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5年,皇帝下令,把上京护国林神封为“护国嘉荫侯”,给他穿戴七旒冕冠和五章纹饰的衣服,还赐予信圭(一种玉圭),派人去庙里,用隆重的三献之礼祭祀他。祭文是这么写的:“蔚彼长林,实壮于邑,广袤百里,惟神主之。庙貌有严,侯封是享,歆时蠲洁,相厥滋荣。”从那以后,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上京的官吏都要去庙里上香,这还成了规定。

公元1179年,有人跟皇帝说:“泸沟河水涨得厉害,冲毁了老百姓的田地,请求给河神封个官号,建个庙。”主管礼仪的官员说,这在以前的祭祀典礼记录里没见过,不好办。后来,皇帝还是破例封河神为“安平侯”,并建了庙宇。到了1187年,皇帝下令,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当地县长去庙里祭祀,并且把这当成一项制度执行下去。

公元1177年,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说:“阳武县黄河神圣后的庙,应该按照唐朝仲春祭祀五龙祠的规矩来办。”1187年正月,尚书省又上奏说:“郑州河阴县圣后庙,以前黄河水患严重,老百姓多次祈祷,都灵验了,庙宇也加封过庙额。这次又祈祷,河水就平静下来了,请求皇帝加封圣后。”皇帝同意了,特地加封圣后为“昭应顺济圣后”,庙的名字也改成了“灵德善利之庙”。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当地县长去庙里祭祀,同样也成了制度。

这地方以前叫旺国崖,咱们太祖皇帝打辽国的时候,曾经在这儿驻扎过。大定八年五月,改名叫静宁山,后来在这儿修了庙。

明昌六年八月,皇帝穿着最隆重的冕服,用玉制的册书,册封山神为镇安公。册封的文书上写着:“皇帝说:古时候有名的山,都记录在祭祀典籍里。轩辕黄帝时代,受祭祀的神灵就有七千多个。虞舜时代,对山神的祭祀每五年一次。这都是因为山神对国家有益,所以一定要报答它们的功劳。到了后来的帝王,就用华丽的册书来册封它们,就连岳山之外,也常常被加封爵位。所以太白山有了神灵显灵的美名,终南山也有广惠的美誉。祭祀礼仪出于道义,祭祀的事务要与时俱进,史书上记载的这些,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借鉴。朕治理国家,以和谐为本,一切祭祀活动都按规矩来,现在特别看重静宁山,它雄伟地耸立在北方荒野,山崖和沼泽散发着灵气,暗中辅助着大地之气,引导着风云变化,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符。它是一方地界的象征,万物都仰望着它,南面直通都城,北面是边防要塞,山势绵延广阔,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地势险要,宫殿就建在这里。过去辽国就凭借它富国强兵,到了大定年间,才改了它的名字。

我皇考世宗皇帝,功劳显著,名垂青史,他更是德行高尚,造福百姓。他曾经在岁时来这里巡幸,没有动用武力,边疆百姓都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物产丰富,这是上天无限恩泽的赏赐,也是山神灵验的象征。所以,我们继承先帝的遗志,遵循旧例,考虑到先帝曾经驻跸此地,继承历代承平的景象,延续先帝的遗泽,表达对山神的感激,所以特地册封山神,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庙宇重新修建,祭祀典礼也十分隆重。现在派使者某某、副使某某,带着玉玺和祭品,册封山神为镇安公,并下令每年都要祭祀。唉!祭祀典礼辉煌灿烂,神灵感应灵验,希望永远保佑我大金王朝的昌盛!山神啊,请您接受这份册封,这难道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吗?”

话说,麻达葛山,就是章宗皇帝的出生地。他爷爷世宗皇帝特别喜欢这山,觉得山势雄伟,空气清新,所以就用这山的名字给章宗取名。后来,这山又改名叫胡土白山,山上还建了庙。明昌四年八月,皇帝穿着冕服,拿着玉制的册书,正式封山神为“瑞圣公”。 还下令抚州的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要选个好日子去庙里祭祀,这成了规矩。

那封山神的册文是这么写的:“皇帝说:国家的兴盛,都取决于上天的旨意。天地运行变化,只有顺应天时才能符合规律。山川百神,没有一个不尽职尽责的。精诚的祭祀能感召祥瑞,明智的君主才能继承祖业,开创盛世。这麻达葛山,地理位置优越,灵气充沛,山势绵延,直插云霄,地处交通要道,汇聚天地之灵气,驱散邪恶,孕育祥和。

我们仰慕先祖的光辉业绩,他们的教诲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这山不仅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能保佑我们平安长寿。祖先在此居住过,恩泽遍及后世。我遵循祖先的遗训,巡视各地,感念先祖的恩德,铭记他们的教诲,从而获得福祉。想起章宗皇帝诞生的日子,也正是这山神保佑的结果。但是,以前祭祀山神没有章法,神灵也没有合适的居所,这实在不能充分表达我们报答功德的诚意,也不能表达我们追念先祖的愿望。

所以,我们现在重新给山神命名,并建造新的庙宇。我们用精美的玉器记录下这份册文,用龟甲占卜吉日,穿着盛装,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彰显山神的威严。我们隆重地举行祭祀,以表达我们的敬意。现在,我派使者某某和副使某某,带着祭品和册书,正式册封山神为‘瑞圣公’,并命令当地官员每年按时祭祀。哎!希望山神保佑我们国泰民安,接受我们的诚意,保佑我们永远平安幸福!”

明昌五年正月,有人提议说:“叶鲁和谷神两位贤人创造了女真文字,请求皇上给他们追封爵位,并为他们建立祠庙,让女真人和汉人学生在祭拜孔子之后,也祭拜他们。” 相关部门说:“叶鲁不好祭祀,至于金源郡贞献王谷神,他已经配享太庙了,也不好单独为他立庙。”皇上就下令,让他们再商量商量。

礼部官员说:“以前没有创制文字的人被列入孔庙祭祀的先例,如果在孔庙后面或旁边给他俩另建个小庙,让读书人顺便祭拜一下,也没什么问题。” 尚书省却说:“这样的话,恐怕不能体现国家对功臣的厚待。” 最后,皇上就下令,参照为仓颉立庙的先例,在中都上京纳里浑庄为他们俩立庙,委派当地官员和千户春秋两季去祭祀,祭祀所需的一切物品,都由官方负责提供。

大定四年五月,很久没下雨了。皇上就命令礼部尚书王竞去北岳祈雨,并派定州的官员担任亚献和终献。 还在都城北郊选择吉日,举行祭祀岳镇海渎的仪式,相关部门按照礼仪进行操作,祭品用酒、肉干和肉酱。过了七天还没下雨,又去祭祀太社和太稷。 又过了七天,祭祀宗庙,还是没下雨,又重新按照之前的仪式祭祀岳镇海渎。 祭祀时摆放神位,摆上酒器,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礼仪进行。 酒器用葫芦瓢做成,选择甘甜的葫芦,去掉蒂作为酒杯。 祝文只写五岳、宗庙、社稷,其他的神灵就不写了。 又过了十天还没下雨,就下令关闭市场,禁止杀戮,禁止使用伞和扇子,还制作土龙来祈雨。 等到雨下了之后,要举行报答神灵的仪式,并且把土龙送进水里。

十七年夏六月,京畿地区下了很长时间的雨,按照祈雨的仪式,皇上命令各寺庙道观举行法会祈祷。

金朝沿袭了辽朝的习俗,在端午、中元节和重阳节都要举行祭天仪式。端午节的祭天仪式在鞠场举行,中元节在内殿,重阳节则在都城外。祭天用的祭台,是用木头挖空做成像船一样的盘子,红色为底,上面画着云鹤图案。把这个盘子架高到五六尺,摆上祭品,然后全家人一起祭拜。如果皇帝祭天,就会在常武殿上搭建祭台。

端午节那天,天一亮,祭祀用品就摆放完毕了,百官列队等候在球场乐亭的南边。皇帝穿着朝服,乘坐辇车,由宣徽使引导,从球场南门进入,到达祭天台,下辇走到铺着褥子的位置。皇太子以下的百官都走到褥子旁,宣徽使高喊:“拜!”皇帝行两次叩拜礼。然后上香,再次行两次叩拜礼。祭祀的饮食和酒杯都撤下后,皇帝又行两次叩拜礼。接着饮用福酒,跪着喝完后,再次行两次叩拜礼。百官陪同皇帝行礼,然后由皇太子以下的官员在宣徽使的引导下先退场。皇帝回到幄次换衣服,之后进行射柳和击球的活动,这也是辽朝的习俗,金朝也沿袭了下来。

端午节祭天仪式结束后,球场两边插上柳枝,射柳的人按照尊卑顺序排列,每个人用帕子标记自己射的柳枝。柳枝离地大约几寸,削去树皮露出白色的部分。先由一人骑马在前引导,然后骑马的人用没有羽毛的横镞箭射柳枝。能射断柳枝并用手接住箭然后骑马跑掉的人为最佳,射断但接不住的次之;射中柳枝的绿色部分、射中但没射断的,以及没射中的都算失败。每次射箭都要击鼓助威。射柳之后就是击球,大家骑着平时训练的马,拿着球杖。球杖有几尺长,前端像弯月。大家分成两队,争夺一个球。球场南边立着两根柱子,柱子上装有木板,木板下开个孔作为球门,并在球门上加网做成球囊,能把球击入对方球囊的人获胜。也有人说,两队在球场两端各设一个球门,互相击球,先把球击入对方球门者为胜。球的大小像拳头一样,是用轻便坚韧的木头挖空,然后涂成红色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练习骑射技巧。活动结束后,皇帝会举行宴会款待大家,年年如此。

金国的跪拜礼,先把手袖子挽起来,微微低头弯腰,然后稍微往后退一点,跪下左膝盖,左右晃动胳膊肘,就像跳舞一样。每次跪拜,都要晃动袖子,袖子下摆扫过膝盖,上摆则要到达左右肩膀,这样要重复四次。 四次跪拜之后,再把手按在右膝盖上,只用左膝盖单膝跪地,就算完成礼节了。金国话里,把这种晃动着胳膊拜礼叫做“撒速”。

承安五年五月,皇帝下令给有关部门说:“女真人和汉人的拜礼次数,可以互相商量着来,找个折中的办法。”礼部官员上奏说:“《周官》里记载了九种跪拜礼,其中‘稽首’是最隆重的,是臣子拜见君主的礼节。我们请求,以后凡是穿官服的时候,就用汉人的跪拜礼;如果穿便服,就各自用本民族的跪拜礼。” 负责处理政务的陈松说:“咱们金国的拜礼,沿用很久了,那是便服时的拜礼。可以规定,穿官服时行朝拜礼,穿便服时就用金国的拜礼。”

主管政务的张万公认为,拜礼就按大家习惯的来,不用改了。司空完颜襄说:“现在大家的发式和衣着都按照金国的制度,理应也采用金国的拜礼,陈松说的对。” 皇帝最终决定:穿官服时行汉朝的朝拜礼,其他人穿便服时,都用金国的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