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天下啊,大大小小的州府可不少呢!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并州、雍州、凉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 这些地方,各有各的风土人情,各有各的精彩故事。
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这些地方的故事……(此处应接具体故事内容,因为原文只提供了州名,没有故事内容,所以无法继续翻译。) 具体是哪个州的故事,得看后文怎么说了。 总之,这些州府,构成了当时中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此处依然需要补充具体故事才能继续翻译。 如果提供了故事内容,我会根据内容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
很久以前,人类还处于蒙昧时期,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就像《尚书》里说的那样,“冬居营窟,夏居橧巢,饮血茹毛,未有麻丝”。后来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开始八卦,各种文明开始发展,最终都走向了统一。
黄帝时期,他四处巡视,足迹遍布各地,从东海到南江,登上泰山,甚至远至昆仑山和崆峒山,这些都记载在史书上,不容置疑。 高阳氏遵循天意,帝喾顺应天道,治理天下,疆域辽阔,东到蟠木,西到流沙,北到幽陵,南到交趾,太阳月亮照耀之处,舟车能到达的地方,都是他的臣民,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到了尧帝时期,大禹治水,划分九州;舜帝继位,功绩更加显著,他划分区域,勘定疆界,在冀北设立并州,在燕齐设立幽州,正如《尚书》中记载的“肇十有二州,封十有十二山”。夏朝沿袭尧舜的制度,殷朝也没做什么改动。周武王灭商后,从丰镐建都。到成王时期,重新修订了《禹贡》,调整了部分州郡的归属,比如徐梁归入青雍,冀野划分成幽并。
职方掌管全国的土地,以利国为本;保章负责划分九州的疆域,每一块地方都有明确的界限。东南是扬州,正南是荆州,河南是豫州,正东是青州,河东是兖州,正西是雍州,东北是幽州,河内是冀州,正北是并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避免战争,废除了诸侯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郡,与内史为三十六郡也。)他率兵南下,征服百越,又设立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总共四十郡,每郡都设一名郡守。秦朝的疆域西至临洮,北至沙漠,东部和南部都临海。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改革秦朝的弊政,将内史分为三部,又增设了二十三个郡国。(桂阳、江夏、豫章、河内、魏郡、东海、楚国、平原、梁国、定襄、泰山、汝南、淮阳、千乘、东莱、燕国、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广汉、涿郡,合二十三也。三内史者,河上、渭南、中地也。《地理志》曰:高祖增二十六,武帝改河上、渭南、中地以为京兆、冯翊、扶风是为三辅也。)汉文帝又增设了九个郡。(广平、城阳、淄川、济南、胶西、胶东、河间、庐江、衡山,武帝改衡山曰六安。)汉景帝又增设了四个郡。(济北、济阴、山阳、北海也。宣改济北曰东平。)汉武帝开疆拓土,征服匈奴,又增设了十七个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平西南夷置牂柯、越巂、沈黎、汶山、犍为、益州六郡,西置武都郡,又分立零陵郡,合十七郡。)后来又增加了十四个郡。(弘农、临淮、西河、朔方、酒泉、陈留、安定、天水、玄菟、乐浪、广陵、敦煌、武威、张掖。)汉昭帝时期又增设了一个郡。(金城也。)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新设的郡国共有七十一,加上秦朝的四十个郡,总共一百一十一。汉朝又改名了一些州郡,比如把雍州改成凉州,梁州改成益州,还设立了徐州,恢复了夏朝的旧称,南方有交趾,北方有朔方,一共十三部。(凉、益、荆、扬、青、豫、兖、徐、幽、并、冀十一州,交阯、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天下初定,很多郡国被合并或废除,减少了八个。(城阳、淄川、高密、胶东、六安、真定、泗水、广阳。)建武十一年,州牧被废除,改回刺史,共十三人,每人管辖一州。明帝又增设了一个郡(永昌也),章帝又增设了两个郡(任城、吴郡),和帝、顺帝时期又改名了九个郡。(和置济北、广阳,顺改淮阳为陈,改楚为彭城,济东为东平,临淮为下邳,千乘为六安,信都为安平,天水为汉阳。)朔方刺史被废除,并入司隶,共十三部,与西汉不同的是,司隶校尉管辖的郡治在河南,朔方隶属于并州。东汉共有郡国一百零八个。(省前汉八,分置五,改旧名七,因旧九十六,少前汉三也。)桓帝和灵帝时期又增设了六个郡。(桓,高阳、高凉、博陵;灵,南安、鄱阳、庐陵。)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三分,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关洛地区荒芜,曹操增设了十二个郡(新兴、乐平、西平、新平、略阳、阴平、带方、谯、乐陵、章武、南乡、襄阳),废除了七个郡(上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渔阳、庐江)。魏文帝又增设了七个郡(朝歌、阳平、弋阳、魏兴、新城、义阳、安丰)。魏明帝和魏少帝又增设了两个郡(明,上庸也;少,平阳也)。这样,魏朝的郡国共有五十四个。
蜀汉先主刘备在建安年间初设九郡(巴东、巴西、梓潼、江阳、汶山、汉嘉、朱提、宕渠、涪陵),后主刘禅又增设了两个郡(云南、兴古),共计十一个郡。
吴国孙权初设五郡(临贺、武昌、珠崖、新安、庐陵南部),后来的吴少帝和吴景帝又各增设了四个郡(少,临川、临海、衡阳、湘东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一口气新增了二十三个郡国,分别是荥阳、上洛、顿丘、临淮、东莞、襄城、汝阴、长广、广宁、昌黎、新野、随郡、阴平、义阳、毗陵、宣城、南康、晋安、宁浦、始平、略阳、乐平、南平。 同时,废除了司隶校尉,设立司州,又新设梁州、秦州、宁州、平州四个州,保留了吴国的广州,总共十九个州,分别是司州、冀州、兖州、豫州、荆州、徐州、扬州、青州、幽州、平州、并州、雍州、凉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交州、广州。全国共有郡国一百七十三,其中保留了吴国原有的二十五个,蜀国新设立的十一个,魏国原有的二十一个,以及汉朝旧有的九十三,再加上新设的二十三个。 这下,晋朝的疆域可真是牛气冲天了,整个殷商和周朝的地盘都囊括进来了!
想想看啊,从天地开辟以来,从伏羲女娲时代开始,咱们国家就一直发展壮大,人民安居乐业,根本没怎么打仗。 你看,以前那些用玉环装饰的弓箭,穿着兽皮的战车,南方进贡的珍奇异兽,以及东风送来的和谐之音,都象征着上天的恩泽,哪里有达不到的地方呢? 你看这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都井然有序,咱们国家的疆域,从崤山函谷关以东到西,都规划得妥妥当当的。 放眼望去,天下万物都归顺于晋朝。所以说,洛阳和咸阳,跟秦汉时期的景象差不多,晋朝的国土,跟尧舜禹时期一样广阔。 现在这些新设立的城邑,就跟当年的镐京一样繁华,连五岁的小孩子都能张口就来,可是史官们却没记录这些,真是奇怪!
话说远古时候,伏羲氏出生在成纪,后来当了天子,建都陈地。神农氏也建都陈地,后来又在曲阜另建了一个都城。黄帝出生在寿丘,建都涿鹿。少昊最初在穷桑,后来迁都曲阜。颛顼最初也在穷桑,后来迁都商丘。帝喾,也就是高辛氏,建都亳。 孙卿子说过:“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到深溪边,不知道地有多厚。” 这天地之大,万物蓬勃生长,承载着无数的珍奇而不倾覆,容纳着江河大海而不溢出,真是令人感叹啊!
后来,商王考卜祭祀,乘坐飞快的车马,眺望嵩山,在山上刻石铭记,并把曾城当成游玩的地方。 之后经历了商朝的衰败和周朝的兴衰,周平王东迁,天下分裂,诸侯割据,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世祖武皇帝承接了上千年的历史,如同接受了八位尧舜一样的禅让,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他,这都是可以说的出来的历史。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五胡乱华,中原尽失,晋惠帝南渡,朝廷迁到建邺,天下九分其二,局面十分混乱。
大禹曾经在浊河观察河道,并因此得到治水的启示,这天下大事,都是可以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 天上对应着七星,地上对应着七座名山;天上对应着四维,地上对应着四条大河。 八纮之外,被称为八极。 大地东南方向略微不足,天空西北方向略微不足。 八极的广阔,东西各长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南北各长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 从地面到天空的高度,是八极距离的一半,地下也是如此。 据说黄帝曾经命令竖亥从东极步行到西极,走了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十步。 史书上记载,周天(圆周)的周长是 一百七万九千一百十三里,直径是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里。 所谓南北方向为经,东西方向为纬。 天上对应着十二次,是日月运行的轨道;地上对应着十二辰,是诸侯建国的区域。 有的地方因为出生而得姓,有的地方因为功劳而被封地,像祁、酉、燕、齐这些地方,都在这片土地上。
黄帝那会儿,横着走遍天下,划定疆域,得到百里方圆的国家数不胜数,这就像《周易》里说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那样。 尧帝时期,天下太平,和睦相处,他把国家划分成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每个州有十二个师。
夏朝的时候,疆域东到大海,西到流沙,南到长江,北到穷竖亥走过的地方,都归顺了夏朝。夏王在涂山召集群臣,前来进献玉帛的国家有万国之多。《周易》“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啊!夏朝把全国划分为五服:天子所在的地区,内五百里是甸服,百里纳贡,二百里纳税,三百里纳谷物,四百里纳粟米,五百里纳大米。甸服外面五百里是侯服,百里进贡特产,二百里服役,三百里听候调遣。侯服外面五百里是绥服,三百里推行教化,二百里加强军事防御。绥服外面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征收赋税,二百里征收贡品。要服外面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征收蛮夷的贡品,二百里征收流民的贡品。这样一直到四海,形成了五服,总共五千里的范围。
夏朝国力衰弱的时候,碰上了有穷氏的叛乱。少康复兴夏朝后,并没有丢掉以前的制度。从孔甲之后到桀,诸侯之间互相吞并,能保存下来的国家还有三千多个,跟夏朝在涂山召集诸侯相比,减少了七成。商汤在鸣条打败了夏桀,把国都迁到亳,伊挚、仲虺等人制定了新的法令。商朝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天子封地千里见方,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封地不到五十里的,不能直接向天子朝贡,只能依附于诸侯,称为附庸。
整个天下有九州,每一州方圆千里,州里又设有百里方圆的国家三十个,七十里的六十个,五十里的120个,一共210个国家。名山大泽不作为诸侯国,其余的都作为附庸或间田。八个州,每个州都有210个国家。天子管辖的地区内,百里方圆的国家有九个,七十里的有21个,五十里的有63个,总共有93个国家。名山大泽不分封,其余的土地用来养活士人,作为间田。九个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的元士和诸侯的附庸不算在内。天子百里之内用来供养官员,千里之内作为御用田地,千里之外设置方伯。五个国家为一属,设属长;十个国家为一连,设连帅;三十个国家为一卒,设卒正;二百一十个国家为一州,设州伯。八个州,就有八个州伯,五十六个卒正,一百六十八个连帅,三百三十六个属长。八个州伯分别向天子派出的两位官员负责,把天下分为左右两部分,称为二伯。千里之内叫甸,千里之外叫采,也叫流。天子派大夫做三监,监督方伯的国家,每个国家派三人。天子管辖的地区,里面是诸侯的俸禄田,外面是诸侯的继承田。
武王灭商后,监察夏商两代,设置了五等爵位,把土地分成了三部分。分封了五十多个同姓诸侯国,周公、康叔分别在鲁国和卫国建立了国家,各自有几百里方圆。姜太公被封在齐国,管辖着东海。总共有一千八百个国家,分布在五千里的范围内。太昊、黄帝的后代,以及唐尧虞舜时期的侯伯还存在。大司徒根据诸侯的土地大小来划分疆界,诸侯的封地五百里,其食邑占一半;诸侯的封地四百里,其食邑占三分之一;诸伯的封地三百里,其食邑占三分之一;诸子的封地二百里,其食邑占四分之一;诸男的封地百里,其食邑占四分之一。不变的土地,每家一百亩;易变的土地,每家二百亩;再次易变的土地,每家三百亩。五家为一比,互相保卫;五比为一闾,互相帮助;四闾为一族,互相办理丧事;五族为一党,互相救援;五党为一州,互相救济;五州为一乡,互相来往。小司徒以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用来组织军队,从事农田作业,追捕逃犯,征收赋税。
然后按照井田制来规划土地,九夫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在偏远地区,每十里有住所,住所里有饮食;三十里有驿站,驿站有路舍,路舍有仓库;五十里有集市,集市有守卫,守卫有馆舍,馆舍有储备。在繁华地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大司马根据九畿的户籍,推行国家的政策。方圆千里为国畿,外面五百里为侯畿,再外面五百里为甸畿,再外面五百里为男畿,再外面五百里为采畿,再外面五百里为卫畿,再外面五百里为蛮畿,再外面五百里为夷畿,再外面五百里为镇畿,再外面五百里为藩畿。畿,就是田地的界限。从王城开始,向外五千里为界,一共九个等级的界限。
当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人口有一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三十三人,这是周朝最鼎盛的时期。周朝衰落之后,礼乐征伐都掌握在诸侯手里,强大的国家吞并弱小的国家,多数人欺压少数人。春秋初期,还有上千个国家;到孔子死后发现麟的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次,亡国五十二个,诸侯奔走逃亡,不能保住自己国家的数不胜数,在《春秋》经传中记载的有170个国家。其中有139个知道它们的位置,分别是鲁、邾、郑、宋、纪、卫、西虢、莒、齐、陈、杞、蔡、邢、郕、晋、薛、许、邓、秦、曹、楚、随、黄、梁、虞、郧、小邾、徐、燕、鄀、麋、舒、庸、郯、莱、吴、越、有穷、三苗、瓜州、有虞、东虢、共、宿、申、夷、向、南燕
《司马法》里详细地描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制度,说:古时候,六尺算一步,一百步是一亩地,一百亩地是一个夫田,三个夫田是一个屋,三个屋是一个井田。一个井田是正方形,边长一里,相当于九个夫田,八户人家共同使用。一夫一妇可以分到一百亩私田,十亩公田,一共是八百八十亩,剩下的二十亩用来盖房子住。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守望,谁家人生病了,大家一起帮忙照顾。老百姓分到土地,上等田每夫一百亩,中等田每夫二百亩,下等田每夫三百亩,每年都要自己耕种。家里男丁多的话,也可以按人头分到相应的土地。士、工、商、贾也分到土地,五口之家相当于一个农夫。国家要收税,税收包括公田十分之一的收成和工商业的税收,赋税用来供养军队和官员。老百姓二十岁开始分田,六十岁还田。种庄稼一定要多种五种谷物,以防旱灾涝灾。田里不能种树,以免影响庄稼生长。房子周围要种桑树和柘树,种菜要按行排列,瓜果蔬菜要种在田埂上,鸡鸭狗猪都要按时喂养。村子里有学堂,乡里还有学校,学堂用来教导知识,学校用来实行礼仪。
司马法里规定,官府要设立六军,根据井田制来制定军令。一方里是一个井田,十个井田是一个通,十个通是一个成,一个成是边长十里的正方形。十个成是一个终,十个终是一个同,一个同是边长百里的正方形。十个同是一个封,十个封是一个畿,一个畿是边长千里的正方形。所以四个井田是一个邑,四个邑是一个丘,一个丘有十六个井田,配备一匹战马,三头牛。四个丘是一个甸,一个甸有六十四个井田,配备四匹战马,一辆兵车,十二头牛,三个甲士,七十二个士兵。这就是乘车制的规模。一个同是百里见方,有万个井田,除去山川、河流、坑塘、城池、住宅、园林、道路等占用的三千六百个井田,剩下的六千四百个井田用来缴纳赋税,可以配备四百匹战马,一百辆兵车,这是卿大夫采邑中最大的规模,被称为百乘之家。一个封是三百六十六里见方,有十万个井田,缴纳赋税的井田有六万四千个,可以配备四千匹战马,一千辆兵车,这是诸侯国中最大的规模,被称为千乘之国。天子畿内是千里见方,有百万个井田,缴纳赋税的井田有六十四万个,可以配备四万匹战马,一万辆兵车,七十二万士兵,所以天子被称为万乘之主。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调查周朝灭亡的原因,认为是因为那些隐士乱出主意,诸侯互相争战,外族入侵,导致周朝被各个击破,最终灭亡。所以他取消了周朝的五等爵位制度。
汉朝建立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于是采取了分封制,设立了两种爵位,封了很多功臣为侯,有的侯国拥有上百个城邑。当时因为秦朝和楚汉战争的缘故,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人口锐减,即使是最大的侯国也不超过一万户人家,小的只有五六百户,而汉朝却尊崇皇室宗亲,大规模分封了九国。古代的分封制是分土地而不是分人口,而汉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的跨州连郡,小的也有十几个城邑,根据人口多少来决定封地的等级和大小,以及封地的远近。所以说,分封人口是从汉朝开始的。
雁门以东到辽阳,是燕国和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山以西,黄河以南,直到大海,是齐国和赵国;泗水以南,包括龟蒙山一带,是梁国和楚国;东面靠近长江和太湖,西到会稽,是荆国和吴国;北面以淮河为界,包括庐山和衡山一带,是淮南国;汉水以北,直到九疑山,是长沙国。这些诸侯国的疆界彼此相连,环绕天子所在的地区三层,最外层与匈奴和越族接壤。天子自己则拥有三河郡、东郡、颍川郡、南阳郡,以及从江陵以西到巴蜀,北到云中,西到陇西,加上京师的内史,一共十五个郡。
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分割了齐国和赵国;景帝采用了晁错的策略,削弱了吴国和楚国;武帝推行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让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这样就不用通过皇帝的册封就能不断分割诸侯国,藩国因此自行分裂。从那时起,齐国分裂成七个,赵国分裂成六个,梁国分裂成五个,淮南国分裂成三个。新设立的诸侯国,即使是最大的也不过十几个城邑,长沙、燕、代虽然还保留着原来的名称,但都失去了原来的疆域。
从文景之治到平帝元始二年,人口不断增长,户数达到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二十户,人口达到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国土东西长九千三百二十里,南北宽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大概十里设一个亭,亭里有亭长;十个亭设一个乡,乡里有乡三老、秩啬夫、游徼各一人;县的面积一般是方圆百里,人口稠密就缩小,人口稀少就扩大,乡、亭也是如此。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
光武帝中兴之后,没有改变以前的制度,东海王刘强因为归顺有功,所以被优厚地封赏,兼领鲁郡二十九县,其他的受封赏的诸侯王,也只是兼领一个郡而已。到了桓帝永寿三年,户数达到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户,人口达到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这说明人口也在不断增长。
献帝建安元年,曹操被拜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魏文帝黄初三年,规定,诸王庶子封为乡公,嗣王庶子封为亭侯,公侯庶子封为亭伯。刘备章武元年,也用郡国来封建诸王,有的封号是根据美好的地名而来,而不是根据实际的土地来确定的。刘备的属地户数二十万,人口九十万。孙权赤乌五年,也用中州的良好地名来封建诸王,户数五十二万三千,人口二百四十万。
晋文帝为晋王时,命令裴秀等人建立了五等爵位制度,只有安平郡公的封地是一万户,制度与魏国的诸王相同。其他的县公封地一千八百户,面积七十五里;大国侯封地一千六百户,面积七十里;次国侯封地一千四百户,面积六十五里;大国伯封地一千二百户,面积六十里;次国伯封地一千户,面积五十五里;大国子封地八百户,面积五十里;次国子封地六百户,面积四十五里;男封地四百户,面积四十里。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封地两万户为大国,设上中下三军,兵力五千人;封地一万户为次国,设上军下军,兵力三千人;封地五千户为小国,设一军,兵力一千五百人。诸王不前往封地,在京师做官。后来废除了五等爵位制度,公侯封地一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户以上为次国,不足五千户为小国。太康元年平定吴国后,全国户数达到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人口达到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而江左诸国占据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元帝渡江后,太兴元年,才规定诸国占据全国的九分之一。
司州,根据《禹贡》记载,是豫州的一部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司隶校尉,管辖三辅、三河等郡。它的管辖范围西边包括雍州的京兆、冯翊、扶风三个郡,北边包括冀州的河东、河内两个郡,东边包括豫州的弘农、河南两个郡,一共七个郡。司隶校尉的地位和权力比州牧还高,佩戴的是银印青绶。光武帝迁都洛阳后,司隶校尉的管辖范围和西汉时期一样。魏朝建立后,也定都汉朝的宫殿,司隶校尉的管辖范围包括河南、河东、河内、弘农以及冀州的平阳,一共五个郡,被称为司州。晋朝继续定都魏朝的都城,就把三辅郡还给了雍州,把河南郡分出来设立荥阳郡,把雍州的京兆郡分出来设立上洛郡,废除东郡设立顿丘郡,最终确定了司州的范围,由司隶校尉管辖。司州管辖十二个郡,一百个县,户口总数是四十七万五千七百户。
接下来是河南郡的情况,它是汉朝设立的,管辖十二个县,户口总数是十一万四千四百户,设有河南尹。洛阳是河南郡的治所,设有洛阳尉,城内有五个行政部门,三个市场。洛阳城东西长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边有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三个城门,南边有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建阳门四个城门,西边有广阳门、西明门、阊阖门三个城门,北边有大夏门、广莫门两个城门。司隶校尉、河南尹以及朝廷百官都住在城内。河南这个地方,在周朝的时候是东都王城的所在地,也就是郏鄏。巩县,周孝王把儿子周桓公的孙子惠公封在巩县,号称东周,所以战国时期有东周和西周之称。芒山和首阳山都在巩县境内。此外还有河阴、新安(函谷关所在地)、成皋(有成皋关,是郑国的武牢)、缑氏(有刘聚,周朝大夫刘子邑的封地,还有延寿城和仙人祠)、阳城(有鄂阪关,这里位于地理中心,夏至时日影长一尺五寸,有阳城山和箕山,许由的墓也在此地)、新城(有延寿关,古代戎蛮人的国家所在地)、陆浑(古代蛮人的国家,楚庄王曾经攻打过陆浑)、梁(战国时期称为南梁,与少梁不同)、阳翟等地。
荥阳郡是泰始二年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户口总数是三万四千户。
好家伙,这地名密密麻麻的,听着就头大!咱们一个个来捋捋,先从荥阳开始。荥阳啊,就是现在的敖,秦朝的时候在那儿建了个敖仓,专门用来存粮食的。京呢,是郑太叔段住的地方。密,以前是周朝的国土。卷,那儿有个博浪沙,就是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地方。还有阳武、苑陵、中牟,中牟在战国时期还是赵国的都城呢!开封,宋朝的时候,东北边有个蓬池,也有人说是蓬泽。
弘农郡是汉朝设立的,管着六个县,户口有一万四千。弘农郡最早在函谷关,后来汉武帝把它迁到了新安县。湖,以前叫胡,汉武帝改名叫湖。陕,以前是虢国,周朝的时候把陕地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各派一个大臣管理。其他的还有宜阳、黾池、华阴,华阴的南边就是华山。
上洛郡是泰始二年分出来的,管着三个县,户口有一万七千。上洛的西北有个峣关。商,是秦国丞相卫鞅的封地。卢氏,东边有熊耳山,伊水就发源于此。平阳郡以前属于河东郡,魏国把它分出来,管着十二个县,户口有四万二千。平阳啊,那是尧帝的老家,后来还成了侯国。还有杨、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绛邑、濩泽、临汾、北屈、皮氏,这些地方都曾经是诸侯国或者重要的城邑。
河东郡是秦朝设立的,管着九个县,户口有四万二千五百。安邑,那是舜帝的老家。闻喜,以前是曲沃,晋武公从晋阳迁到了这儿。垣,东北有王屋山,沇水就发源于此。汾阳、大阳、猗氏、解、蒲坂,这些地方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蒲坂有历山,那是舜耕田的地方;还有雷首山,伯夷叔齐就住在那儿,也叫首阳山。最后是汲郡,泰始二年设立,管着六个县,户口有三万七千。
话说这汲县啊,就在铜关附近,朝歌呢,那是商纣王的都城,共县嘛,是古国,北山和淇水就发源于此。还有林虑、获嘉,获嘉这名字,还是汉武帝打仗的时候,得了吕嘉的人头,才改的名儿。修武,原本是晋国开拓南阳的地方,后来秦朝改名叫修武。
河内郡,那是汉朝设立的,管着九个县,户口有五万两千。野王,就在太行山的西北边。州,是晋国以前的城邑。怀县、平皋,邢侯从襄国搬到这里来的。河阳、沁水、轵,轵是周朝原先的邑。山阳、温县,温县也是古国,苏忿生就是在这儿被封的。
广平郡,魏国设立的,管着十五个县,户口三万五千二百。广平、邯郸,邯郸是秦朝设的郡。易阳、武安、涉县、襄国,襄国可是邢侯国的都城呢!南和、任县、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广年是侯相的封地。斥漳、平恩,这些地方也都在广平郡。
阳平郡,也是魏国设立的,管着七个县,户口五万一千。元城,是汉元后的封地。馆陶、清泉、发干、东武阳、阳平、乐平都在这儿。魏郡,汉朝设立的,管着八个县,户口四万七百。邺城,魏武帝就是在这儿受封居住的。长乐、魏县、斥丘、安阳、荡阴、内黄,内黄西边是黄池。黎阳,那是以前的黎侯国。
顿丘郡,是泰始二年设立的,管着四个县,户口六千三百。顿丘、繁阳、阴安、卫县都在这儿。
永嘉年间以后啊,司州就落到刘聪手里了。刘聪把洛阳当成了荆州,后来石勒又把它改回司州。石季龙又把司州的河南、河东、弘农、荥阳,还有兖州的陈留、东燕,分出来成立了洛州。元帝渡江后,又在徐州侨置了一个司州,那可不是原来的司州啊。后来,因为弘农人跑到寻阳避难,就在那儿侨立了一个弘农郡。河东人南迁的,也在汉武陵郡孱陵县的地界上,侨立了一个河东郡,管着安邑、闻喜、永安、临汾、弘农、谯县、松滋、大戚八个县,这些人都寄居在那儿呢。永和五年,桓温进了洛阳,又重新设立了河南郡,归司州管辖。
兖州这地方啊,根据《禹贡》记载,是济河地区,舜帝当年设立的十二牧,兖州就是其中一个。 《周礼》里也说,“河东曰兖州”。《春秋元命包》里还记载说,“五星流为兖州。兖,端也,信也。” 又说,“盖取兖水以名焉。”汉武帝设立十三州的时候,沿用了原来的名字,就叫兖州,一直沿用至今。兖州管辖着八个郡国,五十六个县,总户数有八万三千三百户。
陈留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十个县,户数有三万户,魏武帝曾经封国于此。 小黄、浚仪这地方有个洪沟,当年汉高祖和项羽都想据为己有呢。封丘、酸枣、乌巢都在东南方向。济阳、长垣,那儿有个匡城,是孔子当年被困的地方。雍丘是以前的杞国所在地。尉氏、襄邑、外黄这些地方也都在兖州。
濮阳国以前属于东郡,晋朝初期才从东郡分出来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数有两万一千户。濮阳啊,古时候是昆吾国。传说师延曾为纣王创作靡靡之乐,后来就投身于此地水域自尽了。 廪丘、鄄城都是诸侯国,廪丘还有个羊角城呢,白马有瓠子堤。
济阴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数有七千六百户。定陶,汉高祖封彭越为梁王,就在这里建都。乘氏以前是侯国,句阳、离狐、宛句、己氏、成武,成武还有个楚丘亭。单父也是以前的侯国,城阳是舜帝曾经打渔的地方,尧帝的坟墓就在城阳的西边。
高平国以前属于梁国,晋朝初期从山阳分出来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户数有三千八百户。昌邑是诸侯国,有个甲父亭。钜野是鲁国发现麟的地方。方与、金乡、湖陆、高平都是侯国,南平阳也是侯国,有个漆亭。
任城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户数有一千七百户。任城古时候是任国。亢父、樊也在任城。东平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户数有六千四百户。须昌、寿张,寿张有个蚩尤祠。范、无盐、富城、东平陆、刚平都在东平国境内。
济北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数有三千五百户。卢是扁鹊的出生地,县的西边有个石门。临邑、东阿、谷城有个乌下聚,蛇丘有个下灌亭。泰山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十一个县,户数有九千三百户。
奉高西南有个明堂,博山那边有龟山。嬴县、南武城、梁父侯国,还有菟裘聚。茌茌山在东北方向,新泰古称平阳。南武阳有颛臾城,莱芜有原山。东牟是以前的牟国,钜平有阳关亭。
这些地方,哎,说起来话长。惠帝末年的时候,整个兖州都被石勒给占领了。后来石季龙把陈留郡改成了建昌郡,归属洛州管。那时候老百姓都往南跑,元帝就另外设立了一个兖州,暂时安顿在京口。明帝让郗鉴当刺史,又把兖州暂时安置在广陵,还设立了濮阳、济阴、高平、太山等郡。后来改名叫南兖州,一会儿在江南,一会儿在盱眙,一会儿在山阳,到处跑。最后才划定了一块地盘,常驻广陵,跟京口隔江相望。咸康四年,在北谯的边界设立了陈留郡。安帝又从广陵郡划出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个县,设立了山阳郡,归属南兖州管。
再说豫州。根据《禹贡》记载,豫州是荆河地区。《周礼》里说:“河南叫豫州。”豫,就是舒的意思,意思是说这里气候温和,人生活得舒坦。《春秋元命包》里说:“钩钤星对应的是豫州。”豫州的范围,西边到华山,东边到淮河,北边到济水,南边到荆山。秦朝统一全国后,豫州管辖三川、河东、南阳、颍川、砀、泗水、薛七个郡。汉朝把三川改成了河南郡,武帝设立了十三州,豫州的名字没变,河南、河东两个郡归司隶管,南阳归荆州管。在此之前,泗水郡改名叫沛郡,砀郡改名叫梁郡,薛郡改名叫鲁郡,又从梁郡和沛郡分出来设立了汝南郡,从颍川郡分出来设立了淮阳郡。东汉章帝又把淮阳郡改名叫陈郡。魏武帝从沛郡分出来设立了谯郡,魏文帝从汝南郡分出来设立了弋阳郡。等到魏武帝称帝后,又从颍川郡分出来设立了襄城郡,从汝南郡分出来设立了汝阴郡,把陈郡并入了梁国。豫州一共管辖着十个郡国,八十五个县,户口有十一万六千七百九十六户。
最后说说颍川郡,这是秦朝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两万八千三百户。
许昌,那是汉献帝的都城,后来魏国禅让后,迁都洛阳,许昌的宫殿和军械库都还在呢,就改成了许昌。然后是长社、颍阴、临颍,临颍是诸侯国国相的治所。还有郾、邵陵,也是诸侯国国相的治所,还有鄢陵,也是诸侯国国相的治所,以及新汲、长平。
汝南郡,这是汉朝设立的郡,管辖十五个县,户口有两万一千五百户。它下面有新息、南安阳、安成(安成是侯国国相的治所),还有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阳安是以前的江国,有个江亭),上蔡、平舆(平舆是以前的沈子国,有个沈亭),定颍、灈阳、南顿、汝阳、吴房(吴房是以前的房子国),西平(西平是以前的柏国,有龙泉,泉水可以用来淬炼刀剑)。
襄城郡,这是泰始二年设立的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有一万八千户。郡里有个襄城(襄城是侯国国相的治所,有个西不羹城,魏文帝就是在那里受禅让的),还有郏、定陵(定陵是侯国国相的治所),父城(父城是侯国国相的治所)、昆阳(昆阳是诸侯国国相的治所)、舞阳(舞阳是宣帝开始封邑的地方)。
汝阴郡,这是魏国设立的郡,后来废除了,泰始二年又重新设立。管辖八个县,户口有八千五百户。汝阴(汝阴是以前的胡子国),慎(慎是以前的楚国邑地),原鹿、固始、鲖阳、新蔡、宋(宋是侯国国相的治所)、褒信。
梁国,这是汉朝设立的郡,管辖十二个县,户口有一万三千户。睢阳(春秋时期宋国的都城),蒙、虞、下邑(下邑有砀山,山上出产文石),宁陵(宁陵是以前的葛伯国),谷熟、陈、项、长平、阳夏、武平、苦(苦的东边有赖乡祠,那是老子出生地)。
沛国,这是汉朝设立的郡,管辖九个县,户口有五千九十六户。相、沛(沛是汉高祖起兵的地方),丰、竺邑、符离、杼秋、洨、虹萧。
谯郡,这是魏国设立的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有一千户。谯、城父、酂、山桑、龙亢、蕲、铚。
鲁郡,这是汉朝设立的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有三千五百户。鲁(曲阜之地,鲁侯伯禽居住的地方),汶阳、卞、邹(邹有绎山),蕃(蕃是以前小邾国,薛奚仲被封的地方),公丘。
弋阳郡,这是魏国设立的郡,管辖七个县,户口有一万六千七百户。
西阳,就是以前的弦子国。还有蕲春、邾、西陵、期思、弋阳这些地方。
安丰郡是魏国设立的,管辖五个县,一共一千二百户人家。安风、雩娄、安丰(安丰是侯国国相所在地),蓼、松滋(松滋也是侯国国相所在地)。
惠帝的时候,把汝阴分出来建立了新蔡,把梁国分出来建立了陈郡,把汝南分出来建立了南顿。永嘉年间乱糟糟的,豫州就落入石氏手里了。元帝渡过长江后,用春谷县的地盘,新设立了襄城郡和繁昌县。成帝又把豫州迁到江淮之间,设治于芜湖。当时淮南地区被北方占领了,所以就从丹杨分出来建立了淮南郡,设治于湖县。又因为旧当涂县有一些流亡到长江以南的人,就用他们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个新的当涂县,淮南郡、庐江郡、安丰郡都归豫州管辖。宁康元年,豫州的治所迁到了姑孰。孝武帝把蕲春县改名为蕲阳县,又因为新蔡县有人在汉朝九江王黥布的旧城址上建立了南新蔡郡,归属南豫州。还在汉朝庐江郡的南部设立了晋熙郡。
冀州啊,你看《禹贡》和《周礼》都说是河内地区,舜帝设立十二牧,冀州就是其中一个。《春秋元命包》里说:“昴星和毕星散布的区域就是冀州,后来分成了赵国。”这地方有险要的地方,也有平坦的地方,历来都是帝王建都的地方,天下大乱的时候,人们就盼着冀州安定;国家衰弱的时候,人们就盼着冀州强大;天下荒年的时候,人们就盼着冀州丰收。舜帝觉得冀州南北太大了,就把卫国以西的地方划出来,设立了并州;把燕国以北的地方划出来,设立了幽州。周朝沿用了这个设置。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全国设立了十三州,冀州还是叫冀州,一直到后汉、晋朝都没改。冀州管辖着十三郡国,八十三县,户口总数是三十二万六千户。
赵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总数是四万二千户。房子、元氏、平棘、高邑(高邑是公国国相所在地)、中丘、柏人、平乡、下曲阳(下曲阳是以前的鼓子国)、鄡、钜鹿国(钜鹿国是秦朝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户口总数是一万四十户)。
廮陶、钜鹿。
安平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户口总数是二万一千户。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观津(观津是侯国国相所在地)、扶柳、广宗(广宗是侯国)。经。
平原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总数是三万一千户。平原、高唐、茌平、博平、聊城、安德、西平昌、般、鬲。
乐陵国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总数是三万三千户。
哎,先说几个地名吧,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这乐陵还有个都尉住着呢。
勃海郡,这可是汉朝就有的郡,管着十个县,户口有四万那么多呢。 南皮、东光、浮阳、饶安、高城、重合、东安陵、蓚、广川(广川还有个侯相呢)、阜城,这些都是勃海郡下面的县。
章武国,是泰始元年才设立的,管着四个县,户口一万三千。东平舒、文安、章武、束州,这些都属于章武国。
河间国,汉朝就有了,管着六个县,户口两万七千。乐城(乐城也有个侯相)、武垣、鄚(鄚也有个侯相)、易城、中水、成平,这些都是河间国的县。
高阳国,也是泰始元年才设立的,管着四个县,户口七千。博陆、高阳、北新城(北新城也有个侯相)、蠡吾,都在高阳国境内。
博陵郡,汉朝就有了,管着四个县,户口一万。安平、饶阳、南深泽、安国,这些都是博陵郡的。
清河国,汉朝就有的,管着六个县,户口两万二千。清河、东武城、绎幕(绎幕也有个侯相)、贝丘、灵鄃,这些都属于清河国。
中山国,汉朝就有的,管着八个县,户口三万二千。卢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阴、望都、唐、北平,这些都是中山国的县。
常山郡,汉朝就有的,管着八个县,户口两万四千。真定、石邑、井陉、上曲阳(上曲阳县西北有座恒山,山上有条路叫飞狐口)、蒲吾、南行唐、灵寿、九门(九门还有个侯相),这些都是常山郡的。
惠帝之后,冀州就落到石勒手里了。石勒在太兴二年称帝,在襄国称赵。后来被慕容儁灭了,慕容氏又被苻坚灭了。 等到孝武帝太元八年,苻坚战败,他的地盘就归了慕容垂。慕容垂在中山称帝,建立了后燕。后来后燕也被魏国灭掉了。
幽州啊,根据《禹贡》记载,它属于冀州的范围,舜帝设立的十二牧,幽州就是其中之一。《周礼》里说,“东北方叫做幽州”。《春秋元命包》里写着:“箕星散落形成了幽州,又分成了燕国。”意思是说,幽州位于北方的阴暗地带,所以用“幽冥”来命名。武王灭了商朝之后,把燕地封给了召公,后来燕国和其他六国一样,都称王。秦朝灭了燕国后,把燕地划分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汉高祖的时候,在上谷郡的基础上设立了涿郡。汉武帝设立了十三州,幽州的名字一直没变。后来汉朝向东边扩张,设立了玄菟、乐浪等郡,也都属于幽州管辖。元凤元年,燕国改名为广阳郡。幽州管辖的郡一共有九个,到了晋朝也没变。幽州管辖七个郡国,三十四个县,户口有五万九千二十户。
范阳国,是汉朝设立的涿郡,魏文帝改名为范阳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立了范阳国,封宣帝的弟子绥为王。范阳国管辖八个县,户口一万一千户。这八个县分别是:涿、良乡、方城、长乡、遒、故安、范阳、容城(容城县令是侯相)。
燕国,是汉朝设立的,孝昭帝的时候改名为广阳郡。管辖十个县,户口两万九千户。这十个县分别是:蓟、安次(安次县令是侯相)、昌平、军都(军都县令是有关)、广阳、潞、安乐(安乐县令是国相,蜀汉皇帝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泉州(泉州县令是侯相)、雍奴、狐奴。
北平郡,是秦朝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五千户。这四个县分别是:徐无、土垠、俊靡、无终。
上谷郡,是秦朝设立的,因为郡在山谷之上,所以就这么命名。管辖两个县,户口四千七十户。这两个县分别是:沮阳、居庸。
广宁郡,原来属于上谷郡,太康年间设立的郡,郡守住在广宁。管辖三个县,户口三千九百五十户。这三个县分别是:下洛、潘、涿鹿。
代郡,是秦朝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四百户。这四个县分别是:代、广昌、平舒、当城。
辽西郡,是秦朝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户口二千八百户。这三个县分别是:阳乐、肥如、海阳。
惠帝之后,幽州被石勒占领了。到了穆帝永和五年,慕容儁在蓟城称帝,建立了前燕。七年后,慕容儁把都城迁到了邺城。慕容儁死后,他的儿子慕容暐被苻坚灭掉。苻坚战败后,幽州又落入慕容垂手中,建立了后燕。慕容垂死后,他的儿子慕容宝把都城迁到了和龙。
平州这地方啊,《禹贡》里说是冀州的地盘,周朝的时候属于幽州,汉朝的时候归右北平郡管。后来汉朝末年,公孙度自封为平州牧。他儿子公孙康,还有他孙子公孙文懿,都分别占据着辽东,那东夷九种部落都听他们的。魏朝的时候,设立了东夷校尉,驻扎在襄平,还把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平州,后来又给合并回幽州了。等公孙文懿死了以后,又设了个护东夷校尉,也驻扎在襄平。咸宁二年十月,又把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这些郡国,重新划出来,再次设立了平州,管辖着二十六个县,户口一万八千一百户。
昌黎郡啊,汉朝的时候属于辽东属国都尉管辖,魏朝的时候才设的郡,管辖两个县,户口九百户。昌黎郡下辖:宾徒。辽东国,秦朝的时候设立的郡,汉光武帝的时候,把辽东等地划给了青州管,后来又划回幽州了。管辖八个县,户口五千四百户。襄平是东夷校尉的驻地。辽东国下辖:襄平、汶、居就、乐就、安市、西安平、新昌力城。乐浪郡,汉朝设立的,管辖六个县,户口三千七百户。乐浪郡下辖:朝鲜(周朝封给箕子的地方)、屯有、浑弥、遂城(秦朝修长城的地方)、镂方、驷望。玄菟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户口三千二百户。玄菟郡下辖:高句丽、望平、高显。带方郡,公孙度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户口四千九百户。带方郡下辖:带方、列口、南新、长岑、提奚、含资、海冥。
平州刚设立的时候,慕容廆当了刺史。后来永嘉之乱爆发,慕容廆被大家推举出来领导。他孙子慕容俊把都城迁到了蓟城。后来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又把都城迁到和龙。从幽州到庐溥镇以南的地区都归了魏国。慕容熙当幽州刺史,驻扎在令支;青州刺史驻扎在新城;并州刺史驻扎在凡城;营州刺史驻扎在宿军;冀州刺史驻扎在肥如。高云当了幽州和冀州牧,驻扎在肥如;并州刺史驻扎在白狼。后来被冯跋篡位,冯跋在和龙称帝,建立了后燕,最后被魏国灭掉了。
说并州啊,查查《禹贡》,它原来是冀州的地盘。舜帝分天下为十二牧,并州就是其中一个。根据《周礼》的记载,正北方叫并州,它的中心是恒山。还有《春秋元命包》里说:“营室星宿的运行轨迹到了并州,并州又分出了卫国。” 奇怪的是,并州既没用卫水命名,也没用恒山命名,而是叫“并州”,这是因为它的位置处于两座山谷之间。
汉武帝的时候,全国分成了十三州,并州依然叫这个名字,管辖着上党、太原、云中、上郡、雁门、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个郡,还另外设立了一个朔方刺史。后来东汉建武十一年,把朔方郡并入了并州。到了灵帝时期,羌胡作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这五个郡的人民都逃散了,到处都是难民。建安十八年,并州被并入冀州了。过了两年,才在边塞荒凉的地方设立了新兴郡,后来又在上党郡分出了乐平郡。魏国的黄初元年,又重新设立了并州,把太行山以北被放弃的地区都划给了并州,一直到晋朝都没改。那时候的并州管辖着六个郡国,四十五个县,总户数有五万九千三百户。
具体来说,并州下辖:太原国(秦朝设立的,管辖十三县,一万四千户),晋阳是它的治所,其他的县有: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上党郡(秦朝设立的,管辖十县,一万三千户),潞是它的治所,其他的县有: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涅襄垣、武乡;西河国(汉朝设立的,管辖四县,六千三百户),离石是它的治所,其他的县有:隰城、中阳、介休;乐平郡(晋朝泰始年间设立的,管辖五县,四千三百户),沾是它的治所,其他的县有:上艾、寿阳、轑阳、乐平;雁门郡(秦朝设立的,管辖八县,一万二千七百户),广武是它的治所,其他的县有:崞、陶、平城、{艹俊}人、繁畤、原平、马邑;新兴郡(魏朝设立的,管辖五县,九千户),九原是它的治所,其他的县有:定襄、云中、广牧、晋昌。
惠帝把新兴改名叫晋昌郡。到了永兴元年,刘元海在平阳造反称帝,自称汉朝皇帝,于是并州全都被刘元海占领了。刘元海就让雍州刺史驻守平阳,幽州刺史驻守离石。后来刘聪攻破洛阳,设立了左右司隶校尉,每个司隶校尉管辖二十多万户人家,一万户设一个内史,一共设立了四十三位内史,单于的左右辅各管辖六个少数民族部落。他还设立了殷州、卫州、东梁州、西河阳州、北兖州五个州,来安抚新归附的百姓。刘曜把都城迁到长安,平阳以东的地区被石勒占领了。石勒平定了朔方,又设立了朔州。从惠帝到怀帝之间,离石县荒废了,石勒在那里设立了永石郡,又另外设立了武乡郡。后来苻坚、姚兴、赫连勃勃,都把并州迁到了河东,姚兴还把河东改成了并州和冀州。
雍州啊,《禹贡》里记载,黑水、西河这一带,舜帝设立了十二个牧区,雍州就是其中一个。因为雍州地处四山环绕之地,所以叫雍州。也有人说,因为雍州位于西北,阳光照射不到,阴气聚集阻塞,所以叫雍州。《周礼》里说,西方叫雍州。它大概包括了禹时梁州的地区。周朝从武王打败殷商后,建都于酆镐,雍州是周朝的王畿之地。后来平王东迁洛邑,把岐山和酆镐一带的土地赐给了秦襄公,于是就成了秦国的土地,秦国世世代代都建都于此,到始皇帝统一六国。秦朝灭亡后,汉朝又建都于此。汉武帝设立十三州的时候,雍州西部偏远地区划归凉州,其余地区都属于司隶,不归州管辖。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关中地区又设立了雍州。后来又取消了,重新设立了司隶校尉,管辖三辅地区,跟以前一样。献帝时期又设立了雍州,从三辅到西域都归雍州管辖。魏文帝即位后,把河西地区划为凉州,把陇右地区划为秦州,把京兆尹改为了太守,撤销了冯翊、扶风的左右二郡,三辅地区仍然归司隶管辖。晋朝初期在长安设立了雍州,管辖七个郡国,三十九个县,户口九万九千五百户。
京兆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四万户。)
长安 杜陵 霸城 蓝田 高陆 万年(以前的栎阳县。) 新丰阴般 郑(周宣王弟弟郑桓公的封地。)
话说,汉朝的时候,冯翊郡管辖着八个县,总共七千七百户人家。这冯翊郡下辖的县有:临晋(古时候叫大荔,秦朝占领后改名,那儿有个河水祠,就在晋水边上,所以叫临晋)、下邽(秦武公打败邽戎后设立的,因为上面有个上邽,所以叫下邽)、重泉、频阳(秦厉公设立的,在频水的南边)、粟邑、莲芍、郃阳、夏阳(以前叫少梁,秦惠文王改的名,梁山在西北)。
再来说说扶风郡,汉武帝时期是主爵都尉的驻地,后来在太初年间改名叫右扶风,管辖六个县,总共两万三千户人家。这扶风郡下辖的县有:池阳(汉惠帝设立的,有嶻山)、郿(成国渠的源头在渭水)、雍(侯相的所在地,有五畤、太昊、黄帝等人的祠庙三百三十多座)、汧(吴山在西边,古书上说是汧山)、陈仓、美阳(岐山在西北,周太王曾经住过的地方)。
安定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总共五千五百户人家。这安定郡下辖的县有: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鹑觚、阴密(殷商时期密国的所在地)、西川。
北地郡是秦朝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总共两千六百户人家。这两个县是:泥阳、富平。
始平郡是泰始二年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总共一万八千户人家。这始平郡下辖的县有:槐里(秦朝叫废丘,汉高祖改的名,有黄山宫)、始平、武功(太一山在东边,古书上说是终南山)、鄠(古代的一个国家,夏启打败过它)、蒯城。
最后是新平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总共两千七百户人家。这两个县是:漆(漆水在西边)、汾邑。
惠帝当了皇帝以后,把扶风国改名叫秦国,然后迁都了。建兴年间以后,雍州被刘聪占领了。后来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让秦州刺史和凉州刺史分别驻守上邽和高平,朔州刺史驻守高平,幽州刺史驻守北地,并州刺史驻守蒲坂。
石勒攻克长安后,又重新设置了雍州。石氏王朝灭亡后,苻健在关中称帝,也定都长安,这就是前秦。于是前秦在雍州设立了司隶校尉,让豫州刺史驻守许昌,秦州刺史驻守上邽,荆州刺史驻守丰阳,洛州刺史驻守宜阳,并州刺史驻守蒲坂。
苻坚当政的时候,把司隶地区分成了雍州,把京兆尹分成了咸阳郡,洛州刺史驻守陕城。灭掉燕国以后,苻坚又把幽州分成了平州,平州刺史驻守龙城,幽州刺史驻守蓟城,河州刺史驻守枹罕,并州刺史驻守晋阳,豫州刺史驻守洛阳,兖州刺史驻守仓垣,雍州刺史驻守蒲坂。接着,又把洛州迁到丰阳,在许昌设立了东豫州,荆州刺史驻守襄阳,徐州刺史驻守彭城。
后来姚苌灭了苻氏,建立了后秦。姚苌的儿子姚兴攻下洛阳后,让并州牧和冀州牧驻守蒲坂,豫州牧驻守洛阳,兖州刺史驻守仓垣,把司隶地区北部五个郡划出来,设立雍州刺史,驻守安定。 姚泓被刘裕灭掉后,他的地盘很快就被赫连勃勃占领了。赫连勃勃在统万称帝,建立了夏国。他在大城设立了幽州牧,又平定了刘义真在长安的势力,派儿子赫连璝镇守长安,称之为南台。同时,他还让朔州牧驻守三城,秦州刺史驻守杏城,雍州刺史驻守阴密,并州刺史驻守蒲坂,梁州牧驻守安定,北秦州刺史驻守武功,豫州牧驻守李闰,荆州刺史驻守陕县。这些州郡的名字,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从东晋元帝渡江以后,设置的州也都是遥领的。起初,东晋任命魏该为雍州刺史,驻守酂城,后来撤销了,改设始平郡,暂时安置在武当城。当时有很多秦国的流民到了江南,东晋就把堂邑改名为秦郡,又设立了尉氏县隶属于秦郡。
到了康帝时期,庾翼担任荆州刺史,迁到襄阳驻守。此后,很多秦国和雍州的流民都南迁到了樊城和沔阳,孝武帝就在襄阳设立了侨置雍州,还设立了京兆、始平、扶风、河南、广平、义成、北河南七个郡,都隶属于襄阳。而襄阳原本是属于荆州的。
凉州啊,按照《禹贡》的说法,它在雍州的西边。周朝衰落后,这地方成了狄人的地盘。秦朝的时候,在美阳甘泉宫建了宫殿,这地方本来是匈奴人铸造金人祭天的场所。匈奴丢了甘泉之后,又让休屠王、浑邪王他们住在凉州这块地儿。后来这两个匈奴王投降了汉朝,汉朝就在这儿设立了张掖、酒泉、敦煌、武威四个郡。后来又设立了金城郡,这五个郡合起来就叫河西五郡。汉朝把周朝的雍州改名叫凉州,因为这地方在西方,常年比较寒冷。凉州的地势西北方向倾斜,位于南山之间,南边隔着西羌,西边通往西域,当时人们都说它切断了匈奴的右臂。献帝在位的时候,凉州经常发生叛乱,河西五郡离凉州州府太远了,所以就单独把它划出来,改成了雍州。后来又按照古书上的说法,重新划分了九州,把关中地区和凉州合并,一起叫做雍州。魏朝的时候,又把雍州分出来,重新设立了凉州,刺史管辖戊己校尉,负责保护西域,跟汉朝的做法一样,一直到晋朝都没变。凉州管辖着八个郡,四十六个县,户口总数是三万七百户。
接下来是各个郡的情况:金城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两千户。这五个县分别是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亹。西平郡,也是汉朝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四千户。这四个县是西都、临羌、长宁、安夷。武威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七个县,户口五千九百户。这七个县是姑臧、宣威、揖次、仓松、显美、骊靬、番和。张掖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户口三千七百户。这三个县是永平、临泽(汉朝叫昭武县,因为避开文帝的名字才改的)、屋兰(汉朝沿用原来的名字)。西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一千九百户。这五个县是日勒、删丹、仙提、万岁、兰池(也叫兰绝池)。酒泉郡,汉朝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四千四百户。这九个县是福禄、会水、安弥、骍马、乐涫、表氏、延寿、玉门、沙头。敦煌郡,汉朝设立的,管辖十二个县,户口六千三百户。这十二个县是昌蒲、敦煌、龙勒、阳关、效谷、广至、宜禾、冥安、深泉伊吾、新乡、乾齐。西海郡,以前属于张掖郡,汉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请求设立的,管辖一个县,户口二千五百户。
居延,就是东南方向的泽地,《尚书》里说的流沙。
公元304年,惠帝把敦煌郡的宜禾、伊吾、冥安、深泉、广至五个县,还有酒泉郡的沙头县划出来,又另外设立了会稽、新乡两县,一共八个县,组成了晋昌郡。永宁年间,张轨担任凉州刺史,驻守武威,上奏朝廷,请求把秦雍地区迁徙来的人安置在姑臧西北,设立武兴郡,管辖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监等县。他还从西平郡的地界上划出一部分,设立了晋兴郡,管辖晋兴、枹罕、永固、临津、临鄣、广昌、大夏、遂兴、罕唐、左南等县。那时候中原地区都沦陷了,元帝搬到了江南,张轨就控制了河西地区,拥护晋朝的正朔,这就是前凉的开始。
到了张寔当政的时候,他又把金城郡的令居、枝阳两个县,还有新设立的永登县合并起来,成立了广武郡。张茂把武兴、金城、西平、安故四个郡合并成了定州。张骏把武威、武兴、西平、张掖、酒泉、建康、西海、西郡、湟河、晋兴、广武这十一个郡合并成了凉州;又把兴晋、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成、汉中八个郡合并成了河州;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这三个郡三个营合并成了沙州。张骏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同时管理这三个州。张祚又把敦煌郡改成了商州。永兴年间,设立了汉阳县来管理牧场,张玄靓又把它改成了祁连郡。张天锡又另外设立了临松郡。后来张天锡投降了苻坚,这块地盘很快就被吕光占领了。吕光在姑臧建都之后,听信了郭黁说的预言,把临松郡改名为东张掖郡。等到吕隆投降了姚兴,他的地盘就分成了三块。武昭王建立了西凉,在敦煌称王;秃发乌孤建立了南凉,在乐都称王;沮渠蒙逊建立了北凉,在张掖称王。于是河西五郡就被他们三家瓜分了。
话说秦州啊,查查《禹贡》就知道,它原来是雍州的地盘。魏国的时候才把陇右地区分出来,设立了秦州,刺史兼管护羌校尉,中间还短暂废除过。到了西晋泰始五年,又把雍州的陇右五个郡,还有凉州的金城郡,梁州的阴平郡,一共七个郡合并起来,重新设立了秦州,州治设在冀城。到了太康三年,秦州又给撤了,并入了雍州。七年后,又重新设立了秦州,州治搬到了上邽。管辖着六个郡,二十四县,户口总数有三万两千一百户。
接下来看看秦州下辖的郡县情况:陇西郡,那是秦朝就设立的了,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户。这四个县分别是襄武、首阳(鸟鼠山在它东边)、临洮、狄道。南安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户口四千三百户,分别是獂道、新兴、中陶。天水郡,是汉武帝设立的,孝明帝的时候改名叫汉阳,晋朝又改回天水了。管辖六个县,户口八千五百户,分别是上邽、冀(就是秦州以前的老地方)、始昌、新阳、显新(汉朝的显亲县)、成纪。略阳郡,本来叫广魏,泰始年间改了名字。管辖四个县,户口九千三百二十户,分别是临渭、平襄、略阳、清水。武都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三千户,分别是下辩、河池、沮、武都、故道。阴平郡,是泰始年间设立的,管辖两个县,户口三千户,分别是阴平、平广。
后来惠帝又把陇西郡的狄道、临洮,还有河关,以及新设立的洮阳、遂平、武街、始兴、第五、真仇六个县,一共九个县,合并起来设立了狄道郡,归秦州管辖。不过张骏把狄道郡划给了凉州,又用狄道县设立了武始郡。东晋那边呢,把梁州的一部分划给了秦州,但实际上秦州只是寄居在梁州,还在氐池设立了个北秦州。
咱们先说说梁州这地方吧。根据《禹贡》记载,这儿是华阳、黑水流域,舜帝时期就设立了十二个牧区,梁州就是其中之一。为啥叫梁州呢?据说啊,是因为这地方西边,一股子刚猛的气势,就像金刚一样强硬,所以就叫“梁”了。《周礼》里也提到,职方氏管辖的区域包括梁州和雍州。汉朝的时候,没正式设立梁州这个州名,这块地儿归益州管。直到献帝初平六年,临江县才划归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把永宁郡改成了巴东郡,又从巴郡的垫江县分出来,设立了巴西郡。
后来刘备占据蜀地,他又把广汉郡的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个县分出来,把葭萌改名叫汉寿,还新设立了一个汉德县,成立了梓潼郡;同时,他还从巴郡的宕渠、宣汉、汉昌三个县分出来,设立了宕渠郡,不过没多久就撤销了,把这几个县都划归巴西郡。到了西晋泰始三年,益州被分拆,在汉中设立了梁州,把汉寿改名为晋寿,又从广汉郡分出来,设立了新都郡。那时候的梁州,管辖着八个郡,四十四个县,总户数有七万六千三百户。
下面咱们具体看看梁州下辖的郡县情况。汉中郡,是秦朝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户口一万五千户,分别是:南郑、蒲池、褒中、沔阳、成固、西乡、黄金、兴道。梓潼郡,是蜀汉时期设立的,管辖八个县,户口一万二千户,分别是:梓潼、涪城、武连、黄安、汉德、晋寿、剑阁、白水。广汉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户口五千一百户,分别是:广汉、德阳、五城。新都郡,是西晋泰始二年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二万四千五百户,分别是:雒、什方、绵竹、新都。
涪陵郡,是蜀汉时期设立的,管辖五个县,户口四千二百户,分别是:汉复、涪陵、汉平、汉葭、万宁。巴郡,是秦朝设立的,管辖四个县,户口三千三百户,分别是:江州、垫江、临江、枳。巴西郡,是蜀汉时期设立的,管辖九个县,户口一万二千户,分别是:阆中、西充国、苍溪、岐惬、南充国、汉昌、宕渠、安汉、平州。巴东郡,是汉朝设立的,管辖三个县,户口六千五百户,分别是:鱼复、朐<月忍>、南浦。
公元286年9月,朝廷决定撤销新都郡,把它并入广汉郡。
惠帝又重新划分巴西郡,设立宕渠郡,管辖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同时,把新城、魏兴、上庸三个郡划归梁州管辖。没过多久,梁州的郡县就落入了李特的掌控之中。永嘉年间,这些地方又归属杨茂搜管辖。当时很多晋朝百姓逃难到梁州和益州,于是就在这两个州设立了南北两个阴平郡。
桓温平定蜀地之后,他让那些从巴蜀地区逃难到别处的晋朝百姓,设立了晋昌郡,管辖长乐、安晋、延寿、安乐、宣汉、宁都、新兴、吉阳、东关、永安十个县;还在巴西郡设立了益昌、晋兴两个县;在德阳的东南地区设立了遂宁郡;又在晋寿设立了剑阁县,归属梁州。
后来孝武帝把梓潼郡北部地区划出来,设立了晋寿郡,管辖晋寿、白水、邵欢、兴安四个县;同时把梓潼郡的治所迁到梓潼,撤销了剑阁县;又另外设立了南汉中郡,并从巴西郡和梓潼郡划出一部分地区,设立了金山郡。
到了安帝时期,朝廷又设立了新巴郡和汶阳郡,还有北新巴郡、华阳郡、南阴平郡、北阴平郡这四个郡;之后又陆续设立了巴渠、怀安、宋熙、白水、上洛、北上洛、南宕渠、怀汉、新兴、安康等十个郡。
益州这地方啊,查查《禹贡》和舜帝时期十二个牧区,都属于梁州的地盘。后来周朝把梁州和雍州合并,益州又成了雍州的一部分。《春秋元命包》里说:“参伐流为益州,益之为言厄也。”意思是说这地方地势险峻,环境恶劣,但也有人说因为地广物博,所以才叫益州。
一开始秦惠王灭了蜀国,设立了蜀郡,任命张若为蜀郡太守。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全国一共设立了三十六郡,蜀郡的名字没改。汉朝初期,有汉中郡、巴郡和蜀郡。汉高祖六年,从蜀郡分出来广汉郡,一共就有了四个郡。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地区,又设立了犍为、牂柯、越巂、益州四个郡,一共八个郡,然后就设立了益州来管辖这八个郡,益州这个行政区域才正式成立。
到了东汉,明帝因为新征服了一些地方,又设立了永昌郡;安帝又把一些地方设立为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归属国都尉管辖;灵帝的时候,又用汶江、蚕陵、广柔三个县设立了汶山郡。献帝初平元年,刘璋从巴郡分出来永宁郡。建安六年,把永宁郡改名为巴东郡,巴郡改名为巴西郡,又设立了涪陵郡。建安二十一年,刘备从巴郡分出来固陵郡。蜀汉章武元年,又把固陵郡改名为巴东郡,巴西郡改回巴郡,又从广汉郡分出来梓潼郡,从犍为郡分出来江阳郡,把蜀郡的属国改名为汉嘉郡,把犍为郡的属国改名为朱提郡。
刘禅建兴二年,把益州郡改名为建宁郡,广汉郡的属国改名为阴平郡,从建宁郡和永昌郡分出来云南郡,从建宁郡和牂柯郡分出来兴古郡,从广汉郡分出来东广汉郡。魏景元年间,蜀汉灭亡,东广汉郡被撤销了。到了西晋武帝泰始二年,从益州分出来梁州,汉中郡划归梁州管辖。泰始七年,又从益州分出来宁州。益州一共管辖八个郡,四十四个县,户口十四万九千三百户。
蜀郡(秦朝设立,管辖六个县,户口五万户):成都、广都、繁、江原、临邛、郫。
犍为郡(汉朝设立,管辖五个县,户口一万户):武阳、南安、僰道、资中、牛鞞。
汶山郡(汉朝设立,管辖八个县,户口一万六千户):(县名未列出)
好家伙,这都是些地名啊!先说汉嘉郡,这郡啊,是蜀国时候设立的,管着四个县,一共一万三千户人家。这四个县分别是汉嘉、徙阳、严道、旄牛。
然后是江阳郡,也是蜀国设立的,管着三个县,一共三千一百户。这三个县就是江阳、符、汉安。再来说说朱提郡,也是蜀国设立的,管着五个县,一共两千六百户。这五个县是朱提、南广、汉阳、南秦、堂狼。
接下来是越巂郡,这个郡是汉朝设立的,管着五个县,一共五万三千四百户。这五个县分别是会无、邛都、卑水、定苲、台登。最后是牂柯郡,也是汉朝设立的,管着八个县,一共一千二百户。这八个县是万寿、且兰、谈指、夜郎、毋敛、并渠、鄨、平夷。
惠帝之后,李特这小子在蜀地称帝,自称汉朝,益州的郡县都落到他手里了。后来李雄又把汉嘉郡和蜀郡给分了,设立了沈黎郡和汉原郡。虽然益州的郡县都归了李氏,但东晋那边还是遥控着这些地方。后来桓温灭了蜀国,这些地方又回到晋朝手里了,晋朝就把汉原郡和沈黎郡给撤了,又设立了南阴平、晋原、宁蜀、始宁四个郡。咸安二年,益州又落到苻坚手里了。直到太元八年,才又回到晋朝。隆安二年,晋朝又设立了晋熙、遂宁、晋宁三个郡。
宁州啊,在汉朝和魏朝的时候,都是益州的地盘。泰始七年,晋武帝觉得益州地盘太大,就把益州的建宁、兴古、云南三个郡,还有交州的永昌郡,合起来组成了宁州,一共管着四十五个县,八万三千户人家。
先说说云南郡,这是蜀国设立的,管着九个县,一共九千二百户。这九个县分别是云平、云南、梇栋、青蛉、姑复、邪龙、楪榆、遂久、永宁。
兴古郡也是蜀国设立的,管着十一个县,一共六千二百户。这十一个县是律高、句町、宛温、漏卧、毋掇、贲古、滕休、镡封、汉兴、进乘、都篖。
最后是建宁郡,也是蜀国设立的,管着十七个县,一共两万九千户。这十七个县是味、昆泽、存<马邑>、新定、谈稿、母单、同濑、漏江、牧麻、谷昌、连然秦臧、双柏、俞元、修云、泠丘、滇池。
永昌郡,那是汉朝就设立的郡,管辖着八个县,户口有38000多户。 这八个县分别是:不韦、永寿、比苏、雍乡、南涪、巂唐、哀牢、博南。
公元283年,也就是西晋武帝太康三年,他又把宁州给废了,并入了益州,还设立了南夷校尉来负责那边的防卫。 过了几年,公元284年,惠帝在位的时候,又重新设立了宁州。 然后呢,他又把建宁郡以西的七个县分出来,另立了一个益州郡。 到了公元308年,永嘉二年,益州郡改名叫晋宁郡。 同时,他还从牂柯郡分出来,设立了平夷郡和夜郎郡。 不过,那个时候,这块地方又落入了李特的手里。
后来,李寿把宁州下面的兴古、永昌、云南、朱提、越巂、河阳六个郡,合并成了一个新的汉州。 公元338年,咸康四年,他又把牂柯、夜郎、朱提、越巂四个郡分出来,设立了一个安州。 再过几年,公元342年,咸康八年,他又取消了宁州,把越巂郡划回了益州,同时,永昌郡也被撤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