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祭天的时候,会在院子摆上八种珍宝和从其他国家缴获来的宝物,意思就是展示一下咱们国家的实力。这些从辽国和宋朝缴获的,还有咱们自己做的宝贝,我都记下来了。

从辽国抢来的,有玉器四件,金器两件。玉器分别是:“通天万岁之玺”一枚,“受天明命惟德乃昌”之宝一枚(这两个都是三寸见方),“嗣圣”宝一枚,还有一个御用的印章,印文看不清了。金器是“御前之宝”一枚和“书诏之宝”一枚,这两件金器是辽国最初使用的。

从宋朝抢来的,玉器十五件,金器七件,印章一枚,金包银的器物五件。玉器里,有一枚“受命宝”,是从咸阳得到的,长三寸六分,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秦朝的传国玉玺,白玉做的,螭龙形状的印纽。还有一枚传国宝,也是螭龙印纽。还有一枚镇国宝,两面都是碧绿色,上面刻着“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还有另一枚“受命宝”,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此外还有“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两枚。这些都是四寸八分长,螭龙印纽。“御书之宝”两枚,一个龙纽,一个螭龙纽。“宣和御笔之宝”一枚,螭龙印纽。

金器和印章包括:“天下同文之宝”一枚,龙纽。“御前之宝”两枚。“御书之宝”一枚。“宣和殿宝”一枚。“皇后之宝”一枚。“皇太子宝”一枚,龟纽。“皇太子妃”印一枚,龟纽。金包银的器物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御前之宝”、“御前锡赐之宝”、“书诏之宝”各一枚。 除了这些,还有宋朝内府的三十八枚图书印章。(印章名称分别为“内府图书之印”一、“御书”三、“御笔”一、“御画”一,“御书玉宝”一、“天子万年”一、“天子万寿”一、“龟龙上珍”一、“河洛元瑞”二、“云汉之章”一、“奎璧之文”一、“华国之瑞”一、“大观中秘”一、“大观宝篆”一、“政和”一、“宜和”三、“宜和御览”一、“宣和中秘”一、“宣和殿制”一、“宣和殿宝”一、“宣和书宝”二、“宣和画宝”一、“常乐未央”一、古文二、“封”四,共三十五面,其中有玉质的。“封”字一、“御画”一,这两面是玛瑙做的。“政和御笔”一枚,是水晶做的。) 此外,还有玄圭一件,白玉圭十九件。

咱们国家自己做的这些印章啊,一开始用的是辽朝留下来的宝贝。到了皇统五年,才开始铸造金印,一个是“御前之宝”,另一个是“书诏之宝”。

大定十八年,找到一块上好的玉,就下令用这块玉做了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的玉玺。这玉玺直径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上面的盘龙钮高厚都是四寸六分。二十三年的时候,又铸造了“宣命之宝”,这枚金印直径四寸二厘,厚一寸四分,印纽高一寸九分,字刻得有两分深。

然后就让有关部门讨论一下这些印章应该怎么用。他们汇报说:现在咱们收着的那八个宝贝印章,还有皇统五年造的“御前之宝”,给宋国送国书和日常奏章就用它;“书诏之宝”呢,给高丽和西夏国送诏书,还有颁布诏令的时候用。至于大定十八年造的“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个得再商量商量。现在新铸的金印,应该先拿来进贡皇上用;一品官员和王公妃嫔用玉印;二品以下的官员就用金制的“宣命之宝”。

另外,还有一个“礼信之宝”,是用铜做的,每年给三国送礼的时候用来封缄礼物。到了明昌年间,又改成银的了。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妃的印章,还有皇太子和守国(监国)的印章,这些都是金的。大定二十四年,皇太子的印章,用金子铸造,印纽是龟形的。有关部门给它拟的字是“监国”,皇上觉得应该改成“守国”,并且把印章的大小都比亲王的印章大了一分。

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他们说,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个祭祀场所都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跟唐宋一样,但实际操作中不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功臣就用两只羊,酒210瓶。后来规定简化了,每个祭祀场所只用一头牛,两个祭祀场所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100瓶。领导们觉得这样不够正式,于是建议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按照天德年间的标准来,宗庙每个祭祀场所按宋朝的标准,加鱼。但觉得每处用一头牛太多了。

世宗皇帝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只用一头牛,羊和猪照旧。又说,九月五日的大祭祀要用50斤鹿肉、35斤獐肉、14只兔子做酱,但贞元、正降年间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代替,这跟古礼不一样,于是下令恢复古制。

大定十年正月,皇帝问大臣们:“古代祭祀用牛,后来有没有改过?查查典籍,告诉我。”官员们回答说:“从周朝开始,一直到唐宋,祭祀都用牛。唐朝《开元礼》规定,每个祭祀场所都用全套的太牢(牛羊猪),到天宝六年才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官员代祭就不用了。宋朝开宝二年,诏令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其他大祭祀都用羊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够代替一头牛。现在三年一次的大祭祀是皇帝亲自祭祀,非常重要,每个祭祀场所用一头牛,以后恐怕很难再减少了。” 所以皇帝下令,平时祭祀和祭祀社稷照旧,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官员代祭就不用了。

大定十二年十月,大祭祀,由代理官员主持,皇帝下令共用三头牛。大定二十二年十月,皇帝下令大祭祀共用三头牛,官员代祭就用鹿代替。昭德皇后庙大定十九年祭祀,不用牛。

公元1189年,章宗皇帝登基。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1187年10月)的祫享大祭到今年正月(1189年1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今年四月不能举行禘祭(祭祀祖先)。根据《公羊传》记载,闵公二年‘吉禘于庄公’,意思是说‘吉利的禘祭不能随便举行,因为还没到三年丧期’。注解说:‘禘祭和祫享的祭祀对象按照先君的辈分来算,朝聘则按照当今皇帝的辈分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遇到禘祭就举行禘祭,遇到祫享就举行祫享。’按照惯例,应该在辛亥年(1189年)举行大祥之祭,三月举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利了,那么四月一日就是初吉,正巧是孟夏(农历四月)禘祭的时候,可以举行亲祭。”皇帝同意了。可是到了日期,因为孝懿皇后去世,所以就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都已入祀三年了,还没能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明年冬天再举行祫享大祭,那皇上就显得太着急了,丧期内就举行吉礼,《春秋》里批评这种做法太快了,恐怕冬天举行祫享不合适。但是《周礼》规定,如果天子有悲伤的事,春官可以代为执事。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入祀以来,皇上还没亲自去祭奠过,怎么能让有关部门先代为执事呢!况且以前代为执事的情况只限于常规祭祀,现在我们请求按照惯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享就祫享,该禘祭就禘祭。皇上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1193年4月1日)结束服丧,可以举行禘祭了。”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明昌三年十二月(1192年12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要用一头小牛。钦怀皇后也入祀明德庙,但是根据大定三年(1163年)的祫享大祭记载,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没有用小牛。”皇帝下令钦怀皇后的祭祀也用小牛。皇帝接着问起祭拜次数的事,右丞相韦绚详细地回答了,皇帝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拜次数,也没有设立他的神位,现在就应该按照礼制来办。”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举行祭祀仪式,先到正殿拜祭神灵,行了两次跪拜。然后再次到正殿,又行了两次跪拜。献上祭品和酒之后,回到正殿,再次行了两次跪拜。回到偏殿,准备斟酒献祭的时候,先在盥洗处洗净双手,然后到正殿,先行了两次跪拜。献祭完毕回到正殿,又行了两次跪拜。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正殿西南方,读完祭文后,又行了两次跪拜。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地方,先行了两次跪拜,饮福完毕后又行了两次跪拜。总共行了十六次跪拜。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参知政事李革为修奉太庙使,在七月吉日亲自举行祭祀大典。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礼仪进行,初次到正殿两次跪拜,晨献和斟酒献祭时每处都要三次跪拜,饮福时要五次跪拜,总共要七十九次跪拜。如果把祭祀扩展到所有五个祖庙,那就要一百九十次跪拜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斟酒献祭后的一次跪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次跪拜了。但是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下令礼官把跪拜次数减少到十六次。此外,皇帝在举行祭祀前要在别殿斋戒四天,在大庆殿斋戒三天,现在国事繁忙,应该减少到斋戒两天,在大庆殿斋戒一天。皇帝说:“跪拜次数按照大定年的规定执行,其他按照你的奏章办理。”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按照世宗皇帝十六次跪拜的礼仪进行祭祀,我和太常寺一起制定仪注,私下里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的亲祭典礼,都有通拜和随位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举行奉安仪式,也通拜了七次,每个祖庙五次跪拜,一共七十二次跪拜。到了大定六年禘祭,才下令官员减少到十六次跪拜,仍然保留七十二次跪拜的仪注,其用意也可以看出。大概是因为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权宜行事,更改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奉安,就匆忙采用这个制度,这样对各个祖庙的神位就没有跪拜礼仪了,这是我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只有十二个祖庙,姑且按照十六次跪拜,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个祖庙,而跪拜次数却比以前还少,这是我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正殿前读始祖一室的祭文。祭祀本来要有祝辞,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中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方式也不一样,却只读一卷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在礼仪上不太妥当,这是我第三个疑问。先王制定的礼仪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施行,不能只看多寡,只要合乎礼仪就行。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次跪拜的礼仪。初次祭祀神灵两次跪拜,晨献通拜四次,每个祖庙献祭和读祝文完毕后两次跪拜,饮福四次跪拜,这似乎比较恰当。”皇帝同意了,于是确定祭祀仪式的跪拜次数,按照十二个祖庙的仪注进行。

又因为五个祖庙的始祖室容不下,就只在室户外东西各排一列,西边在上。缺少的神主牌位,在祭祀前三天在庙内制作,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主到太庙幄次。辛酉举行祭祀仪式,采用四十四次跪拜的仪注,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简朴,十七个祖庙只用三头牛犊、九头羊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卤簿仪仗,祭祀完毕骑马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