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咱们中国啊,自古以来就地大物博,天地万物都从这里开始发展,九个区域也都靠这片土地承载着。从远古的伏羲、轩辕黄帝开始,就治理天下,安排万物;到炎帝、黄帝时期,就划分疆界,治理土地。咱们用冠带区分中原的华夏民族,用边疆来划分远方的异族,区分内外,这可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东边九夷,西边七戎,南边六蛮,北边八狄,这些民族散布在广阔的土地上,各民族各有自己的首领,要是遇到贤明的君主,他们就会听从教化,要是遇到昏庸的君主,他们就会互相争斗,兴风作浪,这可是他们的常态啊。历代帝王都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地用各种手段来控制他们,防止他们侵犯中原。

汉武帝继承了魏国的基业,又灭了吴国,他的威名远扬,招徕的国家也很多。他为了彰显自己的名声,安抚旧臣,笼络新民,年年都按时进行朝贡的仪式,当时有二十三个国家来朝贡。可是后来,惠帝、中宗都失了德,天下大乱,各地割据,朝廷的威望只限于长江以南,那些蛮夷国家的朝贡也几乎断绝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咱们也了解不多。所以,我只写一些我知道的。至于北狄,他们曾经占据中原,史书上都有记载;至于他们的具体情况,我就简单地写一下吧。

先说东夷,就有夫余国、马韩、辰韩、肃慎氏、倭人、裨离等等十个国家。

夫余国,在玄菟(xuán tū)北边一千多里,南边跟鲜卑接壤,北边是弱水,国土面积两千多里,户口八万户,有城池宫殿,土地适宜种植五谷。夫余人强壮勇猛,他们的见面礼仪跟中原地区很像。他们出使的时候,都穿着锦缎和毛毯做的衣服,腰间佩戴金银饰物。他们的法律规定:杀人偿命,并且没收其家产;偷盗的话,要处以十二倍的罚款;男女通奸,或者女人嫉妒,都要处死。如果发生战争,他们要杀牛祭天,用牛蹄来占卜吉凶,牛蹄裂开就预示着凶兆,牛蹄完整就预示着吉兆。死人要用活人殉葬,有棺椁但没有棺材。他们服丧的时候,男女都要穿白色的衣服,妇女还要戴着布做的面罩,摘掉玉佩。夫余国盛产好马、貂皮和美丽的珍珠,珍珠大的像酸枣一样。夫余国非常富裕,从祖先时代起就从来没有被攻破过。他们的国王印章上刻着“秽王之印”五个字。国都里有一座古秽城,那是古代秽貃(huì zhì)国的城池。

武帝时期,夫余国经常来朝贡。到了太康六年,被慕容廆(mù róng yì)攻破了,夫余王依虑(yī lǜ)自杀,他的子孙逃到沃沮(wò jǔ)避难。皇帝下诏说:“夫余王世世代代忠孝,却被恶贼灭国,朕非常同情。如果他们的后代有人能够复国,就要为他们制定策略,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有人上奏说护东夷校尉鲜于婴(xiān yú yīng)没有救援夫余,失策了。皇帝下令免去鲜于婴的职务,任命何龛(hé kān)代替他。

第二年,夫余国王依罗(yī luó)派人去见何龛,请求何龛带领军队帮助他们收复故土,并且请求支援。何龛上报朝廷后,派督邮贾沈(jiǎ shěn)带兵护送他们。慕容廆又在路上截击他们,贾沈和慕容廆交战,大获全胜,慕容廆的军队撤退了,依罗成功收复了国家。但是此后,慕容廆经常掠夺夫余人的百姓,卖到中原地区。皇帝很同情他们,又下诏用官府的钱财赎回他们,并且下令司州、冀州禁止买卖夫余人。

韩族分为三种:一种叫马韩,一种叫辰韩,一种叫弁韩。辰韩在带方(dài fāng)的南边,东西两边都以大海为界。

马韩这地方,夹在山海之间,压根儿就没城墙,就那么五十六个小国家,大的有一万户人家,小的也有几千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头头。他们那儿风俗习惯比较随便,没啥规矩,连跪拜都不讲究。住的房子是用土堆起来的,跟坟墓似的,门开在上面,一家老小都挤在一个屋子里住,不管男女老少,都混在一起。他们不会骑牛马,养牛马也就是用来办丧事。他们不怎么重视金银绸缎这些东西,反倒喜欢珠子,拿来缝衣服或者做成耳环戴着。男人们头发剃光,只留个发髻,穿布袍子,脚上穿草鞋,性子都很勇猛。国家要征调劳力,或者修城墙,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都会被在后背上割个口子,穿根粗绳子进去,然后用棍子摇动绳子,让他们整天欢呼着干活,居然也不觉得疼。他们擅长使用弓箭、盾牌、矛和橹,虽然也打仗,但更看重的是对方投降。他们信奉鬼神,每年五月农活忙完后,大家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祭祀神灵;到了十月农活结束,也一样。每个村镇都立一个人来祭祀天神,称作天君。他们还另设一个地方,叫苏涂,立根大木头,挂上铃鼓。这苏涂,有点像西域的佛寺,不过做法和善恶方面不太一样。

武帝太康元年、二年,马韩的国王经常派使者来进贡土特产;七年、八年、十年,又多次来进贡。到了太熙元年,他们还派人到东夷校尉何龛那儿进贡。咸宁三年他们又来了,第二年又请求归附朝廷。

辰韩在马韩东边,他们自己说是秦朝灭亡后,有些秦人为了躲避徭役跑到韩地,韩就割让了东边的一块地给他们住,他们就建起了城墙。他们说话有点像秦人,所以有人管他们叫秦韩。一开始有六个国家,后来慢慢分成了十二个,还有弁辰,也是十二个国家,加起来大概四五万户人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头头,都听辰韩的。辰韩一直用马韩人当他们的首领,虽然代代相传,却不能自己独立,这说明他们都是迁移过去的人,所以被马韩控制着。那地方适合种粮食,盛产蚕丝,擅长织造丝绸和布匹,他们会骑牛马。他们的风俗习惯跟马韩差不多,用的武器也一样。孩子一出生,就用石头压住他们的头,让他们的头型变扁。他们喜欢跳舞,擅长弹瑟,瑟的样子有点像筑。

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肃慎国派使者来进贡各种宝物。第二年他们又来朝贡,到了第七年还又来了一次。

肃慎,也叫挹娄,住在不咸山以北,离夫余国大概得走六十天。东边是茫茫大海,西边和寇漫汗国接壤,北边一直到极北的弱水。他们的国土面积广阔,有几千里地,住的地方都在深山老林里,交通非常不便,根本走不通车马。夏天他们住在树上搭的窝里,冬天就住在地下的洞穴里。父子世袭当国王,没有文字,全靠口头约定办事。他们虽然有马,却不骑,只当作财产。没有牛羊,倒是养了很多猪,吃猪肉,穿猪皮,用猪毛织布。他们有一种树叫雒常,据说如果中国出现圣明的皇帝,这种树的树皮就能用来做衣服。他们没有井也没有灶,用陶土烧制瓦罐,每次煮个四五升米就够吃了。他们坐着的时候都是箕踞,用脚夹着肉吃,要是冻肉,就干脆坐到冻肉上面让它暖和。他们那里没有盐和铁,就烧木头取灰,用水浸泡后取汁来喝。他们都留着长发,编成辫子,用布做成一件像斗篷一样的衣服,大概一尺多长,遮住前后。结婚的时候,男方会把毛羽插到女方头发上,女的同意了就跟着男方回家,然后才正式举行婚礼。他们很看重妇女的贞洁,却对女子放荡行为习以为常,崇尚强壮,轻视年老。人死了,当天就要埋到野外,用交叉的木头做个简易的棺材,杀猪放在上面,当作死者的粮食。他们性情凶悍,以不忧愁不悲伤为荣。父母死了,儿子不哭,哭的话就被人看不起,说他不够男子汉。他们之间互相偷盗,不管偷得多还是少,都会被杀掉,所以虽然生活在蛮荒之地,却很少发生冲突。他们有石制的箭头,皮革和骨头做的盔甲,檀木做的弓,长三尺五寸,竹箭长一尺多。他们国家东北有一座山,出产一种石头,磨出来很锋利,像铁一样。要开采这种石头,必须先祭拜神灵。

周武王的时候,倭国就进贡过楛矢和石砮。到了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倭国又派使者来祝贺。之后一千多年,即使是秦汉盛世,也没再收到倭国的贡品。直到魏文帝当丞相,魏景元末年,倭国又进贡了楛矢、石砮、弓箭、甲胄和貂皮之类的物品。魏帝把这些贡品赏赐给了丞相府,并回赠倭王锦缎、丝绸和棉布。到了武帝元康初年,倭国再次进贡。元帝中兴时期,倭国又跑到江左地区进贡石砮。到了成帝时期,倭国向石勒(石季龙)进贡,走了四年才到。石勒问他们为什么来,他们回答说:“我们观察牛马三年,发现它们都朝西南方向睡觉,所以知道那里有个强大的国家,因此才来进贡。”

倭国位于带方东南的大海中的岛屿上,依山傍海而建国,地势多山林,没有多少良田,主要靠吃海里的东西为生。以前有上百个小国家,到了魏朝的时候,有三十个国家跟魏国友好往来,人口大约七万。倭国男人不管大小,都脸上刺字,身上纹身。他们自称是太伯的后代,还说古代就派使者来过中国,都自称大夫。以前夏朝少康的儿子被封在会稽,为了避开蛟龙的危害,就剪掉头发,在身上纹身。现在倭国人喜欢潜水捕鱼,也纹身来避开水禽。算算路程,倭国应该在会稽东冶的东边。倭国男人穿的衣服是横着的布条,简单地系在一起,几乎没有缝合。女人穿的衣服像单被一样,从中间穿过头部,她们都披散着头发,赤着脚。

倭国气候温暖,当地人种植水稻、苎麻,养蚕、织布。他们那里没有牛马,但是有刀、盾、弓箭,箭镞是用铁做的。他们有房屋,父母兄弟睡在不同的房间。吃饭的时候使用俎豆。结婚不用钱财,用衣服来迎娶新娘。人死了有棺材,没有椁,坟墓是封土堆成的。人刚死的时候,家人哭泣,不吃肉。下葬之后,全家都到水里洗澡,清洗身体,去除不祥。他们遇到大事,就烧灼骨头来占卜吉凶。他们不知道一年四季,只以秋收的时候来计算年龄。那里的人很多都能活到一百岁,或者八九十岁。倭国妇女很多,而且不淫荡,不嫉妒。没有争讼,犯轻罪的没收妻儿,犯重罪的灭族。以前倭国以男子为主。汉朝末年,倭国发生内乱,战争不断,于是立了一个女人当国王,名字叫卑弥呼。

汉宣帝打败了公孙氏之后,公孙氏的女王派使者到带方来朝见皇帝,之后贡品和聘礼不断。等到汉文帝当了丞相,公孙氏的使者更是多次前来。到了泰始年间,公孙氏又派使者带着翻译来进贡。

接下来说几个蛮夷国家的事儿。裨离国在肃慎的西北方向,骑马走要二百天才能到,户口有两万户。养云国离裨离国又得骑马走五十天,户口也有两万户。寇莫汗国离养云国再骑马走一百天,户口有五万多户。一群国离寇莫汗国还要骑马走一百五十天,从肃慎算起,一共得走五万多里路。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我们了解得还不够详细。

泰始三年,这些国家都派了小规模的使团来进贡当地的特产。到了太熙年间,牟奴国的首领逸芝惟离、模卢国的首领沙支臣芝、于离末利国的首领加牟臣芝、蒲都国的首领因末、绳余国的首领马路、沙楼国的首领钐加,都分别派了正副使者去拜见东夷校尉何龛,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西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包括吐谷浑、焉耆国、龟兹国、大宛国、康居国、大秦国、吐谷浑、吐延、叶延、辟奚、视连、视罴、树洛干等等。

说一下吐谷浑,他是慕容廆的庶长兄。他们父亲涉归把部落里一千七百户人家分给了他。涉归死后,慕容廆继承了王位,结果两兄弟的马群打了起来。慕容廆很生气,说:“父亲生前把部落分开了,你们为什么不相安无事,反而让马群打架!”吐谷浑说:“马是牲畜,打架是它们的天性,你生什么气呢!分开很容易,我干脆去离你万里之外吧!”于是就走了。慕容廆后悔了,派他的长史史那楼冯和父亲生前的老臣去追回他。吐谷浑说:“我父亲曾经算过卦,说会有两个儿子兴旺发达,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我地位卑微,没有理由和哥哥争夺权力,现在因为马群打架而分开,大概也是上天注定吧!诸位试试把马群赶向东方,如果马群往东跑,我就跟着你们回去。”楼冯派了两千骑兵,把马群往东赶了几百步,马群就悲鸣着往西跑。这样试了几次,楼冯跪下来说:“这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啊!”于是就停止了追赶。鲜卑人称兄长为阿干,慕容廆一直思念着哥哥,还为此创作了《阿干之歌》,每到岁末年终,总是会吟唱这首歌。

吐谷浑跟他的部落的人说:“咱们兄弟几个都能享受到当皇帝的滋味,但是阿豺到我爷爷这一辈,也就一百多年光景。我曾孙以后,说不定能兴盛起来呢!” 所以他就带着部落往西边阴山靠拢去了。碰上永嘉年间的大乱子,才开始渡过陇山往西走,后来他的子孙就占据了西零以西到甘松这一带,地盘最远的地方能到白兰,有好几千里呢!不过他们虽然有城墙,却不住城里,总是跟着水草走,住帐篷,吃肉喝奶。他们朝廷里设有长史、司马、将军这些官职,还多少懂点儿文字。男人都穿长裙,戴帽子的时候,有的还戴个面罩。女人喜欢用金花做头饰,把头发编成辫子盘在脑后,再用珠子和贝壳装饰。他们结婚,有钱人家给的彩礼很多,也有直接抢女人的。父亲死了,妻子要嫁给他的兄弟们;哥哥死了,妻子要嫁给他的弟弟们。丧事办完,就脱掉丧服了。国家没有固定的税收,要是需要用钱,就从有钱人家和商人那里收,收够数就停。杀人或者偷马的,要判死刑,其他的罪过,可以用东西赎罪。那地方适合种大麦,也种很多芜菁,还有大豆和谷子。产蜀马和牦牛。西北那些杂种部落管他们叫阿柴虏,有的也叫他们野虏。吐谷浑活了七十二岁死了,有六十个儿子,老大叫吐延,继承了他的位置。

吐延身高七尺八寸,长得又高又壮,羌族和其他的部落都很怕他,都叫他项羽。他性格豪迈不羁,曾经慷慨激昂地对手下人说:“大丈夫活着,不在于是不是生在中原,而应该赶上光辉灿烂的时代,跟韩信、彭越、吴起、邓艾这些人一起平定天下,让自己的名字流芳百世,而不是躲在穷山恶水里,跟蛮夷为伍,听不到上京传来的礼乐教化,没机会在朝廷上显达,活着跟麋鹿为伴,死了变成裹着毛皮的鬼,就算能偷偷看看日月,心里也问心无愧吗?”他性情残暴,可是又很聪明,就是不体恤百姓,结果被羌族首领姜聪刺杀了。剑还插在他身上呢,他对他的将领纥拔泥说:“这小子刺杀我,是我的错,对不起先父,也对不起将士和百姓。控制那些羌族部落,全靠我啊。我死了以后,好好辅佐叶延,赶紧保住白兰。”说完就死了。他在位十三年,有十二个儿子,长子叶延继承了他的位置。

叶延年十岁那年,他爹被羌族首领姜聪给害死了。每天早上,他都会用草扎个姜聪的稻草人,然后哭着拿箭射它。射中了就放声大哭,射不中就瞪大眼睛大喊大叫。他妈就劝他:“姜聪已经被咱们的大军给收拾了,你干嘛还这样啊?”叶延年哭着说:“我知道射个草人对死去的父亲没啥用,我就是想表达一下我那无法形容的思念和仇恨啊!” 他从小就特别孝顺,他妈生病的时候,连续五天不吃不喝,叶延年也跟着不吃不喝。

长大后,叶延年沉稳而有毅力,特别喜欢研究天地运行的规律和历朝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有个叫司马薄洛邻的官员曾经说过:“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没怎么好好学习,真的搞不清楚三皇是哪位神仙生的儿子,五帝又是哪位神仙生的女儿。” 叶延年一听就说:“从伏羲女娲开始,天命和各种祥瑞的征兆都清清楚楚地记载在史书上,而你们却像个睁眼瞎一样,真是太没见识了!古人说‘夏天的虫子不知道冬天的冰’,这话一点儿都没错!”他又说:“《礼记》上说,公孙的后代可以用王父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我们祖上从昌黎迁徙到这里定居,现在用吐谷浑作为姓氏,这是为了尊崇祖先的意义啊!” 叶延年做了二十三年官,三十三岁就去世了,留下四个儿子,老大叫辟奚,继承了他的爵位。

辟奚这人啊,心地善良,特别仁慈。一开始听说苻坚势力强大,就派人送去五十匹马,还有五百斤金银。苻坚特别高兴,立马封他做了安远将军。 那时候辟奚的三个弟弟都特别骄横跋扈,目中无人。长史钟恶地担心他们会危害国家,就对司马乞宿云说:“想当年郑庄公、秦昭王因为宠爱一个弟弟,差点儿把祖宗的香火都断了,更何况现在是三个弟弟一起嚣张,将来肯定要祸害国家。我们俩现在是国家的重臣,要是因为保护不了国家而丢了性命,将来见到了先君,该怎么交代啊!我现在就要把他们杀了!”

宿云建议先告诉辟奚一声,钟恶地却说:“咱们大王优柔寡断,这事儿不能告诉他。” 于是趁着大家一起朝见的时候,他们就把辟奚的三个弟弟抓起来杀了。辟奚一听这个消息,吓得直接就瘫倒在床上,钟恶地他们赶紧跑过去扶着他,说:“臣昨天晚上做梦,先王告诉我:‘你的三个弟弟要造反,你赶紧把他们杀了。’臣只是遵照先王的旨意行事啊!”辟奚平时最疼爱他的弟弟们了,这下弟弟们死了,他心里难受极了,一下子病倒了,对儿子视连说:“我害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将来怎么去见他们啊!国家大事,你都得管起来,我这剩下的几年,也就是混日子了。” 结果,辟奚就因为忧伤过度去世了,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二岁,留下了六个儿子,由视连继承王位。

话说视连当上白兰王后,就和乞伏乾归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尊其为白兰王。视连从小就为人正直,谨慎,有抱负。他父亲去世后,因为悲伤过度,七年里都不问政事,也不喝酒、打猎、游玩。

这期间,有个叫钟恶地的大臣看不下去了,就劝谏说:“大王啊,治理天下,应该用德行感化百姓,用威严统领众人,享受美味佳肴,欣赏歌舞声乐。这四样东西,历代圣明君主都非常重视,您却一样都没碰。想当年,昭公节俭过头,结果国家还是灭亡了;偃王仁义,最后也还是亡国了。可见,仁义虽然能保全自身,但也可能导致灭亡。治理国家,靠的是道德和礼仪;拯救天下,靠的是刑法。这两者如果处理不好,国家就会乱套。您是继承先祖的伟业,又和西夏结成了友好关系,虽然您的仁孝是发自内心的,但还是要学习周公和孔子的治国之道,不能只学徐偃王的仁义,而忽略了刑法和德政的建立。”

视连听后哭着说:“先王对友于的死一直耿耿于怀,悲伤过度而驾崩,我虽然继承了王位,但只是个空壳子罢了。哪有心情去享受声色犬马的快乐呢!至于国家大计,刑法礼仪这些,就交给后代子孙去操心吧!”

视连临终前,对儿子视罴说:“我高祖吐谷浑公曾经说过,我们子孙后代一定会兴盛起来,永远做中国的西藩,福泽绵延百代。我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了,你可能也看不到了,这事儿得看你们子孙了。”视连在位十五年后去世,留下两个儿子,长子叫视罴,次子叫乌纥堤。

你看视罴,那可是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啊!他曾经很平静地对博士金城骞苞说:“《易经》上说:‘动静有其规律,刚柔才能有所断定。’古代明君用仁义治理天下,不用严刑峻法,所以刚柔并济,才能轻松战胜敌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我现在正要整军备战,争夺中原霸权,先生您觉得怎么样?”骞苞回答说:“大王您说的,是超越时代的战略,是秦陇地区的英雄豪杰们都盼着听到的啊!” 于是视罴虚心纳谏,大家纷纷响应,像回家一样。

乞伏乾归派使者来拜视罴为使持节、都督龙涸以西诸军事、沙州牧、白兰王。视罴没接受,对使者说:“自从东晋朝政腐败,奸雄们互相争斗,刘曜、石勒残暴统治,秦、燕割据一方,河南王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应该联合义兵,惩罚那些不顺从的人,怎么可以私下互相封官,像那些乱臣贼子一样僭越呢!我继承了祖先的功业,手下有二万精兵强将,正打算平定秦陇地区的叛乱,扫清沙州凉州的敌人,然后饮马泾渭,诛杀那些妄图篡位的家伙,用一丸泥土封锁东边的关口,堵住燕赵的道路,迎接天子回到西京,尽到边远藩属的职责,我可不像季孟、子阳那样妄自尊大。替我告诉河南王,为什么不立功于朝廷,在王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建立不世之功,流芳百世呢!” 乞伏乾归一听,气得火冒三丈,但又害怕视罴的强大势力,开始还和视罴保持友好关系,后来竟然派兵攻打他。视罴大败,退守白兰。他在位十一年,三十三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树洛干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王位。

树洛干的弟弟乌纥堤继位。乌纥堤,又叫大孩,这个人性格软弱,沉迷酒色,不关心国事。乞伏乾归攻入长安的时候,乌纥堤多次袭击他的领地。乞伏乾归大怒,率领骑兵讨伐他。乌纥堤大败,损失了一万多人,逃到南凉,最后死在了胡国。他在位八年,三十五岁去世。然后视罴的儿子树洛干继位。

树洛干九岁就成了孤儿,他母亲念氏长得漂亮又聪明,被乌纥堤娶了,很受宠爱,于是就掌管了国家大事。树洛干十岁就自称世子,十六岁继承王位,带着几千户人家跑到莫何川,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他治理的地方,老百姓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人们称他为戊寅可汗,周围的各个部落都纷纷归顺他。然后他就公开宣布说:“我的祖先以前为了躲避战乱逃到这里,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我一直想着和大家一起享受太平盛世。现在我们兵强马壮,能拉弓射箭的士兵有好几万人,我打算要威震梁州益州,称霸西戎,然后再去三秦地区炫耀武力,最后去朝见天子,诸位觉得怎么样?”大家一起说:“这真是伟大的壮举啊,希望大王您能努力实现!”

乞伏乾归非常忌惮他,就率领两万骑兵去赤水攻击他。树洛干大败,于是投降了乞伏乾归,乾归封他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还把他的弟弟吐护真封为捕虏将军、层城都尉。后来他又多次被乞伏炽磐打败,最后逃到白兰,因为羞愧和愤怒生病去世了,在位九年,死的时候二十四岁。乞伏炽磐听说他死了,高兴地说:“这个家伙总是那么嚣张,真是应了那句‘有豕白蹄’(像长着白蹄的猪一样,比喻外表强壮内心虚弱)。”他留下四个儿子,世子拾虔继承王位。他之后的后代一直没有断绝。

焉耆国在洛阳以西八千二百里,它的南部边界是尉犁,北部与乌孙接壤,国土面积大约有四百里见方。四周都是大山,道路崎岖险峻,一百个人守着,一千个人也过不去。当地人的风俗是男人剪短头发,女人穿短衣长裤。婚姻习俗和中原地区差不多。他们喜欢追求利益,喜欢耍阴谋诡计。国王身边有几十个侍卫,个个都傲慢无礼,根本没有尊卑之分。

话说西域龟兹国,在武帝太康年间,国王龙安派儿子进宫当侍卫。龙安的老婆是胡人,怀孕十二个月,剖腹生子,取名会。后来立他为太子。这会啊,从小就勇敢又厉害。龙安临死前,对儿子说:“我当年受龟兹国王白山羞辱,一直记在心里。你能替我报仇,你才算我的儿子!” 会当上国王后,立刻攻打白山,灭了他的国,还把自己的儿子熙安顿回龟兹当国王。会很有胆量,也很有计谋,很快就统一了西域的胡人,葱岭以东的地区都臣服于他。但是,他太骄傲轻率了,有一次在外面过夜,结果被龟兹人罗云给杀了。

后来,张骏派沙州刺史杨宣带兵去治理西域。杨宣让部将张植当先锋,一路势如破竹。大军到达龟兹国时,龟兹王熙在贲仑城抵抗,却被张植打败了。张植当时驻扎在铁门,还没到十里地,熙又带着人马在遮留谷埋伏,想偷袭张植。张植快到的时候,有人说:“汉高祖在柏人被吓到过,岑彭死在了彭亡,现在这谷叫遮留,会不会有埋伏?”张植就独自一人去试探,果然有埋伏!张植立刻冲进去打败了他们,然后占领了尉犁。熙带着四万多人,光着膀子投降了杨宣。后来吕光攻打西域,熙又投降了吕光。吕光称帝后,熙又把儿子送进宫当侍卫。

龟兹国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那里有城墙,城墙有三层,城里有很多佛塔和寺庙,足足有上千座。当地人以耕种和畜牧为生,男女都剪短头发,垂在脖子上。王宫非常华丽,就像神仙住的地方一样。

再说武帝太康年间,龟兹王也曾派儿子进宫当侍卫。到了惠怀帝末年,因为中原大乱,龟兹王又派使者给张重华进贡。苻坚当政的时候,苻坚派大将吕光率领七万大军去攻打龟兹。龟兹王白纯在边境抵抗,不肯投降,结果被吕光打败了。

大宛离洛阳有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往南是大月氏,往北是康居,大小加起来有七十多个城池。那地方适合种水稻和小麦,盛产葡萄酿酒,还有很多好马,特别是汗血宝马。当地人都是深眼窝、浓眉毛。他们的风俗是,娶媳妇先要送上金子做的同心指环作为聘礼,还要让三个丫鬟去试探一下新娘子,要是新娘子不检点,这婚事就吹了。要是通奸生了孩子,孩子的母亲地位就会很低。要是人和马一起骑马,因为马匹不听话摔死了人,马的主人就要负责出丧葬用品。大宛人很会做生意,斤斤计较,赚取微薄的利润,他们把从中国弄来的金银都用来打造器物,不用来当货币。

太康六年,武帝派使者杨颢去册封蓝庾为大宛王。蓝庾死了以后,他儿子摩之继位,还派人进贡汗血宝马。

康居国在大宛西北大约两千里,和粟弋、伊列两个国家相邻。他们的国王住在苏薤城。康居的风俗和人长得都跟大宛差不多,衣服也差不多。那地方气候温暖,盛产梧桐、柳树和葡萄,牛羊很多,也出产好马。泰始年间,康居王那鼻派人来进贡,还献上了好马。

大秦国,也叫犁鞬,在西海的西边,国土东西南北都延伸几千里。有大大小小的城池,城墙周长都超过一百里。房屋的梁柱都用珊瑚做,墙壁用琉璃做,地基用水晶做。国王有五个宫殿,宫殿之间相隔十里,国王每天早上在一个宫殿里办公,轮流住,住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如果国家发生什么灾难,他们就会换一个贤能的人当国王,把原来的国王赶走,被赶走的国王也不敢抱怨。大秦国有官吏和文书档案,但是文字是胡人文字。他们也有白盖小车、旌旗之类的,还有邮驿制度,跟中原地区差不多。大秦人身材高大,长相跟中国人差不多,但是穿的是胡服。他们那里盛产金银珠宝、珍珠、大贝壳,还有夜光璧、骇鸡犀角和火浣布,还会金银细工、刺绣和织锦。他们用金银做货币,一两银子等于十两金子。安息和天竺的人跟他们在大海上进行贸易,利润能达到一百倍。邻国派来的使者,他们都会赠送金银财物。去大秦国的路要经过大海,海里的水又咸又苦,不能喝,所以商人往来都要带够三年的粮食,因此能到达大秦的人很少。

话说汉朝的时候,都护班超派属官甘英出使一个国家,要去坐船出海。船上的人说:“大海里头啊,有让人思念家乡的东西,以前去的人都没一个不悲伤的。除非是汉朝使者压根儿不挂念父母妻儿,才能过去。”甘英最后没渡过海。到了武帝太康年间,那个国家的国王才派使者来进贡。

接下来说南蛮地区,有林邑和扶南两个国家。林邑国,本来是汉朝时候的象林县,也就是当年马援立柱子的地方,离南海有三千里远。后来到了东汉末年,象林县有个做功曹的姓区的,他儿子叫区连,杀了县令自己当了国王,他儿子孙子又接着当。后来国王没儿子了,外孙范熊就继承了王位。范熊死了,他儿子区逸继位。那里的风俗习惯是,都开北窗户向着太阳住。至于住房位置,有时东有时西,没个准儿。当地人性格凶悍,打仗很厉害,喜欢住在山里水边,不习惯平地。一年四季都很暖和,没霜没雪,人们都光着身子赤脚,还觉得黑皮肤好看。他们那儿地位高的女人,地位低的男子,同姓的人可以结婚,而且是女人先向男人求婚。女人结婚的时候,穿一种叫迦盘的衣服,衣服的布料横着裁剪,缝合起来像井栏一样,头上戴着漂亮的花饰。他们死了人,女人要剪掉头发表示孝顺,把尸体烧了在野外就算埋葬了。林邑国王戴着天冠,穿着缀满缨络的衣服,每次处理政务,儿子、兄弟和大臣们都不能靠近他。

从孙权开始,林邑就没向中国朝贡过。直到武帝太康年间,才开始进贡。咸康二年,范逸死了,范文篡了位。这范文啊,是日南西卷县的夷族首领范椎奴,以前在山涧里放牛,捡到两条鲤鱼,结果鲤鱼变成了铁,他就用铁打造了两把刀。刀做好后,他对着大石山发誓说:“鲤鱼变成铁,冶炼成双刀,要是这石头能劈开,那就是有神灵!”然后他就用刀砍石头,石头真的就碎了。范文觉得这刀有神力,就一直带着它。后来他跟着商人到处跑,见识了中原的制度,到了林邑之后,就教范逸修建宫殿、城池和各种器械。范逸特别信任他,还让他当将军。范文就陷害范逸的儿子们,有的被流放,有的逃跑了。范逸死后,没有继承人,范文就自立为王了。他把范逸的妻妾都关在高楼上,愿意跟他的就收纳,不愿意的就断掉她们的粮食。然后他就攻打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国家,把这些国家都吞并了,手下有四五万人马。他还派使者向朝廷进贡,贡文都是用胡人的文字写的。到了永和三年,范文率领大军攻陷了日南郡,杀了太守夏侯览,杀了五六千人,剩下的都逃到了九真郡。范文还把夏侯览的尸体祭天,夷平了西卷县城,占领了日南郡。他还给交州刺史朱蕃送信,要求以日南北边的横山为界。

一开始,交趾郡以外的那些国家,经常带着宝物走海路来跟我们做买卖,但是交州刺史和日南太守都贪财,欺压他们,十次买卖能到手的只有两三次。到了刺史姜壮的时候,他派韩戢当日南太守,韩戢更是把货物的大半都扣下了,还征收船只和木材,说是要征讨,那些国家气坏了。而且林邑地少人多,一直眼馋日南的地,韩戢死后,谢擢继任,还是跟以前一样贪婪刻薄。等到夏侯览当上太守,又沉迷酒色,政务荒废,所以才会被范文打败。

后来范文又回到了林邑。那一年,朱蕃派督护刘雄驻守日南,范文又攻陷了日南。四年后,范文又袭击了九真郡,杀了老百姓将近九成。第二年,征西督护滕畯率领交州和广州的军队在卢容跟范文作战,结果被范文打败了,退到了九真郡。那一年,范文死了,他儿子范佛继位。

话说在升平年间,广州刺史滕含带兵去打林邑,林邑王佛陀害怕了,赶紧求饶投降。滕含跟他们签订了盟约就回去了。到了孝武帝宁康年间,林邑又派使者进贡。到了义熙年间,林邑每年都来骚扰日南、九真、九德等郡,杀了不少人,搞得交州地区很虚弱,林邑自己也疲惫不堪。

佛陀死后,他儿子胡达继位,还专门上书进贡了金盘、金碗和金钲之类的宝贝。

扶南在林邑西边三千多里,位于大海的内湾,地广千里,城镇宫殿都有。那儿的人又黑又丑,头发卷曲,光着身子赤脚走路。他们性格耿直,不搞强盗那一套,就老实种地,一年种,三年收。他们还喜欢雕刻,餐具大多是银做的,进贡的都是金银珠宝和香料。他们也有自己的文书档案库,文字有点像胡人的文字。他们的丧葬和婚姻习俗跟林邑差不多。

扶南的国王本来是个女的,名叫叶柳。那时候有个外国人混溃,他先去拜神,梦见神给了他一把弓,还教他乘船出海。混溃第二天就跑到神庙,得到了那把弓,然后就跟着商人坐船出海,到了扶南的一个边境小城。叶柳带兵抵抗,混溃举起弓箭,叶柳害怕了,就投降了。于是混溃娶了叶柳为妻,夺取了她的国家。后来混溃的后代衰败了,子孙不继承王位,他的将军范寻又当上了扶南的国王。

武帝泰始年间,扶南又派使者进贡。到了太康年间,他们又多次来进贡。穆帝升平年间,又有个叫竺旃檀的人称王,派使者进贡了一头驯服的大象。皇帝觉得这是异国奇兽,怕它伤人,就下令把它送回去了。

最后说一下北狄,也就是匈奴。

匈奴这一类民族,总的来说都叫北狄。匈奴的地盘南边跟燕国、赵国接壤,北边一直到沙漠,东边跟九夷接壤,西边跟六戎接壤。他们世世代代自己当君主臣子,从来不接受中国的正朔。夏朝叫他们薰鬻,殷朝叫他们鬼方,周朝叫他们猃狁,汉朝叫他们匈奴。他们的强弱盛衰、风俗习惯、喜好厌恶以及所处地域,这些都记载在前朝的史书里了。

话说西汉快完蛋的时候,匈奴内部乱成一锅粥,五个单于抢着当老大,呼韩邪单于被挤兑得丢了地盘,带着他的族人跑来投靠汉朝。汉朝觉得他挺识相的,就割让并州北部边境的一块地给他安家。

就这样,五千多户匈奴人就搬到了朔方一带的各个郡县,跟汉人混居在一起。呼韩邪单于为了感谢汉朝的恩情,特地来朝见皇帝,汉朝皇帝也挺高兴的,就留他在长安住下,还让他继续用“单于”的称号,每年给他发放布匹、丝绸、钱财和粮食,待遇跟汉朝的列侯差不多。他的子孙后代也一直继承这个爵位,没断过。他们的部落就地安置,由汉朝的官吏管理,跟汉朝的百姓一样,不用再交纳贡赋。

时间一长,匈奴的人口越来越多,在北方地区蔓延开来,越来越难管理了。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中大臣们就开始担心匈奴人太多了,怕他们造反,建议朝廷赶紧想办法防范。建安年间,曹操当了魏武帝,他把匈奴人分成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推举一个有身份的人当头领,再派汉人官员当副手监督他们。到了魏朝末年,又把头领的称呼改成了都尉。

其中,左部都尉管辖着一万多户人家,住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市古交区;右部都尉管辖着六千多户人家,住在今天的山西祁县;南部都尉管辖着三千多户人家,住在今天的山西蒲县;北部都尉管辖着四千多户人家,住在今天的山西新兴县;中部都尉管辖着六千多户人家,住在今天的山西大陵县。

汉武帝登基后,北方匈奴遭遇大水灾,好几万匈奴人,比如塞泥、黑难等部落,都投降了汉朝。武帝把他们安置在河西的旧宜阳城附近。后来,这些匈奴人又和汉朝的百姓混居在一起,所以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等郡,到处都能看到匈奴人的身影。

泰始七年,匈奴单于猛叛乱,在孔邪城扎营。武帝派娄侯何桢带兵去讨伐。何桢这个人很有谋略,他知道猛的军队凶悍,不是少量军队能对付的,于是暗中策反了猛的左部督李恪,让李恪杀了猛。这样一来,匈奴人就老实了,好多年都不敢再造反。不过后来,匈奴人又因为一些怨恨,杀了汉朝的长史,逐渐又成了边患。

侍御史西河郭钦给皇帝上奏说:“戎狄强悍,历来都是边患。魏朝初期,汉朝人口少,西北各郡都被戎狄占据。现在虽然他们投降了,但如果百年之后发生战争,胡人骑兵从平阳、上党出发,三天就能到达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都会被胡人占领。应该趁着平定吴国的威势,运用谋臣猛将的策略,出兵北地、西河、安定,收复上郡,巩固冯翊,在平阳以北的各县招募死刑犯,迁移三河、三魏地区的壮丁四万户去戍守边疆。要防止胡人与汉人混居,逐渐迁移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地区的胡人,加强对少数民族出入的管控,实行先王治理边疆的制度,这是万世长策啊!” 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到了太康五年,又有一支匈奴部落的首领太阿厚,率领两万九千三百人投降。七年后,匈奴人胡都大博和萎莎胡等部落,一共十多万人,到雍州刺史扶风王骏那里投降。 次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人,又率领一万一千五百人,两万两千头牛,十万五千只羊,以及大量的车辆、帐篷和各种物品来投降,还进贡了当地的特产。皇帝都接受了他们的投降。

北狄呢,就按部落来划分,那些住在边塞的,有屠各、鲜支、寇头、乌谭、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秃童、勃蔑、羌渠、贺赖、钟跂、大楼、雍屈、真树、力羯,一共十九个部落,各个部落都互不混杂。屠各部落最牛,所以他们的首领能当单于,管着其他所有部落。

他们的国家爵位啊,有左贤王、右贤王、左奕蠡王、右奕蠡王、左于陆王、右于陆王、左渐尚王、右渐尚王、左朔方王、右朔方王、左独鹿王、右独鹿王、左显禄王、右显禄王、左安乐王、右安乐王,一共十六个等级,都是单于的亲戚子女才能当。其中左贤王最尊贵,只有太子才能担任。他们还有四个大姓,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呼延氏最厉害,他们家世世代代担任左日逐和右日逐,相当于丞相;卜氏担任左沮渠和右沮渠;兰氏担任左当户和右当户;乔氏担任左都侯和右都侯。 还有车阳、沮渠、余地这些杂七杂八的官职,跟咱们中原的百官差不多。

他们北狄人里,綦毋氏和勒氏的人特别勇猛强悍,也特别喜欢造反。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叫綦毋伣邪的骑督,打吴国打了胜仗,还被封为赤沙都尉呢。到了惠帝元康年间,匈奴人郝散攻打上党,杀了当地官员,还占领了上郡。第二年,郝散的弟弟度元又带着冯翊、北地那边的羌胡人,攻破了两个郡。从那以后,北狄越来越强盛,中原就乱起来了。

史书上说:人啊,天生禀赋灵性,是万物之灵,但因为地域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有差异。那些遵循仁义道德的人,是咱们中原人;那些凶残暴戾的人,则是边疆蛮夷。就像草木一样,种类各不相同。

蛮夷这些家伙,根本不讲文明礼仪,他们总是窥伺边境,伺机入侵,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数都数不清。从黄帝北逐匈奴,到唐朝皇帝南征,商朝皇帝东征,周朝皇帝西征,都是为了抵御他们的侵略。

秦汉之际,匈奴最为强大;到了元成时期,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汉朝也接受了他的投降,让他居住在中原地区。后来,时间久了,蛮夷的种类越来越多,名字也五花八门,数都数不清。

到了西晋泰始年间,朝廷并没有改变之前的错误做法,反而大规模修筑边塞,招抚各部落,接纳那些投降的部落,安置新归顺的部落,边境上帐篷连绵不断。

可是没过多久,这些蛮夷又开始作乱,他们成群结队地入侵,灾难接踵而至,他们肆意妄为,残暴凶狠。何桢虽然出谋划策,却没能阻止他们的阴谋;郭钦虽然上书警告,也无法阻止祸乱的蔓延。没过多久,都城就被攻破了,百姓流离失所,蛮夷势力猖獗。

究其原因,还是武帝的失策。吐谷浑这个部落,是伪燕国的分支,他们并非正统皇室的后裔,却率领着东胡的残余势力,占据了西羌的旧地。当时西晋政务疏忽,国土辽阔,兵力不足,吐谷浑趁机发展壮大,这算是给后人留下了一课,不能忘记忠义的重要性,吐谷浑的行为,倒也值得赞扬。

吐延这个人,天生就雄才大略,像项羽一样,刚开始的时候还归顺朝廷,后来却死在了姜聪手里,他高洁的品格,也是边疆少数民族中的佼佼者。

叶延非常孝顺,为父亲守孝;辟奚重情义,像古代那些讲义气的人一样;视连兄弟俩,尽心尽力地侍奉先祖;视罴很有谋略;洛干年纪轻轻就很有才能,可惜英年早逝,忠于朝廷的人最终失败了,难道是上天要亡晋朝吗?

再说浑廆的子孙,他们都出生在边疆,一个个都想着为子孙后代谋划,都想着向中原王朝靠拢。浑廆的后代中,有奸诈凶残的,他们假借凤图,篡夺王位;也有忠诚谨慎的,他们放弃了独立,归顺朝廷。那些心怀奸诈的人,最终都灭亡了;那些忠诚的人,他们的家族却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积善余庆,这话真是千真万确啊!

话说啊,古人曾这样赞叹道:“赞曰:逖矣前王,区别群方。叛由德弛,朝因化昌。” 意思就是说,啊,那些远古的帝王啊,他们能够区分治理不同的地区,国家兴盛是因为他们的德政,国家衰败则是因为道德败坏,朝政清明则是因为教化兴盛。

这说的啥呢?说的是一个王朝兴衰的故事。 这王朝啊,一开始挺好的,治理得井井有条,各个地方都服服帖帖的。 可后来,皇帝不怎么上心了,德行也衰败了,导致国家开始动荡不安,各地都有人造反。

“武后升图,智昧迁胡。” 这句诗提到了一个武后的故事,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迁徙了胡人,但具体怎么个迁法,这诗里没细说。 这迁徙胡人的事,后果如何呢?

“遽沦家国,多谢明谟。” 结果是,国家很快就衰败了,差点儿亡国,幸好有贤明的谋士出谋划策,才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这说明啊,领导人得有德行,还得有好的政策,国家才能兴盛,否则就容易完蛋。

后来呢,又出现了一个叫谷浑的人,他特别有才干,想扭转乾坤,改变这糟糕的局面。“谷浑英奋,思矫穨运;克昌基绪,实资忠训。” 他英勇奋起,想要改变国家的命运,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创立的基业,这全靠那些忠臣的教诲啊!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领导人,也取决于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们。 他们能辅佐明君,也能纠正昏君的错误,对国家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