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世宗大定三年,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那场面可真是盛大,光是仪仗队就用了三千黄麾兵!整个队伍分成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没有县令府尹这些地方官,只有黄麾兵的前三队,后面跟着鼓乐队,金吾卫的旗帜,然后是驾车的队伍,再后面是引路的龙墀队,最后是天王旗和十二辰旗等等。
第二部分,是黄麾兵的第四、第五队,跟着是“君王万岁”的日月旗,御马也来了,还有专门控制和护卫御马的官员,一共三十二人,后面是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之类的旗帜,再后面是八宝,还有十八个拿着黑杖喊号子的,最后是七宝辇。
第三部分,是黄麾兵的后第一、第二队,然后是皇帝的玉辂,后面跟着抬轿子的队伍,还有引导皇帝仪仗的官员。第四部分,是黄麾兵的后三、四、五队,然后是金辂,金吾卫的旗帜,最后是鼓乐队。
到了大定六年九月,皇帝从西京还都,这次仪仗队规模略小一些,一共两千五百四十二人(包括临时加派的官员),马匹七百六十二匹。队伍还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有临时加派的官员五十四人,抬东西的三百二人,乐工一百七十人。第二部分,临时加派的官员三十二人,抬东西的三百七十六人。第三部分,临时官员四十四人,引导皇帝的官员四十二人,门卫一百人,皇帝的玉辂配八匹青马,驾车的有一百四十人,护卫的五百人,抬东西的二百四十二人。第四部分,临时官员五十人,金辂配八匹赤马,驾车的九十四人,还有控鹤二十二人,乐工八十四人,抬东西的二百九十人。
那一年,皇帝从西京回来,有关部门准备了盛大的仪仗,皇太子也跟着坐上了缀辂(一种比较次等的御车)。皇帝觉得这不太合适,就问礼官,结果谁也说不清楚,皇帝一怒之下,把相关官员都降职了。
第二年,要册封皇太子,宰相建议应该准备仪仗去祭祀祖庙。皇帝说:“我以前受尊号谢恩的时候,只按照宋真宗的先例,穿朝服骑马,这已经很简朴了,现在皇太子却要搞这么大的排场,这是怎么回事?”丞相良弼解释说,这是文臣们办事拖沓,没有认真考虑。
之前,皇帝出行都是用老百姓当仪仗队,后来皇帝下令,改用士兵代替老百姓。
金大定十一年,皇上要到南郊祭天,之前先在太庙祭祀祖先。右丞石琚上奏了祭天大典的礼仪。皇上说:“前朝汉朝人祭天,只注重仪仗的排场整齐,这不过是为了自己显摆,根本不是真心的敬畏上天。我认为祭天最重要的是诚心,而不是仪仗的盛大。” 皇上于是下令,把祭天仪仗的规模减半。
然后呢,皇上就重新调整了仪仗队伍的规模和配置,总共七千人(包括随行的官员),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个引导队伍,七十人,由县令率领;第二个引导队伍,二百六十四人,由府牧率领;第三个引导队伍,二百二十九人,由御史大夫率领。御史大夫队伍的仪仗和府牧的差不多,只是人数稍微少一些,但是增加了行止旗(一种指示前进或停止的旗帜)。
好家伙,这队伍规模不小啊!先说第二节,金吾皂纛旗有十二个人,朱雀队三十四人,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各五十二人,鸾旗车十八人。前面吹吹打打的乐队有一百二十九人。清游队七十二人,里面有两面白泽旗,每面旗五个人,他们穿着绿色的衣服和帽子,皮甲,锦缎臂套,佩带横刀,弓箭齐全,马匹也披着绿色的马甲,马尾都包好了。还有两个折冲都尉,戴着黑色平顶帽,穿着紫色的绣着辟邪图案的长袍,系着皮带,穿着银灰色的宽口裤,腰间挂着锦绣的螣蛇图案的腰带,佩带横刀和弓箭。另外还有六支弩,二十四支弓箭,三十支长枪,这些人都戴着锦帽,穿着青色绣着宝相花图案的衣服,系着皮带,穿着银灰色的宽口裤。佽飞队四十八人,里面有两个果毅都尉,穿着打扮和折冲都尉差不多,只是袍子上绣的是飞麟。三十个虞候佽飞,穿着铁甲,戴着头盔,佩带横刀、弓箭,马匹也披着黑色的马甲。十六个铁甲佽飞,穿着打扮和上面一样。前面骑兵队伍,第一队六十四人,第二、第三队各六十人,第四、第五队各五十八人。拿着殳和叉的队伍五十四人,里面有两个带兵的官员,穿着黑色平顶帽,绯红色的绣着宝相花图案的衣服,系着皮带,穿着银灰色的宽口裤,拿着仪仗刀。殳和叉各二十六支,拿着殳和叉的人穿着五色宝相花图案的衣服,戴着额饰和带子,穿着绑腿和鞋子。还有一面行止旗,旗手穿着绯红色的绣着宝相花图案的衣服,戴着额饰,系着银灰色的带子,穿着宽口裤。
接下来是第三节,前面吹吹打打的乐队,这次规模更大,三百六十九人!前部的步兵队伍,第一到第五队每队四十二人。衙门旗二十人。黄麾前第一部一百五十人,第二部一百二十人。拿着殳和叉的队伍五十八人,还有一面行止旗。
最后是第四节,黄麾幡只有三个人,六军仪仗队二百二十六人,御马三十三匹,黄麾前第三到第五部每部一百二十人,青龙白虎队五十二人,拿着殳和叉的队伍五十六人,还有一面行止旗。 这规模,真是盛大啊!
好家伙,这队伍规模不小啊!先说八宝队,二百三十二个人;平头辇三十人,七宝辇四十二人。
然后是班剑和仪刀队,一共两百人。这其中有两个内将军,两个折冲都尉,他们穿戴可讲究了:平巾帻、绯辟邪袍、革带、银褐大口袴、锦螣蛇,手里拿着仪刀。班剑队和仪刀队各九十八人,穿戴也差不多,都是平巾帻、绯绣宝相花衫、革带、银褐大口袴、锦螣蛇,手里也拿着仪刀。
接着是骁卫翊卫队,六十个人,有两个内供奉郎将,他们穿黑平巾帻、绯绣宝瑞马袍、革带、银褐大口袴,手里拿着仪刀。还有两面凤旗,每面旗子后面跟着五个人,穿戴跟前面那些差不多。弩、弓矢、槊,每样十六件,拿着这些武器的人穿戴跟班剑队一样,只不过拿着的是横刀。
再来说夹毂队,这队人马分三队。第一队九十二人,有两个折冲都尉,穿戴是平巾帻、绯绣飞麟袍、革带、银褐大口袴,手里拿着仪刀。还有两面宝符旗,每面旗子后面跟着五个人。此外还有八十个士兵,穿着朱红色的盔甲,拿着刀盾,配备了锦臂鞲、行縢、鞋袜。
第二队八十二人,有两个果毅都尉,穿的是白泽袍。有两面飞黄旗,每面旗子后面跟着五个人,士兵们穿银褐色的盔甲,拿着刀盾,一共七十个。第三队也八十二人,有两个果毅都尉,穿的是赤豹袍。有两面吉利旗,每面旗子后面跟着五个人,士兵们穿皂色的盔甲,拿着刀盾,一共七十个。
最后,还有五十六个拿着殳叉的士兵,以及一面行止旗。
好家伙,这队伍可真不少!先说马步门旗队,一百个人,带头的十五个,还有负责后勤的广武官和茶酒班,一共二十三人。御龙直也有四十个人,他们穿着红锦团袄,系着镀金束带,内务人员戴着皂帽,三十八个人戴着珍珠头巾,看着就气派。
接下来是玉辂,一百五十一人的队伍,规模不小。然后是栲栳队,足足五百人!其中金枪队一百二十六人,分成左右两队,每队十八个人,都穿着铁甲,戴着皂帽,披着红锦背子,拿着小旗,骑着马,马尾巴上还系着红锦。长行队一百八个人,装备和金枪队差不多,也是铁甲、兜鍪、红锦背子、锦臂鞲,骑着马,马尾巴上也系着红锦,不过他们拿着的是金枪。银枪队和金枪队的人数和装备都一样,也是一百二十六人,分成左右两队,每队十八个人,长行队一百八个人,装备也和金枪队一样,就是枪是银的。
弓箭直步队一百二十四个人,每队四个人,穿着铁甲,戴着皂帽,穿着红锦团花战袍,拿着弓箭和银骨朵,马匹也穿着马甲,全副武装。长行队一百二十人,戴着铁笠,穿着红锦团花战袍和铁甲,拿着弓箭和骨朵。骨朵直步队一百二十四个人,每队四个人,装备和弓箭直步队差不多,就是没带弓箭。最后还有金吾牙门旗二十人,黄麾后第一部一百五十人,第二部一百二十人,殳叉仗五十二人,还有一个行止旗。
第七节,说的是仪仗队的人数安排。扇子手有25人,金辂(皇帝的车驾)有94人,大安辇(皇帝的另一辆车驾)呢,足足有181人!这其中,尚辇奉御(负责皇帝车驾的官员)2人,殿中少监(宫廷官员)2人,还有负责服务的官员2人,他们都穿着官服。其他的,像令史(文书官)4人,书令史(负责书写的官员)4人,其中7个人戴着乌纱帽,穿绯红色的短衫,系着银色的带子,穿大口裤,蹬着皂靴;有1个人戴着长脚幞头(一种帽子),穿紫罗袍,系着角带,穿皂靴。抬轿子的有4个人,穿武官的衣服,黄色的绣着宝相花的衫子,银色的带子,大口裤。还有12个随从人员,戴着皂帽,穿红锦棉袄,系着铜带,其中一个指挥使拿着银骨朵。抬轿子的壮丁有151个,衣服跟抬轿子的那4个人一样。御马(皇帝的马匹)33匹,持钑队(负责仪仗的队伍)39人,后部鼓吹(乐队)160人。黄麾(皇帝的仪仗旗帜)后面第三到第五队,每队都是120人。后步甲队(卫队)第一、第二队,每队42人。持殳叉(一种兵器)的士兵56人,还有个行止旗(指示前进或停止的旗帜)。
第八节,接着说,后部鼓吹乐队第二队有140人。象辂(皇帝的另一辆车驾)、革车(普通的车)、木辂(皇帝的另一辆车驾),每种车驾都有50人。进贤车(一种车)26人,豹尾车(一种车)18人,其他附属车辆80人。玄武队(卫队)61人。后步甲队第三到第五队,每队42人。金吾牙门旗(一种旗帜)20人。后部马队第一队76人,第二队64人,第三队60人。持殳叉的士兵60人,行止旗1面,后来又把行止旗分成了前进旗和停止旗两面。上面提到的和黄麾(皇帝的仪仗旗帜)人数相同的部分,这里就不重复说了。
公元1194年6月,尚书省上奏说:“大定六年(1166年),世宗皇帝从西京(今大同)回北京(今北京),沿用了宋朝皇帝回京的仪仗,用了两千人的黄麾仗,还有金玉辂(皇帝车驾)、五百人的栲栳队(一种仪仗队)甲骑,以及四十二名导驾官员。后来就再也没用过了。现在皇帝要到景明宫去,回京的时候,应该按照这个旧例来办。”皇帝批准了。
公元1196年,尚书省的官员又上奏说:“南郊大祭,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伍,应该用两万一千二百一十八个人,八千一百九十八匹马。世宗皇帝亲祭南郊的时候,仪仗队伍用了七千人。现在我们计划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三百名士兵,增加二百四十八名栲栳队和执檛人(一种仪仗人员),总共七千五百四十八人,分成八个部分。”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
公元1206年,皇帝想要亲自去祭祀祖先,就让有关部门计算一下需要的花费。尚书省上奏说:“这次祭祀需要三千五百人的仪仗队伍,大约需要一万多贯钱,八百六十五匹马。按照以前的规矩,马匹都是向老百姓借的,亲军和仪仗人员都要自己准备相关物品。现在正值军事行动频繁,官府的马匹要留作应急之用,不能借给别人,老百姓也不能再受这种扰民的事情了,应该让有关部门自己解决这些事情。”皇帝下令重新讨论此事。公元1208年四月,在太庙举行禘祭(祭祀始祖),按照元年的旧例,使用了三千人的黄麾仗和五百人的屯门仗(一种仪仗队)。
好家伙,这队伍规模真大!一共两千八百四十人,按照唐宋的制度排的队。先头是三十个清军,还有一个清朝的游旗,旗手一人,旁边各跟着两个人。这帮人啊,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色的裲裆、宽大的裤子,腰里佩着弓箭、横刀,有的还拿着长矛、弩,骑着马。
接下来是金吾卫的折冲都尉大人,就一位,穿戴也讲究,紫色的裲裆,宽裤子,还有锦绣的螣蛇纹饰,弓箭、横刀一样不少。后面跟着两位拿着长矛的,穿红衣服,宽裤子,跟在折冲都尉旁边。这支队伍一共四十骑,其中二十个拿长矛,四个用弩,十六个拿着横刀,都穿着红裲裆、宽裤子,戴着平巾帻。
然后是二十八个虞候佽飞,也是骑马的,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裲裆、宽裤子,弓箭、横刀齐全,他们骑马夹道而行,左右两边都安排得整整齐齐,一直排到黄色的旗帜那里。接着是内仆令一人,丞一人,穿戴跟他们原来的官服一样,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还有两个书令史,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衣服,宽裤子,骑马跟着。
然后是黄色的旗帜,旗手一人,旁边跟着两个人,穿着武官的衣服,红色的衣服,皮革的腰带,骑马走在队伍正中间。左右两边是黄色的旗帜队伍,每边三排,每排一百人。最里面一排拿着短戟,披着五彩的披风;中间一排拿着戈,也披着五彩的披风;最外面一排拿着仪锽,拿着五彩的旗帜。他们穿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帽子、护腿、鞋子、袜子都配齐了。
接下来是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等等,每个卫队三排,每排二十人,分前后两部分。每个卫队都有六个主帅,只有左右领军卫只有三个主帅。他们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裲裆、宽裤子。领军卫穿的是绣着狮子图案的袍子和帽子,其他卫队穿的是豹子图案的袍子和帽子,都拿着铜铁装饰的长刀,骑马领队,分前后两部分。每个卫队都有一位果毅都尉检校,穿着绣袍,步行跟随。左右领军卫还有绛色的引路旗帜,前面和后面各三面,一共六个人拿着,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衣服,宽裤子。
后面跟着四个内谒者监,两个给事,两个内常侍,两个内侍少监,都骑马,分左右两边站。每位大人都带着一个内给使步行跟随。接着是一百二十个内给使,都是宫女,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衣服,宽裤子,分左右两边,在车的后面。然后是二十四把偏扇、二十四把团扇、二十四把方扇,分左右两边,由宫女拿着,宫女们穿着颜色鲜艳的大袖裙襦,彩衣,皮革腰带,鞋子。接下来是一把香炉,四个内给使抬着,他们穿着红裲裆、宽裤子,戴着平巾帻,走在重翟车前面。
然后是重翟车,四匹马拉车,二十四个人驾车。后面跟着两个行障,两个坐障,分左右两边夹着车,由宫女拿着,衣服跟拿着扇子的宫女一样。接着是两个内寺伯,带着六个寺人,分左右两边,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裲裆、宽裤子,拿着御刀,骑马夹着重翟车。然后是一顶腰舆,八个人抬着,还有两把团雉扇夹在旁边。接着是四把大伞,八把大雉扇,分左右两边,横着排成两排。然后是两顶锦华盖,单行,走在正中间。接着是十二把小雉扇,十二把朱红色的团扇,横着排成两排,分左右两边。然后是二十四顶锦曲盖,横着排成两排。接着是锦制的六柱八扇车盖,分左右两边。从腰舆开始,都是内给使拿着,衣服跟前面一样。然后是宫女乘坐的车子。接着是两面绛色的旗帜,分左右两边,每面都有一人拿着,穿着武官的衣服,红色的衣服,皮革腰带,鞋子袜子。
后面跟着一面黄色的旗帜,旗手一人,旁边跟着两个人,都骑马,穿着武官的衣服,红色的衣服,皮革腰带,走在正中间。后面跟着伺候宫女的。然后是厌翟车,四匹马拉车,二十四个人驾车。翟车、安车都是四匹马拉车,二十四个人驾车。四望车、金根车都是三头牛拉车,十二个人驾车。衣服跟前面一样。左右两边各有二个牙门,每个牙门两个人拿着,旁边各跟着四个人,穿着红色的袄子,黄色的袍子,戴着帽子。第一个牙门在前面黄旗前面,第二个牙门在后面黄旗后面。
然后是左右领军卫,每边一百五十人,拿着殳,穿着红色的袄子,黄色的袍子,戴着帽子,护腿,鞋子袜子。前面跟黄旗队伍齐平,后面一直到卤簿的尽头。每边都有四个主帅,穿着平巾帻,红衣服,宽裤子,穿着黄袍子,戴着帽子,拿着铜铁装饰的长刀,骑马。其中两个穿豹纹的衣服在里面,两个穿狮子纹的衣服,一个在前面引路,一个在后面保护。然后是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各一人,检校殳仗,都骑马跟随。然后在后面殳仗队伍正中间放一个牙门,每个牙门有两个监门校尉,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裲裆、宽裤子,拿着银装饰的长刀,骑马。每边都有一位巡检校尉来回巡视,服装跟前面一样。前后都有鼓乐队,金钲、铜鼓、大鼓、长鸣号、中鸣号、铙吹、羽葆、鼓吹、横吹、节鼓、御马都比大驾少一半。
话说那一年,皇帝出行时,六辆重翟车改成了圆形和方形的辂辇(lù niǎn),还有各种仪仗车,比如行障车、坐障车、锦六柱车和宫女乘坐的车,这些车子的制度和人员数量,都可以在《舆服志》里查到。
到了天德二年,海陵王立皇后,皇后乘坐的是装饰着龙纹的肩舆。负责仪仗的官员,在宫殿西侧的台阶下设置了两个步障,左右各安排了十个扇子手,还有一个撑伞的,这都是宫殿里引导皇后的常规礼仪。 此外,还安排了六十个人作为皇太后的仪仗队伍,这六十个人里,撑伞的人不算在内。他们都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四盘雕团花红锦袄(红锦袄,上面绣着四盘雕花图案)、金花幞头(幞头,上面装饰着金花)、涂金银束带(用金银装饰的束带)。永寿宫和永宁宫分别有三十个人负责引导皇帝出行,每宫各安排两个人撑伞,这也是常规的出行仪仗。
皇上册封受赏,谢恩祭祀庙宇的时候,以及大型祭祀典礼、大型朝会的时候,都要用到这个仪仗队。有人建议应该按照唐宋时期的仪仗制度来执行,但是皇上只批准一千人规模的仪仗队。好,咱们来看看这仪仗队的具体编制吧。
首先是“清游队”,一共24人,包括一个折冲都尉,一面白泽旗和五名旗手,还有四张弩、六张弓、八杆槊,全部骑马。然后是“清道直荡队”,18人,两个折冲都尉,四杆长槊,十二套弓箭,也都是骑马。此外还有四匹用来展示的骏马,以及八个人负责牵马。
接下来是“正直旗队”,33人,包括一个果毅都尉,一面重轮旗、两面驯犀旗、一面野马旗、两面驯象旗,每面旗帜后面跟着五个人,还有两名副旗手,全部骑马。再看“细引队”,14人,两个果毅都尉,六套弓箭,六杆槊,弓箭和槊交替排列,骑马前进。
前面还有个庞大的“前部鼓吹”,98人,全部骑马。其中包括两个府史,两面金钲、两面鼗鼓,十二面大鼓,八面长鸣锣,两面铙鼓,六支箫,六支笳,两个领兵官,两面节鼓,十二面小鼓,八面中鸣锣,四支桃皮筚篥,四个歌者,六支拱辰管,六支筚篥,十二支大横吹,两面羽葆鼓,两个领兵官。还有八把伞扇:两把梅红伞,四把大雉扇,两把中雉扇。此外还有18个人负责抬轿子,以及12个导引官,包括两个中允、两个谕德、两个庶子、两个詹事、一个太师、一个太傅、一个太保,以及一个少师,少师在金辂(皇帝的车驾)后面骑马。
“亲勋翊卫围子队”有74人,两个郎将,72把仪刀,全部骑马。负责护卫皇帝金辂的队伍有70人。“三卫队”18人,负责执掌仪刀。“厌角队”分两部分,每部分都包括一个郎将,一面祥云旗和五名旗手,三张弩,七张弓,十五杆槊,全部骑马。
还有16个人负责拿着朱红色的团扇,其中包括四个司御率府校尉(骑马),三把朱红色的团扇,三个紫色的曲盖,依次排列。此外还有18面大角。
“后部鼓吹”54人,全部骑马,包括一个管辖指挥,一面金钲、一面鼗鼓,两面铙鼓,六支箫,六个歌者,六支筚篥,一面节鼓,两个主帅,六支笛,四支笳,六支拱辰管,十支小横吹,两个主帅。“后拒队”46人,包括一个果毅都尉(骑马),一面三角兽旗和五名旗手,四张弩,十六套弓箭,二十杆槊。
除了这些,还有左右两侧的队伍,每侧224人。左行队伍包括16个牙门(骑马),一面牙门旗和三名旗手,三个监门校尉,一个郎将,九把班剑。左行队伍又分为前后五队,第一队27人,包括司御率府一人,果毅都尉一人,折冲都尉一人,主帅一人(骑马),三面绛引幡(每面三个人),两根麟头竿,两把仪锽斧,两套弓箭,等等,后面几队编制与第一队大致相同。右行队伍的编制与左行队伍相同,也是224人。
太子出行,排场可大了,前前后后跟着62个人,还有俩人专门打伞。他们的衣服都是梅红色的绣着双凤的罗衣,戴着金花的幞头,腰间束着金银打造的带子。所有随身的东西,像锣、痰盂、水壶之类的,也都用金银装饰。太子的伞是梅红色的罗绸做的,伞柄是金麒麟形状的;椅子是金镀银的圈,椅背上雕刻着两只嬉戏的麒麟,用红色的绒线系着。
在宫里宴请的时候,太子用的垫子是绣着金凤的罗绸,衣服也是绣着金兽的罗绸。在东宫办公,他坐的椅子是朱红色的,上面装饰着金银打造的兽衔,系着红色的绒线,椅背上是金色的团花。办公用的桌布是素色的罗绸,颜色都是梅红,擦脚的垫子也是梅红的。
前面引路的十个人,穿着皂色的衣服,头上裹着巾,腰间束着带子,都骑着马。牵马的官员有五十人,领头的穿紫罗袍,戴着素色的幞头,拿着银裹牙的杖;打伞的穿紫罗绸绣着芙蓉的衣服,戴着金花交脚的幞头;其他人穿紫罗绸绣着芙蓉的衣服,两边是黄色的绢边,都用金镀银的带子,幞头也一样。还有四个专门负责喊号子的。太子的伞是青色外面紫色的里子,伞柄是金镀银的;椅子是银圈的椅背。水壶、锣、痰盂都是银的。
郡王的牵马官员有三十个人,没出宫的有二十个;国公的牵马官员有二十个人,没出宫的有十四个。郡王引路的有六个人,国公的有四个人,没出宫的都减半。所有人的随从和物品,都按照一品官员的制度来配备。
四十个人,戴着幞头,穿着绣着蕉叶图案的紫色衫子,系着涂金的束带。皇妃每人用偏扇、方扇、团扇各十六把,其他嫔妃每人十四把,都是宫女拿着,宫女们戴着云脚纱帽,穿着紫色的四衤癸衫,系着束带,穿着绿靴子。每人一把大伞,各配两个撑伞的,撑伞的也穿着锦袄和幞头。大长公主的随从十二人,皇妹皇女十人,她们都穿着紫色罗缎绣着葵花图案的夹袄,戴着盘裹头巾和幞头,系着大大的银腰带,每人还拿着两根牙杖。其他的宗室女子,则根据和皇室亲疏远近,所穿戴的有所不同。伞的样式呢,皇太子的三位妃子用的是青罗面紫里衬,伞顶是金色的浮图;亲王、公主、王妃用的是金镀银的浮图,郡主、县主、以及夫人们用的是银色的浮图,这些伞都是青罗面紫里衬;至于其他大臣的妻子,她们用的伞就根据自己丈夫的官职品级来定。
总之,这场盛大的出行,从皇室成员到宫女,从伞的样式到服饰的等级,都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精细的礼仪规范。 每个人身上的衣着和配饰,都精准地反映了其在等级体系中的位置。
咱们先说说一品大员的排场,那可是相当气派!正一品的大官,比如三师、三公、尚书令,还有十个朱衣直省的官员(三公被称为直府),光随从就有六十个牵拢官,穿着紫衫帽,系着银偏带,手里拿着两对藤棒、三对骨朵、三对牙杖,还有六个人牵马,两个人打伞。此外,还有人抬着交椅、水罐、鐁锣、盂子、唾碗等等,这些人穿皂衫帽,系着涂金铜束带。(后面那些执事人员的服装都一样。)还有四个专门负责喊“喝”的。他们的伞是青罗紫里,伞顶还有银浮图装饰,相当讲究。从一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丞相、平章政事、都元帅、枢密使,直省官员也一样(枢密院称直院,用班祗人充当),随从五十个牵拢官,四个喊“喝”的。判大宗正,有十个引接人员和四十个牵拢官。大兴尹,前面有两对随从,其他都一样。这些一品大员的交椅都用银子包边,椅背用紫丝线结成图案。
正二品的大官,例如东宫三师、左右副元帅、尚书左右丞,直省官员八人,牵拢官四十人,喊“喝”的三个人,伞用朱红色的浮图。从二品的大官,比如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御史大夫,直省官员一样(御史台称通引,用皞使班祗人充当),牵拢官三十六人,喊“喝”的人数也一样。正三品的大官,比如东宫三少、元帅左右监军、殿前都点检、六部尚书、京城的留守、宣徽使、劝农使、翰林学士承旨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六个引接人员,二十个牵拢官。那些诸京都转运使、招讨使、诸路提刑使、各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和留守,牵拢官五十人。外地的官员,比如统军使、都运使、招讨使、副使、各府尹兼总管,牵拢官四十五人,公使七十人。从三品的大官,比如元帅左右都监、劝农副使、殿前副都点检、御史中丞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六个引接人员,十八个牵拢官,其中御史中丞的随从穿绯衫。外地的官员,比如运使、节度使,牵拢官四十人,各节镇、各部族节度使也一样,公使上镇七十人,中镇六十五人,下镇六十人。以上外地官员的服装和随从,除了招讨使、总管、部族节度使、群牧使等不需要自己负担粮草和人力的,都按旧例执行外,留守、统军、总管、都运使、招讨使、府尹、转运使、节度使的人力也按旧例,人数虽然多,但都不能超过四十人,都穿紫衫,系银带,坐银包边交椅,用银水罐、鐁锣、盂、碗、牙杖,骨朵和剑各两对,还有喊“喝”的,只有运使没有骨朵和剑。
正四品的大官,比如左右谏议大夫、国子祭酒、六部侍郎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八个引接人员,十二个随从。外地的官员,比如留守、统军都监、提刑副使,各有三十个牵拢官。从四品的大官,比如殿前左右卫将军、各猛安千户、亲王府尉、各京城的同知转运使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四个引接人员,十二个随从。外地的官员,牵拢官三十五人,公使上防御六十人,中防御五十五人,下防御五十人。正五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司郎中、翰林待制、太常少卿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八个随从。外地的官员,牵拢官三十人,公使上州五十人,中州四十五人,下州四十人。防御使、刺史、知军,以及京府统军司、节镇佐贰官员的随从,都穿紫衫,系角束带,坐直背银交椅,用鐁锣、盂子、唾碗、牙杖,伞用青表碧里青浮图。防御使、刺史、知军还用银包的骨朵和剑各一对,还有喊“喝”的,只有随路的副统军没有喊“喝”的。从五品的大官,比如六部郎中、侍御史、大理少卿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七个随从,侍御史的随从穿绯衫。外地的官员,各有十个随从。以上职事官都可以张盖。
正六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左右司员外郎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六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九个随从。从六品的大官,比如尚书六部员外郎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五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九个随从。正七品的大官,比如殿中侍御史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四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七个随从。县令,公使十人。都军,公使六人。从七品的大官,比如应奉翰林文字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四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六个随从。县令,公使十人。正八品的大官,比如大理评事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二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六个随从。从八品的大官,比如太常太祝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二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五个随从。正九品的大官,比如御药都监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 一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三个随从。从九品的大官,比如随殿位承应、同监等等,同品级的官员,各有 一个随从。外地的官员,各有 一个随从。尚书省、枢密院的令译史通事、六部、御史台及统军司的通事、诰院的令史、国史院的书写等职务,各有 一个随从。以上职官的人力和物品,不得僭越。外地官员的人力和服装,用本地的公款或赃罚款置办。
哎,古代官员出行,从亲王以下,身边跟着的仆从啊,那等级可是分得很细的,都有名号和数量限制。不过,那些穿朱衣的直省官员例外,他们不用带这么多人。
那些级别比较低的随从,首先一种叫“引接”,也叫“引从”,只有内宫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带;第二种叫“牵拢官”,内外官正五品以上的才能带;第三种叫“本破”,内外官正四品以下的都能带;第四种叫“公使”,外官正三品以下的可以带;最后一种叫“从己人力”,只有外官正三品,比如京都留守、大兴府尹这些级别的官员才能带。这“本破”和“牵拢官”的工作差不多,都是帮着官员处理公务;“公使”嘛,就是帮着官员处理公事;而“从己人力”呢,就是帮着官员处理私事的。
这五种随从啊,都是从射粮军里挑的。这射粮军可不是什么打仗的精兵强将,他们专门招募十七到三十岁之间,长得高大强壮的平民,发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当差。所以才叫“射粮军”。他们的头头呢,有将节、承局、什将等等称呼,最终都听从随路都兵马总管府的指挥。你看,金朝对臣下的礼遇,对使者的任用,是不是也继承了前朝的制度呢? “金之所以礼臣下、足任使者,其亦先代之遗法欤?”
外派官员,从己人力(也就是自己招募的人)算起,京城的留守、大兴府尹,一共五十个人。统军、都转运、招讨、按察使,各路兵马都总管,一共四十五个人。转运使、节度使,四十个人。提控使、各路群牧使、防御使,三十五个人。外派亲王傅师、同知留守、副统军、按察副使、各州刺史知军事,三十个人。同知都转运使事、副招讨、副留守、同知府尹兼总管、提举漕运司、各五品盐使,二十五个人。都转运副使、按察司签事、少尹、副总管、同知转运节度使事,二十个人。京都兵马都指挥使,十八个人。转运节度副使,十七个人。兵马都钤辖,十五个人。亲王府尉、各京留守总判官、同知防御使事,十三个人。警巡使、兵马副都指挥、同提举漕运司(正六品)、盐副使(从六品)、酒曲盐税使、同知州军事,十个人。
统军都转运司京府总管散府等判官、京推官,九个人。亲王府司马、招讨判官、赤剧县令、提举上京皇城兵马钤辖(正七品)、酒曲盐税副使、都转运判官、府推官、节度观察判官,八个人。京县、次剧县令、都巡检使、正将、府军都指挥使,七个人。司属令、亲王府文学、招讨司勘事官、各县令、警巡副使、知城堡寨镇(从七品)、盐判、同提举上京皇城、节镇军都指挥使、都巡河、同七品酒使、防御判官,六个人。市令、录事、赤剧县丞、副都巡检使、副将、都巡检、州军判官,五个人。
统军司知事、亲王府记室参军、司属丞(正八品)、酒使副、京县次剧县丞、各司使,四个人。大兴府招讨、按察司知事、京府运司节镇司狱、管勾河桥关度讥察官(从八品)、盐判官、漕运司勾当官、警巡判官、各县丞、市丞、司候、主簿、录事司判官、县尉、副都巡检、各巡检、巡河官(正九品)、酒使、各司副使,三个人。盐场管勾、防刺以下司狱、部队将、同管勾河桥、副讥察、司候判官、教授、统军按察司知法、军辖、各司都监、节镇以上知法,两个人。盐场同管勾、防刺以下知法、各司同监、统军按察司书史、统军司译书通事,一个人。
婆速公使,也从自己招募的人力中来,在附近的东京澄州招募汉人百姓充当差役。(指的是不是猛安谋克管辖的人。)合懒、恤品、胡里改、蒲与路这几个地方,都在各自管辖的猛安谋克的上中户里抽调差役,按照射粮军的标准发放钱粮,每年更换一次。部罗火、土鲁浑紥石合也是一样的。其他的诸飐和群牧官员,如果猛安谋克应该抽调本管辖户民充当人力,就从上中户轮流承担。
各位在朝廷内外兼职的官员,如果需要带随从,人手可以多给一些,其余的都要根据品级和种类来安排。亲王出行,带的人,都由兵马司安排;公主如果随驾出行的,就由她所属的部门安排人手;如果公主在外面,那就由当地州府安排人手。王府的随从人员、宰相府的牵马官和引路人员,每年轮换一次,其余的十个月也轮换,都用射粮军来补充。随驾出行的六品以下官员和各部门的办事人员,如果愿意自己安排随从的,可以,但要上报姓名给部门,原单位一年内不得占用他们。官员因为正常离职的,接送人员从他自己的随从里给一半;接送的人,都要从当地官府领到证明文件再行动,送回时也要把证明文件交回原单位,如果没有证明文件,可以先垫付,等查问清楚没有逃亡的情况后,再发放。致仕的官员,官职达到三品以上的,可以从自己的人手中分一半给他,不用自己出钱。如果官员去世了,需要送灵柩回家的,再减半给他安排人手;如果不到六十岁就致仕或被罢免的,就不给安排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