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敬虞皇后,本名叫孟氏,是济阳外黄人。她爸爸叫豫,具体情况可以看《外戚传》。 皇上还是琅邪王的时候,娶了她做妃子,可惜没有生孩子。永嘉六年,她去世了,那时候才三十五岁。
皇上当上晋王后,追封她为王后。有人建议应该另外给她建庙,皇上说:“现在宗庙还没建好,不宜再兴建新的工程,就在她陵墓上面修个屋子做庙吧。” 到了太兴三年,皇上正式下诏书册封她为皇后,诏书里说:“朕遵从上天的旨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哀悼妃子早逝,她美好的名声被埋没了,她在家里和国家都没能起到表率作用,对我的教导也有所欠缺,朕心里非常悲伤。追封谥号是先王留下来的规矩。现在派使者拿着节杖,兼任太尉万胜,奉上册封皇后的玺绶,用太牢祭祀她。她的灵魂如果有知觉的话,一定会感到高兴的。” 然后就把她陪葬在太庙,葬在建平陵。太宁年间,明帝追念母亲的养育之恩,追封豫的妻子王氏为云阳县君,追封他母亲的再嫁丈夫、散骑常侍新野王罕的妻子为平阳乡君。
豫章君荀氏,是元帝的妃子。一开始很受宠爱,生了明帝和琅邪王裒,因此遭到虞皇后的忌恨。她觉得自己地位低微,心里一直很怨恨,被皇帝责备,渐渐疏远了。明帝即位后,封她为建安君,还给她另建了府邸。太宁元年,皇帝把她接回宫里,待遇非常优厚。等到成帝即位后,对她的尊重和太后一样。咸康元年,她去世了。皇帝下诏说:“朕年少时遭遇不幸,没有得到母亲的教诲,抚养我的辛苦,都是建安君的功劳啊!她突然去世,我心里非常悲痛,永远怀念她生前对我的恩情。追封她为豫章郡君,并在京都给她另建庙宇。”
庾文君,是颍川鄢陵人。她老爸叫庾琛,具体情况可以去查查《外戚传》。她这个人啊,心地善良,长得也漂亮。元帝听说后,就让她当了太子妃,因为她品德好,大家都挺认可她。后来明帝登基,就立她为皇后。册立皇后的诏书里写着:“庾氏你啊,以前就受了皇上的旨意,做了太子妃,在东宫里勤勤恳恳,为人处世都循规蹈矩。你为人诚实,顺从孝顺,做到了贤良淑德;你端庄守礼,也展现了美好的品德。朕以前经历过很多磨难,心里一直很不安。朝中大臣们,参考了历朝历代的典籍,都认为应该尊崇嫡长子继承制,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所以应该让你当皇后,来侍奉宗庙。因此,朕追溯先帝的意愿,没有改变之前的决定,特地派使者拿着节杖,兼任太尉的职位,来授予你皇后玺绶。女人的品德应该温柔,媳妇应该孝顺婆婆,要重视祭祀的礼仪,要和睦家庭,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家业兴旺,才能成为天下母亲的榜样,潜移默化地教化天下。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要从书本中吸取经验,祸福无门,兴衰由人,即使安稳了也不能掉以轻心。你一定要谨慎啊!”
等到成帝即位,尊她为皇太后。大臣们奏请说:皇上年纪还小,应该效仿汉朝和熹皇太后那样临朝听政。皇太后推辞了好几次,最后没办法,才开始处理政务。她哥哥庾亮担任中书令,负责传达诏令,百官上奏的时候都称呼她为“皇太后陛下”。咸和元年,有关部门奏请追封皇太后的父亲和母亲毌丘氏,皇太后推辞了好几次,就是不同意。后来苏峻造反,京城都被攻破了,皇太后受到了惊吓和侮辱,忧郁成疾而死,享年三十二岁,当了六年皇后。后来成帝非常想念她,追封庾琛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追封毌丘氏为安陵县君,追封皇太后的从母荀氏为永宁县君,何氏为建安县君。庾亮也上表陈述皇太后的遗愿,推辞了朝廷的封赏。
杜皇后,名叫陵阳,是京兆人,镇南将军杜预的曾孙女。她父亲叫杜乂,记载在《外戚传》里。成帝之后几代都是有名的贤德之辈,咸康二年,隆重地把她立为皇后,当天就入宫了。皇帝在太极前殿接见她,群臣都来祝贺,直到天黑,宫门关闭,百官才散去。皇后年轻的时候姿色平平,而且成年后还一直没有长出牙齿,所以来提亲的人都被她家婉拒了。等到皇帝下聘那天晚上,她的牙齿竟然一夜之间全长出来了! 为此,还把宣城陵阳县改名为广阳县。咸康七年三月,皇后去世,年仅二十一岁。 外朝官员每五天去一次陵墓祭奠,内朝官员每天都去,直到下葬才停止。皇后在位六年,没有生育子女。
早些时候,江南三吴地区的女子们互相约定都戴白色的花,看起来像白色的柰子(一种水果),她们传说天上的织女死了,她们戴白花是为织女穿孝,皇后去世这件事应验了这个说法。皇帝下诏说:“吉凶典仪,当然应该周全准备。但是,丰俭的程度,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何况是在地下,过多的装饰又有什么用呢!现在皇后的陵墓修建,一切从简,陵墓里只要打扫干净就行了,不准用涂车、刍灵(古代丧葬用的物品)。” 有官员奏请建造凶门柏历(一种丧葬建筑)和调拨挽郎(送葬的人),都被皇帝拒绝了,还禁止远近地方派人来吊唁。第二年元旦,有官员奏请废除音乐。皇帝下诏废除管弦乐,但保留金石乐(古代乐器)。
孝武帝即位后,宁康二年,把皇后的母亲裴氏封为广德县君。裴氏的名字叫穆,是长水校尉裴绰的孙女,太傅主簿裴遐的女儿,太尉王夷甫的外孙女。她家世显赫,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裴遐曾经跟随东海王司马越被害,没有留下儿子,只有裴穆渡过长江,后来享尽荣华富贵,在南掖门外建了一座宅子,后世称之为“杜姥宅”。
话说章太妃,姓周,当初被选中进了成帝的后宫,很受宠爱,生下了哀帝和海西公。一开始她的封号是贵人。哀帝登基后,皇帝下令让有关部门商议章贵人的封号应该怎么改。太尉桓温觉得应该封她为夫人,尚书仆射江虨却认为应该封为太夫人。最后,皇帝下旨,尊封她为皇太妃,享受和太后一样的礼仪和服饰。 皇帝还下令询问朝臣们,是不是应该对皇太妃行最高的敬礼,符合礼仪规范。太常江逌认为,皇太妃的位号毕竟没到最高级别,所以不必行最高的敬礼。
兴宁元年,章太妃去世了。哀帝想为她穿戴最隆重的丧服,表示哀悼。江虨就建议按照礼制,应该穿三年麻衣孝服。但是皇帝想缩短服丧期,只穿一年。江虨又上奏说:“这样过于委屈自己的感情,所以应该严格遵守祖宗的礼法。”哀帝听了他的话,就同意了穿三年麻衣孝服。
康献褚皇后,真名叫蒜子,是河南阳翟人。她爸爸叫褚裒,你们可以在《外戚传》里找到他的记载。皇后从小就聪明有见识,年轻的时候因为名声好嫁给了琅邪王当王妃。康帝登基后,她被立为皇后,她母亲谢氏也被封为寻阳乡君。等到穆帝即位,她就被尊为皇太后。那时候穆帝年纪还小,还没亲政。司徒蔡谟等人上奏说:“皇上聪明过人,继承了皇位,天下百姓都因此受益。您身为太后,应该像古代那些贤德的母亲一样教导皇上。就像涂山氏帮助夏朝,简狄帮助殷朝一样,都是因为贤德的母亲,才使得国家兴盛。我们希望您能像古代的两位贤后一样,以温柔贤淑的品德治理国家,临朝听政,安定天下。现在国家危急,百姓性命攸关,我们这些大臣每天都忧心忡忡,处理着无数政务,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您的时候,这可是上天赐予的良机,可不是您谦让的时候。汉朝的和熹皇后、顺烈皇后都曾经临朝听政,我们可以效仿她们的做法。我们实在太担心了,所以恳请您临朝听政,顺应祖宗的意愿,体恤百姓,这样才能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皇太后下诏说:“皇帝年纪还小,确实需要各位大臣辅佐,才能实现先帝希望重用贤才的遗愿,延续我们家族的荣光,才能不辜负祖宗留下的基业,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你们的奏章我收到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我一向谦虚谨慎,希望能够遵循妇道的原则,所以不会违背你们的意愿,这都是为了国家。我怎么会固执地坚持不理政务,违背先帝的旨意呢?我决定听从你们的建议。” 于是她开始临朝听政,处理朝政。
有司奏请说,既然谢夫人被追封为皇后,那么荀夫人和卞夫人也应该追赠,她们都是先帝的母亲。太后不同意。太常殷融根据郑玄的解释进行论证,卫将军王裒在宫里对太后非常恭敬,太后回娘家的时候,王裒待太后就像家人一样。太后下诏说:“典礼制度确实还不完善,按照你们的奏请去做,我的心里实在不安,再仔细研究一下吧。”征西将军杜预和南中郎将尚书认为,“父亲的尊严体现在家庭内部,君臣的敬重体现在天下,郑玄的解释符合情理和礼制”。太后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从此以后,朝臣们都对王裒非常敬重。
皇帝成年加冠礼之后,太后下诏说:“以前遭遇不幸,皇帝年幼,皇室根基薄弱,如同岌岌可危的珠玉。百官卿士都遵循前朝的规矩,劝谏辅佐摄政。为了社稷安危,为了遵循祖制,他们尽心尽力,不敢怠慢。仰仗列祖列宗的神灵保佑,依靠各位皇后的力量,皇帝完成了加冠礼,礼仪周全,德行完备,可以亲临朝堂,治理万国了。现在我把政事交还给皇帝,一切恢复旧制。”于是太后住在崇德宫,亲笔写信给群臣说:“以前因为皇帝年幼,所以听从各位皇后的意见,由于我年老体弱,又接连遭遇丧子之痛,悲伤忧愁,日夜难安。司徒王导德高望重,帮助我克服困难,王室能够延续至今,全靠他。皇帝已经完成了加冠礼,但是天下尚未统一,五胡叛乱,奸邪当道,战争不断,百姓困苦。希望各位大臣深谋远虑,齐心协力,辅佐幼主,弥补我的不足。我这个寡妇将回到别宫,安度余生。我时刻挂念着国家和家庭,所以写信给你们说这些心里话。”
等到哀帝和海西公当政的时候,太后又临朝称制。桓温废黜海西公的时候,太后正在佛堂烧香,内侍禀报说:“外面有紧急奏章。”太后就出来了。她倚着门看奏章,只看了几行,就说:“我本来就怀疑这件事”,看到一半就停下了,要来笔墨回复奏章,写道:“我这个寡妇遭遇各种忧患,心里时刻思念着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亲人,痛心疾首。”桓温最初呈上诏书草稿的时候,担心太后意见不同,紧张得汗流浃背,脸色都变了。等到诏书发布后,桓温非常高兴。
简文帝当皇帝后,尊他的皇后为崇德太后。后来简文帝死了,孝武帝年纪还小,桓温也去世了。大臣们上奏说:“皇家接连发生不幸的事,灾难接踵而至,国家忧患重重,又失去了辅佐大臣桓温,天下人心惶惶,不知道该怎么办。皇上虽然天资聪颖,非常优秀,但是年纪还小,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一心想为国家做事,却顾不上处理政务。我们恳请太后您凭借着您厚德载物、慈祥仁爱的品德,在国家多难的时候临朝亲理政事。您以前治理国家,政绩显著,百姓都称赞您,您的功德远播四方。即使是古代贤明的后妃,如莘氏、殷氏、妊氏、姒氏,她们的功德也无法与您相比。所以,大家一心一意地拥戴您,盼望着您能拯救国家,日夜都牵挂着您。顺应时势,这是《周易》里提倡的,稳定国家社稷,这是您作为长者的责任。我们恳请太后您处理国家大事,整顿政治,以此慰藉列祖列宗,安定百姓。”
太后下诏说:“皇家不幸,接连遭遇困难。我看了你们的奏章,更加悲痛。朝中大臣都认为皇上年纪还小,大家都很想念他,但他还不能亲理政事,所以号令应该有个依靠。只要能安定国家,造福天下,我也没有什么坚持的,就同意你们的请求。只是我能力有限,希望你们能尽心辅佐我。”于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孝武帝成年后,下诏说:“我成年了,婚冠礼仪都已完成,天下百姓都盼望着我能亲理政事,开创盛世。现在我把政事交还给太后,一切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于是太后再次被称为崇德太后。
公元384年,晋孝武帝驾崩在显阳殿,享年61岁,在位40年。 他母亲是皇帝的嫂子,当时朝臣们对该穿什么丧服议论纷纷。太学博士徐藻就说了:“孝敬父亲就像孝敬君主一样重要啊。《礼记》里说‘丈夫遵循父亲的教诲,妻子就遵循母亲的教诲’,那丈夫遵循君主的教诲,妻子就应该遵循皇后的教诲。皇后应该穿齐衰的丧服,这是符合孝敬母亲的道理。鲁国批评逆向祭祀,是为了表明尊卑有序。现在皇上亲自祭祀康帝、穆帝、哀帝和靖后,对他们的孝敬如同对上天一样,怎么能对君主尽孝,却对自己的亲人怠慢呢?我认为应该穿齐衰服。” 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
穆章皇后何氏,名字叫法倪,是庐江郡灊县人。她父亲何准,在《外戚传》里有记载。因为家族显赫,她被选中。公元357年八月,皇帝下诏书说:“皇帝告诉前太尉参军何琦:天地万物自有其始,人伦关系也由此而生,夫妇关系更是如此,为的是奉养天地宗庙社稷。我和大臣们商议,都认为应该按照旧例来办。现在派使持节太常彪和宗正综,按照礼仪去向你们家纳采。”何琦回复说:“前太尉参军、都乡侯,卑微如尘土的臣何琦叩头再拜。皇上恩典,竟然要到我们这样卑微的家族来求婚,真是倍感荣幸。我叔祖的女儿,也就是故散骑侍郎何准的女儿,虽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养,但衣着举止还算得体。我们一定遵照旧章,恭敬地执行皇上的旨意。” 皇帝又派兼任太保的武陵王司马晞和兼任太尉的中领军司马洽,持节册立何氏为皇后。
唉,她没有儿子。哀帝登基后,尊她为穆皇后,让她住在永安宫。后来桓玄篡位了,就把皇后挪到了司徒府。路过太庙的时候,皇后下车痛哭,哭得好多人都跟着伤心。桓玄听说后大发雷霆,骂道:“天下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这关你何氏女子什么事!” 然后就把皇后降为零陵县君,跟安帝一起往西边走,到了巴陵。后来刘裕起兵造反,殷仲文把皇后接回了京都。朝廷还下令说:“战争不断,老百姓都饿肚子,可皇家的吃穿用度却很奢侈,这怎么能和百姓同甘共苦呢?要减少供给,别太铺张浪费!” 皇后从远方回来后,想祭拜陵庙,但是官员们说战乱还没平息,就给推迟了。元兴三年,她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当了四十八年的皇后。
哀靖王皇后,名叫穆之,是太原晋阳人,司徒左长史濛的女儿。她一开始是琅邪王妃。哀帝即位后,被立为皇后,她母亲爰氏也追封为安国乡君。皇后在位三年,没有生下孩子,兴宁二年去世了。
废帝孝庾皇后,名叫道怜,是颍川鄢陵人。她父亲冰,有单独的传记记载。她最初是东海王妃。等到皇帝登基后,她就当上了皇后。太和六年去世,葬在敬平陵。后来皇帝被废为海西公,皇后也被追贬为海西公夫人。太元十一年,海西公在吴地去世,又把她和海西公合葬在了吴陵。
郑阿春,河南荥阳人,出身名门望族。她爷爷是临济县令,爸爸是安丰太守。阿春小时候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只有四个姐妹,她是老大。她先嫁给了渤海田家,生了个儿子后就守寡了,于是就住在舅舅濮阳吴家。后来元帝当了丞相,元帝的原配去世了,打算娶吴家姑娘为夫人。阿春和吴家姑娘一起在后花园玩的时候,有人看见了,就告诉元帝说:“郑家姑娘虽然是寡妇,但比吴家姑娘强多了!”
建武元年,元帝就把阿春娶进了琅邪王府,非常宠爱她。虽然阿春很受宠,但她总是愁眉苦脸的。元帝问她为什么,阿春说:“我还有几个妹妹,中间那个嫁给了长沙王褒,剩下的两个还没嫁出去,我怕因为我做了妾室,她们就没人要了。”元帝就找了个机会跟刘隗说:“郑家还有两个姑娘没嫁,你帮着找个好人家,别让她们委屈了。”刘隗就把他侄子娶了郑家第三个姑娘,把最小的姑娘嫁给了汉中李家,都嫁给了不错的家庭。元帝还把长沙王褒叫来当尚书郎,讨阿春的欢心。后来,阿春生下了琅邪悼王、简文帝和寻阳公主。元帝称帝后,虽然阿春只是个夫人,但他下诏书让太子和东海王、武陵王都得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她。元帝去世后,阿春被封为建平国夫人。
咸和元年,阿春去世了。当时简文帝还是琅邪王,他非常悲痛,按照最隆重的礼仪服丧。朝廷官员因为简文帝是过继的儿子,认为应该减轻丧服的等级,但大臣们没敢纠正,反而奏请免去国相诸葛颐的职务。简文帝上书说:“我母亲生前在我这儿,死后也葬在这儿,虽然我是过继的,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别扭,这都是我的私情啊。以前敬皇后去世的时候,孝王也是过继的,但他还是穿了最隆重的丧服。这是个明显的例子,我以此为准则。”明穆皇后尊重简文帝的孝心,就把他从琅邪王改封为会稽王,追封阿春为会稽太妃。等简文帝当了皇帝,还没来得及追尊阿春为皇后,临死前,他把儿子道子封为琅邪王,让他继承会稽国,继续祭祀太妃。
公元384年,孝武帝下诏说:“会稽太妃的品德高尚,她的美名广为流传,她的贤德教化,光辉延及于晋朝。先帝想追尊她为圣善之人,但朝臣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事情迟迟未能解决。我继承先帝的遗愿,一直记挂在心。现在我遵照先帝的遗旨,效仿《春秋繁露·阳秋》中记载的汉孝怀帝的故事,追尊太妃为简文太后。” 然后,就在太庙的西边给她修建了庙宇,她的陵墓叫做嘉平陵。“会稽太妃文母之德,徽音有融,诞载圣明,光延于晋。先帝追尊圣善,朝议不一,道以疑屈。朕述遵先志,常惕于心。今仰奉遗旨,依《阳秋》二汉孝怀皇帝故事,上太妃尊号曰简文太后。”
接着,大臣们都揣摩皇帝的意思,很多人觉得郑太后应该和元帝一起祭祀。皇帝就问太子前率徐邈,徐邈说:“我查阅了《春秋繁露·阳秋》的记载,母亲的地位是因儿子而尊贵的。鲁隐公尊崇桓公的母亲,但另立了仲子的庙宇,并没有让她和惠公一起祭祀。再说,郑太后生前并没有与先帝结为夫妻,现在要让她成为祖先的配偶,这于理不合啊!追尊她为太后,给她修建陵墓,这些都是臣子应尽的礼数。但是,让她与先帝合葬,一起祭祀,这就违背了道理。” 皇帝听了徐邈的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简文顺皇后,名叫简姬,是太原晋阳人。她父亲叫遐,他的事迹记载在《外戚传》里。因为她家族显赫,所以一开始被封为会稽王妃,生下了儿子司马道生,也就是世子。公元358年,简文皇后和儿子都失宠了,都被幽禁起来,后来皇后忧郁而死。“简文顺王皇后,讳简姬,太原晋阳人也。父遐,见《外戚传》。后以冠族,初为会稽王妃,生子道生,为世子。永和四年,母子并失帝意,俱被幽废,后遂以忧薨。” 公元373年,孝武帝即位后,追尊她为顺皇后,把她和简文帝合葬于高平陵,并且追赠她父亲遐为特进、光禄大夫,还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咸安二年,孝武帝即位,追尊曰顺皇后,合葬高平陵,追赠后父遐特进、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李太后,原名陵容,出身微寒。当初简文帝还是会稽王的时候,有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自从道生被废黜,献王早逝后,后宫的妃嫔们十年都没能怀孕。简文帝就让占卜师扈谦占卜,扈谦说:“后宫里有个宫女,将来会生下两个贵子,其中一个会使晋朝盛世延续。”当时,徐贵人生下了新安公主,因为美丽贤德而受宠。简文帝一直盼着她怀孕,可多年都没能如愿。这时,有个叫许迈的道士,朝中大臣都夸他道术高深。简文帝就随意地问他,许迈回答说:“我这个人喜欢山水,根本不懂什么道术,这种事我可说不准!不过殿下您德行深厚,福泽绵长,应该延续后代,最好还是按照扈谦说的去做,广纳后宫。”简文帝听了这话,就更加广纳妃嫔。
过了几年还是没有孩子,简文帝就让擅长相面的人把所有受宠的妃嫔都叫来给他看相,都说都不是能生下皇子的人,又把宫里的婢女都叫来给他看。当时陵容还是个宫女,在织坊工作,个子高挑,皮肤黝黑,宫人们都叫她“昆仑”。相士看到陵容后,惊讶地说:“就是她了!”简文帝为了国家大事,就召她侍寝。陵容后来多次梦见两条龙枕在膝盖上,日月都落入怀中,觉得这是吉兆,就告诉了身边的宫女们。简文帝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后来果然生下了孝武帝、会稽文孝王和鄱阳长公主。
孝武帝登基后,尊陵容为淑妃。太元三年,晋升为贵人;九年,又晋升为夫人;十二年,加封为皇太妃,享受的待遇和太后一样。太元十九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上奏说:“母以子贵,应该给予更高的礼遇。皇太妃德行高尚,福泽深厚,为圣上带来了祥瑞,继承了先祖的优秀品质。虽然尊卑有别,但称呼却不够尊贵,这不能表达圣上的心意,也不符合天意人情。应该提升她的名号,并参照之前的典籍。”八月辛巳日,孝武帝在皇宫里,派太保刘耽去尊封陵容为皇太后,居住在崇训宫。安帝即位后,又尊她为太皇太后。
公元399年,(晋安帝司马德宗)驾崩在含章殿。大臣们对他的丧服制度产生了争议。左仆射何澄、右仆射王雅、尚书车胤、孔安国、祠部郎徐广他们一起讨论说:“太皇太后(晋安帝的祖母)的尊号名位完全符合礼制,地位尊崇,如同皇极一样,丧服的制度和礼仪都应该周全。按照《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阳秋’的记载,母亲因儿子而尊贵,既然她被称为夫人,那丧服就应该按照正规的礼制来办理。所以,给她追封‘成风显夫人’的称号,按照文公服丧三年的标准来办理丧事。儿子对父母的生养之恩,理应尊崇和重视。况且,祭祀祖先,子孙后代永无止境,所以追封并服丧是理所当然的,不必拘泥于形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丧服制度。如果担心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那我们就从重考虑,认为应该像对待祖母那样,服三年齐衰的丧服。” 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意见。
皇后和其他所有官员都穿了齐衰的丧服,只有永安皇后一个人举行了哀悼仪式。 然后,在西堂设灵堂,在神兽门举行丧葬仪式,安葬在修平陵,神主牌位则和宣太后一起供奉在庙里。
孝武帝要选皇后,就先去问问大臣们的意见。当时,王蕴的儿子王恭,年纪轻轻就见过谢安,谢安对他印象特别好,非常敬重他。后来谢安跟别人说:“以前毛嘉在魏朝丢脸,杨骏差点儿把晋朝搞垮。如果皇上要选皇后,女方有父亲的,只有像王蕴这样有地位的人家才行。” 接着,皇上就打听王蕴的女儿,听说她长得漂亮,品德也好,就选了她。
宁康三年,桓冲他们上奏皇上说:“我们听说天地之道,是相互依存才能形成的;皇帝和皇后的德行,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使国家兴盛。这样,才能使各种事物各得其所,伦理秩序井然,国本稳固,江山永固。天人和谐,都离不开这一点。涂山氏与大禹结为夫妻,夏朝因此兴盛;妊姒嫁给周文王,周朝因此昌盛。现在皇上要立皇后了,应该好好挑选。我们听说王蕴的女儿,天性温柔顺从,样样都好。而且她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积德行善。我们认为她可以配得上皇上,可以恭敬地侍奉宗庙,她的美德能影响后宫,可以成为天下妇女的榜样。” 皇上听了之后,就娶了王蕴的女儿为皇后。还封王蕴的妻子刘氏为乐平乡君。
这位皇后呢,爱喝酒,还很嫉妒,皇上很头疼。于是皇上把王蕴叫到东堂,把皇后不好的行为都说了,让王蕴好好管教女儿。王蕴摘下帽子,向皇上谢罪。皇后后来稍微收敛了一些。太元五年,皇后去世了,那年她才二十一岁,葬在了隆平陵。
安德陈太后,名叫归女,是松滋浔阳人。她父亲陈广,是靠着歌舞进入仕途的,做到平昌太守。陈太后长得漂亮,还会唱歌跳舞,进宫做了淑媛,生下了安帝和恭帝。太元十五年去世了,追封为夫人,后来又追尊为皇太后,神主放在宣太后庙里,她的陵墓叫熙平陵。
安僖王皇后,名叫神爱,是琅邪临沂人。她父亲是献之,母亲是新安愍公主。太元二十一年,她被立为太子妃。安帝即位后,她被立为皇后。她没有生孩子。义熙八年,她在徽音殿去世,那年她二十九岁,葬在休平陵。
褚皇后,原名叫灵媛,是河南阳翟人,她爸爸是义兴太守褚爽。她一开始是琅邪王的王妃。元熙元年,她被立为皇后,生了海盐公主和富阳公主。后来皇帝把皇位禅让给宋朝,她就降为了零陵王妃。宋元嘉十三年她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葬在冲平陵。
史书上说:褚皇后端庄稳重,与皇帝相配,德行美好;她性格温和,与太阳的光辉一样明亮。所以说,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相结合,万物才能得以孕育;火热和湿润才能调和六气,使万物生长。用贤淑来形容她,文思敏捷,她的优秀品质,确实值得称赞。宣穆皇后和褚皇后一样,德行高尚,辅佐皇帝度过艰难时期,像涂山氏一样留下美名,皇室的兴盛,都离不开她母仪天下的功劳。
可是武元皇后杨氏,却干预朝政,见识短浅,偏爱私情,她拒绝听从卫瓘的劝告,看不透张泓的诡计,她的阴险狡诈,遮蔽了皇帝的明智,导致晋朝逐渐衰弱,这都是她造成的。惠帝的性格天生暴戾,见识浅薄,像鸣蛙和文蛤一样愚笨。南风肆虐,祸乱上天。他刚当上皇帝,就显露出凶狠残暴的本性;当他看到梓树时,就下令用鸩酒毒死大臣。褒姒灭周,比起惠帝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妺喜亡夏,更不足一提。中原沦陷于战火,祸根就在这里。
以前高宗皇帝年幼昏庸,把朝政大权交给元老大臣;成王年幼体弱,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上公。太后临朝听政,这显然不是古代的规矩。但是明穆皇后和康献皇后,她们临朝称制,却能勤政爱民,尽心辅佐皇帝,她们都避免了华阳夫人的教训,最终都像和熹邓皇后一样,平安地度过了晚年,这真是幸运。
话说啊,古人赞叹道:“二妃光舜,三母翼周。” 这说的就是舜帝的两位妻子和周朝的三位贤母对国家兴盛做出的贡献。 后面又说“末升夷癸,褒进亡幽”,指的是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帝辛以及褒姒导致周幽王亡国。 总之,家国兴衰,全在于这些女人的作用啊!
接着说,穆后,也就是周穆王王后,她沉静寡言,一心只顾着操持家务。“忘情执爨”说的就是她。 还有个故事,讲的是“故剑辞恩,池蒲起叹”,说的是一位女子因为故剑而想起旧情,在池塘边感叹不已。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好的女性能兴邦,不好的女性则会带来灾祸。商朝的兴盛和衰败,也跟女性有很大关系。“崇化繁祉,肇基商乱”就是这么个意思。
然后呢,商朝的二杨,也就是杨妃和她的妹妹,她们开始受宠,后来却因为福气太盛而招来灾祸。“南风炽虐,国丧身倾”,说的就是她们因为受宠而骄纵,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自己也身死国灭。 还有那些为了权势献媚于乱世之君的女人们,“献容幸乱,居辱疑荣”,她们虽然看似荣耀,其实内心充满了屈辱和不安。 更有甚者,“援笔废主,持尺威帝”,竟然用笔杆子废黜君主,用权杖威慑皇帝! 最终,她们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契阔终罹,殷忧以毙”。
最后,作者又感叹道,那些美丽的女子,像“芬实窈窕,芳菲婉嫕”一样,有的却因为权势而改变了命运,比如吕不韦的妾变成了嬴政的母亲,黄歇的姬妾变成了楚怀王的妃子。“石文远著,金行潜徙”,说的也是一些女子因为权势而改变了命运轨迹。 总之,这些女子,有的凭借美貌和手段,让男人们“妇德倾城,迷朱夺紫”,为她们倾倒,甚至不惜一切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