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咱们看看以前那些外戚的事儿,听听老人们是怎么说的。那些靠着皇亲国戚的关系发达的,那来头可大了去了!可是,最后落得个好下场的却很少,为啥呢?还不是因为他们仗着皇恩浩荡,升官发财,德行不行,本事不够,光靠着皇家的关系,就揽了朝廷里要紧的职位。有的还嚣张跋扈,吓唬皇帝;有的势力太大,把朝政都给控制了。平时不考虑危险,只想着往上爬,不知道收敛,越来越骄奢淫逸,最后招来祸患,这都是必然的! 想想吕后、霍光那些家族,西汉的时候就被灭族了;梁冀、邓太后那一伙,在东汉也都被铲除了。其他的那些祸乱朝纲、败坏政治的,更是数不清。
不过呢,也不是所有外戚都那样。比如樊哙的儿子、窦广国的兄弟,还有阴兴、史丹这些人,他们都比较低调,不骄奢淫逸,甚至掩盖家族的丑事,宣传家族的优点,这些都是外戚中的好榜样。所以说啊,那些得意忘形、胡作非为的外戚,最后都不得好死;那些谦虚谨慎、循规蹈矩的外戚,才能长久平安。古人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晋朝,麻烦事儿是从宫里开始的。杨骏仗着武帝的宠爱,擅权乱政;贾谧又利用惠帝的昏庸,步步高升,最后害死了悼后,还让愍怀帝受了很大的苦。这天怒人怨的,朝政混乱,宗庙都给毁了,老百姓也遭了殃。《诗经》里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说的就是这种事啊!到了东晋,这情况也没变。庾亮家族显赫,王恭是名门望族,他们都当了朝廷要职,结果呢?孝伯庾亮最后死了,元规王恭差点儿亡国,真是让人惋惜啊! 反倒是褚季野躲着那些当权的,王叔仁主动要求去外地做官,这才保住了性命,避免了灾祸,这才是聪明人啊!贾充、杨骏、庾亮、王献之、王恭这些人的事迹都写进史书了,其他的外戚的兴衰成败,我都会在《外戚篇》里写出来。
羊琇,字稚舒,是景献皇后的堂弟。他爸爸羊耽当过太常,哥哥羊瑾做过尚书右仆射。羊琇年轻的时候就通过郡举荐考试,后来参与了镇西将军钟会平定蜀地的军事行动。钟会谋反的时候,羊琇苦口婆心地劝谏他,劝谏失败后回到朝廷,被赐爵关内侯。羊琇博学多才,善于谋划,年轻时就和武帝关系很好,非常亲密,经常一起吃饭喝酒。他曾经对武帝说:“如果你将来富贵发达,能当上大官,就让我分别担任十年的要职。”武帝当时就笑着答应了他。
一开始,武帝还没被立为太子,名声和地位都比不上弟弟司马攸。文帝更喜欢司马攸,一直想立司马攸为太子。羊琇暗中为武帝出谋划策,帮了他不少忙。他还仔细观察文帝的施政得失,推测文帝可能会问到什么问题,然后都悄悄地告诉武帝,让武帝心里有数。后来,文帝和武帝讨论国家大事和一些人事问题,武帝的回答都得到了文帝的认可,就这样,太子之位最终确定了下来。等到武帝当上抚军将军后,就让羊琇当他的军事参谋。武帝即位后,提拔羊琇当左卫将军,封他为甘露亭侯。武帝登基后,羊琇又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中护军,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头衔。羊琇在这些职位上干了十三年,掌管禁军,参与机密事务,受到武帝的特别宠信。
话说当初,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将军,朝中的官员都去祝贺他,而且都一排排地坐在榻上。羊琇和裴楷后来到了,羊琇说:“杜元凯居然也搞这种连榻而坐的排场?”说完,直接起身离开了,连坐都没坐。
琇这个人啊,花钱大手大脚,根本没个限度,居然还用炭火烧成小动物的形状来温酒,洛阳那些达官贵人个个都争着学他。他还特别喜欢交际应酬,夜夜笙歌,家里里外外,亲戚朋友,不管男女老少,都混在一起,当时好多人都笑话他。不过呢,他要是看重谁,那真是掏心掏肺地提拔,对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也特别照顾。选拔人才嘛,他总是先用自己看好的,不按规矩来。要是哪个将士敢冒领官职,他为了维护军纪,连命都敢豁出去。可他这人又放荡不羁,经常犯法,官府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司隶校尉刘毅弹劾了他,按理说该判重刑,武帝念着旧情,就只免了他的官职。没多久,他又恢复了官职。齐王攸出镇的时候,琇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皇帝,被贬到太仆。丢了官又怀恨在心,他就病倒了,病情严重后请求退休。皇帝封他为特进,加散骑常侍,让他回家养老,没多久就去世了。皇帝还亲自下诏书说:“琇和我关系密切,从小就有恩情,他在朝廷内外任职,忠诚可靠,功劳显著。不幸英年早逝,朕非常悲痛。追赠他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赐予东园秘器、朝服一套、钱三十万、布百匹。”给他谥号为“威”。
王恂,字良夫,是文明皇后的弟弟。他父亲王肃是魏国的兰陵侯。王恂学问渊博,为人忠正,官做到河南尹,还创办了两所学校,提倡学习《五经》。有个鬲县县令袁毅曾经送给他一匹好马,王恂没收。后来袁毅倒台了,那些收受他贿赂的人都受到了惩罚。
魏国规定,公卿以下的官员,租用牛和雇佣佃户的数量都有规定。后来,老百姓就怕服役,都愿意去给那些达官贵人干活,那些权贵人家,动不动就雇佣上百个佃户。太原地区,还有很多部族用匈奴人当佃户,多的有几千个。武帝即位后,下令禁止招募佃户,王恂严格执行禁令,他管辖的地方,没人敢违反。咸宁四年,王恂去世了,追赠车骑将军。王恂还有两个弟弟,叫王虔和王恺。
虔,字恭祖,是个靠功劳升官的人,一步步升到卫尉,被封为安寿亭侯,后来又当上了平东将军,还被授予节度权,负责监察青州的军事。之后被征召为光禄勋,又升迁为尚书,最后去世了。他儿子士文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右卫将军、南中郎将,镇守许昌,后来被刘聪害死了。
恺,字君夫,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官位也越来越高,虽然私生活有点乱,但大家都觉得他在公务上做得不错。因为参与讨伐杨骏有功,被封为山都县公,食邑一千八百户。后来又升任龙骧将军,兼领骁骑将军,还加散骑常侍的官职,不过后来因为犯事被免职了。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射声校尉,过了一段时间,升迁为后将军。恺家世显赫,又是皇亲国戚,性格又特别奢侈,居然用赤石脂来粉刷墙壁!他和石崇差点因为下毒的事儿被查出来,司隶校尉傅祗弹劾了他,有关部门都认为他罪责重大,但皇上特赦了他。这件事之后,大家都很怕他,所以他更加肆无忌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点都不顾忌。最后去世了,谥号为“丑”。
杨文宗,是武元皇后的父亲。他家祖上侍奉过汉朝,祖上四代有三代担任三公的高位。杨文宗在魏国做过通事郎,继承了蓩亭侯的爵位。他英年早逝,死后因为女儿成为皇后,被追赠为车骑将军,谥号为“穆”。
羊玄之,是惠皇后的父亲,是尚书右仆射羊瑾的儿子。羊玄之最初担任尚书郎,后来因为女儿成为皇后,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特进、散骑常侍,还被封为兴晋侯。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仆射,加侍中,爵位也升为公爵。成都王颖攻打长沙王乂的时候,以讨伐羊玄之的名义兴兵,羊玄之忧惧之下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虞豫,是元敬皇后的父亲。他年轻时就很有名声,州郡多次征召他,但他都没接受。后来被任命为南阳王文学。他英年早逝。明帝即位后,追赠他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山县侯。他的儿子虞胤继承了他的爵位。
胤是敬后的弟弟。一开始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后来升迁为步兵校尉。太宁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追赠他豫官的爵位,让他继承侯爵,又升任右卫将军。他和南顿王宗都是明帝的亲信,都掌管禁军。等到明帝身体不好时,宗因为阴谋败露,牵连到了胤,但明帝忍着没追究,把胤调到宗正卿的职位,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头衔。咸和二年,宗被处死,胤被贬到桂阳当太守,官秩是中二千石。后来又多次被调动,先后担任琅邪太守、卢陵太守。咸康元年去世,追赠卫将军,加散骑常侍。他的儿子洪继承了爵位。
庾琛,字子美,是明穆皇后的父亲。他哥哥庾衮的事迹记载在《孝友传》里。庾琛永嘉年间初期担任建威将军,渡江后,担任会稽太守,后来被征召为丞相军谘祭酒。死后,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被追赠左将军,他的妻子毌丘氏被追封为乡君,但是他的儿子庾亮一开始坚决推辞不受。咸和年间,成帝又下诏追赠庾琛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庾亮又一次推辞了。庾亮的事迹记载在列传里。
杜乂,字弘理,是成恭皇后的父亲,镇南将军杜预的孙子,尚书左丞杜锡的儿子。他为人纯和,长得非常漂亮,在江左地区名声很大。王羲之见到他后赞叹道:“肤若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人也。”桓彝也说:“卫玠神清,杜乂形清。”他继承了当阳侯的爵位,被辟为公府掾,还担任过丹杨丞。他英年早逝,没有儿子,在他死后,他的妻子裴氏守寡抚养皇后长大,她严于律己,很有德行,名声很好。咸康年间初期,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穆。封裴氏为高安乡君,食邑五百户。到了孝武帝时期,又晋升为广德县君。裴氏活到很高龄,百姓都称她为杜姥。早年,司徒蔡谟非常器重杜乂,曾经在朝堂上说过:“恨诸君不见杜乂也。”可见他多么受名流的推崇。
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他爷爷,很有见识和魄力,因为才能出众而闻名。曾经做过县吏,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跟上司意见不合,上司想要鞭打他,褚裒就说:“每样东西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像椽子这样的木材,不适合用来做城墙啊,希望您能明察。”上司就放过他了。他家里很穷,于是辞去了县吏的职务。快五十岁的时候,镇南将军羊祜和他以前有交情,就向武帝推荐了他,这才开始步入仕途,官至安东将军。他父亲褚洽,是武昌太守。
褚裒年轻时就很有风度和气派,和京兆人杜乂齐名,在当时的中兴时期非常有名。谯国人桓彝见到他后,说:“季野这个人,就像‘皮里阳秋’一样。”意思是说他表面上不显山露水,不轻易评价别人,但心里却对人有褒贬。谢安也很器重他,经常说:“褚裒虽然不怎么说话,但他身上却具备了四季的气象变化。”他最初被征辟为西阳王幕僚、吴王幕僚。苏峻叛乱的时候,车骑将军郗鉴让他当参军。苏峻平定后,因为他的功劳被封为都乡亭侯,逐步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后来又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康帝还是琅邪王的时候,要娶妃子,精挑细选,最终下诏迎娶褚裒的女儿为妃,于是褚裒被外放到豫章太守的职位。
康帝即位后,召他回朝担任侍中,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因为他是皇后的父亲,他苦苦请求外放,于是被任命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半洲。他在任上清廉节俭,虽然是地方长官,却总是让家里的孩子去砍柴打水。不久后,他又被征召回朝担任卫将军,兼任中书令。褚裒认为中书令掌管诏令的发布,不应该由皇亲国戚担任,所以坚决推辞,皇上就改任命他为左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兖州徐州琅邪等地的军事,并授予他假节的权力,让他镇守金城,还兼任琅邪内史。
一开始,谢裒年轻的时候去拜访庾亮,庾亮就让郭璞给他占卜。卦象出来后,郭璞吓了一跳,庾亮问:“是不是有什么不吉利的事情?”郭璞说:“这卦象不是臣子该有的,我不知道这年轻人为啥会有这么好的兆头,二十年后,我的话才能应验。” 过了二十九年,康献皇太后临朝听政,朝廷官员因为谢裒是皇太后的父亲,想给他加封更高的官职,要给他封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其他的都督、刺史的头衔也都保留。
谢裒觉得自己是皇亲国戚,担心会招来非议,就上书坚决请求留在封地,他说:“我能力平庸,才干不足以胜任重任,却蒙受了国家的厚恩,多次担任不该担任的职位。我已经承受不起这份恩宠,内心非常愧疚,怎么能再接受更高的官职和荣誉呢?我有什么功劳可以担得起这些?我哪有脸去争抢高位?我既然投身于这个盛世,自然不会懈怠,但我真的害怕自己会失败,到时造成的损失会很大。现在国家大计尚未完成,政务繁忙,陛下应该委任贤能的宰相,遵循先帝任用贤才的办法,虚心纳谏,让天下人都感到安心,不应该偏袒自己的亲属,否则朝野都会失望,造成的损失会很大!” 于是朝廷就改任命他为都督徐州、兖州、青州、扬州、晋陵、吴国等地的军事,卫将军、徐州刺史、兖州刺史,给他假节,让他镇守京口。
永和年间初期,朝廷再次征召谢裒,打算让他担任扬州刺史兼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对谢裒说:“会稽王很有才干,是国家的周公,您应该把国家大事交给他。”谢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谢裒再次坚决推辞,回到自己的封地,朝野上下都对他赞叹不已。朝廷又晋封他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他推辞了开府的职位。谢裒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应该委以贤能,尊重老臣,于是他推荐了前光禄大夫顾和和侍中殷浩。奏疏上报后,顾和立即被任命为尚书令,殷浩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石季龙死了以后,谢裒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讨伐。当天就下令戒严,军队直奔泗口。朝廷大臣们认为谢裒的职位非常重要,不宜深入敌境,建议先派一支偏师探探路。谢裒就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计划:先派前锋督护王颐之等人直捣彭城,显示一下我们的实力,然后再派督护麋嶷率军攻打下邳。结果,敌军果然溃败,麋嶷顺利占领了城池。谢裒认为现在应该迅速出兵,以壮声势,于是朝廷就任命他为征讨大都督,统领青州、扬州、徐州、兖州、豫州五州的军队。
谢裒率领三万大军直奔彭城,河朔地区的百姓纷纷归降,每天都有上千人投奔他。谢裒很善于安抚百姓,赢得了他们的拥戴。他还先派督护徐龛去攻打沛县,俘获了伪相支重,沛县有两千多人投降。鲁郡山区也有五百多户人家请求朝廷派兵支援,谢裒就派徐龛率领三千精兵前去接应。可是徐龛违抗了谢裒的命令,军队在代陂遭遇了石遵的将领李菟的伏击,死伤惨重,徐龛也战死沙场。谢裒用《春秋》的标准来责备自己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威信受损,于是上书请求朝廷降低自己的官职,只担任征北将军,并请求留在广陵镇守。朝廷认为偏将的责任不应该因此引咎自责,叛乱尚未平定,地方镇守的责任重大,不宜降职,于是让他回到京口镇守,撤销了他的征讨大都督的职务。
这时候,石季龙刚死,他的国家大乱,有二十万户人家渡过黄河,想要投奔朝廷,请求朝廷派兵救援。可是谢裒已经回京口了,威势不再,无法及时支援他们,这些人最终都被慕容皝和苻健的军队俘虏,全部死掉了。谢裒因为远大的目标未能实现,忧心忡忡,得了病。等他回到京口,听到哭声一片,就问:“怎么哭声这么多?”左右回答说:“是代陂战役的战败。”谢裒更加羞愧和悔恨。永和五年,谢裒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远近的人们都为他惋惜,官兵们都非常悲痛。朝廷追赠他侍中、太傅的职位,官职不变,谥号为元穆。他的儿子谢歆,字幼安,以学识和品德出名,后来官至散骑常侍、秘书监。
何准,字幼道,是穆章皇后的父亲。他为人高洁,不贪图名利,年纪轻轻就有名气了,好多州府都来邀请他做官,但他一个都没去。他哥哥何充当上了骠骑将军,劝他出来做官,何准说:“第五个儿子的名声,难道比骠骑将军还差吗?” 何准兄弟五个,他是老五,所以这么说。他哥哥何充位高权重,权势一时无两,而何准却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不参与官场的事,只念佛经,修建寺庙。朝廷征召他做散骑郎,他都没去。四十七岁那年去世了。升平元年,朝廷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封他为晋兴县侯。他儿子何惔因为父亲一向品行高洁,上表推辞不受封赏。他有三子:何放、何惔、何澄。
何放继承了他叔叔何充的事业。
何惔做到南康太守,英年早逝。他儿子何元度当上了西阳太守;另一个儿子何叔度官至太常卿、尚书。
何澄,字季玄,一开始做秘书郎,后来升迁为丞,为人清正廉洁,很有声望,官职一路升迁,做到秘书监、太常、中护军。孝武帝很器重他,让他担任冠军将军、吴国内史。太元末年,琅邪王搬到外面住,精挑细选老师,朝廷征召何澄做尚书,当琅邪王的老师。安帝即位后,何澄升任尚书左仆射,主管选拔官员和琅邪王的事务依旧不变。当时何澄脚有疾病,他极力推辞,朝廷特许他不必上朝,在家办公。他还兼任本州的大中正。等到桓玄当权的时候,何澄以疾病为由请求免职,在家去世了。安帝复位后,追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他的长子何籍早逝。次子何融,在元熙年间,担任大司农。
王濛,字仲祖,是哀靖皇后的父亲。他曾祖父王黯做过尚书,祖父王佑是北军中候,父亲王讷做过新淦县令。王濛年轻的时候挺放荡不羁的,乡里人都不怎么看得上他。不过,他晚年开始克制自己,努力上进,名声变得很好,大家都夸他风流倜傥。他为人虚心,善于应对各种情况,总是先宽恕别人再行动,所以大家都非常尊敬他。他对母亲们特别孝顺,自己的俸禄和财产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母亲,喜怒哀乐从不表现在脸上。他不讲究那些小节,却以清廉俭朴著称。他还会写隶书,长得也很好看。有一次他照镜子,感叹地说:“我父亲王文开竟然生出这么好的儿子!”
他家境贫寒,帽子破了,他亲自去市场买帽子。一个老妇人被他俊朗的外貌吸引,送给他一顶新帽子。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有福气。他和沛国人刘惔齐名,两人关系很好。刘惔经常说王濛为人通达,但又自然而然地很有分寸。王濛总是说:“刘君了解我,比我自己了解自己还要透彻。”当时的人们把刘惔比作荀奉倩,把王濛比作袁曜卿。凡是说人风流倜傥的,都会拿王濛和刘惔做榜样。
司徒王导请他当掾属。王导后来又想提拔匡术的弟弟匡孝,王濛就给王导写了一封信说:“开国承家,不应该用小人。应该依靠道德和正义来治理天下,才能澄清社会风气,重视名节和器物。军国事务和文职事务用途不同,文武官员的仪容也不一样,怎么能让两者混淆,败坏清正严肃的风气呢?这样才能满足百姓的期望,树立良好的形象于天下!”王导没有回复他。后来,王濛被任命为长山县令,之后又做了司徒左西属。这个职位如果犯了错就要受杖刑,王濛坚决推辞。朝廷下令免除他的处罚,但他还是不肯接受。最后,他被调任为中书郎。
话说简文帝当会稽王的时候,曾经和孙绰一起聊那些有才华有风度的人。孙绰说:“刘惔为人清秀高雅,简明有条理;王濛温润平和,性格开朗;桓温气度高昂,超凡脱俗。谢尚为人清静平和,通达事理;而王濛性格温和畅达,能说会道,说话简洁却很有内涵。” 简文帝当了辅政大臣后,更加看重孙绰,和刘惔都把他当成最亲近的朋友。后来孙绰升任司徒左长史。晚年他请求去东阳做官,没被批准。等到王濛生病了,简文帝才后悔没重用他。王濛听说后,感慨地说:“人家都说会稽王糊涂,果然是糊涂啊!” 他的病越来越重,临死前在灯下转动麈尾看着它,叹息说:“像我这样的人,竟然活不到四十岁!” 他三十九岁就去世了。 王濛下葬的时候,刘惔把犀牛角做的麈尾和拂尘放在棺材里,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缓过神来。谢安也经常夸奖王濛,说:“王长史说话不多,但是很有分量。”王濛有两个儿子:王修和王蕴。
王修,字敬仁,小名苟子,长得漂亮,很有名气,擅长隶书,人称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了《贤全论》。王濛把这篇文章给刘惔看,说:“敬仁这篇论文,已经可以和那些高深的议论相媲美了。” 王修一开始当著作郎,后来做了琅邪王文学,又升任中军司马,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临终前,他感叹道:“我没有辜负古人的期望,我的年纪也和他们差不多了。”
王遐,字桓子,是简文皇后他爹,是骠骑将军王述的堂叔。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家族显赫,官做到光禄勋。宁康年间,追赠他特进、光禄大夫的官职,还加封散骑常侍,谥号为靖。
他的长子王恪,担任领军将军。王恪的儿子王欣之,是豫章太守,官阶是中二千石。王欣之的弟弟王欢之,是广州刺史。王遐的小儿子王臻,担任崇德卫尉。
王蕴,字叔仁,是孝武定皇后的父亲,也是司徒左长史濛的儿子。他一开始当个著作郎的小官,慢慢升到尚书吏部郎。他为人很温和,从不打压寒门出身的人。每次有官职空缺,求职的人多得不得了,王蕴从不偏袒谁,也不故意刁难谁。
那时候简文帝还是会稽王,负责辅政,王蕴就经常上书推荐人才,说:“这个人有才能,那个人有功劳。”他总是尽力提拔人才,让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所以那些没被提拔的人也不会怨恨他。后来他被任命为吴兴太守,政绩非常好。吴兴地区闹饥荒,百姓饿肚子,他就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主管簿记的官员劝他先上报朝廷再行动,王蕴说:“现在百姓都饿得嗷嗷叫,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如果还要等上报批准,怎么救得了那些快要饿死的人呢!擅自行动的罪责我这个太守来承担,就算因为行善而被处罚,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于是他就大规模地救济百姓,靠他活下来的百姓有十七八分之一。朝廷因为王蕴擅自行动违反了规定,就免了他的官职。但老百姓和士大夫们都跑到朝廷门口告状,皇帝就特地让他降级到晋陵太守。在晋陵,他又做了很多好事,百姓都为他唱歌颂扬。
定皇后当上皇后后,王蕴因为是皇后的父亲,官职一路升迁,当上了光禄大夫,还兼任五兵尚书、本州大中正,被封为建昌县侯。但是王蕴觉得,因为皇后的关系而被赐爵位,这在三代的典章制度里都没有,所以坚决不肯接受。朝廷一再劝说,他还是不肯接受,于是朝廷就授予他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假节的职务,但他还是坚决推辞。谢安对王蕴说:“你如今是皇后的父亲,地位尊贵,不应该过分谦虚,辜负了朝廷的恩遇,你应该效仿褚公(褚裒)的做法,只管掌握权力,而不要事事亲力亲为。你可以先暂时担任这个职务,以减轻皇室姻亲的压力。”于是王蕴才接受了任命,镇守京口。没过多久,朝廷又征召他担任尚书左仆射,将军的职务照旧,后来又升任丹阳尹,并加散骑常侍的称号。但王蕴觉得,自己和皇室有姻亲关系,不适合在朝廷中心工作,所以就苦苦请求外放,最后被任命为都督浙江东五郡、镇军将军、会稽内史,散骑常侍的职务照旧。
蕴素这个人特别爱喝酒,年纪越大越厉害。到了会稽做官的时候,清醒的日子屈指可数,但还是凭借着和蔼可亲的作风,深受百姓的爱戴。有一次,王悦来给他父亲扫墓,蕴素的儿子蕴恭去拜访了王悦,两人关系本来就很好,结果王悦一待就是十多天才走。蕴素问他怎么回事,蕴恭说:“跟阿太聊天,聊得停不下来,所以回不去了。”蕴素说:“我担心阿太并不是你真正的朋友。”阿太是王悦的小名。后来他们俩关系确实变差了,当时的人都觉得蕴素很会识人。蕴素在太元九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
他大儿子蕴华,很早就去世了。二儿子蕴恭,他的事迹在列传里记载着。蕴恭的弟弟蕴爽,字季明,为人刚强正直,很有担当,先后做过给事黄门侍郎、侍中。孝武帝去世后,王国宝半夜想偷偷开门进去拟写遗诏,蕴爽拦住他,说:“皇帝驾崩了,太子还没到,敢擅自进去的,杀无赦!”王国宝这才作罢。蕴爽曾经和会稽王道子一起喝酒,道子喝醉了,竟然叫蕴爽“小子”,蕴爽怒道:“我的祖上和简文皇帝是平民时期的朋友,我的姑姑和姐姐都嫁进了皇室,我哪里是什么小子!”后来王国宝掌权,就把蕴爽免职了。后来蕴恭再次出仕,还把蕴爽提拔为宁朔将军,参与军事。后来蕴恭战败被杀。
褚爽,字弘茂,小名斯生,是恭思皇后的父亲。他爷爷是褚裒,父亲是褚歆。褚爽年轻时就很有名声,谢安非常器重他,曾经说过:“如果褚爽的儿子不成器,我就不再评论别人了。”他做过义兴太守,很早就去世了,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褚爽的儿子秀之、炎之、喻之,在义熙年间,都做过大官。
史书上说啊,羊琇这个人,仗着跟皇帝关系好,又见识广,赶上朝廷要搞改革的时候,参与了最初的策划,所以就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官运亨通。但他呢,就因为有皇帝撑腰,就放肆地追求享乐,仗着权势地位就蛮横霸道,多次违反法令,屡次触犯国家纪律。幸好碰上的是宽容的政策,才没被判刑。王恺,他的老家在渭阳,世代享受俸禄,可是他一点都不节俭,反而特别奢侈淫荡,跟石崇比阔气,跟王武子比排场,完全不顾及名声,败坏朝廷的规矩。虽然后来他改过自新,改了名字,但这远远不够警示世人,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弘理、仪形,他们兄弟俩外貌俊朗,季野、神鉴,他们兄弟俩内心纯净,仲祖温润儒雅,幼道清净寡欲,这些人都在江州地区很有名气,当时都很受重视,他们不仅是皇族中的精英,也是社会名流中的佼佼者。
赞曰:托属丹掖,承辉紫宸。地既权宠,任惟执钧。约乃寡失,骄则陵人。覆车遗戒,谅足书绅。
简单来说,羊琇靠着关系和才能,在改革初期获得重用,但后来因为恃宠而骄,屡犯国法,幸亏皇帝宽容才没受罚。王恺家世显赫,却骄奢淫逸,跟人比富斗狠,败坏名声。而弘理、仪形、季野、神鉴、仲祖、幼道这几个江州名士,则清正廉洁,德高望重,与前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最后那句赞,是说羊琇虽然受宠,但最终骄横跋扈,留下警示后人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