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有九个儿子,分别是:宣五王(平原王干、琅邪王伷、子觐、澹、繇、漼)、清惠亭侯京、扶风王骏、子畅、歆、梁王肜,以及文六王(这部分是列举,不用翻译)。 宣帝的九个儿子里,景帝、文帝和平原王干是穆张皇后生的;汝南文成王亮、琅邪武王伷、清惠亭侯京、扶风武王骏是伏夫人生的;梁王肜是张夫人生的;赵王伦是柏夫人生的。亮和伦的事迹另有记载。
平原王干,字子良。年轻的时候,还是公子魏的时候就被封为安阳亭侯,后来慢慢升迁到抚军中郎将,爵位也升到了平阳乡侯。五等爵位制度建立后,他又被改封为定陶伯。武帝登基后,封他为平原王,食邑一万一千三百户,配给鼓吹乐队和两匹御马,还赐予侍中的服饰。咸宁初年,朝廷下令诸王前往封地就国,但干因为身患重病,性格也比较古怪,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不过他为人比较清静寡欲,所以朝廷特地诏令他留在京城。太康末年,他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兼任侍中,还特别赐予金章紫绶,官阶位列三司。惠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左光禄大夫,侍中职位不变,可以穿着剑履上殿,上朝时也不必下拜行礼。
平原王干虽然是掌管大国的诸侯王,但他从不认真处理政务,如果需要他任命官员,他一定会根据才能来选择。虽然他拥有很高的爵位和丰厚的俸禄,但他好像并不在意这些东西,俸禄和布帛都堆在那里烂掉了。阴雨天,他会把露天的车子收到屋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露天的东西当然应该收起来。”朝廷官员来拜访他,即使认识,也要先把车马停在门外,有时甚至一晚上都见不到他。偶尔有人能见到他,和他谈话,他也总是谦逊恭敬,没有一点失礼之处。他以前的爱妾去世后,下葬时他连棺材都不钉,把棺材放在空屋子里,隔几天就去看看,甚至任由尸体腐烂,直到尸体腐坏才下葬。
赵王伦当权的时候,把石崇任命为卫将军。后来惠帝重新掌权,石崇又当上了侍中,还加封了太保。齐王司马冏平定了赵王伦的叛乱,朝中大臣都拿着牛酒去犒劳司马冏,只有石崇拿了一百钱去见司马冏,说:“赵王造反,你能够义举平乱,这是你的功劳,我用这百钱祝贺你。但是,权力这东西,很难长久掌握,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司马冏掌权后,石崇去拜访他,司马冏亲自出来迎接并行礼。石崇进去后,直接坐在司马冏的床上,都没让司马冏坐下,就对他说:“你可别学赵王伦那样的坏家伙!” 后来司马冏被杀,石崇痛哭流涕,对身边的人说:“皇室宗亲越来越衰弱了,就这司马冏还算个人物,结果也被害死了,以后可就危险了!”
司马越起兵勤王,到了洛阳,去看望石崇。石崇闭门不见,司马越的车子停在那儿很久,石崇才派人出来打发他走,自己则在门缝里偷偷观察。当时谁也猜不透石崇的心思,有人说他生病了,也有人说他是在躲避是非。永嘉五年,石崇去世,享年八十岁。正赶上刘聪入侵洛阳,没来得及给他追赠谥号。石崇有两个儿子,长子石广早逝,次子石永在太熙年间被封为安德县公,官至散骑常侍,兄弟俩都是好人。后来遭遇不幸,全家都被杀害了。
琅邪武王司马伷,字子将,正始年间初次被封为南安亭侯。他很早就展现出才华和抱负,一开始当宁朔将军,负责守卫邺城,以安抚百姓而闻名。后来升迁为散骑常侍,又进封东武乡侯,被任命为右将军、监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五等爵位制度刚建立时,他被封为南皮伯。之后又升任征虏将军,被授予假节的权力。武帝即位后,他被封为东莞郡王,食邑万六百户。朝廷刚设立二卿官职,特地诏令诸王自己选择属官。司马伷上表推辞,但皇帝没同意。后来他入朝担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之后又出任镇东大将军、假节、徐州诸军事,接替卫瓘镇守下邳。司马伷镇守边疆很有办法,得到将士们的全力支持,吴国人都很忌惮他。后来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改封琅邪王,东莞郡也并入他的封地。
平定吴国那场战役,琅邪王司马伷率领几万大军出发,从涂中(地名)进军。孙皓亲自送上玉玺和印绶,来投降请求议和。朝廷下诏书说:“琅邪王司马伷统领的军队,连续占据涂中,使得吴国军队无法互相救援。他还派琅邪太守刘弘等人率军逼近长江,吴军吓得不轻,赶紧派使者送来假的玉玺和印绶。司马伷又派长史王恒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打败了吴军的边防部队,俘获了吴国督军蔡机,斩杀了投降和被俘的吴军将士五六万人。诸葛靓、孙奕等人也都归顺朝廷,请求为朝廷效死。司马伷的功劳非常显著!” 皇上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每人食邑三千户,赏赐绢六千匹。
没过多久,司马伷又兼任青州诸军事,还被加授侍中官服。后来又升为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越来越高。司马伷因为家族地位显赫,再加上平定吴国的功劳,但他为人谦虚谨慎,从不骄傲自满,部下都尽心尽力为他做事,百姓也都很爱戴他。他生病的时候,朝廷还赐给他床帐、衣服、钱财、粮食等物品,并派侍中前去探望。太康四年,司马伷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临终前,他上表请求把他葬在母亲太妃陵墓旁边,并请求把自己的爵位分封给四个儿子,皇帝都准许了他的请求。他的长子司马觐继承了琅邪王的爵位。 司马伷的另外三个儿子,分别被封为武陵王、东安王和淮陵王。
司马觐,字思祖,后来担任冗从仆射。太熙元年去世,年仅三十五岁。他的儿子司马睿继承了琅邪王的爵位,后来成为晋元帝。 晋朝中兴初期,朝廷先后几次把皇子司马裒、司马焕、司马昱封为琅邪王,但他们都早早去世了。咸和年间,琅邪国被迁到了会稽,晋成帝又把晋康帝封为琅邪王。康帝即位后,又封成帝的长子为琅邪王,也就是后来的晋哀帝。哀帝即位后,又把废帝封为琅邪王。废帝即位后,又让会稽王代理琅邪国的祭祀。简文帝登基后,琅邪王没有继承人。简文帝临死前,封他的小儿子司马道子为琅邪王。司马道子后来又改封为会稽王,而恭帝被封为琅邪王。恭帝即位后,琅邪国就被废除了。
武陵庄王澹,字思弘,一开始只是个小官,后来封了东武公,管着五千二百户人家。后来又升官了,当了前将军、中护军。这人吧,心眼儿特别小,又没孝心,对父母也不好。他弟弟东安王繇名声很好,父母都特别喜欢他,澹却像仇人一样恨他,就跑去跟汝南王亮告状,说他弟弟的坏话。亮本来就和繇不对付,一听这话,就奏请皇上把繇贬官发配了。后来赵王伦造反,还让澹当了领军将军。澹跟河内人郭俶兄弟俩关系挺好,有一天喝酒喝多了,郭俶兄弟俩说起张华被冤枉的事儿,澹这人酒品不行,一听就火了,把郭俶兄弟俩给杀了,还把人头送给了赵王伦,可见他有多狠毒。
澹的媳妇是郭氏,贾后的妹妹。刚开始仗着自己家势大,对澹的母亲一点儿也不尊重。后来齐王冏当政,澹他妈诸葛太妃就上奏说澹不孝顺,还请求皇上把繇放回来。结果澹和老婆都被发配到辽东去了。他儿子禧才五岁,不肯走,还说:“我要替我爹求皇上让他回来,不能一起被发配!” 等了好多年,他奶奶死了,他弟弟也被害死了,他才被允许回来。后来又当了光禄大夫、尚书、太子太傅,还重新被封为武陵王。永嘉年间末期,被石勒给害死了,他儿子哀王喆继位。喆字景林,当过散骑常侍,也被石勒给杀了,没留下儿子。后来元帝把自己的儿子晞立为武陵王,来祭祀澹。
东安王繇,字思玄,一开始被封为东安公,后来当了散骑黄门侍郎,又升迁为散骑常侍。他长得漂亮,留着漂亮的胡子,性格刚毅,很有威望,又博学多才,对父母孝顺,守丧也特别认真。诛杀杨骏的时候,繇驻守在云龙门,统领各路军队,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为右卫将军,领射声校尉,还升了郡王,管着两万户人家,又加封侍中,兼典军大将军,右卫将军的职位还保留着。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还加封散骑常侍。那一天诛杀和赏赐了三百多人,都是繇决定的。东夷校尉文俶他爹钦,是被繇的外祖父诸葛诞杀死的,繇担心文俶会报复,所以那天也把他给杀了,虽然他没犯什么罪。
话说这繇兄,老是跟汝南王亮打小报告告状,但亮王根本不理他。后来,繇兄自己开始专权,乱杀乱赏的,这澹就抓住机会在亮王面前说繇兄坏话,亮王信了他的邪,就把繇兄给罢官了,让他回家养老,还说他说话不靠谱,把他发配到带方去。永康年间,朝廷又把繇兄召了回来,重新封官,让他当了宗正卿,后来又升了尚书,最后做到左仆射这么高的位置。
惠帝讨伐成都王颖的时候,繇兄他老母亲恰好在邺城去世,他劝颖王赶紧投降,别打了。结果,朝廷军队打败了,颖王就恨上了繇兄,把他给杀了。后来,朝廷立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长乐亭侯司马浑为东安王,让他来祭祀繇兄。没多久,司马浑也死了,东安王国也就没了。
淮陵元王司马漼,字思冲,一开始封的是广陵公,食邑两千九百户。他当过左将军、散骑常侍。赵王伦篡位的时候,三王起兵反抗,司马漼和左卫将军王舆一起杀了孙秀,这才把赵王伦给废了。因为立了大功,他被封为淮陵王,进朝当了尚书,还加了侍中的官职,后来又当了宗正、光禄大夫。他死后,儿子贞王司马融继承王位。司马融死后没留下儿子,到了安帝时期,朝廷立武陵威王司马蕴为淮陵王,继续祭祀元王。司马蕴官做到散骑常侍,死后也没留下儿子,就立临川王司马宝的儿子司马安为淮陵王继承香火。后来宋朝建立,淮陵王国也就被撤销了。
清惠亭侯司马京,字子佐,魏朝末年被封为亭侯。他二十四岁就死了,死后追赠射声校尉,由文帝的儿子司马机(字太玄)继承爵位。泰始元年,司马机被封为燕王,食邑六千六百六十三户。司马机当了燕王后,咸宁年间被征召为步兵校尉,朝廷又把渔阳郡划给他,还让他穿侍中的衣服。后来又让他当了青州都督、镇东将军,还给了他假节的权力,又把北平、上谷、广宁三郡,共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七户人口的土地加到燕国,燕国的食邑就变成了两万户。司马机死后没有儿子,齐王司马冏推荐他的儿子司马几继承王位。后来司马冏失败了,燕国也被撤销了。
话说这位扶风武王,名叫司马骏,字子臧。从小就聪明过人,五六岁就能写文章,背诵经典,谁见了都觉得他不得了。长大后,他为人清正廉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皇族里那是相当出名的人物。魏景初中,他被封为平阳亭侯。齐王司马芳即位的时候,司马骏才八岁,就当上了散骑常侍,负责给皇帝讲课。没多久,他又升迁为步兵校尉、屯骑校尉,散骑常侍的职位也保留着。后来又晋爵为乡侯,被派出去当平南将军,领假节,统领淮北地区的军事,之后又改封为平寿侯,升任安东将军。咸熙初年,他又被封为东牟侯,升任安东大将军,镇守许昌。
武帝司马炎登基后,司马骏被封为汝阴王,食邑万户,统领豫州的军事。有一次,吴国的将领丁奉来攻打芍陂,司马骏率领军队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把他们打退了。之后,他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接替石苞镇守寿春。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都督豫州诸军事,回到许昌镇守。后来,他又升迁为镇西大将军、使持节、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接替汝南王司马亮镇守关中,还被赐予了衮冕侍中服饰。
司马骏善于治理军队,既有威严又有恩德,他积极鼓励发展农业,和士兵们一起劳动,自己和他的僚属、将领、士兵们都只限种十亩地,他还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朝廷下令,让全国各地都重视农业生产。
咸宁初年,羌族首领树机能等人叛乱,司马骏带兵去讨伐,斩杀了三千多敌人。他被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建衙,仪同三司,仍然担任使持节、都督等职务。朝廷又下令让司马骏派七千人替换凉州的驻军。树机能、侯弹勃等人想先偷袭驻守的军队,司马骏命令平虏护军文俶率领凉州、秦州、雍州的军队分别进驻,以此震慑他们。树机能这才带着他手下的二十个部落以及侯弹勃一起投降,并且都送来了人质。安定、北地、金城等地的胡人吉轲罗、侯金多以及北方的热冏等二十多万人也纷纷来投降。那一年,司马骏回朝,被改封为扶风王,因为氐族人民居住在国境之内,所以又增加了他的封地,还赐予了他羽葆、鼓吹。太康初年,他又被晋升为骠骑将军,开府、持节、都督等职务仍然保留。
话说这个人叫司马骏,特别孝顺他妈,他妈是太妃,跟着他哥哥司马亮一起在朝廷做官。司马骏经常想念母亲,哭得稀里哗啦的。要是听说他妈有点不舒服,他就吓得不吃东西,着急得不行,经常请假回家探望母亲。他从小就爱学习,还能写文章,还跟荀顗辩论过仁孝哪个更重要,文章写得也挺好。后来齐王司马攸去外地镇守,司马骏上书劝谏,说得特别恳切,可惜皇上没听,结果司马骏急得病死了。死后追封为大司马,还加封侍中、假黄钺。西边的人听说他死了,路上哭的人挤满了路,老百姓给他立碑,年纪大的见了碑都跪下磕头,可见他生前多受人爱戴啊!他留下了十个儿子,其中司马畅和司马歆最有名。
司马畅,字玄舒,后来改封为顺阳王,当过给事中、屯骑校尉、游击将军。永嘉年间末期,刘聪打进洛阳,司马畅后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司马歆,字弘舒,封新野庄王。他哥哥司马畅当了王之后,还特意请求朝廷分封给司马歆一块地盘。太康年间,朝廷封他为新野县公,给他一千八百户人家管辖,待遇跟县王一样。司马歆虽然从小就尊贵,但他为人谨慎,生活规矩。他母亲臧太妃去世后,他守丧期间比规定的礼节还要严格,因为孝顺而出名。后来还当上了散骑常侍。
赵王司马伦篡位后,司马歆被任命为南中郎将。齐王司马冏起兵反抗,给天下发檄文,司马歆不知道该帮谁。他身边一个宠臣王绥说:“赵王势力强大,齐王势力弱,您应该帮赵王。” 但他的参军孙洵却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说:“赵王是乱臣贼子,天下人都应该讨伐他,大义灭亲,这是古时候的规矩!”司马歆听了孙洵的话,决定帮助司马冏。于是派孙洵去见司马冏,司马冏激动地拉住孙洵的手说:“能让我坚持正义的人,就是新野公您啊!”司马冏攻入洛阳后,司马歆亲自穿上盔甲,率领军队帮助司马冏。因为立功,司马歆被封为新野郡王,管辖两万户人家。后来又升官,当上了使持节、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司马歆要去荆州镇守,跟司马冏一起乘车去祭拜陵墓,趁机劝司马冏说:“成都王(司马颖)是你的至亲,你们一起建立了大功,现在应该让他辅佐朝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应该夺了他的兵权。”可惜司马冏没听他的。没过多久,司马冏就失败了,司马歆害怕了,于是就投靠了成都王司马颖。
歆这个人当官很严厉,搞得蛮夷百姓都怨声载道。后来张昌在江夏造反,歆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讨伐。当时长沙王乂掌权,跟成都王颖关系不好,怀疑歆跟颖串通一气,所以没批准歆出兵,结果张昌的势力越来越大。当时孙洵担任从事中郎,就劝歆说:“古人说过,一天纵容敌人,就会留下几代人的祸患。您现在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位高权重,上奏请求出兵就应该立即执行,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现在却让奸贼势力越来越大,祸患难以预料,这怎么能说是保卫皇室,安定边疆呢!”歆本来打算出兵,结果王绥又说:“张昌那些小贼,派些偏将就足够对付了,不用违抗皇帝的命令,亲自去打仗!” 于是歆就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张昌攻打到樊城,歆这才出兵抵抗,结果军队溃败,歆被张昌杀害了。死后追赠骠骑将军。歆没有儿子,以他的侄子劭为继承人,后来永嘉末年死在了石勒手里。
梁孝王肜,字子徽,为人清廉谨慎,没什么特别的才能,最初被封为平乐亭侯。等到五等爵位制度建立后,改封为开平子。武帝即位后,封他为梁王,领地有五千三百五十八户。他到封地后,被任命为北中郎将,负责邺城的防务。
当时诸王可以自己选择属官,肜就选了汝阴上计吏张蕃做他的中大夫。这张蕃为人品行不端,本来名叫张雄,他老婆刘氏擅长音乐,曾经在曹爽手下教过歌舞,张蕃还经常出入何晏家,干尽了坏事。何晏被杀后,张蕃被流放到河间,于是改了名字,巴结上了梁王肜。后来被人告发,皇上削了他一块封地。咸宁年间,他又因为陈国、汝南南顿的增封而成为次国。太康年间,他接替孔洵担任监豫州军事,加封平东将军,镇守许昌。不久之后,他又以本官的身份接替下邳王晃担任监青徐州军事,官职升为安东将军。
话说西晋元康年间,张华先是被任命为征西将军,接替秦王司马柬负责关中地区的军事,还兼任护西戎校尉。后来官职越来越高,升任侍中,又去梁州担任都督。没多久,他又被调回朝廷,当上了卫将军,还负责处理尚书台的政务,同时兼任太子太保,朝廷还给他配了一千士兵和一百骑兵。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接替赵王司马伦镇守关中,负责凉州和雍州的军事,手下还设有左右长史和司马。他还兼任西戎校尉,驻扎在好畤,指挥建威将军周处、振威将军卢播等人去六陌讨伐氐族叛贼齐万年。张华和周处关系不好,他催促周处赶紧进攻,却切断了周处的后路,卢播也没去救援,结果周处战死。朝廷因此责怪张华。不久后,张华被提升为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还继续负责尚书台的政务。
有一次张华大摆宴席,对参军王铨说:“我堂兄当尚书令,都吃不起大块肉。大块肉,不好啃啊!”王铨回答说:“您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啃,恐怕更难吧!”张华又问:“长史那大块肉是给谁的呢?”王铨说:“是卢播。”张华说:“那是他的家臣,暗中给他送的。”王铨说:“如果天下人都成了家臣,恐怕王法就无法执行了!”张华又说:“我在长安,做了什么坏事吗?”说着就指着自己穿的单衣和补丁的帷帐说自己清廉。王铨回答说:“朝野上下都希望您举荐贤才,让那些不仁义的人远离朝廷。您身居高位,却拿穿的单衣和补丁的帷帐来说自己清廉,这不足为道啊!”张华听了,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永康年间,张华参与了赵王司马伦废黜贾后的行动。之后,朝廷任命张华为太宰,兼任尚书令,还增加了他的封地,达到两万户。赵王司马伦执政时,出现了星象异变,占卜的结果是不利于丞相。孙秀害怕司马伦受灾,就撤销了司徒的官职,改设丞相,并授予张华,以此来应对星象异变,对张华进行了极大的褒奖。有人说:“张华没有实权,这对他没什么好处。”张华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司马伦篡位,任命张华为阿衡,给他配了百名武贲兵和十名负责演奏轩悬之乐的乐工。司马伦被灭后,朝廷任命张华为太宰,兼任司徒,又接替高密王司马泰担任宗师。
永康二年,他死了,丧事按照汝南文成王亮的规格办理。博士陈留蔡克提议谥号,说:“肜(róng)当宰相的时候,责任重大,地位尊崇,又是宗室的老师,朝中上下都仰仗着他。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他没有坚贞不屈的意志;遇到危险的事情,他没有舍生取义;愍怀王废黜的时候,他一句话也没劝谏;淮南发生叛乱的时候,他没有乘势辅佐正义;赵王伦篡位的时候,他没有离开朝廷。春秋时期宋国发生荡氏之乱,华元觉得自己不能做官了,说:‘君臣的教诲,是我应该遵守的。公室地位卑下又不正派,我的罪过太大了!’就连小小的宋国,还有不尸位素餐的大臣,更何况是帝王的朝廷,竟然有苟且偷安的宰相!如果这样都不贬斥他,法律还有什么用?我仔细查阅了《谥法》,‘不勤奋而获得名声的叫做灵’,肜看到正义的事情却不做,不能说是勤奋,应该谥号为‘灵’。”
梁国常侍孙霖和肜的亲戚都说这是冤枉的,朝廷于是下令说:“贾氏专权,赵王伦篡位,都是他全力压制朝野,肜当时没有办法离开,责怪他不能离开朝廷,这道理在哪里?”蔡克又说:“肜是宗室大臣,国家混乱的时候不能匡正,君主被废黜的时候不能扶持,这不是宰相应该做的。《春秋》批评华元乐于当官,说他不是忠臣。再说,贾氏的残暴,不如吕后,而王陵还能闭门不出;赵王伦的无道,不如殷纣王,而微子还能离开他。最近太尉陈准,是外姓人,因为和弟弟徽有射钩的矛盾,都能称病辞官,不参与伪朝政事。为什么肜是赵王伦的亲戚,却偏偏不能离开呢?赵盾进谏不被采纳,逃亡也不远走,还免不了被责备,更何况肜不能离开职位,反而侍奉伪朝呢?应该按照之前的提议,加重他的贬责,以此来推广做臣子的节操,阐明侍奉君主的道理。”
于是朝廷采纳了蔡克的意见。肜以前的属官又不断上诉,所以最后又改了。
话说这支皇族,一开始没儿子继承香火,就让武陵王澹的儿子禧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后来的怀王。怀王被封为征虏将军,可惜他和武陵王澹一起死在了石勒手里。 后来元帝时期,又立了西阳王羕的儿子悝为王,可这孩子年纪轻轻就死了,被称为殇王。
等到后来,怀王的儿子翘从石勒那儿逃回来,终于继承了王位,号称声王。他官做到散骑常侍,死后也没留下儿子。朝廷就下令让武陵王另一个儿子,叫王逢的,来继承声王的爵位。王逢后来当上了永安太仆,结果他和父亲王晞一起被废黜,流放到新安。 王逢死后,到了太元年间,他的爵位才被恢复,他的儿子龢继位。龢死后,他的儿子珍之继位。
再后来,桓玄篡了位,国臣孔璞带着珍之逃到了寿阳。直到义熙年间才回来,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左卫将军、太常卿。 后来刘裕打姚泓,还请珍之当谘议参军,结果珍之却被刘裕给害死了,这支王族也就此断绝了。
文帝有九个儿子,他老婆文明王皇后生了武帝、齐献王攸、城阳哀王兆、辽东悼惠王定国、广汉殇王广德,至于乐安平王鉴、燕王机、皇子永祚、乐平王延祚,他们的母亲是谁,就不知道了。 燕王机继承了清惠亭侯的爵位,他的事迹另有记载。永祚年纪轻轻就死了,也没留下什么记载。
齐献王攸,字大猷,从小就聪明过人。
长大后,他为人清廉平和,待人宽厚,亲近贤才,乐善好施,喜欢读书,能写文章,擅长写信,深受世人敬重。他的才能和名望甚至超过了武帝,宣帝对他非常器重。景帝没有儿子,就立他为继承人。他跟随大军征讨王凌,被封为长乐亭侯。景帝去世的时候,攸才十岁,他悲痛的样子感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大家都对他赞赏有加。后来他继承了舞阳侯的爵位。他把景献羊后接到另外的住所奉养,侍奉太后非常孝顺,名声远扬。
后来他又担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那时他才十八岁,他安抚军营,很有威信和恩德。五等爵位建立后,他被改封为安昌侯,并升迁为卫将军。文帝去世后,他悲伤过度,哀痛得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身边的人给他送来用稻米做的干饭和药丸,他哭着不肯接受。太后亲自去劝慰他说:“万一你因此得了别的病,那该怎么办!你应该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着悲伤。”太后经常派人劝他吃饭,司马嵇喜也劝谏说:“悲伤过度伤身,这不是圣人的教诲。况且大王您是皇帝的近亲,承担着辅佐朝廷的重任。普通人尚且珍惜自己的性命,为祖宗考虑,更何况您肩负着国家的重任,辅佐皇室,怎么能过度悲伤,和颜回、闵子骞比孝顺呢!不能让贤人笑话,让愚人幸灾乐祸。”嵇喜亲自喂他吃饭,攸没办法,只好勉强吃了一些。嵇喜走后,攸对身边的人说:“嵇司马是为了让我不忘居丧之节,保全我这微薄的身躯啊。”
汉武帝登基后,封刘濞为齐王。当时朝廷刚建立,百废待兴,刘濞却总揽军事,安抚内外,大家都对他很拥护。朝廷讨论藩王自己选拔地方官吏的事,刘濞上奏说:“古时候圣明的君王实行分封制,亲近诸侯,这做法一直沿袭下来,没有人敢改变。如果君主不是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地方,那么人心就会动摇;如果老百姓没有固定的统治者,那么风俗人情就会败坏。所以先帝深知长治久安的道理,想恢复先贤的制度,划分土地疆界,建立五等爵位,有的用来奖励德行,有的用来酬谢功劳。陛下现在刚刚创业,应该树立亲戚之间的良好关系,允许藩国自己任命官吏。但是现在国家刚刚建立,制度还不完善,虽然蜀地已经归顺,但吴地还没有完全臣服,应该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考虑恢复古代的制度。” 他三次上书,都被皇帝拒绝了。
后来,齐国丞相上报说地方官吏缺员,请求朝廷派人选拔。刘濞下令说:“我蒙受皇恩,却忧心忡忡,难以胜任。至于官员的任用和考核,都是朝廷的事,不是藩国应该管的。让齐国自己上报朝廷请求吧!” 当时齐王家的衣食住行都由朝廷供给,刘濞上奏说齐国的赋税足够自给自足,请求停止朝廷的供给。前后十多次上奏,皇帝还是不同意。虽然刘濞还没去封地就职,但他对文武官员,甚至士兵,都分发土地和赋税供他们生活,对他们的疾病、死亡和丧葬都有抚恤。而且,当时遇到水旱灾害,他还拿出钱粮救济百姓,等到丰收后再慢慢偿还,还减免了十分之二的赋税,齐国百姓因此都感激他。
我被提升为骠骑将军,还被允许开府设官,待遇跟三公一样。我为人谦虚,待人诚恳。 老是觉得当官的 shouldn't 管那些小事,可我掌管着军队,又得保证军队战斗力强,所以我就下令说:“古代圣王治理天下,讲究赏罚分明,用鞭子惩罚来教育那些懒散的人,以此来维护秩序。 就算像唐尧虞舜那样盛世,还得有人督促检查。我本来想把这些事情整理一下,制定个章程,但又怕繁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所以就让刘君和程君仔细研究一下。 可是我又仔细想想,郑国铸造刑具的事,叔向都觉得不对;范宣制定法令的事,孔子都批评过。 所以,就按老规矩来,别增减什么。 那些常规条例管不到的事情,就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各位官员都要尽心尽力,想想古代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是怎么做的。 如果有什么疏漏,就靠你们这些得力助手来弥补,这样才能避免我犯错。” 这下,内外都变得规规矩矩的了。
那时候,骠骑将军的军队要撤兵,好几千士兵都舍不得我,不肯离开,还堵在京兆府门口跟我说这事儿。皇上知道了,就让我把军队留下了。
老攸啊,每天朝廷上讨论大事,他都认真地发表意见。皇上说,这几年闹饥荒,得想想办法省钱。老攸就上奏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王教导百姓,都是先把根本抓牢。重视农业,这是国家的大事。现在各地都很太平,士兵都放下武器,广泛地休假务农。可是地方官却没尽心尽力为百姓着想,没把土地的效益发挥出来。汉宣帝曾经感叹说:‘能帮我治理天下的,只有那些优秀的郡守县令啊!’所以要勤于奖赏和惩罚,提拔有才能的,罢免不称职的,这样才能让大家齐心协力,选拔出优秀的官员。现在土地还有剩余,可是不务农的人很多,那些兼营其他行业的人还弄虚作假,要是全国一起想办法,那饥荒的人肯定不少。现在应该严厉命令州郡,检查那些欺骗、损害农业的事情,督促大家认真耕种,上下都把心思放在农业上。这样,全国的粮食就能恢复到从前的水平,哪还会因为一时的旱涝就担心饥饿呢!考核官员的政绩,奖罚都要分明,让人又敬畏又感激,谁都会努力工作的。再说,京城里游手好闲的人太多了,那些精巧的技艺、小买卖,还有奢华的服饰,有钱人享尽荣华富贵,这都是魏晋时期遗留下来的坏毛病,现在还没完全改掉,浪费钱财,损害农业,一年就要损失上万贯钱财。应该严格执行旧的法律,坚决禁止这些事情。让人们节俭,不耽误农时,全力耕种,充实粮仓。这样,荣辱礼仪自然就会形成,社会风气也会好转,一切都回归到正轨。”
这段话是老攸在朝堂上说的,意思就是说,要解决饥荒问题,得从根本上抓起,那就是农业。地方官要尽职尽责,老百姓要认真务农,不能弄虚作假。同时,还要打击奢侈浪费的风气,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充足,避免饥荒的发生。 他用汉宣帝的例子来强调选拔人才和赏罚分明的重要性,也点明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奢侈浪费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而言之,老攸的奏议是既有宏观战略,又有微观措施,非常全面而具体。
好家伙,他被升职了!官儿做到镇军大将军,还加了个侍中,那排场,羽葆、鼓吹,妥妥的太子少傅待遇!过了几年,又升了,直接当上了太子太傅。然后,他就给太子上了一课,这课讲得可真是好啊!他说:“想当初,先帝啊,那是建国立君,上看天文,下察地理,开创基业,广布德政,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香火不断,江山稳固,所以才立了您为太子。立您为太子,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先帝的伟业,也是为了让您成为先帝的得力助手。您现在储备了足够的德行,国家也有了依靠。要知道啊,亲近正直的人,国家才能兴盛;要是整天跟那些奸佞小人混在一起,国家迟早得完蛋!所以,辅佐您的大臣,一定要选择贤明的人才。想当年,周成王的时候,召公奭当他的老师,对外以高尚的品德来辅佐成王,对内以亲情来巩固王室,用道德和正义来治理国家,亲情自然也就融洽了。秦国因为废弃了宗族亲情,结果国君死得像山崩一样突然;汉朝因为重视兄弟情谊,所以才能江山永固。楚国因为无极这个家伙作乱,宋国因为伊戾这个家伙闹事,都走向了灭亡。张禹那个奸臣阿谀奉承,差点儿把西汉给搞垮了。辅佐君主的臣子不忠诚,祸患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祸患不只降临到自己身上,还会殃及国家。别以为父子之间就不会有隔阂,历史上江充就是个例子;也别以为至亲就不会背叛,潘崇就是个前车之鉴。那些花言巧语会蒙蔽真相,谗言会离间亲情。骊姬的谗言,让晋侯怀疑申生。要以道义来巩固亲情,而不是只靠恩情;要以恭敬的态度来修身,而不是依靠尊贵的地位。损害自己利益的反而会有所剩余,一味索取的最终会一无所有。国家大事一件都不能忽视,根本大计一件都不能放松。看到危险就要警惕,看到安宁就要思考如何保持。作为储君,我必须把这些话告诉您,不敢有所隐瞒。” 大家都觉得他这番话讲得真好。
这番话,太子听得可是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啊!他深知这番话的分量,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从此以后,他更加谨慎小心,努力学习,为将来继承大统做好准备。 他牢记太傅的教诲,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 而这番话,也流传于后世,成为了一段经典的劝诫。
公元262年,我当上了司空,还继续担任侍中和太傅。话说以前,我可是文帝最宠爱的臣子,每次文帝见到我,都会拍着床,用我的小名喊我:“这可是桃符的座位啊!”差点就当上太子了,好几次呢!后来文帝病重了,担心我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就一边哭一边给我讲汉朝淮南王和魏国的陈思王的故事。临死前,他还拉着我的手,把我托付给新皇帝武帝。
早些时候,太后病得很重,后来病好了。文帝和我一起敬酒祝太后寿辰,我因为想起太后之前病危的样子,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文帝当时挺不好意思的。我侍奉文帝的时候,他生病了,我总是很忧心忡忡的,当时的人都夸我忠心耿耿。后来太后临终前,也哭着对文帝说:“桃符这孩子性子急,而你做哥哥的又不慈爱,要是我死了,恐怕你们兄弟俩以后相处不好。我把这件事托付给你,别忘了我的话!”
到了皇帝晚年,几个儿子都比较没用,太子又不成器,朝中大臣,上上下下,都看好齐王司马攸。中书监荀勖和侍中冯紞这两个家伙,为了巴结皇帝,拼命往上凑。司马攸本来就看不起他们俩。荀勖他们看到朝中大臣都拥护司马攸,害怕将来司马攸当了皇帝会报复他们,就悄悄地跟皇帝说:“陛下您百年之后,太子可不能让他继承皇位啊!” 皇帝问:“为什么?”荀勖说:“百官内外都拥戴齐王,太子怎么能够继承皇位呢!陛下您不妨下诏让齐王回封地,看看朝中是不是一片反对之声,就知道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了。”冯紞也跟着说:“陛下您以前分封诸侯,实行五等爵位制,应该从亲戚开始。亲戚里,最亲近的莫过于齐王了。”
皇帝相信了荀勖的话,又采纳了冯紞的建议,太康三年,就下诏说:“古代九次受命才成为诸侯王,有的参与朝政,有的出镇地方。周朝的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成就霸业,受封为齐国国君。侍中、司空、齐王司马攸,德行高尚,忠诚可靠,作为皇帝的弟弟,担任辅佐皇帝的要职,为国家立下功勋,劳苦功高,应该让他登上显赫的职位,以匹配他的才能和功劳。 特封他为大司马,都督青州军事,侍中职位不变,赐予节钺,配备本营一千人,亲兵骑兵、帐下司马、大车都和以前一样,增加一部鼓吹乐队,官骑增加到二十人,再增加五名骑司马。其余事宜,主事官员要仔细查阅旧制执行。”司马攸心里很不高兴,他的主簿丁颐劝他说:“当年姜太公受封齐国,还只是管辖东海一带;齐桓公九次称霸,才成为诸侯之长。更何况殿下您德才兼备,治理封地有方,声名远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必非要到洛阳朝廷才能施展您的抱负呢!”司马攸说:“我没有匡扶社稷的本事,你说的这些话太多了。”
明年,策攸说:“哎!命运并非一成不变,上天已经把魏国的江山转移了。我们晋朝既然得到了上天明确的授权,光宗耀祖,在东方建立了强大的王国,赐予这青社(指齐国)以藩属的地位,用来巩固我们国家的基业。你们要努力,不要懈怠,才能永远保住祖宗的庙堂。” 他又下令太常寺,商议应该赏赐什么东西给齐国,于是把济南郡加给了齐国。又封攸的儿子司马寔为北海王。然后就准备各种祭祀用品和典礼,设置了轩悬之乐、六佾之舞,还有黄钺、朝车、乘舆等等仪仗队。
攸知道勖、紞在算计他,心里又生气又委屈,病得厉害,请求去守皇陵,皇上没答应。皇上派御医去给他看病,那些御医巴结皇上,都说他没病。他的病越来越重,他还催着要上路去朝拜。攸强撑着去辞行,穿着平常的衣服,仪容端正,虽然病得很重,但仍然努力保持着精神抖擞的样子,举止跟平常一样,皇上更加怀疑他根本没病。辞行之后过了几天,他吐血而死,那年他才三十六岁。皇上哭得非常伤心,冯紞在旁边说:“齐王名声太大,实际上能力不足,但天下人都归顺他。现在他自己死了,对国家来说是件好事,陛下干嘛这么伤心呢!”皇上这才止住了眼泪。皇上诏令按照安平王司马孚的丧葬规格办理他的丧事,庙里也演奏轩悬之乐,让他配享太庙。他的儿子司马冏继位,他的事迹另有记载。
攸为人非常讲究礼仪,很少犯错。向别人借书,一定会把书中发现的错误用笔标注出来,然后再还回去。而且他性情非常仁厚,超过常人,只要有人触犯了他的忌讳,他就会立刻感动地流泪。就连武帝司马炎也敬畏他,每次和他一起待着,都会仔细斟酌之后才说话。他生了三个儿子:司马蕤、司马赞、司马寔。
蕤字景回,被过继给了辽东王定国。这小子一开始挺顺的,太康年间,还被封为东莱王,升官加爵,官至步兵校尉、屯骑校尉。可这蕤啊,性格暴躁,爱喝酒,还老是欺负他弟弟冏(jiǒng),冏呢,因为是亲兄弟,一直忍着他。
后来,冏(jiǒng)起兵造反了,赵王伦就把蕤和他弟弟北海王寔(shí)抓起来,关在廷尉监狱里,眼看着就要被杀头了。这时候,赵王伦手下的太子中庶子祖纳上书劝谏说:“罪责不应该牵连无辜,恶行应该止于作恶者本人,这是古代圣贤的伟大教诲,也是历代帝王的治国准则。就像大禹的父亲鲧(gǔn)被处死了,大禹却依然能够继承帝位;夏朝的二叔被杀放逐了,邢国和卫国却没受到牵连。可是到了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汉,这种宽宏大量的做法就渐渐消失了,猜忌和怨恨反而盛行,于是就设立人质和连坐制度来控制百姓,用株连的方式来打击犯罪,这种做法的起源,其实是三代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啊!蕤和寔是献王的孩子,是继承了父亲优秀品德的后代,应该被赦免,以维护君臣之间和睦亲近的礼法。”
正巧这时候孙秀死了,蕤他们也就都免于一死了。冏带着军队进了洛阳,蕤在路上迎接他。结果冏(jiǒng)压根儿没见他,非要等信物送到才肯见面。蕤当时就火了,骂道:“我差点儿因为你被杀头,你竟然一点儿朋友情谊都没有!”
当时司徒杨骏被辅政,皇上就下令让东莱王司马蕤当散骑常侍,升任大将军,还让他兼任后军将军、侍中、特进,并且增加封地,一共达到两万户。司马蕤又请求杨骏允许他开府建衙,杨骏说:“武帝的儿子吴王、豫章王都没开府,你还是等等吧。”司马蕤因此更加怨恨杨骏,就偷偷地写奏章告发杨骏专权,还和左卫将军王舆密谋一起废掉杨骏。结果事情败露了,司马蕤被废为庶人。
皇上随后下诏说:“大司马杨骏凭借他的见识和判断力,以及高超的谋略,带领大家同心协力,安定了国家社稷。从古书上记载来看,周朝召公的功劳都比不上他,所以朕授予他最高的宰相职位。东莱王司马蕤暗中怀恨嫉妒,心怀叵测,与王舆密谋,想要陷害杨骏。抓捕王舆那天,司马蕤和一个仆人一起乘坐一辆车,穿着便服逃跑,跑了一夜才回来。他的奸邪凶恶昭然若揭,迷惑了朝野上下。而且他之前告发杨骏的奏章非常严重,即使是管叔、蔡叔失德,以及牙、庆二人扰乱宗室,也比不上他。根据《春秋》的记载,为了大义可以灭掉自己的亲人,所以朕把他流放到上庸。”后来又封他为微阳侯。永宁年间初期,上庸内史陈钟奉杨骏的命令害死了司马蕤。皇上得知后下令诛杀了陈钟,恢复了司马蕤的爵位,并以王室的礼仪重新安葬了他。
司马赞,字景期,继承广汉殇王司马广德的爵位。六岁的时候,太康元年去世,谥号为冲王。
司马寔,字景深,一开始是长乐亭侯。因为司马赞去世了,他又继承了广汉殇王的位置,改封为北海王。永宁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平东将军,持节,还加散骑常侍的官职,代替齐王杨骏镇守许昌。不久后,他又升任安南将军,都督豫州军事,增加封地,一共两万户。还没出发,就被留在了朝廷,担任侍中、上军将军,配给一千士兵和一百骑兵。
话说城阳哀王兆,小名叫千秋,才十岁就去世了。后来武帝登基,下了一道圣旨,说:“我的弟弟千秋,从小聪明伶俐,很有天赋,可惜英年早逝,父皇和母后都非常伤心难过。他们原本想让千秋的儿子继承王位,但最终没能实现,每每想起这件事,心里都非常难受。现在,就让皇子景度继承千秋的王位吧!虽然这并非祖制,但也是近来常有的事,也算是完成了父皇母后的遗愿。” 于是,武帝就追封了城阳哀王的谥号。后来景度在泰始六年去世了,他的第五个儿子宪又继承了哀王的爵位。宪去世后,第六个儿子祗又继承了东海王的爵位,继续继承哀王的香火。祗去世后,咸宁初年,第十三子遐又被封为清河王,继续继承兆的王位。
辽东悼惠王定国,才三岁就去世了。咸宁初年,追封了他的谥号,齐王攸让自己的长子蕤继承了王位。蕤去世后,他的儿子遵继承了王位。
广汉殇王广德,两岁就夭折了。咸宁初年,追封了他的谥号,齐王攸让自己的第五个儿子赞继承了王位。赞去世后,攸又让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寔继承了广汉殇王的爵位。
乐安平王鉴,字大明,最初被封为临泗亭侯。武帝登基后,被封为乐安王。武帝还特意为鉴和燕王机挑选老师和朋友,还下了一道圣旨说:“乐安王鉴和燕王机都长大了,应该给他们找个好的老师和朋友,学习经学和儒学,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节俭的习惯,让他们有所敬畏。古时候韩起和田苏一起学习,互相砥砺,成为君子,你们也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人。”泰始年间,鉴被任命为越骑校尉。咸宁初年,因为齐国的梁邹益地被封赏给他,他就去当地就国,穿着侍中的服饰。元康初年,他被征召为散骑常侍、上军大将军,兼任射声校尉。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豫州军事、安南将军,接替清河王遐镇守许昌,但是因为生病,没能去上任。七年后去世了,他的儿子殇王籍继承了他的爵位。籍去世后没有儿子,齐王冏就让自己的儿子冰继承了鉴的爵位。然后把济阴的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户改为广阳国,立冰为广阳王。后来,冏失败了,被废黜了。
乐平王延祚,字大思,从小就体弱多病,承受不了封爵。太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帝下诏说:“我的弟弟延祚从小就父母双亡,不懂事,我很同情他。他从小就患有严重的疾病,我一直盼着他好起来,如今病重不起,已经没有希望了,我心里很悲伤。就封他为乐平王,让他有个名号,以此安慰我的心。”没多久延祚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
史官评论说:平原王性格反复无常,世人难以捉摸。然而,在乱世动荡之际,在权力斗争的时期,他却能够远离祸害保全自身,享受着这种幸运,他的愚钝真是让人难以企及啊!琅邪王武功卓著,又以温和恭谨为装饰;扶风王文治教化有成,又加上孝行;这都是宗室中值得称赞的人物。齐王凭借着与皇帝的亲密关系,推行教化,他的德行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敬仰,百姓对他充满期待。但是后来,由于土地问题导致他受到逼迫,他的文雅也成了被人攻击的弱点,他被小人荀冯利用,陷入了他们的阴谋诡计中。最终,他被皇帝剥夺了官职,贬黜到偏远的地方做侯爵,还没来得及上路,就因为愤怒郁闷而死,真是可惜啊!如果上天能让他多活几年,除去那些奸邪小人,让他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或许国家兴衰会有转机,或许天下太平也有希望,哪里会有八王之乱,哪里会有五胡乱华呢?《诗经》说:“人死了,国家就衰败了。”这句话真是应验了;“奸臣的诡计到了极点,使国家陷入混乱。”说的就是荀冯这些人啊!
赞曰:文宣帝的子孙们,有贤德的也有愚笨的。扶风王留下的是恩德,琅邪王做到了克己奉公。那些谄媚凶狠的奸臣,他们的罪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虽然有些人退隐不出,但他们的性格却违背常理。齐献王却不同凡响,超群脱俗。他既能严于律己,又能治理国家,文武兼备。可惜的是,英才早逝,就像美丽的树木被摧折,香气扑鼻的兰花被烧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