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上说:“唐尧虞舜时代就重视典章制度,设置的官职只有百官。”所以说,要引导百姓,处理好各种政务,就得参考古制。 《易经》上说:“天上有各种征兆,圣人就会根据这些征兆来行事。” 古代执法部门设在南宫的右边,上朝的地方在端门外,各种官职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古史都有详细记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黄帝设立了三公的官职,以此亲近百姓;少昊制定了九扈的名称,作为农业主管;黄帝还任命重黎主管天地事务,任命融管理水火,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例子。伊尹说过:“三公负责调和阴阳,九卿负责应对寒暑变化,大夫了解民情,列士要摒弃私心。”成汤在亳建立都城后,最初设置了两个丞相,任命伊尹和仲虺担任,所有重要事务都要听从君王的命令。
周武王下车理政,成王和康王都留下了很好的典范,六卿分工负责,二公弘扬教化,大家都尽职尽责,各司其职,如果违背了制度,就不会得到虚假的荣耀。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的制度,这才是根本之道。秦朝改变了周朝的官制,汉朝沿袭秦朝的旧制,有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时根据需要进行改革,这是帝王之道的精髓所在,能够获得安定,这叫做顺应时代潮流。
汉代设立了四个征讨将军,魏初设立了四个安抚将军,四个镇守将军负责安抚边远地区,四个平叛将军负责平定叛乱,他们率领轻车强弩,远征辽东,渡过辽河和鸭绿江,向海外宣扬国威,展示武力,虽然这些官职有时设立,有时废除,名称也很多。等到统一全国,平定天下之后,最初设立了军师祭酒,负责掌管军法。建安十三年,废除了汉台司,改设丞相,曹操担任了丞相,兼管朝政。孙吴和蜀汉,大多沿袭汉朝的制度,即使临时设置一些官职,也没有违背旧的章程。
魏晋武帝即位之初,任命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当时人们称之为“八公同朝”,很多人都想依附他们。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不是凭借一己之力;他们能够处理政务,如同万夫长一样。有些人用牵羊来比喻自己的梦想,有些人用垂钓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有些人用空桑来表达自己的才能,有些人用操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卧龙、飞鸿、秦奚、郑产、楚材晋用,这些都是过去杰出的人才,他们的功绩也十分显著。
宣王诛杀曹爽后,大权在握,网罗天下人才,充实各级官职。等到兰钦被囚禁,高官显贵被杀害,虽然表面上归顺魏国,但内心却向往晋朝。等到晋文王继位,开始建立晋朝的官制,最初设立了两个禁卫军,配备了像养由基那样的神射手;后来又设立了三个部门,拥有像熊渠、佽飞那样精锐的军队。因此,晋武帝能够迅速崛起,就像周武王平定殷商十次叛乱,治理殷商百姓一样。
从泰始年间到太康年间,朝廷人才济济;从太兴年间到建元年间,朝廷人才辈出,都担任了重要的官职。虽然没有达到像夔、拊、龙那样圣明,但随着时代发展,也逐渐实现了“任官唯贤,莅事唯能”的目标。
丞相和相国,都是秦朝的官职。晋朝继承魏朝后,并没有设置这两个官职,从惠帝以后,设置与否也没个准儿。曾经担任过丞相、相国的人,比如赵王伦、梁王肜、成都王颖、南阳王保、王敦、王导这些人,他们的权力都远远超过了普通大臣。
太宰、太傅、太保,是周朝的三公。魏朝初期只设太傅,钟繇担任过这个职务;到魏朝后期又设置了太保,郑冲担任过。晋朝初期,因为避景帝的名讳,又参考了《周官》的官名,设置了太宰来代替太师的职位,级别提升到三公,和太傅、太保一样都是上公,负责议论治国之道,调和阴阳,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空缺着。安平献王孚曾经担任过太宰。自晋朝渡江之后,太宰、太傅、太保的官名一直没变,但是担任这三个职位的人却很少。
太尉、司徒、司空,都是古代的官职。从汉朝到魏朝,这三个官职一直是三公。晋朝受命之后,到江左地区,这三个官职也一直沿用下来。
大司马,也是古代的官职。汉朝的制度规定,大司马的级别高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用来代替太尉的职务,所以大司马和太尉通常是轮流设置,不会同时存在。到了魏朝,既有太尉,大司马和大将军也各自为官,地位都在三公之上。晋朝继承魏朝的制度,任命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一共八个高官同时存在,唯独没有丞相。从义阳王望担任大司马之后,就确定了大司马的地位在三公之上。
大将军,也是古代的官职。汉武帝设置的,级别还在大司马之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汉朝迁都洛阳后,大将军的职位并不固定设置,担任大将军的人往往都掌握着朝政大权。景帝担任大将军的时候,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后来景帝的叔父孚担任太尉后,上奏朝廷将大将军的级别降到太尉之下。晋朝建立后,沿用了这个制度,大将军的级别在三公之下,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级别,在三公之上。太康元年,琅邪王伷被任命为大将军,级别被重新降到三公之下,伷死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级别。
话说这“开府仪同三司”是个啥官儿?是汉朝的官职。汉殇帝延平元年的时候,邓骘当上了车骑将军,还兼任了仪同三司,这“仪同”的头衔,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的。后来魏国的黄权也当上了车骑将军,还兼任了开府仪同三司,这“开府”的名号,也是从那时才有的。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伏波将军、抚军将军、都护将军、镇军将军、中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龙骧将军、典军将军、上军将军、辅国将军等等这些大将军,还有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这几个高级官员,只要是能“开府”的,官阶都和公侯差不多了。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这些官儿,要是能“开府”,那就算得上是文官里的高级官员了,戴的帽子是进贤冠,底下再配个黑色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其他那些大将军,要是能“开府”,那就是武官里的高级官员了,戴的是武冠,底下也是配个平顶的黑色帻。
文官和武官里这些高级官员,都能佩戴金章紫绶,穿五时服。至于相国和丞相,那可是要穿衮冕,戴绿盭绶的,这待遇跟一般的“公”可不一样。
各位大臣和开府的官员,他们的级别最高,每天的俸禄是五斛粮食。到了太康二年,又额外发放丝绸,春天一百匹,秋天二百匹,棉花二百斤。元康元年,又给他们分了十顷菜地,还配了十个看田的仆人,如果立夏之后还没开始耕种的,就扣除一年的俸禄。 此外,还设了一个长史,级别是一千石;西阁祭酒、东西曹掾、户仓贼曹令史各一人;御属阁下令史、东西曹仓户贼曹令史、门令史、记室省事令史、阁下记室书令史、东西曹学事各一人。 还配给他们二十个武贲,拿着班剑侍卫。配给朝车驷马一乘,安车黑耳马三匹一乘,祭酒和属官们配白盖小车七乘,轺车和皂轮犊车各一乘。从祭酒以下,到令史以上,都穿皂色朝服。太尉即使不领兵,属下的官员也穿绛色衣服。
司徒又增加了左右长史各一人,级别都是一千石;主簿、左西曹掾属各一人,西曹就叫做右西曹,左西曹令史以下的人数和以前一样。司空又增加了一个导桥掾。
那些大臣和开府的官员,如果兼任军事职务,那就再增加一个司马,级别是一千石;两个从事中郎,级别和一千石相当;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以下,令史以上,都穿绛色衣服。司马的属官和长史一样,从事中郎各配两个侍从,主簿、记室督各配一个侍从。其他的临时增加的待遇,就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不算正式的制度。
那些大臣和开府的官员,如果担任持节都督,那么参军的人数增加到六个,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祭酒、掾属、舍人,都按照常例增加,和领兵的官员一样。
特进,就是汉朝的官职。汉朝和魏晋时期,如果被加封为特进,只是在原来的官职上增加一些车马服饰方面的待遇,并没有额外配备官吏和士兵。太仆羊琇辞官后,被封为特进,同时加封散骑常侍,并没有其他官职,所以给他配备了官吏、士兵以及车马服饰。其他被加封为特进的人,就只有俸禄和官阶的提升,并没有另外配备特进的官吏和车马服饰,这是后来才规定的。特进的品级是第二等,地位在诸位公卿之上,高于开府骠骑将军,戴进贤冠和两梁冠,戴黑色介帻,穿五时朝服,佩带水苍玉,没有章绶,每天的俸禄是四斛粮食。太康二年,开始赐给春服绢五十匹,秋服绢一百五十匹,棉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又赐给菜田八顷,田夫八人,如果立夏后还没来得及耕种的,就补发一年的俸禄。还配备了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以及驾御安车黑耳马的一名车夫,还有一辆带后门的轺车。
左右光禄大夫,可以佩戴金章紫绶。被加封金章紫绶的光禄大夫,品级也是第二等,俸禄、官阶、帽子、车马服饰、佩玉,以及配备的羽林军官兵等等,所有待遇都和特进一样。但是,如果只是加封,就只有金章紫绶、俸禄和官阶的提升,并没有另外配备车马服饰和官兵。而且,如果死后追赠这个官位,如果生前已经担任过卿级的官职,就不会再次配备官兵,其他的情况都会配备。
话说这光禄大夫,听着挺牛,官阶是三品,比金紫将军低一级,比其他卿官高一级。汉朝的时候,这官职人数不定,主要用来赏赐有功之臣,或者负责一些丧葬事宜。到了魏朝以后,这官职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不再是单纯的临时差事了。那些年纪大的老官员,很多都授予这个职位;即使他们在朝中担任要职,也会额外加封光禄大夫;即使是晋朝建立后,这个传统也没变,依旧是用来表彰功勋的一种方式。不过,那些大臣退休后,就不再加封这个职位了,有的会升任上公,有的就拿着原来的俸禄养老。总之,那些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卿尹,年纪大了退休的,或者其他职位加封光禄大夫的,数量非常多。所以,有些人因为这个职位而得以开府建衙,有些人则因此晋升为金章紫绶的高官,光禄大夫也因此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荣誉性职位。到了泰始年间,只有太子詹事杨珧被加封为给事中光禄大夫。这光禄大夫的待遇,按照三品将军的标准供给,其他的就和以前一样,一直到武帝、惠帝、孝怀帝三朝都是如此。
光禄大夫和卿的品级相同,都是二千石,戴着进贤冠,穿黑介帻,五时朝服,佩带水苍玉,每天的俸禄是三斛粮食。到了太康二年,才开始每年春天赏赐五十匹绢,秋天赏赐一百匹绢,一百斤棉花。到了惠帝元康元年,又开始赐给他们六顷菜田,六个田夫,还配备了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人。
骠骑将军以下,以及那些没开府、没持节担任都督的大将军们,官阶是二品,俸禄和特进相同。他们可以配备长史、司马各一人,都是千石的官职;此外还有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那些被授予假节担任都督的,他们的配备人员,和那些担任四征镇大将军,但没开府担任都督的人一样。
话说这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虽然不开府,但官职是持节都督,品级相当于第二品,手下有参谋、文书、士兵等等,幕府的兵马也跟一般的都督一样。只不过,上朝领赏的时候,才按二品将军的规格来。 这持节都督啊,人数没个定数,最早是西汉派使者时才开始有“持节”的说法。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四处征战,才临时设置了督军御史,后来这事儿就黄了。到了建安年间,曹操当丞相的时候,才开始派大将军去督军。公元211年,曹操征讨孙权回来,夏侯惇督领着二十六支军队,就是这个情况。魏文帝黄初三年,才正式设立了都督诸州军事的官职,有的还兼任刺史。 后来曹真当了上军大将军,还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被赐予黄钺,那可是统领全国军队的啊!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天,皇帝征讨蜀汉,还加了个“大都督”的称号。高贵乡公正元二年,魏文帝也当上了都督中外诸军,后来又加封为大都督。等晋朝取代魏国后,官职的级别就变了:都督诸军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最低;使持节最高,持节次之,假节最低。使持节可以杀掉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杀没官职的人,但要是军务方面,跟使持节的权力一样;假节只在军务方面可以杀违反军令的人。到了东晋以后,都督中外这个官职就更重要了,只有像王导这样有权势的人才能担任。
三品将军,官阶在二千石以上,戴武冠,平时戴黑色头巾,朝会穿五时朝服,佩带青绿色的玉佩,俸禄、春秋的赏赐布帛、菜地、田地和马夫,都跟光禄大夫这些高级官员一样。手下有长史、司马各一人,都是千石级的官职;还有主簿、功曹、门下都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吏、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话说啊,以前在汉武帝的时候,处理奏章的那些官员,也就是尚书台的办事人员,都是分头干活的。只有那些特别了解朝廷机密的人,才能当尚书令,负责整个尚书台的工作。像张安世、霍光、王凤、师丹这些大人物,他们虽然是将军,但也都兼任过尚书令。到了东汉章帝时期,太傅赵憙和太尉牟融也一起负责处理尚书台的事务。 “录尚书”这个说法,就是从赵憙和牟融开始的。这跟古代尧舜时代的大麓之官差不多意思。
后来到了汉和帝时期,太尉邓彪升任太傅,还兼着“录尚书事”,官职比三公还高,地位非常尊贵。从此以后,汉朝就形成了一个惯例:每当皇帝年纪还小,就设置太傅来处理尚书台的事务,这有点像古代冢宰总管政务的意思,等太傅去世了,这个职位也就取消了。到了魏晋以后,也都是一些权力很大的高级官员来担任这个职位。
尚书令这个官职,俸禄很高,相当于一千石的俸禄,还有铜印和黑色丝带,戴着进贤冠,穿戴着五时朝服,佩带水苍玉,每月还能领到五十斛的俸禄。 皇帝任命他时,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用策书来宣布任命,这是因为尚书令的地位非常尊贵,在朝堂上站位靠前,所以要特别重视。太康二年的时候,朝廷开始给尚书令发放布匹,春天三十匹,秋天七十匹,还有七十斤棉花。到了元康元年,又开始给尚书令分拨六顷菜田和六个看管菜田的仆人。如果立夏之后还没开始耕种的,那这一年的俸禄就没了。 最早的尚书令贾充,因为眼睛有毛病,就上奏朝廷,请求设置四个帮他处理事务的官员,这“省事”的制度,就是从贾充开始的。
尚书仆射的服装、俸禄、印绶跟尚书令是一样的。 一开始汉朝只设一个尚书仆射,到了汉献帝建安四年,才任命执金吾荣郃为尚书左仆射,从此以后,尚书仆射就分成了左右两个。魏晋时期,甚至到东晋,尚书仆射的设置一直不太稳定,有时候设两个,就叫左仆射和右仆射;有时候只设一个,就只叫尚书仆射。如果尚书令的职位空缺,那么左仆射就负责处理尚书台的事务;如果左右仆射的职位都空缺,那就设置一个尚书仆射,负责尚书台的左部事务。
话说尚书这个职位啊,最早是汉朝从秦朝那里继承下来的。后来武帝那会儿,喜欢在后宫里搞宴会,就让宦官来管中书省的事儿,司马迁就干过这个活儿。不过后来这职位也取消了。
到了成帝建始四年,又把宦官从中书省赶走了,重新设立了五个尚书,其中一个叫仆射,另外四个分管不同的事务,合称“四曹”,主要负责处理各种文件、奏章之类的。这四个曹分别是:常侍曹,管丞相、御史、公卿这些大官的事;二千石曹,管刺史、郡守这些地方官的事;民曹,管老百姓上书的事;主客曹,管外国和少数民族的事。后来成帝又加了个三公曹,专门负责审判案件,所以就变成了“五曹”。
东汉光武帝时期,把三公曹改成了负责年终考核州郡的部门,常侍曹改成了吏部曹,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祭祀;民曹负责修建工程、盐池、园林这些;客曹负责接待外国使节;二千石曹负责处理诉讼案件;还新设了一个中都官曹,负责处理水灾、火灾、盗贼这些事情,这样就变成了六曹,再加上两个仆射,一共八个人,被称为“八座”。虽然尚书有不同的曹名,但一开始并没有正式用曹名做官衔。直到灵帝的时候,侍中梁鹄被任命为选部尚书,这才正式开始用曹名。
魏朝的时候,把选部改成了吏部,负责选拔官员,还有左民曹、客曹、五兵曹、度支曹,一共五个尚书,加上两个仆射和一个令,还是八座。到了晋朝,又改成了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五兵曹没了。咸宁二年,取消了驾部尚书;四年后,又取消了一个仆射,然后又重新设立了驾部尚书。太康年间,又变成了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驾部、三公、客曹又没了。惠帝时期又出现了一个右民尚书,还是六曹,具体哪个曹被取消了,就不知道了。
后来南渡之后,就只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个尚书了。祠部尚书的职责跟右仆射差不多,也不是一直都设,通常由右仆射兼任,如果右仆射缺了,就由祠部尚书代理。
话说啊,尚书省的左右丞,这官职是从汉武帝建元四年开始设立的。当时尚书底下有四个丞,后来光武帝觉得人太多了,就减到只有两个,也就是左右丞。所以说,左右丞这个职位,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从汉朝一直到晋朝,这职位都没变过。
到了晋朝,左丞主要负责宫里头的事儿,比如皇宫的禁令、宗庙祭祀、朝廷的礼仪制度,还有选拔任用官吏,以及一些紧急的事情。右丞呢,主要管宫里的仓库、房屋,各种器物,还有粮食、布匹的管理,以及刑具、武器的保管,再就是负责各地送来的公文奏章。
刚上任的八座郎,都按照汉朝的老规矩,要到都座那里去拜见行礼,升迁或者离职的时候,也要去都座那边办理交接手续。
西汉的时候,尚书郎一共就四个人,分管不同的工作。一个人管匈奴单于那边的营地事务,一个人管羌族和夷族的人民和官员,一个人管户口和开垦田地的事,还有一个管钱财和物资运输。
后来光武帝把尚书分成了六个部门,尚书郎的人数就增加到三十四个,级别是四百石,加上左右丞一共三十六个人。这些尚书郎主要负责起草文件,每五天轮值一次,在建礼门内值班。刚开始当尚书郎的,得先到三个部门去考试,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当了一段时间后,称职的才能升为尚书郎,再干满三年才能叫侍郎。选拔尚书郎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有能力的人。
到了魏朝,尚书郎的部门就多了,什么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一共二十三个部门。青龙二年,尚书陈矫又建议设立都官和骑兵两个部门,一共就变成二十五个部门了。每个部门缺人,就从孝廉里挑五个人来考试,考试合格后,把名字写好上报,然后才能上任。
到了晋朝,武帝取消了农部和定课这两个部门,又设立了一些新的部门,比如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客,一共三十四个部门。后来又加了个运曹,一共三十五个部门,尚书郎一共二十三人,互相之间还有统属关系。
到了东晋,又取消了一些部门,比如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这十个部门都没了。康穆年间以后,虞曹和二千石这两个部门的尚书郎也没了,就剩下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外兵这十八个部门的尚书郎了。后来又取消了主客、起部、水部三个部门,最后就只剩下十五个部门了。
咱们先说说“侍中”这个官职。它啊,最早能追溯到黄帝时代的风后,那时候就叫侍中了。到了周朝,这个职位就变成了“常伯”。后来秦朝沿用了这个名字,汉朝又接着沿用。秦汉时期,侍中这个职位没有固定的名额,一般都是给那些特别有功劳的人担任,就相当于一个副手。魏晋时期才改成四个名额,如果再加官职的话,人数就不一定了。侍中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皇宫里的礼仪和仪仗,皇帝出行的时候,侍中要轮流值班,保护皇帝的安全。其中一个侍中要负责保管皇帝的印玺,陪在皇帝身边,但不能带剑,其他的侍中就骑马跟着。皇帝上殿的时候,侍中要和散骑常侍一起搀扶皇帝,侍中在左边,散骑常侍在右边。侍中还要随时向皇帝汇报情况,提出建议,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东晋哀帝兴宁四年的时候,桓温建议把侍中的名额减掉两个,后来又恢复了原样。
接下来是“给事黄门侍郎”这个官职,它也是秦朝就有的。汉朝以后一直沿用,和侍中一起管理宫廷里的各种事务,也没有固定的名额。到了晋朝,才规定了四个名额。
“散骑常侍”也是秦朝就有的官职。秦朝除了散骑常侍,还有中常侍。散骑常侍负责跟随皇帝的车驾,而中常侍可以进入皇宫内廷。这两个职位都没有固定的名额,也经常被用作加官晋爵。汉朝初期,散骑常侍这个职位被取消了,中常侍则由宦官担任。魏文帝黄初年间,又恢复了散骑常侍的职位,并把它和中常侍合并,共同负责向皇帝进言献策,不负责具体事务。他们穿戴着貂蝉和玉饰,骑马跟随皇帝,一直到晋朝都没变。到了晋元康年间,惠帝才第一次任命宦官董猛为中常侍,之后这个职位就再也没由宦官担任了。总之,散骑常侍一直是个很重要的官职。
“给事中”也是秦朝就有的官职。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有时会被加封为大夫、博士或者议郎。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向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地位在中常侍之下。汉朝沿用了这个职位,汉朝初期的时候被取消过,魏朝又恢复了,一直到晋朝都没变。这个职位也没有固定的名额,地位在散骑常侍之下,在给事黄门侍郎之上。
“通直散骑常侍”这个职位,是魏朝末年出现的,当时散骑常侍中有一些不在编制内的人员。泰始十年,武帝让其中两个人和正式的散骑常侍一样参与值班,所以就有了“通直散骑常侍”这个称呼。东晋时期,这个职位有四个名额。
“员外散骑常侍”也是魏朝末年设立的,没有固定的名额。
最后是“散骑侍郎”,魏朝初期设立,和散骑常侍同时设立,有四个名额。从魏朝到晋朝,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侍中和黄门侍郎一起负责审核尚书上奏的奏章,到了东晋就取消了这个职能。
一开始,皇帝设立了员外散骑侍郎这个职位。到了太兴元年,元帝让两个人和散骑侍郎一起处理公务,所以就叫他们“通直散骑侍郎”,后来又增加到四个人。 员外散骑侍郎是武帝设立的,不过没有固定的名额。
奉朝请,说白了就是个虚职,没编制。汉朝的时候,东京很多三公、外戚、皇室宗亲和诸侯都挂着这个名号。奉朝请的人,也就是在朝廷上被召见的时候露个面而已。武帝还让一些宗室和外戚担任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同时兼任奉朝请。元帝当晋王的时候,就让参军当奉车都尉,掾属当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当骑都尉,这些人也都兼任奉朝请。后来奉车都尉和骑都尉这两个职位被取消了,就只剩下驸马都尉还兼任奉朝请。像刘惔、桓温这些娶了公主的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
中书监和中书令这两个职位,要追溯到汉武帝在后宫游乐的时候,他开始让宦官负责处理尚书的政务,称之为中书谒者,还设了令(中书令)和仆射(中书仆射)两个职位。成帝的时候,把中书谒者令改成了中谒者令,并且取消了仆射。汉朝东京省有中谒者令,但是还有个中官谒者令,这俩不是一个东西。魏武帝当魏王的时候,设立了秘书令,负责处理尚书的奏章。文帝黄初年间,把秘书令改成了中书,设立了中书监和中书令,让秘书左丞刘放当了中书监,右丞孙资当了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这两个职位,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晋朝沿用了这个制度,并且每个职位都只设一人。
魏文帝黄初年间,中书省设立了中书监和中书令之后,又设立了通事郎,后来又设立了黄门郎。黄门郎先处理政务,然后通事郎再署名。处理完之后,奏章就呈给皇帝阅览,皇帝批阅之后才算完事。到了晋朝,通事郎改名为中书侍郎,一共设四个职位。中书侍郎这个职位,大概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江左地区刚开始的时候,把中书侍郎改成了通事郎,后来又改回中书侍郎了。
晋朝刚开始的时候,设立了舍人和通事,各一人。江左地区把舍人和通事合并在了一起,叫做通事舍人,负责呈递奏章和文件。后来这个职位被取消了,改由一个中书侍郎负责西省的政务,同时也负责传达皇帝的诏令。
话说秘书监这个部门,最早是汉桓帝延熹二年设立的,后来给撤销了。曹操当魏王的时候,又设立了秘书令、秘书丞。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又设立了中书令,负责掌管尚书的奏章,同时把秘书令改成了秘书监。后来何祯当了秘书丞,可秘书监本来就设有秘书丞,所以就给他安排了个秘书右丞的职位。到了晋朝建立之后,武帝把秘书监和中书省合并了,不过秘书监负责著作的机构没撤。到了晋惠帝永平年间,秘书监又重新设立了,下属有丞、郎等官员,还统管著作省。
著作郎这个职位,其实是从周朝的左史演变过来的。汉朝的时候,重要的典籍都放在东观,所以就让一些有名的学者在东观著书立说,虽然有这个名称,但还没正式设立这个官职。到了魏明帝太和年间,才正式下诏设立著作郎,归属于中书省。晋朝建立后,武帝任命缪徵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皇帝下诏说:“著作郎以前属于中书省,但秘书监也掌管典籍,现在就把中书省的著作郎改隶属秘书监。” 于是著作郎就归秘书监管了。后来又单独设立了著作省,但仍然隶属于秘书监。著作郎只有一个,叫做大著作郎,专门负责史官的职责,另外还设有八个佐著作郎协助。著作郎上任后,首先要撰写一位名臣的传记。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这些都是朝廷的列卿,每个部门下设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官员。
太常寺下设博士、协律校尉等官员,还管辖太学里的博士、祭酒以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寝等部门的官员,太史令下还设有灵台丞。
太常博士是魏国设立的官职,魏文帝时期设立,晋朝沿用了这个制度。他们的职责是引导皇帝的车驾出行。王公以下,如果需要追封谥号,都要由太常博士来商议决定。
协律校尉这个职位,是从汉朝的协律都尉演变过来的,魏国的时候杜夔担任过这个职位。到了晋朝,改名为协律校尉。
晋朝刚开始的时候,沿袭魏国的制度,设置了十九个博士。到了咸宁四年,武帝刚建立国子学,就确定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来教导学生。博士的选拔标准很高,必须是品行端正,精通经义的人,像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这些高官,才有资格被召来考试。到了东晋初期,博士的人数减少到了九个。元帝后期,又增加了《仪礼》和《春秋公羊》各一名博士,一共十一人。后来又增加到十六人,不再分别掌管五经,而统称为太学博士。孝武帝太元十年,国子助教的人数减少到十人。
光禄勋这个官职,管辖着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官署的令史。哀帝兴宁二年的时候,光禄勋被裁撤了,并入了司徒。到了孝武帝宁康元年,又重新设置了光禄勋。
卫尉,管辖着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官署的令史,以及左右都候、南北东西督冶掾。东晋渡江之后,卫尉这个官职被裁撤了。
太仆,管辖着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官署的令史。典牧还另外设置了羊牧丞。太仆这个官职,自从元帝渡江之后,时而被裁撤,时而被设置。太仆被裁撤后,骅骝厩就归门下省管辖了。
廷尉,负责刑法和诉讼,下属官员有正、监、评,还有律博士。
大鸿胪,管辖着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官署的令史,还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到了东晋,这个官职有事的时候就临时设置,没事的时候就裁撤。
宗正,管辖着皇族宗室的户籍档案,还管辖着太医令史,还有司牧掾员。东晋渡江之后,哀帝裁撤了宗正,并入了太常,太医则归门下省管辖。
大司农,管辖着太仓、籍田、导官三个官署的令史,还有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东晋渡江之后,哀帝裁撤了大司农,并入了都水,孝武帝又重新设置了大司农。
少府这个部门啊,管着好多官吏,比如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这些长官,还有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这些副手。 后来东晋渡江之后,哀帝把丹杨尹给撤了,孝武帝又重新设立了。不过,渡江后只保留了一个尚方,御府也给裁撤了。
将作大匠这个职位,只有需要的时候才设立,没事儿就撤了。
太后三卿,也就是卫尉、少府、太仆,这三个官职是汉朝就有的,都跟着太后宫里走,官位在同级别的卿之上,要是没有太后,这三个职位也就空缺了。魏朝改了汉朝的制度,把这三个官职排在九卿之下。到了晋朝又恢复了旧制,重新放在同级别的卿之上。
大长秋是皇后身边的卿,有皇后就设这个职位,没皇后就撤了。
御史中丞,这官职是秦朝就有的。秦朝的时候,御史大夫手下有两个丞,一个叫御史丞,一个叫中丞。中丞在外监督地方刺史,在内管理侍御史,负责接收公卿的奏章,进行弹劾和查办案件。汉朝沿袭了这个制度,到了成帝绥和元年,把御史大夫改名叫大司空,又设立了长史,但中丞的职务没变。哀帝建平二年,又把大司空改回御史大夫了。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中丞就出外当御史台的台主了。从汉朝一直到晋朝,都沿用这个制度,让中丞当台主。
治书侍御史这个官职的来历是这样的:汉宣帝喜欢在宣室斋处理政务,就让两个侍御史在旁边处理文书,后来就专门设立了这个官职,叫治书侍御史,这就是它的起源。到了魏朝,又设立了治书执法,负责奏章和弹劾,而治书侍御史就负责掌管律令,这两个官职同时存在。到了晋朝,只保留了治书侍御史,编制是四人。泰始四年,又设立了一个黄沙狱治书侍御史,级别和中丞一样,负责处理诏狱和廷尉处理不当的案件。后来河南合并了,黄沙狱治书侍御史的职位就被撤了。到了太康年间,又撤销了两个治书侍御史的职位。
古代的侍御史,管着好几部门的事务,汉朝的时候是五个部门:第一个是令曹,负责法律法规;第二个是印曹,负责刻制印章;第三个是供曹,负责祭祀活动;第四个是尉马曹,负责管理马厩;第五个是乘曹,负责护卫皇帝出行。魏朝的时候设了八个侍御史,到了晋朝,就变成了九个,级别和治书侍御史一样,但部门增加到了十三個: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 江左地区刚开始的时候,取消了课第曹,设立了库曹,负责管理马厩、牛马和租税,后来又把库曹分成了外左库和内左库。
殿中侍御史呢,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朝,当时兰台派两个御史住在宫殿里,专门监察违法行为。晋朝的时候,设了四个殿中侍御史,江左地区则设了两个。 魏晋时期,官制里还有一个禁防御史,是七品官,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叫吴琨的担任检校御史,说明这两个职位也属于兰台的管辖范围。
符节御史,这职位是从秦朝的符玺令演变而来的。汉朝沿用了这个职位,级别在御史中丞之下。到了魏朝,符节御史就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级别也和御史中丞差不多,主要负责颁发符节、铜武符和竹使符。魏朝泰始九年的时候,武帝把兰台合并了,设立了符节御史来负责这些事情。
司隶校尉,这个官职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当时全国分成了十三州,每州设一个刺史,又设立了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这在汉朝东部地区以及魏晋时期一直沿用。司隶校尉手下有一百个文职人员和三十二个武职人员,包括功曹、都官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等。后来到了南方,司隶校尉的职位被取消了,它的职责由扬州刺史承担。
谒者仆射,这是秦朝就有的官职,从汉朝到魏朝一直沿用。魏朝设立了仆射,负责处理朝拜受封以及百官的排序,统领十个谒者。后来武帝取消了仆射,把谒者的职责并入了兰台。江左地区又重新设立了仆射,后来又再次取消了。
都水使者,说白了就是管理汉水水利工程的官员。汉朝的时候,还有个都水长丞,主要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归太常管。汉朝的东京省也设有都水官,还设了个河堤谒者,魏朝沿袭了这个设置。后来武帝精简机构,只设了一个都水使者,把河堤谒者并入都水官。到了东晋,又取消了河堤谒者,改设六个谒者。
中领军将军,这是魏朝的官职。汉朝建安四年,曹操当丞相的时候,自己设立了这个职位,后来攻下汉中,任命曹休为中领军将军。魏文帝继位后,正式设立领军将军,还是曹休担任,主要负责五校、中垒、武卫这三个营的兵力。武帝初期进行机构改革,让中军将军羊祜统领二卫、前、后、左、右、骁卫等营,这其实就是领军将军的职责。到了怀帝永嘉年间,把中军改名为中领军。永昌元年,又改名为北军中候,不久又恢复为领军。成帝时期,又改回中候,后来又改回领军。
护军将军,这个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的护军都尉。汉朝沿用了这个官职,高祖刘邦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武帝又改称护军都尉,归属大司马。曹操当丞相时,任命韩浩为护军将军,史涣为领军将军,这跟汉朝的官制不一样。建安十二年,护军改名为中护军,领军改名为中领军,还增设了长史和司马。魏朝初期,沿用了护军将军的设置,主要负责武官的选拔,归属领军将军管辖,到了晋朝就不再归属领军将军了。元帝永昌元年,取消了护军将军,并入领军将军。明帝太宁二年,又恢复了领军和护军,各自统领营兵。到了东晋以后,领军将军不再单独统领营兵,主要负责统领二卫、骁骑、材官等营,而护军将军还保留着自己独立的营兵。资历深的担任领军、护军将军,资历浅的担任中领军、中护军。下属官员包括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如果需要出征,还会增设参军。
左右卫将军,这是文帝时期设立的中卫和卫,武帝继位后,把它们分为左右卫,羊琇担任左卫将军,赵序担任右卫将军。还设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等官员,到了东晋,取消了长史。
话说啊,古代军队里头,骁骑将军、游击将军,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将军头衔,那都是从汉朝就有的。到了魏朝,把这些将军都归到中军下面管。等到了晋朝,军队编制又变了,搞了个“六军”制,分别是领军、护军、左右卫军、骁骑军、游击军。
再来说说左右前后军将军这些官职,查查资料,魏明帝时候就有左军将军了,这官职一直沿用到晋朝。晋武帝初期又加了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又添了个后军,这样就成了“四军”了。
还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这五个校尉,合称“五校”,这些也是从汉朝就有的老官职了。从魏朝到晋朝,一直到东晋,这些校尉都管着营里的兵,手下还有司马、功曹、主簿这些幕僚帮忙。后来啊,为了精简机构,把左军、右军、前军、后军这些都给撤了,改成了镇卫军,不过左右营校尉还是照旧保留,都归中领军管。
一开始,卫队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前驱司马、由基司马和强弩司马统领,每个部分都设有督察官。左卫由熊渠武贲统领,右卫由佽飞武贲统领。两个卫队各有五个督察官负责督导。 然后,在他们的指挥下,武贲、骁骑、游击各领一部分兵马。此外,又设立了武贲、羽林、上骑、异力四个部门,也都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一共五个督察官。卫队和镇军四个部队,就像五个军校一样,每个部队都有一千人。
之后,又设立了殿中将军的职位,中郎将、校尉、司马的级别跟骁骑相当。那些拿着大锤和斧头的武贲兵,分别隶属于左右两个卫队。尉中武贲、拿着短兵器(钑)的随从人员、羽林司马,他们随行的人数各有不同。武帝非常重视兵官的选拔,所以军校的职位大多由朝廷里名望高的官员担任。
早些时候,陈勰受到文帝的器重,因为他很有才能,而且非常了解军令。文帝当上晋王后,就委任陈勰负责军务。蜀汉灭亡后,皇上让陈勰学习诸葛亮的布阵、用兵和兵法策略,以及各种军队的标志和识别系统。陈勰都认真地学习并掌握了这些知识。于是,武帝任命陈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将军。
过了很久,每次武帝出行,陈勰都拿着白色的兽头旗帜在皇帝的车驾左右侍卫,仪仗队排列整齐,非常严肃庄重。太康年间后期,武帝曾经出去打猎射雉,陈勰那时候已经担任都水使者,作为随从人员参加了这次活动。等到皇上回宫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差不多要到半夜了,该关闭宫门了。可是,宫门怎么也关不上,皇上就下令让陈勰去处理。陈勰举起白色的兽头旗帜指挥了一下,一会儿工夫宫门就关上了。大家都称赞陈勰对这些事情很熟悉,武帝对他非常信任。
太子太傅和少傅,都是古代的官职。西晋武帝泰始三年才开始设立这两个官职,每个官职只设一人。那时候还没设詹事,所有大小事务都由两位傅来处理,他们手下还有功曹、主簿和五官等属官。太傅和少傅的俸禄都是两千石。在教育太子方面,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太子先向老师行礼,老师们再回礼。后来武帝觉得太子的地位尊贵,就让一些高级官员担任太傅和少傅;因为这些官员本身官位就很高,所以有的兼任,有的只领职务不实际办公。当时侍中任恺深受武帝信任和尊敬,武帝还让他兼任太傅或少傅,这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
咸宁元年,武帝任命给事黄门侍郎杨珧担任詹事,负责宫中事务,太傅和少傅不再管辖属官。等到杨珧升任卫将军兼领少傅后,詹事就被撤销了。之后,朝廷更加重视太子的教育,任命太尉贾充担任太保,司空齐王攸担任太傅,他们手下的属官也恢复了原来的设置。太傅和少傅穿戴讲究,戴着两梁冠和黑介帻,穿五时朝服,佩戴水苍玉,每天的俸禄是三斛粮食。太康二年,朝廷开始给太傅和少傅发放春赐绢五十匹,秋赐绢一百匹,棉花一百斤。此后,汝南王亮、杨骏、卫瓘、石鉴等人都担任过太傅或太保,但詹事一直没设立,直到武帝去世。
惠帝元康元年,詹事官职再次设立,太傅和少傅还被赐予六顷菜田和六个田夫。如果立夏之后还没开始耕种的,就取消他们一年的俸禄。詹事府还设有丞一人,秩千石;主簿、五官掾、功曹史、主记门下史、录事、户曹法曹仓曹贼曹功曹书佐、门下亭长、门下书佐、省事各一人,并配备一辆赤耳安车。等到愍怀帝时期,又设立了六位傅,即三位太傅和三位少傅。因为景帝的名字里有个“师”字,所以把太师改为了太保。太保可以统管尚书省事务,詹事府的文书也由六位傅来处理。但是,从元康年间以后,太傅和少傅的人数时多时少,有时只有两位,有时多达六位;永康年间,詹事又再次被撤销。直到太安年间才重新设立詹事,一直持续到孝怀帝时期。渡江之后,虽然有太傅和少傅,但不再设立太师和太保。
最后,中庶子有四人,他们的职责和侍中差不多。
话说这皇宫里头,设置了四个中舍人,这职位是咸宁四年才有的,专门挑那些有才学、品貌俱佳的读书人来担任。他们跟中庶子一起负责处理文书,地位跟黄门侍郎差不多,不过比中庶子低一级,算是中庶子的下属,也叫“洗马”。
然后呢,还有一个食官令,这个官职跟太官令差不多,负责宫里的饮食。再来说说庶子,一共四个,地位相当于散骑常侍和中书监令。还有十六个舍人,他们的级别跟散骑侍郎、中书侍郎这些差不多。洗马呢,有八个,职责类似于谒者和秘书,主要管着宫里的图书档案。要是举行祭祀典礼或者讲经说法,他们就负责安排一切;出宫的时候,他们得走在前面开路,维护仪仗的秩序。
接着是率更令,这个官儿管着宫殿的门户和赏罚之事,地位和光禄勋、卫尉差不多。还有家令,负责宫里的刑狱、粮食、财物和饮食,地位跟司农、少府差不多。不过,汉朝的时候,东京的食官令归家令管,到了晋朝,食官令就独立成官了,不再归家令管了。
再来说说仆,这个官职负责宫里的车马和皇室宗亲的事务,地位跟太仆、宗正差不多。至于左右卫率,这职位是武帝建东宫的时候设立的,一开始叫中卫率。到了泰始五年,就分成了左右两卫,各领一支军队。惠帝的时候,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加设了前后二率。后来到了江左,前后二率被裁撤了,不过孝武帝太元年间又重新设立了。
最后,咱们说说王(指诸侯王)的官制。诸侯王手下设有师、友、文学各一人,因为景帝的名字有“师”字,所以把“师”改成了“傅”。这“友”呢,是取自文王、仲尼四友的说法。诸侯王还把太守改成了内史,省去了相和仆这两个官职。诸侯王手下有郎中令、中尉、大农这三个卿,算是高级官员。大国的诸侯王还设有左右常侍各一人,省去了郎中,改设了两个侍郎,以及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丞各一人,治书四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四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府各一人。
咸宁三年,也就是公元277年,卫将军杨珧和中书监荀勖觉得齐王司马攸很有势力,担心将来会对惠帝造成威胁。他们就想起以前司空裴秀提出的五等封建的办法,于是就趁机跟武帝好好聊聊这事儿,说:“古代设立诸侯,是为了保护皇室的安全。现在吴国还没灭掉,边疆防务吃紧,各地的诸王又当着大将,还管着他们的封地,他们各自为政,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再说,那些外姓的将军们都在边疆,应该用皇室宗亲来平衡一下。可现在诸王公都在京城,根本起不到守卫边疆的作用,长远来看,对国家安全很不利。” 武帝当时没太在意,就下令让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方案。
然后,相关部门就上奏说,应该重新调整一下诸王公的封地户口,都由中尉管辖军队。把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五个封国定为大国,梁、赵、乐安、燕、安平、义阳六个封国定为次国,其他的都是小国。每个封国的户口都要调整到至少一万户。还制定了郡公的制度,跟小国王差不多,军队也由中尉管辖。郡侯的封地如果不到五千户,就配给一支一千一百人的军队,也由中尉管辖。当时,只有鲁国增加了户口,追封故司空博陵公王沈为郡公,钜平侯羊祜为南城郡侯。还有南宫王司马承和随王司马万,他们在泰始年间被封为县王,户口只有一千户,这次也改成了三千户,制度跟郡侯一样,也配给一支军队。
从这以后,除了皇帝的儿子,其他人就不能封王了。而诸王的旁支子孙,都是皇室的近亲,也都可以根据他们的爵位高低受封。大国和次国的始封王的儿子封公,承袭王位的儿子封侯,继承王位的儿子封伯。小国如果户口超过五千户,始封王的儿子封子;不到五千户的始封王的儿子,以及始封公侯的儿子,都封男。除此之外,其他人就不能受封了。公的制度跟五千户的国家一样,侯的制度跟不满五千户的国家一样,也都配给一支一千人的军队,由中尉管辖。伯、子、男以下的爵位,各有不同的待遇,但都不配军队。大国的始封王的孙子取消下军,曾孙取消上军;次国的始封王子孙取消下军;其他的都只保留一支军队。大国的军队,中军两千人,上、下军各一千五百人;次国的军队,上军两千人,下军一千人。那些没有封国的,大国配给一百人的守军,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和县公也跟小国一样。
这些措施实行以后,大家按照奏章的要求,都去自己的封地就国了。但是,很多诸王公都舍不得离开京城,哭哭啼啼地离开了。等到吴国灭亡后,齐王司马攸才去了他的封地。
中央政府的设置,典书令官职在常侍之下,侍郎之上。等到了渡江之后,侍郎的官职就排在常侍前面了,典书令则排在三军之后。诸侯国里没有中尉、常侍、三军这些官职,侯国又没有大农、侍郎,伯、子、男这些爵位只有典书令及其以下的官职,也没有学官、令史这些职位,都是依次递减的。公侯以下的官属设置,根据国家的规模大小没有固定的标准,其他官职的设置也各有不同。名山大泽不作为封地,盐铁金银铜锡,始平的竹园,别都的宫室园囿,都不属于诸侯国。那些在中央政府做官的人,和诸侯国的官员一样,都是自己选择文武官员。那些担任卿士的,如果他们的世子已经成年了,就派他们到诸侯国去任职。王公以下,茅社的祭祀、符玺、车旗、服饰,都和泰始初年一样。
州里设置刺史,还有别驾、治中从事、各曹从事等等官员。那些管辖中郡以上以及江阳郡、朱提郡的州,每个郡都设置一个部从事,小郡也设置一个。还有主簿、门亭长、录事、记室书佐、各曹佐、守从事、武猛从事等等。州里总共的官吏有四十一员,士兵二十名。那些州郡地处边远,或者有山险,靠近寇贼羌夷的,又另外设置弓马从事五十多人。徐州又设置淮海从事,凉州设置河津从事,各州都设置都水从事,每州各一人。凉州、益州设置官吏八十五人,士兵二十人。荆州又设置监佃督一人。
郡里都设置太守,河南郡是京师所在地,太守的官职叫做尹。诸侯王国里,内史掌管太守的职责,还设置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等官员。郡国的户口不满五千的,设置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五千户以上的,职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一人;万户以上的,职吏六十九人,散吏三十九人。郡国都设置文学掾一人。
县里人多就设县令,人少就设县长。此外还有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门下书佐、干、游徼、议生、循行功曹史、小史、廷掾、功曹史、小史书佐干、户曹掾史干、法曹门干、金仓贼曹掾史、兵曹史、吏曹史、狱小史、狱门亭长、都亭长、贼捕掾等等官员。
户口不满三百的县,职务官员十八个,散职官员四个;户口三百以上的,职务官员二十八个,散职官员六个;户口五百以上的,职务官员四十个,散职官员八个;户口一千以上的,职务官员五十三个,散职官员十二个;户口一千五百以上的,职务官员六十八个,散职官员十八个;户口三千以上的,职务官员八十八个,散职官员二十六个。 你看这官员数量,随着人口增长,那是蹭蹭地往上涨啊!
郡国和县,每年农忙季节,都根据户口多少安排人员,散职官员主要负责劝农。另外,户口五百以上的县都设乡,三千户以上设两个乡,五千户以上设三个乡,一万户以上设四个乡,每个乡都设一个啬夫。乡里户口不满一千的,设一个治书史;一千户以上的,设史、佐各一人,再加一个正职官员;五千五百户以上的,设一个史,两个佐。县里每百户设一个里吏,如果地广人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里吏人数,但不能少于五十户。户口一千户以上的县,还要设一个校官掾。
每个县都设四个方略吏。洛阳县设六部尉。江左地区以后,建康也设六部尉,其他大的县设两个,中等大小的县设一个,小的县也设一个。邺城和长安的官员设置,和户口三千户以上的县一样。
四中郎将,这是东汉就设立的官职,一直到魏晋时期都存在,到了江左地区,权力反而更大了。
护羌校尉、讨伐夷蛮的校尉这些,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在襄阳设南蛮校尉,长安设西戎校尉,宁州设南夷校尉。元康年间,护羌校尉改成了凉州刺史,西戎校尉改成了雍州刺史,南蛮校尉改成了荆州刺史。到了江左初期,南蛮校尉被撤销了,后来又在江陵重新设立,南夷校尉改名为镇蛮校尉。到了安帝时期,又在襄阳设立了宁蛮校尉。
话说汉武帝时期,为了守护边疆,设立了好几个中郎将,分别负责匈奴、羌、戎、蛮、夷、越这些地方。 这几个中郎将,有的还兼任刺史,有的则直接拿着皇帝的符节,代表皇帝去管理地方。 厉害吧,汉武帝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平越中郎将,驻扎在广州,主要负责守护南越地区,那可是相当重要的战略位置。
简单来说,就是汉武帝为了加强边防,设立了一系列的中郎将职位,有的负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有的负责南方地区,权力很大,有的甚至还兼管地方行政。 这平越中郎将,更是直接管辖南越,可见汉武帝对南方边疆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