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太祖忌日那天,皇帝走到灵位前站定,拜了两拜。然后稍微往东边移一下,面向西边,走到香案前,又拜了两拜。上完香之后,回到原位,再次拜了两拜。进献食物、茶水,辞别神灵,都是拜了两拜之后才退下。
大定二十一年五月十二日,睿宗忌日,有关部门重新制定了祭祀礼仪。前一天,宣徽院在天兴殿门外稍西的地方搭起了御帐。到第二天早晨天亮的时候,太子、亲王和百官都穿着朝服,在衍庆宫门外列队等候,迎接皇帝。皇帝骑马来到衍庆宫门外下马,两个宣徽使在前面引导,步行进入宫门稍东的地方。皇帝乘坐辇车,伞盖、扇子、侍卫都跟平常一样,来到天兴殿门外稍西的地方。皇帝下辇车,进入御帐,帘子放下,典赞仪引领太子,阁门引领亲王、宰相和四品以上官员从侧门进入,到达殿庭,左右分列站好,两个宣徽使引导皇帝从天兴门正门进入,从东边的台阶登上大殿,走到灵位前站定。太子以下的官员,五品以上的官员在殿内列队,五品以下的官员在殿门外列队。宣徽使奏道:“请皇帝先拜两拜。请到侍奉神灵的位子站立。”等到有关部门摆好香案和酒桌后,奏请皇帝到灵位前,又拜了两拜,三次上香、献酒,回到原位,再拜两拜。之后,太子以下的官员都陪着拜。然后又奏道:“请到稍东边的侍奉神灵的位子站立。”典赞仪引领太子上殿到灵位前,先拜两拜,献酒后又拜两拜,然后回到灵位前。接下来,阁门引领献祭的官员赵王上殿行礼。宣徽使奏道:“请皇帝到灵位前。”又拜了两拜。太子以下的官员都拜了两拜。仪式完毕,百官按照之前的顺序列队站立。皇帝走出殿外,进入御帐,帘子放下,换衣服。然后引领太子以下的官员出宫门外列队等候。皇帝乘坐辇车,到宫门稍东的地方下辇车,步行出宫门外,骑马回宫,引导的官员和侍卫都跟来时一样。太子以下的官员,等到皇帝的车驾走远了才退下。
大定五年,有奏章上报说:“太祖忌日,衍庆宫的祭祀只用素食,京城里所有太祖画像的地方都一样。此外,每月朔日和望日都要举行朝拜仪式。”第六年,有关部门奏报说:“太祖皇帝忌日,皇帝亲自主持祭祀,百官陪祭。现在皇帝巡幸在外,应该由宰相为首,率领百官到衍庆宫行礼。”皇帝准奏了。第十六年,皇帝下令:“世祖、太宗忌日,祭祀仪式一样。”十八年八月,太祖忌日,世祖、太宗的祭祀同时在一个地方举行,有关部门说:“历代没有一个圣人的忌日让其他圣人一起祭祀的典例。”正在讨论的时候,皇帝下令派太子,独自一人去行礼,以及其他的祭祀功臣。第二十六年,因为内外祖庙不一样,所以制定了新的规定:“太庙每年五次祭祀,山陵在朔日、望日、忌日和节庆日祭祀,都按照前朝的旧例,此外,衍庆宫自古以来皇帝巡幸时,遇到祖宗忌日百官都要行礼,并且到京师祖庙在节庆日、忌日、朔日、望日祭祀,虽然没有典故可以参考,但恐怕应该沿用旧例,以表达对祖宗的崇敬之意。”皇帝准奏了。
大定二年的时候,有关部门打算上奏说,闵宗没有儿子继承香火,应该另外给他建一座庙,平时祭祀的时候,不用像对宗庙那样隆重,就用“武灵”作为他的庙号。他们还上奏说:“唐朝设立的别庙,不一定要建在太庙的院墙里面。现在武灵皇帝又不是宗庙祭祀的对象,也不参加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所以他的庙就打算建在太庙东墙外的空地上。”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十四年,武灵皇帝的庙建好了。 同时,追封武灵皇帝的皇后为孝成皇后,所以这座庙也叫孝成庙。十五年三月戊申日,隆重地将武灵皇帝和悼皇后安葬入庙。 前一天,按照规定,先向太庙的十一座殿宇和昭德皇后庙进行了奏告,其他的仪式都跟昭德皇后庙的祭祀仪式一样。四月十七日,在夏至祭祀太庙的时候,同时也在武灵皇帝庙进行祭祀。皇帝还任命宗正英王爽代理太尉,担任初献官;兵部尚书代理司徒,担任亚献官;大理卿天锡代理太常卿,担任亚献官;大兴少尹高居中代理光禄卿,担任终献官。从那以后,每年都要对武灵皇帝庙进行五次祭祀。
十七年十月,举行大规模的太庙祭祀活动(祫享)。有人提出:“查阅唐朝的典礼记载,祭祀孝敬皇帝的庙宇时,要用庙舞、宫县(一种乐器)和登歌(一种祭祀歌曲),而让皇帝的庙宇,即使到了禘祫(一年一度的大祭祀)的时候,每月只祭祀一次,只用登歌,礼制上有所不同。现在武灵皇帝的庙宇和太庙的规模不一样,难以摆放宫县和乐舞,乐器也缺少,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参照唐朝让皇帝的祭祀典礼,只用登歌,其他的祭祀用品,比如祭祀用的牲畜、酒器、祭器等,都和太庙的一座殿宇的祭祀规格一样。另外,我们查阅以前的祭祀记录,每次大规模祭祀,每座殿宇都要用一头小牛犊,负责祭祀的官员一共用三头小牛犊。现在又增加了武灵皇帝的庙宇,是不是应该按照之前的规定,继续用三头小牛犊,或者增加牛的数量呢?” 这件事上奏后,皇帝下令说:“太庙和武灵皇帝的庙宇,一共用三头小牛犊;武灵皇帝庙的祭祀音乐,就用登歌;派人去奏告,按照奏章执行。”
大定十九年四月,武灵皇帝的牌位被迁入太庙,他原来的庙宇就被拆除了。
大定二年,官方参考唐朝的制度,决定为昭德皇后单独修建一座庙宇,计划在太庙内垣东北角动工。皇帝批准了这个计划。
三年十月七日,太庙举行大祭祀,同时追封睿宗皇帝和昭德皇后,并制作了他们的神主牌位,送到殿庭祭拜完毕后,将昭德皇后的神主牌位放在祖姑钦仁皇后的左边,祭祀结束后,再把神主牌位送回她原来的庙里。十二月二十一日,腊祭的时候,礼官说:“按照唐朝的礼制,别庙的祭祀仪式和太庙一个房间的仪式是一样的,但现在担心的是,等这个庙的祭祀结束,天都亮了,所以请另外派官员来主持祭祀。”皇帝同意了。后来因为庙宇规模太小,又在太庙的东边另建了一座庙。
十二年八月,新庙建成了,正殿三间,东西两边各空出来半间,把两间合用作一个祭祀空间,在西边一间西墙上设置了存放祭品的房间。庙里设置了一个便门,与太庙相通。原来的庙宇就改成存放册宝的殿宇,而原来的存放祭品的房间则被拆除了。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向太庙报告,祭祀告别旧庙。二十三日,举行神主牌位迁移仪式,沿用之前大祭祀时使用的仪式。相关部门建议应该使用仪仗队,但考虑到庙宇距离不远,就商量着简化仪仗,只安排两人清道,两人打扇,八名职员,二十六名衙役(共十三排),由供奉官员充当。然后是轿子,十六名轿夫,两人打伞,十四人打扇(共七排),再加四人打方扇,六名职员,十对烛笼,抬轿的官员穿着锦缎衣袍。还让皇太子率领百官参加仪式。迁移神主的前一天,参与仪式的官员都在祠堂斋戒住宿,并练习仪式流程。负责仪式的官员检查祭品,太庙的官员带领手下人员打扫庙内外。礼仪官员安排皇太子坐在西边面向东的位置,负责仪式的官员站在皇太子身后靠近南边,面向西,按照品级依次站立。监祭官员站在殿西台阶下,面向东。亲王和百官则在庙庭站立,面向北,西边为尊。还在神位右边摆放了祝案,左边摆放了祭祀用的器皿,每个器皿都加上了勺子、盖子和底座。还摆放了祭祀用的器皿,都用席子垫着,左边一个盛放鹿脯的笾,右边一个盛放鹿臡的豆。还在横街南边稍偏东的地方设置了盥洗和洗爵的地方。罍在洗涤用具的东边,加上了勺子。篚在洗涤用具的西边,朝南摆放,里面装着毛巾。执掌罍和篚的人站在它们后面。太庙的官员还在室内北墙下,门内面向南的地方设置了神位。还摆放了一张直几、一张黼扆、一张莞席、一张缫席、两张次席、一张紫绫厚褥、一张紫绫蒙褥和帐篷等,这些物品都和旧庙的仪式一样。还在西神门外北边设置了望燎台,在望燎台北边堆放了燎柴,并在望燎台预先挖好了埋祝文的地方。相关部门在旧庙门外列队等候。迁移神主当天未明两刻钟,相关部门将方扇和烛笼送到旧庙殿门外,在殿阶下南边摆放了一顶轿子和一把伞。天亮后,皇太子穿着朝服骑马前往,宫中官员跟随护送,到庙门外下马步行进入庙门,到达幕后。接着引领亲王和百官穿着常服进入庙门,在殿庭面向北,西边为尊,依次站好。然后引领皇太子到百官前面,在空出的位置站立,赞者说:“再拜。”大家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宫闱令上殿,捧着昭德皇后神主放到座位上,赞者说:“再拜。”大家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引领内常侍面向北俯伏跪下,奏道:“请将昭德皇后神主迁移到新庙,请下轿上殿。”奏毕,俯伏,起身。捧着几案的内侍先将几案跪着放到轿子上,宫闱令接过神主,内侍在前引领,跪着将神主放到轿子上的几案后面,盖上红罗帕。内常侍以下的人分左右两边在前引领,皇太子从旧庙步行走在最前面,亲王其次,百官分左右两边跟随在后面,仪仗队护送,到达新庙殿前,面向北。内常侍在轿子前面俯伏,起身,跪着奏道:“请下轿上殿。”内侍捧着几案在前,宫闱令接过神主上殿,放到座位上。礼仪官员引领皇太子以下亲王百官进入殿庭,面向北,西边为尊,依次站好,皇太子在空出的位置站立,礼仪官员赞道:“再拜。”大家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又赞道:“仪式官员各就各位。”礼仪官员引领皇太子到西边面向东的位置站好。礼仪官员稍稍上前赞道:“仪式官员准备完毕,请开始仪式。”然后引领皇太子到盥洗处,面向北,插笏,洗手,擦手,执笏。到洗爵处,面向北站立,插笏,洗爵,擦拭爵然后交给负责仪式的人。执笏,起身,到酒尊处,面向西站立,负责仪式的人将爵交给皇太子,插笏,执爵。负责仪式的人举起幂斟酒,皇太子将爵交给负责仪式的人,到神位前面向北,插笏,跪下。负责仪式的人将爵交给皇太子,执爵三次祭酒,将爵放到坫上,插笏,俯伏,起身,稍作停留。然后引领太祝和举祝官到读祝的地方,面向东北,举祝官跪着举起祝版,太祝跪着读祝文,读完后,将祝文放在案上,俯伏,起身。举祝官都退后站立,面向北。赞者说:“再拜。”皇太子行了两次跪拜礼,下台阶回到原位。举祝和读祝的官员随后回到原位。礼仪官员说:“再拜。”在场的人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宫闱令将神主放到室内,赞者说:“再拜。”大家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仪式结束,退下。署令关闭庙门,将祝文埋在预先挖好的坑里,仪式用品都归还相关部门。
十一年,郊祀前一天的朝祭,与太庙同一天进行,演奏登歌乐,行三献礼,由相关部门负责。二十六年,下令在太庙内另建昭德皇后影庙。相关部门说:“应该建三间殿宇,南面一屋三门,围墙用砖砌成,外墙设灵星门一座,神厨和西厢房各三间。但是礼制中没有在庙中另建影庙
大定二十五年七月,上面的人说,按照唐朝的规矩,要给过世的太子建庙,还得安排人祭祀。计划在法物库东边建一座三间的大殿,南墙和外墙也都各建三间,东西两边各建一间,并各设一个门,门上要立九根戟。还打算建斋房和神厨,具体地方大小就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皇上又下令说,既然太子庙里要安放神主牌位,那还得另外建一座影殿。
于是,有关部门就规划好了庙宇的样式,在已经建好的庙的西边稍稍偏中间的地方,用砖砌起围墙,里面建一座三间影殿。影殿南面建三扇门,围墙用砖砌成,没有角楼,也没有东西侧门。外墙正南方建一个三扇门,左右两边各建二十间的廊房,神厨和斋室各建两座三间房。同年十月,庙宇建成了。十一号那天,安放了神主牌位;十四号那天,把太子的画像也移过去了。神主牌位用栗木做的,按照唐朝的规矩,诸侯用的神主牌位是一尺长,把太子的谥号刻在背面。
省部级官员派人到庙的西南角,面向北方搭了个帐篷,监督神主牌位的制作,在举行仪式的前一天就把牌位做好了。当天晚上,负责安放神主牌位的人,用箱子装着,盖上帕子,小心翼翼地把神主牌位送到写谥号的帐篷里。第二天凌晨一点钟之前,写谥号的人、典仪官和祭祀官员都到了帐篷,写谥号的人先去洗漱台洗手,然后,负责安放神主牌位的人先用香汤把神主牌位洗干净,再用丝巾擦干。写谥号的人在铺好的褥子上,在神主牌位背面写上“宣孝太子神主”的谥号,用墨书写,再用光漆描摹,写完后交给负责安放神主牌位的人,那人用箱子装着,盖上梅红色的丝帕,再垫上白色的丝帕,送到座位上放在箱子里,然后放下帘子,侍卫按照规定的礼仪站好。等到典仪官伏地跪下请求后,才抬着神主牌位,打着伞,拿着扇子,前往神位。引导和侍卫的礼仪都比昭德庙的简单一些。
关于祭祀的仪式,有关部门说,应该按照祖庙的规矩,一年四季都要祭祀。初献由皇孙皇族来进行,亚献由皇族或五品以下的官员来进行。祭祀时要演奏登歌,现在减少到二十五人。接神的时候用无射宫的乐曲,升降祭品的时候演奏夹钟乐曲。祭祀用的羊和猪各一只,笾豆各八个,簠簋各两个,登铏各一个,其他的祭品也相应减少。
大定二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上面又报告说:神主庙的祭祀用的牲畜和乐器由当地官府提供;影庙的祭祀则由皇孙负责。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