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盛,字玄盛,小名长生,是陇西成纪人,姓李,是汉朝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他曾祖李仲翔,汉朝初期当将军,在素昌(也就是现在的狄道)打仗,结果寡不敌众,战死了。他父亲李伯考去奔丧,把李仲翔葬在了狄道的东川,然后就在那里定居了,他们家后来成了西州的大族。他爷爷李雍,曾祖李柔,都在晋朝当过郡守。他祖爷爷李弇,在张轨手下当武卫将军,还被封为安世亭侯。他爹李昶,从小就很有名气,可惜早早去世了,李玄盛是他爹死后留下的遗腹子。

李玄盛从小就爱学习,性格沉稳敏锐,为人宽厚温和,仪表堂堂,博览经史,尤其擅长文章。长大后,他还练武,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有一次他和吕光的太史令郭黁以及郭黁的同母弟弟宋繇一起住,郭黁半夜起来跟宋繇说:“你将来会位极人臣,李玄盛会有自己的地盘,他家马上就要生出一匹白额马驹了,时机到了!”

吕光死后,京兆人段业自称凉州牧,任命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还让李玄盛当了效谷县令。孟敏不久就死了,敦煌护军郭谦和沙州治中索仙他们觉得李玄盛为人温和刚毅,施政有方,就推举他当宁朔将军、敦煌太守。李玄盛一开始推辞,后来宋繇在段业手下做事,回敦煌看望李玄盛,对他说:“哥,你忘了郭黁说的话了吗?白额马驹都生出来了!”李玄盛这才答应了。没多久,他又被封为冠军将军,向段业称藩。段业又任命他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还让他兼任护西胡校尉。

段业那个家伙,自称凉王,还挺嚣张的。他的右卫将军索嗣,在业那儿搞了个阴谋,想把玄盛弄走。于是,段业就派索嗣去当敦煌太守,带了五百骑兵往西走。还没走二十里,索嗣就派人叫玄盛去迎接他。玄盛当时就懵了,有点怀疑,正准备出去迎接呢,结果手下效谷县令张邈和宋繇拦住了他。

张邈和宋繇说:“吕氏的政权不行了,段业又是个软弱无能的,现在正是英雄出世的好时机啊!将军您现在掌握着一方的资源,干嘛要听他的?索嗣不过仗着自己地盘熟悉,觉得老百姓都会支持他,根本没想到您会反抗他。现在正是把他抓起来的好机会,咱们打一场就能拿下他!”宋繇也跟着说:“您这样的大人物,现在就向索嗣低头,岂不是要让天下人笑话?将军您英勇威武,有雄霸天下的气势,段业那点家底根本不够看的!”

玄盛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没什么雄心壮志,就是一步步升官到现在的。没想到这郡里的士大夫们突然推举我。刚才说要出去迎接,是因为我还不知道那些士大夫们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玄盛就派宋繇去探探索嗣的虚实。宋繇见了索嗣,跟他说了一堆好话,回来后告诉玄盛:“索嗣志得意满,兵又弱,好对付!”

于是,玄盛就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士业、士让,还有张邈、宋繇、司马尹建兴他们一起迎战索嗣。结果,他们打败了索嗣,索嗣逃回了张掖。玄盛以前和索嗣关系很好,是过命的交情,没想到反被索嗣算计,心里非常生气,于是就把索嗣的罪状告诉了段业。段业本来就和索嗣不对付,他儿子也讨厌索嗣,这下正好,段业就趁机把索嗣杀了。然后,段业派人向玄盛道歉,把敦煌的凉兴、乌泽、晋昌的宜禾三个县划出来,设立凉兴郡,还提升玄盛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兼任护西夷校尉。那段时间,玄盛后花园里出现了赤色的气体,小城里还出现了龙的痕迹。

隆安四年,晋昌太守唐瑶给六个郡发了文书,推举玄盛担任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同时兼任秦州和凉州牧以及护羌校尉。玄盛上任后就大赦境内,改元为庚子年,追封他的祖先弇为凉景公,父亲昶为凉简公。他还把唐瑶任命为征东将军,郭谦为军咨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建兴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张条为牧府左长史,令狐溢为右长史,张林为太府主簿,宋繇和张谡为从事中郎,其中宋繇加封折冲将军,张谡加封扬武将军,索承明为牧府右司马,令狐迁为武卫将军、晋兴太守,氾德瑜为宁远将军、西郡太守,张靖为折冲将军、河湟太守,索训为威远将军、西平太守,赵开为骍马护军、大夏太守,索慈为广武太守,阴亮为西安太守,令狐赫为武威太守,索术为武兴太守,目的是为了招抚东夏地区。他还派宋繇率军东征凉兴,并攻打玉门关以西的各个城池,全部攻克后,就在玉门关和阳关驻扎军队,开垦农田,积蓄粮食,为将来东征做准备。

吕光称王的时候,曾经派使者去于寘购买六枚玉玺,到了现在,这些玉玺终于运到了敦煌,被送进了郡府。玄盛还在南门外临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大堂,命名为“靖恭之堂”,用来处理朝政和检阅军队。堂内绘制了历代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画像,玄盛亲自撰写序言和赞颂,以此来警示后人,当时文武百官也都参与了画像的绘制。有一次,有白雀飞翔在靖恭堂上空,玄盛看到后非常高兴。他还建立了泮宫,增加了五百名学生。并在后花园修建了嘉纳堂,用来陈列那些画像和铭志。

义熙元年,玄盛改元为建初,派舍人黄始、梁兴作为使者,带着奏表前往朝廷,说:

话说汉朝要完蛋了,三国鼎立,老天爷的安排,最终是晋朝当家做主。晋朝高祖打下了基础,景文帝和武帝又把江山搞得更壮大,到惠帝的时候,情况就不妙了,权臣弄权,朝政混乱,皇帝被架空,国家四分五裂,天下人都很惋惜。

后来呢,中宗皇帝跑到江东去了,那边一片荒凉。元康年间,天下正乱糟糟的,西平武公王轨奉命来这儿当官,他威风凛凛,名声传遍全国。他儿子王明盛继位后,继续发扬光大,领兵打到了三秦地区,地盘扩大了好几万里。他儿子王文桓继位,继续保持着家族的良好传统,把关西地区都治理得很好,周边小国都来朝贡,晋朝的声威远播,这都多亏了这地方。

后来,大都督大将军王天锡,他家祖上七代都是功臣,他本人也雄心壮志想拯救国家,继续光宗耀祖,可惜中年的时候倒霉,碰上敌人入侵,朝廷鞭长莫及,他孤军奋战,对抗七个州的敌人,最后兵败身亡,国家也因此遭受损失。

我听说啊,历史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我的家族到了该出头的时候了。历朝历代的帝王兴起,总有那么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共工作乱的时候,黄帝和炎帝之间就乱套了;秦朝和项羽争霸的时候,周朝和汉朝的交替时期也是乱糟糟的。这些事情都发生得很快,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自从戎狄入侵中原,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五胡乱华,天下大势将要发生巨变,全国上下都人心惶惶,都盼望着魏国能稳定局势。所以,我们军队到达东关的时候,赵国和魏国都立刻表示支持;淮南大捷之后,其他三方也都高兴地表示拥护。

我希望陛下您能像少康和光武帝那样,继承天命,治理好天下。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忠义淳厚,我的家族几代人都受到朝廷的恩宠。我高祖是东莞太守雍,曾祖是北地太守柔,他们都为前朝效力。我的伯祖是龙骧将军、广晋太守、长宁侯卓,亡祖是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世亭侯弇,他们都在凉州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的特殊优待,他们的功劳都记录在朝廷的史册上。我虽然能力不足,但还是效仿窦融的例子,为了大义,接受了朝廷任命,担任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我认为荆楚地区应该向朝廷进贡。

齐桓公在召陵兴兵,诸侯们不服从他;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获胜,因此功勋卓著,成就霸业,天下安定,九个州都依靠他的功劳,《春秋》也认可了他的作为。他功劳盖世,美名流传至今。更何况现在朝廷还没完全恢复,天下混乱不堪,大禹治水的地方,现在都成了戎狄的营地;五岳名山,有三分之一被狄人玷污;九州名城,七分之七被夷人污染。辛弃疾的预言,现在都应验了。

所以,我夜不能寐,食不下咽,忧心忡忡,一刻不得安宁。江州和凉州虽然地处偏远,但关系密切,只要沟通顺畅,就如同唇齿相依。我虽然名声还不显赫,但凭借祖上的功劳和余荫,义不容辞,为了国家大事,顺应大家的意见,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能力有限,担子却很重,担心辜负陛下的重托。

春秋时期,诸侯都尊奉周天子,各个国家都称元年,来纪年。现在天台太远,朝廷的政令还没到达这里,发布命令,无法按时纪年。我打算从建初年开始纪年,以尊崇朝廷法令,希望能得到陛下的恩宠,保全一方平安,让我的忠义之心上达天听,让我的仁义之风遍布天下,即使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愿。

玄盛跟手下们说:“想当初河西走廊地区四分五裂,各路英雄纷纷起义,我凭借着微薄的德行,却得到了众多贤士的拥戴,我哪一天不是寝食难安,一心想着拯救百姓啊!所以之前我派弟弟繇率领骑兵东征讨伐那些不服管教的人,军队所到之处,没有不归顺的。现在只有蒙逊还占据着一座城池负隅顽抗。从张掖往东,晋朝的遗民虽然被戎狄控制,但他们都盼望着我们去解救他们,这比殷商百姓盼望周文王还要强烈啊!大业未成,我哪能安心睡觉呢?我打算迁都酒泉,逐步逼近敌人的巢穴,诸位觉得怎么样?”

张邈表示赞同,玄盛非常高兴地说:“两个人同心协力,力量就能像断金一样强大。张长史跟我意见一致,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于是任命张体顺为宁远将军、建康太守,镇守乐涫;征召宋繇为右将军,担任敦煌护军,让他和他的儿子敦煌太守一起镇守敦煌,然后自己就迁居到酒泉了。他亲笔写下命令告诫他的儿子们:

我自立门户,从不追求个人利益;经历几朝更迭,顺境逆境都经历过;我起初并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什么非要得到的东西,今天我这么做,并非我本意。但是形势所迫,我最终还是承担了这片土地的责任,忧虑和责任都非常重大,家门大事也很多。虽然我比较了解人事,但天意难测,我现在就要启程了,心里充满了各种担忧。以后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我这里粗略地列举几条日常事务,遇到情况就灵活处理,我没办法事事都交代清楚。至于防微杜渐,深入了解变化,这就需要你们根据自己的见识去处理了,光靠我的嘱咐是没用的。你们虽然年纪还轻,但如果能够克制自己,努力学习和改进,比照古人,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如果做不到,就算活到白发苍苍,又能有什么成就呢?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谨慎小心啊!

少喝酒,说话要谨慎,高兴生气都要想想后果,喜欢一个人也要看到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做事要心胸宽广,要仔细考虑后再行动。大家讨厌的事情,不要轻易相信;要仔细考察人,核实真伪,远离阿谀奉承的人,亲近忠诚正直的人。要减少刑罚和诉讼,要忍受麻烦,要尊敬老年人,要关心丧事和病人,要勤于处理公务,认真听取诉讼。执行法律时要态度温和,公平处理,千万不要因为个人感情而态度强硬。赏罚都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是亲戚朋友就徇私枉法。要了解民情,知道百姓的疾苦。管教身边的人,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压制别人的善行和努力,不要耍阴谋诡计,要表现出自己的清明。要广泛征求意见,不要自己专断独行,做善事要像顺水推舟一样容易,去除恶事要像烫手一样迅速。富贵而不骄的人很少,要时刻记住这一点,不要忘记片刻。对待同僚属下,都要礼貌恭敬,宴请款待,事事都要用心。古今成败,不可不知,下了朝以后,要多读读史书,对着墙壁反省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这个郡的人民世代忠厚老实,人杰地灵,天下太平的时候,全国都称赞这里,更何况现在,这真是个好地方。只是因为五百多年来乡里乡亲互相联姻,所以有时在公正处理事情上会有一些小小的偏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我在这里做了五年,经历了兵荒马乱,没能使百姓休养生息,使他们安居乐业,感到很遗憾。至于说掩盖缺点,清除污垢,那些曾经是敌人的人,现在都成了我的心腹,虽然还达不到古代贤明的程度,但也算对得起新旧两任上司了。我做事公平公正,坦坦荡荡,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私心,有些事情处理得不够完善,权衡利弊,短期来看可能略有不足,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益处的,我也对得起自己当初的抱负。

一开始,玄盛在西边的时候,他女儿敬爱是由外祖父尹文抚养长大的。后来尹文搬到东边去了,玄盛就让姑姑梁褒的母亲来养育敬爱。后来秃发傉檀要从北山经过,鲜卑人就派梁褒把敬爱送到了酒泉,顺便联络一下感情,增进友谊。玄盛就派人回访,送去一些礼物。

接着,玄盛亲自率领两万骑兵,打仗一直打到了建东,鄯善前部王就派人送来礼物表示臣服。结果渠蒙逊又来入侵,打到了建康,抢走了三千多户人家就回去了。玄盛非常生气,带兵追击,追到弥安,大败渠蒙逊,把被抢走的人家都救了回来。

一开始,苻坚建元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把江汉地区一万多户人家迁到了郭煌,中原地区有一些田地荒废没人耕种的,也迁走了七千多户人家。郭黁攻打武威,武威、张掖以东的几千户人家都逃到敦煌、晋昌去了。等到玄盛搬到东边后,这些人又被迁到了酒泉。其中五千户南方人被安置在会稽郡,五千户中原人被安置在广夏郡,剩下的13000多户人家被分到武威、武兴、张掖三郡。玄盛还在敦煌南子亭修建了城池,用来震慑南方的敌人。因为之前的奏表还没送达,他又派沙门法泉秘密地送去奏表,奏表里写着:

江山相隔遥远,无法朝拜天子,仰望天际,期盼着远方的圣恩。伏愿陛下应天命登基,祥瑞降临,臣自乙巳年以来,遵从大家的意见,暂且统领方城,当时曾派舍人黄始进献奏表表示忠诚,路途遥远艰险,不知道是否送达?吴凉地区路途遥远,盗贼遍地,珍贵的贡品无法及时呈献给陛下,特此再写一份奏表,希望能够顺利送达。

臣在这一年率军进驻酒泉,整顿军队,准备讨伐敌人,希望能够清除叛乱,但是那些狡猾的敌人却非常嚣张,不听从朝廷的号令,依仗险要的地形据守,阻碍了臣的前进。私下认为,因为很多事情刚刚开始,国库还不充盈,所以暂时停止战争,休养生息,务农练兵。时光飞逝,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我常常拔剑叹息,心中充满了愤慨。现在,国库充实,武器装备齐全,我将招募城郭的军队,调动丁零的兵力,希望凭借国家的威势,席卷河陇地区,挥师进军秦川,等待陛下的命令,竭尽全力,赴汤蹈火,以报答圣恩。

我管辖的州县离京城远着呢,强敌还没消灭,所以我得留下部分军队镇守。我就让我的长子士业担任前锋诸军事、抚军将军、护羌校尉,让他带兵打头阵。敦煌郡人口众多,控制着西域,管辖着万里疆土,是国家的根本,我就让我的次子让担任宁朔将军、西夷校尉、敦煌太守,让他统领西域各族,维护边疆安宁。我的其他儿子也都上前线打仗,冲锋陷阵,我在后面统筹全局,大家都在努力,临机决断,战事进展情况都及时向朝廷汇报。

玄盛调任酒泉之后,就大力鼓励大家耕种。因为连续几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大家建议在酒泉刻石立碑歌颂玄盛的功德,玄盛也同意了。于是就让儒林祭酒刘彦明写碑文,刻石颂扬玄盛的恩德。可是后来蒙逊每年都来侵犯,玄盛一心想用恩德感化他们,只想和他们友好相处,签订盟约,并不想跟他们打仗。那时候,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这些白色的动物都飞到他的园子里来栖息,他的属下都说这是祥瑞,是上天赐福,这些瑞兽都是应时而来的。此外,还有神光、甘露、连理枝、嘉禾这些祥瑞出现,大家请求史官记录这些事情,玄盛也同意了。结果没多久,蒙逊就违背盟约来入侵,玄盛就派长子士业出战,打败了蒙逊,还俘虏了他的将领且渠百年。

那天是上巳节,玄盛皇帝在曲水设宴,让大臣们都写诗。他还亲自写了个序言。序言里,他引用了诸葛亮的训诫来勉励皇子们,说:“我肩负着国家重担,还没建立什么功业,虽然身边聚集着很多能干的人,依靠着你们这些股肱之臣,但军事任务非常紧急,每天都得紧张地等待着。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更应该亲近贤才,所以你们年纪轻轻就承担了重任,还没来得及接受老师和长辈的教诲。我常常担心你们做不好,留下遗憾和后悔。古今的事情不能不知道,只要是近在眼前可以学习的,又何必非要学那些遥远的呢?看看诸葛亮的训诫,应璩的奏章,追寻它们的始末,周公和孔子的教诲都在其中了。为国家可以带来安定,立身处世可以成就名声,这些道理都很容易明白,只要认真看看就能理解,即使是说给别人听,道理也都在这里。再说经史子集就像中原的采菽一样,只要勤奋就能收获很多,你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吗!”

玄盛皇帝随后加固了敦煌旧塞东西两边的城墙,以防范北方的敌人入侵,又修筑了敦煌旧塞西南两边的城墙,来震慑南方的敌人。

玄盛皇帝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能,在吕氏王朝灭亡之际,得到了众多英雄豪杰的拥戴,于是开始了他称霸天下的计划。他兵不血刃,轻易地控制了千里土地,认为张氏王朝的基业指日可待,河西十郡也能在短短几年内被他收入囊中。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秃发傉檀攻占了姑臧,且渠蒙逊的势力也逐渐壮大。于是,玄盛皇帝感慨万千,写下了《述志赋》,赋中写道:

我出生在一个本不存在的虚幻世界,依靠着玄妙的元气孕育成长,遵循着上天的神秘旨意。沐浴着朝霞的温暖,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我从小就被精心抚养,逐渐长大成人。小时候,我渴望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潜心学习经典,研习礼仪。我不羡慕达官贵人的荣华富贵,反而向往着漆园傲岸的庄子;我欣赏渔父在沧浪之水的自在,赞美沮溺的耕田生活;我厌恶那些庸俗的人,却敬仰那些高洁的志士;我摒弃了世俗的争名逐利,拒绝了外界的赞誉。我曾在崇山峻岭间吟诗,欣赏着奇秀挺拔、经霜雪而不凋谢的树木,如同我坚韧不拔的品格。我的思绪常常飘向远方,怀念着古代四位贤人的光辉形象;我曾经想过要功成名就,在朝堂上施展抱负;也曾想过要隐居山林,过着清静的生活;我渴望采摘仙境琼枝,饮用清澈的甘泉;我想要聆听凤凰的鸣叫,回应鸾鸟的歌声。

然而,我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心里想着远方,身体却留在了原地,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阳林,独自一人来到这片山丘。我经历了风风雨雨,沉浮不定。人生充满了各种诱惑和陷阱,喜怒哀乐此起彼伏。最终,我选择远离尘世喧嚣,过起了隐居生活,大门紧闭,与世隔绝,如同天地之间断绝了联系,找不到方向。我为世道人心的不古而悲叹,也为自己的德行不足而羞愧。

于是,我放下书卷,走入官场,在东宫开始了我的仕途生涯,与朝中大臣们共事,进入宫廷,辅佐君王,在紫禁城里尽职尽责。朝廷一片祥和,君主贤明,百官尽职,国家欣欣向荣,君王像虞舜、夏禹那样贤明,臣民们也像夔、益那样忠诚。

张王他们掉到山崖下,梁王后掉到沟里了,好风气彻底消失,达官显贵都完蛋了。吕氏家族因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垮台,他们的家业毁于一旦;就像狂风吹倒大树,滚烫的开水沸腾在深泉;飞扬的尘土遮天蔽日,大火燃烧成燎原之势;繁华的都市变得一片寂静,千个城镇都空无一人,没有一丝烟火。这都是历史的常态,兴衰更替,循环往复。

所以,人们都想着争霸天下,家家户户都有称霸的野心,暗中接受命令却不去寻找,追求不该有的东西。因此,车祸接连不断,百姓死伤无数,哀叹同类们的迷茫,四处无依无靠;想独占所有,结果却失去更多,把珍贵的珍珠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悠悠长长的道路啊,到处都是荒凉和灾难,我孤身一人,远赴西域,并非预先约定的会面,而是冥冥之中注定要相遇。我跨过弱水建立基业,登上昆仑山作为城墙,驾驭着飞奔的骏马,在险峻的山峰上,车轴都断了。崇山峻岭,险峻万丈,幽深曲折,山势蜿蜒起伏,荆棘丛生,河流宽阔,水流湍急,狐狸在路边出没,猫头鹰和秃鹫成群鸣叫。我选择适合我的道路,顺其自然;抱定共同的信念来应对困难,把彼此的心意握在手中;不是故意放纵荒废,而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一起前行,美好的品德用来装饰庭院,归隐田园以求解脱。

哎,那些英才啊,真是多才多艺,优秀极了!把他们网罗到一起,远远不止是简单的招揽和任用那么简单!有些人,本来被束缚着,现在却能自由发展;有些人,虽然来晚了,却能排在前面。从偏远的山区和乡村,选拔各种各样的人才;从茫茫人海中,挑选出杰出的人才。想想张良那样神机妙算,激起高涨的浪潮,荡涤污秽;想想诸葛亮在草庐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不迟滞。他们胸怀宽广,慷慨激昂,能激励三军将士,奋勇杀敌。

想想那些英雄豪杰的高尚品德,赞美关羽张飞的英勇,他们为了报答刘备而归顺,多么义勇双全啊!他们站在断桥上,横着长矛,多么雄壮威武!南方珍贵的宝物,周朝和鲁国的优秀人才,荆楚和吴越的奇才,文治武功,在乌林建策,在江浦龙骧虎跃。他们摧毁了强大的敌军,气势如虹,像风一样飞翔,像云一样高举,继承了樊哙、韩信的遗志,他们的功勋可以比肩召公、武王。如果不是刘邦、孙权那样的雄才大略,谁能达到如此盛世?相信天地之间相互成就,万物都盼望着风调雨顺。

战乱平息了,三江水也清澈了,功勋卓著,天下太平。驾驭群龙,奋勇前进,万世流芳,仰慕古代的英杰,效仿他们的高尚品德。将要树起红色的旗帜开路,驾着长长的车队迅速前进,迎着商风,高举旗帜,依靠上天的祥瑞,配合五星的运转,保持安定。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尽心辅佐君王,消灭敌人,斩杀奸邪。他们在当阳洒扫尘土,拯救将要衰败的国家。他们有时乘坐马车,有时步行,他们知道消除祸患就在当下,效仿牧童的告诫,仔细观察形势变化,认真思考,废寝忘食,在简朴的布帛上写下他们的策略,将他们的忠诚奉献给国家。

玄盛病重了,临终前交代宋繇说:“我年轻时就经历了战乱的苦难,饱尝了各种艰辛,在混乱的局势中,竟然被推举到这个位置。其实我能力有限,智慧不足,无法像河右那样强大。现在我已经力竭,恐怕再也起不来了。人死是自然规律,我不悲伤,只是遗憾我的抱负没有实现。做领导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时刻警惕危险。我死后,世子就如同你的儿子一样,你们要好好辅佐他,继承我的遗志,不要让他居高自傲,自以为是。国家大事就交给你了,千万别在战略上出现分歧,导致成败的关键掌握不好。” 十三年后,玄盛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百姓尊称他为武昭王,他的墓叫建世陵,庙号太祖。

早些时候,河西地区不生长楸树、槐树、柏树和漆树,张骏当政的时候,曾从秦陇地区移植过来,结果都死了,只有酒泉宫西北角有一棵槐树活了下来。玄盛还为此写了一篇《槐树赋》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大概意思是叹息自己身处偏远落后的地方,建立功业并非易事。他还让主簿梁中庸和刘彦明等人也写文章。因为感触到战争频繁,世风浮躁,他又写了《大酒容赋》来表达自己豁达的心境。他和辛景、辛恭靖交情很好,辛景等人后来回到晋朝,在江南被害,玄盛听说后还为他们写了祭文。玄盛的原配妻子是同郡辛纳的女儿,为人贞洁贤淑,很符合妇道的标准,早年去世了,玄盛亲自为她写了诔文。他一生创作的诗赋有几十篇。他的世子谭早逝了,由第二个儿子士业继承爵位。

凉州后主,名字叫歆,字士业。玄盛去世的时候,朝廷封他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护羌校尉,并在境内大赦,改年号为嘉兴。尊他的母亲尹氏为太后,任命宋繇为武卫将军、广夏太守、军咨祭酒、录三府事,任命索仙为征虏将军、张掖太守。

话说这蒙逊啊,挺嚣张的,派他手下张掖太守去招降士业。士业呢,也挺厉害,派武卫温宜他们去应付,自己带着大军压阵,准备随时支援。蒙逊带了三万兵马,在蓼泉设下埋伏。士业得到消息,赶紧带兵回去,结果被蒙逊堵上了。士业亲自披挂上阵,冲锋陷阵,打了个大胜仗,追着跑了上百里,俘虏斩杀了七千多人。

第二年,蒙逊又来打士业,士业正准备迎战,他手下的左长史张体顺死活劝他别去,士业这才作罢。蒙逊就带兵把秋天的庄稼都给糟蹋了,然后灰溜溜地回去了。这一年,朝廷升士业为持节、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酒泉公,官职那是相当的高。

士业这人啊,用刑比较严厉,而且不停地修建宫室,这可惹来麻烦了。他手下的从事中郎张显就上书劝谏说:“自从今年以来,天气反常,老是刮风下雨,破坏了阴阳平衡。现在咱们的地盘分成了三块,长久不了,想要统一,关键在于农业和战争,要安抚远方百姓,就得采取宽松的政策。您却加重刑罚,又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啊!这些灾害,都是您造成的!”

主簿氾称也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天子的儿子要爱护百姓,这是至理名言。如果政治搞不好,上天就会降下灾祸来警告你。改过自新,即使当时很危险,最终也会兴盛,宋景公就是例子;如果不改,即使当时很安稳,最终也会灭亡,虢公就是例子。去年三月癸卯,敦煌谦德堂塌了;八月,效谷地发生地震;今年元旦,大雾弥漫;四月,太阳发红没光,过了二十天才恢复正常;十一月,狐狸跑到南门;今年春夏,地震了好几次;六月,建康还陨星了。虽然我学识浅薄,比不上仲舒先生,但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道理,我现在都五十九岁了,我就把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些事情告诉您,其他的典籍故事,我就不多说了。”

话说咸安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西平地区发生地震,狐狸跑到谦光殿前面来,没多久秦军就突然打过来了,都城守不住了。梁熙当时占据凉州,趁着秦国战乱,想独吞整个凉州的地盘,对外不关心百姓,对内拼命敛财。建元十九年,姑臧城南门塌了,陨石还砸在了闲豫堂,第二年吕光又从东边造反,儿子战死沙场,他自己也被杀了。段业趁着各胡族作乱,就称帝了。三年里,地震发生了五十多次。后来先王在瓜州兴兵,结果被蒙逊在张掖给杀了。这些都是最近发生的事,殿下您也都知道。

再说这“效谷”,是先王鸿渐刚开始的时候,谦德殿,也就是皇上的寝宫,地基都塌陷了,地也裂开了,这是大凶之兆啊!最近太阳的光芒暗淡无光,这是中国将要被胡人灭亡的征兆。俗话说:“野兽闯进家门,主人就要搬家了。”现在狐狸跑到南门来了,这也是大灾难啊!再说狐狸代表着胡人,上天好像在说,将会有胡人占据这座城池,在南边住下。春秋时期,星星坠落在宋国,宋襄公最后被楚国俘虏了。地是至阴的,代表着胡人,本该静止却反而动荡,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上天好像在说胡人将要扰乱中国,如果中国不修德,就会重蹈宋襄公的覆辙。

我蒙受先朝的恩典,一直把您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所以才冒着触怒您的风险,冒死进言。我希望殿下您能亲近仁义,善待邻邦,积蓄实力,观察敌情,停止修建宫殿,停止游猎享乐。后宫嫔妃和各族女子,都应该分到田地,亲自参与蚕桑生产,以俭朴为荣,减少奢侈浪费的开支,把百姓的赋税都用在军国大事上。您要虚心纳谏,广泛招揽人才,学习秦国的治国策略,强大国家,富裕百姓。等国家积蓄了多年的实力,朝廷里也聚集了众多文武人才,再让韩信当先锋,运用张良的妙计,一鼓作气就能平定姑臧,然后长驱直入,可以饮马泾渭,再向东争夺天下,还怕什么蒙逊?不然的话,我担心皇室的危险很快就会到来。

士业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话说宋武帝刘裕登基四年后,南朝宋的开国功臣、征西大将军沮渠蒙逊的弟弟沮渠士业,准备带兵打仗,要往东边进攻。他的部下张体顺极力劝阻他,这才作罢。

后来,士业听说蒙逊在南边攻打秃发傉檀,于是下令全国戒严,准备攻打张掖。 这回,尹氏和宋繇都极力劝谏,但士业根本不听。宋繇劝谏失败后,长叹一声说:“大事不妙啊!我看得到军队出征,却看不到军队凯旋归来了!”

士业不顾劝阻,带着三万步骑兵浩浩荡荡地往东边打仗去了,军队驻扎在都渎涧。蒙逊从浩亹赶来,在怀城跟士业的军队交战,结果士业惨败。 手下的人劝士业赶紧回酒泉,士业却说:“我违背了太后的旨意,跑到这儿来丢人现眼,要是不杀了这些胡人,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母亲呢!” 他硬着头皮又跟蒙逊打了一仗,结果在蓼泉再次战败,最终被蒙逊杀害。

士业的几个弟弟——酒泉太守沮渠翻、新城太守沮渠预、羽林右监沮渠密、左将军沮渠眺、右将军沮渠亮,都吓得往西逃到敦煌去了。蒙逊乘胜追击,占领了酒泉。

其实,在士业战败之前,就出现了一些不祥的预兆:一条大蛇从南门爬进宫里,一直爬到恭德殿前;宫里飞出了两只野鸡;大街上树上的乌鸦和喜鹊争抢鸟巢,结果喜鹊被乌鸦杀死了。 更离奇的是,敦煌有个老人叫令狐炽,梦见一个白发老头戴着帽子对他说:“南风吹动,吹倒长木,桐椎打不中车毂。”说完就消失了。 士业的小名就叫“桐椎”, 这预言应验了,他最终战死了。

翻翻他弟弟,敦煌太守段恂,带着儿子们一起逃离敦煌,跑到了北山。蒙逊就让段远绪接替段恂当敦煌太守。这远绪啊,为人粗暴,还特别喜欢杀人,搞得民心尽失。敦煌的百姓宋承和张弘,觉得段恂以前当太守的时候,政绩不错,就偷偷地给段恂写信,让他回来。段恂带着几十个骑兵回到敦煌,远绪一听,赶紧逃到凉兴去了。宋承他们就拥立段恂当了冠军将军、凉州刺史。

蒙逊派他儿子蒙德政带兵去攻打段恂,段恂紧闭城门不出战。蒙逊亲自带了两万大军来攻城,三面筑起堤坝,用水灌城。段恂派出一千名勇士,用木板搭桥,偷偷地想把堤坝弄垮。蒙逊赶紧带兵去阻击,最后把城池给攻破了。段恂的儿子段重耳逃到了南方,在宋朝当官,后来又回到魏国,做了恒农太守。蒙逊把段恂的儿子段宝等人都迁徙到姑臧,一年后,又跑到伊吾去了,后来又回到了魏国。只有段恂的妻子尹氏和女儿们死在了伊吾。

玄盛国从安帝隆安四年建立,到宋少帝景平元年灭亡,在河西地区一共存在了二十四年。

史书上说:那些当上皇帝的人,都是因为祖上积德,就像天地混沌之初的大帝,像一气化生出阴阳两仪一样。所以,中阳国兴起,是因为祖先有功劳;景亳国能延续统治,是因为祖先有开创基业的功劳。凉武昭王英姿勃发,杰出超群,能够运用阴阳变化之理,掌握战争的策略,应对变化如同神明一般;他像吞吐日月一样治理天下,他的功绩如同一年四季的运行一样有规律。所以他能平定荒乱,消除暴政,开创国家,治理家庭,占据五个郡称藩,割让三分之一的土地来表示顺从。就像《诗经》里赞美秦仲,他的后代建立了平定天下的功业;赞美公刘,他的后代建立了与天齐寿的王朝。有的家族发迹于汧渭之间,有的家族把教化传播到邠岐地区,他们都是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建立了伟大的基业。他们能成功,也符合这个规律,可见,天命归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是累积功劳和福泽的结果,其来源是很久远的了。

赞曰:武昭王英明睿智,忠勇盖世。虽然王室微弱,但他的诚信从未改变。百姓都受到他的恩泽,边远地区也沾了他的光。他积攒的福泽奠定了坚实的基业,他的后代将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