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段文字是古代宫廷仪式流程的记录,用现代汉语口语翻译,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补充。
第一部分:奏告仪 皇帝恭谢仪 皇后恭谢仪 皇太子恭谢仪
这部分简单直接,意思是说:先进行奏告仪式,然后皇帝、皇后和皇太子依次进行谢恩仪式。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先把事情汇报给皇上,然后皇上、皇后、太子轮流表示感谢。 想想看,这应该是某种重大事件之后,向皇帝汇报结果,并接受皇帝的嘉奖。
第二部分:荐新 功臣配享 宝玉 杂仪 奏告仪
这一部分信息量比较大,需要仔细分析。“荐新”指的是推荐新人,可能是新晋官员或者其他有功之臣。“功臣配享”指的是将功臣的牌位一起供奉祭祀,说明这次的事件跟功臣有关,可能是纪念功臣或者追封功臣。“宝玉”指代珍贵的物品,可能是祭祀用的贡品。“杂仪”指的是其他的各种仪式。“奏告仪”再次出现,可能是指最终的汇报仪式,或者说,整个流程中穿插着多次汇报。 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推荐新人,把功臣的牌位一起供奉,然后献上珍贵的宝物,再进行其他一些仪式,最后还要进行汇报仪式。 简单来说,就是隆重的祭祀和表彰仪式,既有对新人的肯定,也有对老功臣的追念,整个过程非常正式,仪式繁多。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充满了古代宫廷的仪式感。
皇帝登基后,凡是国家大事,比如加冕、受尊号、娶皇后、册封官员、巡视各地、征战讨伐、祭祀祖先、上谥号、修建陵寝等等,都要向天地神灵禀告。有时候就在一间屋子里简单地祭告,有时候则要遍告到祖庙,每次都要进行一次祭祀,并献上祭品。
自皇统年间开始,皇帝受尊号、册封皇后太子、举行大祭、将牌位迁入太庙、安葬、迁葬等大事,都要进行祭告;如果举行郊祀,还要向配享的帝室祭告。大定十四年三月十七日,皇帝下诏改换年号,命令左丞相良弼向天地告祭,平章守道向太庙告祭,左丞石琚向昭德皇后庙告祭,礼部尚书张景仁向社稷告祭,还派官员祭告五岳。
祭告的前两天,太庙的官员就要打扫庙内外,准备好告祭官员的座位。前一天,参与祭祀的官员就要开始斋戒。祭告当天提前三个时辰,礼仪官员带领太庙官员进入大殿,打开殿门,清扫地面,铺设席子,在北墙下摆放几案,摆设如同平时祭祀一样。礼仪官员带领祭祀官员,在殿门左侧摆放祭品,在右侧案上摆放祝文。香案和祭器都用席子垫着,每个座位左侧放一个盛放鹿脯的笾,右侧放一个盛放鹿臠的豆。酒尊一个,放在坫上,盖上勺和幂,放在殿上殿门左侧,朝北摆放,每位官员一瓶酒。在神位前摆放蜡烛。盥洗的器物摆放在横街南边稍偏东的地方。告祭官员的坐席设在殿下东阶南边,朝西,其他官员在其后稍南的位置。望燎台设在西神门外北边。
祭告当天还没天亮,礼仪官员就带领太庙官员、太祝、宫闱官员进入大殿,在台阶中间朝北面西站好,奉礼官高声宣读:“再拜!”完毕后,从西阶登上台阶,太祝、宫闱官员进入内室,将神主请出来放在座位上,程序和日常祭祀一样。然后引领告祭官员入座。礼仪官员上前,宣读:“有司谨具,请行事。”又宣读:“再拜!”在座的官员行礼,完毕后,礼仪官员引领告祭官员到盥洗处洗手,然后到神位前,插笏,跪下,上三炷香。执事者将祭品交给奉礼郎,朝西方向交给告祭官员。告祭官员接过祭品,摆放完毕后,执笏,俯伏在地,起身,退到户外座位,再次行礼。依次向其他神位行礼,程序同上。完毕后,回到座位。过了一会儿,引领告祭官员再次到盥洗处,读祝文,祝官跟在后面。到达位置后,朝北站立,插笏,洗净酒爵,然后交给执事者。执笏,走到酒尊处,朝西站立,拿起酒爵,执尊者揭开幂,斟酒,告祭官员将酒交给执事者。到神位前,朝北站立,插笏,跪下,用酒爵祭酒三次,执笏,俯伏在地,起身,退到户外座位,朝北站立等待,读祝文,完毕后,再次行礼。依次向其他神位行礼,程序同上。完毕后,读祝官和告祭官员都回到座位。礼仪官员宣读:“再拜!”在座的官员都再次行礼。然后引领告祭官员等人到望燎台,执事者将祭品和祝版放在燎台上,礼仪官员宣读:“可燎!”烧了一半柴火,礼仪官员宣读:“礼毕!”告祭官员等人退下。官员关闭庙门,将祝文埋在土坑里。
贞元四年正月,皇帝尊号加封。三天前,就派使者向天地奏告,在常武殿拜天台设坐席,昊天上帝居中,皇地祇居西稍后,行一献礼。
大定七年正月十三,皇上要接受尊号。三天前,皇上就派了皇子、大兴尹许王去祭告天地,又派宗正英王去太庙祭告祖宗。在平时祭天的那个地方,摆上了昊天上帝的神位,正南朝向;皇地祇的神位在西边稍微靠后一点儿,都摆上了坐垫、神位牌,还有香、酒、祭品等等。一共写了三块祝版,翰林院的人写好了祭告的祝文,写完之后,呈给皇上签字,签完字后交给礼部,再转交给宣徽院,同时还派了控鹤官用特制的箱子装着祝版,上面盖着黄色的绸布,跟着去祭祀的官员一起前往祭祀的地方。
祭祀的前一天,去祭祀的官员们就在祭祀的地方斋戒一天。祭祀当天一大早,宣徽院和太常寺的人就把祭祀用的东西都摆放好了。阁门舍人、太常博士各一人,引导祭祀的官员穿戴好衣服,依次入位。礼仪官员和舍人稍微往前站一点,喊:“各位官员准备好了,请开始仪式!”然后喊:“拜!”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礼仪官员先引导负责祭祀的官员各就各位。舍人、博士接着引导祭祀的官员去洗手、洗酒杯的地方,面向北站着,拿着笏板,洗手、擦手、洗酒杯、擦酒杯。拿着笏板,走到酒尊那里,拿着笏板,拿起酒杯,负责酒的官员举起酒杯上的盖子斟酒,祭祀的官员用酒杯从负责酒的官员那里接过酒,拿着笏板走到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的神位前行两次跪拜礼,每个神位上三次香,然后跪下献酒,献完酒后,把酒杯交给负责酒的官员,拿着笏板,俯伏在地,然后起身。负责念祝文的官员跪着念祝文,念完后,俯伏在地,然后起身。祭祀的官员行两次跪拜礼。祭祀完毕。
引导祭祀的官员等人都退回到原位,再次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走到焚烧祝版的祭台前,焚烧祝版,再行两次跪拜礼。烧到一半的时候,祭祀的官员以下的人都退下去了。
大定七年正月,皇帝世宗接受了新的尊号,仪式结束后,他恭敬地谢恩。
三天前,太庙的负责人带着手下的人,把太庙里里外外,包括摆设都打扫干净了。在太庙南门西边搭了个临时住所,摆放了十一间帐篷,里面准备了祭祀用的东西。殿中监的负责人检查了大次殿,又在始祖神位前面北边摆放了皇帝的牌位,又在牌位西南边稍远一点的地方摆放了饮福的器皿,还在神座前面摆放了随室祭拜用的坐垫。大乐令在殿上安排了登歌的乐队,宫县的乐队则在殿下。还在阼阶东南方向摆放了皇太后的座位,又在稍偏东一点的地方摆放了亲王的座位,宗室王公大臣们的座位则在他们后面。太尉、司徒以下的官员的座位安排在殿西阶的西边,他们面向东方,不同级别的官员座位也不一样。文武百官的座位安排在横阶的南边,面向东西。还在阼阶东边摆放了皇帝盥洗的用具,在西阶下横阶南边摆放了太尉盥洗的用具。斋郎的座位安排在东边文官的后面,其他的盥洗人员、奉礼人员、赞礼人员、大司乐、协律郎、大乐令等等,他们的座位安排都和往常祭祀一样。殿内殿外都摆放好了祭祀用的各种器皿,也和往常祭祀一样。
前一天,礼官和御史带着手下的人,检查祭祀用的牲畜,查看清洗的情况,一切按照惯例进行。
一大早天亮了,负责祭祀的官员、御史,还有太庙的官员、太祝官以及宫门官员,一起把神主请出来,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祭祀。负责仪仗的官员在应天门外列好了两千人的仪仗队,黄色的旗帜迎风飘扬。皇帝乘坐的御辇被抬进了应天门内。
下午三点左右,宣徽院的官员奏请皇帝去斋宿殿斋戒休息。文武百官也都各自到指定的地方斋戒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各卫队的士兵都按照各自的部署,在城门处列队站好。负责引导皇帝车驾的官员在殿阶下分列左右侍立,都穿着朝服。
通事舍人引导侍中去斋殿,侍中俯伏在地,跪着禀报说:“臣某某启奏,请皇上您下令。”说完后,侍中才起身。凡是侍中向皇帝奏事,都是这个程序。皇帝穿戴好通天冠和绛纱袍。一会儿,侍中奏道:“外面准备好了。”皇帝走出斋殿,登上御座。百官行完起居礼后,侍中奏道:“请皇上上辇。”皇帝上了御辇,准备出发,侍卫们维持秩序,一切按照正常的仪仗程序进行。
引导车驾的官员走在前面开路,到达应天门后,侍中奏道:“请皇上从御辇下来,登上御辂。”皇帝上了御辂,门下侍郎俯伏在地,跪着奏道:“请车驾启程。”说完后,门下侍郎才起身。凡是门下侍郎向皇帝奏事,也都是这个程序。车驾启动,侍卫们维持秩序,一切按照正常的仪仗程序进行。
到了应天门外,门下侍郎奏道:“请车驾稍作停留,命令侍臣上马。”侍中上前接受旨意,然后退回禀道:“可以。”门下侍郎退下,传达旨意说:“侍臣上马。”通事舍人接着传达:“命令侍臣上马。”引导车驾的官员分列左右开路,门下侍郎奏道:“请车驾启程。”车驾启动,喊着“警跸”,但没有鸣鼓吹乐。
负责典礼仪式的官员引导穿着常服的皇太子骑马来到庙宇的幕次,然后换上远游冠和朱红色的明衣,手持圭玉。通事舍人带领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在庙门外列队迎接。车驾到达庙门,侍中在御辂前奏道:“请皇上从御辂下来。”引导车驾的官员步行进入庙门稍偏东一点的地方,侍中奏道:“请皇上上辇。”皇帝上了御辇,伞盖、扇子以及侍卫都按照正常的仪仗程序进行。到达大次(祭祀场所),侍中奏道:“请皇上从御辇下来,进入大次。”皇帝进入大次。
首先,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着文武百官,从南神门东西偏门进入庙庭,文武官员东西相对站立。然后,礼仪官员引导太尉以下的官员到横街,面向北方行二拜礼,礼毕。接着,礼仪官员引导太尉到盥洗处,太尉插笏,洗手,擦手,拿着笏,到爵洗处,面向北方站立,插笏,洗涤酒器,擦拭酒器,并将酒器交给执事者。太尉拿着笏,从西侧台阶登上大殿,走到始祖尊彝(祭祀用的器皿)处,面向西方站立。执事者用酒器盛酒敬献给太尉,太尉插笏,拿着酒器斟酒,走到神位前,将酒洒在地上,礼毕。然后,太尉将空酒器交给执事者,插笏,俯伏在地,起身,走出殿外,面向北方,行二拜礼,礼毕。之后,按照同样的仪式祭祀随室(陪祀的场所)。仪式结束后,太尉从西侧台阶下来,回到原位。
礼仪官员引导司徒(古代官职)到供奉祭品的场所,并引导献祭的官员,包括负责奉献祭品的官员以及太官令(主管皇家饮食的官员),按照顺序从正门进入,宫廷乐队奏乐。走到大阶梯时,乐队停止演奏。太祝(祭祀官员)在阶梯上迎接,将祭品摆放在神座前。先献牛,再献羊,然后献猪,礼毕。礼仪官员引导司徒下阶梯,回到原位。典赞仪(负责典礼仪式的官员)引导皇太子,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引导诸位亲王,从南神门东偏门进入,走到铺有褥子的座位。礼仪官员引导中书侍郎、举册官等官员从西侧台阶登上大殿,走到始祖室前,东西相对站立。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引导侍中(皇帝的近臣)到祭祀场所,奏报:“请中严”(宣布仪式开始)。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过了一会儿,侍中奏报:“外办”(宣布仪式准备完毕)。侍中回到庙庭原位站立,皇帝准备从祭祀场所出来,礼仪使和太常卿(主管祭祀的官员)引导。礼仪使和太常卿引导时,博士(负责典礼仪式的官员)在前引路,他们俯伏在地,跪着奏报:“臣某赞导皇帝行礼。”俯伏在地,起身。
引导皇帝走到东神门,撤去伞和扇子,近侍跟随进入。殿中监(主管宫殿事务的官员)跪着献上镇圭(玉圭,象征权力),礼仪使奏报:“请执圭”。皇帝接过玉圭,宫廷乐队奏乐。奏报:“请诣罍洗位”(到洗涤酒器的场所)。到达后,乐队停止演奏。内侍跪着取来匜(古代盛水的器皿),起身,倒水。又有一位内侍跪着取来盘子,承接水。因为天气寒冷,预先准备了温水。礼仪使奏报:“请搢镇圭”(请皇帝插上玉圭)。皇帝插上玉圭,洗手。内侍跪着从盛放巾子的篮子里取来毛巾,起身,呈上,皇帝擦手,礼毕。奉爵官(负责献酒的官员)跪着献上酒爵,皇帝接过酒爵,内侍用匜倒水,另一位内侍跪着拿着盘子承接水,皇帝洗涤酒爵,礼毕。内侍跪着将毛巾呈上,皇帝擦拭酒爵,礼毕。内侍将盘子和匜收起,并将毛巾放回篮子。奉爵官接过酒爵。礼仪使奏报:“请执镇圭”。引导皇帝登上大殿,左右侍从根据人数而站,宫廷乐队奏乐。皇帝走到阼阶(大殿的台阶)下,乐队停止演奏。皇帝登上阼阶,登歌乐队奏乐。礼仪使引导,皇帝走到版位(皇帝站立的位置),乐队停止演奏。奏报:“请再拜”。奉礼郎(负责宣读礼仪的官员)赞:“皇太子以下在位群官皆再拜”。赞者传达旨意,大家都行二拜礼。
礼仪使引导,皇帝走到始祖尊彝处,乐队奏乐,到达尊彝处,乐队停止演奏。奉爵官将酒爵放在尊彝旁,执尊者举起酒尊上的幂(遮盖物),侍中跪着斟酒,礼毕。礼仪使引导皇帝走到版位,行二拜礼,礼毕。礼仪使奏报:“请诣始祖神位前褥位”。登歌乐队奏乐。礼仪使奏报:“请搢圭”(请皇帝插上玉圭)。跪下,奉爵官将酒爵交给奉酒官呈上。礼仪使奏报:“请执爵”。皇帝接过酒爵,两次敬酒,礼毕,将空酒爵交给奉酒官。礼仪使奏报:“请执圭”。俯伏在地,起身,乐队停止演奏。奉酒官将酒爵交给奉爵官。礼仪使奏报:“请诣随室”。仪式与上面相同。礼仪官员先引导司徒从西侧台阶登上大殿,站在饮福位旁边,斟酒献祭将要结束时,奉上胙(祭祀后分给人的肉),斟上福酒。太祝站在司徒旁边,献祭结束后,侍中也站在旁边。礼仪使奏报:“请皇帝诣版位”。面向北方站立,登歌乐队奏乐,到达位置后乐队停止演奏。中书侍郎跪着宣读祭文,礼毕,举册官将祭文放置妥当,礼毕。礼仪使奏报:“请皇帝再拜”。拜礼完毕,礼仪使奏报:“请诣饮福位”。登歌乐队奏乐。到达位置,太祝用酒爵斟上福酒,因为天气寒冷,预先准备了温酒,敬献给侍中,侍中接过酒爵,站着敬酒。礼仪使奏报:“请搢圭”。跪下,侍中拿着酒爵,面向北方跪着敬酒。礼仪使奏报:“请执爵”。三次敬酒。礼仪使奏报:“请饮福”。饮福完毕,将空酒爵交给侍中。礼仪使奏报:“请受胙”。司徒跪着将黍稷饭和肉用笾(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呈上,皇帝接过,交给左右侍从。司徒又跪着将胙肉呈上,皇帝接过,交给左右侍从。礼仪使奏报:“请执圭”。起身,行二拜礼,礼毕,乐队停止演奏。礼仪使引导,皇帝回到版位,登歌乐队奏乐,到达位置后乐队停止演奏。太祝依次将笾豆撤下,登歌乐队奏乐。撤下完毕,乐队停止演奏。奉礼官说:“赐胙”。赞者说:“皇太子以下在位群官皆再拜”。赞者传达旨意,大家都行二拜礼,宫廷乐队奏乐,一曲完毕后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后册封的前一天,她在偏殿斋戒。所有要参加祭祀仪式的内命妇也都得斋戒一天。第二天还没到凌晨两点,负责仪仗的人就已经把仪仗排好,摆放在皇后的车驾两侧。外命妇先从太庙的后门进去,内命妇和妃嫔们则在殿庭集合,行完起居礼后,宜徽使就奏报:“内廷准备完毕。”过了一会儿,又奏报:“外廷准备完毕。”皇后梳妆打扮好,穿上朝服,坐上肩舆,走近路到车驾那里。内侍就奏报:“请皇后下舆上车。”皇后上车后,内侍又奏报:“请启程。”车驾从元德门东侧的小门出去,内命妇和妃嫔们也从殿门外上车,经左掖门出去,一直到太庙门外,仪仗就停在门外,然后掉头朝南。内侍奏报:“请皇后下车升舆。”皇后下车后又上了肩舆,来到东神门外设好的幄次,放下帘子。内命妇和妃嫔们也下车,到各自的位子就坐。内侍引领外命妇到幄次前,行完起居礼后,也到殿庭各自的位子就坐。
过了一会儿,宣徽使来到幄次,宣读道:“行朝谒之礼。”帘子掀开,宜徽使在前引导,皇后走到殿庭阶下,朝西站到铺好的坐垫上。宣徽使宣读道:“再拜。”内外命妇都行二拜礼。宣徽使在前引导,皇后登上东边的台阶,走到始祖皇帝神位前的香案旁的坐垫上,宣徽使奏报:“请上三炷香。”又奏报:“再拜。”拜毕。宣徽使在前引导,依次祭拜献祖以下十室祖先,仪式都和刚才一样。宣徽使奏报:“礼毕。”引导皇后回到幄次。宣徽使奏报:“请皇后卸下朝服。完毕。”内外命妇回到幄次。过了一会儿,仪仗队按原路返回宫内,外命妇也退场了。内侍奏报:“请皇后上舆。”皇后走到车驾处,内侍奏报:“请皇后上车。”皇后上车后,内侍又奏报:“请启程。”内命妇们也上了车。到达元德门东侧的小门,内侍奏报:“请皇后下车升舆。”皇后下车后又上了肩舆,走近路返回宫内,内命妇们跟随入宫。
册封大礼完毕后,百官都上表祝贺,并向皇后送上贺笺。
一大早天亮了,东宫的官员们都穿着朝服,相关部门把仪仗和御辇摆放在左掖门外。太子戴着远游冠,穿着朱红色的朝服,上了轿子出发,到了御辇那里,下轿上了御辇。左庶子以下的官员夹在两旁侍奉。三位大帅、三位少帅骑马引导,其他官员也都骑马跟随。他们往东走,从太庙西侧的台阶绕到太庙正门,路上不鸣锣打鼓。到了太庙西侧偏门外面,太子下御辇步行进入,从东侧偏门进入幄次,换上衮冕。出来后,太子拿着圭,从南神东侧偏门进入太庙,宫廷官员和太常寺的官员都跟着。太子走到殿庭东阶的东边,朝西站着,典仪官高喊:“再拜!”拜完后,太子从西侧台阶上去,走到始祖神位前朝北拜两次,拜完后,依次到各个神室行礼,礼仪都和刚才一样。礼毕后,太子从西侧台阶下来,再次朝西站着等候,典仪官说:“礼毕!”然后从东神北侧偏门出来,去其他庙宇行礼,礼仪都和刚才一样。礼毕后,回到幄次,换回远游冠和朱红色的朝服。出来后,步行到太庙门外,上了御辇,过了太庙门后才鸣锣前进。到了左掖门外,下御辇,上了轿子回宫。将士们都回到各自的营房。第二天,太子在东宫接受群臣的祝贺,仪式和元旦受贺一样。
天德二年,皇帝下令有关部门商议并推荐新的祭祀礼仪,按照典礼规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让太常卿主持祭祀仪式。正月,祭祀鲔鱼,明昌年间用牛鱼,如果没有牛鱼就用鲤鱼代替;二月,祭祀雁;三月,祭祀韭菜,配以鸡蛋和葑;四月,祭祀冰;五月,祭祀荀子和蒲,配以含桃;六月,祭祀猪肉和小麦仁;七月,尝雏鸡,配以黍和瓜;八月,祭祀芡实、菱角和栗子;九月,尝粟和稷,配以枣和梨;十月,尝麻和稻,配以兔;十一月,祭祀麕;十二月,祭祀鱼。这些都按新的礼仪执行了。
大定三年,有关部门说:“每年太庙五次祭祀,如果每次都荐新,似乎有点太多了。建议在每次祭祀的月份,把应季的祭品添加到笾豆中一起祭祀,这样符合古人‘祭祀不宜过多’的原则。”皇帝批准了。(牛鱼的样子像鲔鱼,是鲔鱼的一种。)
1189年(明昌五年)十月,丙寅日,朝廷决定让欢都、冶诃、劾者、盆纳、拔达这几位大臣跟世祖皇帝一起在太庙接受祭祀。
1190年(天德二年)二月,太庙举行大祭祀,相关部门准备上报要一起祭祀的功臣名单,皇上决定选撒改、辞不失、斜也杲、斡鲁这几位。阿思魁呢,就让他在太祖皇帝的牌位东边一起祭祀。粘哥宗翰、翰里不宗望、阇母娄室、银术可这几位,则在太宗皇帝的牌位西边一起祭祀。
1191年(大定三年)十月,又一次大祭祀,又把斜也、斡鲁、撒改、习不失、阿思魁放在太祖皇帝那儿一起祭祀,宗望、阇母、宗翰、娄室、银术哥则放在太宗皇帝那儿一起祭祀。后来,这些功臣的祭祀顺序改了好几次。
大定八年,皇上命令把功臣的画像画到太祖庙里去。相关部门按照祖宗的辅佐大臣、功劳大小、官职高低,把名单报了上来。最后确定:左边墙上画的是撒改、宗望、斡鲁、宗弼、娄室、阇母、阿离合懑、刘彦宗、韩企先、习失;右边墙上画的是宗翰、杲、习不失、完颜希尹、宗雄、银术哥、完颜忠、完颜撒离喝、斡鲁古、纥石烈志宁。
大定十六年,把宗弼的画像移到斡鲁画像的上方。大定十八年,把习失的画像撤掉了,把蒲家奴的画像放在阿离合懑画像的下面。大定二十二年,又增加了辽王,然后是斜也、撒改、宗干、宗翰、宗望的画像,其他的按照顺序排列。
到了明昌四年,金朝皇室成员的排位终于确定下来了。东边走廊上,站着:皇叔祖辽智烈王斜也杲、皇伯太师辽忠烈王宗干斡本、皇伯太师右副元帅宋桓肃王讹鲁补宗望、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毅武王习不失、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贞宪王颜谷神希尹、太傅楚威敏王谋良虎宗雄、开府仪同三司燕京留守金源郡襄武王完颜银术可、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明毅王完颜忠阿思魁、金源郡庄襄王杲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里古庄翼,特进完颜习失威敬、太师尚书令淄忠烈王徒单克宁、太师尚书令南阳郡文康王张浩。
这些人,个个都是金朝的顶级大佬,什么皇叔祖、太师、元帅、王爷,头衔一个比一个响亮,地位一个比一个高。这排位可不是随便排的,都是经过仔细考虑,认真安排的,这可是金朝的一件大事。
西边走廊上,站着的又是另外一批重量级人物: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忠毅王撒改、太师秦桓忠王粘罕宗翰、皇伯太师粱忠烈王斡出宗弼、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刚烈王斡鲁、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庄义王完颜娄室、皇叔祖元师左都监鲁庄明王阇母、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阿离合懑、开府仪同三司豫国襄毅公蒲家奴昱、开府仪同三司兖国英敏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简懿公韩企先、太保尚书令广平郡襄简王李石、开府仪同三司右丞相金源郡武定王纥石烈志宁、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义、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右丞相莘国公石琚、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徒单合喜、参知政事宗叙。
这西边走廊的阵容,也丝毫不逊色于东边,丞相、太保、王爷,各个都是朝廷里的顶梁柱。 这名单上,既有皇室宗亲,也有功勋卓著的武将和文臣,都是金朝当时的权贵。 每一朝代表一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可是正式的官方安排,写成了命令,正式执行。
古代皇帝祭祀的时候,会在朝廷上摆出八种珍宝和从其他国家获得的珍宝,意思就是展示一下咱们国家实力雄厚,好好守护着呢! 这些从辽国和宋朝得到的宝贝,还有咱们自己做的宝贝,我都给记录下来了。
从辽国得到的宝贝,玉器四件,金器两件。玉器分别是:“通天万岁之玺”一枚,“受天明命惟德乃昌”之宝一枚(这两个都是三寸见方),“嗣圣”宝一枚,还有一个御用的印章,印文看不清了。金器是:“御前之宝”一枚,“书诏之宝”一枚,这两个金印都是辽国刚开始用的。
从宋朝得到的宝贝就多了,玉器十五件,金器七件,印章一枚,金镀银器五件。玉器里,有一枚“受命宝”,是从咸阳得到的,长三寸六分,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秦朝的传国玉玺,白玉做的,龙形的印纽。还有一枚传国宝,也是龙形的印纽;还有一枚镇国宝,两面都是碧绿色,上面写着“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还有好几枚“受命宝”,上面都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此外还有“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皇帝恭膺天命之宝”(这个有两枚)。这些都是四寸八分长,龙形的印纽。“御书之宝”有两枚,一枚龙形印纽,一枚龙形印纽。“宣和御笔之宝”一枚,龙形印纽。
金器和印章里,有“天下同文之宝”一枚,龙形印纽;“御前之宝”两枚;“御书之宝”一枚;“宣和殿宝”一枚;“皇后之宝”一枚;“皇太子宝”一枚,龟形印纽;“皇太子妃”印一枚,龟形印纽。金镀银器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一枚,“天下合同之宝”一枚,“御前之宝”一枚,“御前锡赐之宝”一枚,“书诏之宝”一枚。
除了这些,还有宋朝内府的三十八个图书印章。(印章的名字分别是:“内府图书之印”一枚、“御书”三枚、“御笔”一枚、“御画”一枚、“御书玉宝”一枚、“天子万年”一枚、“天子万寿”一枚、“龟龙上珍”一枚、“河洛元瑞”两枚、“云汉之章”一枚、“奎璧之文”一枚、“华国之瑞”一枚、“大观中秘”一枚、“大观宝篆”一枚、“政和”一枚、“宜和”三枚、“宜和御览”一枚、“宣和中秘”一枚、“宣和殿制”一枚、“宣和殿宝”一枚、“宣和书宝”两枚、“宣和画宝”一枚、“常乐未央”一枚,古文印两枚,“封”字印四枚,一共三十五面,这些印章的印材有玉的。其中“封”字印一枚和“御画”印一枚是用玛瑙做的。“政和御笔”一枚是用水晶做的。) 此外,还有玄圭一件,白玉圭十九件。
咱们大金朝的这些印章啊,都是自己做的。一开始呢,用的都是辽朝留下来的宝贝。到皇统五年,才开始铸造金印,一个是“御前之宝”,另一个是“书诏之宝”。
大定十八年,弄到一块上好的玉,就下令做了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印章直径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上面的盘龙纽,高和厚都是四寸六分。二十三年,又铸了个“宣命之宝”,直径四寸二厘,厚一寸四分,纽高一寸九分,字刻得有两分深。
然后呢,就让有关部门讨论一下这些印章应该怎么用。他们汇报说:现在咱们收着的那八个宝贝印章,还有皇统五年造的“御前之宝”,给宋国送国书或者平常的奏章就用它;“书诏之宝”呢,给高丽、西夏送诏书或者颁布诏令就用它。“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个,得再讨论讨论怎么用。现在新铸的金印,应该先用来进献给皇帝;一品官员和王公妃子用玉印,二品以下的官员用金“宣命之宝”。
另外,还有一个“礼信之宝”,用的是铜,每年给三国送礼的时候用来封缄礼物,到了明昌年间,又改用银子做了。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妃的印章,还有皇太子和守国(亲王)的印章,这些都是金的。
大定二十四年,皇太子的金印,是龟纽的,有关部门定了印文是“监国”,皇上觉得不对,把“监”改成了“守”,比亲王的印章,宽和长都多加了一分。
大定三年八月,领导们开会讨论祭祀用的牲畜。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间祭祀用的房间都要准备一头牛犊、一只羊和一只猪;《五礼新仪》又加了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跟唐宋一样,但实际执行的时候不用“太牢”(最丰盛的祭品),祭祀功臣的时候每位用两只羊,酒一共二百一十瓶。后来规定减少祭品,统一用一头牛犊,两间房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一百瓶。大家觉得这样祭祀规格太低了,不够隆重。所以,建议祭祀功臣按照天德年间的标准,祭祀祖庙按照宋朝的标准,再加上鱼。但是,每间房一头牛犊是不是太多了?
皇上觉得每场祭祀都用一头牛犊太浪费了,就下令每场祭祀共用一头牛犊,羊和猪照旧。九月五日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需要准备五十斤鹿肉、三十五斤獐肉和十四只兔子做成肉酱。可是贞元年间和正降年间都禁止打猎,所以只能用羊肉代替。这跟古礼不一样,皇上就下令恢复古制。
大定十年正月,皇上问大臣们:古代祭祀用牛,后来有没有改过?查查典籍,汇报给我。官员们查阅后回复说:从周朝开始,一直到唐宋,大型祭祀活动都用牛。唐朝《开元礼》规定,每间祭祀用的房间都用一套“太牢”,到天宝六年才开始减少用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犊。宋朝的《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官员代祭就不用了。宋朝开宝二年,诏令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犊,其他大型祭祀都用羊和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相当于一头牛犊。现在三年一次的大型祭祀是皇帝亲自祭祀,非常隆重,每间房用一头牛犊,以后恐怕很难再减少了。
所以,皇上决定:平时祭祀和祭祀社稷照旧,皇帝亲自祭祀祖庙共用一头牛犊,官员代祭就不用了。
大定十二年十月,举行大型祭祀,由代理官员主持,皇上下令共用三头牛犊。大定二十二年十月,皇上再次下令,大型祭祀共用三头牛犊,官员代祭可以用鹿代替。大定十九年,祭祀昭德皇后庙,不用牛犊。
公元1189年,章宗皇帝登基。礼部官员们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祭祀祖先到今年正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四月不能举行禘祭。根据《公羊传》记载,闵公二年‘在庄公死后三年才举行吉礼祭祀,说“吉”是因为三年丧期已过,还没到三年是不行的’。注解是:‘禘祭和祫祭都按照先君的年数来算,朝聘则按照当今君主的年数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遇到禘祭就举行禘祭,遇到祫祭就举行祫祭。’按照惯例,应该在辛亥年(1181年)举行大祥之祭,三月举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了,那么四月一日就是初吉,正赶上孟夏禘祭的时候,可以举行亲祭。”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建议。可是,等到日期到了,因为孝懿皇后去世,所以就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来禀报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都已祔庙三年了,还没能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今年冬天举行祫祭,皇上您看起来像是还在守丧期间就操办喜事,这在《春秋》里会被批评为操之过急,恐怕冬天举行祫祭不太合适。但是,《周礼》上说,天子如果遇到悲伤的事,春官就可以代为处理祭祀事务。可是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祔庙以来,您还没亲自去祭奠过,怎么能让官员先代为处理呢!况且以前代为处理祭祀事务的,只限于一般的祭祀,现在我们请求按照旧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祭就祫祭,该禘祭就禘祭。您在明昌四年四月一日结束守丧,那时再行禘祭。”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明昌三年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需要一头小牛犊。钦怀皇后祔于明德庙,按照大定三年祫祭的惯例,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不用小牛犊。”皇帝下令钦怀皇后的祭祀也用小牛犊。皇帝接着问起祭祀时的行礼次数,右丞韦绚详细地回答了。皇帝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祀的次数,而且不立祭位,现在就按照礼制来办吧。”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上朝祭祀,先到正殿,对着神位先拜两次。然后再次到正殿,又拜两次。祭祀完毕,回到正殿,再拜两次。回到偏殿,行献酒礼时,洗净双手后,到正殿,先拜两次。献酒完毕回到正殿,再拜两次。最后把祖先的祭文放在正殿西南角,读完后,又拜两次。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地方,先拜两次,饮酒完毕再拜两次。一共拜了十六次。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李革为修奉太庙使,七月吉日亲自祭祀,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礼仪进行,第一次到正殿拜两次,晨祭和献酒时每个位置都拜三次,饮福时拜五次,总共拜了七十九次。如果把祭祀扩展到五座祧庙,那就得拜一百九十次了。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献酒奠爵后的拜礼次数,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拜了。但是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下令礼官把拜礼次数减少到十六次。另外,皇帝在散斋的四天里要在别殿斋戒,在正式祭祀前的三天里要在太庆殿斋戒,现在国事繁忙,可以考虑减少到斋戒两天,正式祭祀前一天。皇帝说:“拜礼次数就按照大定年的规定来,其他的都按你的奏章执行。”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按照世宗皇帝十六拜的礼仪进行祭祀,我和太常寺的官员一起商定祭祀的仪注,我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皇帝祭祀的典礼,都有通拜和随位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进行奉安祭祀时,也一共拜了七十二次,每座庙宇拜五次,合计七十二拜。到了大定六年禘祭时,才下令礼官减少到十六次,但七十二拜的仪注仍然保留,其用意也可见一斑。大概是建国初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才权宜之计,修改了通拜的次数。现在陛下初次祭祀奉安,就马上采用这个制度,这就意味着对其他神位都没有拜礼了,这是我的第一个疑问;大定年间有十二座庙宇,姑且按照十六次拜礼来进行,还可以接受。现在有十七座庙宇,拜礼次数反而减少了,这是我的第二个疑问;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正殿前读祖先那一室的祭文。祭祀本来就有祝辞,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中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的方式也不同,而只读一卷祭文,其他的都空着,恐怕在礼仪上不太妥当,这是我的第三个疑问。先王的礼仪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执行,不能只看多寡,只要合适就行。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拜的礼仪。初次祭祀时拜两次,晨祭一共拜四次,每个庙宇献酒读祝文完毕后拜两次,饮福拜四次,这看起来比较合适。”皇帝同意了,于是决定按照十二座庙宇的祭祀礼仪进行禔享。
又因为五座祧庙和始祖庙容纳不下,就只在庙宇门外东西两侧各列一排,西侧为上。缺少的神主牌位,在祭祀前三天在庙里赶制,在祭祀当天丑时之前写好,然后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主到太庙的幄次。辛酉进行祭祀,采用四十四拜的礼仪,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比较简朴,十七座庙宇只用三头牛犊、九只羊和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卤簿仪仗,祭祀完毕骑马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