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青州吧。根据《禹贡》记载,青州是海岱地区,舜帝设立十二牧,青州就是其中一个。舜帝还让青州越过大海,又分出了营州,所以说辽东原来也属于青州。 《周礼》里说:“正东曰青州。”大概是因为这地方土质偏少阳,颜色青绿,所以才叫青州。《春秋元命包》里也说:“虚危流为青州。”汉武帝设立十三州,沿用了旧名,后来一直到晋朝都没改。青州管辖着六个郡国,三十七个县,户口有五万三千户。

接下来看看青州下面的几个地方。齐国,秦朝时是郡,汉朝时成了国,景帝时期又改成了北海郡,管辖五个县,户口一万四千户。 具体来说,有临淄、西安(西安有个棘里亭)、东安平(东安平东北有女水)、广饶、昌国(乐毅封地)。济南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五千户。有人说魏国平定蜀汉后,把蜀汉的豪强将领的家属迁到了济河北岸,所以把济南郡改成了济岷郡,但是《太康地理志》里没记载这个郡名,这事儿不太清楚。济南郡下辖平寿(古国,寒浞封地)、下密(有三石祠)、胶东(侯国)、即墨(有天山祠)、祝阿。

乐安国,汉朝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户口一万一千户。它下面有高苑、临济(有蚩尤祠)、博昌(有薄姑祠)、利益(侯相)、蓼城(侯国)、邹、寿光(古斟灌氏封地)、东朝阳。城阳郡,汉朝设立的,属于北海郡,魏晋时期,从北海郡分出来单独设立。城阳郡管辖十个县,户口一万二千户,包括莒(故莒子国)、姑幕(古薄姑氏国)、诸、淳于(故淳于公国)、东武、高密(汉朝时改成了郡)、壮武、黔陬、平昌、昌安。东莱国,汉朝设立的郡,管辖六个县,户口六千五百户。它下面有掖(侯相)、当利(侯国)、卢乡、曲城、黄(有莱山、松林莱君祠)、<巾弦>(侯国,有百支莱王祠)。最后是长广郡,咸宁三年设立,管辖三个县,户口四千五百户,包括不其(侯国)、长广、挺。

公元300年,也就是惠帝元康十年,朝廷又设立了平昌郡。 还把城阳郡下面的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营陵、安丘、大、剧、临朐这十一个县划出来,成立了高密国。

从永嘉年间开始,天下大乱,青州就落入石氏之手了。 东莱人曹嶷当上了青州刺史,他建造了广固城,可惜后来被石季龙给灭了。石季龙快完蛋的时候,辽西人段龛自称齐王,占据了青州。 后来慕容恪打败了石赵,攻下了青州。 苻坚灭了前燕,把青州的地盘都占了。 苻氏败亡后,青州刺史苻朗投降了朝廷。 朝廷重新设立了幽州,任命别驾辟闾浑为刺史,驻守广固城。

隆安四年,广固城被慕容德攻陷了,慕容德就定都广固,建立了南燕,并且把广固改回青州。 慕容德把并州牧安排在阴平,幽州刺史驻扎在发干,徐州刺史驻扎在莒城,青州刺史驻扎在东莱,兖州刺史驻扎在梁父。 后来慕容超把青州治所迁到了东莱郡,结果又被刘裕给灭了。刘裕留下长史羊穆之担任青州刺史,在东阳城建城居住。

从晋元帝渡江到建康以后,在广陵就设置了侨置的青州(也就是南方青州)。直到这个时候,才在北方正式设立了青州,治所设在东阳城,而之前在南方的那个青州就叫南青州。 后来南方那个青州被撤销了,北方的青州就简称青州了。

咱们先说说徐州这地方吧。根据《禹贡》记载,徐州是海岱地区和淮河流域的一部分,属于上古时期舜帝分封的十二个州牧之一。到了周朝,徐州的范围又延伸到了青州地区。《春秋元命包》里说,“天氐流为徐州”,大概是因为徐州地势平坦,或者是因为徐丘而得名。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徐州地区设立了泗水郡、薛郡和琅邪郡。楚汉相争的时候,又设立了东阳郡。汉朝时期,又分设了东海郡,把泗水郡改名为沛郡,薛郡改名为鲁郡,把沛郡的一部分地区分出来设立楚国,把东阳郡划归吴国。景帝的时候把吴国改名为江都国,武帝的时候又把沛郡和东阳郡的一部分地区分出来设立临淮郡,把江都国改名为广陵国。后来设立了十三州,徐州就成了其中一个州,管辖着楚国以及东海郡、琅邪郡、临淮郡、广陵郡这四个郡。宣帝的时候,把楚国改名为彭城郡,后来东汉又改成了彭城国,还把沛郡的广戚县划归彭城国管辖,临淮郡也改成了下邳国。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又把下邳国在淮河以南的几个县分出来设立临淮郡,同时又从琅邪郡分出来设立东莞郡。所以说,徐州一共管辖着七个郡国,六十一县,户口总数是八万一千二十一户。

彭城国,汉朝的时候是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四千一百二十一户。这七个县分别是:彭城(古殷商伯太彭国所在地)、留(张良的封地)、广戚、傅阳、武原、吕、梧。下邳国,汉朝的时候是临淮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总数七千五百户。这七个县分别是:下邳(葛峄山在西边,古称峄阳,韩信当楚王时曾在此建都)、凌、良城(侯相的封地)、睢陵、夏丘、取虑、僮。东海郡,汉朝设立的,管辖十二个县,户口总数一万一千一百户。这十二个县分别是:郯(古郯子国所在地)、祝其(羽山在县西)、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兰陵、承、昌虑、合乡、戚。琅邪国,秦朝时设立的郡,管辖九个县,户口总数二万九千五百户。这九个县分别是:开阳(侯相的封地)、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鲁国季氏的邑)、东安、蒙阴(山在西南)。东莞郡,西晋太康年间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户口总数一万户。这八个县分别是:东莞(古鲁国郓邑)、朱虚、营陵(吕尚的封地)、安丘(古莒国渠丘父的封地)。

话说啊,临朐这地方,有个海水祠。

广陵郡,那是汉朝设立的,管辖着八个县,户口总数八千八百户。具体是哪些县呢?淮阴、射阳、舆、海陵(这海陵有个江海会祠)、广陵、盐渎、淮浦、江都(江都有个江水祠),这些地方都归广陵郡管。

临淮郡也是汉朝设立的,后来章帝把下邳给并进来了,到了太康元年又重新分开了。这个郡管着十个县,户口总数一万户。具体是哪些县呢?盱眙、东阳、高山、赘其、潘旌、高邮、淮陵、司吾、下相、徐,这些都属于临淮郡。

太康十年,把青州城阳郡下面的莒、姑幕、诸、东武四个县划给了东莞郡。 简单来说,就是把几个县的地盘调整了一下。

元康元年,从东海郡分出来设立了兰陵郡。七年后,又从东莞郡分出来设立了东安郡,从临淮郡分出来设立了淮陵郡,还用堂邑设立了堂邑郡。 这几年可真是忙着改地界啊,不停地分分合合。

永嘉年间乱糟糟的,临淮郡和淮陵郡都被石氏给占了。 那会儿天下大乱,很多地方都丢了。

元帝渡江后,徐州的地盘只保住了一半,所以就又临时设立了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四个郡。 还有跟着元帝过江的琅邪国人,就给他们设立了怀德县和琅邪郡。 那段时间,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这五个州,还有徐州淮北地区的人,都跟着皇帝过了长江。皇帝就又临时设立了一些郡县来管理他们。

为了安置这些难民,他们把吴郡海虞的北部地区划出来,设立了郯、朐、利城、祝其、厚丘、西隰、襄贲七个县,暂时安置在曲阿。 又以江乘为中心设立了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南兰陵等郡;从武进分出来设立了临淮、淮陵、南彭城等郡,这些都归南徐州管辖;还设立了顿丘郡,归北徐州管辖。 这简直就是大规模的移民安置和行政区划调整啊!

明帝又设立了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东莞、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太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等郡,归徐州和兖州管辖。 这些郡有的在江南,有的在江北,有的还归兖州管辖,管理起来真是复杂。

郗鉴担任青州、兖州的军事长官和兖州刺史,后来又兼任了徐州刺史,镇守广陵。苏峻之乱平定后,他就从广陵回到了京口。 还在汉朝旧九江郡的地界上设立了钟离郡,归南徐州管辖。江北也又重新设立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这四个州。

穆帝时期,把南东海郡的七个县迁到了京口。 义熙七年,才正式把淮北地区划为北徐州,淮南地区就叫徐州,管辖彭城、沛、下邳、兰陵、东莞、东安、琅邪、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这十一个郡。 还在盱眙设立了盱眙郡,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个县;又从广陵分出来设立了海陵、山阳两个郡。 后来,又把幽州和冀州合并到徐州,青州和并州合并到兖州。 这行政区划改来改去,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咱先说说荆州这地方吧,查查《禹贡》,它包括荆地和衡阳一带,舜帝那时候设立了十二个州牧,荆州就是其中一个。《周礼》里说:“正南方叫荆州。”还有《春秋元命包》里写着:“轸星散落的地方就是荆州。”“荆”字,意思是强壮,说的是这地方人强悍,也有人说是“警”,因为南边的蛮族经常来打仗,当地人有本事就归顺,没本事就先强硬起来,得时刻防备着。还有说法是,荆州的名字是从荆山来的。

六国时期,这块地是楚国的。秦朝灭了楚国后,把楚国的鄢郢改成了南郡,又把巫地改成了黔中郡,把楚国汉水以北的地方设为南阳郡。灭了楚国之后,秦朝又把黔中郡给分了,成了长沙郡。汉高祖的时候,又把长沙郡分出一块儿,叫桂阳郡,把黔中郡改名叫武陵郡,南郡也分成了江夏郡。汉武帝又把长沙郡分成了零陵郡。后来设立了十三州,荆州就沿用了旧名,管着南郡、南阳、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江夏这七个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把荆州全拿下了,把南郡以北的地方设为襄阳郡,南阳的西边设为南乡郡,枝江以西设为临江郡。结果赤壁之战曹操输了,南郡以南就归了孙权的吴国。后来蜀汉和吴国就分了荆州,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蜀汉,江夏、桂阳、长沙归吴国,南阳、襄阳、南乡归曹操的魏国。所以啊,荆州这名字,南北两边都用了。蜀汉把南郡分了,设立了宜都郡,刘备死了以后,宜都、武陵、零陵、南郡这四个郡又都归了吴国。

魏文帝的时候,为了安置汉中流亡的人民,设立了魏兴郡和新城郡,魏明帝又把新城郡分成了上庸郡。孙权把江夏郡分成了武昌郡,把苍梧郡分成了临贺郡,把长沙郡分成了衡阳郡和湘东郡。孙休又把武陵郡分成了天门郡,宜都郡分成了建平郡。孙皓又把零陵郡分成了始安郡,桂阳郡分成了始兴郡,零陵郡又分出了邵陵郡,长沙郡分出了安成郡。这下荆州管的郡可多了,有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门、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邵陵、临贺、始兴、始安这十五个郡,而南阳、江夏、襄阳、南乡、魏兴、新城、上庸这七个郡呢,属于魏国的荆州。

等到西晋武帝灭了吴国之后,又把南郡分成了南平郡,南阳郡分成了义阳郡,南乡郡改名叫顺阳郡,还把始兴、始安、临贺三个郡划给了广州,又从扬州调来安成郡。最后荆州一共管着二十二个郡,一百六十九个县,户口三十五万七千五百四十八户。

江夏郡,汉朝的时候就有了,管着七个县,一共两万四千户人家。安陆,东北边有横尾山,以前叫陪尾山;云杜,以前是云子国的地盘;还有曲陵、平春鄳、竟陵(竟陵东北有章山,以前叫方山)、南新市这些地方。

南郡也是汉朝设立的,管着十一个县,一共五万五千户人家。江陵,以前是楚国的都城;编,有个云梦官;还有当阳、华容、鄀(以前是鄀子国)、枝江(以前是罗国)、旌阳、州陵(楚国受宠的州侯住的地方)、监利、松滋、石首这些地方。

襄阳郡是魏国设立的,管着八个县,一共两万两千七百户人家。宜城,以前叫鄢;中庐、临沮(临沮东北有荆山)、已阝、襄阳(侯相)、山都、邓城、鄾。

南阳国,秦朝的时候设立的郡,管着十四个县,一共两万四千四百户人家。宛、西鄂(侯相)、雉、鲁阳(公国相)、犨、淯阳(公国相)、博望(公国相)、堵阳、叶(侯相,这儿有长城山,也叫方城)、舞阴(公国相)、比阳(公国相)、涅阳、冠军、郦。

顺阳郡,太康年间设立的,管着八个县,一共两万一百户人家。酂、顺阳、南乡、丹水、武当(侯相)、阴、筑阳、析。义阳郡也是太康年间设立的,管着十二个县,一共一万九千户人家。新野(侯相)、穰、邓(以前是邓侯国)、蔡阳、随(以前是随国)、安昌、棘阳、厥西、平氏(南边是桐柏山)、义阳、平林、朝阳。

新城郡是魏国设立的,管着四个县,一共一万五千二百户人家。房陵、绥阳、昌魏、沶乡。魏兴郡也是魏国设立的,管着六个县,一共一万二千户人家。晋兴、安康、西城、锡、长利、洵阳。

上庸郡是魏国设立的,管着六个县,一共一万一千四百四十八户人家。上庸(侯相)、安富、北巫、武陵、上廉、微阳。建平郡,吴国和晋国都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合并了,管着八个县,一共一万三千二百户人家。巫、北井、秦昌、信陵、兴山、建始、秭归(以前是楚子国)、沙渠。

宜都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总户数八千七百户。这三个县分别是夷陵、夷道、佷山。

南平郡,也是吴国设立的,一开始叫南郡,太康元年改名叫南平郡。管辖四个县,总户数七千户。这四个县分别是作唐、孱陵、南安、江安。

武陵郡,汉朝就有了,管辖十个县,总户数一万四千户。这十个县是临沅、龙阳、汉寿、沅陵、黚阳、酉阳、镡城、沅南、迁陵、舞阳。

天门郡,吴国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总户数三千一百户。这五个县是零阳、溇中、充、临澧、澧阳。

长沙郡,汉朝就有了,管辖十个县,总户数三万三千户。这十个县是临湘、攸、下隽、醴陵、刘阳、建宁、吴昌、罗、蒲沂、巴陵。

衡阳郡,吴国设立的,以前属于长沙郡。管辖九个县,总户数二万三千户。这九个县是湘乡、重安、湘南、湘西、烝阳、衡山、连道、新康、益阳。

湘东郡,吴国设立的,以前属于长沙郡。管辖七个县,总户数一万九千五百户。这七个县是酃、茶陵、临烝、利阳、阴山、新平、新宁。

零陵郡,汉朝就有了,管辖十一个县,总户数二万五千一百户。这十一个县是泉陵(这里产香茅,据说古代用它来酿造缩酒)、祁阳、零陵、营浦、洮阳、永昌观阳、营道、舂陵、泠道、应阳(东边境有个鼻墟,说是大象封的)。

邵陵郡,吴国设立的,管辖六个县,总户数一万二千户。这六个县是邵陵、都梁、夫夷、建兴、邵阳、高平。

桂阳郡,汉朝就有了,管辖六个县,总户数一万一千三百户。这六个县是郴(项羽封义帝的地方)、耒阳、便、临武、晋宁、南平。

武昌郡,吴国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总户数一万四千八百户。这七个县是武昌(以前是东鄂地,楚国国君熊渠把儿子封在这里)、柴桑(有湓口关)、阳新沙羡(有夏口,对着沔口,是个渡口)、沙阳、鄂(有新兴、马头铁官)、官陵。

安成郡,吴国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总户数三千户。这七个县是平都、宜春、新谕、永新、安复、萍乡、广兴。

话说惠帝那会儿,把桂阳、武昌、安成三个郡划出来,成立了江州。同时,他还把新城、魏兴、上庸三个郡划给了梁州。此外,他还从义阳郡里分出来一个随郡,从南阳郡分出来一个新野郡,从江夏郡分出来一个竟陵郡。 这真是改来改去,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到了怀帝当政,他又搞了个大动作,把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还有广州下面的始安、始兴、临贺这九个郡,合并成立了湘州。 那会儿蜀地乱糟糟的,他又把南郡的华容、州陵、监利三个县单独划出来,成立了丰都,再加上一个县,一共四个县,组成了成都郡,封给成都王颖当他的封地,让他住在华容县。

到了愍帝在位的时候,建兴年间,他又把南郡收了回来,顺带把丰都也并入了监利县。 这真是几经波折啊,地盘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再后来,元帝渡过长江后,又新设立了新兴郡和南河东郡,算是安置了一些流民吧。

穆帝时期,又从零陵郡分出了营阳郡,还把那些在南郡的义阳郡流民,重新设立了一个义阳郡。 他还把广州的临贺、始兴、始安三个郡,加上江州的桂阳郡和益州的巴东郡,一共五个郡,都划到了一起。 同时,他又把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营阳六个郡划给了湘州。 这行政区域的调整,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桓温当政的时候,又从南郡分出了武宁郡。 安帝时期,又新设立了南义阳、东义阳、长宁三个郡,这些都是侨置的郡,也就是在原来地方设立的行政区域,跟实际的地盘不一定完全对应。 最后,到了义熙十三年,湘州被撤销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营阳这几个郡又回到了荆州的管辖之下。 这改来改去,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扬州啊,按照《禹贡》的说法,它属于淮海地区,舜帝时期设立的十二牧,扬州就是其中之一。《周礼》里也说,“东南曰扬州”。《春秋元命包》里记载说,牵牛星的星流所对应的地方就是扬州,后来分成了越国。人们觉得江南这地方气候比较急躁,性格也比较轻浮,所以叫它扬州。也有人说,因为州内水域众多,水波翻涌,所以才叫扬州。

古代的时候,扬州是蛮荒之地,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立了鄣郡、会稽郡、九江郡这三个郡。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九江郡就全归他管了。汉朝把九江郡改名叫淮南郡,英布也成了淮南王。过了六年,淮南郡又分出来一个豫章郡。又过了五年,英布被杀了,汉朝就立皇子为淮南王,同时封刘濞为吴王,这两个王国的地盘加起来就差不多是整个扬州了。

文帝十六年,淮南郡又分出了庐江郡和衡山郡。景帝四年,汉景帝把皇子封为江都王,还给了他鄣郡和会稽郡,就是没给豫章郡。武帝时期,江都改名叫广陵,皇子被封为广陵王,但广陵郡却归属徐州管辖。元封二年,鄣郡改名叫丹杨郡,淮南郡又改回九江郡。东汉顺帝的时候,会稽郡分出来一个吴郡,扬州就管着会稽、丹杨、吴、豫章、九江、庐江这六个郡了,同时把六安郡并入了庐江郡。

献帝兴平年间,孙策把豫章郡分出来一个庐陵郡。孙权又把豫章郡分出来一个鄱阳郡,丹杨郡分出来一个新都郡。孙亮又把豫章郡分出来一个临川郡,会稽郡分出来一个临海郡。孙休又把会稽郡分出来一个建安郡。孙皓又把会稽郡分出来一个东阳郡,吴郡分出来一个吴兴郡,豫章、庐陵、长沙三郡分出来一个安成郡,庐陵郡分出来一个庐陵南部都尉,这时候扬州就管着丹杨、吴、会稽、吴兴、新都、东阳、临海、建安、豫章、鄱阳、临川、安成、庐陵南部这十四个郡了。

江西的庐江郡、九江郡,从合肥以北到寿春这一带,都归魏国管辖。等到晋朝灭了吴国之后,安成郡划给了荆州,丹杨郡的宣城、宛陵、陵阳、安吴、泾、广德、宁国、怀安、石城、临城、春谷这十一个县,被分出来设立了宣城郡,郡治设在宛陵;新都郡改名叫新安郡;庐陵南部都尉改名叫南康郡;建安郡分出来一个晋安郡;丹杨郡又分出来一个毗陵郡。最后,扬州一共管辖着十八个郡,一百七十三個县,户口总数有三十一万一千四百户。

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行政区划。首先是丹杨郡,汉朝设立的,管辖十一个县,总户数五万一千五百户。 建邺呢,原本叫秣陵,孙权改名叫建业,后来西晋武帝灭吴后,又改回秣陵。直到太康三年,才把秣陵北部划出来,叫做建邺,把“业”字改成了“邺”。 江宁县是太康二年从建邺分出来的。丹杨这个名字,是因为丹杨山上有许多红色的柳树,山在西边。其他的县还有于湖、芜湖、永世、溧阳(溧水发源地)、江乘、句容(有茅山)、湖熟、秣陵。

接下来是宣城郡,太康二年设立,管辖十一个县,总户数二万三千五百户。宛陵是侯国所在地,彭泽聚在它西南。其他的县还有宣城、陵阳(淮水从东北流入长江,传说中的仙人陵阳子明就住在这里)、安吴、临城、石城、泾、春谷(孝武帝把“春”改成了“阳”)、广德、宁国、怀安。

然后是淮南郡,秦朝时叫九江郡,汉朝时是淮南国,汉武帝又改回九江郡,后来武帝又改成了淮南郡。它管辖十六个县,总户数三万三千四百户。 寿春、成德、下蔡、义城、西曲阳、平阿(有涂山)、历阳、全椒、阜陵(汉明帝时被淹没成了麻湖)、钟离(古州来邑)、合肥、逡遒、阴陵、当涂(古涂山国)、东城、乌江都在淮南郡管辖范围内。

再看庐江郡,汉朝设立,管辖十个县,总户数四千二百户。阳泉、舒(古国,有桐乡)、灊(天柱山在南边,有祭祀天柱山的祠堂)、皖、寻阳、居巢(桀死在这里)、临湖、襄安、龙舒、六(古六国)都属于庐江郡。

最后是毗陵郡,吴国把会稽郡无锡以西的地方划出来屯田,设立典农校尉。太康二年,取消了典农校尉,设立了毗陵郡,管辖七个县,总户数一万二千户。丹徒(古朱方)、曲阿(古云阳)、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有磨山和春申君祠)都属于毗陵郡。

最后是吴郡,汉朝设立,管辖十一个县,总户数二万五千户。吴(古吴国,具区在西边)、嘉兴、海盐、盐官、钱唐(武林山和武林水发源地)、富阳、桐庐、建德、寿昌、海虞、娄都在吴郡的管辖范围之内。

吴兴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十个县,总户数两万四千。具体包括乌程、临安、余杭、武康(武康是古代防风氏国的所在地)、东迁、于潜(于潜有潜水),还有故鄣、安吉、原乡、长城这几个县。

会稽郡,是秦国设立的,管辖十个县,总户数三万。 包括山阴(山阴,会稽山在南边,山顶上有大禹的墓)、上虞(上虞有仇亭,传说舜帝曾经在这里躲避丹朱)、余姚(余姚南边有句余山)、句章、鄞(鄞县有鮚埼亭)、鄮、始宁、剡、永兴、诸暨。

东阳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总户数一万二千。 分别为长山(长山有赤松子庙)、永康、乌伤、吴宁、太末、信安、丰安、定阳、遂昌。

新安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六个县,总户数五千。 包括始新、遂安、黝、歙、海宁、黎阳。

临海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总户数一万八千。 分别是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

建安郡,它原来是秦朝的闽中郡,汉高祖五年设立闽越国,后来汉武帝灭了闽越国,把百姓迁走,改名为东冶,后来又改名为东城。东汉时期改为候官都尉,吴国时期才改名为建安郡。它管辖七个县,总户数四千三百。包括建安、吴兴、东平、建阳、将乐、邵武、延平。

晋安郡,是太康三年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总户数四千三百。 包括原丰、新罗、宛平、同安、候官、罗江、晋安、温麻。

豫章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十六个县,总户数三万五千。 包括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永修、建昌、吴平、豫章、彭泽、艾、康乐、丰城、新吴、宜丰、钟陵。

临川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十个县,总户数八千五百。 包括临汝、西丰、南城、东兴、南丰、永成、宜黄、安浦、西宁、新建。

鄱阳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总户数六千一百。 包括广晋、鄱阳、乐安、余汗、鄡阳、历陵、葛阳、晋兴。

庐陵郡,是吴国设立的,管辖十个县,总户数一万二千二百。

话说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这些地方,以前都属于南康郡,太康三年才设立的,管辖五个县,一共一千四百户人家。 这南康郡呢,下辖赣、雩都、平固、南康、揭阳几个县。

惠帝元康元年,朝廷有人提议说,荆州和扬州地盘太大,管理起来太难了,于是就从扬州划出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个郡,又从荆州划出武昌、桂阳、安成三个郡,一共十个郡,因为这些郡都沿着长江,所以就成立了一个江州。永兴元年,又从庐江郡划出寻阳、从武昌郡划出柴桑两个县,设立了寻阳郡,归江州管辖;同时,又从淮南郡划出乌江、历阳两个县,设立了历阳郡。 此外,因为周玘起兵讨伐石冰有功,朝廷就从吴兴郡划出阳羡县,又从长城县划出北乡,加上新设立的义乡、国山、临津三个县,一共四个县,设立了义兴郡来表彰周玘的功劳,这个义兴郡归扬州管辖。 同时,因为毗陵郡的“毗”字与当时一位东海王世子的名字相冲,所以就改名为晋陵郡。

怀帝永嘉元年,又把豫章郡的彭泽县划给了寻阳郡管辖。 愍帝即位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把建邺改名为建康。 元帝渡江后,在扬州建都,把丹杨太守的职位改为了丹杨尹,江州又设立了新蔡郡。寻阳郡又增设了九江、上甲两个县,后来又把九江县并入了寻阳县。 那时候,司州、冀州、雍州、凉州、青州、并州、兖州、豫州、幽州、平州这些州都丢了,江南地区剩下的只有扬州、荆州、湘州、江州、梁州、益州、交州、广州,徐州也只保住了一半,豫州就只剩下谯城一个地方了。

明帝太宁元年,从临海郡分出来设立了永嘉郡,管辖永宁、安固、松阳、横阳四个县,这样扬州就管辖着丹杨、吴郡、吴兴、新安、东阳、临海、永嘉、宣城、义兴、晋陵十一个郡了。

中原战乱,老百姓逃难到南方,政府把他们安置在广陵和丹徒南城,这可不是他们的家乡啊。后来,胡人南下入侵,淮南的老百姓都渡过长江逃难。成帝刚当皇帝的时候,苏峻、祖约在江淮地区造反,胡人又大举入侵,逃难到江南的人更多了,于是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淮南郡和一些县,还在寻阳设立了松滋郡,隶属于扬州管辖。咸康四年,又设立了魏郡、广川郡、高阳郡、堂邑郡等好几个郡,以及它们管辖的县,这些都寄居在建康(今南京)附近,还把陵阳郡改名叫广阳郡。孝武帝宁康二年,又从永嘉郡的永宁县分出来设立了乐成县。那时候,上党的老百姓也逃难到南方,政府就设立了上党郡,辖四个县,寄居在芜湖。后来又撤销了上党郡,把它变成一个县,还撤销了襄城郡,把它并入繁昌县,都归淮南管辖。

安帝义熙八年,把寻阳县并入柴桑县,柴桑县仍然是郡治所在地。后来,又把上甲县并入彭泽县。以前江州管辖着荆州的竟陵郡,后来何无忌当了江州刺史,上奏说竟陵郡离江州太远了,离江陵三百里,荆州设立的绥安郡的人口都跑到江州来了,想把竟陵郡划给荆州,好让它协助江州的边防。还有司州的弘农郡和扬州的松滋郡都寄居在寻阳,老百姓混杂居住在一起,也应该设立一个管理机构。安帝同意了。后来又把松滋郡降为松滋县,弘农郡降为弘农县,都归寻阳郡管辖。

交州啊,按照《禹贡》的说法,那是扬州的地界,也就是古代南越的土地。秦始皇统一了南越之后,派了五十万戍卒去守卫五岭。从北方到南方,进入南越的道路,必须经过山岭关隘,当时有五个地方,所以叫五岭。后来,秦朝派任嚣、赵佗去攻打南越,夺取了陆梁地区,彻底平定了南越,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这三个郡,这三个郡不在三十六郡的限制之内,所以就设置了南海尉来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一尉”。

汉朝初期,把岭南的三个郡以及长沙、豫章封给了吴芮,让他当长沙王。十一年后,又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陆贾出使回来后,赵佗被封为南越王,汉朝把长沙以南的三个郡割出来封给他。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定了吕嘉的叛乱,把吕嘉的地盘设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阯七郡,这可是秦朝三个郡的地盘发展起来的啊。元封年间,又设立了儋耳、珠崖两个郡,还设置了交阯刺史来管辖这些郡。汉昭帝始元五年,取消了儋耳郡,把它并入珠崖郡。汉元帝初元三年,又取消了珠崖郡。

后来东汉的马援平定了交州地区,才开始修建城池,设立村镇。汉顺帝永和九年,交阯太守周敞请求把交阯地区设立为州,朝廷没同意,就封周敞为交阯刺史。汉桓帝时期分立了高兴郡,汉灵帝时改名为高凉郡。建安八年,张津担任交阯刺史,士燮担任交阯太守,他们一起上奏朝廷请求设立交州,于是张津被任命为交州牧。十五年后,交州治所迁到了番禺,朝廷下诏书让交州牧持节,郡里还配备了鼓吹乐队,以加强城镇的防御力量,还增加了九锡和六佾舞的礼仪。

吴国黄武五年,吴国把南海、苍梧、郁林三郡划出来设立了广州,而交阯、日南、九真、合浦四郡则组成交州。戴良被任命为交州刺史,正赶上战乱,没能到任,后来吕岱平定了战乱,交州才恢复了原状。赤乌五年,又重新设立了珠崖郡。永安七年,又把南海、苍梧、郁林三郡重新设立为广州。孙皓时期,又设立了新昌、武平、九德三个郡。蜀汉时期,李恢担任建宁太守,同时遥领交州刺史。晋朝平定蜀汉后,蜀汉的建宁太守霍弋遥领交州刺史,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官员。晋朝平定吴国后,把珠崖郡并入了合浦郡。最终,交州管辖七个郡,五十三县,户口二万五千六百户。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说说古代的合浦郡。合浦郡啊,是汉朝设立的,管辖着六个县,总共两千户人家。这六个县分别是:合浦、南平、荡昌、徐闻、毒质、珠官。

接下来是交阯郡,也是汉朝设立的,比合浦郡大多了,管辖十四个县,一万两千户人家。这十四个县分别是:龙编、苟屚、望海、<阝娄>、西于、武宁、朱鸢、曲易、交兴、北带、稽徐、安定、南定、海平。

然后是新昌郡,这是吴国设立的,管辖六个县,三千户人家。这六个县是:麋泠(这地方以前有个叫征侧的女人闹事,后来马援平定了)、嘉宁、吴定、封山、临西、西道。

再来说说武平郡,也是吴国设立的,管辖七个县,五千户人家。分别是:武宁、武兴、进山、根宁、安武、扶安、封溪。

九真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七个县,三千户人家。这七个县是:胥浦、移风、津梧、建初、常乐、扶乐、松原。

九德郡,吴国设立的,在周朝的时候是越常氏的地盘,管辖八个县,但是人口统计没有记录。这八个县分别是:九德、咸驩、南陵、阳遂、扶苓、曲胥、浦阳、都洨。

最后是日南郡,秦朝的时候叫象郡,汉武帝改的名。它管辖五个县,六百户人家。这五个县是:象林(从这儿往南有四个国家,当地人都说自己是汉人的后代,这儿还有根汉朝立的铜柱,作为边境标志,他们要上贡黄金和纳税)、卢容(象郡的郡治所在地)、朱吾、西卷、比景。

接下来是广州。根据《禹贡》记载,这地方属于扬州地区,秦朝末年被赵佗占据。汉武帝的时候,把它划为交阯郡。到了吴国黄武五年,把交州的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个郡分出来,设立了广州,但没多久又恢复原样了。永安六年,又重新从交州分出来设立广州,还从合浦郡分出一部分设立合浦北部,由都尉管理。孙皓又从郁林郡分出来设立了桂林郡。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吴国灭亡,荆州的始安、始兴、临贺三个郡归属广州。所以,广州最终管辖十个郡,六十八个县,总共四万三千一百二十户人家。

南海郡,秦朝设立的,管辖六个县,九千五百户人家。这六个县是:番禺、四会、增城、博罗、龙川、平夷。

临贺郡,吴国设立的,管辖六个县,二千五百户人家。分别是:临贺、谢沐、冯乘、封阳、兴安、富川。

最后是始安郡,吴国设立的,管辖七个县,六千户人家。

首先,咱们来看看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始安、始阳、平乐、荔浦、常安、熙平、永丰这些地方,都属于始兴郡,这是吴国时候设立的,一共管着七个县,大概五千户人家。

曲江、桂阳、始兴、含洭、浈阳、中宿、阳山,这些地方呢,都在苍梧郡,这是汉朝设立的,管着十二个县,人口大约七千七百户。

然后是郁林郡,秦朝的时候叫桂林郡,汉武帝改的名。它管着九个县,大概六千户人家。这九个县分别是:布山、阿林、新邑、晋平、始建、郁平、领方、武熙、安广。

吴国的时候还设立了桂林郡,管着八个县,大概两千户人家。 潭中、武丰、粟平、羊平、龙刚、夹阳、武城、军腾,这些都属于桂林郡。

高凉郡也是吴国设立的,只有三个县,大约两千户人家,分别是:安宁、高凉、思平。

高兴郡,也是吴国设立的,五个县,一千二百户人家。安宁、高凉、思平,这三个地方都在高凉郡。高兴郡管辖的五个县是:广化、海安、化平、黄阳、西平。

宁浦郡,也是吴国设立的,五个县,一千二百二十户人家。分别是:宁浦、连道、吴安、昌平、平山。

后来,汉武帝时期,高兴郡被撤销了。到了晋怀帝永嘉元年,又把临贺、始兴、始安三个郡,一共二十个县,合并成了湘州。晋元帝的时候,又从郁林郡里分出来一个晋兴郡。晋成帝的时候,从南海郡分出来一个东官郡,同时把始兴、临贺两个郡还给了荆州。晋穆帝的时候,又从苍梧郡分出来晋康、新宁、永平三个郡。晋哀帝太和年间,又设立了新安郡。晋安帝的时候,从东官郡分出来义安郡。最后,晋恭帝的时候,从南海郡分出来新会郡。 所以说,这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变动还真是挺频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