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孝道啊,真是太伟大了!它就像浑圆的宇宙,立体而完整,贯穿天地人三才;它汇聚各种美好的品德,功德包罗万象。在国家层面,它能感动天地,带来祥瑞;在家庭层面,它能感动鬼神,带来福泽。
说到孝敬父母,那得做到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到,尊敬仁爱,安抚父母的情绪,让他们开开心心,尽心尽力地侍奉他们,从不觉得辛苦。像精心种植黍子那样辛勤劳作,像采摘兰花那样吟咏诗歌,这就是侍奉父母的道理。
对逝去的父母,要时刻怀念,悲痛欲绝,为他们烧柴堆哭泣,拿着绳子表达哀思,对着风吹的树木倾诉悲伤,对着冰冷的泉水哭泣,这就是追思先人的感情。
为人处世方面,要审慎地选择仕途,认真地处理公务,身居高位不骄不躁,处在低位不争强好胜,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怀着谨慎自持的态度,磨砺自己的品德,这就是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像闵曾、蔡董那样,恭敬谨慎地遵循六教,修身正己,传承美德;他们弘扬七种孝道,留下良好的榜样。还有那些至诚感天动地的人,比如郭巨感动上天而得到赏赐,阳雍因为孝顺而得到福泽;乌鸦衔肉喂养母亲,鹿献白毛报答恩情,这些都是孝行的美好体现。
所以说,孝敬父母就能产生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这道理是相辅相成的,最终归于同一个根本。天伦之情多么重要啊,血脉相连,如果兄弟姐妹之间感情不和,就像荆棘枝条那样互相伤害;如果感情融洽,就像花朵一样互相扶持。所以才会有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体谅的感人故事。
晋朝,从中原到江南,虽然经历了百六年的动乱,但君子的品德并没有消失,孝悌之风依然流传。王伟元、许季义的为人处世,夏方、盛彦的至情至性,庾衮、颜含的深厚友谊,都值得我们学习。其余的那些贤士,也都具有高尚的品德。
我收集整理了他们的事迹,足以激励世风,所以写了《孝友篇》来补充前代的历史。
李密,字令伯,是四川犍为武阳人,还有一个名字叫虔。他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何氏改嫁了。李密那时候才几岁,心里特别难受,一直念着爸爸,结果还因此病了一场。他奶奶刘氏,亲自把他抚养长大,李密对奶奶非常孝顺,这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奶奶刘氏要是生病了,李密就哭着守在床边,从不脱衣服,奶奶吃药喝汤,他都要先尝尝再给奶奶。有空的时候,他就认真学习,从不觉得累,还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们都把他比作游夏(游夏指春秋时期著名的学者游吉和夏革)。
后来李密在蜀地做了小官,当了郎官。好几次出使吴国,因为有才华,口才又好,吴国人都很佩服他。蜀地被平定后,西晋泰始年间,朝廷下诏书征召他做太子洗马。李密因为奶奶年纪大了,没有人照顾,所以就没去赴任。于是他就上了一道奏章,这奏章里写着:
我从小就命运多舛,遭遇不幸,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继父夺走了母亲的意志。奶奶刘氏可怜我孤苦无依,亲自把我抚养长大。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日子过得非常艰辛,才好不容易长大成人。我没有伯父叔叔,也没有兄弟姐妹,家道衰败,直到晚年才有了孩子。外面没有亲戚朋友可以依靠,家里也没有一个能帮得上忙的佣人,我孤零零地一个人,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着我。而奶奶又长期卧病在床,我每天都侍奉在床前,端汤送药,从没有离开过。
自从我投身朝廷,沐浴着圣明的恩泽,前任太守逵先生认为我孝顺廉洁,后来刺史荣先生又举荐我为秀才。因为我要照顾奶奶,没有主人来供养,所以我推辞了朝廷的任命。皇上特地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后来又蒙受皇恩,任命我为太子洗马。我这么一个卑微的人,竟然能侍奉在东宫,这恩情我就算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我已经写了奏章,辞去了官职。可是诏书非常严厉,责备我怠慢,郡县也逼着我上路,州府官吏更是催促得紧,就像星火燎原一样。我想遵照诏令前去赴任,可是奶奶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如果我为了私情不去赴任,那也是违抗圣旨。我进退两难,真是左右为难啊!
皇上您以孝治天下,对老年人都很关照,更何况我这么孤苦无依,身体又差。我年轻的时候在伪朝当官,做过一些小官,一心想升官发财,根本没想过什么名节。现在国家亡了,我成了个卑微的俘虏,却意外地得到您的重用,这份恩情太大了,我哪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只是我年纪大了,就像太阳快落山了,气息奄奄的,随时都可能死去。如果没有祖母,我根本活不到今天;如果没有我,祖母也无法度过余生。我和祖母相依为命,所以实在无法丢下她不管。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九十六岁,也就是说,我能为皇上效力的时间还长,而侍奉祖母的时间却很短了。就像乌鸦反哺一样,我希望能完成对祖母的尽孝。
我的辛苦,不只是蜀地的人和州牧都知道,上天也看得清清楚楚。恳请皇上体谅我的愚忠,答应我的请求,让我侥幸能侍奉祖母度过余生。我活着就为皇上赴汤蹈火,死了也要化作草木报答您的恩情。
皇上看完奏章后说:“这位叫李密的,名声果然不是浪得虚名的!”于是就停止了征召。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他守孝期满后,又被征召到洛阳做洗马。司空张华问他:“安乐公(诸葛亮)怎么样?”李密回答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比。”张华问他为什么,李密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用竖刁而导致国乱。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导致蜀汉灭亡,可见成败就在一念之间啊!” 接着张华又问:“诸葛亮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回答说:“舜、禹、皋陶他们互相谈话,所以语言简练优雅;《大诰》是跟普通人说话,所以语言就比较琐碎。诸葛亮跟人说话从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所以他的教诲就显得琐碎了。”张华很欣赏李密的见解。
话说这位名叫盛密的,曾经担任温县县令。他跟属下关系不好,互相看不顺眼。有一次,他给别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这信被属下告到了司隶校尉那里。司隶校尉觉得盛密在温县当官期间清廉谨慎,就没追究他。盛密很有才能,一直想调回朝廷,但苦于没有靠山,最后只被调到汉中当太守,心里觉得委屈,怨气很重。
后来,朝廷设宴为他饯行,皇帝还让他赋诗一首。诗的最后几句是:“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这诗明显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武帝一看,勃然大怒,于是都官从事上奏免去了盛密的官职。盛密后来郁郁而终,留下了两个儿子:盛赐和盛兴。
盛赐,字宗石,从小就很有文采,曾经写过一篇《玄鸟赋》,文辞非常优美。州里征召他做别驾,还推荐他参加秀才考试,可惜他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去世了。盛兴,字隽石,也继承了父亲的文才,被刺史罗尚征召为别驾。后来罗尚被李雄攻击,派盛兴去向镇南将军刘弘求救。盛兴干脆就留在了刘弘那里,做了刘弘的参军,再也没回去。罗尚向刘弘反映情况,刘弘直接夺了他的官印,把他打发走了。在刘弘府上任职期间,刘弘下令立诸葛亮和羊祜的石碑,还让盛兴为这两座碑撰写碑文,盛兴写的碑文条理清晰,文辞优美。
盛彦,字翁子,是广陵人,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八岁的时候,他就去拜访吴国的太尉戴昌,戴昌送给他一首诗,让他当场作答。盛彦的回答慷慨激昂,文采斐然。他母亲王氏后来眼睛瞎了,盛彦每次提到这件事,总是忍不住流泪。因此,他谢绝了所有的征召,亲自侍奉母亲,母亲吃饭,他都亲自喂。由于母亲的病拖得很久,家里婢女经常打骂她。婢女怀恨在心,趁盛彦外出的时候,用蛴螬灸饴喂给母亲吃。母亲觉得好吃,但又觉得奇怪,偷偷藏起来给盛彦看。盛彦看到后,抱着母亲痛哭,昏厥过去又醒过来。神奇的是,母亲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光明,从此病就好了。盛彦在吴国做官,做到中书侍郎。吴国灭亡后,陆云向刺史周浚推荐了他,本县的大中正刘颂又举荐他做了小中正。他在太康年间去世。
夏方,字文正,是浙江绍兴永兴人。他家遭遇了瘟疫,父母、伯叔、兄弟姐妹等一共十三个人都死了。夏方当时才十四岁,晚上就哭喊,白天就挖土埋人,整整十七年,才把所有人的后事都料理完。之后,他就住在墓地旁边,种上了松柏树,连乌鸦野兽都慢慢习惯了在他身边活动。吴国时期,他被任命为仁义都尉,后来升迁到五官中郎将。上朝的时候他从不坐车,走路的时候总是主动给别人让路。吴国灭亡后,他被任命为高山县令。老百姓犯了罪,按理该打,但他却哭着求情,从不处罚他们,所以县里上上下下没人敢违反法纪。他在高山县做了三年县令,州里推荐他为秀才,之后他就回家了,享年八十七岁。
王裒,字伟元,是山东临沂营陵人。他爷爷王修,在魏朝很有名气。他父亲王仪,为人高尚正直,是魏文帝司马懿的属下。在东关之战中,魏文帝问大家:“最近的失败,是谁的责任?”王仪回答说:“责任在元帅身上。”魏文帝大怒:“司马是想把责任推到我身上吗!”于是把王仪拉出去杀了。
王裒从小就很有操守,为人处世非常讲究礼仪。他身高八尺四寸,长得非常英俊,声音洪亮清晰,说话文雅有条理,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他非常痛恨父亲的冤死,所以从来不朝西坐着,这是表示他不效忠朝廷的意思。于是他就隐居起来教书,朝廷三次征召他做官,七次下聘书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他住在父亲墓旁,每天早晚都到墓前跪拜,抱着柏树痛哭,眼泪都把树弄枯萎了。他母亲怕打雷,母亲去世后,每逢打雷,王裒就跑到墓前说:“裒在这里。” 等到他读到《诗经》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时候,总是要反复读三遍,然后哭个不停,他的学生们也因此读不了《蓼莪》这首诗了。
我家很穷,只能靠自己耕田养家,种桑养蚕,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够吃够穿就不错了。有人想帮我一把,我都拒绝了。那些学生偷偷帮我收割麦子,我把收好的麦子都扔掉了。以前的朋友送东西给我,我也一概不收。我的学生因为公务被县里征用,来求我帮忙走走关系,我说:“你学问不够,自身都难保,我的德行也不够让你沾光,我帮不上你什么忙!再说,我已经四十年没写过字了。” 然后我就自己挑着干粮,让儿子背着盐、酱油和草鞋,送被征用的学生去县里,跟着我的学生有一千多人。安丘县令听说我来了,赶紧整理衣服出来迎接。我走到土牛旁边,深深地鞠躬站着,说:“我的学生被县里征用,我来送送他。” 然后拉着他的手哭着离开了。县令马上把学生放了,全县的人都觉得很丢脸。
我们乡里有个叫管彦的人,年轻时很有才华,但还没出名,我却独独看中他,觉得他将来一定能成功,就和他成了朋友。我们俩孩子刚出生,就给他俩订了亲。后来管彦当上了西夷校尉,死后葬在了洛阳,我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管彦的弟弟管馥问我,我说:“我一直希望平平淡淡地生活,以前嫁出去的姐妹们都嫁得很远,音信全无,我总是以此告诫自己。现在贤兄你把父亲葬在洛阳,那是京城啊,这可不是我当初结亲的本意啊!” 管馥说:“嫂子,你是齐国人,应该回临淄。”我说:“哪有父亲葬在河南,女儿还跟着母亲回齐国的道理!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当初又怎么会嫁给你哥哥呢!”
北海有个叫邴春的年轻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生活很艰苦,背着书到处求学,乡里的人都觉得他是第二个邴原(注:邴原为古代著名学者)。我觉得邴春性情急躁,好高骛远,只顾名声,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后来邴春果然不靠谱,学业也没完成,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是我当初判断的结果。我一直认为人做事应该向善,何必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呢?
等到洛阳城被攻破,盗贼四起,我的亲戚都想去江南避难,但我舍不得祖坟,不肯离开。贼寇越来越猖獗,我正准备走,心里还是放不下,最终被贼寇害死了。
许孜,字季义,是东阳吴宁人。他孝顺友爱,谦恭有礼,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他拜会稽孔冲(时任豫章太守)为师,学习《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以及《孝经》、《论语》。学业完成之后,他就回到家乡。孔冲在任上去世了,许孜听到消息后非常悲伤,立刻赶去奔丧,送孔冲回到会稽,吃素菜,干活,守丧三年。
不久,他的父母双双去世,他悲痛欲绝,只靠拐杖才能勉强站立起来。他在县城东山为父母修建坟墓,亲自挑土,不肯接受乡亲们的帮助。有些人看他太劳累,实在不忍心,苦苦请求帮忙,许孜白天接受帮助,晚上就把帮忙的人清理出去。他每次悲痛哭号,鸟兽都会飞来聚集。因为许孜正忙着为父母修建大型坟墓,所以他抛弃了妻子,住在坟墓旁边,种植松柏,绵延五六里。
这时候,有鹿撞坏了他的松树苗,许孜悲叹道:“鹿啊,你难道就不念及我吗!”第二天,他竟然看到那只鹿被猛兽杀死,倒在了它撞坏的树苗旁边。许孜心里非常难过,就为那只鹿修建了坟墓,埋在墓地旁边。那只猛兽竟然在他面前自己倒地而死,许孜更加叹息,又把它埋葬了。此后,树木长得茂盛,再也没有动物来破坏了。
过了二十多年,许孜才重新娶妻,在墓地旁边建了房子。他每天早晚都祭拜亡故的父母,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鹰和雉鸡在房梁上栖息,獐鹿和猛兽在他家院子周围嬉戏玩耍,互相亲近,和平相处,从不互相攻击。元康年间,郡里考察孝廉,他推辞不接受,一辈子都穿着粗布衣服。八十多岁的时候,他在家中去世。乡里的人们把他的住所称为“孝顺里”。
话说咸康年间,吴宁县太守张虞上奏朝廷说:“我听说圣贤的教诲,在于表彰好人好事,褒奖与贬斥的影响,能流传千年。我仔细查阅资料,发现我们县已经去世的许孜,为人至孝友善,品行高洁,待人谦恭有礼,言行一致。他侍奉老师,尽到了为人弟子的所有义务;而他丧亲时的表现,更是古今少有。大家都说他品德高尚,感动了天地,甚至猛兽都不敢伤害他。虽然我没见过他,但听闻这些事迹后,我认为他比蔡顺、董黯也不差多少。许孜去世多年了,他的儿子还在,为人纯朴善良,现在也住在墓地旁边。我认为许孜的品德行为,是世人难以企及的,应该树立他的榜样,表彰他的后代,以此来奖励过去,激励未来。《阳秋传》里说:‘善待善人及其子孙’。我愚钝,不敢妄自揣测,还请朝廷明察。”奏章上报后,皇上就下令在许孜家门上树立旌表,免除他子孙的赋税。他的儿子许生也继承了父亲的孝行,在家中绘制了父亲的画像,每天早晚都要拜祭。
庾衮,字叔褒,是明穆皇后的伯父。他从小勤俭节约,好学不倦,以孝顺父母著称。咸宁年间,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死了,三哥庾毗也病得很重。瘟疫肆虐,父母和弟弟们都搬到外面去了,只有庾衮一个人留下来照顾他们。家人劝他离开,他说:“我不怕生病。”于是他亲自照顾病人,日夜不眠,同时还要料理哥哥的丧事,悲痛不已,一刻也不停歇。这样坚持了十多个月,瘟疫终于过去了,家人才回来,三哥的病也好了,庾衮自己也没事。乡亲父老都说:“这孩子太不寻常了!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能坚持别人坚持不了的,只有到了严寒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这才让人相信他竟然没被瘟疫传染!”
一开始,衮诸父的兄弟们个个都权势显赫,只有他父亲一个人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他父亲亲自下地耕种,来供养家人,而且做事非常勤快认真,就连和孩子们一起修篱笆,都跪着递给他们树枝。有人说:“现在你们家境清贫,先生您干嘛还这么恭敬?”他父亲回答说:“贫穷显达很容易改变,这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父亲去世后,他做竹筐卖掉来赡养母亲。母亲看他这么辛苦,说:“我没有东西吃了。”他回答说:“母亲您要是吃不饱穿不暖,那我还能待在哪里呢!”母亲被他的孝心感动,也就安心了。衮的原配妻子荀氏,和后来的妻子乐氏,都是官宦人家出身,家里非常富有,嫁给衮之后,都放弃了富贵生活,散尽家财,和他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墓旁守孝。
他父亲去世后,日子更加艰难,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他做竹筐卖钱养家,这份孝心感动了母亲,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他父亲生前就以清贫简朴为荣,他也是如此。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娶的两任妻子,都是出身富贵人家,却都愿意和他一起过苦日子,这更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她们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和他同甘共苦,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啊! 这说明他的人品,得到了妻子的认可和尊重。 “相敬如宾”四个字,把他们的夫妻感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最后,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守孝,更是体现了他孝顺的品质。
那年闹大饥荒,家里连粗糙的野菜羹都吃不上,学生们想给他送饭,可是他总是说自己已经吃过了,谁也不敢给他摆饭。等到麦子收割完了,田里还有很多麦穗没捡,他就带着孩子们退到一边,说:“等一等。”等开始捡拾的时候,他不弯腰驼背,也不东捡西捡,而是跪在地上,一穗一穗地捡,结果收获还挺多。他还和乡里人一起上山捡橡子,分橡子的时候,按长辈晚辈的顺序,把容易捡的让给别人,礼数周到,没有一点违背礼仪的地方。
有一天,有人砍了他家坟墓旁的柏树,不知道是谁干的,他就把邻居们叫到坟墓前,自己责备自己,然后磕头哭泣,向祖先道歉说:“我没有修德行善,连祖先的树都保护不了,是我的罪过啊!”村里的老人也都跟着哭了起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动那棵柏树了。
他抚养孤儿寡母特别慈爱仁厚,对他们比自己亲人还好,还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年长的人学习他的行为,让年幼的人忘记自己是孤儿。他孤儿外甥郭秀,就跟自己的亲侄子一样,吃穿用度都优先考虑他。他孤寡的姐姐的女儿芳儿要出嫁了,嫁妆都准备好了,他就割来荆棘和苕草编成扫帚簸箕,把孩子们都叫到堂屋,按男女分开站好,然后对芳儿说:“芳儿啊!你从小就没了爹娘,过得很轻松快乐,也没受什么苦。现在你要嫁人了,以后要侍奉公婆,打扫庭院,这是妇道,所以我送你这些。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有多好,而是希望你每天都能勤劳温顺,即使休息的时候也不要完全放松。”他还把老宅分给了长兄的儿子赓和翕。翕去世后,衮非常悲痛,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死了,而且还没娶上媳妇,于是抱着棺材大声哭号,哭声感动了路过的人,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流泪。
一开始啊,衮的父亲告诫他不要贪杯,每当衮喝醉了,就自己责备自己说:“我辜负了先父的教诲,还有什么脸面去教育别人!”然后就在父亲的墓前自打三十杖。他邻居褚德逸这个人,特别孝顺父母,年纪大了还一直尽心尽力,衮经常去拜见他。
有一次,衮和几个哥哥一起去看望邑人陈准兄弟,哥哥们都跟陈准兄弟交好,并且都去拜见了陈准的母亲,只有衮没拜。陈准的弟弟陈徽就问他:“你怎么不拜见我们母亲?”衮回答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拜。拜别人的父母,就等于把自己当成别人的儿子,这其中的意义非常重大,我衮哪敢轻率行事呢?”所以他就没拜。陈准和陈徽感叹道:“古时候有那些刚正不阿的君子,你真是接近他们了。如果你在朝为官,那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如果你领兵打仗,面临重大抉择,谁又能动摇你呢!现在正值朝廷征召人才,你确实应该去试试。”
于是乡里就推荐他,州郡接连下令征召他,考核孝廉,举荐秀才、清白有异行的官员,他都没有放下自己的志向,所以世人都称他为“异行”。
元康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颍川太守召他去做功曹,衮穿着民夫的衣服,拿着锄头和斧头,不等车子来接,就自己走了,说:“请让我先体验一下普通百姓的劳作。”太守派车去迎接他,衮推辞再三,请求步行进郡,负责传达命令的人只好硬拉着他扶上车,送进了功曹的住所。可是没多久,衮就自己搬到自己的车上睡觉去了,虽然表面上很恭敬,但神情却有一种不可动摇的气势。太守知道他刚正不屈,就感叹道:“这真是个非常之人啊,我怎么能屈服他呢!”于是就隆重地送了他一份厚礼,让他离开了。
齐王冏(jiong)造反的时候,张泓他们一伙人在阳翟(翟,音zhài)到处抢掠,庾衮(gǔn)就带着他的族人和老百姓一起躲到禹山去了。那时候老百姓都过着平静的日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打仗、怎么防守,庾衮说:“孔子说过:‘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于是他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商量说:“咱们这些好心人聚集在这么危险的地方,是为了保护家人、尊敬长辈、保全妻儿啊。古人说过:‘千人聚而不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矣。’(千人聚而不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矣)咱们接下来怎么办呢?” 大家都说:“对啊,现在咱们的头儿,除了您还能有谁呢!”庾衮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古人遇到紧急情况都谦让推辞,不敢擅自逃难,但是选领袖嘛,最重要的是大家听从他的安排。”然后他就带领大家宣誓说:“不依赖险要的地形,不依仗混乱的局面,不欺凌邻里,不拆人家的房子,不砍伐别人种的树木,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不做违背正义的事,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他们加固险要的地势,堵塞小路,修筑城墙和坞堡,设置防御工事,考核大家的功劳和过失,计算尺寸,平均分配劳逸,协调物资的流通,修整完善武器装备,根据能力安排任务,让一切事物各得其所,村里推举村长,里推举里正,庾衮自己也身先士卒。各项制度都明确了,命令也统一了,上下尊卑有序,老少都有规矩,庾衮善于扬长避短,及时纠正错误。等到敌人来了,庾衮就命令士兵们列队,整顿队伍,个个都拉满弓,却并不射箭。敌人来挑战,他泰然自若,一动不动,还跟他们讲道理。敌人被他谨慎的态度和整齐的队伍吓住了,所以都退兵了,这样反复三次。当时人们都说:“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大概就是庾衮这样的吧!”(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其庾异行乎!)
庾衮回到京城后,一年多都没去上朝。他感慨地说:“晋朝已经衰败了,战乱就要爆发了!”于是带着老婆孩子搬到了林虑山,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一样生活,为人忠厚老实,待人恭敬有礼。不到一年,林虑山的人都敬佩他,都说庾衮是个好人。
后来石勒攻打林虑山,当地父老商量说:“那边有大头山,那是天下少有的险要之地,山上还有古代的遗迹,我们可以一起去那里躲避。” 惠帝迁都长安,庾衮就和乡亲们一起上了大头山,在山下耕种。 收成不好,他们就吃树上的果子,嚼石蕊充饥,大家同甘共苦,决心在那里一直生活下去。 眼看就要收割了,庾衮让儿子庾怞下山去看看情况,没想到半路上庾怞头晕眼花,从山崖上摔死了。 乡亲们都去哭丧,悲痛地说:“老天爷啊!为什么偏偏要带走这么好的人呢!” 当时的人都惋惜地说:“庾衮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山林,甘于贫穷简陋,吃树果,住山洞,不与世人争名夺利,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命运的安排,真是令人悲痛啊!”
庾衮精通《诗经》和《尚书》,不说违法乱纪的话,不做违背道义的事,尊敬长辈,教导晚辈,别人家有人去世,他一定尽力去安慰;参加葬礼,他一定亲自帮忙挖坑,做事总是自己先劳累,休息时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说话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安心。所以,他的宗族和乡邻都很敬重他,学生们也都很感激他,还为他立了碑。
他生了四个儿子:庾怞、庾蔑、庾泽、庾捃。因为在泽州出生,所以叫庾泽;因为在捃州出生,所以叫庾捃。 庾蔑后来南渡长江,在东晋中兴初期,当上了侍中。庾蔑的儿子庾愿,当上了安成太守。
孙晷,字文度,是浙江富阳人,是吴国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孙晷小时候,就从来没挨过骂。顾荣见到他后就夸赞他,跟孙晷的外祖父薛兼说:“这孩子聪明睿智,志向坚定,可不是一般孩子啊!”
孙晷长大后,为人恭敬孝顺,生活简朴,学识渊博,很有道理。他即使独自一人在昏暗的地方,举止言行也从不轻浮。虽然家里很有钱,但他一直穿着粗布衣服,吃素菜,自己下地耕作,同时坚持读书,乐在其中。父母心疼他这样辛苦,想给他多一些优待,但他却早起晚睡,从不懈怠。父母起居饮食,虽然兄弟们也帮忙照料,但他总是寸步不离地侍奉在左右。富春县城道路少,出行都要经过江河,父亲怕水路颠簸,每次出行都坐轿子,孙晷总是亲自扶轿,到了目的地,就在门外树下或篱笆墙边休息,从不让人家知道。他哥哥曾经重病缠绵了一年,孙晷亲自照顾,药苦药甜都亲自尝过,跋山涉水四处求医问药,非常虔诚。他听到别人的好事,就高兴得像自己得到了好处一样;听到别人的坏事,就难过得像自己失去了什么一样。看到别人挨饿受冻,就主动帮助他们,乡邻的馈赠,他一概不受。他家里有几个贫困的老人,经常上门求助,很多人都不耐烦,但他却非常尊敬他们,天冷就和他们同床而眠,吃饭就和他们同桌而食,甚至脱下衣服给他们盖被子。有一年闹饥荒,粮食很贵,有人偷偷去割别人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着等那人离开才出来,然后自己去割稻子送给那人。乡邻们都被他感动了,再也不敢做这种事了。
会稽人虞喜隐居在海边,很有高尚的品德。孙晷敬佩他的德行,就娶了他的妹妹为妻。虞喜告诫妹妹要抛弃奢华,崇尚朴素,和孙晷志同道合。当时人们称赞他们是当代的梁鸿夫妇。济阳人江惇年轻时就很有操守,听说孙晷的学问和品德都超过常人,就从东阳赶来拜访他。两人一见面,就谈论了一整天,依依惜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何充当扬州刺史的时候,想让王晷当主簿,司徒蔡谟也邀请他当幕僚,但他都没答应。后来,州里有名望的尚书张国明推荐了他,朝廷还派了公车来接他。可惜的是,王晷去世了,那年他才38岁,朝野上下都很惋惜。
王晷还没下葬,有个穿着破旧衣服、穿着草鞋的老头,也不说名字,直接走进去抚摸着棺材哭了起来,哭声悲壮,在场的人都感动了。哭完之后,老头就走了,人们发现他长得挺精神,眼睛特别方,守门人把这事告诉了王晷家人,觉得很奇怪就去追,但老头头也不回地走了。和他同郡的顾和等人,一百多人感叹老头的模样很奇特,但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颜含,字弘都,是琅琊莘县人。他爷爷颜钦做过给事中,他父亲颜默做过汝阴太守。颜含从小就有操守,以孝顺出名。他哥哥颜畿,在咸宁年间得了病,自己在家治病,结果死在了医生的家里。家人去抬棺材的时候,抬棺的幡总是绕着树解不开,抬棺材的人也摔倒了,颜畿说:“我还不到死的时候,只是吃药太多,伤了我的五脏。我很快会复活,千万别把我埋了!”他父亲就祈祷说:“如果你真能复活,那可是我们全家都盼着的!现在只要你回家,我们就先不把你埋了。” 幡一下子就解开了。 回家后,他嫂子梦见颜畿说:“我要复活了,快打开棺材!”嫂子很重视这个梦。那天晚上,颜含的母亲和家人也都梦到颜畿了,都想打开棺材,但他父亲不同意。颜含当时还小,却很坚定地说:“这种非常的事情,古代也有记载,现在灵异到这个地步,打开棺材的痛苦,哪有不开棺材更让人难受?”他父母同意了,一起打开棺材,果然颜畿还活着,他用手抓棺材,指甲都伤了,但气息很微弱,生死不明。大家给他喂饭喂水精心照料,几个月后他还是不能说话,需要什么东西,都通过做梦告诉家人。全家人都忙着照顾他,其他的事情都耽搁了,即使是他的妻子和母亲,也感到很疲惫。颜含却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事情,亲自照顾哥哥,十三年不出门。石崇很欣赏颜含的孝心,送给他一些好吃的,但颜含谢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哥哥病得这么厉害,身体还没恢复,既不能吃东西,又不知道有人送东西来,如果我收下了,岂不是辜负了送东西的人的一片好意?” 颜畿最终还是没能活过来。
唉,我父母双亡,两个哥哥也相继去世了,接着弟媳樊氏又因为生病双目失明。我只能努力激励家人,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每天我都要亲自尝尝她的药和饭菜,仔细询问她的病情,并且总是穿戴整齐,一丝不苟。
大夫开的药方里需要蛇胆,可是找遍了也没找到,我为此焦虑了好长时间,唉声叹气。有一天中午,我独自坐在家里,突然来了个穿青色衣服的小童子,大概十三四岁的样子,他手里拿着个青色的布袋递给我。我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蛇胆!那童子转身就出了门,一下子变成青鸟飞走了。有了蛇胆,药很快就煎好了,弟媳的病也好了。这件事以后,我的名声就传开了。
州里要任命我做官,我没接受。后来东海王越让我当太傅参军,又把我外放到闿阳县做县令。元帝刚到下邳镇守的时候,又让我回去当参军。过了长江后,元帝任命我为上虞县令,之后又升迁为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然后外放东阳做太守。东宫刚建成的时候,因为我为人正直,学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后来又升迁为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接着又当了散骑常侍、大司农。
我参与平定苏峻的叛乱有功,被封为西平县侯,被任命为侍中,然后又调任吴郡太守。王导问我:“你现在担任这么重要的郡守,打算先从哪方面着手治理呢?”我回答说:“朝廷每年都要出兵打仗,百姓流离失所,各地豪强互相争夺,国家贫困,而富豪之家却越来越富裕,这是当政者最担忧的事情。所以应该先从那些权贵豪门下手,让他们把土地耕种起来,过上几年,就能让百姓衣食无忧,恢复礼乐教化,这才是长久之计,需要明智的官员来完成。”
我做官清廉,待人有恩,为人正直,能明辨是非,但同时也比较严厉。王导感叹道:“颜公在世的时候,吴地的人都老实多了。”我还没在吴郡待多久,就被调回朝廷做侍中了。不久后,我又被任命为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迁为光禄勋,因为年纪大了,我就辞去了官职。成帝欣赏我的品德,又加封我为右光禄大夫,还派人送来马车,以及床帐被褥,并且命令太官四季都送来膳食,但我坚决推辞了。
那时候,大家都在说王导是皇帝的老师,地位尊崇,百官都应该对他行降礼。太常冯怀就来问戴含的意见,戴含说:“王公虽然地位显赫,但道理上不能偏向他,行降礼这种事,应该是你们这些当官的自己考虑。我年纪大了,不懂这些时务了。” 后来他又跟别人说:“我听说攻打一个国家,不会去问仁义之人该不该打。冯祖思问我谄媚不谄媚,我有什么坏心思呢?”
有人曾经讨论少正卯和盗跖,谁的罪恶更深。有人说:“少正卯虽然奸诈,但没到剖开人肚子扔掉饭菜的地步,盗跖更坏。”戴含说:“罪恶昭然若揭,人们就想杀了他;隐藏的奸诈,只有圣人才能够诛杀。从这个角度来说,少正卯更坏。” 大家都心服口服。郭璞曾经遇到戴含,想给他占卜。戴含说:“年龄是天定的,地位是人争取的,努力修炼自身,但老天爷却不帮忙,这是命;坚持正道,但人们却不认可,这是性情。既然有自己的命和性情,就不用麻烦龟卜了。”
桓温向戴含提亲,戴含觉得桓温过于盛气凌人,就没答应。戴含只和邓攸交情深厚。有人问他江左地区士人的优劣,他回答说:“周伯仁的正直,邓伯道的清廉,卞望之的操守,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他看重实际行动,排斥虚伪浮夸,就是这样一个人。
退休二十多年后,他九十三岁去世了。他遗命用素棺薄葬。谥号为靖。他下葬的时候,邻居家失火了,抬棺材的绳子断了,火眼看就要烧到棺材了,却突然灭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他淳朴诚实的品德感召的结果。
他有三子:戴髦、戴谦、戴约。戴髦做过黄门郎、侍中、光禄勋;戴谦做到安成太守;戴约做到零陵太守,他们兄弟几个都有好名声。
刘殷,字长盛,是新兴人。他爷爷是汉朝的光禄大夫。刘殷七岁的时候就没了爸爸,他悲伤过度,按照礼仪服丧三年,期间都没怎么笑过。
他曾祖母王氏,在一个冬天特别想吃堇菜,但是没说出来,连续十天都没吃饱。刘殷觉得奇怪,就问她怎么回事。当时刘殷九岁,就在沼泽地里放声大哭,说:“我犯的错太多了,年纪轻轻就遭受了丧父之痛,曾祖母您还在世,我却没能好好侍奉您一个月。我作为儿子,却什么都做不到,上天啊,地下啊,希望你们可怜可怜我吧!”他哭了好久,大概半天的时间,哭声都没断过,突然好像有人说:“别哭了,别哭了。”刘殷擦干眼泪看着地面,竟然长出了堇菜,他挖了一斛多带回家,吃也吃不完,等到该收的时候,堇菜刚好吃完。
还有一次,他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西边的篱笆下有谷子。”他醒来后就去挖,挖出了十五钟谷子。上面刻着:“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从那以后他就吃这些谷子,吃了七年才吃完。当时的人都赞扬他至诚的心感动了天地,纷纷送给他粮食布帛。刘殷收下礼物却不道谢,只说等以后发达了再报答大家。
二十岁出头,他就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各种说法,诗词歌赋没有他不读的,性格洒脱不羁,胸怀济世救民的抱负,生活俭朴但不显得寒酸,为人清高但不孤傲,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冒犯。乡里亲戚没有不称赞他的。
郡里委任他做主簿,州里征召他做从事,他都因为要侍奉母亲,推辞了。司空、齐王攸都聘请他做幕僚,征南将军羊祜也召他做参军事,他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同郡的张宣子,是一位有见识的人,劝殷去赴任。殷说:“如今两位大人,是晋朝的栋梁之才啊!我只不过是想成为像屋椽子那样的小角色,不依靠他们,怎么能站稳脚跟呢!我现在母亲还在世,既然别人有征召,我就不能不尽到臣子的职责,这样一来,就不能尽孝侍奉母亲了。子舆之所以辞谢齐国大夫的邀请,正是因为要侍奉母亲的缘故啊!”张宣子说:“你说的这些话,可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从今以后,我应该以你为老师了!”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张宣子是并州的豪族,家里非常富有,他的妻子生气地说:“我的女儿才十四岁,姿色和见识都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找不到公侯做夫婿呢,怎么就匆匆忙忙地嫁给刘殷了呢!”张宣子说:“这不是你能理解的。”他告诫女儿说:“刘殷至孝感天动地,而且才华和见识都超过常人,这个人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成为世上的名臣,你一定要好好侍奉他。”张氏的性格也很温柔顺从,侍奉婆婆以孝顺闻名,对待刘殷如同对待君父一样。等到婆婆去世后,刘殷夫妇悲痛欲绝,几乎到了要丢掉性命的程度,当时棺材还在灵堂里,西边的邻居失火了,风势很大,刘殷夫妇跪在灵柩前哭喊,火竟然烧过了东家。后来,有两对白鸽在他们家的庭树上筑巢,从此他们的名声更加显赫,“ 家贫亲老,不为利累,不为势屈”。
杨骏当权的时候,很隆重地邀请殷浩出来做官。殷浩说他母亲年纪大了,实在走不开,推辞了。杨骏就上奏朝廷,皇帝特地发下圣旨,准许殷浩在家尽孝,还命令当地政府负责殷浩的衣食住行,免除他的徭役和赋税,并且赏赐给他二百匹丝绸和五百斛粮食。
后来赵王伦篡位,孙秀看重殷浩的名声,派人请他当散骑常侍,殷浩一听,赶紧逃到雁门躲起来了。等齐王冏掌权后,又邀请殷浩担任大司马军咨祭酒。殷浩到了之后,齐王冏对他说:“以前先王诚恳地邀请你,你都没来。现在我邀请你,你为什么就答应了呢?”殷浩回答说:“太祖皇帝是应天命而成就大业的圣明君主,先王是具有至高德行的辅佐之臣,他们就像尧舜这样的明君和稷契这样的贤臣一样。我殷浩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却敢于对抗强大的势力,这是因为我相信自己能遇到像尧舜那样盛世,所以才不怕被杀头。现在殿下您英勇神武,铲除奸邪,恢复政权,但是您的治国方法还略显粗糙,威严也过于严厉,如果我还像以前那样,恐怕会招来那些正直之士的攻击,所以才不得不来。”齐王冏觉得殷浩这番话很奇特,就提升他做了新兴太守,殷浩在那里实行严明的刑法,同时表彰善行,政绩显著。
永嘉年间爆发了战乱,殷浩被刘聪俘虏了。刘聪很欣赏殷浩的才能,提拔重用他,殷浩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侍中、太保、录尚书事。殷浩经常告诫子孙说:“侍奉君主,应该尽力劝谏,即使是普通人,也不应该当面指责他的错误,更何况是皇帝呢!冒着风险直言进谏,可能会使君主的过错暴露无遗,所以应该学习召公那样谨慎地进言,吸取鲍勋因直言触怒君主而被杀的教训。”在刘聪手下做事,殷浩和朝廷大臣相处得非常融洽,总是谦逊地把功劳让给别人。那些不注重品德操守的人,根本进不了殷浩的家门。但是,很多事情因为殷浩的帮助而得以解决,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殷浩有七个儿子,五个儿子分别学习不同的经典著作;一个儿子学习《史记》,一个儿子学习《汉书》。殷浩一家七口人,个个都有成就,在北方地区,殷浩家族的学问成就最为显赫。最后,殷浩寿终正寝。
王延,字延元,是山西人。九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他哭得死去活来,三年时间,几乎都要崩溃了。每到母亲忌日,都要哭上十天。他的后妈卜氏对他很不好,总是给他吃些粗糙的饭菜和烂麻做的衣服。他奶奶知道了这事儿,问他,但他什么都没说,依然很孝顺地伺候后妈。有一次冬天,后妈特别想吃生鱼,就让王延去买,王延没买到,就被后妈打得流血了。王延跑到汾河边,对着冰面哭了起来,突然一条五尺长的鱼跳出水面,王延赶紧把它拿回家给后妈。后妈吃了好几天都没吃完,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从此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王延。
王延侍奉父母非常尽心,夏天给父母扇扇子,铺床叠被;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即使隆冬腊月,自己穿得破破烂烂的,也要保证父母吃好喝好。白天他出去打工赚钱,晚上就读书,最终读遍了经史子集,通晓各种大道理。州郡多次邀请他去做官,但他因为要供养父母,没法接受。父母去世后,他在父母墓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只穿自己亲手织的布做的衣服,只吃自己亲手种的粮食。后来天下大乱,他就跟着刘元海去了平阳。农闲的时候,他就教导族人,特别认真负责,从不厌倦。
有一次,家里的牛生了一头小牛,别人认错了,王延二话不说就把小牛牵过去给了人家。那人后来发现自己认错了,赶紧把小牛送回来,还给王延磕头认错。王延又把小牛给了他,根本没放在心上。六十岁的时候,他才在刘聪手下当官,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尚书左丞,最后做到金紫光禄大夫的高位。“聪死后,靳准造反,想拉拢王延,王延没答应。靳准杀了刘氏一族后,自立为汉天王,想让王延当左光禄大夫,王延破口大骂,拒绝了他,结果被靳准杀害了。
王谈是浙江湖州乌程人。他十岁那年,父亲被邻居窦度杀害了。王谈心里一直想着报仇,但又怕窦度怀疑他,所以从来不藏刀子,日夜观察窦度的动向,却一直没有机会下手。等到他十八岁的时候,才偷偷买了一把铁锸,假装成耕田的样子。窦度经常坐船出入,要经过一座桥下,王谈就等窦度回来的时候,躲在草丛里。窦度走过桥后,王谈跑到桥上,用铁锸一下砍死了他。事情办完后,王谈主动向官府自首。太守孔岩很欣赏他的孝顺和勇敢,上报朝廷请求赦免他。后来,孔岩的儿子们被孙恩杀害,无子嗣。王谈就搬到会稽,去修缮孔岩父子俩的坟墓,尽心尽力。后来太守孔廞了解了他的义行,在元兴三年,举荐王谈为孝廉,当时的人都说他选对了人。但是王谈没有接受朝廷的征召,最终在家中去世了。
桑虞,字子深,是河北魏郡黎阳人。他父亲桑冲,很有见识和远见,惠帝时做过黄门郎。河间王颙掌权时,邀请桑冲做司马。桑冲知道颙一定会失败,所以在任职十天后,就称病辞官了。桑虞从小就非常孝顺,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悲痛过度,瘦得不成样子,每天只吃一百粒米加一些野菜。他姐姐劝他说:“你这样过度悲伤,会伤了身体,伤了身体就是不孝,应该节制一些。”桑虞回答说:“野菜和米饭,足够表达我的哀思了。”桑虞家宅北边几里地有个园子,瓜果刚成熟,有人翻墙偷摘。桑虞考虑到园子里有很多荆棘,怕小偷受惊逃跑时受伤,就让仆人把路清理干净。等到小偷背着瓜要出来的时候,看见路已经修好了,就知道是桑虞特意让人打扫的,于是把偷的瓜放下,磕头认罪。桑虞很高兴,把所有的瓜都送给了他。
有一次,桑虞出门在外,在旅馆住宿,同住的客人丢失了肉干,怀疑是桑虞偷的。桑虞一言不发,直接脱下衣服赔偿。旅馆老板说:“这客栈以前丢过几次鱼肉鸡鸭,都是狐狸偷的,你怎么能怀疑客人呢?”于是带着肉干到山坟附近寻找,果然找到了。客人想要回衣服,桑虞头也不回地走了。
虞家兄弟几个,都在石勒当政的时候当上了大官,混得风生水起。只有虞这个人,觉得给石勒这种人当官太丢人了,心里一直想着找个机会逃到海东去避避风头。正好赶上他母亲去世,他就借此机会停了下来。他守孝守得特别伤心,瘦得跟个骨头架子似的,就住在母亲坟墓旁边。
五年后,石勒任命他当武城县令。虞觉得武城离黄河很近,离海也更近了一步,这下离实现自己的梦想更近了,所以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职位。石勒手下的太守刘徵特别欣赏他,就把他推荐提拔为青州刺史,还让他兼任祝阿郡太守。后来刘徵生病回邺城了,临走前让虞代理青州州府的一切事务。石勒死了以后,国家就乱套了,朝廷觉得虞家世代忠良,他的父亲又是有名的清官,认为他肯定能在山东地区平定叛乱,于是偷偷派东莞人华挺给他送去任命书,封他为宁朔将军,青州刺史。虞却说:“我根本就不想当官,追求功名利禄根本不是我的目标。”然后他就跟着使者一起上书朝廷,辞去了刺史的职位,安安静静地待在海边,不参与任何境外事务。
虽然经历了几个朝代更迭,他始终保持着清廉正直,没有参与到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里。后世的人都非常敬重他这种高尚的品格。最后,他死在了官位上。
虞家五代同堂,家风特别好,其乐融融。苻坚手下的青州刺史苻朗非常敬重虞家,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还上堂拜见了虞家的老母亲,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
何琦,字万伦,是司空何充的堂兄弟。他祖父何龛做过后将军,父亲何阜做过淮南内史。何琦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悲伤过度,哀痛之情超过了礼仪规定的程度。他天性沉静敏锐,很有见识和判断力,爱好古代典籍,博览群书。他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非常尽心,每天都细心照料。因为经常担心家里的吃穿不够,他就去做了郡主簿,后来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中,又通过选拔做了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曾邀请他做参军,被他拒绝了。母亲去世后,他守丧期间哭得血泪俱下,拄着拐杖才能勉强站起来。停放灵柩的时候,邻居家失火,火势蔓延到他家,眼看就要烧到灵堂了,家里又没有仆人帮忙,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就只能趴在地上抱着棺材哭喊。一会儿工夫,风停火息,只有堂屋的一间房子没烧着,这真是他至诚感动了上天啊!
守丧期满后,何琦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出来做官,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才能可以贡献国家,只是为了微薄的俸禄,好供养家人。如今母亲去世,我孤身一人,再也没有依靠了,怎么能再用我这种愚笨的人去玷污朝廷呢!”于是他就隐居在家,不参与世事,沉迷于典籍,以琴书自娱。他不经营产业,生活节俭,自己省吃俭用,多余的粮食和衣物都分给乡邻。乡里发生战乱,姐姐的家人流离失所,何琦只有一个婢女,他还把婢女赎了出来。但他并非虚伪谦逊,别人送给他东西,他也不会推辞,只是如果自己有多余的东西,就会马上分给别人。他为人随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不占卜算命,也不追求名利。司空陆玩、太尉桓温都曾征召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朝廷还征召他做博士,他也没答应。简文帝时期,他被任命为抚军,皇帝钦佩他的名声和品德,召他做参军,他又以生病为由推辞了。朝廷又两次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他还是不去。因此,世人都敬仰他的高尚品德,没有人能够让他改变主意。
桓温曾经登上何琦县的界山,感叹地说:“这座山的南边住着一位高士啊,何公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啊!”何琦善于保养身心,年纪大了也不显老,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一直致力于著述,写成了《三国评论》,总共一百多篇,都流传于世。他八十二岁去世。
吴逵是吴兴人。家里经历了荒年、饥饿、疾病,全家死了十三个,吴逵当时也病得很重,死去的亲人们都是邻居们用芦席裹起来埋葬的。吴逵和妻子还活着,家里非常贫穷困窘,冬天没有衣被,白天就做些零工,晚上烧砖瓦,白天黑夜都在山上干活,没一刻休息,遇到毒虫猛兽,就给它们让路。一年后,坟墓修了七座,棺材准备了十三口。期间有人送来赙赠,他一样都没接受。太守张崇义听说后,用羔羊和雁的礼节去慰问他。最后吴逵死在了家里。
接下来史书作者评论说:孝敬父母的道理,是礼经里明确的教诲;孝顺友爱的意义,是诗人们赞美的谈资。由此可见,人伦的根本,就在于此,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盛翁的儿子立行,品行淳厚至诚,本来就很有才能,悲伤过度导致感动了上天,含着奶水就尽孝道,戴着孝服欣赏清雅的音乐,陆云称赞他高尚的品德。王裒隐居不出仕,行为举止都符合礼仪,枯树都因为他的诚心而复苏,惊雷都因为他的忧虑而停止。永远赞颂董仲舒和蔡邕,他们都是不同时代的美德典范。许孜从小就勤奋好学,礼仪方面样样精通,驯养的野鸡都飞来栖息在他的屋梁上,猛兽都不敢侵扰他的庭院,他守丧的礼仪,真是古今少有的啊!庾叔褒在职务上从不懈怠,所以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显达与隐居都不改变他的操守,瘟疫流行也不惊慌,他急病让贤的做法,体现了古人的高尚风范!孙晷勤勉不懈,王谈为父报仇,上天都惋惜他们的死,却宽恕了他们的罪过。刘殷从小就经历了残酷的磨难,柴火烧得超过了规定的数量,他挖了三个冬天的野菜,朝廷赐给他七年的粮食,他至诚的心意,由此可见一斑。王延敲冰唤来鱼,扇席驱走暑气,即使是黄香、孟宗,也比不上他。其他的那些孝子们,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孝顺,他们清廉的风范,高尚的品行,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有着共同的志向。
话说啊,这篇文章开头就夸赞道:“赞曰:德之所届,有感必征。孝哉王许,永慕烝烝。” 意思就是说,王许啊,他的德行感动了上天,所以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他孝顺父母,这份孝心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接下来说的是王许的一些事迹。文章描写说他挥泪砍伐泗水边的柏树,又对着树桩祭奠老鹰。这“挥泗凋柏,对榥巢鹰”八个字,把王许的孝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都表现出来了,想想就挺感人的。 然后文章又提到了密、彦、夏、庾这几个人,说他们从小就表现出了至诚的品德,“密、彦、夏、庾,夙标至性”,这四个人的名字,估计是王许的同辈或晚辈,总之都是以孝闻名的人物。
接着,文章又赞扬了文度和弘都,说他们勤奋地修习美好的品德,“文度、弘都,勤修懿行”。 你看,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这些人,都把孝悌友爱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并且把这种美好的品德传承了下去,真是让人敬佩! 文章还说,他们家家户户都和睦相处,像鸽子那样驯服,像鱼那样兴旺发达,“鸠驯长盛,鱼荐延元”,这真是一个充满祥和的大家庭啊!
最后,文章又提到了谈桑、义阐、琦、吴这几个人,说他们都继承了王许的优秀品德,并且把这种美德传播开来,“谈桑义阐,琦吴道存。专洞之德,咸摛左言。” 总之,这篇文章就是歌颂王许及其后代的孝行,他们的德行感天动地,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