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咱来说说天德二年十月九号册封皇后的事儿。那天,皇妃徒单氏要被册封为皇后了。

十月八号,也就是册封的前一天,仪鸾司(负责宫廷仪仗的部门)就在勤政殿摆好了阵势。勤政殿的座位是南向的,大臣们呢,就在朝堂上按次序站好。负责音乐的大乐令,把乐队(宫县)摆在了殿庭里;协律郎(掌管宫廷音乐的官员)则带着人举着旗子,站在乐队西北面,朝东站着。阁门(宫门)那儿,百官们也按照平时的朝会那样站好了队。另外,还安排了典仪官(负责礼仪的官员)站在百官队伍的东北角,还有两个赞者(协助典仪官的官员)在南边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两人都朝西站着。负责递送册宝的册使副手,一个站在殿门外东边,另一个则站在百官队伍的前面,等着接旨呢。最后,在勤政殿后边东厢房,还摆好了两个放册宝的帐篷,帐篷都是朝南开的。

这场景,想想就够气派的!各种官员,各种仪仗,都安排得妥妥的,就等着第二天正式册封皇后了。

那天,所有卫队按照指挥,把黄色的旗帜和仪仗队在庭院里摆好。符宝郎(负责保管皇帝印信的官员)拿着八宝(八种珍贵的器物)放在皇帝左右。吏部侍郎拿着册子,礼部侍郎拿着宝匣,都放在床上。仪式准备完毕后,他们都走到门外列队站好。大乐令、协律郎、乐工、典仪、赞者都各就各位。所有官员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朝堂,依次站好,都穿着朝服。侍中(相当于宰相)大概在某个时间点奏报:“请皇上准备。”

通事舍人(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引导群臣入殿,在庭院东西两侧相对而立,以北面为尊。然后又引导册使副(协助册使的官员)站在东侧偏门,面朝西。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拿着节杖,站在殿下东廊横街的北边。中书令、中书侍郎带领捧册的官员,拿着装有册子的桌子站在节杖的南面。侍中、门下侍郎带领捧宝的官员,拿着装有宝物的桌子放在册子的桌子南面,大家都面朝西。侍中奏报:“外面准备好了。”殿上有人要扇子。协律郎举起旗帜,宫廷乐队开始演奏。

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从东房出来,华盖、仪仗队等侍卫按照正常的仪仗队行进。皇帝就座,面向南方坐下,帘子卷起,音乐停止。通事舍人引导册使副入殿,宫廷乐队开始演奏。册使副来到接受命令的地方站好,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捧册捧宝的官员仍然面朝西站立,群臣列队站好,横排面向北,如同平常上朝的仪式一样。典仪说:“行二拜礼。”赞者传达命令,所有在位的官员都行二拜礼。班首(官员队伍的领头人)问候皇帝起居,又行二拜礼。阁门官引导摄侍中(代理侍中)出列,走到册使副的东北方向,面朝西说:“奉旨。”

册使副稍微上前,鞠躬行二拜礼,摄侍中宣读圣旨说:“命令你们持节授予后妃册宝。”宣读完毕,大家又都行二拜礼,侍中回到队伍。门下侍郎拿着节杖走到册使那里,把节杖交给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拿着节杖面朝西交给太尉,太尉接受节杖,节杖立在册使副的左右。门下侍郎回到队伍。中书侍郎拿着册子的桌子,门下侍郎拿着宝物的桌子,放在册使的东北方向,面朝西,依次交给太尉,太尉都捧着接受。册子的桌子放在北面,宝物的桌子放在南面。侍中、中书令、礼仪使、捧册捧宝的官员以及抬桌子的官员,退到东西砖道的左右两边,相对而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回到队伍。典仪说:“行二拜礼。”赞者传达命令,所有在位的官员都行二拜礼。完毕后,官员们分列东西两侧相对而立。

抬册子和宝物的官员上前,册子的桌子走在前面,读册子的官员跟在后面,宝物的桌子随后,读宝的官员跟在后面。抬桌子的官员分别在左右两侧,通事舍人引导册使跟随队伍一起走,持节的人在前面引导。太尉开始行动,宫廷乐队演奏,出殿门,音乐停止。摄侍中出列上殿奏报:“侍中臣奏,礼仪完毕。”殿上有人要扇子,帘子放下,宫廷乐队演奏。皇帝下座,从东房回去,音乐停止。通事舍人引导在位的官员依次退场。等到太尉、司徒复命,礼仪完毕,返回宫内。

首先,负责仪式的官员们提前在宫门外到殿门两侧摆好了太尉、司徒的仪仗车队。等副使出来后,乐队就开始演奏了。礼仪官、捧册宝的官员、执节的官员和抬轿子的,都把册宝暂时放在泰和门,太尉、司徒和读册宝的官员先回幕后等候。内侍引着他们进入泰和殿,等到他们走到殿下指定的位置,乐队就停了。

殿里早就布置好了,泰和殿里皇后座位设在御座前,殿上垂着帘子。在皇后座位左右稍偏北的地方,还设了东西两个房间。受册的位置设在殿庭西阶南面,朝东。殿的左右两侧还安排了内命妇的座位。大乐令在庭院里安排了宫县(乐器),协律郎在殿上安排了举麾(指挥旗帜)的位置。宫门外也设了放册宝的地方,门两侧也安排了办事官员的位置,门内则安排了外命妇的座位。当天,各卫队在殿门外摆放了黄色的旗帜和仪仗。官员们在殿的西阶设置了两个屏障。帘子前面摆放了扇子,左右各十把。一把红伞放在西阶栏杆外面。还在副使前面摆放了放册宝的桌子,朝北。宣徽使的位置设在北厢房,朝南。司赞安排内外命妇及以下陪列人员在殿庭砖道两侧就坐,每一等级都隔开一定的距离,朝北,内命妇在后面。司赞的位置设在东阶东南,两个赞者稍稍往后退一点,都朝西。

天亮了,负责仪式的官员和大乐令等人都各就各位。皇后穿着常服,乘坐装饰着龙纹的肩舆,来到泰和殿后阁,仪仗队和卫队按照常规仪仗队行进。宣徽使奏报:“宫内一切准备就绪。”册使副进入殿门,宫县奏乐,等册使在庭院站定,乐队停止演奏。册宝分别放在北边和南边,副使站在床后。礼仪官带着执节的官员站在前面,捧册宝的官员站在册宝床的左右两侧,读册宝的官员站在他们后面。宣徽使奏报:“宫外一切准备就绪。”内侍引着皇后从后阁出来,宫县奏乐。帘子掀开,皇后从西阶下来,左右有屏障、伞和扇子跟随,走到阶下,面向勤政殿御阁所在的地方站定,乐队停止演奏。册使上前,站在右边,宣读道:“奉旨。”阁门内侍赞道:“再拜。”册使宣读道:“奉旨遣太尉臣某、司徒臣某,恭授皇后册宝。”阁门内侍赞道:“再拜。”册使稍稍后退。中书令、侍中和捧册宝的官员以及抬轿子的,依次将册宝奉上,宫县奏乐。册宝床从东阶抬上来,放在殿前楹柱之间,册在北,宝在南,中间留出读册宝官员站立的地方,并取下盖着的帕子,抬轿子的退到西朵殿站立。抬轿子的官员分立在左右两侧相对而立,读册宝的官员分别站在床的东边,朝西站立,站定后,乐队停止演奏。阁门内侍赞道:“再拜。”捧着谢恩表的官员将谢恩表交给左边站立的内侍,内侍交给皇后,皇后接过后,交给右边站立的内侍,内侍拿着谢恩表站在右边。阁门内侍赞道:“再拜。”完毕后,册使退下,宫县奏乐。拿着谢恩表的内侍将谢恩表交给阁门官员,跟随册使一起离开。册使副走到宫门外,乐队演奏起来,如同来时一样,进入西偏门,乐队停止演奏。册使副来到御阁所在的地方,俯伏跪奏道:“太尉臣某、司徒臣某,奉旨授册宝,礼仪完毕。”俯伏起身,退下。拿着谢恩表的阁门官员呈上谢恩表,近侍接过来,呈给皇上阅读,完毕后,退下。

一开始,册封使者退下后,宫里的音乐也停了。内侍引着皇后从西边的台阶登上大殿,宫廷乐队奏乐。伞和扇子停在帘子外面,退到殿的两侧。屏风也停在台阶下,然后卷起来。皇后在座位前面朝南站着,音乐停止。中书令走到册宝的案几南边站着,面向北,说:“中书令臣某,谨读册。”读完后,他从东边的台阶下来,站在栏杆外第一级台阶上,面向西。接下来,侍中走到宝座案几南边站着,面向北,拱手说:“侍中臣某,读宝。”读完后也下阶,站在中书令的北边,面向西。内侍引着皇后登上座位,宫廷乐队奏乐,皇后坐定后,音乐停止。负责抬东西的官员依次抬着盖着帕子的匣子,放到殿的左右两边,册宝的案几在东边,宝座的案几在西边。放好后,抬东西的官员依次下台阶,站在中书令、侍中的后面站好,大家一起面向北,阁门官喊:“再拜!”拜完后,他们从东边的台阶下去,走出殿门。那些抬东西的人把册宝案几放到东西两边后,都从殿的两侧台阶下去,在侍中等官员后面直接走出殿门,等着再次进去抬东西入宫。皇后受了册宝谢恩后,内侍跪着奏道:“礼毕。”

然后,内侍引着内命妇和陪同的人依次入殿,在北边就座。队伍刚开始走,宫廷乐队奏乐,走到座位后音乐停止。阁门官说:“再拜!”命妇们都行了再拜礼。阁门官引着队伍的首领从西边的台阶上去,乐队奏乐,走到台阶上音乐停止,走到座位前面,面向北,恭敬地致贺词,说完后,从西边的台阶下来,乐队奏乐,走到座位后音乐停止。阁门官说:“再拜!”舍人传达旨意,命妇们都行了再拜礼。阁门使上前传旨,从西边的台阶下来,走到命妇们前面西北角,面向东,说:“有教旨。”命妇们都拜了,阁门使宣读道:“祗奉圣恩,授以册宝,荣幸之至,竞厉增深。所贺知。”舍人说:“再拜。”命妇们都行了再拜礼,礼毕,内侍引着内命妇回宫。队伍刚开始走,乐队奏乐,出宫门后,音乐停止。内侍引着外命妇依次出来。宣徽使奏道:“礼毕。”皇后下座,宫廷乐队奏乐,进入东厢房,音乐停止。回阁时,宫廷乐队奏乐,到阁后,音乐停止。皇后换上常服。内侍奉旨,宣外命妇入宫参加宴会,仪式和刚才一样。宴会结束后,阁门官引着外命妇下台阶,横列面向北,舍人说:“再拜!”拜完后,依次出去。回宫的仪式和来时一样。中书门下侍郎又带着引进司的官员和抬东西的人把册宝抬进宫内,交给都点检司,然后退下。

另外一天,召集群臣、妃嫔、宗室等,赐酒设宴,插花,教坊奏乐,仪式如同宫内宴会。十一日,皇后朝拜永寿宫和永宁宫。皇后受册后,过了两天,内侍在皇后所住的殿里设好座位,面向南。那天早晨很早就起床,宣徽使奏道:“中严(准备完毕)。”天亮后,侍卫和宫人都到寝殿迎接皇后,宣徽使奏道:“外办(可以出发了)。”皇后戴上首饰,穿上朝服,乘坐御车,内侍在前引导,从西边的台阶下去。侍卫按照惯例护送。到太后宫门外,皇后下车,屏风、扇子、侍卫按照惯例护送,皇后进入西厢房,面向东。快到的时候,宣徽使奏道:“请中严(请皇后)。”皇后下车后,宣徽使奏道:“外办(可以出发了)。”太后穿着常服,宣徽使引导太后登上座位,面向南。宣徽使引导皇后进去,从西边的台阶上去,面向北,行了再拜礼,跪下致谢词。太后抚慰皇后,赐酒赐食,如同家人一般。礼毕,宣徽使说:“再拜!”拜完后,宣徽使引导皇后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出门后,宣徽使奏道:“礼毕。”太后下座回宫。

天德二年正月,皇帝下令让有关部门选个好日子,给唐国妃子和岐国太妃册封,并且要另外修建宫殿,给她们住。所有仪式流程,礼部都要仔细检查,然后上报。

第二天一大早,有关部门都准备好伞和扇子,侍卫也按照规矩站好,兵部也派了足够的士兵维持秩序。文武百官都到两宫去迎接皇太后,然后引导她们进入内宫,前往受册的宫殿。进了内殿之后,侍卫们都按照规定的礼仪站好。然后,负责奉上册宝的官员,把装在匣子里,盖着帕子的册宝,都摆放在案桌上,送到另一个宫殿的帷幕外面。教坊的官员带着乐队进场,侍卫们各就各位。皇帝穿着常服,乘坐御辇来到另一个宫殿的帷幕后面。

通事舍人引导宣徽使,先奏报:“宫内准备完毕。”然后回到原位,过了一会儿,又奏报:“宫外准备完毕。”帷幕拉开,乐队奏乐,扇子合拢,两位皇太后从帷幕后面出来,坐到御座上,面向南方。乐声停止,侍卫们稍稍退后一些。通事舍人引导文武百官从左边鱼贯而入,按照官职高低依次站好,面向西方。通事舍人喊:“行礼!”百官按照朝会礼仪行七拜大礼。礼毕,百官分列东西两侧站立。

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导着,太常卿在前带路,押册官拿着册宝走在最前面,奉册太尉、读册中书令、举册官依次跟随。接着,押宝官拿着宝盒走在最前面,奉宝司徒、读宝侍中、举宝官依次跟随。他们都从正门进入,乐队奏乐,走到殿庭西阶下稍偏东一点的地方,面向北方,把册宝轻轻放在铺着褥子的位置上,乐声停止。册宝摆放的位置,册在北,宝在南。

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导着,太常卿在前带路,押册官拿着册宝走上台阶,乐队奏乐,奉册太尉等人跟随,走到两位皇太后御座前铺着褥子的位置,乐声停止。册宝同时呈上,同时宣读。举册官在旁边侍候。奉册太尉们都拿着笏板,面向北方跪下,伏地叩拜,起身,然后退后站立。读册中书令上前,在册宝前跪下奏道:“摄中书令某某谨读册。”举册官单膝跪地,配合中书令。中书令读完后,拿着笏板,伏地叩拜,起身,拿着笏板,捧着册宝起身,把册宝放到御座前褥子的位置上,然后跪下。中书令、举册官退回原位。奉册太尉们也下台阶,面向东方等待。

押宝官拿着宝盒走上台阶,乐队奏乐,奉宝司徒等人跟随,走到两位皇太后御座前铺着褥子的位置,乐声停止。举宝官在旁边侍候。奉宝司徒们都拿着笏板,面向北方跪下,伏地叩拜,起身,然后退后站立。读宝侍中上前,在宝盒前跪下奏道:“摄侍中某某谨读宝。”举宝官单膝跪地,配合侍中。侍中读完后,拿着笏板,伏地叩拜,起身,拿着笏板,捧着宝盒起身,把宝盒放到御座前褥子的位置上,在册宝南边。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导着太尉、司徒等官员依次下西阶,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

然后,一个宣徽使来到皇帝的帷幕前,伏地叩拜,奏道:“臣某谨请皇帝前往两位皇太后面前,行贺礼。”伏地叩拜后起身。然后引导皇帝行两次跪拜礼,又奏道:“请皇帝面向北方跪下。”皇帝祝贺道:“嗣皇帝臣某言云云。”伏地叩拜后起身,又行两次跪拜礼,礼毕,又奏道:“请皇帝稍稍站立。”内侍承旨退下,面向西方宣读道:“两宫皇太后旨云云。”皇帝再次行跪拜礼。宣徽使引导皇帝回到帷幕内,皇帝穿着常服乘坐御辇返回内宫,侍卫们按照来时的仪仗护送。

文武百官都站好,通事舍人喊:“拜!”大家一起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通事舍人带着太师走到西边的台阶上,太师俯身下跪,奏道:“文武百僚臣某等叩头禀告,皇太后殿下按照册仪受册,永安帝也已长大成人。我们都祈求太后福寿绵长,与天地同寿。” 太师说完后起身,从西阶下来,回到原位站好。通事舍人喊:“各位官员再拜!”大家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并高呼三声“万岁”,再次行礼。

接下来,宣徽使从东边的台阶上走上来,领旨退下,走到台阶边朝西站着说:“皇太后有旨意。”通事舍人喊:“各位官员再拜!”礼毕,宣徽使宣读道:“各位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大力协作,承蒙皇恩,深感荣幸。”宣读完毕,宣徽使回到原位。通事舍人喊:“谢恩,拜!”大家又行了两次跪拜礼,高呼三声“万岁”,再次行礼。然后,通事舍人引导面向北的官员分列东西两侧站好。宣徽使从东边的台阶上走上来,奏道:“各位官员禀告,仪式完毕。”然后回到原位。

这时,扇子合上,皇太后也起身,乐队开始奏乐,皇太后下座,回到殿后的帷帐。扇子打开,乐声停止。通事舍人引导宣徽使奏道:“礼成。”中书侍郎等官员抬着册宝的桌子走上殿来,跪着把册宝放在桌子上。之后,门下侍郎等官员也抬着宝座走上殿来,跪着把宝座放在桌子上。一切完毕后,通事舍人引导他们到东边的上阁门,把东西交给相关部门。文武百官依次退场。皇太后穿着便服乘坐车驾,回到各自的宫殿,仪仗队也跟着回去。文武百官到东边的上阁门拜表祝贺皇帝,之后退下。仪式结束,大家各自回到宫殿,接受内外命妇的祝贺。

相关部门在殿内预先设好了皇太后的御座,司宾引导内外命妇在殿庭北面按顺序站好。尚仪奏请皇太后穿着便服就座。司赞说:“再拜!”命妇们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司宾引导第一排的命妇走到西阶上,跪下祝贺道:“妾某某等禀告,伏惟皇太后殿下,天资圣明,德行昭著,凡是在您的庇佑下,我们都无比欣喜。”说完起身,下阶回到原位。司赞说:“再拜!”内外命妇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尚宫领旨,从西阶下来,站在命妇们的北面朝东站着,司赞说:“再拜!”在场的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尚宫宣读答谢道:“承蒙皇恩,深感荣幸。”司赞说:“再拜!”在场的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退下。之后,大家又去另一座宫殿祝贺皇帝,仪式与祝贺皇太后的相同,只是没有致辞和宣读答谢。

金朝大定八年正月,要册封皇太子了。负责礼仪的官员们拟好了奏章。册封皇太子那天,皇太子坐车到了翔龙门,东宫的官员们跟着他,没骑马。

在册封皇太子前三天,就派人同时向天地和宗庙禀告了这件事。册封的前一天,宣徽院和仪鸾司的人,在大安殿中间摆好了御座,方向朝南。皇太子的座位设在殿门外东边,方向朝西。文武百僚和负责仪式的官员们,则分别在殿门外东西两侧的廊庑里站着。 然后,在殿后东厢房里摆好了放册宝的帷帐,方向也朝南。最后,在殿庭横阶南边,设置了接受册宝的地方。

工部和负责制作册宝的官员们穿着官服,从制造所引导着装有册宝的宝床,从宣华门进入宫殿,大概和宣徽院的人一起把册宝呈上后,再到帷帐里安置好。 大乐令带着乐队,在殿庭上摆好了乐器,准备奏乐。

那天,兵部的人把他们的属下都带去了,在大安殿门里门外摆上了黄色的旗帜和仪仗。

一大早,文武百官和负责仪式的官员都穿着朝服,按顺序站好。东宫的官员也都穿着朝服,从东宫骑马过来,到左翔龙门外下马,然后去各自的位置站好。通事舍人(负责传达旨意和引领官员的官员)把百官都带到各自的位置,让他们东西相对而立。接下来,把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以及捧着册宝的官员带到殿后帷帐前站着。

一会儿,册宝从帷帐里抬出来,从大安殿东边下来,到庭院里的铺着垫子的位置,暂时放好,捧着册宝的官员就站在后面。太子穿着远游冠、朱红色的衣服出来了,拿着圭(古代玉器,象征权力),三师三少(古代朝廷高级官员)以下的官员跟着他,站在门外。侍中(古代朝廷高级官员)奏道:“中严。”(意思是:仪式开始)符宝郎(掌管符节和宝物的官员)拿着八宝,从东西侧门分别进入,放到御座的左右两边。侍中奏道:“外办。”(意思是:准备完毕)内侍(宫中侍奉皇帝的官员)奉旨取来扇子,合上扇子,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出来了,仪仗队和侍卫按照正常的仪式进行,鸣鞭,宫廷乐队奏乐。

皇帝从东边出来,登上御座,香炉里冒着烟,扇子打开,帘子卷起,音乐停止。典赞仪(负责典礼仪式的官员)引领太子进门,宫廷乐队奏乐,太子到位置后音乐停止。三师三少以下的官员跟着太子进去,站在太子位子的东南方向,朝西站着。典仪赞道:“皇太子再拜。”太子拿着圭,行舞蹈礼,又再拜,奏道:“圣躬万福。”(祝皇帝身体健康)又再拜,走到近东,朝西站着。三师三少以下的官员和捧着册宝的官员都到百官东边的队伍里,乐队奏乐,到位置后音乐停止。通事舍人引领百官都横排站好,朝北。典仪赞道:“拜。”在位的官员都再拜,拿着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板子),行舞蹈礼,又再拜,起身,又再拜,礼毕,百官都回到东西两边的队伍。三师三少以下的官员和负责仪式的官员都回到各自的位置。

典赞仪引领太子再次到受册的位置,乐队奏乐,到位置后音乐停止。侍中奉旨,说:“有制。”(意思是:有诏书)太子以下的在位官员都再拜,躬身,侍中宣读诏书说:“册立某王为皇太子。”又再拜。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领中书令上前读册文,中书侍郎拿着册匣放在前面,捧着册子的官员朝西跪着捧着册子,太子跪着,读完后,太子俯伏在地,然后起身。太子再拜。中书令上前捧着册子,把册子交给太子,太子拿着圭,跪着接受册子,然后交给右庶子,右庶子跪着接受,太子俯伏在地,然后起身,右庶子拿着册子起身,把册子放在床上,中书令以下的官员回到原来的位置。

接下来,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领侍中上前奉宝,门下侍郎拿着宝盒放在侍中右边,侍中把宝器交给太子,太子拿着圭,跪着接受,然后交给左庶子,左庶子跪着接受,太子俯伏在地,然后起身,左庶子拿着宝器起身,把宝器放在床上,侍中以下的官员回到原来的位置。典仪赞道:“再拜。”礼毕,引领太子退下。开始行礼时,乐队奏乐,左右庶子带领属下,抬着册宝的床和匣子出去,出门后,音乐停止。侍中奏道:“礼毕。”内侍奉旨取来扇子,合上扇子,帘子放下,鸣鞭,乐队奏乐,皇帝下御座,从西边下去回到后阁,侍卫按照来时的仪式进行,扇子打开,音乐停止。侍中奏道:“解严。”(仪式结束)负责的人奉旨,撤掉仪仗和卫队,依次出去。太子回到座位,换上公服,回到东宫,随从按照来时的仪式进行。

两天后,兵部在仁政殿内外摆上了黄色的仪仗,摆设跟大安殿一样隆重。百官都穿着朝服。太子殿下先穿了常服,然后换上了远游冠和朱红色的朝服。通事舍人领着百官走到台阶下站好,东西两边相对而立。典仪官引导太子殿下拿着圭玉走出来,站在殿门外。侍中官员奏报:“内廷已准备完毕。”过了一会儿,又奏报:“外廷也准备完毕。”皇帝从东边侧门出来,坐上御座,帘子拉开了。通事舍人引导百官一起横着排成一列,面向北方。典仪官喊:“行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双手拿着笏板,然后舞蹈,再次行跪拜礼,起身,又再次行跪拜礼,礼毕,官员们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

太子殿下捧着祝贺的表章走进来,走到拜表的位置站定,等候阁门使官来到,太子单膝跪下,双手捧上表章。阁门使官接过表章,太子殿下伏地叩拜,然后起身。典仪官喊:“再次行礼!”太子殿下拿着圭玉,舞蹈,再次行跪拜礼。等到读完表章后,侍中官员承旨退下,说:“圣旨已下。”典仪官喊:“再次行礼!”太子殿下起身,躬身行礼,侍中官员宣读完毕,典仪官喊:“再次行礼!”太子殿下拿着圭玉,舞蹈,再次行跪拜礼。然后引导太子殿下退下。侍中官员奏报:“仪式完毕。”扇子合上,鞭子响了,皇帝从西边侧门进入内宫,回到后阁,侍卫的仪仗和来时一样。侍中官员奏报:“仪式结束。”撤掉仪仗,百官依次退场。两天后,百官又按照常规仪式上表祝贺。

大定二年,世宗皇帝下令有关部门商议亲王、百官以及妃嫔命妇参见太子的礼仪。有关部门根据唐宋旧制,拟定亲王宗室向太子祝贺的礼仪,按照册立太子仪式结束后接受祝贺。但是,唐朝的礼仪中,元旦还有下台阶拜见伯叔、答谢群臣再拜的礼节,却没有妃嫔命妇参见太子的礼仪。查阅古代典籍,对于应该行致敬礼的官员见面,无论是尊卑差距,还是长幼亲戚关系,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私下会面的礼仪。从今以后,如果在东宫拜见太子,穿着便服,就应该采用私下会面的礼仪。如果三师以下的官员,在御前遇到太子诞辰,那么应该等太子殿下先敬酒完毕,百官向太子殿下行两次跪拜礼,然后班首跪下敬酒,再次行跪拜礼。如果皇帝赐酒,就应该在殿上跪着喝完,然后再次行跪拜礼。这被定为定制,命令大家执行。

腊月三十那天,太子上书说:“按照礼仪规定,亲王和所有一品宗室都要朝北跪拜,而我只能回个礼。虽然说是尊崇宗室子弟,但考虑到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我心里实在不安。当时皇上突然下旨,我没来得及推辞。明天元旦,有关部门就要举行这个仪式了,恳请皇上恩准我回拜,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亲情和友爱的意义。” 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命令尚书省把这个旨意传达到相关部门。

要是太子过生日,官员们都得穿正式的衣服,站在露台栏杆外面。先要行两次跪拜礼,然后两个阁使一起走到栏杆里面,跪下祝贺,祝贺完之后,再拜,起身,回到原位,再拜,又再拜。然后有人端酒上来,太子退后跪着,等喝完酒,接过酒杯,回到原位,把酒杯交给侍者,再拜。宣徽使拿着酒来敬太子,皇上亲自赐酒,太子接过酒杯稍微退后跪着喝,喝完,宣徽使接过酒杯,太子回到原位再拜。然后阁使又回到栏杆里面,跪着拿着笏板,接受赏赐,赏赐完后,放下笏板,起身,回到原位,再拜,然后退下去换衣服。换好衣服后,进入大殿稍微偏东一点的地方,朝西站着。皇妃们来敬生日酒,太子跪下,皇妃们也跪下,喝完酒,大家都再拜。

其他官员要祝贺的话,那天一大早,都得穿正式衣服在门外集合。少詹事先奏报:“请允许内殿准备完毕。”然后又奏报:“外面也准备好了。”典仪官引导太子升座,文武百官入殿,在庭院里再次面向北方站好,典仪官说:“再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拜,然后班首稍微往前跪着奏道:“元正首祚。”如果是生日,就说:“庆诞令辰,伏惟皇太子殿下福寿千秋。”祝贺完后回到原位,典仪官说:“再拜!”宫臣们都再拜,然后坐下,分列东西两侧站好。接下来引领东宫的三师到殿上,三少站在殿柱外,面向北方,朝东站好。太子走到南边铺着垫子的位置,典仪官说:“再拜!”三师、三少都再拜,班首跟刚才一样致贺,然后回到原位。侍者斟满一杯酒,班首敬上,奏乐,喝完酒,乐声停止。然后轮到太子回敬三师、三少,大家都回到原位。典仪官示意三师、三少再拜,太子回拜。三师、三少退下,太子坐下。

接下来引领亲王进入栏杆内,一品宗室在栏杆外,其他宗室按官阶在庭院里站好,行礼祝贺、敬酒,仪式跟刚才一样。太子回拜后坐下。然后又引领朝中三师三公宰执到殿上,三品以上官员在露台上,四品以下官员在庭院里,面向北方,每一等官员都以东边为尊,站好。太子走到铺着垫子的位置。典仪官说:“再拜!”所有的人都再拜,完毕后,班首稍微往前致贺,回到原位,侍者斟满一杯酒,班首敬上,奏乐,喝完酒,乐声停止。如果有进献的礼物,就按照常规仪式进行。然后轮到太子回敬三师三公,殿上其他官员则由侍者端着酒盘敬酒,喝完酒,典仪官说:“再拜!”所有的人都再拜,然后太子回拜,引导官员们依次退场。少詹事跪着奏报:“仪式完毕。”从此以后,每年都按照这个仪式祝贺。

话说当年,那些一品大员,比如三师三公,得在栏杆里面,冲着北边弯腰行礼,领头的还要稍微往前走一步问候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呢,就从座位上稍微往前走一点,站在正南方,回个礼。然后那些宰相和一品官,都得在栏杆内冲北边弯腰行礼,回礼的方式跟刚才一样。二品官就在栏杆外面朝南弯腰行礼,太子殿下就站起来回礼。三品官就在台阶稍南的地方弯腰行礼,太子殿下坐着回礼。四品以下的官员,就在院子里面弯腰行礼,然后跪下问候,太子殿下坐着接受他们的问候。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他们的礼仪和随朝的三师一样。东宫的三少,他们的礼仪和随朝的二品官一样。詹事以下的官员,都在院子里面朝北站着,按照品级,东边站的比西边站的级别高,他们要先拜两次,然后稍微往前走一步问候,再拜两次,太子殿下坐着接受他们的问候。这些规矩都是大定二年定下来的。

到了大定七年,又新添了一条规定:太子上朝的时候,可以和亲王、宰相见面,其他的官员和宗室成员都要回避。后来又规定,太子还可以和枢密使副、御史大夫、判宗正、东宫三师见面。到了大定九年,又规定,每当太子出门,在都城城门三里外的地方要设个坐垫,三公、宰相以下的官员穿着朝服站好,太子穿便服,三公、宰相以下的官员要鞠躬,领头的官员要说:“青宫万福。”然后拜两次,太子回拜之后,他们再退下。迎接和送别太子的时候,礼仪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