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字处明,是丞相王导的堂弟。他爸爸王会做过侍御史。王舒年轻的时候,他堂兄王敦很欣赏他。因为当时天下不太平,王舒不追求名利,一直待在家里,潜心学习。四十多岁的时候,州里和朝廷都请他去做官,但他都没答应。后来王敦做了青州刺史,王舒才去投奔他。

那时候王敦被朝廷征召去当秘书监,因为路上有土匪,很危险,他就轻装简从骑马回洛阳,把公主的行李都扔了。当时车上有很多金银财宝,大家都抢着拿,只有王舒连看都没看一眼,王敦因此更加赏识他。

后来元帝在建康安定下来,王舒就跟着他的叔伯兄弟一起渡江投靠元帝。他参与镇东军事,后来被任命为溧阳县令。明帝当上东中郎将的时候,精挑细选幕僚,就让王舒当他的司马。之后又升任后将军宣城公褚裒的咨议参军,后来又升任军司,但他坚决推辞了。褚裒镇守广陵,又让王舒当他的车骑司马。王舒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大家都夸他办事干练。褚裒去世后,王舒接替他镇守广陵,被任命为北中郎将,负责监察青州和徐州的军事。

没多久,朝廷召他当国子博士,还加封散骑常侍,但他还没上任,就被调到少府做官。太宁年间初期,他又被调到廷尉任职。王敦推荐王舒当鹰扬将军、荆州刺史,兼领护南蛮校尉,监察荆州沔南地区的军事。王敦失败后,王含父子逃到王舒那里,王舒派兵去迎接他们,结果把他们都沉到江里了。之后王舒升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平西将军,并被授予假节的权力。没过多久,陶侃代替了王舒的荆州刺史职位,王舒被调到安南将军、广州刺史任上。

王舒生病了,不愿意翻山越岭去广州,朝廷也考虑到他的功劳,觉得他不应该去那么远的地方,于是把他调到湘州做刺史,将军、都督、持节的职位不变。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代替邓攸担任尚书仆射。

王导想让王舒去支援对抗苏峻,就给他安排了个官职,让他去会稽当官。王舒觉得这名字不好听,就上书请求换个地方。朝廷觉得名字虽然一样,但读音不同,没啥问题,但王舒坚持要换,最后就改成了“郐”。没办法,王舒只好去了。

在会稽待了两年,苏峻造反了,朝廷就让王舒当了个临时指挥官,负责扬州的事务。当时吴国太守庾冰跑了,投奔了王舒。王舒就通知了其他郡县,还安排了虞潭、谢藻等人带兵去打仗。顾众、顾飏也带兵来帮忙。王舒任命顾众和顾飏分别负责吴中和晋陵的军事,在御亭修建工事。苏峻听说王舒他们起兵了,就赦免了庾亮的兄弟们,想安抚东边的军队。

王舒带着军队到了西江,跟在庾冰、谢藻后面。庾冰、顾飏他们派先锋部队去无锡,结果碰上了苏峻的军队,打输了,败退回御亭,还自己吓自己,最后都跑到钱塘去了,谢藻守着嘉兴。苏峻的军队攻入吴郡,烧杀抢掠,到处都是一片狼藉。因为王舒轻敌冒进导致战败,他把两个军队的领导给杀了,免除了庾冰、顾飏的职务,让他们穿便服。然后王舒让顾众负责吴郡和晋陵的军队,驻扎在章埭。吴兴太守虞潭带兵去打张健,驻扎在乌苞亭,但不敢进攻。

那时候正下大雨,水很大,苏峻的手下管商乘船绕路袭击了虞潭,虞潭他们又被打败了。虞潭回到吴兴,顾众退守钱塘。王舒又派陈孺带一千精兵去海浦防守,到处修建工事。有人建议王舒回建康,让谢藻守西陵,在海边设防,但王舒没听,让谢藻守钱塘,让顾众、顾飏守紫壁。

苏峻的军队就转去攻打吴兴,虞潭他们又撤退了。苏峻的军队又抢掠了东迁、余杭、武康等县。王舒派儿子王允之带三千精兵去武康,打了苏峻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斩杀了好多人,苏峻的军队都逃跑了。王允之收缴了他们的武器装备,去支援虞潭。

苏峻的手下韩晃攻破了宣城,又去了故鄣、长城。王允之派朱焘、何准等人去打韩晃,在于湖交战。虞潭用强弩射杀韩晃的军队,韩晃他们逃跑了,王允之他们斩杀了上千人,俘虏了两千人。虞潭因此保住了吴兴。

那时候临海、新安等地的山区县城都响应苏峻,王舒分兵把他们都平定了。陶侃他们到了建康,王舒和虞潭因为多次战败,就上书朝廷,请求免职。陶侃派人劝他们,他们没听。陶侃建立了行台,任命王舒监察浙江东部的五个郡的军事,任命王允之负责吴郡、义兴、晋陵三郡的征讨军事。

后来韩晃他们往南逃,王允之在长塘湖追上他们,又打败了他们。苏峻的叛乱平定了,王舒因为功劳被封为彭泽县侯,不久后去世,被追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号穆。

苏家老大晏之,在苏峻叛乱的时候当护军参军,结果被害了。他儿子叫昆之,昆之死后,孙子陋之继承了家业。后来宋武帝篡位,苏家爵位被取消了。不过,晏之的弟弟允之却很有名气。

允之,字深猷。小时候,他就跟伯父苏敦关系特别好,苏敦觉得允之长得像自己,就一直带着他。出门一起坐车,睡觉一起睡一个房间。有一次苏敦晚上喝酒,允之看到苏敦喝醉了,就先睡下了。结果苏敦和钱凤密谋造反,允之其实已经醒了,把他们的对话都听到了。他怕苏敦怀疑自己,就假装在床上吐得一塌糊涂,衣服和脸上都是呕吐物。钱凤走后,苏敦过来看允之,看到他吐成那样,以为他是喝醉了,也就没怀疑他。那时候允之的父亲苏舒刚被任命为廷尉,允之就请求回家探望父母,苏敦同意了。到了京城后,允之把苏敦和钱凤的谋反计划告诉了他父亲苏舒,苏舒立刻和苏导一起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

苏舒后来做了荆州刺史,允之就跟着他去了西府。苏敦的叛乱平定后,皇帝想让允之做官,但是苏舒请求说:“我儿子还小,不想让他这么早就做官。”皇帝就同意让允之跟着苏舒去会稽。后来苏峻叛乱,允之立下战功,被封为番禺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还被任命为建武将军、钱唐令,兼领司盐都尉。苏舒去世后,允之辞去了官职。苏舒下葬后,朝廷又任命他为义兴太守,但他因为悲伤过度而没有赴任。他的伯父苏导给他写信说:“太保、安丰侯因为孝顺闻名天下,都没能推辞司隶校尉的职位;和长舆是海内名士,也没能推辞中书令的职位。我们苏家子弟死的死,散的散,就剩你我了,我把你当亲儿子一样看待,如果你还不肯接受这个职位,那我还能说什么呢!” 允之还是不肯接受。

咸和年间末期,允之被任命为宣城内史,监察扬州江西四郡事务,兼任建武将军,镇守湖州。咸康年间,他被晋升为西中郎将,假节钺。不久又升任南中郎将、江州刺史。他在任上很有威望,深受百姓爱戴。当时王恬服丧期满,被任命为豫章郡太守。允之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吃惊,他觉得王恬是丞相的儿子,应该得到优待,不应该被派到偏远的郡县做官,于是他就请求辞去江州刺史的职务,想跟庾冰说说这件事。庾冰听了很惭愧,马上把王恬调到吴郡,而把允之任命为卫将军、会稽内史。 允之还没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岁,谥号为忠。他的儿子苏晞之继承了他的爵位,苏晞之死后,孙子苏肇之继承了爵位。

王暠,字世将,是丞相王导的堂弟,也是元帝的姨弟。他爸爸王正做过尚书郎。王暠从小就擅长写文章,见多识广,而且字画写得好,音乐、骑射、下棋、杂耍样样精通。他先是被任命为太傅府的幕僚,后来升迁为参军。参与迎接皇帝回朝后,被封为武陵县侯,又做了尚书郎,之后外放担任濮阳太守。后来元帝在江左驻扎,王暠就放弃了太守的职位,过江去投奔元帝。元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就让他当了司马。之后,他多次担任庐江太守和鄱阳太守。参与讨伐周馥、杜弢,因为战功屡次增加封邑,被任命为冠军将军,镇守石头城,还兼任丞相府的军咨祭酒。王敦被任命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

元帝登基后,王暠上奏了一篇《中兴赋》,并在奏疏中写道:“我从小就受到您的恩泽,从孩童时期到成年,一直得到您的关照,您的恩情如同兄弟姐妹般深厚,如同朋友般真诚。我一直希望能追随您,效力于您。以前我在濮阳做太守的时候,为了侍奉年迈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放弃官职,远渡长江来投奔您,这都是因为我忠于您的缘故,希望能得到您的庇护。上天遂了我的愿,让我赶上您中兴的大业,见证大明的盛世。但因为我守卫边疆,不能亲眼目睹您登基大典,每当听到消息,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和悲痛。司马相如都曾因为不能亲眼目睹皇帝祭祀天地而感慨万分,更何况我与您是至亲,更是应该效忠于您!”

“我以前侍奉先帝和您的时候,曾经说过,您出生那天,屋里光芒四射,您的左额上还生了一根白色的毫毛,算命先生说您将来会统一天下。壬申年,我被任命为鄱阳内史,七月份,四颗星星聚集在牵牛星附近。我的郡里还有枯死的樟树重新生长出来。后来我回到京都,您看见我的白兔,让我作赋。当时琅邪郡又献上了甘露,您还让我品尝。骠骑将军王导还告诉我,晋陵出现了金铎的祥瑞,郭璞说这预示着一定会中兴。郭璞的占卜之术,即使是京房、管辂也比不上。上天注定您是天子!”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一心想著书立史,结果却流落到偏远的地方,还曾经跟强盗对抗过。我现在已经四十三岁了,还没能报答朝廷的恩情,反而犯了不少错误。我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很快就会死了,到时候我的心意就无法传达给朝廷了,所以拼尽全力,写了一篇《中兴赋》献上。虽然这篇文章不足以歌颂朝廷的盛世,但也表达了诗人感慨和赞颂的意图。

文章内容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一开始,王敦把陶侃贬官,派庾亮代替他担任荆州刺史。荆州的将领马俊、郑攀等人上书请求留下陶侃,但王敦不同意。庾亮被马俊等人袭击,逃到了江安。贼人杜曾和马俊、郑攀一起北上迎接第五猗来对抗庾亮。庾亮率领军队讨伐杜曾,却被杜曾打败了。王敦命令湘州刺史甘卓、豫章太守周广等人帮助庾亮攻击杜曾,杜曾的军队溃败,庾亮最终保住了荆州。庾亮为人英俊果敢,曾经从南方下来,早上从寻阳出发,乘着风帆,傍晚就到了都城,靠着船楼长啸,神态非常潇洒。王导对庾亮说:“将来世人会为你的识时务而感到惋惜。”庾亮说:“这只是让他充分展现他的洒脱之气罢了。”庾亮在荆州大肆杀戮陶侃的部下,还征召士人皇甫方回,因此失去了荆州百姓的民心,朝野关系紧张。皇上于是召回庾亮,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加散骑常侍。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后升任左卫将军。

等到王敦谋反时,皇上派庾亮去劝说王敦,但他没能劝阻王敦的叛逆行为,反而被王敦扣留,被迫帮助王敦造反。王敦得势后,任命庾亮为平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不久庾亮就病死了。皇上念及旧情,非常悲痛惋惜。庾亮的灵柩运回京都,太子亲自前往拜祭,礼数如同对待家人一样。朝廷追赠他侍中、骠骑将军的职位,谥号为“康”。明帝给大将军温峤写信说:“庾亮去世的痛楚我还没忘记,没想到世事又会变成这样。这么年轻有为的人才,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我心里非常痛心。庾亮博学多才,谢鲲远见卓识,他们的言论虽然不足以让人立刻改变想法,但反复品味,却让人回味无穷,现在这样的人才已经很少见了。想想他们,我心里难受极了,怎么办呢!”

子颐的儿子,做到东海内史这么高的官位。子颐的弟弟胡之,字修龄,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当过郡守、侍中、丹杨尹。他平时有点眩晕的毛病,犯病挺频繁的,但脑子一直很清楚。石季龙死了以后,朝廷想安抚河洛地区,就让胡之当西中郎将、司州刺史,还给他假节的权力。但他因为身体不好,坚决推辞了,结果还没等出发就去世了。子颐的另一个儿子子茂也挺有名的,做到晋陵太守。 还有一个儿子子敬弘,在义熙年间末期做过尚书。

彬字世儒,从小就以品行端正著称。年轻的时候,那些州郡的官职任命他都不接受。后来光禄大夫傅祗把他招去做幕僚。之后他和哥哥暠一起渡江,给扬州刺史刘机当建武长史。元帝把他召来做镇东将军府的贼曹参军,后来又升迁为典兵参军。参与讨伐华轶,立了功,被封为都亭侯。愍帝又召他当尚书郎,但他以路途险峻为由没去赴任。后来改任建安太守,又调到义兴内史任职,还没上任呢,就被调去当军咨祭酒了。

中兴建国之后,谢彬先是被任命为侍中。他哥哥谢敦带兵攻打石头城,皇帝派谢彬去慰劳他哥哥。正巧碰上周顗被害,谢彬和周顗关系很好,于是先去为周顗哭丧,哭得非常伤心。之后,谢彬去见谢敦,谢敦看到他满脸悲戚,就问他怎么回事。谢彬说:“我刚才去为伯仁(周顗)哭丧,感情还没平复呢。”谢敦生气地说:“伯仁自己犯了死罪,而且一般人遇到你,又能怎么样呢!”谢彬说:“伯仁是位长者,也是您的亲友,他在朝中虽然没有直言进谏,但也并非阿谀奉承,赦免之后却还对他施以极刑,所以我很痛心。”于是谢彬勃然大怒,数落谢敦说:“兄长您违抗朝廷命令,杀害忠良,图谋不轨,祸及家人!”谢彬说话慷慨激昂,声音悲痛,泪流满面。谢敦大怒,大声吼道:“你狂妄悖逆竟然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我不能杀你吗!”当时王导也在场,替谢彬感到害怕,劝谢彬起来谢罪。谢彬说:“我本来就有脚疾,连见天子都不想下跪,何况现在呢!我为什么要谢罪!”谢敦说:“脚痛哪有脖子痛厉害?”谢彬气定神闲,一点也不害怕。后来谢敦计划带兵攻打京城,谢彬苦苦劝谏。谢敦脸色骤变,瞪着左右侍卫,想要逮捕谢彬,谢彬正色道:“你过去害死了我的哥哥,现在又要杀我的弟弟吗?”此前,谢彬的哥哥、豫章太守谢棱已经被谢敦杀害,谢敦因为谢彬是他的亲戚,才一直容忍他。没过多久,谢敦就让谢彬做了豫章太守。

谢彬为人朴实正直,没有贪图享乐的爱好,即使位居高位,也经常穿着布衣,吃粗茶淡饭。后来他又升任前将军、江州刺史。谢敦死后,王含想要投奔王舒,王应劝王含投奔谢彬。王含说:“大将军平时和江州刺史关系怎么样,你为什么想让他投奔他?”王应说:“这正是应该投奔他的原因。江州刺史在别人强盛的时候,能辨别同伙和敌人,这是常人做不到的。看到别人衰落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同情怜悯之心。荆州刺史只会守成,怎么可能做出出乎意料的事情!”王含没听他的,最终和王应一起投奔了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都淹死在江里。谢彬听说王应要来,暗中准备好了船只等待他。王应最终没有来,谢彬为此非常后悔。

话说有个叫敦平的人,有人举报他的兄弟和侄子,说他们俩都跟敦平关系好,应该一起撸职。 皇上说:“司徒大人当年可是为了大义灭亲,他后代就算有点儿不靠谱,那也要宽容个几百年,何况这是敦平的亲戚呢!” 于是就赦免了他们。后来皇上又征召敦平当光禄勋,然后又升了度支尚书。苏峻叛乱平定后,要修建新宫殿,敦平担任了工程总负责人。因为在修建宫殿上立了大功,皇上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又升他做了尚书右仆射。最后敦平在职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死后追赠特进、卫将军,还加封散骑常侍,谥号为肃。他长子彭之后来当上了黄门郎,次子彪之更是出了名。

彪之,字叔武,二十岁的时候,胡子眉毛就全白了,当时的人都叫他“王白须”。他刚开始当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他伯父导曾经对他说:“选官想让你当尚书郎,你觉得能胜任诸王的辅佐吗?”彪之说:“官职大小根本不重要,我只要能尽职尽责,至于升官什么的,我倒不怎么在意。” 于是他就当了郎官。后来他又做了镇军将军武陵王晞的司马,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那时候永嘉太守谢毅,在朝廷大赦之后,居然杀了郡里一个人叫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就跑到州里告状。扬州刺史殷浩就派人把谢毅抓起来,交给廷尉审理。彪之觉得周球是这案子的关键人物,可周球没啥官位,按理说廷尉不应该管这事儿,所以彪之不肯受理这案子,跟州里来来回回地推脱。皇上穆帝下诏令让他受理。彪之又上书陈述事实依据,当时的人都把他比作张释之。正赶上南郊祭祀,简文帝当时是抚军,掌管朝政,问彪之祭祀后要不要大赦天下。彪之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之后往往大赦,我认为这样做不妥。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会以为郊祀之后必然大赦,这样一来,那些坏人就会抱有侥幸心理了。” 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吏部尚书的位置换人了。皇上要让秣陵县令曲安远去担任句容县令,让殿中侍御史奚朗去担任湘东郡守。彪坚决反对,说:“秣陵县只是个三品小县,殿下以前任用安远的时候,大家议论纷纷。句容县靠近京城,是三品县里最好的县城之一,难道就没有比算命先生更有才能的人可以担任吗?!湘东郡虽然偏远又小,但也没有比奚朗更合适的人选,大家说他靠着算命才得到升迁。殿下如果要提拔寒微之士,应该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奚朗他们能力平庸,实在不适合担任这些职位。”

桓温太尉想北伐,皇上多次下诏不准。可桓温还是擅自率军前往武昌,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有人劝殷浩辞职自保,彪对简文帝说:“这些人不是为了社稷安危,也不是为了殿下着想,都是为了自己!如果殷浩辞职,人心就会崩溃,皇上就孤掌难鸣。到那时,就一定会有承担责任的人,除了殿下还能有谁呢!”他又对殷浩说:“桓温上表质问你的罪责,你是这件事的中心人物。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猜忌和矛盾已经形成,你想要做一个平民百姓,怎么可能保全自身呢?你应该静观其变。让相王写信给他,表示诚意,说明利害关系,他一定会撤兵。如果他不听命令,就下达正式诏书。如果他还拒不遵从,那就应该用正义来裁决他。不要无缘无故地慌慌张张,反而先自乱阵脚。”殷浩说:“处理大事的确很难,这几天我心里很焦虑,听了你的计策,心里才踏实了。”后来桓温也遵从了皇上的旨意,果然没有继续北伐。

那时候官员升迁频繁,调动速度很快,彪又上奏建议说: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选拔贤才,这可不是在朝廷里摆个样子,而是要让他们真正上任做事,为国家分忧。而选拔贤才的关键在于任用;任用的关键在于任期要长;任期长久,才能使天下太平。所以,我实行三年考核制度,三次升降考核,不追求一时的政绩,不听信那些夸夸其谈的赞誉。因此,我的功绩才能达到顶峰,道义遍布天下,名声流传久远,名扬百代。现在庸俗之辈多,贤能之士少,而朝廷官职却很多,怎么能不出现贤愚混杂,好坏不分的局面呢?官职多,空缺就多,空缺多,官员就频繁调动,前赴后继,互相替代,这并非人为的,而是客观规律使然。所以,现在政务没有处理好,朝政也不清明。要处理好政务,就要精简机构;要使朝政清明,就要合并机构。机构精简了,就能选拔到优秀人才并让他们长期在位;机构合并了,就能减少冗员,社会也会安定;选拔优秀人才并让他们长期在位,即使能力中等的人也能有所成就。

现在内外百官,仔细算算,确实有很多机构可以合并。六卿之中,太常的职责虽然重要,但它分管的事务,意义崇高,工作量却不大。宗正管辖的事务很少,可以和太常合并。至于宿卫,由两卫负责,其次是骁骑、左军各司其职,那些没有兵权的军校都可以裁撤。四军都裁撤了,左军这个名称就不应该单独存在,可以改名为游击,与骁骑对应。内官从侍中以下,以前都是四人,中兴初期,只有两人。两人值班,有时可能不够,我认为应该安排三人,这样就不会出现缺人了。其余的官职,没有实际事务的,可以由大官根据自己的职位和能力来兼管,如果不能立即裁撤,也可以等有空缺时再精简。给他们委以职务,要求他们做出成绩,让他们通过考核来展现能力,好坏通过升降来体现。虽然我现在还达不到那种盛世景象,但至少能做到官员选拔比较清廉,官员任职时间比较长,不会有虚报的俸禄,也不会因为繁琐的官僚机构而劳民伤财。

永和年间快结束的时候,瘟疫流行得很厉害。以前有个规矩,大臣家里要是有瘟疫,染病的人超过三个的,即使本人没生病,也要一百天不能进宫。这下好了,很多官员都谎称家里有瘟疫,都不来上班了。谢安又说了:“这疫病流行的年份,哪家没染病的?要是都因为这个不来上班,那朝堂上就没人了,皇帝身边也空荡荡的了。”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长安有个叫雷弱儿的人,还有梁安等等,他们假装说杀了苻健和苻眉,请求朝廷派兵支援。当时殷浩镇守寿阳,就趁机占领洛阳,打算修复皇陵。恰好谢安因为生病回家了,他给简文帝写了封信,说雷弱儿他们很可能是在诈骗,殷浩不应该轻易出兵。没过多久,雷弱儿果然是骗子,姚襄又造反了,殷浩惨败,退守谯城。简文帝笑着对谢安说:“果然和你说的那样!自从你当官以来,你的计谋就没有失误过,张良、陈平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谢安被提升为领军将军,又升迁为尚书仆射,但是因为生病,没去上任。后来调任太常,兼领崇德卫尉。当时有人跟简文帝说:“武陵王(司马允)在府邸里大规模修造兵器,恐怕要谋反啊!”简文帝就问谢安。谢安说:“武陵王的心思全在打猎玩乐上呢。皇上您就安心吧,多包容不同的人。”后来有人又提了这事儿,简文帝听了非常高兴。

谢安再次被任命为尚书仆射。这时豫州刺史谢奕死了,简文帝急忙让谢安推荐合适的人接替谢奕。谢安回答说:“现在朝廷里人才济济,高监(高演)就很不错。”简文帝说:“有人推荐桓温,你怎么看?”谢安说:“桓温未必没有才能,但他位高权重,实力雄厚,几乎占据了半个天下。他弟弟又镇守西边,兵权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里,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人才不是轻易就能衡量的,只要这个人不跟皇上您对着干就行了。”简文帝点点头说:“你说的对!”

先说王彪之升官的事儿。后来他被任命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头衔。他在会稽郡当了八年太守,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强都老实了,逃亡的人口也回来了,足足有三万多户呢!

桓温当时在姑孰镇守,威风八面,把朝廷都震住了。各地官员都对他毕恭毕敬,纷纷派人去给他送礼,表示效忠。可王彪之却说:“大司马桓温虽然权势很大,但朝廷里还有宰相呢,他的一举一动都应该向朝廷汇报。各地官员要是都给他送礼,那还上贡给天子干什么?”所以他根本就没派人去巴结桓温。后来桓温因为山阴县没按时上交布匹和粮食,本来应该弹劾会稽郡,但因为王彪之没上报,朝廷就免了他的罪。王彪之离开会稽郡后,那些因为犯错而还没被上报到州府的官员,他都给赦免了。桓温又以此为借口,把这些官员都抓了起来。赶上大赦天下,这些人就都免罪了,王彪之也被降职为尚书。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当上了仆射。这时候,桓温打算废掉海西公,朝中官员个个都吓得要死,桓温自己也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王彪之知道桓温已经露出了不臣之心,这事儿没得商量。他就对桓温说:“您是辅佐皇家的重臣,就应该按照前朝的规矩办事。”然后,他让手下把《霍光传》拿来。他按照历史上的礼仪制度,很快就制定出了废立的程序,一点儿都不慌张。桓温感叹道:“像我这样的人,当初就不应该做元凯那样的事啊!”(作元凯不当如是邪!)当时废立皇帝的仪式已经很久没人用过了,朝臣们都没人知道该怎么操作。王彪之气度沉稳,穿着朝服站在台阶上,文武官员都按照他制定的程序办事,朝廷上下都服他。后来桓温又想废掉武陵王司马遵,还特意把这事儿告诉王彪之。王彪之说:“武陵王是皇室宗亲,又没有犯什么大罪,不能因为猜忌就把他废掉贬黜。您要建立圣明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归心,就应该尊崇皇室,效法周公伊尹那样贤明。这件事非常重要,应该再仔细考虑一下。”桓温说:“这事儿已经决定了,你不用再说了。”

简文帝驾崩了,朝臣们都犯了难,不敢决定立谁为继承人。有人说,这事儿应该由大司马来做主。彪正色道:“皇帝驾崩,太子继位,这天经地义,大司马哪能插手!如果事先去请示他,反而会遭到责备!” 就这样,朝臣们才最终决定了继承人。

孝武帝登基后,太皇太后觉得皇帝年纪还小,又担心朝政不稳,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自己临朝听政。 这命令一下达,彪马上说:“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大事,大司马应该坚决推辞,让朝政暂时停顿,等丧事办完再说,我不敢奉命行事。我把圣旨原封不动地送回去了,请求暂缓执行。” 结果,太皇太后的计划没能实行。

温峤生病了,想请求朝廷赐予九锡(古代帝王对功臣的最高荣誉)。袁宏写了一份奏章,拿给彪看。彪看完后,夸赞袁宏文笔好,却说:“你确实很有才华,但这事儿不能这么做!” 当时谢安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多次让袁宏修改,袁宏就拖拖拉拉的。 拖了好几天后,袁宏去跟彪商量。彪说:“听说温峤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撑不了多久了,再等等看吧。”袁宏听了他的话,果然又等了一阵子,温峤就去世了。

桓冲和谢安共同辅佐朝政。谢安因为刚刚失去了元辅(指温峤),认为皇上年纪太小,不能亲理政务,所以想让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彪就说:“以前朝代,皇帝还小,母子一体,所以母后可以临朝听政。但太后也不能自己做主,最终还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现在皇上已经十多岁了,快到结婚的年纪了,却让皇嫂临朝听政,岂不是显得皇帝软弱无能?这怎么体现对皇帝的辅佐和拥戴呢!两位大人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我也没办法,只是觉得这样做不妥当。” 其实谢安不想把权力交给桓冲,所以才想让太后临朝,这样朝政大权就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彪没看懂谢安的用意,所以才直言相劝。谢安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话说王彪之当了尚书令,和安石一起掌管朝政。安石经常说:“朝廷里的大事,大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去问问王公,他都能做出决定。” 安石年纪大了,就上书请求退休,皇上没同意。后来又让他当了护军将军,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官职。安石想重新修建宫殿,彪之就劝他说:“咱们中兴初期,皇帝在东宫登基,那地方简陋得很,元帝和明帝都没改建。苏峻造反的时候,成帝就住在兰台,那地方寒冬酷暑都挡不住,所以才要修建宫殿。跟汉朝魏朝比起来,咱们这宫殿虽然简朴,但也算不上寒酸,可以说是既不奢华也不简陋,现在只要根据需要修修补补就行了。现在强敌还没消灭,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怎么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呢!” 安石说:“宫殿不气派,后世会说咱们无能。”彪之说:“治理天下,应该保卫国家,安定百姓,把朝政治理好才是本事,怎么能把修建宫殿当成本事呢!” 安石被他说服了,所以在他有生之年,宫殿都没动工。

后来,王彪之又加了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的官职,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重了。皇帝派黄门侍郎去问他病情,还赏赐了三十万钱给他治病。太元二年,王彪之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追赠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简”。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越之,是抚军参军;一个叫临之,是东阳太守。

王棱,字文子,是王彬的侄子,国子祭酒王琛的儿子。他年轻时就做过一些清闲的官职。渡江后,在元帝手下当丞相从事中郎。他哥哥王导觉得王棱有治理政事的才能,应该去管理大郡,于是就把他外放到豫章当太守,还加了个广武将军的官职。王棱知道他哥哥王导为人骄傲自负,还有欺君罔上的心思,所以每天都苦口婆心地劝他,让他谦虚谨慎,推崇盟主,并且让家族子弟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他每次劝说都非常恳切。但是王导容不下他,暗中派人害死了他。

他的弟弟王侃也很有名,年轻时就做过很多显赫的官职,最后做到吴国内史。

虞潭,字思奥,是浙江余姚人,是吴国骑都尉虞翻的孙子。他爸爸虞忠做到宜都太守。吴国灭亡的时候,虞忠坚守城池不肯投降,最后战死了。

虞潭为人清廉正直,很有操守。州里征召他做从事、主簿,他又考中了秀才。大司马、齐王司马冏想请他做祭酒,后来他被任命为祁乡县令,又调到醴陵县令。正赶上张昌造反,很多郡县都跟着他造反,只有虞潭一个人带兵起来,杀了张昌的部将邓穆等人。

襄阳太守华恢推荐虞潭担任建平太守,虞潭因为生病推辞了。但他还是积极参与平叛,四处奔走征讨,因为军功被封为都亭侯。后来陈敏造反,虞潭东下讨伐陈敏的弟弟陈赞,地点在江州。广州刺史王矩推荐虞潭担任庐陵太守。他安抚治理荒废的地区,大家都得到了安顿。他又和其他的军队一起平定了陈恢的叛乱,随后升任南康太守,爵位也升为东乡侯。

没多久,晋元帝下令让他去讨伐江州刺史华轶。虞潭到了庐陵,正好华轶的叛乱已经平定了,但是湘川地区的贼寇杜弢势力还很强大。江州刺史卫展推荐虞潭兼任安成太守。当时甘卓驻扎在宜阳,被杜弢逼得很紧。虞潭带兵去救甘卓,甘卓推荐虞潭担任长沙太守,虞潭再次推辞了。王敦推荐虞潭担任湘东太守,他又以生病为由推辞了。杜弢平定后,晋元帝召见他,任命他为丞相军咨祭酒,后来又调任琅邪国中尉。

皇上封他为晋王,然后又让他当了屯骑校尉,接着升迁为右卫将军,后来又当上了宗正卿。 因为生病,他就告假回家了。 这时候王含、沈充他们攻打京都,情况危急! 于是他就在自己老家召集宗族亲戚,还有当地的大户人家,一起拉起队伍造反,一下子就聚集了上万人的队伍,自己还封了个明威将军的头衔。 然后他就带兵去支援朝廷,到了上虞。 明帝还亲自给他写信,封他为冠军将军,兼任会稽内史。 他立刻接受了任命,义军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这时候,有野鹰飞到屋梁上,大家都很害怕。 但他却说:“我们这是正义之师,猛禽都来相助了,一定能打败敌人!” 然后他就派长史孔坦带先锋部队过了浙江,去追击沈充。 他自己则在西陵等着,给孔坦殿后。 结果沈充很快就被抓住了,战争也就结束了。 朝廷召他回京,封他为尚书,不久又升任右卫将军,还加封了散骑常侍的头衔,官职越来越高了。

成帝继位后,他又被派去吴兴当太守,那是中二千石的官职,还加封了辅国将军。 因为之前平定沈充的功劳,他被封为零陵县侯。 后来苏峻造反,朝廷又让他负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的军事。 但是朝廷军队战败了,皇帝都快被逼着逃跑了,他的实力比较弱,一个人也扛不住,就只能死守,等着其他地方的军队来支援。 后来陶侃他们来了,他和郗鉴、王舒一起响应号召。 陶侃他们还让他代理节度使,监察扬州浙江西面的军事。 他带领军队和各路大军配合,东西夹击敌人。 他还派督护沈伊去吴县阻止管商,结果沈伊被管商打败了,他就自责地把节度使的职位交还了。

不久苏峻就被平定了。 他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就辞官回余姚老家了。 朝廷又任命他为镇军将军、吴国内史。 后来又调他去当会稽内史,还没等他出发,他又被调回吴郡了。 因为之前的功劳,他又被晋封为武昌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 那时候战乱刚结束,百姓都饿肚子,死的人遍地都是,他就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他还修缮了沪渎垒,用来防范海盗,百姓们都非常感激他。

虞潭,在咸康年间升任卫将军。他虽然看起来文弱,内心却坚定果敢,很有决断力。虽然多次统领军队,却很少有失败的时候。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侍中、卫将军。到任后,又升任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配给三百名亲兵,侍中之职依旧保留。他七十九岁时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左光禄大夫、开府、侍中等官职,谥号为孝烈。他的儿子虞仡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右将军司马。虞仡死后,他的儿子虞啸父继承了爵位。

虞啸父年轻时就担任要职,后来官至侍中,深受孝武帝的喜爱。一次侍奉皇帝饮宴,皇帝随意地问他:“你在朝廷做官,怎么从来没听说你有什么建议或批评呢?”虞啸父的家靠近海边,以为皇帝是想向他要海产,就回答说:“现在天气还暖和,鲜鱼、虾酱还来不及做,过些日子一定献上一些。”皇帝哈哈大笑。后来喝得大醉,起身时站不稳,皇帝说:“扶虞侍中起来。”虞啸父说:“我的官位还轮不到人扶,我醉了也不至于胡乱举动,这恩典我不敢受。”皇帝非常高兴。隆安初年,他担任吴国内史。后来被征召担任尚书,还没出发,王廞就起兵造反,朝廷就让他去担任吴兴太守,去对付王廞。虞啸父于是前往吴兴,结果王廞兵败。有关部门奏报说虞啸父与王廞同谋,罪当处斩。皇上念及他祖上虞潭的功劳,准许他以疾病为由赎罪,成为平民。四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尚书。桓玄掌权后,任命他为太尉左司马。不久又升任护军将军,然后外放为会稽内史。义熙初年,他辞官,在家中去世。

马斐,字思行,是虞潭的兄子。虽然他的才能和谋略不如虞潭,但为人品德却超过虞潭。他和谯国桓彝同时在吏部做郎官,关系非常好。桓彝派人去拜访马斐,马斐也派儿子马谷去拜访桓彝。马斐历任吴兴太守、金紫光禄大夫。王导曾经对马斐说:“孔愉有才能但名声不大,虞潭名声很大但才能不足,两者兼备的,大概就是你吧!”可惜马斐官位还没达到顶峰就去世了,当时的人都为他惋惜。他的儿子马谷,官至吴国内史。

顾众,字长始,是吴郡吴县人,是骠骑将军顾荣的族弟。他父亲顾秘,做过交州刺史,文武双全,很厉害。顾众排行老二,他大哥很早就去世了,顾众孝顺地侍奉伯母,名声很好。光禄大夫朱诞很欣赏他。州里征召他做主簿,又推荐他参加秀才考试,后来又任命他做余杭县令、秣陵县令,但他都没去。

后来元帝当了镇东将军,就让顾众当他的参军。顾众在讨伐华轶的战役中立了功,被封为东乡侯,还被任命为丞相掾。他父亲顾秘去世后,州里的人推举顾众的哥哥顾寿做刺史,结果顾寿被杀害了。顾众去交州迎接父亲的灵柩,正好碰上杜弢的叛乱,一路颠簸流离,足足六年才回到家乡。以前顾秘在吴兴做官的时候,吴兴的老百姓因为顾众多次经历战乱,都送给他两百万钱表示感谢,但他一概不受。

等到元帝登基当皇帝后,召见顾众,任命他为驸马都尉、奉朝请,后来又升迁为尚书郎。大将军王敦想让他当从事中郎,皇帝又任命他为南康太守。正巧朝廷又下诏书任命他为鄱阳太守,还加封他为广武将军。顾众直接去了鄱阳赴任,连王敦的面都没见,王敦对此很惊讶。后来王敦谋反,命令顾众出兵,顾众却迟迟不肯行动。王敦非常生气,按军令把顾众召回,狠狠地质问他,语气非常严厉。但顾众一点也不害怕,王敦渐渐消了气。当时王敦又生气地责备宣城内史陆喈,顾众又为他辩解。王敦的长史陆玩也在场,替顾众担心害怕,出来对顾众说:“你真是个刚强不屈的人啊,真是‘刚亦不吐,柔亦不茹’,就连古代的仲山甫也比不上你啊!”王敦的事情办完了,想让顾众做吴兴内史,但顾众坚决推辞,推荐了吏部郎桓彝,桓彝也推辞,这件事最后也没办成。王敦镇守姑孰的时候,又让顾众做从事中郎。王敦平叛后,顾众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又做了义兴太守,还加封扬威将军。

苏峻造反,朝廷军队打败了,大家一起回到吴地,暗中计划着起义。当时吴国内史庾冰逃到会稽去了,苏峻就让蔡谟接替他的位置。前陵江将军张悊被苏峻派去吴地收兵,起义的人派人去跟张悊沟通,张悊答应了。于是起义的人就派郎中徐机去告诉蔡谟:“我们已经暗中集合了家里的兵力,就等着时机行动,并且跟张悊约定好一起效忠朝廷。”蔡谟就下令任命起义的人为本国的督护,扬威将军的职位不变,起义者的弟弟,护军将军飏被任命为威远将军、前锋督护。吴地的人们都同时响应。

苏峻派将领弘徽带领五百名士兵,敲锣打鼓地冲锋陷阵。起义军和飏、悊一起攻击弘徽,在高莋交战,大获全胜,缴获了他们的军械。因为蔡谟知道庾冰很快就会回来担任官职,所以就离开了郡城。起义军派飏率领军队驻扎在无锡。庾冰到了之后,驻扎在御亭,担心敌人会从海虞道入侵,起义军亲自去防备。结果敌人将领张健、马流攻打无锡,飏等人大败,庾冰也失守了,张健等人于是占据了吴城。起义军从海虞经娄县东仓与敌人的另一支部队交战,打败了他们,义军又聚集起来驻扎在乌苞。会稽内史王舒、吴兴内史虞潭都下令任命起义军首领为五郡大督护,统领各路义军讨伐张健。虞潭派将领姚休做起义军的前锋,与敌人作战牺牲了。起义军又回到紫壁防守。

这时候苏峻的军队正气势汹汹,义军士气低落,大家都劝起义军首领渡过浙江。起义军首领说:“不行。现在坚守紫壁,可以保全钱塘以南的五个县。如果跑到别的地区,就成了寄人篱下的军队,没有根据地,依靠谁呢?这不是长久之计啊!”临平人范明也对起义军首领说:“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可以用来抵御敌人,不能放弃。”起义军首领就提升范明为参军。范明带领他的家族五百人,和各路军队一起,总共四千人,再次进攻张健。张健退到曲阿,留下钱弘做吴县令。军队到达路丘,就斩杀了钱弘。起义军进驻吴城,派督护朱祈等九支军队,和兰陵太守李闳一起守卫庱亭。张健派马流、陶阳等人去攻打。李闳和朱祈等人迎击,大获全胜,斩杀敌军两千多人。

峻平啊,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都说他响应诏令,奋勇争先,把功劳都归于谟,而谟呢,又说这是大家一起商议的结果,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大家都互相谦让,当时的人们都很赞赏他这种做法。 皇上封他为鄱阳县伯,又任命他为平南军司,但他都没接受。后来又改任他为丹杨尹、本国大中正,之后又让他入朝担任侍中,然后升迁为尚书。到了咸康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又被提升为领军将军、扬州大中正,但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因为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

穆帝登基后,何充当权,又征召峻平担任领军将军,但他还是没去。守孝期满后,他才上任。那时候何充和武陵王关系不好,峻平从中调解,最终使他们和好如初。何充特别信奉佛教,为此花费巨大,峻平就经常劝谏他。有一次,他和何充同乘一辆车,路过佛寺,何充想让峻平下车进去看看,峻平却连车都没下。因为峻平在当地很有声望,何充对他一直很优待。后来峻平年事已高,上书请求退休,皇上却没准。他又被提升为尚书仆射。永和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追赠特进、光禄大夫,谥号为靖。他的长子昌嗣做了建康令,三儿子会做了中军咨议参军,当时大家都说他们父子都是优秀人才。

张闿,字敬绪,是丹杨人,是吴国辅吴将军昭之的曾孙。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但是很有志气和操守。太常薛兼向元帝推荐了他,说张闿才能出众,为人正直可靠,是当今难得的人才。元帝就把他召来做了安东参军,对他非常优待。后来又升迁为丞相从事中郎,因为母亲去世,他又回家守孝去了。母亲下葬后,皇上强令他复职,张闿坚决推辞,说自己病得很重。皇上再三命令,他才勉强上任。等到皇上做了晋王以后,又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兼任本郡大中正。因为他在辅佐晋王方面有功劳,皇上赐他丹杨县侯的爵位,后来又升迁为侍中。

张闿当上内史后,在晋陵治理地方做得很好,深受百姓爱戴。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说:“担任二千石的官职,就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好好治理辖区内的百姓,做到宽容而不放纵,严格而不苛刻,勤于政务,认真督察,为国家和百姓谋利益,压制强权,扶持弱者,杜绝一切不正之风,这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太守。如果名声超过实际能力,那是古人所不齿的;如果攻击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那是执政的大忌,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张闿认真地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做。

那时候,他管辖的四个县都因为旱灾而颗粒无收。张闿就亲自主持修建了曲阿新丰塘,灌溉了八百多顷的田地,从此以后年年丰收。葛洪还为此写了篇颂文来赞扬他。可是,因为修建水利工程,动用了二十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个劳动力,张闿却被免了官。后来,很多朝廷大臣都为他说话,说:“张闿修建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这可是造福国家的大好事,他却因为这个被免官,这样一来,以后谁还敢做好事呢?”皇帝听了之后,也觉得后悔了,就又下了一道诏书:“丹杨侯张闿以前因为劳役百姓而被免官,虽然是按照官吏的议论处置的,但也不能掩盖他忠心为国的志向啊!国家的粮仓是国家的根本,一定要选用合适的人才。现在,就封张闿为大司农吧!”张闿认为自己刚被免官,不应该马上就担任九卿这样的高官,于是上书请求推辞,但皇帝不准,他才勉强就职。

皇帝驾崩后,张闿被任命为大匠卿,负责营建平陵,事情办完后,他又升迁为尚书。后来苏峻叛乱,张闿和王导一起进宫侍卫。苏峻让张闿拿着他的节杖,代理东军的指挥权。王导暗中和张闿商量,秘密地向太后传达旨意,让三吴地区迅速起兵。陶侃等人到达后,借给了张闿节杖,任命他为征虏将军,和振威将军陶回一起督促丹杨义军。张闿到达晋陵后,命令内史刘耽拿出全部的粮食,又派吴郡的度支部门运送四部的粮食,供应车骑将军郗鉴的军队。他还和吴郡内史蔡谟、前任吴兴内史虞潭、会稽内史王舒等人一起招募义兵,讨伐苏峻。苏峻叛乱平定后,张闿被加封为散骑常侍,赐爵宜阳伯,后来又升任廷尉,但因为生病而辞去了官职,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儿子张混继承了他的爵位。张闿的奏章、表文和议论文章都流传于世。

史书上说啊,季孙行父这个人,对对他好的君主,就像孝子侍奉父母一样;对对他不好的君主,就像老鹰捕猎小鸟一样。所以说,石碏杀了庄公宠臣,叔向杀了鲋,这些事在以前的历史上都被认为是美谈。王敦那种坏事做绝的家伙,根本不值得效仿。可是呢,朱家容忍布衣,成了大侠的代表;郦寄却出卖吕不韦,落了个卖友求荣的骂名。这些故事都是为了激励世风,弘扬教化。王彬装船运送厚礼给那些他看不起的人,王舒却投江自尽,薄待那些曾经对他有恩的人,这两个人一对比,谁好谁坏,一目了然。思行、彪他们啊,在世风不正的时候,坚持自己的操守;虞潭、顾众他们在危急关头,仍然坚守自己的节操。龙筦虽然是负责沟通协调的,但是{制鱼}鱼那套方法根本就不是什么好的建议,啸父的回答,真是太粗鄙了!

赞扬道:年轻时名声显赫,晚年却声名衰落。他像鹿角一样,充满活力,却最终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暠(音hào)据说多才多艺,辅佐贤明的君主。这其中的一些人品德高尚,但也有一些人行为丑陋。世上的儒生们义愤填膺,为顗(yǐ)陵敦(dūn)悲痛。彪始终不屈不挠,宁愿清贫也不愿趋炎附势。顾恺之如同南方的黄金,虞潭如同东方的箭矢。他们品性纯真,始终如一,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操守。公望公才,<马斐>为他们挑选。 (注:文中{制鱼}鱼,<马斐>为无法确认的文字,保留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