰叫“綦”,就是结的意思。天子用五种颜色,诸侯用三种颜色。“邸”是帽子下沿的意思,用象骨做成,读音同“帝”。天子帽子缝合十二处,诸侯九处,伯爵七处,子男五处,孤四处,卿大夫三处。

“韦弁”的样式和皮弁差不多,不过顶上是尖的,用韎草染成,颜色像浅绛色。

最后是“爵弁”,也叫“广冕”。高八寸,长一尺二寸,形状像爵鸟,前面窄后面宽,上面还装饰得像爵鸟的头。它上面还有个卡子,是用来固定笄的,这叫“夏收殷冔”。祭祀天地、五郊、明堂的时候,《云翘舞》的乐人会戴这种帽子。

古时候,头巾是地位低下的不戴帽子的人穿戴的。汉元帝头发浓密,率先流行起了戴头巾的风尚。后来王莽因为头顶秃了,又给头巾加了个顶子。 《汉注》里说,戴帽子,地位高的应该戴长耳帽,现在就相当于介帻(一种头巾);地位低的应该戴短耳帽,现在就相当于平上帻(另一种头巾)。一开始大家根据自己的身份戴不同的帽子,后来就用帽子来区分身份了。介帻是文官戴的,平上帻是武官戴的。小孩子戴的头巾没有顶子,表示他们还没成年。还有一种叫纳言帻的头巾,头巾后面还加了一层,大概三寸宽。还有一种红色的头巾,骑兵、武官和仪仗队乐队的人戴。日食的时候,文武官员都要摘掉帽子戴上头巾,这表示一种威严。

汉朝的规矩是,立秋这天打猎,要戴黄色头巾。到了江左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哀帝采纳了博士曹弘等人的建议,立秋这天要举行祭祀仪式并宣读诏令,于是改戴白色头巾。汉朝末年,很多达官贵人都不怎么穿戴正式的官服了,反而觉得用布巾裹头比较雅致,所以像袁绍、崔钧这些将军,都戴着丝绸做的头巾。魏武帝(曹操)因为天下闹饥荒,钱财匮乏,就效仿古代用皮革做的帽子,用丝绸裁剪做成头巾,这符合简朴适时的原则,用颜色来区分贵贱,这本来是军队的装饰,并不是国家的正式礼仪。徐爰说:“民间说法,头巾本来没有分叉,荀文若戴的头巾,碰到树枝后分叉了,人们觉得这很好,所以就不再改了。”现在人们普遍把头巾作为参加丧葬和喜庆活动的服饰。

头巾是用葛布做的,形状像头巾,但是横着戴,古代不论尊卑都戴。所以汉朝末年那些造反的贼寇戴黄色头巾,所以人们称他们为黄巾贼。

帽子,顾名思义就是遮盖脑袋的东西,它最初是用丝织物做的。古代的帽子没有帽檐,帽子下面有帽带,是用丝绸做的。后来人们在帽子上加了帽檐,于是就有人把帽带改成帽子的样子了。从皇帝出行宴饮,到平民百姓,大家都戴帽子。成帝咸和九年,规定尚书八座的丞郎、门下三省的侍官可以乘车出行,戴白色帷帽。皇宫的官员则戴乌纱帽。所以说,当时很多士大夫宴饮时都戴帽子。而江南地区,老百姓早就戴帽子了,士大夫也经常戴,只不过那时候帽顶是圆的,后来才把帽顶做高了。

汉朝规定,从皇帝到百官,都要佩剑,后来只有上朝时才佩剑。到了晋朝,开始用木头代替佩剑,地位高的官员还用玉做剑柄,地位低的官员就用象牙、金银、玳瑁等材料做装饰。

皇帝的六枚印玺,是秦朝的制度。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没有更改。此外,还有秦始皇的蓝田玉玺,玉玺上雕刻着螭龙纹,它不在六枚印玺之列,上面刻着“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几个字。汉高祖刘邦佩带这枚玉玺,后世称之为传国玉玺,它和斩白蛇剑一起,是皇帝的珍宝。斩白蛇剑在惠帝时期,武库失火被烧毁了,从此就消失了。等到怀帝被胡人俘虏后,传国玉玺落入刘聪手中,后来又落入石勒手中。石季龙死后,五胡乱华,直到穆帝时期,传国玉玺才回到江南。

革带,古代的皮带,也叫鞶革,文武百官、地方长官、县令以下的官员以及宫廷侍卫都要佩戴。如果佩戴绶带,就系在革带上,如果是戎服,就用皮带代替革带。尚书八座的官员佩戴紫色的革带,用生紫色的丝绸做成袋子,系在衣服外面,挂在左肩上。据说这是周公辅佐成王时制定的朝服,一直沿用至今。也有人说汉朝时官员奏事时佩戴,用来盛放奏章,这说法有待考证。

车前五百人,是卿大夫出行时的随从,五百人为一队。汉朝统一全国后,虽然人数减少了,但仍然保留了这个称呼。

话说这袴褶(kù zhě)是什么时候开始穿的,还真说不清楚。现在呢,一般只有皇帝出巡、军队戒备的时候才穿。颜色也没个准,戴着黑色帽子,上面缀着紫色的摽(biāo)。这摽是用丝织物做的,长四寸,宽一寸,腰上系着带子代替鞶(kuí)。内官的摽是紫色的,外官的摽是绛(jiàng)红色的。还有一种隆重的军服,就不缀摽了,文武百官平时都一样。要是打猎或者出巡,就只穿军服,系上皮革做的鞶,文官不摘帽缨,武官则把帽子摘了。

汉朝的时候,一年要祭祀五次天地,皇帝和参与祭祀的人穿的衣服颜色都得跟季节对应。那些不参与祭祀的百官就穿平常的绛红色衣服跟着。魏国的秘书监秦静说过:“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了六种冕冠的制度,只留下了玄冠(黑色帽子)和绛衣(红色衣服)。”魏朝以后,这衣服就叫五时朝服了,还有四时朝服,还有其他的朝服,从太子以下的官员都按官职级别领衣服。虽然说是五时朝服,现在只发四套,秋天那套没有,三年换一套新的。

那些领了官印和官绶(shòu),但官府没发鞶囊(kuí náng)的人,可以自己做。要是只领了官印没领官绶的,就不能佩带官绶和鞶囊,这是古制。汉朝的时候,鞶囊挂在腰间,有的叫它傍囊,有的叫它绶囊,就是用紫色的囊盛放官绶。这官绶呢,有时候装在囊里,有时候就散着,各有各的时候。

笏(hù)啊,古代不管是地位高还是低,都拿着笏板。有事的时候,就插在腰带上,说的那些“搢绅(jiān shēn)之士”,就是插着笏板,垂着绅带的人。这绅带呢,长三尺。笏板呢,有事的时候可以在上面写字,所以经常带着笔,现在的白笔就是它的遗迹。三台、五省的二品文官要戴笔,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不戴,只有加了内侍官职的才能戴。手版就是古代的笏板。尚书令、仆射、尚书的手版头上还套着白笔,用紫色的皮包裹着,叫它笏。

太子穿戴可讲究了!他用的印章是金的,龟形的钮,印带是朱红色和黄色,还有红、黄、青、紫四种颜色的丝带。朝服五套,根据季节不同而换,戴的帽子是远游冠,头上戴着介帻,翠色的帽带。腰间挂着玉佩,垂着丝带。平时穿朱红色的衣服,里面是绛纱的内衣,外面是白色镶黑边的纱衣,再里面一件白色的曲领内衣。他还佩带宝剑,剑柄是火珠和白色的剑首。腰带是皮革的,玉钩,兽头形的囊袋。参加大型宴会、祭祀宗庙、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五日一次的朝会,他都穿朝服。平时回宫就穿红色的衣服,参加宫中重要的宴会,在殿下要脱掉剑和鞋子。他还有三梁进贤冠呢!祭祀的时候,他戴着平冕,冕旒九垂,穿九章的衮衣,里面是白纱绛边的中单,系着绛色的腰带,衮带是彩绘织成的,带扣是金辟邪,还有紫绿两色的带子,领子是彩绘的,有宽领和曲领两种,鞋子是红色的,袜子是绛色的。如果讲学,就戴介帻,穿单衣。祭祀的时候,戴远游冠,穿黑色的朝服,里面是绛边的中单,穿绛色的裤子和袜子,黑色的鞋子。如果还没成年行冠礼,就由中舍人拿着他的冕服跟着,他自己则戴介帻,穿黑色的单衣。

诸王用的印章也是金的,龟形的钮,印带是浅红色的和朱红色的,也是红、黄、青、紫四种颜色的丝带。朝服也是五套,戴的帽子是远游冠,头上戴着介帻,也有三梁进贤冠。衣服是朱红色的,里面是绛纱的内衣,外面是白色镶黑边的纱衣,里面再穿一件素色的内衣。腰带是皮革的,鞋子是黑色的,佩带山玄玉,垂着丝带,还有宽大的腰带。如果兼任其他官职,就穿相应的官服。

皇后去庙里祭祀,穿的是上黑下黑的深衣,参加蚕礼就穿青上缥下的深衣,都是深衣款式,领子是隐形的,袖口用丝带装饰。头饰是假髻,步摇,俗称珠松,还有簪子和耳环。步摇是用黄金做成山峰的形状,用白色珍珠串起来做支架,互相交错。八爵九华,熊、兽、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种动物,这些爵上的动物都用翡翠做毛羽,金色的饰品,白色的珍珠珰,周围用翡翠装饰。元康六年,皇帝下诏说:“从魏朝以来,皇后蚕服都用彩色绣花,这和古制不一样。现在应该改成纯青色的,作为永久的制度。”

贵人、夫人、贵嫔,这三位夫人,都戴金章,佩紫绶,章上刻着“贵人”、“夫人”、“贵嫔”的字样。她们佩带的是窴玉。

九嫔,也就是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她们地位尊贵,佩戴着银印青绶,身上装饰着精美的瓄玉。

贵人、贵嫔、夫人要参加助蚕礼,她们穿的衣服是用上好的纯白色丝绸做的,都是深衣款式。发型是太平髻或者七钅奠蔽髻,戴着黑玳瑁做的发饰,再配上精美的簪子和耳环。九嫔、公主、夫人戴五钅奠,世妇戴三钅奠。这助蚕的习俗,可是从古时候就有的传统呢!

皇太子妃那可是身份更尊贵,她佩戴着金玺龟钮,系着红色的纁朱绶,佩带的是上好的瑜玉。

诸王太妃、妃子,还有诸位长公主、公主、封君,她们佩戴的是金印紫绶,佩带的是山玄玉。

长公主和公主参加宫廷宴会的时候,发型是太平髻或者七钅奠蔽髻。长公主还可以戴步摇,她们都戴着簪子和耳环,衣服款式也一样。公主和封君以上的人,都佩带绶,用彩色的丝带做成带绲,颜色和绶带的颜色一致,带扣是金辟邪的头。

郡公、侯、县公、侯的太夫人和夫人,佩戴的是银印青绶,佩带的是水苍玉,特别尊贵的还会用金紫。

公、特进、侯、卿、校的世妇,还有中二千石、二千石的夫人,她们戴的是绀缯帼,簪子是黄金龙首衔着白珠,鱼须做的装饰垂下一尺长,非常华丽。她们参加庙会祭祀时,穿的是皂绢做的衣服;参加助蚕礼时,穿的是缥绢做的衣服,都是深衣款式。

从二千石夫人往上,一直到皇后,她们的朝服都是用蚕丝织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