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得算算时间,用个方法算出某段时间内有多少天。这个方法是:先用某个比率乘以最近节气的夜晚时间(用漏刻计时),然后除以200,得到白天的时间;再用同样的比率减去白天的时间,得到夜晚的时间;最后,白天和夜晚时间加起来除以二,得到平均一天的时间。
接下来,算出加时(就是多出来的天数)占平均一天时间的比例,再用12去除,得到一个度数。这个度数如果除以3余1,就叫“强”,余2就叫“弱”,余0就叫“少”。这个度数代表月亮距离黄道的角度。如果是阳历,就用月亮在黄道上的位置加上极度(极点的位置),如果是阴历,就减去极度,就能得到月亮距离极点的角度。记住,“强”是正数,“弱”是负数,同号相加,异号相减。减法也是一样,同号相减,异号相加,没有相反数,两个“强”加起来比一个“少”还要大,一个“强”加一个“弱”就抵消了。
从上元己丑年到建安十一年丙戌年,一共过了7378年。
己丑 戊寅 丁卯 丙辰 乙巳 甲午 癸未
壬申 辛酉 庚戌 己亥 戊子 丁丑 丙寅
五行对应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每个星的运行周期和每天运行的角度都有固定的数值,这些数值分别叫周率和日率。用年数乘以周率得到月法,再用月法乘以日率得到月分,月分除以月法得到月数。用总天数乘以月法,得到日度法。用斗分乘以周率,得到斗分。(日度法是用纪法乘以周率得到的,所以这里也用分来乘。)
接下来要算五星的朔大余和小余。(用通法分别乘以月数,日法分别除以月数,得到大余,除不尽的部分是小余。用60减去大余。)
还要算五星入月日和日余。(用通法乘以月余,再用合月法乘以朔小余,把它们加起来,然后约分,最后用日度法除以约分后的结果,就得到结果。)
然后算五星的度数和度余。(用周天乘以度余分,再用日度法约分,得到度数,除不尽的部分是度余,如果超过周天就减去周天和斗分。)
纪月:7285
章闰:7
章月:235
岁中:12
通法:43026
日法:1457
会数:47
周天:215130
斗分:145
木星:周率6722,日率7341,合月数13,月余64810,合月法127718,日度法3959258
朔大余:23
朔小余:1370
入月日:15
好家伙,这密密麻麻的数字,看着就头大!这大概是古代的天文计算记录吧?咱们一句一句慢慢捋。
首先,“日余,三百四十八万四千六百四十六。” 意思是说,太阳的剩余数值是三百四十八万四千六百四十六。 这具体指什么单位,咱们现在不太好理解了,但大概就是个天文计算的结果。
“朔虚分,一百五十。” 朔虚分是一百五十。这“朔虚分”是什么,得结合当时的历法知识才能解释清楚。
“斗分,九十七万四千六百九十。” 斗分是九十七万四千六百九十。这“斗分”应该也是某种天文单位的数值。
“度数,三十三。” 度数是三十三。
“度余,二百五十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度数的剩余数值是二百五十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这些数字都让人感觉像是在算天上的星星一样。
接下来是关于“火”的计算结果。“火:周率,三千四百七。日率,七千二百七十一。合月数,二十六。月余,二万五千六百二十七。合月法,六万四千七百三十三。日度法,二百万六千七百二十三。朔大余,四十七。朔小余,一千一百五十七。入月日,十二。” 这部分全是关于“火”星的各种天文参数,包括周率、日率、合月数等等,具体含义需要专业的天文学家来解释了。 反正就是一堆天文计算的结果,看得人眼花缭乱。
然后是关于“土”星的计算。“土:周率,三千五百二十九。日率,三千六百五十三。合月数,十二。月余,五万三千八百四十三。合月法,六万七千五十一。日度法,二百七万八千五百八十一。朔大余,五十四。朔小余,五百三十四。入月日,二十四。” 跟“火”星那一部分差不多,也是一系列的天文数据。
再然后是“金”星。“金:周率,九千二十二。日率,七千二百一十三。合月数,九。月余,十五万二千二百九十三。合月法,十七万一千四百一十八。日度法,五百三十一万三千九百五十八。朔大余,二十五。朔小余,一千一百二十九。入月日,二十七。” 还是同样的天文计算结果。
最后是“水”星。“水:周率,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一。日率,一千八百三十四。合月数,一。月余,二十一万一千三百三十一。合月法,二十一万九千六百五十九。日度法,六百八十万九千四百二十九。朔大余,二十九。” 这部分数据也和前面几颗星的计算结果类似。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记录了古代对几颗行星进行天文计算的结果,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当时的历法和天文知识才能解读。 这简直就是古代的天文数据报表啊!
好家伙,这看着像天文计算的古文啊!我来试试翻译成现代口语,尽量通俗易懂。
首先,我们得到一些基础数据:朔小余是773,入月日是28,日余是6419967,朔虚分是684,斗分是1676345,度数是57,度余也是6419967。 这些数字具体指什么,我暂时也不太清楚,但先记下来。
接下来,计算星合。 用周率(圆周率)乘以“上元尽所求年”(这个“上元尽所求年”指的是什么年份,原文没说清楚,咱们先不管它),得到一个“积合”,如果结果是整数,那就简单了;如果不是整数,剩下的部分叫“合余”。然后用周率去除“积合”,得到一个数,这个数表示星合的年份。如果结果是1,就是前一年;是2,就是前两年;如果结果不是1也不是2,那就是当前年份。然后用“合余”减去周率得到“度分”。金星和水星的“积合”如果是奇数就是早晨,偶数就是晚上。
再然后,计算合月。用月数和月余分别乘以“积合”,如果结果是整数,那就表示符合合月规律,否则剩下的部分就是月余。用合月结果减去积月,剩下的就是入纪月。还要考虑闰月的影响,最终算出合月结果,如果在闰月交界处,就要用朔来调整。
接下来,计算星合入月日。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原文中提到的“通法”、“合月法”、“会数”等,具体是什么方法,需要更详细的解释才能理解)计算,最终得到星合入月日,如果结果不是整数,剩下的部分就是日余。
然后,计算度数。用周天乘以度分,如果结果是整数,那就得到一度;如果不是整数,剩下的部分就是余数,这个余数要怎么处理,原文说“命度以牛前五起”,这句我实在看不懂,需要更多上下文才能理解。
以上是计算星合的部分,接下来是计算木星和火星的位置。
木星:伏(逆行)32天,运行3484646分;见(顺行)366天;伏行5度,运行2509956分;见行40度(减去逆行12度,实际运行28度)。
火星:伏(逆行)143天,运行973113分;见(顺行)636天;伏行110度,运行478998分。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复杂的天文计算方法,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步骤,要完全理解需要更详细的背景资料和专业知识。 我尽力用现代口语翻译了,但一些专业术语和计算方法,我无法完全解释清楚。
第一段:
这玩意儿,三百二十度就转一圈了。(不过要减去逆行的十七度,所以实际上是三百三度。) 土星呢,潜伏地下三十三天,一共是十六万六千二百七十二分。 能看见它三百四十五天。 它逆行的时候,转三度,一共是一百七十三万三千一百四十八分。 顺行十五度。(减去逆行的六度,实际是九度。)
第二段:
金星嘛,早上在东方潜伏八十二天,一共是十一万三千九百八分。 然后就能在西方看见它,持续二百四十六天。(减去逆行的六度,实际是二百四十六度。) 早上它潜伏的时候,转一百度,也是十一万三千九百八分。 然后就能在东方看见它了。(它的日度和在西边一样。潜伏十天,后退八度。)
第三段:
水星,早上潜伏三十三天,一共是六百一万二千五百五分。 在西方能看见它三十二天。(减去逆行的一度,实际是三十二度。) 它逆行的时候,转六十五度,一共是六百一万二千五百五分。 在东方能看见它,日度和在西边一样,潜伏十八天,后退十四度。
第四段:
计算方法是这样的:把行星潜伏的天数和剩余的度数加起来,再加上恒星和太阳的度数余数,如果余数满了日度法(一天的度数),就得到一个完整的周期,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就能算出恒星出现的天数和度数了。用恒星运行的分母乘以可见度数,余数按照日度法,如果余数不够一半,就舍去;如果超过一半,就当作一个单位;然后把这个单位加到它运行的分数上,分数满了分母就得到一度。顺行和逆行的分母不一样,要用它当前运行的分母乘以原来的分数,如果结果等于原来的分母,那就是它当前运行的分数了。留下的部分继承之前的,如果是逆行就减去。如果潜伏的度数不够一个周期,就用斗宿来除以分数,用运行的分母作为比例,分数会有增减,前后互相制约。凡是说像盈余、约满之类的,都是求精确除法的;“去”和“除”指的是取尽的除法。
早上太阳和木星同时出现,木星就潜伏起来了。然后木星开始顺行,经过16天,走了174万2323.2分(角度),行星走了2度323万467分。然后早上就能在东方看到木星,在太阳后面。接下来,木星运动速度加快,每天走58分之11,58天走11度。之后速度又变慢,每天走9分,58天走9度。然后木星停止运动,25天后才开始反向运动。反向运动时,每天后退7分之1,84天后退12度。再次停止运动,25天后又开始顺行,每天走58分之9,58天走9度。之后速度加快,每天走11分,58天走11度,这时木星在太阳前面,傍晚就能在西方看到它潜伏。16天后,走了174万2323.2分,行星走了2度323万467分,这时木星又和太阳同时出现了。一个周期结束,一共是398天,348万4646分,行星走了43度250万9956分。
早上太阳和火星同时出现,火星就潜伏起来了。然后火星开始顺行,经过71天,走了148万9868分(角度),行星走了55度124万2860.5分。然后早上就能在东方看到火星,在太阳后面。接下来,火星每天走23分之14,184天走112度。之后速度变慢,每天走23分之12,92天走48度。然后火星停止运动,11天后开始反向运动。反向运动时,每天后退62分之17,62天后退17度。再次停止运动,11天后又开始顺行,每天走12分,92天走48度。之后速度加快,每天走14分,184天走112度,这时火星在太阳前面,傍晚就能在西方看到它潜伏。71天后,走了148万9868分,行星走了55度124万2860.5分,这时火星又和太阳同时出现了。一个周期结束,一共是779天,97万313分,行星走了414度47万8998分。
早上,土星和太阳同时出现,土星就潜伏起来了。它顺行,十六天走一百一十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六分半的路程,行星走一度百九十九万五千八百六十四分半的路程,然后早上在东方看到它,在太阳后面。顺行的时候,每天走三十五分之三度,八十七天半走七度半。然后它停止不动三十四天。接着它逆行,每天走十七分之一度,一百零二天后退六度。再过三十四天又顺行,每天走三分之一度,八十七天走七度半,这时它在太阳前面,傍晚潜伏在西方。十六天走一百一十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六分半的路程,行星走一度百九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分半的路程,然后又和太阳同时出现。这样一轮循环下来,一共三百七十八天十六万六千二百七十二分,行星走了十二度百七十三万三千一百四十八分。
早上,金星和太阳同时出现,金星就潜伏起来了。它逆行,五天后退四度,然后早上在东方看到它,在太阳后面。逆行的时候,每天后退五分之三度,十天后退六度。然后它停止不动八天。接着它顺行,速度比较慢,每天走四十六分之三十三度,四十六天走三十三度而顺行。速度加快了,每天走一度九十一分之十五,九十一天走一百六度。然后继续顺行,速度更快了,每天走一度九十一分之二十二,九十一天走一百一十三度,这时它在太阳后面,早上潜伏在东方。顺行,四十一天走五万六千九百五十四分的路程,行星也走五十度五万六千九百五十四分的路程,然后又和太阳同时出现。这样一次会合,一共二百九十二天五万六千九百五十四分,行星走的路程也一样。
傍晚,金星和太阳同时出现,金星就潜伏起来了。它顺行,四十一天走五万六千九百五十四分的路程,行星走五十度五万九千九百五十四分的路程,然后傍晚在西方看到它,在太阳前面。顺行,速度很快,每天走一度九十一分之二十二度,九十一天走一百一十三度。然后继续顺行,速度慢下来了,每天走一度十五分,九十一天走一百六度而顺行。速度慢了,每天走四十六分之三十三度,四十六天走三十三度。然后它停止不动八天。接着它逆行,每天后退五分之三度,十天后退六度,这时它在太阳前面,傍晚潜伏在西方。逆行,速度很快,五天后退四度,然后又和太阳同时出现。这样两次会合一轮循环下来,一共五百八十四天十一万三千九百八分,行星走的路程也一样。
早上,水星和太阳重合了。然后它就好像潜伏起来一样,开始逆行,九天后退了七度,然后早晨就能在东方看到它,位置在太阳的后面。继续逆行,速度很快,一天退一度。停下来,两天不动。然后它转向顺行,速度慢,每天走太阳运行距离的八分之九,九天走了八度,方向是顺行的。速度加快了,每天走一度四分之一,二十天走了二十五度,位置仍然在太阳的后面。早晨,水星在东方出现,开始顺行,经过十六天六百四十一万九千六十七分,它运行了三十二度六百四十一万九千六十七分,最终又和太阳重合了。一次会合,总共花了五十七天六百四十一万九千六十七分,水星的运行距离也是这么多。
晚上,水星和太阳重合了。然后它潜伏起来,开始顺行,十六天六百四十一万九千六十七分,运行了三十二度六百四十一万九千六十七分,傍晚就能在西方看到它,位置在太阳的前面。继续顺行,速度很快,一天走一度四分之一,二十天走了二十五度。速度慢下来了,每天走太阳运行距离的八分之九,九天走了八度。停下来,两天不动。然后它转向逆行,一天退一度,位置在太阳前面,傍晚时分在西方潜伏起来。逆行,速度慢,九天后退了七度,最终又和太阳重合了。两次会合完成一个周期,总共一百一十五天六百一万二千五百五分,水星的运行距离也是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