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皇帝和老天爷一样,德行要配得上天地,要符合阴阳之道,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天上地下,吉凶祸福,全凭他的作为来决定。《尚书》里就说了:“行善则吉,行恶则凶,全凭感应。” 以前伏羲氏继承天命当了皇帝,得到了《河图》,然后根据它画出了八卦。大禹治水的时候,得到了《洛书》,然后根据它制定了《洪范》。圣人啊,他们遵循自己的道理,坚持自己的原则,上天自然会保佑他们,一切都会顺利。

后来夏商周三代,各有各的管理制度。到了殷商时期,箕子担任了老师和辅佐的角色,负责掌管这些重要的典章制度。周朝灭了殷商之后,把箕子请了回去,武王很谦虚地向他请教。箕子就用大禹得到的《洛书》来教导他,给他传授经验。所以说,《河图》和《洛书》就像经线和纬线一样互相补充,《八卦》和《洪范九章》就像衣服的里子和表一样,互相依存。殷商的统治结束后,周文王发展了《周易》;周朝衰败后,孔子写了《春秋》。他们都遵循着天地间的阴阳之道,效法《洪范》中关于吉凶祸福的预兆,天人合一之道,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焚书坑儒后文化断层的状态。到了汉文帝时期,虙生创作了《大传》,里面详细地记载了五行各种征兆。后来到了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研究《公羊春秋》,开始阐述阴阳学说,成为儒家学者的领袖人物。汉宣帝和汉元帝时期,刘向研究《谷梁春秋》,分析其中的祸福,并结合《洪范》进行阐述,这跟董仲舒的观点有很多不同之处。再到刘歆研究《左传》,他对于《春秋》和五行的解释,又跟前面两位大相径庭。班固呢,他参考了《大传》,又结合董仲舒、刘向、刘歆的著作,编写了《五行志》,里面还记载了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这些人所提出的观点和事件,一直写到王莽篡汉,内容广泛地涵盖了各种祥瑞和灾异,用以解释《春秋》中的史事。

总而言之,总结起来就三种情况。第一种,如果皇帝按照道理治理国家,大臣忠心辅佐,万物都能顺应其自然规律发展,那么就会出现祥瑞之兆,国家就会安定繁荣。第二种,如果皇帝违背道理,小人当道,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那么就会出现灾祸的征兆,国家就会灭亡。第三种,如果皇帝和大臣们遇到灾异,能够及时反省自身,承担责任,修身养德,共同弥补过失,那么就能化解灾祸,迎来福祉。这就是大概的意思。我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事情的各种变化,委婉地写成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司马彪在《后汉书》中总结光武帝以后的历史,关于灾异的解释也并没有超出之前的规律。我现在收集黄初年间以后关于祥异的记载,写成这篇文字。

《经》上说:“五行: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水往低处流,火往上窜,木向上生长,金可锻造变化,土能生长庄稼。”

《传》上说:“打猎不按时返回,饮食不讲究礼节,出入没有规律,耽误农时或者有奸诈的阴谋诡计,那么木就不会正直生长。”

解释一下:木,代表东方。在《易经》里,地上生长的树木对应着《观》卦。在治理国家方面,君王的仪容举止也应该值得观摩学习。所以走路要符合礼仪,乘车要遵守规矩,狩猎要按照制度,饮食要符合礼仪;出入要有章法,让百姓按时做事,努力劝导百姓耕种桑蚕,谋划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木就能顺应其自然规律了。如果沉迷于打猎游玩,不回宫室;饮食放纵,不顾法度;随意征收赋税,耽误农时;进行欺诈活动,损害百姓利益,那么木就会失去其本性。你看那些做车轮箭矢的工匠,很多都因为木材损坏而失败,木材出现怪异形状,这就是木不正直的表现。

魏文帝黄初六年正月,下着雨,而且树木都结冰了。有人根据刘歆的说法解释说,这是因为上面阳气下不来,下面阴气上不去,所以才下雨,树木也因此结冰,阴冷的雾气弥漫,树木都冻得挺不直的。刘向则认为,冰是阴气盛的表现,树木代表少阳之气,象征着朝廷的贵臣和卿大夫。如果这些人要出事,阴气就会侵袭树木,导致树木先被冻坏,所以才会出现下雨还结冰的现象。这一年六月,利成郡的士兵蔡方等人杀死了太守徐质,占据郡城叛乱。太守在古代相当于诸侯,这正是贵臣将要出事的一种征兆。也有人说,木冰指的是树木像兵器一样坚硬,“介”字就是兵器的象征。这一年,朝廷先平定了蔡方的叛乱,又在八月,天子亲自率领水军去征讨吴国,十几万士兵连绵几百里,天子还到江边去检阅军队,那段时间一直都在下雨。

元帝太兴三年二月辛未,下着雨,树木也结冰了。两年后,周顗等人被害,这正应验了上面阳气下不来通达的说法。

穆帝永和八年正月乙巳,下着雨,树木也结冰了。这一年殷浩北伐,第二年军队战败,十年后殷浩被罢免。也有人说,荀羡、殷浩北伐,预示着桓温将入关。

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十二月乙巳,下着雨,树木也结冰了。第二年二月王恭担任北方的藩镇,八月庾楷担任西方的藩镇,九月王国宝担任中书令,不久又加领军将军的官职,十七年殷仲堪担任荆州刺史。虽然这些人职位高低、品行善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遭到灭亡,这应验了木冰的预兆。

吴国的孙亮建兴二年,诸葛恪征讨淮南,后来他办公的厅堂房梁断了。诸葛恪随意发动战争,耽误了农时,还搞阴谋诡计,损害了国家的财力,所以树木失去了正常的生长状态,最终导致房梁断裂。等他班师回朝后被诛杀,这在《周易》里也属于“栋挠之凶”的凶兆。

武帝太康五年五月,宣帝的庙宇地基塌陷,梁柱断裂。八年正月,太庙的殿堂又塌陷,于是重新修建庙宇,打地基的时候挖到了泉水。这一年九月,就开始营建新的庙宇,从远方运来上好的木材,还用铜柱,陈勰担任工匠,动用了六万人施工。直到十年四月才完工,十一月庚寅,梁柱又断了。上天好像在警告人们,地基塌陷象征着离散,梁柱断裂象征着树木不挺直。第二年皇帝驾崩,王室从此衰败。

惠帝太安二年,成都王颖派陆机带兵去京都,攻打长沙王乂。结果军队刚出发,旗杆就断了,紧接着就战败了,陆机也被杀了,颖王也逃跑了,最后被赐死了。这就是阴谋诡计的报应啊,就像木头不可能自己弯曲一样。

元帝太兴四年,王敦在武昌,他仪仗队的铃铛下竟然长出了像莲花一样的花朵,五六天后又枯萎了。这是树木失去了本性啊。干宝认为,狂妄之花生长在枯木上,又在铃铛阁里,说明他的威仪富贵,荣华盛世,都像这狂妄之花一样,盛极而衰,不可能长久。后来王敦果然因为谋反被杀,尸体也被戮尸。也有人说这是不祥的花,就像《周易》里说的“枯杨生华”一样。

桓玄刚篡位,龙旗的旗杆就断了。当时桓玄过度地打猎,饮食奢侈放纵,大兴土木,妨碍农业生产,又多行奸诈之事,所以树木失去了本性。上天好像在警告他:旗帜是用来象征三光(日月星辰)的,象征着光明正大,旗杆断了,就意味着光明正大没有了。桓玄最后果然失败了。

书上说:“抛弃法律,排挤功臣,杀害太子,把妾立为妻,那么火就不会向上燃烧了。”

意思是说:火,代表南方,象征着光明。对于统治者来说,南面朝阳而治。书上说:“了解人才就聪明,能任用人才就贤明。”所以尧舜能够举荐贤才,让他们上朝,远离奸佞小人,把他们放逐到野外。孔子说:“潜移默化的诽谤,表面上的控告,如果不去理会,那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贤人和奸佞区分开来,官员任命有条理,一切按照旧章办事,尊重功臣,区别嫡庶,这样火才能保持它的特性。如果不信守道义,或者虚伪炫耀,奸臣得势,邪恶战胜正义,那么火就会失去它的特性了。从上到下,如果滥用权力,妄自尊大,烧毁宗庙,烧毁宫殿,即使出动大量的军队,也无法挽救,这就是火不向上燃烧。

魏明帝太和五年五月,清商殿失火。起初,皇帝还是平原王的时候,娶了河南虞氏为妃。等到他即位后,并没有立她为皇后,反而立了典虞车工的女儿毛嘉为皇后。毛皇后本来出身低微,不应该被提升到这个位置,这是把妾立为妻的报应。

青龙元年六月,洛阳宫里突然发生火灾,烧毁了不少宫室。第二年四月,崇华殿又着火了,火势蔓延到南阁,不得不赶紧修缮。结果到了第三年七月,崇华殿居然再次发生火灾!皇帝问高堂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按照礼法,是不是应该举行祈禳仪式来消灾呢?”高堂隆回答说:“这些灾祸的发生,都是为了警示统治者,只有遵守礼法,修养德行才能避免。 《易经》里说:‘上面不节俭,下面不克制,就会有火灾烧毁房屋。’又说:‘君主建造高大的宫殿,就会招来天火。’现在陛下您过分装饰宫殿,却不管百姓已经穷困不堪,所以上天降下旱灾,火灾也从高高的宫殿开始。 根据以前的占卜记载:‘火灾的发生,都是为了警示统治者要节制宫室的建造。’现在应该停止劳民伤财的工程,务必节俭,清理被烧毁的地方,千万不要再在这里兴建什么宫殿了,这样才能让嘉禾茂盛生长,来回报陛下虔诚恭敬的德行。” 但是,皇帝并没有听从高堂隆的建议。他依然重建了崇华殿,并且改名为九龙殿。因为之前各地曾有九次关于龙出现的报告,所以才取了这个名字。皇帝一味地违背法度,劳民伤财,只顾自己享乐,甚至把妾室立为皇后,这都是灾祸的征兆啊。

吴国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的端门失火了,修缮之后,端门又再次发生火灾。端门是发布号令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当时诸葛恪执政,却骄横放肆;孙峻掌管禁军,却阴险狠毒。武昌是孙氏建立帝号的地方,天意仿佛在警示,应该除去那些位高权重的首脑人物。果不其然,诸葛恪最终失去了民心,被杀害;孙峻把权力交给了孙綝,孙綝最终废黜了孙亮。也有人说,孙权曾经拆毁武昌的部分建筑来扩建太初宫,诸葛恪又想迁都,所以重新修建宫殿门楼,这些举动都不合时宜,所以才会发生火灾。京房的《易经》注解里说:“君主不思虑道义,就会有妖火焚烧宫殿。”

太平元年二月初一,建邺城发生大火,这是人为纵火。那年秋天,孙綝开始执政,他假借孙亮的诏令杀害了吕据和滕胤。第二年,他又擅自杀害了朱异。这些都是他抛弃法律,诛杀功臣的恶果。

孙休在位永安五年二月,城西门北楼失火了。六年十月,石头小城又发生火灾,烧掉了西南方向一百八十丈的地方。那时候,宠臣张布独揽大权,胡作非为,而像韦昭、盛冲这样有才能的人却被弃用,还派察战等人担任内史,搞得州郡人心惶惶,最终导致交阯叛乱,这都是张布的罪过啊!

孙皓在位建衡二年三月,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一万多户人家,死了七百多人。翻翻《春秋》,齐国也曾发生过大灾,刘向认为这是因为桓公宠信内臣,听信妇人的话,频繁更换妻妾的惩罚。当时孙皓的命令反复无常,荒废法度,劳民伤财,诛杀了不少大臣和名士,后宫妃嫔多达上万,进出宫廷的嫔妃络绎不绝,其中很多都受宠,佩戴着皇后的玺绶,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火灾。

晋武帝在位太康八年三月乙丑,西阁楚王居住的坊市和临商观窗户遭到了地震的破坏。十年四月癸丑,崇贤殿失火。十一月庚辰,含章鞠室、修成堂前庑、景坊东屋、晖章殿南阁都着火了。当时有人上书说:“汉朝的王氏五侯,兄弟轮流当官,现在杨氏三公同时位居高位,所以天灾不断,我替陛下担忧啊!”因此杨珧请求辞职。当时皇帝听信冯紞的谗言,废除了张华的功劳,听信杨骏的谗言,疏远了卫瓘,这是惩罚那些有功之臣啊!第二年,武帝驾崩了。后来楚王按照武帝临终的旨意,杀害了张华和卫瓘,他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地震破坏了他的坊市,也是天意啊!

惠帝在位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失火了。张华怀疑有叛乱发生,先下令死守,然后才去救火。因此,历代珍藏的奇珍异宝,比如王莽的头颅,孔子的鞋子,汉高祖斩杀白蛇得到的宝剑,以及二百万人份的军械,一下子都烧没了。这是因为愍怀太子被杀的报应啊!上天警示我们说,设置险要关隘,敲击警鼓,是为了巩固国家;储备武器装备,是为了防范意外。现在皇位将要倾覆,社稷将要灭亡,禁军无处安放,谁来保卫皇室呢?皇帝后来还是没有醒悟,最终失去了天下,这是必然的结果。张华、阎纂都说:“武库失火,氐羌叛乱,太子被废,天下大势已定。”

公元291年十一月,高原陵发生大火。当时贾后专横跋扈,贾谧把持朝政,罪恶累积,理应被诛杀。上天好像在警示:即使是亲戚贵胄,如果为非作歹,也应该毫不留情地处置,就像烧毁高原陵一样。皇帝本来就懦弱,张华又没采纳裴頠、刘卞的建议,所以贾后和贾谧最终废杀了太子。干宝认为,“高原陵起火,是太子被废的预兆。汉武帝时期,高园便殿失火,董仲舒的解释与此相同。”

公元304年,皇帝娶了羊皇后,皇后进宫时,衣服里突然着火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公元305年,成都王废了皇后,把她关进了金墉城。后来又把她立为皇后,这样废立四次。最后又下诏赐死她,荀藩上表保全了她。虽然她最终还在位,但忧愁逼迫、受尽侮辱,古来罕见。这也是孽火的一种应验。

公元306年七月甲午日,尚书各部门突然起火,火势蔓延到崇礼门和阁道。百官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这火灾是统治者放弃法律的征兆。后来清河王覃继位,没做到寿终正寝,也是因为杀害太子的报应。

公元311年十一月,襄阳发生大火,烧死三千多人。当时王如自称大将军、司州和雍州牧,手下有四五万人马,四处攻打郡县。这是下陵上,阳气失常的征兆。

元帝太兴年间,王敦镇守武昌,武昌发生火灾,王敦组织人救火,结果救了一个地方,其他地方又起火,东西南北几十个地方都着火了,好几天都灭不掉。古书上说:“大火无端燃烧,即使出动大军,也无法扑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干宝认为:“这是臣子僭越君主,阳气失常,是王敦在陵上,有篡位之心,所以才会发生火灾。”

公元318年正月癸巳日,京城发生大火。三月,饶安、东光、安陵三县发生火灾,烧毁七千多户人家,死了上万五千人。

公元323年正月,京都发生火灾。当时王敦欺压朝廷,行为无礼,朝中上下都怨恨他,这是阴极生阳的征兆。

公元326年五月,京城发生火灾。

公元318年7月,吴郡发生水灾。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老百姓遭了大罪。

公元349年6月,石季龙的太武殿和两座庙宇、端门都被地震摧毁了,地震持续了一个多月才停,金石都毁了。后来石季龙死了,天下大乱,国家也就灭亡了。这地震,就像老天爷给出的警告一样。

公元366年,郗愔担任会稽太守的时候,六月天大旱,烧毁了数千户人家,连山阴的粮仓,几百万斛粮食都被烧了,浓烟蔽日,根本扑不灭。这火灾啊,跟当时桓温势力强大,想要废掉海西公有关,说是阴阳失调导致的。

公元373年3月,京师发生大火。那时候桓温进京,野心勃勃,小皇帝刚刚登基,大家都很担心害怕,这火灾跟以前太宁年间的那场火灾性质差不多。

公元378年1月,国子监的学生因为大风放火,烧毁了一百多间房屋。之后考试考核不严格,奖惩也不公正,表面上重视人才培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选拔贤才,这火灾就是对这种不称职行为的惩罚预兆。

公元386年12月,延贤堂失火了。同月,螽斯殿、百堂、客馆、骠骑府库都遭遇了火灾。当时朝政腐败,国家衰败的迹象日益明显,这些灾祸都是对不称职行为的惩罚,都是有迹可循的。皇帝和大臣们都不明白这些警示,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会稽王谢道子宠信和尚和他们的母亲,提拔自己的亲戚,甚至出入宫禁,与皇帝平起平坐。老天爷好像在说:那些出入延贤堂和客馆的人,很多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所以才遭了灾。再说,孝武帝不立皇后,宠幸地位低下的张夫人,张夫人骄横嫉妒,皇子也不多,违背了“螽斯则百”的寓意,所以宫殿才遭了灾。道子又赏赐无度,所以府库被烧,这也是对他的惩罚。

公元399年3月,两艘龙舟失火,这可是水灾和火灾一起来了。后来桓玄篡位,皇帝被迫流亡。老天爷仿佛在说:帝王要流亡,不再乘坐龙舟了,所以才发生火灾。

公元402年8月,尚书下舍曹失火。当时桓玄遥控尚书台,所以天火降临,表示他不能再执掌权力了。

公元多少年,卢循带兵攻打广州,广州刺史吴隐之紧闭城门死守。十月某一天晚上,城里突然着火了。当时好多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都挤在城里,吴隐之担心有人里应外合,所以只顾着严加戒备,根本不管救火。结果,官府的房子都烧光了,烧死了上万老百姓,城里的人四散逃命,全都被卢循抓住了。

过了几年,公元多少年七月某一天,尚书省的吏部曹房着火了。几年后,京都又发生大火,烧了几千户人家。再过几年,京都各地都发生大火,吴地尤其严重。当时虽然防火措施很严格,但火灾还是不断发生。王弘当时是吴郡太守,有一天白天他在办公,突然看见天上掉下来一个红色的东西,形状像一面小旗子,飘到路南一家屋顶上,那家房子立刻就着火了,火势迅速蔓延。王弘知道这是天灾,所以就没追究火灾责任人的责任。这都是朝廷衰败的征兆啊!

书上说:“如果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台榭,君主在宫中淫乱,乱伦犯上,侮辱父母兄长,那么庄稼就会歉收。”

这怎么说呢?土,是居于中央的,是生养万物的。对于统治者来说,内政就像土一样,宫室、夫妻关系、宗族关系,这些都是相互滋养的。古代天子诸侯,宫殿庙宇的大小高低都有规定,后妃、妾侍的人数都有限制,九族之间的亲疏远近、长幼尊卑都有秩序。孔子说:“礼,与其奢华,不如俭朴。”所以大禹的宫殿简朴,文王只娶了一个妻子,这就是圣人用来教化百姓的啊!这样,土就能发挥它的特性了。如果奢侈淫乱、骄奢傲慢,那土就失去了它的特性,就会发生水旱灾害,庄稼收成不好,这就是庄稼歉收的原因。

孙皓当吴王的时候,年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很好,但是就是收成不好,老百姓都饿肚子,整个吴国都是这样,连续好几年都是这样。吴国人说是因为露水太多,其实不是。你看刘向的《春秋说》里说:“水旱灾害应该记载,如果没记载水旱,却说麦子和谷子没收成,那是因为土气不能滋养万物,导致庄稼歉收。”这就是原因啊!孙皓刚开始把都城迁到武昌,没多久又迁回建业,还修建新的宫殿,用珠玉装饰,奢华到了极点,拆毁军营,扩大园林,扰民伤农,官民都疲惫不堪。《月令》上说,夏季末尾不能兴土木工程,孙皓却全都违反了。这就是他大兴土木的报应啊!

公元319年,也就是东晋元帝太兴二年,吴郡、吴兴、东阳这几个地方颗粒无收,闹大饥荒了。

公元330年,东晋成帝咸和五年,也是没收成,全国都饿肚子。公元346年,东晋穆帝永和十年,小麦歉收三次,到十二年的时候,小麦更是绝收了。公元371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又是颗粒无收,全国大饥荒。公元402年,东晋安帝元兴元年,还是没收成,全国再次陷入饥荒。

书上说:“喜欢打仗,轻视百姓,修饰城郭,侵犯边境,那么金子就不会听话了。” 意思是说啊,金子,象征着西方,万物成熟的标志,也是杀气的开始。所以立秋的时候鹰隼开始捕猎,秋分的时候就微微降霜了。在国家大事上,出兵打仗,拿着旄杖钺,向士兵宣誓,展现威武,是为了征讨叛逆,平定暴乱。《诗经》里说:“有虔执钺,如火烈烈。” 又说:“载戢干戈,载橐弓矢。” 动与静都要恰当,用它来应对困难,让人忘记生死,这才符合金子的特性。要是贪婪残暴,一心追求胜利,不重视人命,那金子就失其本性了。你看那些工匠冶炼金铁,冰冻凝结,做不成东西的多,反而变成奇形怪状的,这就是金子不听话的表现。

魏朝的时候,张掖出土了块石头,上面刻着字,虽然说是晋朝的吉兆,但在魏朝看来就是妖邪之物。魏朝喜欢打仗,轻视百姓,修饰城郭,侵犯边境,魏氏三祖都有这种行为。这块石头上刻的字非常奇怪,这就是金子不听话的表现。晋朝平定天下,杀了许多曹氏的人,这块石头上刻着“大讨曹”,正好应验了。 像刘歆用《春秋》里的记载来解释晋朝的石头,认为金子和石头是同类,所以这石头不听话,失了本性,刘向则认为石头以白色为吉利,属于白色祥瑞。

魏明帝青龙年间,大兴土木,从长安弄来金狄(一种金属),承露盘坏了,声音传出几十里,金狄居然哭了,所以就留在霸城了。这就是金子失了本性,出现了异象。

吴国的时候,历阳县有个山洞,洞里有个石头,形状像印章,大家都说“石印封发,天下太平”。孙皓当皇帝的第一年,这印章自己裂开了。另外,阳羡山有个石洞,长十多丈。孙皓刚开始修建武昌宫的时候,有迁都的想法。那时候武昌只是离宫。班固说过“离宫与城郭同占”,意思是说,修建离宫和修建城墙一样,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三年后,孙皓出兵东关,派丁奉去合肥,建衡三年孙皓又大举出兵华里,侵略边境。所以说,金子失去了它的本性,最终孙皓被俘,吴国灭亡了。

西晋惠帝元康三年二月闰月,皇宫前的六口钟都流泪了,过了五个时辰才停。前年贾后在金墉城杀了杨太后,贾后作恶多端,所以钟流泪,像是还在为杨太后伤心。

永兴元年,成都攻打长沙,每晚戈矛的尖端都发出火光,像悬挂着的蜡烛一样。这是因为轻视人命,喜欢打仗,金子失去了它的本性而发生了这种异象。上天警告说,战争就像火一样,不控制住就会自焚。成都的人没明白这个道理,最终还是失败了。

晋怀帝永嘉元年,项县发现魏国豫州刺史贾逵的石碑,碑上生出了可以开采的金子,这是金子没有经过冶炼就自己变化了。五月,汲桑造反,各地盗贼蜂起。

清河王覃当世子的时候,他佩戴的金铃铛突然长出了像小米一样的凸起,他母亲康王太后觉得不吉利,就把它毁掉了。后来他当了惠帝的太子,却没有坐稳皇位,最终被司马越杀害了。

晋愍帝建兴五年,平阳县出现了会说话的石头。当时皇帝也在平阳避难,所以出现了这种不该出现的东西,这是最大的妖孽。不久之后,皇帝就被胡人杀害了。

晋元帝永昌元年,甘卓准备袭击王敦,后来又停止了。回家之后,他家里发生了很多怪事,照镜子看不见自己的头。这是金子失去了它的本性而变成了妖邪。不久之后,甘卓就被王敦袭击,全家都被灭了。

石勒当政的时候,邺城的凤阳门上,两只金凤凰飞进了漳河。

海西太和年间,会稽山阴县的仓库修建时,挖地发现了两个大船,船里装满了钱币,钱币都是轮形的,很大。当时天快黑了,挖到钱的人赶紧跑去报告官府,官府晚上派人严加看守。等到第二天早上,钱都不见了,只有船还在。仔细一看,船上到处都是钱币的痕迹。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东阳太守殷仲文照镜子的时候,居然看不见自己的脑袋,没多久就被杀掉了,这跟甘卓的遭遇一样。

这真是应了古书上说的:“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 意思是说,如果轻视宗庙祭祀,不祈祷祭拜,废除祭祀活动,违背了天时,那么就会出现水灾,水无法滋润大地。

书上还解释说:水,代表北方,是最终包容万物的。这在人道上来说,就像人死后身体入土,而精神则自由飘荡。圣人设立宗庙,是为了收纳人的魂气;春秋祭祀,是为了尽孝道。帝王即位,一定要祭祀天地,祈祷神灵,敬畏山川,安抚百神,没有哪个皇帝不重视这些事情。他们会谨慎斋戒,保持庄严恭敬的态度,这样鬼神才会欢喜接受祭祀,从而获得福佑。这就是圣王顺应阴气,与神灵和谐相处的办法。而发布政令的时候,也要遵循天时,十二个月都能得到相应的气候,阴阳调和,才能使万物生长完成。这样,水才能发挥其滋润万物的特性。但是,如果轻慢鬼神,政令违背天时,水就会失去其本性,就会出现大雾、暴雨、河水泛滥,冲毁城乡,淹死百姓,或者淫雨连绵,破坏庄稼,这就是“水不润下”的含义。

京房在《易传》里也说:“颛事者加,诛罚绝理,厥灾水。其水也,雨,杀人,以陨霜,大风天黄。饥而不损,兹谓泰,厥大水,水杀人。避遏有德,兹谓狂,厥水,水流杀人也。已水则地生虫。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追诛不解,兹谓不理,厥水五谷不收。大败不解,兹谓皆阴,厥水流入国邑,陨霜杀谷。”董仲舒也说过:“交兵结仇,伏尸流血,百姓愁怨,阴气盛,故大水也。” 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如果统治者残暴不仁,或者国家内乱,老百姓怨声载道,都会导致阴气盛行,从而引发水灾。

魏文帝黄初四年六月,下了特大的雨,伊洛河水泛滥,水位涨到津阳城门,冲毁了几千户人家,淹死了很多人。 话说,魏文帝刚即位的时候,从邺城迁都到洛阳,忙着修建宫殿,却没顾上修建宗庙。他父亲魏武帝曹操的神主还留在邺城,魏文帝只是在建始殿按照家人的礼仪祭祀,一直到黄初年间都没把神主迁回洛阳。而且,郊祀天地和祭祀神灵的场所,也没有正式确定下来。这就是轻视宗庙,废除祭祀所招致的灾祸啊!

话说孙权在位期间,赤乌八年夏天,茶陵县发大水,两百多户人家被冲走了。十三年秋天,丹杨、故鄣等地又发了大水。孙权当了三十年皇帝,居然没在建业修建七庙祭祀祖先,只有他父亲孙坚的庙宇孤零零地建在长沙,其他的郊祀祭礼也都没办。嘉禾年间,大臣们建议进行郊祀,孙权也不答应。到他晚年虽然象征性地搞了一次南郊祭祀,但北郊祭祀却完全没影儿。吴楚地区那些有功之臣也没得到应有的祭祀,反而去祭祀罗阳的妖神,企图寻求保佑。这简直就是天谴啊!孙权轻视宗庙,不祭祀祖先,废弃祭祀活动,所以上天降下惩罚,想让他有所醒悟。

太元元年,又发生了大风大浪的怪异现象。那年冬天,孙权才去做了南郊祭祀,这难道不是上天警示他吗?祭祀完后,孙权就病倒了,第二年四月就死了。有人说,孙权当时太相信那些小人的谗言了,即使像陆逊这样功劳很大的大臣,即使他的儿子是太子,到头来也没落得好下场,这跟汉安帝听信谗言罢免杨震、废黜太子一样。而且赤乌年间几乎年年打仗,百姓怨声载道。赤乌八年秋天,将军马茂等人还图谋叛乱。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九月,下了场大暴雨,冀州、兖州、徐州、豫州四州都发大水,淹死了很多人,冲毁了很多财产。曹叡从即位开始就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抢夺年轻女子,甚至霸占大臣的妻子,大兴土木,耽误农业和战争,放纵情欲,到了景初元年更是变本加厉,发布的命令也违背时令,百姓饿肚子他也不减少徭役。这大水,就是上天对他不施恩泽的报应啊!孙亮在位期间,五凤元年夏天,吴国也发大水。孙亮即位四年后才建了孙权的庙,吴国到灭亡也没追尊祖宗的称号,也没好好祭祀孙权,祖先的祭祀顺序也缺失。孙亮和孙休、孙皓都废除了南郊和北郊的祭祀,也不祭祀众神。这也是因为轻视宗庙、不祭祀祖先而受到的惩罚。而且,那时候孙峻专权,这难道不是阴盛阳衰的征兆吗?

孙休在永安四年五月,下了一场大暴雨,到处都是水,泉水都漫出来了。以前在浦里修建水塘,花了巨资,结果田地还是种不成,士兵死了不少,有的还叛变了,甚至互相残杀,百姓怨声载道,唉,真是阴气太盛啊!孙休还特别信任张布,把盛冲等人排挤掉,这都是吴国人对他怨恨的体现。到了五年八月壬午日,又是大雨,还打雷闪电,到处都是水,泉水都漫出来了。

西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四年九月,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四州都发了大水。到了七年六月,下了一场大暴雨,黄河、洛河、伊河、沁河都泛滥了,死了两百多人。自从武帝登基以来,他一直没给祖宗加尊号。泰始二年,他还把明堂南郊五帝的祭祀座位都取消了,只留下昊天上帝一个,其他的都省了。他还减少了祭祀先祖和配享的祭祀活动。这都是他简化宗庙,减少祭祀造成的惩罚啊!

咸宁元年九月,徐州发了大水。二年七月癸亥日,河南、魏郡暴发了洪水,死了百余人。闰月,荆州的郡县又发了大水,淹没了四千多户人家。去年选妃子的时候,那些良家女子都要当着皇帝的面露脸,皇帝亲自挑选,只看重美貌,不看德行,要是有人隐瞒了什么,就以不敬的罪名处罚,达官贵人们都愁眉苦脸,天下人都很反对,这又是阴气盛的征兆啊!

咸宁三年六月,益州和梁州的郡县,有八个地方发了大水,死了三百多人。七月,荆州发了大水。九月,始平郡发了大水。十月,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益州、梁州七州又发了大水。那时候贾充等人专权跋扈,正直的人都被排挤在外,阴气太盛啊!

咸宁四年七月,司州、冀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的郡县,有二十个地方发了大水,庄稼受损,房屋倒塌,还死了人。

太康二年六月,泰山和江夏发了大水,泰山地区淹没了三百户人家,死了六十多人,江夏也死了人。平定吴国之后,王濬因为立下大功就胡乱诋毁别人,荀、贾等人虽然没啥功劳,却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还从吴国掳掠了五千个女子充入后宫,这就是报应啊!

公元291年到298年这几年,老天爷真是不长眼,老是下大雨,到处发大水。先是291年7月,兖州发了大水;同年12月,河南、荆州、扬州等六个州又都发了大水。292年9月,好几个州郡又发大水,还下了霜。同一个月,南安等五个郡也遭了大水。293年4月,十几个州郡发大水,好多房子都被冲坏了。294年9月,八个州郡发大水;295年6月,又是八个州郡发大水。

到了惠帝元康年间,水灾更是没完没了。元康二年,发了大水。元康五年五月,颍川、淮南大水成灾;六月,城阳、东莞也发大水,死了不少人,荆州、扬州、徐州、兖州、豫州这五个州也都被淹了。那时候惠帝已经当了五年皇帝了,连祭祀天地祖先的郊祀大典都没举行过,平时祭祀祖先的活动也经常不亲自参加。这简直就是对祖宗的不敬啊,简直是自找麻烦!

元康六年五月,荆州、扬州又发大水。当时贾后专权,她重用贾氏和郭氏家族的人,女人当家做主,这都是阴气太盛惹的祸!

元康八年五月,金墉城里的井水都溢出来了。《汉书》上记载,成帝的时候也发生过这种怪事,后来王莽篡位了。现在又发生这种事,赵王伦篡位,把惠帝废掉就关在这个城里,井水溢出的地方,就是当年关押惠帝的地方,这真是天意啊!同年9月,荆州、扬州、徐州、冀州、豫州这五个州又发了大水。那时候贾后更加蛮横,韩谧又嚣张跋扈,最终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很快遭到报应。元康九年四月,皇宫里的井水都沸腾着溢出来了。

永宁元年七月,南阳、东海发了大水。当时齐王冏专权,也是阴气太盛的征兆。

太安元年七月,兖州、豫州、徐州、冀州四个州发了大水。当时朝廷大臣们只顾着争权夺利,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也是因为阴气太盛。

孝怀帝永嘉四年四月,江东发了大水。当时王导等人暗中谋划着拥立新君,所以阴气盛。

元帝太兴三年六月,发了大水。当时王敦心怀不轨,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这都是阴气太盛的缘故。太兴四年七月,又发了大水。

永昌二年五月,荆州以及丹杨、宣城、吴兴、寿春等地发了大水。

明帝太宁元年五月,丹杨、宣城、吴兴、寿春等地发了大水。当时王敦权势熏天,威慑皇帝,又是阴气太盛。

成帝咸和元年五月,发了大水。当时皇帝年纪还小,太后临朝听政,庾亮作为皇后的舅舅,在宫中专断朝政,阴盛阳衰啊!

公元326年五月,京都发了大水。到了那年冬天,苏峻造反,京都一片汪洋。

公元328年七月,丹杨、宣城、吴兴、会稽等地都发了大水。那年冬天,郭默叛乱,荆州和豫州一起讨伐他,花了半年才平定,都是因为战争征调劳役造成的。

公元330年五月,又发了大水。那时候皇帝还小,不亲自处理政务,权力掌握在大臣手里,这都是阴盛阳衰的征兆啊。

公元334年八月,长沙、武陵地区发了大水。

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五月,发大水;五年五月,又发大水;六年五月,还发大水!那时候皇帝年纪小,又弱,太后临朝听政,大臣们又互相争权夺利,跟咸和初年(公元326-334年)的情况差不多。

公元348年七月某天晚上,洪水涌入石头城(今南京),死了好几百人。当时殷浩因为私人恩怨罢免了蔡谟,朝野上下都批评他。再加上小皇帝当政,殷浩和桓温又互相仇视,各自招兵买马,争权夺利,这都是阴盛阳衰的征兆啊!也有人说,洪水涌入石头城是兵灾的预兆。之后殷浩、桓温、谢尚、荀羡这些人年年打仗,老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357年五月,发大水。公元360年四月,又发大水。那时候桓温掌握朝廷大权,到处打仗,又是阴盛阳衰的征兆。

公元366年六月,京师发大水,水深好几尺,连太庙都淹了。朱雀桥上的缆绳都断了,有三艘船被冲进了长江。丹杨、晋陵、吴郡、吴兴、临海五个郡也发了大水,稻子全被淹了,老百姓都饿肚子。话说,公元364年桓温北伐失败,损失惨重,公元365年他又去攻打淮南,打了一年多才拿下,都是老百姓怨声载道造成的啊!

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十二月某天,洪水涌入石头城。第二年,有个叫卢竦的贼人带着几百人冲进皇宫,抢了三个军械库的武器装备,游击将军毛安之后来平定了叛乱,这又是兵灾、阴盛阳衰的征兆。

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六月,发大水。那时候皇帝还小,政事都掌握在将相手里。公元380年五月,发大水。公元381年六月,扬州、荆州、江州三州发大水。公元384年三月,始兴、南康、庐陵三郡发大水,水深五丈!公元386年五月,又发大水。从公元384年打败苻坚之后,朝廷一直在忙着对付中原的事,年年征战,百姓怨声载道。

十三年的十二月,长江水暴涨淹没了石头城,毁掉了大船,死了很多人。唉,真是倒霉!第二年,慕容氏又来骚扰司州和兖州,西北边境的守军疲于奔命,老百姓怨声载道,这都是天灾人祸啊!

十五年七月,沔州好几个郡和兖州都发了大水。那时候,沿河地区争斗不断,征兵打仗,大家累坏了,唉,真是苦不堪言!

十七年六月初一,长江水又淹没了石头城,毁掉了大船,漂走了好多船只,死了不少人。京口西浦也发了大水,死了人。永嘉郡更是海潮汹涌,靠近海边的四个县死了很多人。四年后,皇帝驾崩了,王恭又攻打京城,京城也调兵遣将抵抗,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都是天要亡我啊!

十八年六月初九,始兴、南康、庐陵三郡发了大水,水深五丈!十九年七月,荆州和徐州又发了大水,秋天的庄稼都毁了。二十年六月,荆州和徐州再次发大水。二十一年五月初九,又发大水!那时候,朝政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唉,真是民不聊生!

安帝隆安三年五月,荆州发了大水,平地水深三丈!去年殷仲堪带兵攻打京城,今年春天又杀了郗恢,真是乱世啊!殷仲堪后来也失败了。

五年五月,又发大水!那时候,会稽王世子元显嚣张跋扈,桓玄又独霸西夏,孙恩又造反,真是乱成一锅粥了!

元兴二年十二月,桓玄篡了位。第二年二月初七晚上,长江水又淹没了石头城,无数商船被冲毁,尸体漂浮在江面上,江左地区虽然经常发洪水,但这次规模之大,真是前所未有!三月,义军攻克了建康,桓玄逃跑了,最后被灭了。

三年二月初一晚上,长江水又淹没了石头城,冲毁了很多东西,死了很多人。

义熙元年十二月二十七,长江水又淹没了石头城。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晚上,长江水又淹没了石头城。第二年,骆球的父亲骆环暗中勾结桓胤、殷仲文等人谋反,刘稚也造反,被诛杀的家族有几十家。

三年五月二十七,大水!四年十二月二十一,长江水又淹没了石头城。第二年,王旅北上讨伐。

六年五月十一日,大水!六月初一,卢循到了蔡洲。

公元前138年六月,发大水。公元前137年五月辛巳日,又发大水。公元前136年五月丁丑日,再次发大水。戊寅年,西明门的地基被水冲垮,水涌出来,毁坏了门扇和门槛,这也是水灾造成的土崩。七月乙丑日,淮北地区遭遇风灾和特大洪水,死了很多人。公元前135年七月丙戌日,大水淹没了太庙,百官都去抢救。第二年,皇帝率领军队北上讨伐关河地区的叛乱。

《经》上说:“治理国家要做好五件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要恭谨,言要顺从,视要明察,听要敏捷,思要睿智。恭谨表现为肃穆,顺从表现为治理有方,明察表现为明智,敏捷表现为善于谋划,睿智表现为圣明。吉祥的征兆是:肃穆,则雨水适时;治理有方,则阳光充足;明智,则气候温暖;善于谋划,则气候寒冷适度;圣明,则风调雨顺。不祥的征兆是:狂妄,则雨水不断;僭越,则阳光过于强烈;轻率,则气候炎热过度;急躁,则气候寒冷过度;混乱,则狂风不止。”

《传》上说:“仪容不恭谨,就是不肃穆,其咎在于狂妄,其罚是持续的暴雨,其后果极其恶劣。有时会有妖物出现,有时会有虫害肆虐,有时会有禽兽为害,有时会有下体生上之病,有时会有青色的灾异或吉兆出现。这都是金气克木气的结果。”

书中解释说:凡是草木一类的异常现象,叫做妖。妖就像夭折的胎儿,指的是事情还处于萌芽阶段。虫豸一类的灾害,叫做孽。孽就是指灾害已经开始滋生蔓延了。至于牲畜的灾害,叫做祸,指的是灾害已经很严重了。至于人身上的灾害,叫做痾。痾,是疾病的样子,指的是灾害已经深入骨髓了。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异物生长,叫做眚;从外部来的,叫做祥。祥,就是吉兆的意思。气不相协调,叫做沴。沴就像压迫和侵犯一样,是不和谐的意思。每件事后面都加一句“有时”,是为了说明这些灾害并非一定会同时出现,有的出现,有的不出现,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汉孝武帝时期,夏侯始昌通晓《五经》,善于推演《五行传》,并将它传授给族子夏侯胜,再传给许商,他们都以此教导自己看重的弟子。他们的传授内容与刘向相同,只有刘歆的传授内容有所不同。

第一段:

话说,仪容不端正,那就是不庄重。庄重,就是恭敬的意思。内在叫恭敬,外在叫庄重。当权者如果行为举止不庄重,懒散傲慢,那他就不能恭敬地对待所有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变得狂妄暴躁,所以最终会招致狂妄的灾祸。如果上层傲慢,下层暴虐,阴气就会盛行,所以惩罚就是常常下雨。雨水损害庄稼,衣食不足,就会出现盗贼作乱,最终导致极大的罪恶。

第二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受刑,或者天生相貌丑陋,也是这个道理。如果社会风气狂妄轻浮,道德沦丧,人们就会穿戴奇形怪状的衣服,所以就会出现服饰妖异的现象。水比较活跃,所以会出现龟类的灾祸。《易经》里,巽卦代表鸡。鸡有鸡冠和鸡爪,是文武兼备的样子。但是如果鸡不威武,仪容气质受损,就会出现鸡的灾祸。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雨水多的年份鸡容易死亡或变成怪异的形状,也是这个道理。上层统治者如果失去威仪,就会有强大的臣子危害君主,所以会出现下体疾病。木的颜色是青色的,所以有青色的灾异和吉兆。凡是容貌受损的人,都是木气有病,木气有病就会被金气所伤害,这是气机相通的道理。《易经》里,震卦在东方,代表春天和木;兑卦在西方,代表秋天和金;离卦在南方,代表夏天和火;坎卦在北方,代表冬天和水。春分和秋分的时候,昼夜平分,寒暑相等,所以金木之气容易互相变化,所以容貌受损就会导致秋季阴雨连绵,言语受损就会导致春季干旱。至于冬天和夏天,昼夜相反,寒暑截然不同,水火之气不能互相影响,所以眼睛受伤通常会感到温暖,耳朵受伤通常会感到寒冷,这是气机运行的道理。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就会导致灾祸;顺应自然规律,就会得到幸福。

第三段:

刘歆在《貌传》里说,有鳞虫的灾祸、羊的灾祸、鼻子的疾病。他解释说,在天文东方辰宿是龙星,所以是鳞虫。在《易经》里,兑卦代表羊,木被金所克制,所以导致羊的灾祸,这和常雨的应验是一样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春分和秋分的时候,阴阳之气相互对抗,木气受损,金气旺盛,所以才能互相影响,只有这一件事是这样。灾祸、妖异、疾病、吉兆都是同类现象,不能单独区分。

魏尚书邓飏走路歪歪扭扭的,浑身没个正形,坐着也东倒西歪,好像没手没脚似的,这也太不庄重了!管辂说他这是“鬼躁”,说“鬼躁”是凶险的征兆,预示着不好的结局,后来他果然被杀了。

惠帝元康年间,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弟们,竟然搞起裸体聚会,跟丫鬟、侍女胡闹,谁要是反对,就揍他一顿;谁要是批评,就给他难堪。那些有志气的读书人,都觉得这种事丢人,不屑于参与。其实,这种不庄重的行为,正是胡人入侵中原的预兆啊!后来果然发生了“五胡乱华”,这就是放纵狂妄造成的恶果。

元康年间,贾谧因为权势熏天,经常出入皇宫,跟太子一起玩耍,一点儿也不谦卑。有一次,因为下棋争道,成都王颖生气地说:“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贾谧你竟敢如此无礼!”贾谧还是不悔改,最后也遭到了报应,这就是不庄重行为的惩罚啊!

齐王冏杀了赵王伦之后,自己留下来辅政,百官向他拜见,他坐在那里接受朝拜,对台府发号施令,骄奢淫逸,目中无人,也不按时朝见皇帝,这就是他狂妄自大、不严肃造成的祸患!天下人都很佩服他的功劳,但也担心他会失败,冏却始终不改,最终被灭族。

司马道子在府邸花园里摆摊设点,让他的姬妾们卖酒卖东西,他自己也亲自经商。干宝认为,这是高官失位,沦落到小吏一样的境地。不久之后,道子就被废黜了,最后以庶人的身份结束一生,这就是不庄重行为的报应啊!

安帝义熙七年,要授予刘毅世子的官职,刘毅觉得王命重大,应该设宴庆祝,还亲自请吏佐来监督。到了受封那天,朝廷官员却没怎么重视,默默地在马厩里拜了拜。等到使者回禀,刘毅才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就罢免了郎中令刘敬叔的官职。上天好像在警示人们:这是怠慢礼仪、不严肃的凶兆啊!后来刘毅果然被杀害了。

关于连续不断的降雨,刘歆认为这是《春秋》里记载的大雨,刘向认为这是大水。

魏明帝太和元年秋天,连续下了好几场大雨,很多人暴亡,雷电异常凶猛,甚至连鸟雀都被雷劈死了。根据杨阜上奏的奏章来看,这是长期降雨的惩罚啊!当时天子正处于服丧期间,却一点也不悲伤,还到处打猎,生活奢侈,耽误了农时,所以老天爷才降下大雨作为惩罚。

太和四年八月,下了三十多天的暴雨,伊河、洛河、黄河、汉水都泛滥成灾,那一年闹饥荒。

翻译:太和四年八月,连续下了三十多天的大雨,黄河、洛河、伊河、汉水都涨水泛滥了,导致那一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吴孙亮太平二年二月初一,下大雨,还打雷闪电。第二天,下雪,特别冷。有人说,这个时候应该下雨,但不能下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雨,是惩罚君王不按时令办事。先打雷闪电,第二天又下雪还特别冷,这是双重惩罚,是气候反常。刘向认为,既然已经打雷闪电了,就不应该再下雪,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上天警示说,君王失职,奸臣就要造反。先打雷闪电后下雪,阴气趁着空隙战胜阳气,这是要发生谋逆篡位的预兆啊!孙亮没明白过来,后来就被废了。这跟《春秋》里记载鲁隐公的情况一样。

翻译:吴孙亮太平二年二月初一,下了一场大暴雨,还伴有雷电。第二天,竟然下起了雪,天气冷得不行。有人分析说,这时候应该下雨,但雨不能下这么大,这么大的雨,是老天爷惩罚皇帝不按时令办事。先打雷闪电,第二天又下雪还这么冷,这简直是双重惩罚,气候反常啊!刘向认为,既然已经打雷闪电了,就不应该再下雪了,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老天爷这是在警告:皇帝要是失职了,奸臣就会起兵造反。先打雷闪电后下雪,阴气趁机战胜了阳气,这是要发生谋逆篡位的大事啊!孙亮没搞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后来果然被废黜了。这情况跟《春秋》里记载的鲁隐公的情况很像。

武帝泰始六年六月,下了很大的暴雨。初三,黄河、洛河、伊河、沁水同时泛滥,淹了四千九百多户人家,死了二百多人,淹没了秋收的粮食一千三百六十多顷地。

翻译:武帝泰始六年六月,下了一场特大的暴雨。初三那天,黄河、洛河、伊河、沁水同时决堤泛滥,淹没了四千九百多户人家,死了二百多人,还冲毁了一千三百六十多顷地的秋收庄稼。

太康五年七月,任城国和梁国暴雨成灾,豆子和麦子都坏了。九月,南安郡下了暴雨还下雪,树木都被吹折了,秋收的庄稼也受灾了。那年秋天,魏郡、西平郡九个县、淮南、平原地区,都下了暴雨,还下了霜,秋收的庄稼都受了冻害。

翻译:太康五年七月,任城国和梁国下了暴雨,豆子和麦子都遭了殃。九月,南安郡下了暴雨还下雪,树木都被大风吹断了,秋收的庄稼也受了灾。那年秋天,魏郡、西平郡的九个县、淮南、平原地区,都下了大暴雨,还下了霜,秋收的庄稼都被冻坏了。

惠帝永宁元年十月,义阳郡、南阳郡、东海郡下了暴雨,淹坏了秋天的麦子。

翻译:惠帝永宁元年十月,义阳郡、南阳郡、东海郡下了暴雨,把秋天的麦子都淹坏了。

元帝太兴三年,春天一直下雨下到夏天。那时候王敦掌握大权,这是对他不恭顺的惩罚。

翻译:元帝太兴三年,春天一直下雨下到了夏天。当时王敦专权,这是上天对他不恭顺的惩罚。

永昌元年,春天下了四十多天雨,白天黑夜打雷闪电有五十多天。那时候王敦起兵造反,这是王师战败的预兆。

翻译:永昌元年,春天下了四十多天的雨,白天黑夜打雷闪电持续了五十多天。当时王敦起兵造反,这是朝廷军队战败的预兆。

成帝咸和四年,春天下了五十多天雨,一直打雷闪电。虽然后来杀了苏峻,但他的余党还在石头城据守,等到把他们都消灭以后,大雨才停了。

翻译:成帝咸和四年,春天下了五十多天的雨,而且一直打雷闪电。虽然后来朝廷杀了苏峻,但是他的余党还在石头城据守,直到把他们全部消灭以后,那场大雨才停下来。

咸康元年八月初二,荆州的长沙攸县、醴陵县,武陵郡的龙阳县,这三个县下了大雨,房子都漂起来了,死了人,秋收的庄稼也受损了。那时候皇帝还小,权力掌握在下层官员手里。

翻译:咸康元年八月初二,荆州的长沙攸县、醴陵县,武陵郡的龙阳县,这三个县下了很大的雨,房子都被冲得漂起来了,死了不少人,秋收的庄稼也损失惨重。当时皇帝年纪还小,权力掌握在下面的官员手里。

话说魏武帝那会儿,天下闹饥荒,国库空虚。为了省钱,他打算效仿古代,用粗布做帽子,换掉以前的旧衣服。结果大臣傅玄出来反对,说:“白色是军队的颜色,不是国家的颜色啊!” 干宝也跟着说:“白色素服,那是丧葬的象征啊!而且‘帢’这个字本身就不好听,听着像是乱世夺权,杀戮横行的预兆。”

魏明帝呢,更不得了,他喜欢穿绣花的帽子,披着轻薄的丝绸半袖衫,还经常穿着这身衣服接见正直的大臣杨阜。杨阜看不下去了,直接劝谏说:“陛下这衣服,是什么朝代的法服啊?”魏明帝当时没说话,但心里其实也明白,这衣服不合适。杨阜接着说:“这轻薄的丝绸,根本不是正经的礼服颜色。平常的便服都不用红紫这么鲜艳,何况是接见臣子呢?君主自己穿戴违反礼法的衣服,这就是自作自受,后果自负啊!” 结果魏明帝后来也没活多久,死了之后,他的爵位、家产都散了,后代也没能延续下去,最后魏国也亡了。

景初元年,魏明帝还铸造了两个巨大的铜人,叫做翁仲,放在司马门外。古书上说,出现这种巨大的铜人,往往预示着国家的灭亡。以前长狄在临洮出现,就导致了秦国的灭亡。秦始皇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把长狄当成祥瑞,还铸造铜人来模仿它。魏明帝铸造铜人,也是亡国的征兆,完全不顾及礼法。这都是因为穿戴不符合礼法的衣服造成的灾祸啊!

尚书何晏特别喜欢穿女人的衣服,傅玄又批评他说:“这是妖服啊!衣服的款式样式,是用来区分尊卑贵贱、内外之别的。《大雅》里说‘玄衮赤舄,钩膺镂锡’,这是歌颂华丽的礼服;《小雅》里说‘有严有翼,共武之服’,这是赞美威武的军服。如果内外不分,等级制度混乱,穿戴妖服,那国家和个人都会跟着遭殃。” 傅玄还举例子说:“夏桀穿戴不正规的帽子,最后亡了天下;何晏穿女人的衣服,最后也败坏了家门,这罪过是一样的!”

吴国有些女人爱打扮,把头发紧紧地束起来,发髻高耸过耳,这是吴地流行的风俗,她们把头发束得太紧,以至于失去了正常的比例和美感。所以吴国的风俗,都比较急躁,说话做事都尖酸刻薄,互相攻击。 甚至有人因为守三年丧期过于悲痛而自毁而死。诸葛亮很担忧这种情况,写了《正交论》来劝谏,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也是为了挽救时局的一份努力。

孙休当政以后,衣服的样式变得上面长下面短,而且衣领层层叠叠有好几层,而下摆却只有一两层。干宝说:“上面过于奢侈,下面却俭省逼仄,这是上有所余下有所不足的凶兆啊!”到了孙皓当政,果然是上面奢侈暴虐,下面百姓穷困潦倒,最终导致国家灭亡,验证了干宝的预言。

武帝泰始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衣服上面俭省下面宽大,穿衣服的人都嫌衣领太小,这是君主衰弱,臣子放纵,下克上的征兆。到了元康年间末期,妇女的衣服出现了两裆的设计,加在交领之上,这是内在的东西外露的表现。那些制作车马的人只追求华贵轻巧,而且不断改变样式,都用白色的竹篾做成车身,这大概是古代丧车的遗迹。车子是君子的代步工具,这说明君子没有恒心,做事不务实啊。干宝认为这是晋朝将要发生灾祸的征兆。到了惠帝即位,权力掌握在宠臣手中,这是下克上的应验。到了永嘉年间末期,宫中的妃嫔大量流落到戎狄手中,这是内在的东西外露的应验。等到天下大乱,宰辅和地方官吏大多失职,而且不断改换朝代,不务实,这也是应验。

泰始年间以后,中原地区流行使用胡床和貊槃,还流行羌人的烹煮和貊炙的饮食习惯,达官贵人富户人家,都必备这些器物,吉庆宴会,都把这些摆在首位。太康年间,又用毡子做帽子、腰带和裤脚。老百姓互相开玩笑说,中原地区一定会被胡人攻破。毡子和毳毛都是胡地出产的,而天下人却用它做帽子、腰带和裤脚,胡人已经控制了这三种衣物了,怎么可能不失败呢!到了元康年间,氐羌互相叛乱,永嘉年间以后,刘曜、石勒相继篡夺了中原,此后四夷轮番占据中原地区,这是服饰预兆的应验。

最初制作木屐的时候,妇女的木屐鞋头是圆的,男子的木屐鞋头是方的。圆形代表顺从,所以以此来区分男女。到了太康年间初期,妇女的木屐鞋头也变成了方的,和男子木屐没有区别了。这是贾后专横嫉妒的预兆。

话说晋朝太康年间,全国上下都流行跳一种叫《晋世宁》的舞蹈,舞者手里拿着杯盘翻来覆去地表演,边舞边唱“晋世宁,舞杯盘”。有识之士就说:音乐舞蹈能反映社会现实,现在这舞姿,手里拿着杯盘翻来覆去,太危险了!杯盘是盛酒食的器皿,舞蹈却叫《晋世宁》,意思是说晋朝的士大夫只顾着吃喝玩乐,目光短浅,晋朝的太平盛世就像这手里的杯盘一样,随时可能摔碎。

晋惠帝元康年间,女子流行佩戴五种兵器的饰品,还用金银玳瑁等材料做成斧钺戈戟形状的头饰。干宝认为,男女有别是国家的大事,所以服饰和礼物都应该有所区别。现在女子却用兵器做装饰,这是女子妖邪的极端表现。结果果然应验了,后来贾后专权乱政,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那个时候,女子结婚的时候,会用丝带紧紧束住头发,叫做“撷子紒”。这风俗是从宫中传出来的,很快就在全国流行开来。后来贾后废黜太子,也和这股歪风邪气有关。

元康年间,全国开始流行用乌木做的拐杖,杖头略微加粗,站着的时候就插在地上。乌木,东方之木,是金的臣属。拐杖是扶持身体的工具,乌木杖头比较好用。拐杖插在地上,是旁支侧翼、互相救助的意思;杖头加粗,插在地上,意思是木头因为有了金属的加固,才能独立存在。到了怀愍帝时期,王室多事,朝廷衰败,元帝作为藩王在东方励精图治,维持天下,这就像拐杖扶持身体一样。后来天下大乱,各地都归顺元帝,他最终承接天命,在江外建都,这就像拐杖独立支撑一样。

元康、太安年间,江淮地区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路上聚集了很多破旧的鞋子,多的时候能有四五十双,人们有时会把它们扔进坑里,第二天再去看,鞋子又都回到原处了。有人说,是狸猫把鞋子搬回来的。干宝认为,鞋子是百姓穿的廉价的鞋子,代表着劳苦大众。破旧的鞋子代表着疲惫不堪,道路是四方来往、传递朝廷命令的地方。现在破旧的鞋子聚集在路上,象征着百姓疲惫不堪,将要聚众造反,切断朝廷的命令。太安年间,果然爆发了壬午兵变,百姓怨声载道,江夏张昌起兵造反,荆楚地区纷纷响应,战乱不断,这都是妖邪作祟的结果。

一开始,魏国人发明了一种白色的头巾,在前面缝一条横线来区分前后,叫做“颜帢”,后来就流行开了。到了永嘉年间,人们逐渐取消了这条缝线,叫做“无颜帢”,妇女们束发的样式也越来越松散,发髻扎得不够结实,根本立不住,头发都披散在额头上,只露出眼睛。 “无颜”是羞愧的意思,“覆额”是惭愧的样子。发髻越来越松散,说明天下礼义崩坏,人们放纵情性,最终会导致巨大的耻辱。永嘉年间以后,两位皇帝都没能复位,天下人都感到羞愧。

永嘉年间,士大夫们都流行穿生丝单衣。有识之士指出:“这可是古代的繐衰,是诸侯向天子进献的衣服。现在无缘无故地穿这种衣服,恐怕有什么预兆!”后来果然发生了胡人的叛乱,皇帝因此被害。

元帝太兴年间,士兵们用红色的布袋子绑扎发髻。有识之士说:“发髻在头上,代表天,是君道的象征;布袋子代表地,是臣道的象征。现在用红色的布袋子绑扎发髻,这是臣道侵犯君道的象征啊!”结果王敦就造反了。

以前羽扇的柄比较短,柄上刻着象牙的形状,扇子上用十根羽毛,取其整数。从东晋中兴初期开始,王敦南征时,开始把羽扇改成长柄,柄的下端可以握住,而且减少了羽毛,只用八根。有识之士对此非常不满,说:“羽扇,是翅膀的意思。把柄做长,是要拿着柄来控制翅膀;把十根羽毛改成八根,是已经有所准备,又要有所夺取的意思。这大概就是王敦擅权控制朝廷,又想用没有德行的才能来窃取权位。”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也越来越短,腰带只系到腋下;戴帽子的,又用带子绑住脖子。下级压迫上级,上级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穿的裤子,裤腿是直筒的,没有收口,裤腿下端很大,像个喇叭裤。不久,王敦果然谋反,两次攻打京城。

海西皇帝继位后,忘记戴豹尾。上天好像在警告他:豹尾是仪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人用来显示威仪的。而海西皇帝在应该显示威仪的时候却忘记了豹尾,这是不应该忘记而忘记的。他不是治理社稷的人,所以忘记了豹尾,预示着他的统治不会长久。不久,他就被人废黜了。

孝武帝太元年间,大家都不戴帩头了。有人说,这可不是好兆头啊!“头”代表君主,“帩”是装饰君主的,现在突然不戴了,就像君主身边没了辅佐大臣,国家要出大事了!果不其然,到了安帝时期,桓玄篡了位。

旧时穿的鞋子,鞋齿都露在鞋帮外面,叫“露卯”。太元年间,鞋齿突然都不露出来了,叫“阴卯”。有识之士说,“卯”通“谋”,这“阴卯”预示着会有阴谋诡计发生。到了烈宗末年,骠骑参军袁悦之开始拉帮结派,到隆安年间就策划阴谋,互相倾轧,最终导致了大乱。

太元年间,公主和贵族妇女都流行梳那种蓬松的倾斜的发髻,认为很漂亮。因为用的假发很多,戴着不舒服,于是就先把假发固定在木架或笼子上,叫做“假髻”,也叫“假头”。穷人家买不起,就自称“无头”,向别人借“头”戴。这风气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也是一种妖异的现象。没过多久,孝武帝就驾崩了,天下大乱,很多人被杀,死伤无数,很多人都丢了性命。到了下葬的时候,人们都用刻木头、蜡或者捆扎蒲草做成假头,这不正应验了“假头”的预兆吗?

桓玄篡位后,宫殿里挂上红色的帷帐,用黄金镂空雕刻成图案,四个角上还有金龙衔着五彩羽毛的流苏。大臣们私下议论说:“这也太像囚车了!”没多久,桓玄就失败了,这也应验了这种服饰的妖异之兆。

晋朝末年,人们都戴着小小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追求一种洒脱不羁的风尚,这种风气在朝野上下盛行。有识之士说:“上面小,下面大,这是要改朝换代的预兆啊!”不久之后,宋朝就建立了。

魏明帝景初二年,廷尉府里有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但是它既不打鸣也不啼叫。干宝说:“这一年宣帝平定了辽东,百姓开始有了参与国家大事的能力,这是预兆。但是晋朝的三位皇后都以臣子的身份结束一生,既不打鸣也不啼叫,这也是天意啊!”

惠帝元康六年,陈国有一只母鸡生下了一只没有翅膀的公鸡,这只公鸡长大后,掉进坑里死了。王隐认为:“公鸡象征着继承人,坑象征着母亲。现在母鸡生下没有翅膀的公鸡,又掉进坑里死了,这是不是说继承人没有羽翼,被母亲陷害了呢?”后来贾后诬陷杀害了愍怀太子,这不正应验了这个预兆吗?

太安年间,周玘家里的母鸡跑到屋檐下躲了好几天,才下来。它拍打翅膀,大声鸣叫,羽毛却一点都没变。后来发生了陈敏的事。陈敏虽然控制了江州一带,但最终没有建立起什么像样的制度和文治,大概就像那只鸡一样吧。最后,他被周玘给灭了。鸡的异常出现在周玘家,也是天意啊!京房的《易传》里说:“母鸡像公鸡一样啼叫,预示着当权者不会兴盛。”

元帝太兴年间,王敦镇守武昌,有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上天的警告好像在说:母鸡变成公鸡,臣子要凌驾于君主之上。后来王敦果然又攻打京城了。

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四月,广陵高平的阎嵩家母鸡生下来就没有右翅膀,彭城人刘象家的鸡有三只脚。京房《易传》里说:“君主听信妇人和老妇人的话,就会出现鸡的怪异现象。”当时,朝廷上下都听信女尼和老妇人的话,过分地赏赐她们,所以才出现了这些怪异的现象。

安帝隆安元年八月,琅邪王道子家一只青色的母鸡变成了红色的公鸡,既不啼叫也不打鸣。桓玄将要篡位,却不能成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四年后,荆州有只鸡生出了角,角很快又掉了。那时桓玄刚开始在西夏地区专权,狂妄自大,不遵守规矩,所以才出现了鸡的怪异现象。上天的警告好像在说:角,是兵器的象征,角很快掉了,是暂时兴起却不能长久的妖孽啊!后来的结果都应验了。

元兴二年,衡阳有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八十天后羽毛就枯萎了。上天的警告好像在说:衡阳,是桓玄楚国的战略要地。桓玄篡位后,果然八十天就失败了,这就是应验啊!

武帝咸宁元年八月丁酉日,大风刮倒了大社树,树里冒出了青色的气体,这是吉兆啊!占卜说:“东莞将要出现帝王。”第二年,元帝出生了。当时,元帝的祖父武王被封在东莞,后来迁封到琅邪。孙盛认为这是中兴的预兆。晋室的动乱,武帝的后代没有留下一个,大社树被刮倒的预兆,也是常风的一种惩罚。

惠帝元康年间,洛阳南山有只虻虫发出声音,说:“韩尸尸”。懂占卜的人说:“韩氏家族将要灭亡,说‘尸尸’是说全部都死光的意思。”后来韩谧被诛杀,韩氏家族也因此被灭族了,这也是吉兆啊!

公元226年正月,魏文帝曹丕去许昌视察。结果许昌城南门莫名其妙地塌了,曹丕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所以没进城,直接回洛阳去了。这叫“金克木”,木头自己动,就是不好的预兆啊。 五月,曹丕就去世了。京房的《易传》里说:“上下都违背了天意,所以才会出现城门倒塌这种怪事。”

公元316年六月,东晋元帝司马睿在吴郡(今江苏苏州)的米仓突然自己倒了。这就像老天爷在警告似的:米仓啊,是存放粮食的地方,它自己倒了,说明粮食要涨价,没法买卖了。那一年果然大饥荒,死了好多人,数都数不清。

公元324年,周莚投奔了王敦,盖好房子后,刚建好的五间六梁的房子,突然就塌了,其他的屋梁还挂在柱子上。这又是“金克木”啊!第二年五月,钱凤造反,周莚一家都被灭了,他家所在的湖熟也很快变成废墟了。

公元402年正月丙子日,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儿子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准备讨伐桓玄,在扬州南门竖起帅旗,结果东边的旗杆怎么也立不稳,费了好大劲才立好。这离“妖孽”也差不多了。后来司马元显果然被桓玄抓住了。

公元405年五月,乐贤堂倒塌了。当时皇帝昏庸无能,根本没想过要“乐贤”,所以这座堂子倒塌,也是天意啊。

公元411年五月,国子监的圣堂倒塌了。这就像老天爷在警告:圣堂啊,是礼乐之本,它自己倒了,说明江山社稷要衰败了。不到十年,皇帝就禅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