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度量衡的事儿,《汉书》里记载得很详细了。汉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负责校正宫廷的音乐,结果发现八音不和谐,这才知道从东汉到魏朝的尺子,比古代的尺子要长出四分多。荀勖就让著作郎刘恭按照《周礼》的标准重新制作了一把尺子,这才是真正的古尺啊!
用这古尺重新铸造了铜制的律吕,用来调整音律。拿这尺子量量古代的器物,尺寸跟铭文上记载的一模一样。对了,还有件事,汲郡有人盗掘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挖出了周朝的玉律和钟、磬,跟新铸的律吕声音竟然差不多!当时各地也陆续发现汉代的旧钟,用新做的律吕一吹,声音都和谐得很。荀勖还在尺子上刻了铭文,一共八十二字,写的是:“晋泰始十年,中书监考证古代器物,对比现今尺子,长出四分半。所校正的古代标准有七种: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姑洗玉律略微偏高,西京铜望臬略微偏低,其余都跟这把尺子一样。” 这把尺子是荀勖新做的,现在常用的尺子是杜夔做的。
荀勖新做的钟律跟古代的器物声音很协调,当时的人都说他做得精细。可是,散骑侍郎陈留阮咸却批评说这声音太高了,声音高就显得悲凉,不是兴国之音,而是亡国之音啊!亡国之音,哀伤而思虑重重,听着让人心里难受。现在这声音不符合雅乐的标准,恐怕是因为古今尺子长短不一样造成的。后来阮咸病死了,武帝觉得荀勖的律吕跟周代和汉代的器物相符,所以就采用了。后来在始平县挖地的时候,又发现了一把古铜尺,时间久了快烂掉了,不知道是什么朝代的,结果发现它比荀勖做的尺子长四分!这下大家都服阮咸的眼力了,可是也没人能想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史书上记载说:荀勖制定的标准,放眼千百年,参考历代制度,在度量和音律上都非常合适,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可靠的。可是当时的人见识短浅,只抓住自己听说的一点点小事,就忽略了周汉两代的制度,盲目地褒贬,真是太荒谬了!《世说新语》里记载,“有个农民在野外地里找到一把周朝的玉尺,说是天下的标准尺子”,荀勖拿它来校对自己制作的金石丝竹乐器,发现都比它短一米。
再说,汉章帝的时候,零陵的史官奚景在泠道舜帝的祠堂下面找到一把玉律,用它来定尺,相传叫做汉官尺。拿它跟荀勖的尺子比对,荀勖的尺子短了四分;汉官尺和始平尺,长度是一样的。还有,杜夔用的调律尺,比荀勖的新尺长一尺四分七氂(氂是古代长度单位,大约相当于毫米)。魏景元四年,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的时候说:王莽时代刘歆的斛和尺,比当时的尺子短四分五氂;跟魏朝的尺子比,斛的深度是九寸五分五氂;这跟荀勖说的“现在的尺子长四分半”是一样的。元帝以后,江东地区用的尺子,比荀勖的尺子长一尺六分二氂。赵国的刘曜在光初四年铸造浑仪,八年铸造土圭,他用的尺子比荀勖的尺子长一尺五分。荀勖的新尺子主要用于调音律,在民间并没有广泛流传,所以江左地区和刘曜制作的仪器,都跟魏朝的尺子差不多。
话说,《周礼》里记载,有一种叫“栗氏”的量器,它深一尺,里面是边长一尺的正方形,外面是圆的,容积是一鬴。它的“臋”(注:类似把手的小部件)长一寸,能装一豆;它的“耳”(注:类似提手的部件)长三寸,能装一升;总重一钧,声音跟黄钟一样。这种量器不用交税。上面刻着铭文:“精心设计,力求完美;标准量器已成,可供各国参考;惠泽后世,此器为准则。” 《春秋左氏传》里也提到,齐国以前有四种量器:豆、区、鬴、钟。四升为一豆,四个豆为一区,四个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些量器的容积。 根据《左传》的记载,一区是六升,一釜是六斗四升,一钟是六十四斗。郑玄认为釜的形状是边长一尺的正方形,体积是一千立方寸,这跟《九章算术·粟米》里算出来的结果差了点儿,少了两升八十一分升的二十二。经过计算,古代斛的体积大约是一千五百六十二点五立方寸,形状是底面边长一尺的正方形,外面是圆的,直径大约是一尺四寸一分四豪七秒二忽,深度是一尺。这就是古代斛的标准。
《九章算术·商功》里说,一斛粟米,体积是两千七百立方寸;一斛米,体积是一千六百二十七立方寸;一斛菽、荅、麻、麦,体积是两千四百三十立方寸。这主要是根据粮食的轻重粗细来定的价格,所以虽然价格一样,但不同粮食的体积并不一样。如果以米斛为标准,那就跟《汉书》里记载的一样了。魏景元四年,陈留王的时候,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商功》时说:“现在大司农用的斛,圆形直径是一尺三寸五分五豪,深一尺,体积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寸的三。王莽时期的铜斛,按照现在的尺子来算,深度是九寸五分五豪,直径是一尺三寸六分八豪七毫。用我的方法计算,王莽时期的斛的容积大约是九斗七升四合。” 可见,魏朝的斛比较大,尺子也比较长;王莽时期的斛比较小,尺子也比较短。
话说这“衡权”啊,这“衡”字嘛,就是平衡的意思;“权”呢,就是重量的意思。衡的作用就是承载重量,使物品达到平衡,也就是把轻的重的都给称平了。古时候啊,称量单位可多了,什么黍、絫、锤、锱、镮、钧、锊、溢,各种说法都有,历朝历代还不一样。 《汉书》里记载,汉朝的衡权制度那叫一个完善,各种说法都齐全,不过后来啊,这衡权的制度就改来改去了,具体怎么改的,我也不知道。元康年间,有个叫裴頠的人就说了,这医药方剂关系到人命,可现在用的称量单位跟古时候不一样,这危害可大了,应该好好改改这衡权制度,结果也没人理他。
赵石勒当政的第十八年七月,修建建德殿的时候,挖出来一块圆石头,长得跟水碓似的,上面刻着字儿:“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后来大家一起研究,发现这是王莽时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