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啊,得用明金(纯金)做,亲戚朋友即使不是一个籍贯的,女子出嫁也一样可以这么穿。五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和妻子,可以穿霞帔。不过首饰、霞帔、衣领、腰带,只能用明金、笼金(金丝笼罩)和间金(金丝间杂)这些。衣服只能用明银(白银)、象金(仿金)和用金条压绣的。正班局里那些负责带官职的人,虽然还没正式上任,他们的祖母、母亲、妻子、儿媳妇、同籍贯兄弟的妻子、未婚的女儿、孙女、姐妹,都可以穿。还禁止私下用纯黄色的帐幕摆设。要是曾经皇上赏赐过鸾舆(古代帝王车)、服装、日月云肩、龙纹黄袍、五个鞘眼的马鞍,这些都得换掉。
凡是皇帝出行或者举行大典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得穿规定的衣服。正一品官员:戴貂蝉笼巾,戴七梁额花冠,用貂鼠毛做的立笔(一种头饰),银制的立笔,犀牛角做的簪子,佩剑,穿绯红色的宽袖袍、绯红色的裙子、绯红色的蔽膝(护膝),一条绯红色和白色的宽腰带,一条天下乐晕锦玉环绶(一种装饰带),一件白色罗绸的方领上衣、一件白色纱的中单、一条银色的勒帛(一种装饰带),两串玉珠佩,金涂银革带,穿乌皮鞋,白绫袜子。正二品官员:戴七梁冠,银制的立笔,犀牛角簪子,不佩剑,其余和正一品一样。正四品官员:戴五梁冠,银制的立笔,犀牛角簪子,带白狮锦银环绶,珠佩,银革带,御史中丞则戴獬豸冠、青荷莲绶,其余和正一品一样。正五品官员:戴四梁冠,带簇四金雕锦铜环绶,银珠佩,其余和正一品一样。正六品到七品官员:戴三梁冠,黄狮锦铜环绶,铜珠佩,铜束带,其余和正一品一样。大定二十二年祫享(祭祀活动)的时候,负责迎接皇帝和引导皇帝的官员,二品官员戴七梁冠,三品和四品官员戴六梁冠,衣服上有金花,五品官员戴五梁冠,六品官员戴四梁冠,七品官员戴三梁冠,监察御史戴獬豸冠、青绶,八品和九品官员戴二梁冠,其他的规定都一样。(以前三品官员没有这种规定。)
皇统七年,太常寺的人说:“太庙建好了,要安放神主牌位,举行祭祀大典。参加典礼的人,从主祭到陪祭,按照古制,都得穿衮冕,衣服上绣着九章纹样,龙纹图案得画上去,品级不同,衣服的样式也有区别。《通典》里记载,虞、夏、殷朝的衣服都有十二章纹样,衣服上绣着太阳、月亮、星星、山、龙、华虫(一种鸟),裙子上绣着宗彝(古代祭祀用的器物)、藻、火、粉米、黼(斧头纹)、黻(两面相对的图案)。周朝把日月星辰绣在旗子上,龙绣在山上,火绣在宗彝上,形成了九章纹样的衣服,龙、山、华虫、火、宗彝绣在衣服上,藻、粉米、黼、黻绣在裙子上。古书上说,‘官员的衣服,从衮冕往下,都跟国王的衣服一样;侯爵伯爵的衣服,从鷩冕往下,都跟官员的衣服一样’。 后魏皇帝祭祀时穿衮冕,参加祭祀的人也都穿朝服。《开元礼》规定一品官员穿九章纹样的衣服。《五礼新仪》规定正一品官员穿九旒冕,戴犀簪,穿青色衣服,衣服上画着降龙图案。现在汴京旧的礼制,直官说,从宣和二年以后,一品官员祭祀时穿七旒冕,宽袖,没有龙纹。虽然唐朝穿九章纹样的衣服,但是当时的司礼少常伯孙茂道说:‘虽然大臣们的衣服纹样不同,但是都绣着龙,叫衮冕,这样尊卑不分,不好。建议三公穿鷩冕,八章纹样比较合适。’我们认为,历代的衣服制度不一样,如果按照后魏的制度,就只穿朝服;如果按照宋朝的制度,就穿七章纹样的衣服;如果按照唐朝的制度,穿九章纹样的衣服,又会有人说尊卑不分。 ”于是尚书省就奏请按照后魏的旧例,只穿燕京大册礼时穿的朝服祭祀。
大定三年八月,皇帝下诏,按照皇统年间的制度,做官的穿朝服,不做官的穿公服,皇太子作为亚献官,穿衮冕。十四年,采用唐朝的制度,如果祭祀时遇到雨雪,就穿常服,也就是现在的公服。泰和元年八月,礼官说:“祭祀的衣服是为了祭祀神灵,朝服是为了侍奉君王,虽然历代的制度有所变化,但是祭祀和朝服一直都是分开的。所以,衮冕有十二旒,玄色的衣服,赤色的裙子,绣着十二章纹样,是天子的祭祀服装;通天冠、绛纱袍、红罗裙是天子的朝服。臣子的祭祀服装是青衣红裙,朝服是红衣红裙。我们国家只有天子才能穿衮冕和通天冠这两种衣服,现在大臣们只有朝服,没有祭祀服装,每次祭祀都穿朝服,这确实不符合礼制。我们请求按照汉朝和唐朝的旧例,祭祀的衣服要有冕旒和纹样,但是君臣的冕服虽然纹样数量不同,但是都绣着龙,叫衮冕,唐朝孙茂道已经说过尊卑不分的问题了。但是三公的正式服装上有龙纹,恐怕会显得僭越,国初的礼官也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请求参考古今的制度,重新制定祭祀服装,帽子就和朝冠一样,但是去掉貂蝉和竖笔,衣服穿青衣红裙,白袜子红鞋子,不是主祭的人就穿朝服,这样多少有点区别。”皇帝说:“朝服和祭祀服装,确实应该分开。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金朝大定年间,规定五品以上文官的官服是紫色的。三师、三公、亲王、宰相这些一品大官,穿戴的是大独科花罗袍服,花纹直径不超过五寸;执政官员穿戴小独科花罗,直径不超过三寸。二品、三品官员穿的是散搭花罗,这种花罗没有枝叶纹样,直径不超过一寸半。四品、五品官员穿的是小杂花罗,花纹比较碎小,直径不超过一寸。六品、七品官员穿绯红色的芝麻罗;八品、九品官员穿绿色的无纹罗。所有武官都穿紫色的官服。各种散官和职事官员的品级依次递增,可以兼任下级官职,但不能僭越上级官职;窄紫色的官服也遵循同样的服色规定,都按照官职品级来穿。各部门的承应人员则穿无纹的素罗官服。大定十五年,朝廷下令说:“袍服不加襕,不是古代的制度。”于是规定文官的公服都要加襕。
关于官带的规定,皇太子佩玉带,配戴双鱼玉佩;亲王佩玉带,配戴单鱼玉佩;一品官员佩玉带,配戴金鱼佩;二品官员佩笏头球纹金带,配戴金鱼佩;三品、四品官员佩荔枝纹或御仙花纹金带,也配戴金鱼佩;五品官员,穿紫色官服的配红鞓乌犀带,佩金鱼;穿绯色官服的配红鞓乌犀带,佩银鱼;穿绿色官服的配皂鞓乌犀带。武官方面,一品、二品官员的佩带与文官相同;三品、四品官员佩金带;五品、六品、七品官员佩红鞓乌犀带,都不佩鱼;八品以下官员佩皂鞓乌犀带。司天监、太医署、内侍省、教坊司的官员服饰与文武官员相同,只是不佩鱼。五品以下在宫廷内当值的官员,除非进入宫内,否则不允许佩戴金带;而那些穿着紫色官服进入宫廷的官员,可以佩戴红鞓带,但不佩鱼。二品以上官员可以同时佩戴通犀带;三品官员如果处理政务或接见宾客,可以同时佩戴花犀带。
大定二年规定,所有官员上朝和去省里办事,都必须系上腰带。五品以上官员上朝时穿朝服,去省里办事时穿皂色常服;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衣服湿了,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凡是参加朝会的官员,主宝官、主符官要穿紫色官服,并佩戴御仙花或太平花金束带。近侍、负责笔墨纸砚的官员、直长、符宝吏要穿紫色的袄子,系涂金束带。轮值当班时,近侍要穿常服,常服要系上紫色腰带。阁门六尚,在朝会时侍立则穿本品级的官服;如果在宫中当值,则穿窄紫色的官服,系金带。学士院官员、起居注官、补阙、拾遗、秘书丞、秘书郎,在朝会时侍立则穿本品级的官服,系相应的腰带;当值时则穿窄紫色的官服,系金带。东宫左右卫率、仆正、副仆正、典仪、赞仪、内直郎丞,当值时也可以穿窄紫色的官服,系金带。太子太师出入宫中时穿紫色官服,到东宫时穿皂色官服;三位少师则穿紫色官服。
衣服的样式,得有个统一的标准。古时候讲究穿衣打扮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品德,德行高尚的人,穿衣打扮也讲究。从前,不管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穿衣都有严格的规定,谁也不敢越界。这说明当时社会的风气,从奢靡到简朴,都得靠法律法规来统一规范,从人们的穿着打扮就能看出来。《诗经》里说:“那些京城里的达官贵人,穿着黄狐皮袍子,多么气派!他们举止端庄,说话有分寸。” 另一段又说:“那些京城里的达官贵人,耳环上挂着美丽的玉石。那些官家小姐,人们称她们为‘尹吉’。” 这些诗句都描写了当时京城繁华盛世,人物风貌高雅美好的景象。
明昌年间,章宗皇帝对宰相说:“现在社会风气奢靡浪费,不如制定服装制度,让不同身份的人穿不同的衣服,这样才能区分贵贱。” 然后他又让礼部搜集相关的典故资料呈报上来。过些日子,他又问参知政事张万公:“山东的风气怎么样?”张万公回答说很奢靡。这时,左丞守贞也谈到了服装制度的问题,皇帝说:“照你这么说,恐怕会引起民怨啊!”守贞说:“只有那些商人可能会不高兴。”张万公说:“请皇上宽限一些时间,三年之内,一定能按照制度执行。” 后来,皇帝觉得礼部拟定的制度太繁琐,就采用了尚书省拟定的方案。哎!皇帝把社会风气作为治理国家的大事,真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金人平时穿啥?就那么几样:腰带、帽子、盘领衣服和乌皮靴。他们的腰带叫“吐鹘”。帽子呢,是用黑色丝绸或者纱做的,上面是方的帽顶,后面垂下来。帽顶下面两边各缀着两块大约两寸见方的丝绸,丝绸下面还各有一根六七寸长的带子。帽子戴在额头上,可能会弄出个褶皱。地位高的官员,会在方帽顶上,沿着十字缝线镶嵌珍珠,中间必须有一颗最大的珍珠,叫“顶珠”。腰带上还会串上珍珠做成的穗子,长约半条带子那么长,垂下来,海陵王赏赐大兴国的人就是这种样式的。衣服颜色大多是白色的,三品官穿黑色衣服。袖子窄窄的,盘领,腋下缝合,下摆有褶皱,但不是那种缺袴的样式。衣服的胸前、肩膀和袖子上,可能会绣上金线图案。春天穿的衣服,图案多是鹰捕鹅、各种花卉;秋天穿的衣服,图案多是熊、鹿和山林景色。衣服长度适中,方便骑马。吐鹘腰带,玉质的最好,金的次之,犀牛角、象牙、骨头做的又次之。腰带上的装饰物,小的放在前面,大的放在后面,左右还有两个带尾,塞进腰带里,雕刻图案也跟春天和秋天的衣服图案差不多,都是鹰捕鹅、山林景色之类的。左边佩带身份牌,右边佩带刀。刀最好是镔铁打造的,刀柄喜欢用鸡舌木,黄黑相间,那种黑色部分有双距的最好,有的刀还会配三样或五样其他的饰物。房间装饰用酱瓣桦,刀鞘装饰用鲛鱼皮,或者用金屑、鍮石和漆,填满鲛鱼皮的缝隙再磨平。这酱瓣桦是什么呢?就是桦树皮上斑纹颜色深紫,像酱里的豆瓣一样,产自他们国家,所以才珍视。
一开始,女真人是不允许改汉姓,也不许学汉人打扮的,要是违反了,就要打八十板子,而且这是永久性的规定。
话说古代的女人们,穿的衣服啊,裙子大多是黑紫色的,上面绣满了整枝的花,裙子层层叠叠的,好几层呢。上衣呢,叫团衫,也是黑紫、黑色或者深蓝色,领子是直的,衣襟是左衽(左边压右边),两边也层层叠叠的,前面到脚面,后面拖地一尺多长。腰带的颜色是红黄的,前面垂下来到小腿。年纪大的妇女,头上戴着黑色的纱巾,像个头巾似的,上面还点缀着玉饰,叫“玉逍遥”。这些都是辽国的服饰,金朝也沿袭下来了。
要是姑娘要出嫁了,就穿绰子,样式跟已婚妇女的衣服差不多,不过颜色鲜艳些,用红色或者银灰色、金色的布料做成,衣襟是相对的,领子是彩色的,前面齐脚面,后面拖地五寸左右。
到了明昌六年,规定了官员的服饰。六品以上,包括那些承应人(类似于侍卫)和有荫庇的官员,都可以用象牙色的领子,紫色的圆板形、黑色的条纹罗带,还有黑色的靴子,上级官员可以穿下级官员的服饰。那些儒生呢,就只能穿白色的衫领,系黑色的带子,用紫色的圆形条纹罗带,穿黑色的靴子。其他人呢,只能用纯紫色的领子,不能用花边的,罗带也不能用紫色的,靴子只能用黄色或者黑色的油光皂蜡的。妇女的衣服就随意些了。
到了泰和四年,因为亲王和品级官员的服饰领子都有花边,靴子也有规定,感觉太麻烦了,所以就允许亲王用银灰色的领子配紫色的花边,品级官员用紫色的领子配白色的花边,其他人就按照明昌六年的规定来。
再说说那个书袋的事儿。大定十六年,世宗皇帝发现,官员和老百姓的衣服没什么区别,官员私下里收受贿赂,办坏事,有关部门也查不出来。于是就规定了必须悬挂书袋。省、枢密院的令史、译史用紫色的丝绸做书袋;台谏、六部、宗正寺、统军司、检察司用黑色的斜纹皮做书袋;寺监、随朝的各部门、州县用黄色的皮做书袋。书袋的尺寸都是一样的:长七寸,宽二寸,厚半寸,挂在腰带上。下班了就挂在便服上,不遵守规定的,有关部门要追究责任。
公元1173年,也就是金大定十三年,朝廷规定啊,那些在太常寺登记在册的读书人,还有和尚、尼姑、道士、女冠,只要有老师教过,身份比较体面的八品以上官员,都可以穿花纱、绫罗、丝绸这些好料子做的衣服。
在朝廷里当差的,那些有出身背景的人,还有八品以下的官员,就算没带官职的也一样,都可以穿花纱、绫罗、襜丝、丝绸,家属也都可以,妇女们还可以用珍珠做首饰。不过,那些负责具体事务的都孔目,跟八品以上体面的官员一样;而京城的、府里的、州县里的官吏,穿衣打扮就跟普通老百姓一样了。
普通老百姓呢,只能穿粗绸、绢布、毛褐、花纱、没图案的素罗、丝绵这些布料做的衣服。头巾、腰带、领巾这些,可以用芝麻罗做的,腰带可以用绒线织的,但是绝对不能用金子、玉器、犀牛角、象牙、各种宝石、玛瑙、玻璃这些东西做器皿,或者装饰刀柄、刀鞘,更不能用银子装饰床榻。妇女的首饰,也不许用珍珠、翡翠、钿子这些,只有翠鸟羽毛可以用来装饰花环和帽子,其他的翠毛制品都禁止。
士兵们可以穿没图案的压罗、粗绸、绢布、毛褐。奴婢就只能穿粗绸、绢布、毛褐这些粗布料了。至于那些戏子,在迎接贵宾或者参加官方宴会的时候,可以暂时穿那些画着漂亮图案的衣服,平时私底下穿的衣服,就跟普通老百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