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周浚,字开林,是汝南安城人。他老爸叫裴,当过少府卿。周浚这人心狠手辣,又很有本事,眼光也独到,能看出人品好坏。他家乡有个叫史曜的人,以前特别不起眼,根本没人认识,只有周浚把他当朋友,还把妹妹嫁给了他。没想到,后来史曜还真出名了!周浚一开始不愿意当官,后来才到魏国当了尚书郎。之后一路升迁,做到御史中丞,还当了折冲将军、扬州刺史,最后封了射阳侯。

接下来,咱们说说他那些亲戚朋友。他父亲是裴,弟弟叫周馥,还有个从父弟叫周谟。另外,故事里还提到了成公简、苟晞、华轶、刘乔以及刘乔的孙子刘柳。 这些人物,在后面的故事里应该还会出现吧。

话说王浑跟着大军去打吴国,攻破了江西的吴军营垒,跟孙皓的中军主力打了一仗,斩杀了伪丞相张悌之类的大将,俘虏杀死吴军数万人,然后大军就驻扎在横江。这时候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破了上方,何恽就对王濬说:“张悌带着吴国最精锐的部队,都被咱们消灭了,吴国朝野上下都吓坏了。现在您又攻破了武昌,威风凛凛,顺流而下,一路势如破竹,吴国马上就要完蛋了。我认为应该赶紧渡江,直捣建邺,大军一到,吴军就吓破胆了,说不定都不用打仗就能把孙皓拿下。”王濬觉得他的主意不错,就派人去跟王浑商量。何恽说:“王浑这个人做事优柔寡断,只想保住自己,免得担责任,肯定不会同意。”王濬还是坚持派人去说,果然王浑说:“我奉命只在江北牵制吴军,没让我轻举妄动。虽然我军很厉害,但能独自平定江东吗?现在违抗命令,就算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是输了,罪过就大了。再说,圣上命令龙骧将军受我节制,我只要准备好船只,到时候一起渡江就行了。”

何恽说:“龙骧将军打败了吴国这么强大的敌人,取得了这么大的功劳,却还要受您的节制,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在于,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所谓的‘受命不受辞’啊!现在渡江肯定能全胜,有什么好担心的?要是怀疑渡江能不能成功,那不算聪明;明知道该渡江却不去做,那不算忠诚,这才是州里上下都怨恨您的原因啊!”王浑就是不听。没过多久王濬就到了,王浑派人去请他,王濬没来,直接攻打三山,孙皓就向王濬投降了。王浑非常后悔,还想跟王濬争功。何恽写信给王濬说:“《尚书》里讲要懂得谦让,《易经》里也说谦虚才能光大,这是古人一直赞扬的,也是道家崇尚的。之前消灭张悌,吴军士气全无,龙骧将军您乘胜追击,攻破了他们的地盘。从时间上看,我们确实行动迟缓,行动迟缓就会造成损失,事情就会办不成。现在却还要争功,王浑既然不肯低调,就会失去宽宏大量的形象,显得小家子气,这是我们不应该做的。”王濬收到信后,就劝王浑不要再争功了,但王浑不听,两人最后都上奏朝廷。

话说,王浚平定了长江以南的地区,又和王浑一起驻守吴地的城池。他安抚新归顺的人民,凭借军功被封为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还赏赐了六千匹绢。第二年,他又调任到秣陵。当时吴地刚平定不久,经常有人逃跑,王浚多次带兵平叛。他还礼待当地老百姓,积极寻找人才,很有威望,吴地的人民都很拥戴他。

一开始,吴地还没平定的时候,王浚在弋阳,南北两边互相通商,可是其他的将领却经常互相抢夺商队来邀功。吴将蔡敏驻守在沔水,他哥哥蔡珪在秣陵做将领,给蔡敏写信说:“古代打仗,即使双方交战,也应该讲信义互相尊重。可是我听说边境上经常发生抢夺商队的行为,实在是不应该啊,弟弟你千万不要为了小利而忘记了大局!”送信的人把蔡珪的信交给王浚,王浚说:“这是个君子啊!”等到王浚渡过长江后,就寻找蔡珪,找到了他,问他老家是哪里,蔡珪回答说:“我是汝南人。”王浚开玩笑说:“我还以为吴地没有君子呢,没想到你竟然是我的老乡!”

后来,王浚升任侍中。武帝问王浚:“你家族的后辈,有谁值得推荐的?”王浚回答说:“我的叔父王恢,堪称忠臣;我的族兄王馥,堪称清廉的官员。”武帝就把他们都召来任用了。王浚又升任少府,同时兼任将作大匠。他重修宗庙后,食邑又增加了五百户。后来,王浚的儿子王浑当上了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最后在任上去世。王浚有三个儿子:王顗、王嵩、王谟。王顗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事迹另有记载。

嵩仲智这个人啊,性格耿直,又有点狂傲,总是用自己的才华去压人一头。元帝当上丞相后,把他招来当参军。后来元帝当了晋王,又提升他当奉朝请。嵩就上书给元帝说:“我听说,取得天下的,往往是那些什么事都不做的。等到真有事了,那已经不足以取得天下了。所以古代的帝王,一定要顺应天意,顺应时势,道义完善了再动手,谦让成功了再得到天下,这样才能江山永固,光辉万代。现在有人说殿下您恩泽流遍江汉,惠及六州,功德泽被苍生,想给您加尊号。我认为现在梓宫还没运回,旧都还没清理干净,忠义之士痛哭流涕,百姓都人心惶惶;应该效法周公的做法,先洗刷掉国家的耻辱,尽心竭力地献上好的建议,等到时机成熟再展现您的仁德,展现您的谦逊,展现您的诚意;然后再谦让地接受天下的拥戴,谁敢不答应,谁敢不服从!” 因为这话触怒了元帝,他被贬到新安当太守去了。

嵩心里很不爽,临走的时候,他和散骑郎张嶷在侍中戴邈那里坐着,评论朝中大臣,还诋毁戴邈,戴邈就暗中把这事告诉了元帝。元帝把嵩叫来,当面责备他说:“你这个人骄傲自大,竟然敢轻视朝廷,都是因为我不够贤明啊!”嵩跪下谢罪说:“古代的唐尧虞舜那样圣明的君王,朝中还有四凶这样的坏人。陛下虽然圣明,难道还能没有一些庸碌无能的大臣吗!” 元帝一听这话更生气了,把他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华恒认为嵩大不敬,要判他死刑,张嶷用扇子给他求情,才免于一死,但也被革职了。当时何顗正得宠,元帝忍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又任命嵩为庐陵太守,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改任他为御史中丞。

这时候,元帝因为王敦势力强大,渐渐疏远忌惮王导等人。嵩又上书说:

臣闻明君思隆其道,故贤智之士乐在其朝;忠臣将明其节,故量时而后仕。乐在其朝,故无过任之讥;将明其节,故无过宠之谤。是以君臣并隆,功格天地。近代以来,德废道衰,君怀术以御臣,臣挟利以事君,君臣交利而祸乱相寻,故得失之迹难可详言。臣请较而明之。

话说啊,傅说辅佐高宗,申召辅佐宣王,管仲辅佐齐桓公,衰范辅佐晋文公,这些人要么是老师级别的辅佐,皇帝啥也不干就等着他们把事情办好,要么就是权力很大,最终都帮助君主成就了大业,没听说过他们担心皇帝会压制自己,反而成为国家的蛀虫的。

一开始田氏专权齐国,王莽篡汉,都是因为他们势力强大,世代积累了权势和人脉,利用皇帝的软弱,依靠皇太后的权力,拉帮结派,一步步发展壮大,然后才能实施自己的阴谋,最终篡夺了政权。他们哪能遇到个有作为的皇帝,得到上天的帮助,还能顺利实施阴谋,干出那些坏事呢?光武帝刘秀嘛,他可是皇族出身,从老百姓中崛起,抓住时机,招揽人才,最终恢复了汉朝的江山,成就了中兴的伟业。可是天下平定之后,他却开始打压功臣,这是为啥呢?因为那些靠武力打天下的将领,不懂得治国之道,他们只是凭借一时之功,不能长期掌握权力,他们的兴衰成败,也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最近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是靠着杰出的才能和雄厚的实力,委任有才能的人才,最终成就了霸业,把江山传给了后代,也没听说过因为用人不当而留下什么遗憾。

现在王导、王廙他们,比起以前的贤能之士,还是差了一点儿。不过他们忠心耿耿,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共同成就了伟大的基业,这跟诸葛亮当年的作为也差不多。虽然陛下您继承了祖上的基业,又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占据了江东,控制了南方,像龙一样飞腾起来,恢复了旧有的江山,但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不是单凭陛下您一个人的力量啊!

现在虽然王业已经建立,但羯族贼寇还没消灭,天下依然动荡不安,不服从朝廷的势力还很多,国家内外交困,国库空虚,粮仓没存粮,皇陵被毁,皇后也没能接回,正是需要任用贤能之士,大力推行改革的时候啊!功业眼看就要完成了,晋朝的统治也正兴盛,可是陛下您却听信了孤臣的谗言,被那些似是而非的鬼话迷惑了,竟然把危险当作安全,疏远亲信,排斥旧臣,用奸佞小人代替贤才,这大大辜负了以往的明智决策,也伤了与王导等人的深厚情谊,辜负了天下人的期望,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功劳,将会导致贤才们灰心丧气,忠义之士意志消沉,不仅招致眼前的祸患,还会留下千古笑柄。安危全靠号令,存亡全靠任用人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难道不应该让人寒心叹息吗?!

我兄弟俩蒙受皇恩,从来没想过要有什么私心,可我却冒犯了您的忌讳,触怒了龙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心里想的都是社稷安危,只想把这些忧虑告诉您啊!古代的明君,都愿意听取别人的批评,虚心接受逆耳忠言,以此来了解成败的原因,所以他们会采纳愚臣的意见,考察事情的真伪,为的是社稷江山长治久安,为的是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我实在忧心忡忡,只能冒昧地把这些想法告诉您。

奏疏呈上去了,皇上也醒悟了,所以王导他们才得以保全。

王敦杀了王导之后,派人去慰问王嵩,王嵩说:“我哥哥是为天下人办事,也是被天下人所杀,还有什么好慰问的呢!”王敦心里很生气,又怕失去人心,所以暂时没加害于他,任命他做了从事中郎。王嵩是王导妻子的哥哥,因为王导的横死,他一直愤愤不平,曾经在众人面前说过:“王敦不应该统兵。”王敦暗中指使妖人李脱诬陷王嵩和周莚暗中勾结,最终害死了他们。王嵩精通佛教,临刑前还在闹市里诵经。

我哥哥戴顗以前因为您的恩宠,多次担任要职。王敦死后,朝廷追赠戴若思、谯王承等人,却没提到我哥哥。我当时担任后军将军,就上书给您:

我哥哥戴顗过去蒙受先帝的恩宠,被特别提拔,参与军政要务,位居高位,掌管朝政,和各位大臣一起共创中兴盛世,还主管选官,多次受到重用,担任师傅般的职位,能和您平等相处,恩情非常深厚。再加上我们家族和皇室联姻,责任重大,我们戴家应该竭尽全力报答朝廷的恩情。王敦叛乱,忌恨正直的人,我哥哥忠于朝廷,宁死不屈,最终惨遭不幸。戴顗去世,谁不痛心?更何况我们兄弟情深,我怎能不悲痛欲绝!

王敦造反,由来已久,罪恶滔天,古今罕见。幸好陛下英明神武,才得以平定叛乱,恢复秩序,安定天下。在平叛战争期间,陛下恩情不忘,还特别照顾戴顗的儿子戴闵,让他担任近侍。我当时当面请求陛下,希望戴闵能继承我亡父的侯爵之位。当时卞壸、庾亮也在场,卞壸说:“事情结束后再讨论追赠的事。”时间没过多久,这话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现在谯王承、甘卓都已恢复名誉,就连王澄这种事隔很久的,还在讨论中。更何况我哥哥戴顗为了保卫朝廷而死,忠于职守,即使是嵇绍那样舍生取义的,也比不上他!到现在为止,却一点关于追封、加赠、褒奖的消息都没有。难道我哥哥还有什么过错,独独受不到恩宠?朝廷是不是因为事务繁忙,没时间顾及这件事?这就是我痛心疾首,反复哀叹的原因。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悲痛,冒昧地向您陈述我的请求。

我的奏疏上去了,却没得到回复。我又再次上书,这才追赠了我哥哥戴顗官职。

我后来历任少府、丹杨尹、侍中、中护军,被封为西平侯。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贞。

馥字祖宣,是浚的堂弟。他爸爸蕤,曾经做过安平太守。馥年轻的时候,就跟朋友成公简齐名,都是很厉害的人物。他们俩一开始都在诸王手下当文学,后来馥一路升迁,做到司徒左西属。司徒王浑给皇帝上奏说:“馥办事认真细致,为人清正廉洁,而且很有才能,负责制定九品官人制度的时候,审核工作非常仔细认真。我让他负责很多事情,他都能赏罚分明,处理得很好,请让他升任尚书郎吧!”皇帝同意了。之后,馥又升任司徒左长史、吏部郎,他选拔官员非常严格,名声越来越好。后来他又升任御史中丞、侍中,接着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还被加封为冠军将军,有节度权。后来他又被朝廷征召,担任廷尉。

惠帝跑到邺城去了,成都王颖让馥担任河南尹。这时候,陈眕、上官巳等人拥立清河王覃为太子,还给馥加封卫将军、录尚书的官职,但是馥拒绝了。清河王覃让馥和上官巳一起带兵,馥觉得上官巳这个人是小人,蛮横霸道,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害,于是就和司隶校尉满奋等人一起密谋除掉上官巳。结果计划泄露了,被上官巳袭击,满奋被杀害,馥侥幸逃脱。后来上官巳被张方打败了,朝廷又召馥回来代理河南尹。等到东海王越迎接皇帝回宫,朝廷任命馥为中领军,还没等他上任,又把他升为司隶校尉,还加封散骑常侍、假节,让他在渑池统领军队。皇帝回宫后,馥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统领扬州的军队,接替刘准担任镇东将军,跟周玘等人一起讨伐陈敏,最后把陈敏消灭了。因为立下大功,馥被封为永宁伯。

话说这王馥啊,从小就见识过世事变迁,心里一直想着要匡扶朝廷,一片赤诚之心啊。因为东海王越对朝廷不够忠心,王馥每次跟他说起这事儿,都说得特别严厉,东海王越都被他吓住了。

后来王馥看到那些乱贼势力越来越大,洛阳城也岌岌可危,就赶紧献计,建议把天子迁到寿春去。永嘉四年,他和长史吴思、司马殷识一起上书给皇帝,说:“唉,没想到咱们竟然落到这步田地!胡人和狄人一起入侵,京畿地区都快要被攻破了!我和祖纳、裴宪、华谭、孙惠等三十多人一起商量对策,大家一致认为,殷商王朝以前也多次迁都,周朝的王室也曾经迁到岐山,现在洛阳城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实在不能久待。河套地区荒凉,崤山函谷关地势险峻,宛城屡次被攻破,江汉地区也多有危险,现在看来,东南地区相对安全一些。淮河和扬州一带,北面有涂山作为屏障,南面有灵岳山阻挡,周围名川大河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年楚国人东迁,就在寿春定居,徐州、彭城、东海郡也足够驻军防守。而且那里的水路交通发达,也不怕物资匮乏。虽然陛下英明神武,朝廷大臣也贤明能干,厉行节俭,努力保卫社稷,但总不如迁都来得稳妥,才能保住江山万代。我愿意挑选三万精兵,护送皇驾前往。我这就派人去通知前北中郎将裴宪,让他担任使持节、监豫州诸军事、东中郎将,火速赶来。命令荆州、湘州、江州、扬州各先运送四年份的粮食十五万斛,布匹和绢各十四万匹,供皇室使用。让王浚、苟晞一起平定河朔地区,我们全力以赴,打通南方的道路。迁都就能平息叛乱,这计策一定能成功!等天子迁到寿春,我再到江州去,继续为朝廷效力。为了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愿意竭尽忠诚,报答朝廷的恩情。即使明天就要死去,我也心甘情愿!”

越州刺史和苟晞关系不好,周馥没先向越州刺史禀报,直接上书,把越州刺史气得够呛。之前啊,越州刺史召见周馥和淮南太守裴硕,周馥不肯去,只让裴硕带兵先走。结果裴硕这小子两面三刀,竟然举兵造反,说周馥擅自行动,还说自己奉了越州刺史的密旨要除掉周馥,就带兵偷袭周馥。没想到啊,反被周馥打败了。裴硕败退到东城,向元帝求救。元帝就派扬威将军甘卓、建威将军郭逸去寿春攻打周馥。安丰太守孙惠也带兵支援,还让谢摛写檄文。这谢摛啊,以前是周馥的手下。周馥看到檄文,哭着说:“一定是谢摛写的。”谢摛听说后,就把草稿撕掉了。十天后,周馥的军队溃败,逃到项县,被新蔡王确抓了起来,最后忧愤成疾死了。

一开始,华谭因为在庐江失利,跑到寿春投奔周馥。周馥兵败后,华谭又投奔了元帝。元帝问他:“周馥造反,这是怎么回事?”华谭回答说:“周馥虽然死了,但天下还有敢说实话的人呢!周馥看到寇贼越来越猖獗,朝廷威信却越来越弱,所以想迁都来缓解国家危机。地方官不听从他的建议,才导致了这场战争。没过多久,京都就沦陷了。如果听从周馥的建议,或许还能晚点亡国。仔细调查一下事实真相,怎么能说他是造反呢!”元帝说:“周馥身为征镇大将,掌握着一方兵权,朝廷召见他不来,国家危难时他不挺身而出,这也是他的罪过啊!”华谭说:“是的。周馥在朝中很有名望,素有俊才之名;出任地方官,责任重大,但他战略眼光不足,经常和别人闹矛盾,国家危急关头他不挺身而出,这些责任应该由他和天下人一起承担。但是说他造反,是不是有点冤枉他了?”元帝这才稍微理解了一些。

周馥有两个儿子:周密、周矫。周密字泰玄,为人清廉俭朴,当时的人称他为清士,官做到尚书郎;周矫字正玄,也有才干。

成公简,字宗舒,是东郡人。他家世都是高官(二千石)。他为人质朴,不追求名利,一心钻研学问,没有什么事情能动摇他的意志。他的默记能力超群。张茂先经常说:“成公简的清静淡泊可以比得上杨子云,他的默记能力可以和张安世相比。”后来他当上了中书郎。这时候,石崇已经当上了司隶校尉,后来又升迁为镇东将军。成公简觉得自己才能很高,却不如石崇,就对石崇说:“杨雄当郎官,三代都没挪窝,而王莽、董贤却官至三公,古今都是一样的啊!”石崇听了很惭愧。成公简后来官至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永嘉末年,他投奔苟晞,和苟晞一起战死。

苟晞,字道将,是河内山阳人。年轻时在司隶部做从事,校尉石鉴很器重他。东海王越当了侍中,就把他招来当通事令史,后来一步步升迁到阳平太守。齐王冏执政的时候,苟晞参与他的军事,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后来又升任左丞,他廉洁公正,调查各部门的官员,那些八品以下的官员都对他敬畏三分。齐王冏被杀后,苟晞也被免职。长沙王乂当了骠骑将军,任命苟晞为从事中郎。惠帝征讨成都王颖时,任命苟晞为北军中候。惠帝回到洛阳后,苟晞投奔范阳王虓,范阳王虓授权苟晞代理兖州刺史。

汲桑攻破邺城的时候,东海王越率军到达官渡准备讨伐汲桑,任命苟晞为先锋。汲桑一向很害怕苟晞,就在城外设置栅栏防守。苟晞快要到达时,就安营扎寨,让士兵休息,先派出一支骑兵去示警,说明利害关系。汲桑的军队大为震惊,丢下栅栏夜间逃走,躲进城里死守。苟晞攻破了他们的九座营垒,于是平定了邺城,然后返回。他又西征讨伐吕朗等人,把他们消灭了。后来高密王泰讨伐青州的贼寇刘根,打败了汲桑的旧将公师藩,又在河北击败了石勒,他的威名非常显赫,当时的人把他比作韩信和白起。“进位抚军将军、假节、都督青兖诸军事,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苟晞这个人啊,在官场上处理公务,文件堆积如山,但他处理得又快又好,一点儿马虎都没有,谁也不敢在他面前耍花招。他对他继母特别孝顺,供养得非常好。他继母的儿子想当将军,苟晞就劝他:“我办事从来不徇私枉法,你当将军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他继母儿子非要当,苟晞没办法,只好让他当个督护。结果这小子犯了法,苟晞二话不说,直接杖责处斩!他继母跪地求情,苟晞都不理。事后,苟晞穿着素服哭丧,一边哭一边说:“杀了他的人是兖州刺史,哭弟弟的人是苟道将啊!” 可见他执行法律有多严格。

苟晞看到朝廷一天天乱起来,害怕祸及自己,就开始四处拉关系,逢人送礼。每得到什么好东西,就赶紧送到洛阳的达官贵人那里去。兖州离洛阳五百里,怕送过去的鲜货不新鲜,他居然雇了能跑千里的快牛,每次送信,早上送出去,晚上就能送回来,效率那是相当高。

早些时候,东海王越因为苟晞帮他报了仇,特别感激他,把他请到家里,结拜成了兄弟。东海王的司马潘滔等人却劝东海王说:“兖州地理位置重要,曹操当年就是靠着兖州才辅助汉室的。如果苟晞野心勃勃,不是个忠臣,长期让他待在兖州,那可是个隐患啊!不如把他调到青州,给他个好听的名号,他肯定高兴。您自己留守兖州,治理天下,守护朝廷,这就是未雨绸缪啊!”东海王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于是把苟晞调到青州,封他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加封侍中、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让他当青州刺史,还晋封他为郡公。苟晞到了青州后,就大量任命自己的亲信,换掉原来的官员,用严酷的手段立功,天天杀杀杀,血流成河,百姓苦不堪言,人们都叫他“屠伯”。后来,顿丘太守魏植被起义军逼得走投无路,带着五六万人马,大肆抢掠兖州。苟晞就派兵驻扎在无盐,让他弟弟苟纯管青州,结果苟纯比苟晞杀得更狠,百姓都叫他“小苟酷于大苟”。后来苟晞打败了魏植。

当时潘滔和尚书刘望等人一起诬陷了(我)晞,我气坏了,上表请求处死潘滔等人,还请求让越州从事中郎刘洽担任我的军事长官,但越州方面全都不同意。

我于是大声说道:“司马元超当宰相却行为不正,导致天下大乱,难道我们正义之士,就能任由他胡作非为吗?韩信不忍心拒绝别人的恩惠,最终死在了妇人之手。我现在要诛杀国贼,拥护王室,效仿桓文公的功业,难道还很遥远吗?!” 然后我就给各州发信,大肆宣扬我的功劳,列举越州的罪状。

皇上心里一直记挂着刘曜和石勒专权乱政的事,就下诏书给石勒说:“朕因为自己德行不足,导致战乱不断,心里既担心祖宗庙堂的安危,又怜悯百姓的痛苦,所以只能依靠你这样的地方大员来保卫国家了。你威名赫赫,曾经斩杀了叛贼藩、桑,击败了乔、朗、魏植等人,这难道不是你高瞻远瞩、果断明智的表现吗?朕因此才委以重任。现在王弥、石勒又成了国家的祸患,所以朕下诏书让你统领六州兵马。可是你却推辞小事,违抗我的命令,这可不是与国家同舟共济的表现啊!现在朕再次下诏,你马上发檄文给六州,协同大军,消灭国难,这才对得起朕的期望!”

石勒收到诏书后,又给各州郡的将领们写信说:“如今国家危在旦夕,灾难接踵而至,刘元海在汾阴作乱,石勒在三魏地区兴兵作乱,他们攻陷了京畿地区,摧毁了邺都,在郊外安营扎寨,又震动了兖州和豫州,害死了三个刺史,杀了两个都督,还有几十个郡守和官员,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我能力有限,却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所以只能在海边驻扎军队,支援曹州和卫州。现在皇上又下诏书,委任我统领关东地区军队,我必须遵从圣旨。定于今月二日西进攻打黎阳,今天刚收到荥阳太守丁嶷的报告,说李恽、陈午等率领的援军与羯族大军大战,结果都战败溃散了。怀城已经失守,河内太守裴整被敌人俘虏。京师的守卫力量不足,皇上也面临危险,祖宗庙堂的危急程度,比垒起来的鸡蛋还要危险。皇上每天都在担忧叹息。我认为先王选择贤德的人来治理国家,用礼仪来巩固统治,以此来巩固王室,不让城池被攻破。所以,齐桓公因为舟楫不坚固而责备楚国;襄王被狄人逼迫,晋文公才出兵讨伐。现在要保卫皇家,为朝廷效力,即使身陷火海,也是应该义不容辞的。各地的牧守都受到皇上的恩宠,理应同心协力,报答国家的恩情。我虽然武功不强,但已经率先出兵,准备马匹粮草,等待各方援军。我们同盟的各方,都应该一起救援,建立功勋,就在这次行动了!”

话说啊,王弥派曹嶷去攻打琅邪,然后一路北上打齐地。苟纯死守城池,曹嶷的军队越来越壮大,营帐连绵几十里,那叫一个声势浩大!苟晞回来后,登上城楼一看,哎呀,这阵仗,吓得脸色都变了!不过他还是硬着头皮跟曹嶷的军队打了好多仗,每次都能把他们打败。后来,苟晞挑选了精锐部队,准备和曹嶷来一场大决战。结果,那天刮起了大风,黄沙漫天,结果呢?咱们的人马大败,丢下城池,晚上就逃跑了。曹嶷紧追不舍,追到了东山,苟晞的部下都投降了曹嶷。苟晞就一个人骑着马,逃到了高平,然后赶紧收拢府邸里的兵,又招募了几千人马。

就这样,苟晞虽然败了一仗,但也没完全放弃,赶紧集结力量准备东山再起。

皇上又偷偷地派诏书给王浚,让他去讨伐东海王越。王浚又上奏说:“殿中校尉李初拿着皇上的密诏来了,我心里难受极了。东海王越仗着自己是皇室宗亲,就擅自把持朝政,重用奸邪小人,培植党羽,导致前任长史潘滔、从事中郎毕邈、主簿郭象等人专权乱政,擅自决定刑罚赏赐。尚书何绥、中书令缪播、太仆缪胤、黄门侍郎应绍,都是皇上亲自选拔任用的,可潘滔他们却诬陷他们,让他们惨遭杀害。他们竟然带兵包围皇宫,诛杀皇上的弟弟,清除禁卫军,私自提拔自己人。他们还重用魏植,招揽逃亡的罪犯,搞得州郡一片混乱。交通道路被破坏,贡品也送不来了,宗庙祭祀都无法进行,皇上都吃不上饭了。镇东将军周馥、豫州刺史冯嵩、前北中郎将裴宪,都认为朝廷空虚,权臣专权,天下大乱指日可待,所以他们都率领军队,准备迎接皇上的銮驾,想拥护皇室,尽忠职守。而潘滔、毕邈等人挟持东海王越出关,假造行台,强迫官员搬迁,擅自发布诏令,放纵军队抢劫,吃掉百姓,尸体塞满了道路,白骨遍野。这导致各地的军队都失去了效力,城池都变得萧条冷清,淮河、豫州地区的老百姓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我虽然很愤怒,但只能坚守在东部边境,我奉命行事,三军将士士气高昂,整装待发,已经到达仓垣。今天刚收到司空、博陵公王浚的来信,说是殿中中郎刘权带来诏书,命令王浚和我一起出兵讨伐。我已经派先锋征虏将军王赞直接前往项城,让东海王越低头认罪,交出政权,并把潘滔等人斩首送来。我希望陛下能宽恕这位宗室大臣,允许东海王越回到他的封地。至于其他的事情,希望陛下能大度地处理。我已经把诏书传达给各地的军队,说明了出兵的理由。我还派扬烈将军阎弘率领五千步骑,守护宗庙。”

接下来是第二段:

总之,王浚的意思就是说,东海王越这帮人实在是太嚣张了,祸害百姓,危害朝廷,必须得狠狠地收拾他们一顿。但是呢,他也考虑到东海王越毕竟是皇室宗亲,所以希望皇上能网开一面,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同时,他还汇报了自己的军事部署,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定能完成讨伐的任务,并且会保护好皇室宗庙的安全。 他这番话,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年后,皇帝又给王浚下了一道诏书,说:“太傅贾南风用坏人,独揽大权,在朝廷不遵守法令,在外地也不和各州协调,结果让胡人到处烧杀抢掠,无法无天。留守的何伦更是洗劫宫殿寺庙,抢劫公主,杀害忠臣良将,天下大乱,简直无法忍受!虽然她是我的亲戚,但我也要讨伐她,就像桓公文公那样,这次讨伐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好好想想怎么打仗,制定好策略。路途遥远,所以给你写了两份诏书,亲笔签字盖章。”王浚上表说:“我接到了您的手诏,让我去讨伐叛逆,您还拿桓文公作比喻,还写了两份诏书,我跪着读完,激动得五脏六腑都难受。自从贾南风专权以来,她重用坏人,在朝廷一手遮天,在外地残害百姓,伪造诏书,想篡权夺位,放纵军队烧杀抢掠,连皇宫寺庙都不放过。之前的司隶校尉刘暾、御史中丞温畿、右将军杜育都被她攻击抢劫。广平公主、武安公主,还有先帝的遗体,都被她羞辱!她的罪行实在是太大了!我遵照您的命令,已经调兵遣将,派王赞率领陈午等人去讨伐她,替天行道!”

一开始,司马越怀疑王浚和皇帝有密谋,派斥候到成皋一带侦查,抓到了王浚的使者,果然找到了诏书和朝廷的文书,于是更加怀疑王浚。司马越被任命为豫州牧,去讨伐王浚,还发布檄文列举王浚的罪状,派从事中郎杨瑁担任兖州刺史,和徐州刺史裴盾一起讨伐王浚。王浚派兵抓捕了河南尹潘滔,潘滔夜里逃跑了,王浚又抓住了尚书刘曾、侍中程延,把他们杀了。正巧这时司马越死了,裴盾也战败了,皇帝任命王浚为大将军大都督,统领青、徐、兖、豫、荆、扬六州的军队,增加封地两万户,赐予黄钺,官职不变。

话说,石勒攻打洛阳,闹饥荒又遇上战乱,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石遵觉得不行了,上奏朝廷说要迁都。他还派了个叫刘会的官员,带着几十艘船,五百个护卫,还有上千斛粮食去迎接皇帝。朝臣们对这事儿意见可大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吵得不可开交。结果没多久,洛阳城就失守了。石遵跟王赞一起守在城墙边。豫章王石端还有和郁他们一路往东逃到石遵那儿,石遵和大臣们一起拥立石端当了太子,还设立了行台。石端以太子的名义任命石遵为太子太傅,统领全国军队,兼任尚书令,然后从仓垣搬到蒙城驻扎,王赞则驻扎在阳夏。

石遵啊,他出身低微,一下子做到大将军,有点飘了,家里养着上千个奴仆,几十个侍妾,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沉迷享乐,还特别严厉,动不动就惩罚人。辽西有个叫阎亨的,写信劝谏他,石遵一听就火了,直接把阎亨给杀了。石遵手下有个叫明预的官员,当时正生病在家,听说这事儿,硬撑着病体去劝石遵:“咱晋朝现在正处在危难关头,您可是掌握着大权,应该为国家除暴安良啊!阎亨是个人才,您为啥要无缘无故杀了他呢?”石遵一听更生气了:“我杀阎亨关你什么事?你个病秧子跑来骂我!”旁边的人都吓坏了。明预说:“您一向以礼待人,我这也是想用礼来劝谏您。您现在生气了,那以后别人也会像我一样对您生气!想当年尧舜当皇帝,靠的是仁义,才兴盛起来;桀纣当皇帝,靠的是暴虐,最后都亡国了。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您只是臣子呢!您还是先消消气,想想我的话吧!”石遵这才有点不好意思。

从那以后,大家对石遵的心都散了,也没人好好为他做事了。再加上瘟疫和饥荒,他的将领温畿、傅宣都叛变了。石勒攻打阳夏,打败了王赞,又迅速攻打蒙城,抓住了石遵,封他做了司马,一个月后就把他杀了。石遵没儿子,他弟弟石纯也跟着遭了殃。

华轶,字彦夏,是平原人,是魏国太尉王凌的曾孙。他爷爷华表,做过太中大夫;他爸爸华澹,做过河南尹。华轶从小就有才华,名声远播,为人广交朋友,很受大家欢迎。他一开始当博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到散骑常侍。东海王司马越在兖州当刺史,把他请去当留府长史。永嘉年间,他又升任振威将军、江州刺史。

虽然那时候天下大乱,但他一直很重视礼仪制度,还特地设立了儒林祭酒这个官职来推广儒家教育。他下令说:“现在天下大乱,礼仪制度都荒废了,朝廷也没人管这事儿,我心里一直很着急,所以特地设立这个官职来弘扬儒学。杜夷这个人,为人清高脱俗,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很适合担任儒林祭酒。”没多久,东海王司马越就派他去帮忙讨伐叛贼。华轶就派前任江夏太守陶侃当扬武将军,率领三千兵马驻扎在夏口,作为声援。

华轶在江州当刺史期间,很有威望,当地名士都和他交朋友,深受江州百姓的爱戴,很多流亡的人也纷纷投奔他,就像回家一样。

话说当时皇帝情况危急,全国各地都乱成一锅粥,苏峻这个人呢,心里想着要拯救天下,所以经常派人送贡品进献到洛阳,始终保持着臣子的礼节。他对使者说:“要是洛阳的道路被切断了,你们可以把贡品送到琅邪王那里,这样就能表明我的忠心是向着司马家族的。” 苏峻觉得自己是受洛阳朝廷派遣的,却被寿春那边管着,而洛阳当时还没失守,他没能完全遵从元帝的命令,很多郡县都劝他,但他不听,说:“我只想看看皇帝的诏书。”

那时候皇帝派扬烈将军周访率领军队驻扎在彭泽,以防备苏峻。周访路过姑孰的时候,著作郎干宝去见他,问他怎么回事。周访说:“朝廷给我任务,让我驻扎在彭泽,彭泽可是江州西边的大门啊。苏峻这个人啊,心里确实有忧国忧民的想法,但他不愿意受人摆布,最近事情很乱,两人之间有点嫌隙。现在又没啥理由派兵守着他的大门,这不是故意激怒他吗?我打算驻扎在寻阳旧县,这样既在江西,可以抵御北方,又不会显得故意逼他。” 后来洛阳失守了,司空荀藩发文,拥立皇帝为盟主。

结果皇帝下令改换地方官吏,苏峻又不听,于是皇帝派左将军王敦统率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去讨伐他。苏峻派别驾陈雄驻扎在彭泽抵抗王敦,自己则率领水军作为外援。武昌太守冯逸在湓口被周访打败了。以前的江州刺史卫展,因为苏峻没给他好脸色看,一直心里不爽。这时候,他和豫章太守周广里应外合,偷偷袭击苏峻,苏峻的军队溃败,逃到安城,最后被追上斩杀,连他的五个儿子也被一起杀了,人头被送到建邺。

一开始,高悝这个人,是广陵人,住在江州,苏峻把他招募为西曹掾。后来苏峻失败了,高悝把苏峻的两个儿子和妻子藏了起来,偷偷摸摸地过了好几年。后来得到赦免之后,高悝带着他们自首,皇帝很欣赏他的行为,就赦免了他。

刘乔,字仲彦,是南阳人。他家祖上是汉朝的宗室,被封为安众侯,爵位世袭传承了三代。他爷爷刘廙,是魏国的侍中;他爸爸刘阜,是陈留的太守。刘乔年轻的时候当过秘书郎,后来建威将军王戎看中了他,让他当自己的参军。在伐吴的战争中,王戎派刘乔和参军罗尚一起渡江,攻破了武昌。战争结束后,刘乔被任命为荥阳县令,之后又升迁为太子洗马。因为参与诛杀杨骏有功,他被赐爵关中侯,并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他又参与了诛杀贾谧的行动,被封为安众男,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散骑常侍。

齐王冏当了大司马,起初,嵇绍很受齐王冏的器重,齐王冏每次都要下阶去迎接他。刘乔就对齐王冏说:“裴秀和张华被杀的事,朝中的大臣都害怕孙秀,所以不敢不收他的财物。嵇绍现在有什么值得害怕忌讳的呢?为什么他会积攒裴家以前的车马和牛,还有张家以前的奴婢呢?乐彦辅来的时候,您都没下床迎接,为什么单单对嵇绍这么恭敬?”齐王冏听了刘乔的话,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嵇绍问刘乔:“大司马为什么不来迎接客人了?”刘乔说:“好像有人说了公道话,说您不值得被迎接。”嵇绍问:“说公道话的是谁?”刘乔说:“这个人离您不远。”嵇绍听了之后就沉默不语了。没过多久,刘乔升迁为御史中丞。

齐王冏的心腹董艾权势熏天,朝廷百官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刘乔在短短二十年间,就上奏弹劾董艾的罪行达六次之多。董艾就唆使尚书右丞苟晞罢免了刘乔的官职,把他贬为屯骑校尉。后来张昌造反,刘乔被任命为威远将军、豫州刺史,他和荆州刺史刘弘一起讨伐张昌,最后官至左将军。

惠帝跑到长安去了,乔玄就带着各州郡的兵马去迎接皇帝。东海王司马越自作主张,把乔玄升迁为安北将军、冀州刺史,还让范阳王司马虓当豫州刺史。乔玄觉得司马虓不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所以不肯听他的,直接带兵抵抗。颍川太守刘舆跟司马虓关系好得很,乔玄就给朝廷写信,把刘舆的罪状列举出来。河间王司马颙收到了乔玄的奏章,就下令让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大将军刘准、还有彭城王司马释跟乔玄一起,合力攻打许昌的司马虓。刘舆的弟弟刘琨带兵去救司马虓,结果还没到,司马虓就已经败了,司马虓和刘琨一起逃到了河北。没过多久,刘琨带着五千骑兵渡过黄河来攻打乔玄,乔玄就抓了他的父亲刘蕃,用囚车装着他,然后据守考城抵抗司马虓,结果兵力不够,打败了。

乔玄这边战败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乔(qiáo)将军把散兵散将收拾起来,驻扎在平氏(píng shǐ)。河间王颙(yóng)给他升官,封他做镇东将军,还让他拿着皇帝的符节,同时把乔将军的长子乔祐(yòu)任命为东郡太守。 又派刘弘(hóng)、刘准(zhǔn)、彭城王释(shì)等人带兵去支援乔将军。

刘弘给乔将军写信说:“我刚听说范阳(fàn yáng)想取代您当刺史。您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位居方伯(fāng bó),按规矩办事,一起辅佐朝廷,突然被撤换,这实在是不应该啊!不过古人说过:‘牵牛去踩别人的田地,确实是有罪的,但把牛牵走,处罚也太重了。’您不忍心发泄正直耿介的怒火,甘当抗敌的先锋,我觉得您做得有点过了。为什么呢?大丈夫的处世之道,该用的时候就用,该藏的时候就藏。胯下之辱尚且可以忍让,更何况是这种被替换的嫌疑,细微的祸端呢!范阳是我们的同属一个国家,您是皇室宗亲,周朝以来就有宗族盟约,亲疏有别,该怎么处理事情就怎么处理,责任在哪里就应该承担在哪里。廉颇蔺相如那样的战国名将,尚且能够根据形势升降官职来为国家利益服务,更何况是您这样的名士呢!现在天下大乱,皇帝流亡在外,正是忠臣义士同心协力的时候。我刘弘能力有限,蒙受皇恩,希望能和您一起拥戴盟主,像雁阵一样紧密配合,共同扫除贼寇,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把北极星重新放到天极的位置上。这个大功还没立呢,不应该闹矛盾。我非常感激您的照顾,这份情谊胜过寻常,我坦诚相告,不敢有所隐瞒。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征伐,后来又和好亲家的很多。我希望您能放下过去的怨恨,追随正确的道路,解开这连环的结,恢复以前的友好关系。范阳也会后悔之前的错误,想着以后要更加诚信的。”

弘给越写信说:“我听说你要带兵去讨伐乔州刺史,说是因为他不听从命令。这当然是为了伸张正义,平定叛乱。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不行。为什么呢?现在朝廷正经历动荡,各地诸侯都在为王室出力,咱们作为朝廷的重臣,也应该尽忠报国,在这个关键时刻出力。而范阳王想取代乔州刺史,咱们却跟着去讨伐乔州刺史,这根本说不通,反而会适得其反,成为罪人。想想以前齐桓公赦免了管仲的仇恨,晋文公也忘记了勃鞮的怨恨,最终成就霸业。现在朝廷奸臣当道,局势危急,这可是天下人的忧患,我们应该放下私怨,共同维护大义,忍耐一时,以大局为重,赶紧拥护朝廷,不能因为一点小怨恨就忘记了大恩大德。如果我们能互相体谅,各安其位,齐心协力,尽忠职守,那乔州刺史一定会感激涕零,报答朝廷的恩情。现在不该因为一时冲动,就引发更大的冲突,反而落入敌人的圈套。我虽然只是个平民,但我也希望你能团结内外,安定王室,我实在看不惯大家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一下。”

弘又上奏朝廷说:“范阳王想取代豫州刺史乔,乔州刺史就带兵反抗,司空和东海王你却要讨伐乔州刺史。我认为乔州刺史受朝廷恩宠,位居要职,他只是想为国家出力,并没有什么罪过,而范阳王想取代他,这是不对的。但是乔州刺史也不应该因为范阳王的错误就擅自用兵,他应该受到惩罚以儆效尤。但是最近战乱不断,大家互相猜忌,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冲突,危及皇室。现在边境防备空虚,朝廷也面临困境,而朝廷大臣们却只顾自己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这样下去只会更加危险。万一外敌入侵,那可就糟糕了。我认为应该赶紧下诏书,命令你们双方放下成见,各安其位。以后谁要是没经过朝廷允许就擅自用兵,天下人一起讨伐他。《诗经》说:‘谁能拿着烧红的铁块,不去用水冷却呢?’如果及时冷却,就不会被烧伤,国家才能稳固。”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河间王颙当时正跟关东地区的人对着干,还靠着乔氏帮忙呢,可他根本不听乔氏的劝告。东海王司马越就给天下发了檄文,带着三万士兵,准备进关迎接皇帝回洛阳。军队到了萧县,乔氏害怕了,就派他儿子乔祐去萧县的灵壁阻击司马越。刘琨则派兵攻打许昌,许昌人开门迎接了他。刘琨自己从荥阳带兵去迎接司马越,结果在路上碰上了乔祐,军队溃败,乔祐也被杀了。乔氏的势力一下子就散了,他只带着五百骑兵逃到了平氏。皇帝回到洛阳,大赦天下,司马越又重新推荐乔氏担任太傅、军谘祭酒。司马越死了以后,又让乔氏当了豫州诸军事都督、镇东将军、豫州刺史。乔氏最后死在任上,享年六十三岁。愍帝时期,追赠他为司空。他儿子乔挺做了颍川太守。乔挺的儿子叫乔耽。

乔耽,字敬道,从小就品行端正,以讲义气闻名,深受族人敬重。他博学多才,精通《诗经》、《礼记》和《史记》等三史。后来当上了度支尚书,还加官散骑常侍。他在任上公平廉洁,谨慎小心,政绩显著。桓玄是乔耽的女婿。桓玄当权后,想让乔耽当尚书令,还加封他为侍中,但乔耽没接受,后来改授他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没多久乔耽就去世了,死后追赠他左光禄大夫、开府的官职。乔耽的儿子叫乔柳。

乔柳,字叔惠,也很有名望。年轻时就做了清官,后来当上了尚书左右仆射。当时右丞傅迪很喜欢读书,但并不理解书中的意思,乔柳只读《老子》。傅迪总是看不起乔柳。乔柳就说:“你虽然读的书很多,但一点也不理解,只能说是书橱子罢了!”当时的人都觉得他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后来乔柳出任徐州、兖州、江州三州刺史。死后,追赠他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乔氏的弟弟乔乂,当过始安太守。乔乂的儿子乔成,当过丹杨尹。

史书上说啊,周浚这个人,为人处世很有见识,周馥办事能力强,头脑清晰,华轶很注重礼仪规矩,刘乔为人正直,有担当。所以他们都能在朝中内外做到高位,都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祖宣献计迁都,却得罪了东海王,彦夏一心想着辅佐皇帝,却在琅邪犯了错,结果都被冠上了不好的名声,还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真是让人惋惜啊!如果当初他们能坚守伊川,在淮河流域建立根据地,依托方城的天险,利用楚地的资源,整顿吴越的军队,调集淮海的粮食,就算不能保住江山社稷,至少也能缓解危机,延缓灭亡的时间。唉!真是应了那句话:“不用贤良之臣,反而重用奸邪小人,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苟晞呢,他出身低微,却做到了一品大将,可是还没来得及做出什么功劳,就露出了贪婪暴虐的本性,利用世龙的手,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屠杀。这就像古人说的那样:“杀的人太多了,怎么可能没有报应呢!”

赞扬道:开林(周浚)有才能,有治理能力,因此得以步步高升,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的德政也遍布江淮地区。华轶尊崇皇上,周馥也尽心辅佐皇上,但他们都因为时运不济而遭受了不幸,违背了天意,所以才会如此。刘乔担任军队首领,却不懂得保全自己。苟晞带兵打仗,威名远扬,但贪婪暴虐的行为也广为人知,最终没能得到应有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