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礼仪,分五种,其中第三种是宾礼,主要指朝拜、觐见和会同这些场合的礼仪。从周朝开始,这些礼仪就越来越复杂了。秦朝灭掉六国后,很多古代典籍都毁掉了,以前的礼仪典章也缺失了很多。汉朝建立后,汉高祖让叔孙通制定礼仪,参考了以前各朝代的礼仪制度,但也做了不少改动。汉朝的正旦朝会礼仪是这样的:正月初一,天还没亮,漏壶还没走完七刻(大约凌晨四点左右),钟声响起,接受百官的祝贺。公侯以下的官员在庭院两侧进献礼物,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上殿朝拜,高呼“万岁”,然后就开始宴会和娱乐活动。魏武帝曹操在邺城做都城的时候,正旦朝会在文昌殿举行,沿用汉朝的礼仪,还增加了上百盏华丽的灯饰。
晋朝建立后,晋武帝又重新制定了元旦朝会的礼仪,《咸宁注》就是记载这个的。傅玄在《元会赋》里写道:“考夏后之遗训,综殷周之典艺,采秦汉之旧仪,定元正之嘉会。” 这段话说明,晋朝的礼仪是综合了夏、商、周、秦、汉各个朝代的礼仪制度,取其精华,制定出来的。
话说那天一大早,官员们都提前在各自的岗位上等着呢。还没到十点钟,大臣们就都到齐了,庭院里已经点起了火把。皇上先接受了祝贺,然后起身,去给皇后也道贺一番。回来后,皇上从云龙东中华门进宫,去了东阁,坐下办公。还没到七点钟,百官,还有从受贽郎官到计吏,都到齐了,站好位置,场面跟皇上在正殿接见一样隆重。快到五点钟的时候,谒者、仆射、大鸿胪分别报告说大臣们都到齐了,准备就绪。时间一到,侍中奏报说外面准备好了。皇上出来,钟鼓齐鸣,百官都跪下叩拜。太常引导皇上登上御座,钟鼓声停,百官起身。大鸿胪跪下奏道:“请朝贺!”掌礼郎唱道:“皇帝延王登!”大鸿胪跪着唱道:“藩王臣某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贺!”太常回禀道:“王悉登!”谒者引领诸王上殿,来到御座前。皇上起身,诸王再次叩拜。皇上坐下,诸王又再次叩拜。诸王跪着把玉璧放在御座前,再次叩拜。礼成之后,谒者引领诸王下殿,回到原位。掌礼郎唱道:“皇帝延太尉等!”
接下来,公卿、特进、匈奴南单于、金紫将军站在大鸿胪的西边,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官员站在大行令的西边,所有官员都面向北方跪拜。大鸿胪跪着唱道:“太尉、中二千石等奉璧、皮、帛、羔、雁、雉,再拜贺!”太常唱道:“皇帝延公等登!”谒者引领公卿到金紫将军上殿。皇上起身,他们都再次叩拜。皇上坐下,他们又再次叩拜。跪着把玉璧、皮帛等贡品放在御座前,再次叩拜。礼成之后,谒者引领他们下殿,回到原位。公卿献上玉璧行礼时,大行令也在殿前唱和,中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也一起行礼。礼成之后,把贡品交给受贽郎,受贽郎再把玉璧和丝帛交给谒者,羔羊、大雁、野鸡交给太官。太乐令跪下请求奏乐,乐队依次演奏。乘黄令派人把车驾准备好,皇上退朝,百官都坐下。
到了上午六点钟,各地的蛮夷胡客依次入朝,都叩拜之后坐下。皇上退朝后三个时辰又出来,钟鼓齐鸣。谒者、仆射跪下奏道:“请群臣上!”谒者引领王公和二千石官员上殿,千石、六百石官员留在原位。谒者引领诸王到酒樽前斟酒,跪着把酒交给侍中,侍中跪着把酒放在御座前。诸王退下,自己斟酒放在自己面前。谒者跪下奏道:“藩王臣某等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四面乐队奏乐,百官再次叩拜。酒喝完后,又再次叩拜。谒者引领诸王回到原位。 然后传旨让大家就座,群臣都跪下答应。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分别在殿上敬酒祝寿。登歌乐队开始演奏,太官又敬上御酒。御酒端上台阶,太官令跪着把酒交给侍郎,侍郎跪着把酒放到御座前。然后开始给百官敬酒。太乐令跪下奏道:“奏登歌!”三次之后才停止。太官令跪下请求准备御膳,御膳端上台阶,群臣都起身。太官令拿着汤跪着交给司徒,拿着饭跪着交给大司农,尚食拿着菜肴一起交给持节官,持节官跪着把菜肴放到御座前。群臣就座。太乐令跪下奏道:“奏食举乐!”太官把御膳分发给百官。
吃完饭后,太乐令跪下奏道:“请进乐!”乐队依次演奏。鼓吹令又上前跪下奏道:“请依次进献各种表演节目!”然后召来各郡的计吏,在台阶下接受皇上的训诫。宴乐结束后,一个谒者跪下奏道:“请罢退!”钟鼓齐鸣,群臣面向北方再次叩拜,然后退朝。 所以,夜里七点钟之前叫晨贺,上午九点钟皇上再次出来,百官敬酒祝寿,叫昼会。另外,在黄帐外面还专门安排了三十个女乐,演奏宫廷歌曲。
话说当年在江左地区,情况比较复杂,大家都不敢轻易去祝贺新年了。皇帝起床也特别晚,夜里漏壶还没走完十刻(大约五小时),才打开宣阳门,等到天亮了才打开宫殿大门。等日晷显示过了五刻(大约两小时半),皇帝才出来接受朝贺。太子殿下接见朝贺的人,排位都在三恪(指宗庙、社稷、山川)之下的王公大臣之上。元旦大朝会的时候,宫殿里会摆上一个白兽樽,樽盖上装饰着白色的兽形图案。如果有谁敢直言进谏,皇帝就会打开这个酒樽,赏他喝酒。按照礼制,这白兽樽是杜举留下来的旧制,只是白兽樽盖是后代加上的,意思就是警告大家要谨慎言行,别乱说话。
魏朝的制度规定,藩王们不用来朝拜。魏明帝时期,能来朝拜的藩王都是特例,不是常规操作。到了泰始年间,有关部门上奏说:“诸侯国的王公以下官员入朝,各个地区分两批,三年轮一次,轮完之后再重新开始。如果临时有特殊情况,可以推迟到第二年。第二年朝拜之后,要再满三年才能再次朝拜,不能违反这个规定。朝拜时都要亲自拿着玉璧,就像以前朝代的制度一样。不朝拜的那一年,各诸侯国要派卿大夫来进献礼物。”皇帝批准了这个奏章。江左地区的王侯们又不回自己的封地,如果他们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在外地工作,那他们的礼仪就和地方长官刺史、二千石官员一样,也没有朝拜的制度,所以这个朝拜制度也就废除了。
汉朝呢,因为高祖刘邦在十月灭了秦朝,所以把十月定为岁首。到了武帝时期,虽然改用了夏历,但是每个月的朔日(初一)都要朝拜,到了十月朔日,更是要举行盛大的宴会。具体仪式是这样的:夜里漏壶还没走完七刻(大约三小时半),皇帝就开始接受朝贺和礼物。公侯进献玉璧,二千石官员进献羔羊,千石官员进献大雁,六百石以下的官员进献野鸡。三公拿着玉璧上殿,在皇帝御座前,面向北方跪拜。太常官赞道:“皇帝万寿无疆!”三公伏地叩拜。皇帝坐稳后,三公才上前献上玉璧。百官都来祝贺,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上殿高呼万岁,举杯祝酒,皇帝赐宴,司徒奉上汤羹,大司农奉上米饭,奏响宴乐的音乐。百官接受赏赐,参加宴会,大摆宴席,演奏音乐,跟元旦的仪式差不多。魏晋时期,则是在冬至这天接受地方和百官的祝贺,举行小型宴会,仪式比不过新年元旦的朝贺。
古时候,皇帝们都得巡视各地。魏文帝那会儿天下三分,到处都打仗,皇帝老是得跑来跑去,一年到头都没消停,没办法,这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不是按照老规矩来的。明帝三次东巡,走到哪儿都关心老年人,体恤百姓疾苦,还赏赐粮食布匹,这倒是有点儿古代巡视的样儿了。齐王正始元年,巡视洛阳,还给老年人和辛勤耕作的农民发放赏赐,数额还不一样呢。
到了武帝泰始四年,皇帝下令给刺史、二千石官和各级长官说:“古代的皇帝,每年都要巡视山川大河,次一点的,也要让地方官汇报工作,再不济也得派人去地方检查。所以说,就算再偏远的地方,皇帝也能了解情况,老百姓的疾苦也能及时反映到朝廷,皇帝也能把旨意传达下去,连孤寡老人也能得到照顾,这样才能留下好的名声啊。我当皇帝这么多年了,一直战战兢兢,每天早起晚睡,连觉都睡不好,总想着各地有没有水旱灾害之类的,心里老是七上八下的。我勤俭节约,想把事情都办好。但是我总担心下面的官员不尽心,心思不到位,每天那么多事,我怕顾不上,万一政令执行出错了,我也没法及时知道。老百姓要是出了问题,责任在我一个人。只是这时间总是不够用,一直没时间去巡视,老百姓的事儿还没解决好,我怎么能安心呢?现在我派使者带着我的旨意,到全国各地去,亲自见见刺史、二千石官和各级长官,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了解一下各地的情况,看看政令执行得怎么样,问问老百姓的疾苦。周朝的典籍上记载:‘要分别把老百姓的利益和损害写成一本书,把各地风俗习惯、政事、刑法和禁令执行的情况写成一本书,把暴乱、作恶、违反法令的情况写成一本书,把灾荒、贫困的情况写成一本书,把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情况写成一本书,每个地方的情况都要写清楚,然后报告给皇帝。’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你们都要照着办。回来后把详细情况写成奏折,让我了解各地的情况,就像我自己去巡视一样。各位大臣,你们都要认真对待这件事,积极献策,说实话,把情况如实告诉使者,千万别隐瞒。我会虚心等待你们的汇报,你们一定要努力,做到让我满意!”
哎,这新礼啊,皇上巡视各地,祭祀天地,搭建行宫都按照规矩来的。那些来朝拜的诸侯,礼仪和在朝廷上一样,就是没竖旗。有个叫挚虞的大臣就说了:“这朝拜的礼仪,诸侯见天子,都得竖旗啊!旗帜上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爵位和地位,显示出等级和威严。《诗经》里都说了‘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应该按照旧礼,重新竖旗。”皇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但是,一直到晋朝结束,这规矩也没实行起来。
说起来这封禅的事儿,古书上根本没记载。其实这礼仪啊,就是根据天、地、山,这些东西来定的。天子巡视到名山大川,烧柴祭天,报告一下自己的功绩,这做法虽然看着像那么回事,其实有点牵强附会。那些谶纬之说就说,皇帝要到泰山封禅,到梁甫禅让,改朝换代就得这么干。秦汉两朝都这么干过,以前的史书上都记载了他们的做法。
魏明帝黄初中,护军蒋济上奏说:“帝王的大事,巡狩是第一位的;祖先祭祀,封禅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自古以来,改朝换代的君主,没有一个不前往梁父山,登上泰山,刻下功绩,记录天人关系的。司马相如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七十二位君主,有的继承前朝的遗制,有的留下自己的教诲。太史公说,君主有圣明却不宣扬,那是臣下的过失。所以说,伟大的功绩和美德,如果不刻在梁山之石上,就不能彰显帝王的功业,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俗话说得好:‘当了皇帝还夸赞尧舜的好,就像儿子夸赞别人的父亲一样’。现在大魏王朝承接了前代百王的弊端和混乱,解救了百姓的艰难困苦,继承了千年的衰败局面,延续了百代的荒废事业。从武帝、文帝开始,到如今圣上,都致力于完善天地之道,规范人神之间的关系。上天给予的回报,祥瑞频现,与古代相比,找不到合适的比喻。可是直到现在,大礼一直没有举行。虽然圣上致力于扫除残贼,荡涤污秽,暂时顾不上这件事。但是,三苗强盛于江海,大舜都废除了东巡的仪式;徐夷作乱于淮泗,周成王都停止了登泰山的礼仪。况且去年在江汉平定了吴国的叛军,今年又在陇右消灭了蜀国的贼寇,国内的动乱已经平息,不会影响到封禅大典。这个仪式很久没有举行了,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决定的。应该下令让公卿大臣们广泛搜集相关的礼仪典籍,选择吉日良辰,向天地告祭,以满足天下人的期望。我身为军人,斗胆冒死进言。”
魏明帝下诏说:“听了蒋济的话,我汗流浃背啊!自开天辟地以来,举行封禅的君主也就七十多个而已。太史公说,即使是受命于天的君主,功业也有不足之处,所以中间间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都有,最近的也有几百年,这些仪式缺失,已经无法考证了。我有什么德行,敢于效仿他们呢?蒋济难道是说世上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而我却有桓公登泰山的心志吗?我不敢欺骗上天!蒋济的话,虽然说得很好听,但并不是在帮助我。让公卿大臣、侍中、尚书、常侍们自己去考虑吧,不用再议论了,也不必回复诏书了。”虽然天子拒绝了蒋济的建议,但却让高堂隆起草封禅的礼仪。因为天下尚未统一,所以不想马上举行大礼,后来高堂隆去世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话说西晋武帝灭了吴国,天下统一,到了太康元年九月庚寅这天,尚书令卫瓘、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寔、司空张华他们一起上奏说:“我们听说,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了开辟疆土的历史,具体有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施行仁政,然后去泰山封禅的帝王,一共七十四家,其中谥号流传下来的只有十四个。至于那些默默无闻,没有留下任何名声的,那就更多了,数都数不清。大晋王朝的功德,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辅佐颛顼,一直到夏商,都延续着天地的秩序,到了周朝,也没断过这根线。现在,金德将要兴盛,圣明之君继位,平定了蜀汉,全国都归心向大晋,武功的盛况,其实都源于文治。陛下您继位以来,大力发展国家事业,百姓都仰慕您的恩德。只是长江以南的沅湘地区,还有一些凶恶的叛贼,历代都没能征服他们。陛下您英明决断,派兵讨伐,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收服了这些叛逆,恩威并施,天下归心,您的教化遍及四方,连最偏远的地方都受到了影响。即使是黄帝的远征,大禹治水,周朝的几代帝王,他们的功绩也比不上您啊!像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录,以及史书上的记载,用数字来表示年号,用文字来记述事件,即使是古代的《河图洛书》那样神奇的预兆,也比不上这次的盛况。所以应该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中岳,然后登封泰山,禅祭梁父山,昭告您的功德,彰显您的至尊地位,享受上天的恩泽,造福百姓,把您的功绩刻在石头上,流传给后世,让后世子孙都知道您的伟大功绩。这可是帝王盛世的大业,也是天下百姓的共同愿望啊!”
武帝下诏说:“现在虽然叛乱平定了,但边境还有警报,国内百姓也还没完全安定下来,现在就说功德圆满,还为时尚早呢!”
卫瓘他们又上奏说:“现在我们东到大海,西到流沙,大漠以南,处处都归顺了大晋,比大禹治水时开拓的疆域还要广阔。天人和谐,您的功绩已经显赫,应该祭祀天地山川,登封泰山,向天地表达您的诚意,以回应百姓和神灵的愿望。请您准许我们之前的奏请。”
武帝下诏说:“现在阴阳还不调和,刑法也不完善,百姓还没得到安居乐业,怎么能说功德圆满,急着宣告成功呢!” 所以,武帝最终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
哎,尚书令王廙他们又上奏说:“我们听说啊,当皇帝的,都有他该当政的时期,这是天命注定的事儿;能治理好天下百姓的,一定有高尚的品德和隆重的典礼来昭告天下。该做的就做,不该推辞的就别推辞,这是古时候就有的道理。可是陛下您却谦虚谨慎,一再推辞这些礼仪,虽然您德高望重,但还是迟迟不肯接受。这三公的职位,关系到天地人神,掌管着国家大事,国家大事都得跟他们商量。所以汉朝皇帝祭祀天地,也不是这几个官说了算,他们也不参与这事儿。我们之前上奏,主要说的是祖先的功劳,加上现在天命所归,陛下您的功德又统一了全国,参照古今,应该举行这个仪式。至于具体哪天举行,得五府一起商量,然后再向您禀报。”
皇上说:“虽然平定了江表地区,那也是当时负责的人的功劳,这有什么值得大肆宣扬的呢?我现在希望各位大臣都能致力于推行教化,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好好休息休息。这就是我日夜所想的,不用再跟五府商量了。”
王廙他们又上奏说:“我们听说啊,唐尧虞舜三代那些治理天下有功的君王,没有一个不仰仗天恩,顺应民意的,他们都去登上了介丘,上了梁父山,没有一个推辞的,因为这根本就推辞不了。现在陛下功劳超过历代帝王,德行更是无人能比,功绩宏大,伟业非凡,我们这些臣子根本就说不完。可是陛下您却谦虚谨慎,一再自谦,到了该举行仪式的时候也不接受,推辞功劳,不接受应有的礼仪,这岂不是让大晋王朝的典章制度,比不上唐虞三代吗?我们实在不敢违抗您的旨意,恳请您按照我们之前的奏章执行。”
皇上说:“现在应该一起想办法推行教化,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事儿还是等以后再说吧,别再这么麻烦了。”
各位大臣上奏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都会到名山封禅,这都记载在史书上,这样的君主一共七十四位。舜帝和禹帝拥有天下后,巡视四方,亲身实践他们的治国之道。 《易经》里记载着观察民情、考察地方,《礼记》里讲到祭祀天地,《诗经》里颂扬登临高山,这些都记载在史书里。文王辅佐西伯昌治理殷商,周公则以鲁国诸侯的身份,或在岐山祭祀,或在泰山举行仪式,他们仅仅凭借圣明的德行,就能够进行这些活动。从那时起,功劳不足却僭越礼仪的人,数不胜数,他们的谥号一直流传至今。何况咱们高祖宣皇帝开创了大业,疆域扩展到海外;世宗景皇帝继续完成大业,使天下安定;太祖文皇帝受命建立晋朝,平定了蜀汉;陛下应天命而兴起,统一了全国,恩泽遍及百姓,威名远扬。以前汉朝失去统治,吴蜀对峙,战争持续了将近一百年,各地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都不同,老百姓都盼望着边境安定。现在那些难以驯服的盗贼,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才平定,如果不是陛下聪明英武,顺应天命,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我们这些臣子有幸在千载难逢的盛世,亲身感受到太平盛世带来的好处,这太平盛世如此公平美好,谁又能与陛下相比呢?应该效法前朝,遵循古制,在泰山刻下功绩,举行封禅大典,弘扬礼乐制度,完善三雍之典,让您的名声流传万世,以光宗耀祖。所以我们恳切地请求,冒死进言。请奏请太常寺,准备礼仪,再向上汇报。”
皇上说:“你们说的确实是历代盛事,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然后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皇帝登基了,想给章皇太妃提升尊号。桓温觉得应该尊称她为太夫人。
户部尚书江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虞舜孝顺仁爱,尽到了侍奉父母的礼数。即使贵为天子,拥有广阔的疆土,但他父亲瞽叟却连一块立锥之地都没有,连个最低级的爵位也没得到。舜的孝心感天动地,怎么忍心让父亲卑微呢?不给他一个显赫的称号,岂不是违背了‘子以爵父’的道理吗?这道理说不通,情理上也无法接受啊!《春秋经》记载‘季姜归于京师’,《春秋传》解释说‘父母对于子女,即使是天子的妻子,也称吾季姜’,意思是说,子女尊贵不能超过父母。有人认为子女尊贵不能超过父母,那武王为什么追封太王、王季、文王呢?周朝的三位帝王,德行配得上天地,王业的兴盛,就是从他们开始的。所以武王追溯前代的先例,顺应天命,追封祖先,这正是说明子女的尊贵不能超过父母啊!《礼记》上说‘幼者不得表彰长者,贱者不得表彰贵者’,年纪小、地位低的人都不能表彰年纪大、地位高的人,更何况敢于用尊贵的称号来表彰他们呢!汉高祖接受了家令的建议,尊崇太公为太上皇,荀悦认为孝道莫过于尊敬父亲,而用子女的尊贵来提升父母的尊贵,家令的建议是错误的。到了孝章皇帝时期,也没有用尊号来尊崇贾贵人,只是加厚赏赐金银财宝绸缎,这并不是说孝道不到位,而是因为圣典不可逾越啊!春秋时期,庶子继承王位,其母亲可以被封为夫人。不知道这是直接由儿子册封母亲呢,还是应该先告知宗庙,以先君的名义册封呢?我仔细看了诏书,是要在朝廷上册封贵人为皇太妃。现在皇帝下诏册封贵人,这是儿子给母亲封爵;贵人北面朝拜接受册封,这是母亲臣服于儿子。天在上,地在下,名分地位已经确定了,母亲尊贵儿子卑微,人伦秩序就乱了。虽然想提升贵人的地位,实际上却让她低人一等;虽然想彰显国典,实际上却废弃了国典。而且君主的举动,史官一定会记录下来。如果记载在史册上,传给后世,岂不是不符合礼法吗!我认为应该先告知宗庙,说明贵人仁慈善良,应该给予特殊的礼遇,以报答她抚养之恩。奉先祖的命令,这件事并非皇帝自己做主。妃嫔虽然是配偶的称号,但是从后妃以下,有夫人九嫔,却没有妃这个称号。桓公说应该进封为太夫人,这个说法也不错。如果觉得夫人这个称号太低,可以称皇太夫人。‘皇’是君主的意思,‘君太夫人’,这个称号在名分和礼仪上都符合规范。”
皇帝最终下诏,册封章皇太妃为皇太妃。三月丙辰日,派兼任太保的王恬送去玺绶和仪服,规格与太后相同。皇帝又下诏问道:“朝臣对太妃是否应该行大礼?”太常江逌认为:“她的位号并非最高等级,不必行大礼。”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孝武帝要追封会稽郑氏为简文太后,就问大臣们要不要打开她的墓穴。王珣说:“根据祖宗三代追封以及中宗皇帝追封敬皇后的例子来看,都是不打开墓穴的,只是重新修建墓地和完善墓制而已。”
褚太后当政的时候,大家在讨论褚裒觐见太后的礼仪。蔡谟和王彪之都认为:“连虞舜和汉高祖都还遵循父子之礼,更何况是太后呢!做儿子的,对父亲是没有跪拜之礼的。”尚书省八位要员则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君臣之礼,那王道就缺失了;如果完全按照父子之礼,那孝道就亏欠了。我认为在朝堂上应该以臣子之礼对待太后,私下见面则应该以严父对待儿子的礼仪为宜。”
汉朝和魏朝的惯例是太子要对皇帝称臣。新修订的礼仪认为太子既以“子”为名,又要称臣,这两种身份并存,不合情理,所以取消了太子称臣的制度。挚虞却认为:《孝经》里说“用侍奉父亲的方式侍奉君主”,这其中包含了臣子和儿子的双重含义,所以太子称臣并无不妥,应该恢复旧制,让太子继续称臣。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太宁三年三月戊辰日,明帝立皇子衍为皇太子。三月癸巳日,明帝下诏说:“礼仪中没有生来就尊贵的,所以古代帝王的儿子和普通士人一样。但是从汉朝到魏朝以来,都特别尊崇储君,让百官都对太子称臣,朝臣都要向太子下拜,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我以前在东宫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改革这个制度。现在衍还小,就让他接受臣子对君主的礼仪,日积月累,他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怎么能行呢!主管礼仪的官员,你们要和公卿大臣们一起讨论,制定出符合礼仪的方案。”尚书令卞壸认为:《周礼》中规定皇后和太子不用互相行礼,这表明他们的礼仪和君主一样,都是为了尊崇储君,区别于普通的嫡子。如果把太子当作君主一样对待,那朝臣就不得不向他下拜了。如果太子谦逊有礼,那就应该回拜。我认为皇太子的册立,要向天地祭告,正式确立储君的地位,怎么能和皇子之间普通的揖让之礼相提并论呢!我认为应该遵循汉魏旧制,让朝廷百官都向太子下拜。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话说东晋太元年间,有个尚书问了问大家,说皇太子接见大臣的时候,大家穿啥衣服,行啥礼? 当时负责教育的侍中和国子博士车胤就讨论开了,说:“朝臣应该穿红色的衣服,戴着帻(一种帽子),然后行拜礼,太子再回礼。不过呢,咱们翻遍了以前的典籍,也没找到这方面的明确规定啊!你看,以前太傅羊祜给太子祝贺的时候,还说了‘叩头死罪’呢,这也能证明拜礼是有的。” 车胤又说:“太宁三年的时候,朝廷也讨论过这事儿,尚书卞壸认为应该参考汉魏两朝的旧例,全体大臣一起行拜礼。至于说穿红色的衣服戴冠冕,那可是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待遇,太子就戴个帻就行了。” 大家觉得车胤说的挺有道理,都同意了他的意见。
过了几年,到了太元十二年,又讨论起陈留王和皇太子在正式场合的座位先后顺序的问题。博士庾弘之和一些尚书官员认为:“陈留王是国家的贵宾,虽然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但毕竟还是臣子的身份,所以陈留王应该坐在太子上面。” 结果陈留王司马劢上书说自己身体不好,多年有病,请求免职。皇帝就让礼官和博士们讨论这事儿。博士曹耽说:“陈留王虽然是祭祀的主祭人,但是并没有具体的祭祀日期,所以他的情况应该和孟絷、穆子(指春秋时期两位诸侯)的情况一样。” 可博士王彪之却不同意,他说:“两位王子的先后顺序,不能轻易废除或更改。咱们查遍了史书,也没发现哪个已经当上国君的人,因为生病就主动退位的,所以古时候应该没有这种规矩。孟絷和穆子那是马上就要当国君的人,跟陈留王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咸康四年,皇帝亲自上殿,派使臣去拜见三位辅政大臣——太傅、太尉和司空。按照以前的礼仪规定,应该在宫殿庭院里演奏音乐。但是,有人上奏说,除了祭祀和宴会,平时是不应该演奏音乐的。
主管礼仪的官员蔡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凡是重视某件事,就要准备好相应的礼仪,礼仪周全了,就应该有音乐。音乐的作用是用来表达对事情的重视和彰显礼仪的意义,并不是仅仅为了娱乐。所以,即使是普通的冠礼也会用音乐,不只是宴会才用。宴会上有音乐,也是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就像郤至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款待他,郤至就说:‘不忘先君的友好,用隆重的礼仪来表达,并配以盛大的音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宴会的音乐是有其意义的。公侯大臣是君主非常重视的人,所以君主会起身迎接他们,在车上也会给他们下车礼,称呼他们为‘伯舅’。《左传》说‘国卿是君主的左右手’,所以这次派使臣去拜见辅政大臣,皇帝亲自临轩,百官列队陪同,这就是重视这件事的表现。古代,天子宴请下国使臣,以及任命将帅、派遣使臣的时候,都会演奏音乐。《诗经》序言里就说:‘《皇皇者华》是描写君主派遣使臣的。’还有说:‘《采薇》是送别将士的歌,《出车》是犒劳回师的歌,《杕杜》是庆祝将士凯旋的歌。’这些歌都是配乐演唱的。现在要派使臣去拜见辅政大臣,这比接待下国使臣还要重要得多,轻的时候可以用音乐,重的时候更应该用。所以,我认为皇帝亲自上殿派遣使臣,应该有盛大的音乐演奏。”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汉魏时期,王公大臣的妾室拜见正妻,正妻是不回礼的。新的礼仪规定认为礼仪上应该互相回礼,所以规定妃嫔和公侯夫人都要回妾室的礼。但是挚虞认为:“礼仪上,妾侍奉女主人就像媳妇侍奉婆婆一样,妾要服侍女主人,女主人不回礼,那对妾来说,就比媳妇还要低贱了。她们的名位不同,本来就不需要互相回礼。‘礼仪上应该互相回礼’这句话,不包括这种情况。先圣对嫡庶有明确的区分,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僭越的情况。即使严格防范,还是会有越礼的情况发生。所以应该维持旧的礼仪。”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五种礼仪中,第四种是军礼,它的作用是安定内外,巩固国家,保卫功业。但是战争是凶险的事情,所以古代常常借狩猎来演习军礼。
汉朝的规矩,立秋这天,郊祀仪式结束后,就开始展示军威,在东门斩杀祭祀用的牲畜,然后把祭品送到陵庙去祭祀。仪式是这样的:皇帝乘坐御用车辆,车驾威武,用白马,马鬃是红色的,皇帝亲自拿着弩射杀祭祀用的鹿羔。太宰和谒者各派一人,用专门的车辆,快速把祭品送到陵庙。回到宫里后,皇帝就派使者拿着丝绸去赏赐那些武官。武官们则抓紧时间操练军队,练习各种阵法。这个斩杀牲畜的仪式,叫做“貙刘”。所有兵官都学习孙吴兵法里的六十四种阵法。
仪式结束后,朝廷的公卿以下的官员都聚集在洛阳城前街等候。皇帝的车驾到达后,公卿以下的官员就下跪朝拜。皇帝下车后,公卿们才能看清皇帝的面容,然后皇帝才回宫。古话说“在车下车”,说的就是这个场合。汉朝一直都这么执行。直到献帝建安二十一年,魏国有关部门上奏说:“古代一年四季都要操练军队,都在农闲时进行。汉朝西京沿袭秦朝的制度,一年只操练三次,只有十月才进行大型演习。现在战争刚刚结束,将士们都熟悉操练,可以不用一年四季都操练军队了。只需要在立秋这天选择个吉日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既符合礼仪,又沿袭了汉朝的制度。”奏章被批准了。那年冬天,就举行了阅兵仪式,魏王亲自拿着金鼓指挥军队前进后退。
延康元年,魏文帝当上魏王。那年六月立秋,在东郊举行了阅兵仪式,公卿们按照礼仪列队,魏王乘坐华盖车,亲自指挥金鼓。魏明帝太和元年十月,又举行了一次阅兵。武帝泰始四年九月,咸宁元年,太康四年,六年冬天,都亲自到宣武观检阅军队,不过他只是观看,并没有亲自指挥军队前进后退。从惠帝之后,这种仪式就废除了。元帝太兴四年,下令左右卫和各营军队按照大型演习的仪式制作雁羽旗帜进行操练。成帝咸和年间,下令内外各军在南郊的场地进行军事演习,所以那个地方就因此被称为“斗场”。此后,各地的藩镇,像桓温、庾亮这些地方长官经常进行军队操练,但是朝廷却不再举行这种仪式了。
汉魏时期,如果要派将领出征,符节郎会在朝堂上授予将领节钺。后来荀顗等人制定的新礼仪是,派将领出征时,皇帝要在御座上,尚书接收节钺,按照古代兵书上跪着推举将领的礼仪进行。
古代的五礼中,有一种叫“嘉礼”,主要指宴席、婚嫁等仪式。到了周末时期,国家衰败,很多礼仪都失传了,冠婚丧祭的礼仪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周礼》记载了各种礼服和冠冕,但是却没有记载天子加冠的具体仪式。而《仪礼》里说,诸侯的冠礼是夏朝末年才出现的。有人认为,夏朝末年天下大乱,篡位弑君的事情频发,所以才制定了诸侯的冠礼,这说明天子加冠的礼仪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大夫也没有冠礼,古代只有到五十岁才能获得爵位,哪来的大夫冠礼呢?周朝如果五十岁的人有才能,就让他暂时担任大夫的职务,但实际上还是按照士的礼仪进行加冠。所以,选择吉日、选择宾客、在阼位加冠以示继承、在宾客席位行醮礼、三次加冠以示尊崇,这些都是士的礼仪。
但是,汉代以后,天子诸侯也开始采用这些仪式。正月初一或初三如果是吉日,就可以举行加冠礼,仪式也参考了冠礼。汉顺帝加冠的时候,还结合了曹褒的新礼仪,先在高庙用缁布加冠,然后依次戴上爵弁、武弁、通天冠,最后在高庙向世祖庙行礼。王公以下,只进行第一次加缁布冠就可以了。根据这些记载,最初加冠用缁布,这是沿袭古制的,在宗庙加冠也是古制。
魏朝的天子加冠只有一次。有人解释说:“士的加冠礼三次,三次加冠象征着礼仪的完成。但是天子诸侯没有规定加冠次数,因为他们地位尊崇,德行完善,不需要和士一样。”魏朝太子加冠两次,皇子、王公、世子加冠三次。孙毓认为一次或两次加冠都不对。
《礼记》中醮辞说:“吉利的月份吉利的日子,以一年之始,以月份之令。”但鲁襄公是在冬天加冠的,汉惠帝是在三月加冠的,可见加冠并没有固定的月份。东汉以后,皇帝加冠都在正月。直到咸宁二年秋闰九月,才派遣使者为汝南王柬加冠,这说明加冠也不一定非要在岁首。
加冠礼一般在宗庙举行,但是武帝和惠帝给太子加冠时,太子都是直接在宗庙行礼,这也可以看作是在宗庙举行加冠礼的一种变通。穆帝和孝武帝加冠时,都是先向宗庙献上祭品,然后再在宗庙行礼。
话说惠帝当太子的时候,要行冠礼了,武帝亲自在殿上主持,让司徒高阳王珪给他戴冠,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华廙在一旁辅助。
江左那些皇帝行冠礼,那场面可隆重了,金玉珠宝,各种仪式用品都提前准备好了,文武百官都陪着站着。而且,还要在殿上铺设大床,由御府令官捧着冕冠、帻、簪子和衮服,交给侍中和常侍,太尉给戴帻,太保给戴冕冠。快要戴冕冠的时候,太尉跪着读祝文:“令月吉日,始加元服。皇帝穆穆,思弘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戴完冕冠后,侍中系上玄色的紞(一种帽带),侍中再把皇帝的绛纱衣服脱掉,换上衮服和冕冠。仪式结束后,太保率领群臣敬酒祝寿,王公以下的人都要三呼万岁才能退下。不过查查《仪注》的话,其实只需要戴上帻和冕冠就行了。
泰始十年,南宫王十五岁,也该行冠礼了。相关部门讨论后上奏说:“礼仪规定,十五岁就算成年了,国君十五岁生孩子,也说明可以行冠礼了。而且汉魏时期,都是派使者去给诸王行冠礼,这在古代典籍里可找不到依据。”所以就规定诸王十五岁行冠礼,不用再派使者去了。
王彪之说,《礼记》和《礼记》的注释里都写着冠礼要在宗庙里举行。想想成帝行完冠礼后,还坐着车驾到太庙去祭拜,算是完成冠礼吧。大概也是效仿在宗庙里行冠礼的仪式吧。
魏齐王正始四年,立甄氏为皇后,当时的具体仪式记录已经找不到了。
武帝咸宁二年,在殿上,派太尉贾充主持册立杨氏为皇后,这是追封悼后为皇后的意思。顺便还下令大赦天下,赏赐王公以下官员,各有不同,百官都来行礼祝贺。
公元288年,有人向皇帝汇报说:“按照规矩,皇帝结婚,聘礼要用黑色和红色的丝织品,再加上玉圭,还有两套四匹马的马匹。王侯的聘礼要用黑色和红色的丝织品,再加上玉璧,以及马匹。大夫的聘礼要用黑色和红色的丝织品,再加上羊。古代天子结婚,庭院里要摆放皮革和马匹作为装饰,天子再加玉圭,诸侯加玉璋。我们可以按照周朝的礼仪,把玉璧改成玉璋,其他的羊、雁、酒、米、黑色和红色的丝织品都照旧。诸侯结婚,纳采、告期、亲迎三个环节都要增加五匹布,纳征时还要增加四匹马,这些都由男方自己准备。只有玉璋,由朝廷统一准备。”
负责文书的官员朱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查阅魏国的旧例,皇帝娶妃子、公主出嫁的礼仪,天子诸侯都要在庭院里摆放皮革和马匹,天子加玉圭,诸侯加玉璋。汉高祖的皇后结婚时,聘礼有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一般夫人结婚,黄金五十斤,马匹四匹。魏国的皇帝娶妃子、公主出嫁,要用一百九十匹绢。晋朝建立后,结婚要用三百匹绢。”
皇帝下令说:“公主出嫁,聘礼应该由男方准备,不用朝廷都提供,就赏赐一些钱,让他们自己置办齐全就行了。只有玉璋,由朝廷提供,其他的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办。”
公元342年,成帝在皇宫里,派使者拿着皇帝的信物,同时也是太保、领军将军的诸葛恢,还有太尉、护军将军孔愉,带着所有结婚需要的礼品,去迎娶杜皇后。当天杜皇后就入宫了,成帝在太极殿接见,群臣都来祝贺。不过,这祝贺其实不合礼制。古代皇帝大婚,礼仪制度并不完善。《春秋》记载“祭公迎娶王后于纪国”,但是《谷梁传》、《左氏传》和《公羊传》的说法又不一样。而且从汉朝到魏朝的旧例,这些记载都缺失了。武帝、惠帝迎娶皇后的时候,东晋朝廷也没有相关的礼仪记录。所以成帝要迎娶杜皇后的时候,太常华恒才跟博士们一起商定婚礼的仪式。根据杜预注《左氏传》的说法,主婚官只是负责提供婚礼的费用而已。另外,周灵王向齐国求婚,齐侯问晏桓子怎么办,晏桓子说:“如果夫妇生的孩子像个人样,姑姑、姐姐之类的就说‘某公的遗女’。”这就说明,天子的命令可以往下传达,臣下的答复也可以直接往上汇报。古代学者认为丘明详细记录了这件事,是为了规范王室婚娶的礼仪。所以成帝在皇宫里,派使者按照皇帝的旨意去迎娶皇后,但是具体的礼仪记录也不完整。
公元344年,康帝迎娶褚皇后的时候,迎娶皇后的仪仗队里没有旄头(古代的一种军旗)。殿中御史就上奏说:“现在迎娶皇后,按照迎接成恭皇后入宫时的礼仪来办,但是《仪注》上说皇帝要穿衮冕礼服上殿,却没写要不要用旄头,请您指示。再说,以前迎接成恭皇后的时候,只用了一面青龙旗,其他的都用的是皇帝平时用的东西。现在应该在皇宫里派使者去迎娶,却要立五牛旗,旄头和罼罕(古代的一种兵器)都要用,所以现在才缺东西。”皇帝下诏说:“之所以要穿正式的礼服,到太极殿去迎接,是为了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所以才要准备齐全的礼仪。现在怎么反而把重要的东西省掉了,还减少了礼仪用品呢!再说,成恭皇后的神主入庙的时候,先帝下令皇后的礼仪要降低,不应该用五牛旗,现在怎么还用呢!既然不用五牛旗,那么旄头和罼罕这些东西就容易准备了。”皇帝又下诏说:“旧的制度很难作为标准,而且现在要全部准备齐全,也不合适。国库里的钱,应该用来供应军队的费用。礼服和仪仗用品简单地准备一下就行了,其他的辅助器物就都省了吧。”
公元361年,皇帝要娶何氏为皇后。主管礼仪的官员王彪之,他可厉害了,翻遍了各种典籍和历史故事,来确定婚礼的仪式流程。他觉得按照《公羊传》里的说法,婚礼上不应该用“主人”来称呼皇帝。
他还说:“皇帝是天下之主,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臣民,就算是他自己的父母兄弟,老师朋友,也都算是他的臣子。这‘三纲五常’的根本就在于此,用以规范天下秩序。怎么可能让天子的父亲以臣子的身份来主婚呢?又怎么可能让臣子用天子的名义来操办这么大的婚礼呢?查遍古代礼仪,找不到哪个皇帝这么干过;翻遍史书,也找不到类似的例子。这从情理上说不通,从礼仪上也说不通。想当年咸宁二年,迎娶悼皇后的時候,弘训太后临朝称制,都没有让皇上的亲戚朋友以臣子的身份来主婚。再看看晋朝以前的做法,咸宁年间的婚礼上,也没有用‘父兄师友’这样的称呼,所以咸康年间和华恒年间制定的婚礼流程才符合旧制。我认为,现在迎娶皇后,应该按照咸康年间的礼仪来办。” 皇帝听了他的话,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咸康年间的礼仪,是根据汉朝旧制和晋朝已有的做法制定的,所以王彪之多参考咸康年间的礼仪。不过,咸康年间的婚礼,娶亲人家会在三天内不举行庆祝活动,而咸康年间的群臣却都来祝贺,这有点不合礼仪。所以,这次婚礼就只按照咸宁年间的礼仪来办,不举行庆祝活动。至于祭祀祖庙的六礼文书和其他的仪式流程,都是王彪之制定的。
纳采的文书是这样的:“皇帝咨告前太尉参军何琦:天地初始,人伦肇始,及于夫妇,以奉天地宗庙社稷。我们征求了公卿大臣的意见,大家都认为应该遵循旧例。现在特派使持节太常王彪之、宗正综,按照礼仪进行纳采。” 何琦回答说:“承蒙皇帝恩典,光临寒舍,为我择选佳偶。小女是臣的从祖弟、故散骑侍郎何准的女儿,尚未受过良好的教养,穿着打扮也比较普通。我们谨遵旧章,恭敬地奉行典制。前太尉参军、都乡侯何琦叩首再拜,谨遵圣旨。”
问名的文书是这样的:“皇帝说:咨告某官某姓。阴阳配合,承天统物,皇后之位,必须选择名门望族,以重申旧典。现在特派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仪进行问名。” 何琦回答说:“承蒙皇帝恩典,使者到来,宣读圣旨,询问我们家世。小女的父母是: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何祯之玄孙女,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何恽之曾孙女,先臣故安丰太守关中侯何叡之孙女,先臣故散骑侍郎何准之女。外祖父是先臣故尚书左丞孔胄之外曾孙,外祖母是先臣故侍中关内侯何夷之外孙女,今年十七岁。我们谨遵旧章,恭敬地奉行典制。”
纳吉的文书是这样的:“皇帝说:咨告某官某姓。占卜吉凶,结果显示吉利,我们恭敬地遵从礼仪。现在特派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仪进行纳吉。” 何琦回答说:“承蒙皇帝恩典,使者到来,宣读圣旨,太卜也占卜吉利。我们家境卑微,惶恐不安。我们谨遵旧章,恭敬地奉行典制。”
纳征的文书是这样的:“皇帝说:咨告某官某姓之女,她具有母仪之德,窈窕的容貌,如同山河一样伟大,适宜奉祀宗庙,永远承载皇室的福祉。特奉上玄纁皮帛、马羊钱璧等物,以表示我们的诚意。现在特派使持节司徒某、太常某,按照礼仪进行纳征。” 何琦回答说:“承蒙皇帝恩典,将小女许配给您,这是对我们极大的恩宠,备受礼仪的隆重。我们谨遵旧章,恭敬地奉行典制。”
请期的文书是这样的:“皇帝说:咨告某官某姓。我们征求了公卿大臣的意见,占卜吉日,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将遵从礼仪。现在特派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仪进行请期。” 何琦回答说:“承蒙皇帝恩典,使者到来,宣读圣旨,某日为迎娶吉日。我们谨遵旧章,恭敬地奉行典制。”
亲迎的文书是这样的:“皇帝说:咨告某官某姓。吉利的年份和月份,吉日是某日,将按照礼仪进行迎娶。现在特派使持节太保某、太尉某,按照礼仪进行迎娶。” 何琦回答说:“承蒙皇帝恩典,使者到来,宣读圣旨,吉利的月份和日子,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上公、宗卿都已到来,还有百辆车驾的近臣随行。我们家境卑微,承蒙如此大的恩典,惶恐不安。我们谨遵旧章,恭敬地奉行典制。” 何琦叩首接受圣旨,回答都如上所述。
话说孝武帝迎娶王皇后,那婚礼的规格可讲究了。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每一步都得用上白雁、白羊各一头,酒米也各准备十二斛。不过,纳徵的时候,用的羊就只有一头了,还有玄色和赤色的丝帛各三匹和两匹,绢二百匹,兽皮两张,钱二百万,玉璧一块,马六匹,酒米还是各十二斛。这跟郑玄说的“五雁六礼”有点出入。至于那些玉圭、马匹之类的礼仪规格和物品数量,跟太康年间奏报的又不一样。
古时候,结婚和冠礼都要举行祭祀仪式,郑玄写的祭祀文就留下了三篇。
到了升平八年,朝廷下令询问迎娶皇后的时候,要不要奏乐。博士胡讷认为:《仪注》里没写迎娶皇后要奏乐的地方,也没说要举旗鸣钟的条例。太常王彪之却说:婚礼本身就不是演奏音乐的场合,奏乐只是泛指各种音乐,所以《仪注》里没写,是因为它遵循婚礼的规矩。现在应该准备好乐器,但不用演奏。最后采纳了王彪之的意见。
永和二年迎娶皇后的时候,又讨论要不要举行庆贺仪式。王述说:结婚是喜庆的大事,《春秋传》里说:“娶妻是大吉大利的事,非常吉利。” 《春秋传》里还记载:“郑子罕去晋国,还为夫人庆贺。” 连邻国都互相庆贺,何况我们臣子呢!所以应该庆贺,只不过不用在三天之内就行。现在趁着祭祀庙见之后庆贺,也挺合适的。王彪之却反驳说:《礼》明确规定婚礼不奏乐也不庆贺。《春秋传》里说子罕去晋国庆贺夫人,既没有经文的依据,也没说是按照礼仪来的。《礼》规定娶妻三天内不奏乐,说明三天之后才可以奏乐。至于不庆贺,并没有三天内不能庆贺的规定,但三天之后也没有必须庆贺的礼仪。他还说:《礼记》里说要庆贺娶妻,是因为有酒席和庆贺的言语。我认为没有直接庆贺的礼仪,但有送礼和共同庆祝的意义,这是现在大家都在做的。最后,大家决定不举行庆贺仪式。
皇上想在九月纳后,但是九月是个忌讳的月份。范汪就这个问题去问王彪之,王彪之回答说:“礼仪上并没有规定哪个月份是忌讳的月份,不能因为自己没见过,就说它不存在。” 博士曹耽、荀讷他们也认为没有哪个月份是忌讳月份的记载,所以不应该有什么妨碍。王洽又说:“如果真有忌讳的月份,那是不是也应该有忌讳的年份呢?”
太元十二年,有人通过奏章询问:“皇太子已经祭拜过宗庙了,朝臣们都去祝贺,是不是还要向皇太子行礼?国子博士车胤说:“百官卿士都参加了盛大的祭祀典礼,表达敬意并行礼了,就不需要再向太子行礼了。只有地方长官,没亲眼看到大典,如果不献上酒肉贡品,就无法表达他们的诚意,所以他们应该向太子行礼。这就像元旦大庆一样,地方长官没有不向皇帝行礼的,朝臣只是献上玉璧而已。”太学博士庾弘之则认为:“查阅史料,咸宁三年,始平王、濮阳王等新受封时,有关部门奏请按照惯例,允许京城附近的臣子和诸王公主参加朝贺后,再向新受封的诸王行礼。现在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已经正式册立,普天同庆,应该向他行礼祝贺。”徐邈也同意这个说法,他还引用了“一有元良,庆在于此”的说法,认为既然以前给诸王和新宫行礼有先例,而且大家都已经表达了敬意,奉上酒祝寿,那现在也应该没问题。
从江左以来,太子结婚,纳徵的礼仪是用一块玉璧和两张兽皮,具体依据是什么还不清楚。有人说,用兽皮是因为兽皮威猛,颜色鲜艳;用玉璧是因为玉象征美德,温润光滑。寻找玉圭玉璋,也是因为玉的美好;豹皮颜色鲜艳,比作君子的品德。王肃在纳徵的辞文中说:“玄色的丝绸和白色的丝绸捆绑在一起,还有成对的兽皮和雁、羊。”西汉迎娶皇后时,是用二百斤黄金和十二匹马,并没有用羊的记载。《郑氏婚物赞》说:“羊,象征吉祥”,那么婚礼上用羊,是从汉末才开始的。古代王室的六礼,并没有使用羊。所以太康年间,有人上奏说:“太子结婚,纳徵时用玄色和白色的丝绸捆绑在一起,再加上羊和两匹马。”
公元274年,晋武帝要册封三夫人和九嫔。相关部门上奏说:“按照礼制,皇后册封用谷珪,没有给妾室和女官赠送礼物的规定。”武帝下令说:“册封仪式可以按照魏国的旧例办理。” 于是武帝在宫殿上,派使者拿着节杖,太常负责册封三夫人,御史中丞负责册封九嫔。
汉朝和魏朝的礼仪是这样的,公主住在自己府邸,娶公主的人要到公主府邸完婚。司空王朗认为这样不行,后来这种做法就被废除了。晋武帝太元年间,公主接受聘礼是各一套兽皮,这难道不是说婚礼不分王公贵族的等级吗?所以用兽皮来抬高这种礼仪的地位!
《礼记》里记载着古代三王养老、设立学校的制度,还有祭祀、射礼、饮酒的仪式,到了周末时期就都废除了。公元59年,汉明帝在三月初一,带头率领群臣在辟雍祭祀,亲自赡养三老五更,并举行大射礼。各郡、国、县、乡都在学校里举行乡饮酒礼,都祭祀先圣先师周公和孔子,祭祀用的牲畜都是太牢。孟冬也一样举行。到了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皇帝也亲自率领百官举行养老礼。当时王祥担任三老,郑小同担任五更。虽然当时的详细礼仪记录已经不在了,但汉朝的礼仪制度还在。
公元270年十二月,晋武帝在辟雍举行乡饮酒礼。武帝下令说:“礼仪废除很久了,现在才重新恢复并学习古代典章制度。” 还赏赐太常一百匹绢,给丞相、博士和学生们赏赐牛酒。公元277年和公元299年,晋惠帝也再次举行了这项礼仪。
魏正始年间,齐王每次讲完经书,就让太常去太学祭祀先圣先师,他自己从来不去。等到惠帝和明帝当太子的时候,还有愍怀太子讲完经书后,都亲自去太学祭祀,太子给先师进爵位,中庶子给颜回进爵位。成帝、穆帝、孝武帝这三位皇帝,也都亲自去祭祀。孝武帝时期,因为太学在南边水边,位置偏远,有关部门就商量着,按照升平元年(公元276年)的办法,在皇宫中堂暂时设立太学。那时候没有国子生了,有关部门上奏说:“应该恢复一百二十个国子生的名额。太学生从考试合格的人里选六十个,国子生就从大臣子孙里临时挑选六十个,事情结束后就取消。”奏章批准了。祭祀仪式结束后,六品以上百官都参加了宴会。
汉朝的规矩,每年春季的第三个巳日(上巳节),官员和百姓都要到东边流动的水边去举行祓禊仪式,洗涤污垢,去除晦气。但是从魏朝开始,就只用三天时间举行仪式,不再是上巳节那天了。晋朝的时候,从朝廷上的公卿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在洛水边举行祓禊仪式。赵王伦篡位后,三天都在天泉池举行宴会,然后杀了张林。怀帝也在天泉池举行宴会,还作诗一首。陆机说:“天泉池南边石沟引来御沟的水,池西边堆积石头做成祓禊堂。”当时是顺着水流漂酒杯饮酒,也没有曲水流觞的说法。元帝又下令取消了三天玩乐的器具。海西在钟山设立了流杯曲水,邀请百官参加,才有了这个活动。九月九日,要举行马射活动。有人解释说:“秋天是金的季节,举行军事演习和射箭活动,象征着秋季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