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里说:“栗氏负责制作标准量器,叫‘鬴’。它深一尺,里面是边长一尺的正方形,外面是圆形,容积是一鬴。它的‘臋’(小口)直径一寸,容积是一豆;它的‘耳’(大口)直径三寸,容积是一升。一钧重的‘鬴’,声音与黄钟音调一致。这种量器不用缴税。上面刻着铭文:‘精心设计,力求完美;标准量器已成,可供四国参考;永为后世遵循,此器便是准则。’”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古代一种标准的容量单位“鬴”的制作标准和规格。

《春秋左传》里记载:“齐国以前有四种容量单位:豆、区、鬴、钟。四升为一豆,四个豆为一区,四个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 简单来说,就是一区等于六升,一釜等于六斗四升,一钟等于六十四斗。郑玄认为釜的形状是边长一尺的正方形,体积是一千立方寸,这跟《九章算术·粟米》里算出来的结果差了点儿,少了两升八十一分之二十二升。 经过计算,古代的斛的体积大概是一千五百六十二点五立方寸,形状是方底圆身,深一尺,直径约一尺四寸一分四豪七秒二忽。

《九章算术·商功》里说,一斛粟米的体积是二千七百立方寸;一斛米的体积是一千六百二十七立方寸;一斛菽、荅、麻、麦的体积是二千四百三十立方寸。 这说明,古人根据粮食的轻重来确定不同的体积,目的是为了保证价格一致,而不是让所有粮食的体积都一样。 如果以米斛为标准,就和《汉书》里记载的差不多。魏景元四年,刘徽注释《九章算术·商功》时说:“现在的大司农用的斛,圆周直径一尺三寸五分五豪,深一尺,体积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又十分之三寸。王莽时期的铜斛,按照现在的尺子来算,深九寸五分五豪,直径一尺三寸六分八豪七毫。用我的计算方法算出来,王莽的斛的容积是九斗七升四合多一点。” 可见,魏朝的斛比较大,尺子也比较长;而王莽时期的斛比较小,尺子也比较短。 这段主要讲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粮食的容量单位和体积计算,以及不同时期量器的差异。

话说这“衡权”啊,这“衡”字就是平衡的意思,“权”字就是重量的意思。衡的作用就是承担重量,使物体达到平衡,也就是把轻重给区分开来。古代衡器有很多种说法,什么黍、絫、锤、锱、镮、钧、锊、溢等等,各个朝代的叫法和标准都不一样。《汉书》里记载,汉朝的衡权制度名称和道理都解释得很清楚,但后来就改来改去了,具体怎么改的,就不知道了。元康年间,有个叫裴頠的人觉得医药方剂关系到人的性命,可当时衡量的重量单位和古代不一样,造成的危害很大,所以他建议重新整顿权衡制度,结果没被采纳。

到了后赵石勒十八年七月,建德殿修建的时候,挖到一块圆石头,形状像水碓,上面刻着字:“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后来经过讨论,确定这是王莽时代的东西。 这块石头,重四钧,上面还刻着“同律度量衡”,说明这块石头是用来校准重量的标准器,是王莽时期辛氏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