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古代啊,好多贤妻良母的故事,咱们一个个来说。先说说羊耽的老婆辛氏,还有杜有道的夫人严氏,王浑的老婆钟氏,郑袤的妻子曹氏…… 哎,这名字一个接一个的,记都记不过来!总之,都是些有名有姓的太太们。 她们个个都是贤内助,在各自的家庭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咱们继续说。愍怀太子妃是王氏,郑休的老婆是石氏,陶侃他妈是湛氏,贾浑的老婆是宗氏…… 你看,这都是些出身名门望族,或者本身就非常有能力的女性。她们不仅相夫教子,还常常在丈夫的事业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想想看,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她们能做到这样,真是不容易啊!

然后还有梁纬的老婆辛氏,许延的老婆杜氏,虞潭他妈孙氏,周顗他妈李氏,张茂的老婆陆氏…… 这名单真是长啊,感觉古代的贤妻良母特别多! 她们的故事,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或许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她们的品德和贡献,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佩。

接着是尹家和虞家的两位小姐,荀崧的小女儿灌氏,王凝之的老婆谢氏,刘臻的老婆陈氏,皮京的老婆龙氏,孟昶的老婆周氏,何无忌他妈刘氏,刘聪的老婆刘氏,王广的女儿,陕州的一个妇人,靳康的女儿,韦逞他妈宋氏,张天锡的妾阎氏和薛氏,苻坚的妾张氏,窦滔的老婆苏氏,苻登的老婆毛氏,慕容垂的老婆段氏,段丰的老婆慕容氏,吕纂的老婆杨氏,吕绍的老婆张氏,最后是凉武昭王李玄盛的皇后尹氏。 哎呀,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她们的故事,有的充满传奇色彩,有的则平淡而伟大,但都共同构成了古代女性生活的一个缩影。

话说这男女婚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家庭和睦,才能兴旺发达。要是两家关系好,那贞洁烈女的故事就多了去了。那些品德高尚,独树一帜的女子,在史书上都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她们既有才能,又温柔顺从,虽然隔代相望,却都传承着同样的优秀品质。

想想看,虞舜发迹于妫汭,夏朝兴盛于涂山,有娀氏、有壬氏为殷商奠定了基业,大任、大姒则使周朝的文化更加兴盛。汉朝的马皇后、邓皇后都以俭朴著称,宣、昭、懿、淑几位皇后也为魏朝增光添彩。这些都是后宫典范,在妇德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再比如,恭姜的誓言,孟母三迁的故事,齐国的华元辅佐齐桓公,楚国的樊姬辅佐楚庄王,文伯的奉剑自省,子发的分菽让贤,少君的遵守礼仪,孟光的隐志从夫,这些女子都既贤惠又具有母仪天下之风范。从前有人把这些故事编撰成册,流传后世,为后人树立榜样。

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后妃和贤妻良母的故事,但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至于那些短暂存在的伪朝,因为不符合正统,所以他们的故事就放在书的末尾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羊耽的妻子辛宪英。辛宪英,字宪英,是陇西人,魏国侍中辛毗的女儿。她聪明伶俐,很有见识。当初,魏文帝刚被立为太子,他抱着辛毗的脖子,兴奋地说:“辛大人,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辛毗把这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了口气说:“太子啊,是将来要继承皇位,奉祀祖庙社稷的人。继承皇位,怎么能不忧心忡忡呢?治理国家,怎么能不谨慎小心呢?应该忧虑而不是高兴,怎么能长久高兴呢?魏国恐怕要衰败啊!”

敞哥跟着大将军曹爽当参军,皇上要收拾曹爽,结果曹爽跟着皇上出城后,就把城门给锁上了。曹爽的司马鲁芝带着府里的兵把城门给砍开了,跑去救曹爽,还喊敞哥一起去。敞哥当时吓坏了,就问宪英:“皇上在外面,太傅把城门锁了,大家都说这是要对国家不利啊,这能行吗?”宪英说:“这事儿谁也说不准,不过依我看,太傅也是没办法才这么做的。皇上临死前,拉住太傅的手,把后事托付给他,这事儿朝里的人都知道。再说曹爽和太傅都是皇上托付重任的,结果曹爽却独揽大权,对皇室不忠,对人也不正直,这次行动主要就是为了除掉曹爽。”敞哥说:“那这么说,我得出去?”宪英说:“当然得出去!尽职尽责,这是做人的大义!别人有难,咱们总得帮一把吧?拿着鞭子给人赶车,却临阵脱逃,这是不吉利的。再说,为人家做事,为人家赴死,这是亲近人的本分,你跟着大伙儿走就是了。”敞哥这才出城。皇上果然把曹爽给办了。事后,敞哥感慨地说:“我没跟姐姐商量这事儿,差点儿就违背了道义!”

后来钟会当了镇西将军,宪英就跟耽从的儿子祜说:“钟士季为啥往西边去了?”祜说:“要去灭蜀国。”宪英说:“钟会这个人做事放纵,不是长久处在下位的人,我担心他另有图谋。”等到钟会要出发的时候,想让他的儿子钟琇当参军,宪英就担心地说:“将来我要为国家担忧,今天这祸事就要临到我家了。”钟琇坚持向皇上请求,皇上没同意。宪英对钟琇说:“去吧,记住!古时候的君子,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忠于国家;做官就想着该怎么做,讲道义就想着该怎么做,别让父母担忧就行了。在军营里能起作用的,大概只有仁慈和宽厚吧!”钟会到了蜀国果然造反,钟琇却安然无恙地回来了。祜曾经送来锦被,宪英嫌它太华丽,就反过来盖在上面,他就是这样明智节俭的。泰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杜有道的妻子严氏,字宪,是长安人,为人贞洁善良,很有见识和胆量。她十三岁嫁到杜家,十八岁就守了寡。儿子植和女儿韡都还小,孤苦无依。虽然严氏年纪轻轻,但她发誓永不变心,悉心抚养两个孩子,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后来,儿子杜植在当时名声显赫,女儿杜韡也很有贤德,名士傅玄想娶她为妻。严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那时候,傅玄和何晏、邓飏关系不好,何晏他们总是想害傅玄,所以当时没有人敢把女儿嫁给他。严氏答应这门婚事后,家里上下都非常担心害怕。有人说:“何晏、邓飏权势很大,一定会害傅玄的。这就像搬山倒海,用热水浇雪一样,根本不可能成功啊!你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他呢?”严氏回答说:“你们只看到了一方面,没有看到另一方面。何晏他们骄横跋扈,迟早会自取灭亡的,司马太傅就像一头睡着的猛兽一样。我担心的是,等我们想办法的时候,事情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要主动出击。”于是,严氏把女儿嫁给了傅玄。没多久,何晏他们就被宣帝杀掉了。后来,杜植做了南安太守。

杜植的堂兄杜预做了秦州刺史,后来被人诬陷,被朝廷召回。严氏写信劝诫杜预说:“俗话说‘忍辱负重才能做到三公’。你现在可以说是受了委屈,只要你能忍耐,三公的位置迟早会是你的。”杜预后来果然官至仪同三司。“忍辱至三公”这句谚语,在这里被引用。傅玄前妻的儿子咸只有六岁,曾经跟着继母来拜见严氏。严氏对咸说:“你是千里马啊,将来一定能飞黄腾达。”后来,严氏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了他。咸后来也在全国出了名。严氏识人的眼光真是厉害啊!她六十六岁去世了。

王浑的老婆钟氏,字琰,是颍川人,魏国太傅王繇的曾孙女。她爸爸是黄门郎王徽。琰小时候就能写文章,长大后更是聪明漂亮,学识渊博,读了很多书。她长得漂亮,还会吹口哨唱歌,举止优雅得体,是亲戚朋友学习的榜样。嫁给王浑后,生了个儿子叫王济。

有一次王浑和钟琰一起坐着,王济跑过院子,王浑高兴地说:“生了这么好的儿子,真是让人欣慰啊!”钟琰笑着说:“要是我的儿媳妇能嫁给参军(王浑的弟弟王沦)那样的人,生的儿子肯定比这还好。” 钟琰的女儿也很有才华,想找个好丈夫。当时有个军人家的孩子长得非常英俊,王济想把女儿嫁给他,就告诉了钟琰。钟琰说:“让我先见见他。”王济就让那个军人跟一群普通人混在一起,钟琰从帐子里观察他,过了一会儿对王济说:“穿红衣服的那个,不是你说的那个吧?”王济说:“就是他。”钟琰说:“这个人确实很优秀,但是家境贫寒,寿命又短,没法施展他的才能,不能嫁给他。”于是就作罢了。几年后,那个人果然就死了。钟琰的眼光和见识,都是这种程度的。

王浑的弟弟王湛的老婆郝氏也很有德行。钟琰虽然出身名门,却和郝氏相处得很好,彼此尊重,郝氏不因为自己出身低微就看轻钟琰,钟琰也不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怠慢郝氏。当时的人都称赞钟夫人的礼仪,郝夫人的品德。

郑袤的老婆曹氏,是鲁国薛县人。郑袤先娶了个孙氏,早亡了,然后娶曹氏为继室。曹氏侍奉公婆非常孝顺,亲自纺纱织布,省吃俭用,供奉公婆。对郑袤的兄弟姐妹,也都非常礼貌周到,大家都对她很满意。后来郑袤当了司空,儿子郑默等也都做了高官,当时的人都说他们家荣华富贵。曹氏却很担心家道中落,每当儿子们升官,她总是忧心忡忡,表现得很明显。她自己从不穿好衣服吃好东西,郑袤他们所得的俸禄,曹氏一定会分给亲戚朋友,务必使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家里从不留余钱。

一开始,孙氏葬在黎阳。后来,孙袤去世了,有人觉得丧期太长,不好合葬。曹氏说:“孙氏是正妃,理应合葬,怎么能让她孤魂无依呢?”于是,她准备了隆重的丧葬仪式迎接孙氏,亲自操办,还准备了衣衾、几筵等物品,沿途行雁行礼,听到的人都感叹不已,认为赵姬身边的叔隗根本没法比。太康元年,曹氏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愍怀太子妃王氏,是太尉王衍的女儿,字惠风,为人贞洁善良,很有气节。太子被废后住在金墉城,王衍请求解除婚约,惠风哭着回了娘家,沿途的人都跟着流泪。后来刘曜攻陷洛阳,把惠风赏赐给了他的将领乔属,乔属想娶她。惠风拔剑抵挡乔属,说:“我是太尉的女儿,是皇太子的妃子,绝对不能受胡人的侮辱!”乔属最终杀了她。

郑休的妻子石氏,不知道是哪里人。她从小就有良好的品德,十几岁的时候,乡里就称赞她。嫁给郑休后,深受九族人敬重。郑休的前妻生下的女儿还小,郑休的父亲临终前,还有个私生子沈生,郑休想把沈生丢掉,石氏说:“怎么能让舅舅的儿子不存活呢!”于是,她把沈生和郑休前妻的女儿都养大了。虽然她一个人承担了很多,但九年里,三次没能把孩子养大。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郡新淦县人。当初,陶侃的父亲陶丹娶湛氏为妾,生下了陶侃。陶家当时很贫穷,湛氏总是纺纱织布来补贴家用,还让陶丹结交比自己强的人。陶侃年轻时在寻阳县做官,曾经负责监视鱼梁,他用一罐鱼酱送给母亲。湛氏打开鱼酱和信,责备陶侃说:“你做官的,用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让我受益,反而增加了我的担忧!”鄱阳的孝廉范逵曾经在陶侃家借宿,那时下着大雪,湛氏就把自己新铺的卧具拆了,给范逵的马垫上,还偷偷剪了自己的头发卖给邻居,买菜做饭款待范逵。范逵听说后,感叹道:“如果不是这样的母亲,就不会有这样的儿子!”陶侃最终凭借功名显赫。

贾浑的老婆,姓宗,具体是哪儿人不知道。贾浑当了介休县令,结果被刘元海手下的乔晞打败,死了。宗氏长得挺漂亮,乔晞想纳她为妾。宗氏破口大骂:“屠各奴!你杀了我的丈夫,还想对我无礼,你安什么心?为什么不干脆杀了我!”然后她仰天大哭。乔晞一气之下把她杀了,那时候她二十多岁。

梁纬的老婆辛氏,是陇西狄道人。梁纬当过散骑常侍,西都城破了,被刘曜害死了。辛氏长得特别漂亮,刘曜想娶她。辛氏在地上哭得死去活来,抬头对着刘曜说:“我听说男人应该以义烈为重,女人不应该改嫁。我丈夫已经死了,我理应为他殉情。再说,女人再受侮辱,对您来说又有什么用呢!求您就让我死了,好去侍奉公婆。”说着就哭个不停。刘曜说:“好贞洁的妇人啊,随她吧。”于是辛氏就上吊自杀了,刘曜还把她厚葬了。

许延的老婆杜氏,也不知道是哪儿人。许延当过益州别驾,被李骧害死了。李骧想娶杜氏为妻,杜氏抱着丈夫的尸体哭喊着,骂李骧:“你们这些逆贼太没道理了!人死有先后,凭什么你们能活得长久!我是杜家女儿,怎么可能做你们的妻子!”李骧很生气,就把她杀了。

虞潭他妈,孙氏,是吴郡富春人,是孙权的族孙女。一开始嫁给了虞潭他爸虞忠,为人恭顺贞和,特别有妇德。虞忠去世后,留下个孤儿寡母,孙氏虽然年纪轻轻,却发誓不改节操,亲自抚养儿子,辛劳备至。她天资聪颖,见识和判断力都超过常人。虞潭从小就被母亲教育要忠义为本,所以长大后名声很好,受到朝廷的赞扬。

永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虞潭当上了南康太守,碰上杜弢造反,虞潭就带兵去讨伐他。孙氏鼓励虞潭一定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还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拿出来犒劳士兵,结果虞潭打胜仗了。后来苏峻又造反了,虞潭当时守着吴兴,朝廷又让他带兵去征讨苏峻。孙氏告诫虞潭说:“我听说忠臣都出自孝子之家,你应该舍生取义,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了而有所顾虑。” 然后她把家里所有的家仆都派去给虞潭帮忙打仗,甚至把自己的首饰都卖了,作为军费。

当时会稽内史王舒派他儿子王允之去当督护,孙氏又对虞潭说:“王内史都派他儿子去征讨,你为什么不派人呢?”虞潭立刻派自己的儿子虞楚去当督护,和王允之一起合力作战。她忧国忧民的心思,可见一斑。后来被封为武昌侯太夫人,还被赐予金章紫绶。虞潭在家中专门建了一座养堂,王导以下的大臣都来拜访她。孙氏在咸和年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皇帝还派人去吊唁,并追谥她为“定夫人”。

周顗他妈,李氏,字络秀,是汝南人。年轻的时候,她在家待嫁,周顗他爹周浚当安东将军,有一次打猎,遇上雨,就跑到络秀家避雨。正好她家里没人,只有她和她一个丫鬟在家。络秀听说周浚来了,就和她家丫鬟在屋里杀猪宰羊,准备了一桌几十人的饭菜,做得特别精致,一点声音都没有。周浚觉得奇怪,就派人去查看,只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周浚就想要纳她为妾。她家里人不同意,络秀说:“咱们家现在没落了,牺牲一个女儿算什么!要是能跟贵族联姻,将来对咱们家大有好处啊!”她父母兄弟这才答应了。后来她生下了周顗、周嵩和周谟。等周顗他们长大后,络秀对他们说:“我委屈自己做你们家的妾,都是为了你们家考虑。你们要是不好好孝敬我娘家,我活这么大岁数还有什么意义!”周顗他们都听从了母亲的话,所以李家后来也成了名门望族。

中兴年间,周顗兄弟几个都当了大官。有一次冬至,李氏摆酒宴,举起酒杯赐给三个儿子说:“我当初过江的时候,无处安身,没想到你们兄弟几个都当了大官,现在都在我眼前,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周顗说:“恐怕不像您说的那样。大哥志向远大,但能力不足,名声很大,但见识浅薄,喜欢乘人之危,这不是长久之计。二哥性格刚直,也不容易在世上立足。只有小弟碌碌无为,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 “阿奴”是周谟的小名。后来果然像周顗说的那样。

张茂的老婆陆氏,是吴郡人。张茂当吴郡太守的时候,被沈充害死了。陆氏倾尽家产,带领张茂的部下冲锋陷阵去讨伐沈充。沈充战败,陆氏就上书朝廷,为张茂申冤。朝廷下诏说:“张茂夫妇忠诚,全家义烈,应该追赠张茂为太仆。”

尹虞有两个女儿,是长沙人。尹虞以前是始兴太守,起兵讨伐杜弢,结果战败了,两个女儿被杜弢抓住了。她们长得非常漂亮,杜弢想把她们娶回家做老婆。两个女儿说:“我父亲是朝廷的二千石大官,我绝不可能做贼人的老婆,宁死不屈!”杜弢就把她们杀了。

荀崧的女儿荀灌,从小就胆识过人。她爹荀崧当了襄城太守,被杜曾的军队围困住了,兵力薄弱,粮食也吃光了,想向老部下平南将军石览求救,却找不到办法。当时荀灌才十三岁,就带领几十个勇士,翻墙越城,趁着夜色突围而出。敌人追得很紧,荀灌激励着将士们,一边打一边往前冲,最终逃进了鲁阳山,躲过了追杀。她亲自去见石览请求援兵,还给南中郎将周访写信求救,并且和周访结拜为兄弟。周访立刻派他儿子率领三千人,和石览一起前去救援荀崧。敌人听说援兵到了,就四散逃跑了,这完全是荀灌的功劳。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聪明有见识,口才也很好。她叔父谢安曾经问她:“《毛诗》里哪一句最好?”谢道韫回答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认为她很有雅致,很有深度。还有一次,谢家在家里聚会,突然下起了大雪,谢安问大家:“这雪像什么?”谢安的侄子谢朗说:“像空中飘散的盐粒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说像柳絮被风吹起来。”谢安听了非常高兴。

谢道韫刚嫁给王凝之的时候,回家后很不开心。谢安问她:“王郎是王羲之的儿子,人也不坏,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谢道韫回答说:“我们谢家,叔父就有谢安、谢万,堂兄弟又有谢韶、谢朗、谢玄、谢川,没想到世上竟然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 “封”指的是谢韶,“胡”指的是谢朗,“羯”指的是谢玄,“末”指的是谢川,这些都是他们的字。她还曾经嘲笑那些钻研玄学的家伙不求上进,说:“整天忙于世俗事务,难道是天分有限吗?”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和客人辩论,眼看就要说不过了,谢道韫就派丫鬟告诉王献之:“想帮你解围。”然后她用青绫做的步障把自己遮挡起来,替王献之继续辩论,那些客人最终也说不过她。

她碰上孙恩起义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平静。等到听说丈夫和儿子们都被贼人害死了,她才让丫鬟扶着她,拿起刀冲了出去。乱兵渐渐逼近,她亲手杀了几个,最后还是被俘虏了。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贼人还想杀了他,道韫说:“这事关乎朝廷,跟我们家族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杀,那就先杀了我吧!”孙恩虽然残暴,却被她吓住了,最后没有杀刘涛。从那以后,她就守寡住在会稽,家里上下都非常严肃认真。

会稽太守刘柳听说她的名声,想和她谈谈。道韫本来就认识刘柳,也没推辞,就梳好头发,穿着素净的衣服坐在帐篷里。刘柳穿戴整齐,坐在另一张矮榻上。道韫风度高雅,谈吐清丽,先说了说家里的事情,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流泪,然后慢慢地回答刘柳的问题,说话条理清晰,毫不迟疑。刘柳离开后感叹道:“我活了这么久,还真没见过这样的人,她的一言一行,都让人心服口服。”道韫也说:“我的亲人都死了,这才遇到这样的君子,听他问话,感觉心里豁然开朗。”

起初,道韫同一个郡的张玄的妹妹也有才华,嫁给了顾家,张玄总是夸她,说她可以和道韫相比。有个济尼和尚,经常走访这两家,有人问他,济尼回答说:“王夫人(道韫)神情洒脱开朗,很有那种隐居山林的气质。顾家妇人心地纯洁,像玉一样闪闪发光,是闺房里的佼佼者。”道韫写的诗歌、赋、诔文和颂文都流传于世。

刘臻的妻子陈氏,也很聪明,能言善辩,还会写文章。她曾经在元旦献上《椒花颂》,诗词如下:“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她还写了元旦和冬至进宫朝见的礼仪,一直沿用至今。

皮京的妻子龙氏,字怜,是西道县人。十三岁嫁给皮京,不到一年皮京就死了,皮京的两个弟弟也相继去世,她既没有孩子,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龙氏变卖了嫁妆,自己纺织,几年内料理了三次丧事,葬礼结束后,她每天都按时祭祀,从不间断。州里的人都听说她的贤德,多次有人想娶她,但她发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年后去世了。

孟昶的老婆周氏,和孟昶弟弟孟顗的老婆,还是周氏的表妹。两家都非常有钱。一开始,桓玄很器重孟昶,但是刘迈却在桓玄面前说孟昶坏话,孟昶知道了这件事,心里非常懊悔。后来刘裕要起兵造反,跟孟昶商量计划,孟昶想把所有的家产都拿出来当军粮。他老婆可不是一般的女人,能和她商量大事。她对孟昶说:“刘迈在桓玄面前坏你名声,这辈子都完了,肯定要造反。你最好赶紧和他撇清关系,要是能得到富贵,再接应他也不迟。”周氏说:“你父母还在家呢,你想干这么大的事,哪轮得到我一个妇道人家来劝你!就算事不成,咱们也能在哪个官府里养老,总归有活路。”孟昶听了,心里难受了好久才站起来。周氏追上去拉住孟昶坐下,说:“我看你这样子,根本没打算和我商量,你就是想把家产都拿出去罢了。”这时,他们女儿还在她怀里,周氏把女儿抱起来给她看:“这个孩子都能卖掉,更何况是钱财呢!”于是,她把所有的家产都给了孟昶,还找了个借口掩饰。

等到起兵的日子将近,周氏对孟顗的老婆说:“我最近做了个不太好的梦,家里应该好好清洗沐浴一下去除晦气,而且最好别穿红色的衣服,我把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收起来,藏七天辟邪。”孟顗的老婆信了她的说法,把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收起来交给周氏。周氏把这些东西放在帐篷里,偷偷地把红色的布料拆成棉絮,再把红色的布料给孟昶,这样就有了几十套鲜艳的军服,全是周氏偷偷弄来的,家里其他人根本不知道。

何无忌的母亲刘氏,是征虏将军何建的女儿。她从小就有志气有节操。她弟弟何牢被桓玄害死了,刘氏一直记恨着这件事,想着要报仇。后来何无忌和刘裕商量起兵的事,刘氏发现何无忌的行为举止有些异常,心里很高兴,但是没说什么。正好那天晚上何无忌在屏风后面写檄文,刘氏偷偷地用东西把烛火盖住,然后轻轻地爬上凳子,从屏风上往里看。看清楚后,她哭着摸着何无忌说:“我可不如东海吕母那样明智啊!我担心你年纪轻轻就死了,你竟然能做到这样,我们的仇恨终于可以报了!”然后她问何无忌的同谋是谁,知道是刘裕后,更加高兴,就劝说何无忌,说桓玄一定会失败,义军一定会成功。结果正如她所说的那样。

刘聪的老婆刘氏,名娥,字丽华,是前朝太保殷家的女儿。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白天忙着女红,晚上就读书学习。她母亲总是劝她别那么辛苦,但她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足。她经常和哥哥们一起讨论经书里的道理,见解超凡脱俗,哥哥们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她为人孝顺友爱,举止优雅得体。刘聪称帝后,把她召进宫封为右贵嫔,非常宠爱她。不久就立她为皇后,打算修建一座叫“皇鸟”的宫殿给她住。结果廷尉陈元达极力劝谏,刘聪勃然大怒,要杀了他。

这时刘皇后正在后宫,偷偷吩咐侍卫不要动手,然后亲笔写了一封奏章给刘聪:“我听说皇上要为我修建宫殿,现在我的住所也足够了,“皇鸟”殿并非急需之物。现在天下还没完全统一,各种灾祸还很多,任何行动都需要人力物力,更应该谨慎小心。廷尉说的是国家大事,忠臣进谏,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皇上拒绝忠言,也不是为了自己。我希望陛下能效仿古代明君纳谏的美德,引以为戒那些昏庸之主拒谏而亡的教训,应该重重赏赐廷尉,封他高官厚禄,怎么反而要杀了他呢?皇上您这次发怒是因为我,廷尉的灾祸也是因为我招来的,百姓怨声载道,国家疲惫不堪,责任都在我身上,拒绝忠言,也是我的错。自古以来,国家灭亡,家庭败落,没有不是因为妇人作祟的。我经常读到这些历史故事,气得饭都吃不下,没想到今天这事儿竟然发生在我身上!后人评价我,就像我评价前人一样,我还有什么脸面侍奉皇上,请让我死在这宫殿里,来弥补皇上被我误导的过错。”

刘聪看完奏章脸色大变,对身边的人说:“我最近得了风疾,喜怒无常。陈元达是忠臣啊,我真是太惭愧了!”然后他对陈元达表示感谢:“有你这样的外臣辅佐,有皇后这样的内助,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刘皇后去世后,被追谥为武宣皇后。

她的姐姐刘英,字丽芳,也聪明好学,而且文采出众,口才辩才过人,对政事也十分了解,甚至比刘娥还要厉害。当初她和妹妹一起被召进宫,封为左贵嫔,后来去世了,被追谥为武德皇后。

王广的女儿,不知道是哪里人。长得特别漂亮,而且性格豪爽,像个男子汉一样。她父亲王广在刘聪手下当官,是西扬州刺史。后来蛮族首领梅芳攻破了扬州,王广战死了。当时王广的女儿才十五岁,梅芳就把她霸占了。没过多久,她在暗室里袭击梅芳,没打中,梅芳吓醒了,问她:“你这是干什么?”王广的女儿骂道:“蛮夷畜生!我想要杀掉你这个叛贼,什么叫反?我听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母之仇不共戴地,你如此反叛,残害他人父母,还对我无礼,我之所以没死,就是为了杀你!现在我死是应该的,不用你动手,只是恨不能砍下你的脑袋在闹市示众,以雪耻辱!”她说话声音又急又猛,说完就自杀了,梅芳想阻止都来不及。

陕县有个女人,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十九岁。刘曜当政的时候,她守寡住在陕县,非常孝顺婆婆和叔母。她家想把她嫁出去,这个女人就毁了自己的容貌,发誓不嫁。后来婆婆和叔母都病死了,她叔母的女儿在婆家,之前向这个女人借东西没借到,就诬陷她杀了自己的母亲。官府没查清楚就杀了她。当时有很多鸟在她尸体上悲鸣,叫声特别凄惨。盛夏时节,尸体暴晒了十天,没腐烂,也没被虫兽啃食,那地方一年都没下雨。刘曜派呼延谟当太守,了解了事情真相后,就杀了那个诬陷她的女人,并在她的坟前祭祀,追谥她为“孝烈贞妇”,当天就下起了大雨。

靳康的女儿,不知道是哪里人。长得漂亮,很有志气。刘曜杀了靳家的人,想把靳康的女儿纳为妾,靳康的女儿说:“陛下已经灭了我的父母兄弟,还要我做什么妾?我听说,诛杀逆贼之后,还要污其宫室,伐其树木,更何况是他们的子女呢!”说着就哭着请求一死,刘曜很同情她,就免了她弟弟一死。

韦逞他妈,宋氏,具体是哪里的,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她家祖上都是靠读书教书吃饭的。宋氏小时候就没了妈,她爹一手把她拉扯大。等她长大了,她爹就教她《周官》的读音和意思,还跟她说:“咱们家祖祖辈辈都研究《周官》,这学问一直传下来,这书里头啊,周朝的制度、典章制度、各种官职、物品,都写得清清楚楚。我现在没儿子传家业,就靠你了,你可得好好学,别让这学问失传了!” 那时候天下大乱,宋氏一直坚持学习,没中断过。后来石季龙把他们一家迁到了山东,路上,宋氏和她丈夫一起推着车,背着宋氏她爹留下的书,一路走到冀州,投奔了胶东一个有钱人程安寿,程安寿收留了他们。那时候韦逞还小,宋氏白天上山砍柴,晚上教儿子读书,同时还得纺线织布,一样都没落下。程安寿经常感叹:“这读书人家,果然不一样啊!” 后来韦逞学有所成,名扬天下,做了苻坚手下的太常。

苻坚有一次去太学视察,问博士们经典书籍的事儿,发现礼乐制度都缺失了。当时有个博士卢壸说:“这学问荒废了这么久,书都散失了不少,这些年我们东拼西凑,勉强把主要经典整理出来,就只有《周官》的礼仪注疏没老师教。我听说太常韦逞他妈宋氏,她家世代研究这玩意儿,继承了她爹的衣钵,掌握了《周官》的读音和意思,今年都八十岁了,耳朵眼睛都挺好使,除了她,没人能教这些东西了。” 于是,就在宋氏家门口建了个讲堂,招了120个学生,用绛纱幔隔开,让宋氏教学生。人们尊称宋氏为“宣文君”,还给她赏赐了十个侍女。《周官》的学习又重新兴盛起来,当时的人都称赞韦氏的宋母。

张天锡的两个妾,阎氏和薛氏,也不知道是哪里的,反正都受张天锡宠爱。张天锡病重的时候,问她们:“你们打算怎么报答我?我死了以后,你们还能做别人的妻子吗?” 两个妾都回答说:“老爷您别担心,我们情愿死,给您洒扫坟墓,绝对不会再嫁!” 张天锡病危的时候,这两个妾都自杀了。张天锡病好了之后,追悼她们,按照夫人的规格厚葬了她们。

苻坚的小妾张氏,出身不明,却是个聪明能干、见识广博的女人。苻坚打算攻打东晋,大臣们都极力劝阻,但他不听。张氏就上前说:“我听说,天地万物生长,圣王治理天下,都要顺应其自然规律。比如黄帝骑牛乘马,是顺应了动物的特性;大禹凿龙门,疏通洪河,是顺应了水流的趋势;后稷播种百谷,是顺应了土地的特性;汤和武王灭掉夏商,是顺应了民心所向。所以,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必然失败。现在朝中上下都说不可行,陛下您又凭什么去做呢?书上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君呢!我听说,人君想要攻打别的国家,一定要先观察天象,再参考各种吉凶征兆。天道深奥莫测,我当然不懂。但从人事方面来看,这次出兵我看没什么胜算。俗话说:‘鸡夜鸣不利行师,犬群嗥宫室必空,兵动马惊,军败不归。’现在已经是秋冬时节了,每晚都听到狗叫个不停,鸡也夜鸣,听说马厩里的马还受惊跑掉了,军械库里兵器也发出声响,这些吉凶征兆,虽然不是我能完全看懂的,但我还是希望陛下能仔细考虑一下。”苻坚说:“打仗的事,不是妇道人家该管的!”于是还是出兵了。张氏请求跟随,结果苻坚在寿春大败,张氏便自杀了。

窦滔的妻子苏氏,是始平人,名叫蕙,字若兰,擅长写作。窦滔在苻坚时期担任秦州刺史,后来被流放到流沙,苏氏非常想念他,就织了一幅锦缎,上面绣着循环往复的回文旋图诗来赠送给窦滔。这首诗可以循环反复阅读,文字凄婉动人,共有八百四十字,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全部抄录了。 《诗词原文略》

苻登的妻子毛氏,出身不明,却是个英勇善战、骑射精湛的女中豪杰。苻登被姚苌袭击,营寨被攻破,毛氏仍然弯弓上马,率领数百名壮士与姚苌作战,杀伤了不少敌人。但寡不敌众,最终被姚苌俘虏。姚苌想纳她为妾,毛氏破口大骂:“我可是天子的皇后,岂能被你这贼羌侮辱!你还不快杀了我!”然后仰天大哭:“姚苌你太无道了,先是害死了天子,现在又来侮辱皇后,皇天后土难道不会鉴察吗!”姚苌勃然大怒,把她杀了。

慕容垂的老婆段氏,字元妃,是伪右光禄大夫仪的女儿。她从小就聪明漂亮,很有志气,经常跟妹妹季妃说:“我将来绝对不会嫁给普通人。”季妃也说:“我也绝对不会嫁给庸俗的男人。” 邻居们听到她们这么说都笑话她们。后来慕容垂当上了燕王,娶元妃做继室,对她特别宠爱。伪范阳王慕容德也娶了季妃。姐妹俩都嫁给了慕容垂和慕容德,最终实现了她们的愿望。慕容垂称帝后,立元妃为皇后。

慕容垂立他儿子宝为太子的时候,元妃对慕容垂说:“太子长得仪表堂堂,性格温和但不够果断,太平盛世他能当个仁慈明智的君主,但遇到困难就难以成为挽救社稷的英雄了。陛下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我看未必能兴盛发达。辽西王和高阳王,陛下几个儿子里,他们俩比较优秀,应该选择其中一个立为太子。赵王麟这个人奸诈又傲慢,一直看不起太子,陛下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肯定会闹事。这是陛下的家事,应该好好考虑清楚。”慕容垂没听她的。宝和麟听说后,都对她恨之入骨。后来元妃又劝了慕容垂一次,慕容垂说:“你想让我变成晋献公那样吗?”元妃哭着走了,告诉季妃说:“太子不行,大家都知道,皇上却拿我跟骊戎的女人相比,真是太苦了!皇上百年之后,太子一定会亡国。范阳王很有本事,如果燕国还没灭亡,他将来一定会当皇帝!” “晋献公”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以残忍著称,杀害太子申生。骊戎指古代少数民族,常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

话说那段宝临死前,假装继承皇位,派段麟去逼迫元妃,说:“皇后您以前老说皇上没能力继承大统,现在怎么样?您应该赶紧自杀,好保全段家的名声。”元妃一听火大了,怒吼道:“你们兄弟俩都能逼死亲娘,还能保住江山社稷?我可不是怕死,只是觉得这国家很快就要灭亡了!”说完就自杀了。

段宝觉得元妃图谋废掉太子,当不成好皇后,不该给她办丧事,大臣们也都同意他的说法。结果伪中书令眭邃在朝堂上大放厥词:“儿子不孝顺母亲这事儿,历史上也有啊!汉朝的安思阎皇后亲手废了顺帝,可最后还是被配享安皇庙,这后宫里的事,真真假假谁说得清?咱们就照着阎皇后的做法办吧!”段宝听了他的话,就照做了。后来段麟果然造反,段宝也被杀了,段德又僭称皇帝,结果跟元妃说的完全一样。

段丰的妻子慕容氏,是段德的女儿。她很有才华,擅长书法和历史,还会弹琴。段德称帝后,封她为平原公主。她十四岁嫁给了段丰。后来段丰被人陷害杀害了,慕容氏守寡回到娘家。这时,伪寿光公余炽想娶她。慕容氏对侍女说:“我听说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二夫。段家已经惨遭不幸,我不能和他一起死,哪还有心思再嫁人啊!现在皇上不顾礼义要把我嫁给他,要是不从,那就是违抗圣旨了。”于是她选了个日子完婚。慕容氏长得漂亮,穿着打扮也华丽,余炽见了非常高兴。过了两夜,慕容氏假装生病,余炽也没有勉强她。三天后,慕容氏回到娘家,沐浴更衣,摆酒设宴,言笑晏晏,跟没事人一样。到了晚上,她偷偷地把一封信缝在自己的裙带上,信上写着:“死后把我葬在段丰墓旁,如果我的魂魄有知,我会回到他身边的。”然后她在浴室里上吊自杀了。

葬礼那天,来送葬的男女老少有几万人,大家都叹息说:“这位公主真是贞洁啊!”送葬队伍经过余炽的家门口,余炽听到送葬的歌声,悲痛欲绝,很久都不能平静下来。

吕纂的老婆杨氏,是弘农人,长得漂亮,而且很有气节。吕纂被吕超杀害了,杨氏带着十几个丫鬟,在城西给吕纂办丧事。 要出城的时候,吕超担心杨氏会把值钱的东西带走,就派人搜查。杨氏大声呵斥吕超说:“你们兄弟连和睦相处都不能,竟然互相残杀,我马上就要死了,要金银财宝干什么!”吕超很不好意思,就退走了。

后来吕超又问杨氏玉玺在哪儿,杨氏生气地说:“我已经把它砸碎了!”吕超就威胁杨氏的父亲桓说:“如果她以后自杀,祸及你全家。”桓把这事告诉了杨氏,杨氏说:“大人当初把我嫁给氐人是为了图富贵,已经一次了,还能有第二次吗!”于是她就自杀了。

那时候吕绍的老婆张氏,也是个很有操守的人,她十四岁就守寡了,吕绍死后,她就请求出家当尼姑。吕隆看见她长得漂亮,就想玷污她,张氏说:“我一心向佛,誓死不受辱!”于是她爬上楼,跳了下来,两条腿都断了,嘴里还念着佛经,很快就死了。

凉州武昭王李玄盛的老婆尹氏,是天水冀州人,从小就爱学习,口才好,有节操。她一开始嫁给了扶风人马元正,马元正死了以后,又嫁给了李玄盛。因为是再婚,所以三年都没说话。她对前夫的孩子比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好。李玄盛创业的时候,尹氏在谋划策略方面给了很多帮助,所以西州有句谚语说:“李、尹王敦煌。” (李玄盛、尹氏、王敦煌,并称)

李玄盛死了,他儿子李士业继位,尊他的母亲尹氏为太后。李士业打算攻打沮渠蒙逊,尹氏劝他说:“你刚建立的国家,地盘小人口少,安心守着都怕守不住,还怎么轻举妄动,想打败他简直是痴人说梦!沮渠蒙逊骁勇善战,很会打仗,你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我看他这几年来一直想吞并别国,而且天时地利人和好像都向着他。现在国家虽然小,但也足够治理了。知足才能不辱没自己,这是道家早就告诫过的道理啊!再说先王临死前,再三嘱咐我们,要谨慎用兵,等待时机再行动。他的话还言犹在耳,你怎么能忘记呢!不如努力做好政事,积蓄力量,静观其变。如果他暴虐无道,百姓自然会归附你;但如果你自己德行不好,什么事都做不成。你这次出兵,不仅会战败,国家也将会灭亡!”李士业不听劝,结果果然被沮渠蒙逊打败了。

尹氏逃到姑臧,沮渠蒙逊接见她并慰问她,尹氏回答说:“李氏都被胡人灭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有人劝她说:“母子俩的性命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你怎么能这么傲慢!再说国家都亡了,子孙后代都被杀光了,你怎么一点也不悲伤?”尹氏说:“兴亡成败,生死存亡,这是天大的事,怎么能跟普通人的事一样,还去伤春悲秋呢!我一个妇人,生生死死都经历过了,怎么会害怕刀斧之祸,去求他做个妾呢!如果他杀了我,那正合我意!”沮渠蒙逊很欣赏她,没有杀她,还把女儿嫁给了李士业的儿子李茂虔。后来魏国把武威公主嫁给了李茂虔,尹氏和女儿搬到了酒泉。后来女儿死了,尹氏抚摸着女儿的尸体,没有哭,只说了一句:“你死得太晚了!”

沮渠无讳当时镇守酒泉,经常问尹氏:“你的孙子们在伊吾,你将来能回去吗?”尹氏没听懂他的意思,回答说:“子孙们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我这把年纪,就应该死在这里了,我可不想做个死在异乡的鬼。”不久,尹氏偷偷逃到了伊吾,沮渠无讳派兵追赶她。尹氏对使者说:“沮渠无讳在酒泉答应让我回北边,为什么还要来追我?你可以砍下我的头回去,我绝对不会再回去了!”使者不敢逼她,就回去了。尹氏七十五岁的时候,死在了伊吾。

史书上说啊:你看这深秋霜降的季节,正是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展现出他们不畏严寒、晚节不衰的精神;而那些在乱世中坚持正道的人,更是体现了高尚的品德。这可不是只有伊尹、子路这样的男子汉才能做到,就连女子也能做到啊!

自从晋朝政治衰败之后,很少有人再注重品德操守了,清廉正直的品格越来越少,大家都跟着学坏,到了刘曜、石勒、苻坚、姚苌那些人的时候,情况就更糟糕了。春天唱着胡人的歌,只顾着追求新奇的玩意儿;转眼间就放弃了汉朝,一点儿留恋旧朝的情感都没有。大家整天忙着追名逐利,抛弃了传统的礼教,放纵自己,不知悔改,到了极点。

但是,像谢安家的乔属那样有才华,道韫那样能诗词歌赋,对孙恩侃侃而谈;荀灌的女儿在重围之中舍身救父,张贵妃向强敌报仇雪恨;那些僭越称帝后,宁死不屈的妃嫔;还有宗辛为了正义而死,王靳为了节操而死……这些人,都是默默地践行着正义的道路,这可不是因为受过什么特别的教育才做到的。她们像高耸的乔木一样挺拔,发出清亮的声响;像幽谷里坚韧的草木一样,散发着高尚的品格,这跟那些悬梁自尽、赴死报国的义士相比,毫不逊色,她们的精神足以激励后世千秋万代!

赞曰:从容端庄,温婉柔顺。遵循六行之德,彰显四德之美。操守洁净如霜雪,美名传遍邦国。史书记录着她们的教诲,清芬之气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