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上面列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咱一句句捋捋。

首先,正一品的大官,比如三师,那可是高配,能领到三百贯钱,三百石粮食(这粮食包括粟、米、麦,每种五十石),还有五十匹罗衣(春装)、五十匹绫衣(秋装),春秋两季的绢各两百匹,棉花一千两。三公的待遇稍微低一点,钱和粮食都少一些,衣服布匹也少一些,棉花是七百两。亲王和尚书令的俸禄差不多,钱粮布匹都比三公少一些,棉花是六百两。对了,皇统二年的时候,规定皇室兄弟和被封为王的儿子是亲王,享受二品俸禄,其他被封王的宗室成员享受三品俸禄。天德二年又规定,那些身兼数职的三师、宰相以下的官员,还有领着亲王俸禄又兼任其他职务的亲王,之前都是所有职务的俸禄都领,现在不行了,只能领最高的那个俸禄,兼职的俸禄不再重复发放。到了大定二十六年,皇帝又下令说,那些身兼数职的官员,要是犯了错,也不能因为兼职就免责,那是不是兼职的俸禄也不应该发了? 所以,就根据职务的繁简程度来定个分数,再给兼职官员发放相应的俸禄。

接下来是关于从一品官员的俸禄。 左右丞相、都元帅、枢密使、郡王、开府仪同三司,这些从一品的大官,能领到二百贯钱,三百石粮食(粟米麦各三十石),春装是罗衣三十匹,秋装是绫衣三十匹,春秋两季的绢各一百匹,棉花五百两。平章政事稍微低一点,钱粮布匹都比上面那些少一些,棉花是四百五十两。大宗正的俸禄和平章政事差不多,钱粮也少一些,布匹和上面差不多,棉花是四百两。

咱先说说那些高官的待遇吧。正二品的大官,比如东宫三师、副元帅、左右丞这些,一年能领一百五十贯钱,一百五十石粮食,各种酒曲、米、麦各二十二石,春天的罗绸和秋天的绫绸各二十二匹,绢八十匹,棉花三百五十两。

从二品的大官,一年能拿一百四十贯钱,一百四十石粮食,酒曲、米、麦各二十石,春罗秋绫各二十匹,绢七十五匹,棉花三百两。要是担任同判大宗正,一年能领一百二十贯钱,一百二十石粮食,酒曲、米、麦各十八石,春罗秋绫各十八匹,绢七十匹,棉花二百五十两。

正三品的大官,一年能领七十贯钱,七十石粮食,酒曲、米、麦各十六石,春罗秋绫各十二匹,绢五十五匹,棉花二百两。要是外放做官,一年能领一百贯钱,一百石粮食,酒曲、米、麦各十五石,绢四十匹,棉花二百两,外加二十顷公田。那些统军使、招讨使、副使这些带兵的,一年能领八十贯钱,八十石粮食,酒曲、米、麦各十三石,绢三十五匹,棉花一百六十两,公田二十五顷。至于都运使和府尹,一年能领七十贯钱,七十石粮食,酒曲、米、麦各十二石,绢三十匹,棉花一百四十两。

天德二年的时候,有人上奏说:那些官田的收入每年都有数,以前老百姓都是直接给官府交租子,但是有些官吏贪污受贿,多收老百姓的租子,这样太伤民了!所以应该把租子都送到官仓里去,统一规定数量,然后和每个月的俸禄一起发放。

从三品的大官,一年能领六十贯钱,六十石粮食,酒曲、米、麦各十四石,春夏的罗绸绫绸各十匹,绢五十匹,棉花一百八十两。要是外放做官,一年能领六十贯钱,六十石粮食,酒曲、米、麦各十石,绢二十五匹,棉花一百二十两,外加二十一顷公田。皇统元年二月,皇帝下令说,所有做到三品官职就退休的官员,俸禄和仆役都只发一半。

好家伙,这古代官员的俸禄,看着还挺复杂!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正四品官员,一年能领到45贯钱和45石粮食,还有12石曲米、12石麦子,春秋两季分别能领到8匹罗、8匹绫、40匹绢,外加150两棉花。要是外派当官,钱和粮食还是45贯石。副统军呢,比一般正四品多一些,钱和粮食是50贯石,绢22匹,棉花80两,还有17顷的职田。其他正四品官员,曲米麦各8石,绢20匹,棉花70两,公田15顷,还能领30瓶酒和3石盐。

从四品官员的俸禄就少一些了,钱和粮食是40贯石,曲米麦各10石,春秋两季分别领6匹罗、6匹绫、30匹绢,棉花130两。外派官员,钱粮是40贯石,曲米麦各7石,绢18匹,棉花60两,公田14顷。猛安的俸禄是48贯钱和48石粮食,其他的就都没有了。乌鲁古使的俸禄和从四品外官一样,但是也没有职田。大定二十年的时候,朝廷下令给猛安和谋克发放俸禄,让运司用银子和绢来折算。当时大臣们讨论说,如果按照粮食来折算,各地的运司库存不一样,最好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发放牛头税的粮食。要是遇到灾荒年景,就先借给老百姓,等丰收了再收,官员的俸禄就从钱多的地方发放,如果钱不够,再用银子绢帛来代替,这样也行。最后,皇帝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正五品官员,一年能领到35贯钱和35石粮食,曲米麦各8石,春秋两季分别领5匹罗、5匹绫、25匹绢,棉花100两。外派官员,比如刺史、知军、盐使,钱粮也是35贯石,曲米麦各6石,绢17匹,棉花55两,公田13顷。其他的正五品官员,钱粮是30贯石,曲米麦和上面一样,绢16匹,棉花50两,职田10顷。从五品官员,钱粮是30贯石,曲米麦6石,春秋两季分别领5匹罗、5匹绫、20匹绢,棉花80两。外派官员,钱粮是25贯石,曲米麦各4石,绢10匹,棉花40两,公田7顷。谋克的俸禄是20贯钱和20石粮食,其他的都没有。乔家部族都钤辖也没有职田。

六品官的俸禄啊,可不少呢!正六品官员一年能领到二十五贯钱,二十五石粮食(大米和粟米),五石麦子,十七匹绢,七十两棉花。

外官和从六品官员的俸禄就稍微少一些了,都是二十贯钱,二十石粮食(大米、粟米和麦子各占三分之一),八匹绢,三十两棉花,外加六顷公田可以使用。

从六品官员的俸禄是二十二贯钱,二十二石粮食,五石麦子,春秋两季各十五匹绢,六十两棉花。

至于乌鲁古的副使,俸禄和从六品官员一样,不过没有公田可以使用。 “正六品:钱粟二十五贯石,麦五石,绢各十七匹,绵七十两。外官与从六品,皆钱粟二十贯石,曲米麦三称石,绢各八匹,绵三十两,公田六顷。从六品:钱粟二十二贯石,麦五石,春秋绢各十五匹,绵六十两。乌鲁古副使,同,无职田。” 你看,这古代官员的俸禄,细细列下来,还挺复杂的!

正七品官员的俸禄是:二十二贯钱,两石粟米,四石麦子,十二匹绢,十二匹布,五十五两棉花。 那些在外任职的官员,比如各州的同知、都转运判官、各府的推官、各节度使的判官、各观察使的判官、京城和各州县令、负责南京京城管理和黄河河务的官员、各地的都巡检、酒曲盐税副使、以及各正将,他们的俸禄是:十八贯钱,两石粟米,两石麦子,春秋各七匹绢和布,二十五两棉花。 各部门属员和各府军队的都指挥使,俸禄和上面这些官员一样,但是没有职田。潼关使的俸禄是:十八贯钱,一石粟米,一石麦子,六匹绢,六匹布,三十两棉花,也没有职田。

从七品官员的俸禄是:十七贯钱,两石粟米,四石麦子,十匹绢,十匹布,五十两棉花。 外任官员和统军司知事,俸禄和这个一样。 各镇军队的都指挥使,俸禄是:十八贯钱,两石粟米,两石麦子,七匹绢,七匹布,二十五两棉花。 那些在招讨司里做勘事官的、各县令、各警巡副使、京兆府竹监管勾、五品盐使司判官、各部门的秃里(职务名)、负责上京皇城司和南京京城管理的官员、黄河都巡河官、以及各酒税榷场使,他们的俸禄是:十七贯钱,两石粟米,两石麦子,七匹绢,七匹布,二十五两棉花,并且有五顷职田。 会安关使和各镇守城堡寨子的官员,俸禄是:十五贯钱,一石粟米,一石麦子,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有四顷职田。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原来是古代官员的俸禄啊!咱来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先说正八品官。要是做朝官,一年能领到十五贯钱,十五石粮食,三石麦子,八匹绢,八匹布,还有四十五两棉花。 这待遇听着还不错吧?但要是做外官,那可就分岗位了。 比如市令啊,录事啊,防御判啊,县丞啊,还有那些巡河的、收税的、管市场的,这些人的俸禄是十五贯钱,十五石粮食(其中米麦各半),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外加四顷地! 这四顷地可是实打实的职田,能自己种地收粮食了。不过,乌鲁古判官虽然俸禄一样,却没职田。 再往下,像按察司知事、大兴府知事、招讨司知事这些官,以及一些副都巡检使,他们的俸禄就低一些了,是十三贯钱,米麦各半,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职田只有两顷。 那些司里的属丞,俸禄和他们一样,但也没职田。 还有那些节镇以上的监狱长官和副将,也是十三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两顷职田。 最后,南京和京城的一些管勾,还有河桥关口的检查官,乐园管勾,皇城使,仓使等等,一年能领到十二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 那些节镇的司使和管柴炭的,就更少了,只有十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

接下来是正八品以下的从八品官。朝官的俸禄是十三贯钱,三石麦子,七匹绢,七匹布,四十两棉花。 外官就更复杂了。 比如南京交钞库使、一些统军按察司的知法官员,俸禄和朝官一样。 还有州里的军判官,京城的县丞,一些小县的县丞,盐司的判官,漕运司的管勾,以及一些库房和木材场的官员,他们的俸禄是十三贯钱,米麦各半,六匹绢,六匹布,二十两棉花,三顷职田。 最后,还有一些叫“么忽”和“移里堇”的官职,俸禄是十三贯钱,两石麦子,五匹绢,五匹布,十五两棉花,三顷职田。 这从八品外官的俸禄,也是五花八门,差别还挺大。

咱们来看看古代正九品和从九品官员的待遇,这可是实打实的工资条啊!

首先是正九品:在京城当官的,一年能领到十二贯钱,一石米,一石麦子,六匹绢,六匹布,还有三十五两棉花。要是去外地当官,比如南京交钞库的副手,待遇差不多,也是十二贯钱,一石米,一石麦子,六匹绢,六匹布,三十五两棉花。那些负责巡逻和审判的官员,待遇稍微好点儿,一年能领十三贯钱,一石米,一石麦子,一石酒曲,六匹绢,十两棉花,外加三顷地作为职田。县丞、酒税副使这些职位,一年能领十二贯钱,一石五斗麦子,五匹绢,五匹布,十七两棉花,职田也是三顷。市丞、司候、主簿、录事、县尉、巡河官、黄河埽物料场官这些职位,一年领十二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职田两顷。管勾泗州排岸兼巡检、副都巡检、巡检这些职位,工资和上面那些一样,就是没有麦子和职田。盐场管勾、别贮院木场副手、永丰广备库判,一年领十二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职田两顷。军队里的将领,待遇和上面那些差不多,也是十二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职田两顷。店宅务管勾,工资和棉花布匹都一样。京城的副职官员,比如南京皇城副、通州仓副、河桥同管勾、副讥察这些,一年领十一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州郡的监狱官员,一年领十一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职田两顷。节度使手下的副职官员,以及中运司柴炭场副手,一年领十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

接下来是咱们看看从九品:在京城当官的,一年能领十贯钱,两石麦子,五匹绢,五匹布,三十两棉花。外地的,比如教授,一年能领十二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职田两顷。三品以上官员的法律顾问,一年领十贯钱,一石麦子,三匹绢,三匹布,十两棉花。司候判官,一年领十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八两棉花,职田两顷。那些驻防军队的官员,工资和上面一样,就是没有职田。榷场同管勾、别贮院木场判,一年领十贯钱,三匹绢,三匹布,六两棉花。京城的作坊都监、通州仓判、五品以上官员的法律顾问,一年领九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六两棉花。府里的作坊都监、埽物料场都监,一年领八贯钱,一匹绢,一匹布,六两棉花。节度使手下的作坊都监、各司都监,一年领八贯钱,两匹绢,两匹布。各司同监,一年领七贯钱,布匹和上面一样。最后,咱们再看看几个世袭的蕃巡检:陕西东路德顺州的,每月领十贯钱,两匹绢,十两棉花;陕西西路原州的,每月领钱二贯三百九十文,米四石五斗,绢三匹;河东北路葭州等处的,每月领十贯钱,两匹绢,十两棉花。

总而言之,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和职位高低、地点远近都有关系,差别还是挺大的。

皇宫里每年发的赏赐可不少啊。太后和太妃每年每人能拿到两千万钱,两百匹彩缎,一千匹绢,五千两棉花。其他的妃子,每年能拿到一千万钱,一百匹彩缎,三百匹绢,三千两棉花。嫔位以下的,每年能拿到五百万钱,五十匹彩缎,二百匹绢,二千两棉花。到了贞元元年,妃子、嫔、婕妤、美人,还有负责膳食的宫女、仙韶宫和长春院的侍奉人员,每年发的钱和布匹都有不同的标准。

内务府的官员,贞祐年间的规定是这样的:正一品官员,每年八千贯钱,一百匹丝织品,五百匹绢,五千两棉花。正二品官员,每年六千贯钱,八十匹丝织品,三百匹绢,四千两棉花。正三品官员,每年五千贯钱,六十匹丝织品,二百匹绢,三千两棉花。正四品官员,每年四千贯钱,四十匹丝织品,一百五十匹绢,二千两棉花。正五品官员,尚宫夫人,每年二千贯钱,二十匹丝织品,一百匹绢,一千两棉花。尚宫左右夫人到宫正夫人,每年一千五百贯钱,十九匹丝织品,九十匹绢,九百两棉花。宝华夫人以下到资明夫人,每年一千贯钱,十八匹丝织品,八十匹绢,八百两棉花。(还有大小令人、大小承御、大小近侍,他们的俸禄都不一样。)正六品官员,尚仪御侍以下,每年五百贯钱,十六匹丝织品,五十匹绢,二百两棉花。正七品官员,司正御侍以下,每年四百贯钱,十四匹丝织品,四十匹绢,一百五十两棉花。正八品官员,典仪御侍以下,每年三百贯钱,十二匹丝织品,三十匹绢,一百两棉花。正九品官员,掌仪御侍以下,每年二百五十贯钱,十匹丝织品,二十六匹绢,一百两棉花。

各部门的官员俸禄如下:省令史、译史、钱粮十贯石,绢四匹,棉四十两。省通事、枢密令史译史,钱粮十二贯石,绢三匹,棉三十两。枢密通事、六部御史台令译史,钱粮十贯石,绢三匹,棉三十两。六部等通事、诰院令史、国史院书写、随府书表人员、亲王府祗候郎君、典客署引接书表人员,钱粮八贯石,绢二匹,棉二十两。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在省里做文书工作的,以及负责翻译的官员,他们的工资待遇略有不同。级别越高,工资越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走马郎君、一品官员子孙,钱粮十贯石;内祗八贯石,班祗七贯石,都配给绢二匹,棉二十两。护卫长,正六品俸禄;长行,从六品俸禄。符宝郎、奉御、东宫护卫长,钱粮十七贯石,绢八匹,棉四十两。东宫护卫长行,钱粮十五贯石,绢四匹,棉四十两。笔砚承奉、阁门祗候、侍卫亲军百户,钱粮十二贯石,绢四匹,棉三十两。

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职位,比如负责跑腿的、皇室子弟、以及皇宫卫队之类的,他们的工资待遇也各有不同,基本上都是根据职位和级别来定的。东宫护卫长和普通护卫的工资差距还是挺大的。

妃嫔护卫、奉职人员、符宝典书、东宫入殿小底人员,钱粮十贯石,绢三匹,棉三十两,如果被勒令留任,则增加二贯石。尚衣、奉御、捧案、擎执、奉辇人员、知把书画、随库本把、左右藏库本把、仪鸾局本把、尚辇局本把、妃嫔奉事人员,钱粮八贯石,绢三匹,棉三十两。侍卫亲军五十户,钱粮九贯石,绢三匹,棉三十两。未系班人员,绢三匹,棉二十两;长行,钱粮七贯石,绢二匹,棉二十两。弩伞什将,钱粮八贯石;伞子,钱粮五贯石。太医长行,钱粮八贯石;正奉上太医,钱粮十贯石;副奉上太医,同正奉上太医。

这些都是宫里的职位,负责照顾妃嫔、管理物品、以及医疗等等,工资待遇也是根据职位和责任来定的。

随位承应都监,未满十五岁者,钱粮六贯石;从八品,七贯石;从七品,八贯石;从六品,九贯石;从五品,十贯石;从四品,十二贯石;只掌管文书者,增加三贯石;牌子头等,增加二贯石。司天四科人员,九品六贯石,八品七贯石,六品九贯石,五品十贯石,四品十二贯石;只教授管勾,十贯石;学生,钱三贯,米五斗。典客、书表人员,钱粮八贯石,绢二匹,棉二十两。东宫笔砚人员,钱粮六贯石。尚厩兽医,秘书监楷书人员,钱粮六贯石。秘书琴棋等待诏人员,钱粮七贯石。驼马牛羊群子、挤酪人员,皆三贯石。

最后,这里列出了其他一些职位的工资待遇,比如天文部门的官员、负责外交的官员、以及一些技术人员等等。这些工资待遇也是根据职位和级别来定的,有一些额外的补贴。

总而言之,这份记录详细地列出了各个职位的薪资待遇,体现了当时官职等级和薪酬之间的对应关系。

各位官员的月俸,根据管辖的税收额度来定。管辖税收超过二十万贯的,月俸六十贯;超过十万贯的,五十贯;超过五万贯的,四十贯;超过三万贯的,三十贯;超过二万贯的,二十五贯。各部门的监官和副监的月俸,也根据税收额度来定。管辖税收超过五千贯的,监官月俸二十贯,副监十五贯;超过二千贯的,监官十五贯,副监十贯;超过一千贯的,监官十五贯,副监十贯;一千贯以下的,监官月俸十贯。

以前,管理税收的官员,如果税收增加,就有奖赏;如果税收减少,就要扣除俸禄。金大定九年,皇帝认为官员没有足够的俸禄,难以保证廉洁,于是取消了根据税收增减来奖惩的制度,只保留了原来的监官奖赏制度。到了大定二十年,皇帝下令,如果管辖税收超过十万贯的盐酒税务官员,税收减少五厘,就扣除月俸一厘。后来又规定,各地的税务官员的奖惩办法:如果能增加税收,按增加额的十分之六上缴国库,十分之二给提点官,十分之二给监官作为奖赏;如果税收减少,也按这个比例扣除俸禄;如果税收达到目标,就全额发放俸禄。大定二十二年,规定每月先发放一半俸禄,如果税收没有减少,就发放全额;如果税收减少一厘,就扣除一厘俸禄,不够的部分再补发。各地的税务部门和市场,税收常常达不到目标。皇帝说:“如果确实可以减少税收额度的话,就减少一些,这样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大定二十三年,规定省级和运司的官员,如果税收减少一厘,就扣除一厘俸禄,这个处罚力度比较大。也规定先发放一半月俸,剩下的根据税收减少的比例扣除,但公田的收入不在此限。大定二十六年四月,又规定了税务官员税收亏空要永久赔偿的制度。

京府的运司、提刑司、节度使、防范司等部门的汉人、女真、契丹籍的文书、翻译、通事、孔目官,月俸八贯;押司官,七贯;前后行人,六贯;防范司以上的女真、契丹籍的文书、翻译、通事,无论远近,月俸七贯,另有公田三顷。各盐务司的都目,月俸十四贯;司吏,六贯;巡检院、县衙、监狱等部门的司吏,如果有翻译或通事,月俸五贯。(所有官员每月还发放大纸五十张,小纸五百张,毛笔两支,墨锭两块。)

各位官员上任,只要在初二之前到岗的,就算只干到初五,当月的工资照发。要是因为公务出差耽误了上任时间的,路途上的费用另算,到任后的工资也照发。如果任命文件还没到,前任还在任上,而新任官员已经到岗了,前任又恰好出差了,那俩人的工资都发,田地也给新来的官员。所有官员的田地,每亩收成是三斗粮食,一捆草。仓库里的粮食,按月发工资的时候一起发,如果仓库里没有粮食了,就折算成钱发。亲王们上任后的工资和田地都比一般官员多,在朝廷做官还兼任外职的也一样。六十岁以上的官员,或者不到六十岁但因为生病退休的,发半工资。那些承担过重要任务或者立过军功,刚上任还没来得及退休的,即使不到六十岁也发半工资。朝廷内外办事人员,以及各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的人,病假超过一百天就不发工资了。请假外出办事的人,工资和田地都减半发放,衣服布料则全额发放。皇室成员和他们的亲属,另有补贴。(丈夫死了,妻子也一样。)如果兄弟俩一起被选拔为猛安谋克或者都做过重要任务的人,就不受这些规定的限制了。获得大功以上奖励的,可以领到十三贯钱和一石米,春秋两季各发四匹布。小功的,十贯钱和一石米,春秋两季各发三匹布。缌麻、袒免级别的奖励,八贯钱和一石米,春秋两季各发两匹布。

新来的官员,只要在正月初二之前到任的,就算只干到初五,这个月的工资照样发。要是因为公务在外面,没赶上初二到任的,路费另算,工资也照发。万一任命文件还没送到,老官员还在,新官员已经到任了,老官员又出差了,那俩人的工资都发,田地也归新来的官员。官员的田地,每亩收三斗粮食,一捆草。粮食按月发工资的时候一起发,如果仓库没粮了,就折算成钱发。亲王和兼任外职的朝廷官员,工资和田地都比一般官员多。六十岁以上的官员,或者不到六十岁但因病退休的,发半工资;那些刚上任,还没退休就立了大功的,也发半工资。朝廷内外办事人员,病假超过一百天就不发工资了。请假外出办事的,工资和田地减半,衣服布料全额发。皇室成员及其亲属,另有补贴,(丈夫死了,妻子也一样)。如果兄弟俩都当过猛安谋克或承担过重要任务,就不受这些限制了。大功以上奖励:十三贯钱和一石米,春秋各四匹布;小功:十贯钱和一石米,春秋各三匹布;缌麻、袒免:八贯钱和一石米,春秋各两匹布。

好家伙,这得是古代的差旅费报销标准吧!先说那些官员,出差的补贴可不少。

一品官一天三贯钱,二品官两贯,三品官一贯五百文,四品官一贯二百文,五品官一贯,六品官八百文,七品六百文,八品九品四百文。这都是日常的补贴。要是去外地,回来的时候还能再领一笔,标准更高些:一品官两贯五百文,二品官一贯六百文,三品官一贯二百文,四品官一贯,五品官九百文,六品官七百文,七品六百文,八品九品四百文。那些没啥职务的官员,就按他们以前当官时的标准领,要是没当过官,就按刚上任的标准领。四品官一贯三百文,五品官一贯二百文,六品官九百文,七品官七百文,八品九品五百文。

接下来是那些跟着官员跑腿的,比如秘书、翻译、护卫什么的,一天一百五十文。还有宫里那些人,每天都有米粮供应,具体多少得看官职大小。亲王一天能领二十五匹马的草料,外加一石米;宰相七斗米,王府三斗,府尉二斗,员外郎、司马各一斗六升……一直到那些小吏,都有相应的米粮供应,这标准细到令人咋舌! 那些外地进贡的使者和他们的马匹,每天每匹马都有一称草料和一斗粟米。

最后是宫里的人,要是公务出差,得根据他们带走的钱粮多少来报销。要是他们本身有职务,而且出差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那马匹的草料就按平时的标准来。要是公务出差,需要带马匹,那草料就按实际情况来报销。报销标准也分等级,十八贯石以上九百文,十七贯石八百六十文……一直到二贯石二百三十文,这标准也是细致得很啊!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古代的工资待遇和补助啊!咱们一句一句捋捋,看看这古代的“薪资标准”是啥样。

首先,说的是护卫亲军出差的事儿。从出发那天开始算,一直到到达目的地,每天都发放口粮券。就算中途被淘汰回家了,回程的口粮券也照样给。 要是闲着没事儿没出任务,那口粮就不算了。 那些被淘汰后再被重新招回去的,还能拿到三百文钱,两匹马的草料。 那些签军去镇守边防或者押送东西,路程超过一千里的,每天都发放一升米和一匹马的草料。没马骑驴的,也按这个标准发放。

接下来是关于车驾巡幸的费用。 要是给皇帝赶车,马夫一天三百文,步行的二百三十文,负责围护鹅群的,还有负责各种杂事的,都是二百文一天。负责运送水果的,一天一百五十文。 如果皇帝在老百姓家住行宫,那家主人还能得到一些布匹赏赐。 那些在太庙、神厨、祠堂做事的人,还有少府监里那些工匠和办事人员,一年能拿到两贯钱,两石米,春秋两季各一匹绢。

再往下看,是关于各个部门工匠的工资。 那些做工的匠人,绣女的管事能拿到五贯钱两石米,绣坊的头儿四贯石,副手三贯五百石,中等绣工三贯石,一般的绣工两贯五百石,学徒一半。 负责描绘绣图的五个人,三贯石;管理人员两个人,三贯石。修内司的作坊头儿五贯石,工匠四贯石,春秋两季各两匹绢。军夫除了钱粮,每天还有五十文钱和一升半米。老百姓当夫役的,每天一百文钱,一升半米。

最后,国子监雕刻字的工匠,作坊头儿六贯石,副手四贯石,春秋两季各两匹绢。 长行工匠三贯石,射粮军匠三贯石,春秋两季各两匹绢,学徒一半。刚开始学艺的,六百文钱,六斗米,春秋各一匹绢,一匹布。老百姓当工匠的,一天一百八十文钱。

总而言之,这上面详细记录了古代不同岗位人员的工资待遇,真是细致啊!

如果朝廷里五品以下的官员死了,不管是因为公务出差,还是因为正当理由离职还没拿到路引就去世的,都算数。 我们会根据他们去世的地方,发放路费。 这笔钱,他们生前所在的部门也会出一份,以后类似情况都按这个规矩办。 如果是外地的官员,在任上正常去世的,就根据他们生前官职和去世地点,减半发放路费。

五百里以内就不再另外发放路费了,五百里以外,五品官员发一百贯,六品七品八十贯,八品九品六十贯;一千里以外,五品一百二十贯,六品七品一百贯,八品九品八十贯;二千里以外,五品一百七十贯,六品七品一百五十贯,八品九品一百贯;三千里以外,五品二百五十贯,六品七品二百贯,八品九品一百五十贯。

朝廷里那些承担差事的人去世了,也应该发放路费。比如护卫(东宫护卫也一样)、奉御、符宝、都省、枢密院、御史台的令史,都和九品官一样。通事、宗正府六部令史(统军司书史译书、按察司书史也一样)、亲军,这些人的路费,比九品官少五分之二;通事、朝廷里的文书人员、办事人员、翻译人员(统军司通事、守卫官员,按察司书吏、翻译人员,分治都水监典吏也一样),以及各部门承担差事的人(武卫军也一样),他们的路费比九品官少五分之三。

天寿节要给那些年老体弱贫困的人发钱,在京城里是七百贯(宫籍监发放),各京畿地区是二十五贯(以下都是各省发放),各府是二十贯,各节度使辖区是十五贯,各州县兵营是十贯,各外县是五贯。(城寨和保镇一样。)那些孤寡老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每个月给两斗米、五百文钱,春秋两季各给一匹绢(五岁以下的孩子给三分之二)。去世了,给一贯钱用于安葬。

那些因为灾荒、战乱或者饥荒而流离失所的良民,因为典当、变卖财产而沦为奴隶的,如果遇到好心官员赎回他们,按照规定(按原价给钱),男子给十五贯,女子一样,老人孩子减半。(六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离开,不用赎回。)

如果老百姓提出了对国家有利的建议,被采纳了,而且对官民都有好处,我们会根据建议的重要性给予奖励:一等奖是三十两银子三十匹绢,二等奖是二十两银子二十匹绢,三等奖是十两银子十匹绢。 一个人只能获得一次奖励。(如果因为这件事需要补官,就按吏部规定来。)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宣宗贞祐元年十二月,因为粮食储备不足,皇帝下令,朝廷官员和承应人员的俸禄,按人口数量发放,剩下的按照市场价格折算发放。皇帝还告诉大臣们说:“听说亲军的俸禄,每石粮食用六斗麦子抵扣,能省下多少呢?却寒了大家的心,现在应该发放本色的粮食。”

第二年八月,才开始给京城、府州县和转运司的吏员发放月俸,数额各有不同。以前只有吏案孔目官有俸禄,其他人只有伙食费,所以才有了这个新的规定。第三年,皇帝下令减少宫中各位官员的岁俸,数额各有不同。监察御史田迥秀上奏说:“国家财政调度,刚开始实行几个月,后来就停滞了,问题在于支出太多,收入太少。如果随时削减支出,增加收入,就能长久维持下去了。”于是他提出了五条建议:“第一,朝廷官员、翻译官、各司吏员、各局承应人员太多了,应该精简合并。各地驻军都设有寄治官,白白浪费俸禄,不如让有司兼管。再说,沿河的亭障都驻扎着乡兵,他们都是些闲散人员,根本派不上用场,不如用正规军代替他们,以节省开支。”

四月,因为财政调度跟不上,朝廷罢免了随朝六品以下官员和承应人员的从己人力输佣钱。修内司所役军夫减半。经兵处州府司吏减半,司县三分减一,其余除了开封府、南京转运司外,都减三分之一。有俸禄的官员不出差的,都停止发放路费,出差的给一半。兴定二年正月,皇帝下诏:“陕州等地的司县官员征税不足,就扣他们的俸禄,这怎么能够保证他们廉洁奉公呢?从今以后,不再扣发俸禄了。”

彰化军节度使张行信上奏说:“送往宣州的使者,五品以上官员各有固定的赏赐数额,后来竟然停发了。现在军官以上的官员接待使者,都会有馈赠,六品以下官员也免不了要照例送礼,但他们拿不出钱来,就向属下勒索,甚至有人因此获罪。朝廷提拔县尹,特意增加了他们的俸禄,但是这项法令实行到现在,关西地区还有许多人没到任,难道是提拔的人太少,不够用吗?应该广泛选拔人才,来填补空缺。再说,丞簿也是直接接触百姓的官员,却独独没有增加俸禄,怎么能禁止他们贪污受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