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金朝的都城在燕京,往东到潞水五十里,那儿有个水闸,用来控制高良河和白莲潭的水位,方便把山东河北的粮食运到京城。凡是沿河的州府城市,都设有仓库储存各地的税粮,比如恩州的临清、历亭,景州的将陵、东光,清州的兴济、会川,献州和深州的武强,这六个州的很多县都有这样的仓库。

漕运的水路,以前黄河经过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沧州、会州,漳水东北边是御河,可以运送苏门、获嘉、新乡、卫州、浚州、黎阳、卫县、彰德、磁州、洺州的粮食;衡水经深州汇入滹沱河,再运送献州、清州的粮食,最后都汇集到信安海壖。然后逆流而上到通州,从通州进闸,十多天就能到京城。其他的,像霸州的巨马河,雄州的沙河,山东的北清河,也都是漕运的水路。

但是,从通州往上,地势高,水流不畅,河道容易变浅,大船走不了,所以经常得靠人力搬运,老百姓苦不堪言。世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人建议开通卢沟金口来改善漕运,结果干了好几年,也没成功,这事儿《卢沟河》里记载着呢。“其后亦以闸河或通或塞,而但以车挽矣。” 后来就只能靠开开闸,或者堵堵闸,主要还是靠车拉。

漕运的规定是,春天等冰雪融化了就开始,一直到雨季结束;秋天从八月开始,一直到河面结冰。运输粮食的时候,要把粮食装船,然后用所载粮食的样品封好,运到目的地后,和样品比对一下,一样才能收货。每艘船出发前三天要检修,每天装一船,装完后三天出发。路上要根据逆流还是顺流算时间,到达目的地仓库后,三天卸货,三天结算。

水运的费用,盐每石(一百斤)运一百里是四十八文钱,米是五十文一分二厘七毫,粟是四十文一分三毫,钱是每贯一文七分二厘八毫。陆运的费用,米每石一百里是一百一十二文一分五毫,粟是五十七文六分八厘四毫,钱每贯是三文九厘六毫。其他货物每百斤运一百里,平路春冬一百三十一文五分,夏秋一百五十七文八分;山路春冬一百四十九文,夏秋二百一文。各使司衙门交纳税款的运费,春冬是九十文三分,夏秋是一百一十四文。老百姓租用官船运粮的费用,按十分之几来算,第一年打八折,第二年打八点二折,第三年打八点三折,第四年打八点五折,五年以上打九折。

一开始,金世宗大定四年八月,因为山东大丰收,皇帝下令把山东的粮食运到京城。

十月,皇帝出城到郊外转悠,结果发现运河堵塞了,就问是怎么回事。负责的人说,这是户部没好好规划造成的。皇帝立刻把户部侍郎曹望之叫来,批评他说:“运河堵了也不疏通,让老百姓陆路运输这么辛苦,罪过都在你们!我现在不想马上惩罚你们,你们必须全力以赴把漕运河道疏通了!”

大定五年正月,尚书省建议调集几万民夫来疏通运河,皇帝说:“现在正是春天,不能让老百姓太辛苦,就让宫里的人、东宫的侍卫和五百内里的军队来帮忙疏浚吧!”

到了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京城粮食储备不足,皇帝下令从沿河的恩州、献州等六个州调运一百多万石粮食到通州,再从通州运进京城。

明昌三年四月,尚书省又提建议说:“辽东和北京路的米粮一向很多,应该利用海运把粮食运到山东。我们之前考察了东京附近的海域,发现从大务清口到咸平、铜善馆,都可以设立仓库储存粮食,方便漕运。万一山东、河北发生歉收,就可以用这些粮食来救济。”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承安五年,边河仓州县可以上交二十万石大豆,作为漕运粮食的一部分,按等级不同用于喂养马匹,费用从俸禄里支出;同时还要运送十万石麦子,也按原样支出。然后皇帝又派都水监丞田栎去查看运粮河道。

公元1121年,也就是宋钦宗泰和元年,朝廷发现景州漕运司管辖的六河仓,每年收的税粮超过六万石,负责征收税粮的州县,离得最近的也有二百多里远。那些官吏贪污受贿,故意拖延,老百姓苦不堪言,就连那些负责监察的官员也一样徇私枉法。所以朝廷就派了一位监察御史去那里调查整顿。

到了泰和五年(1125年),皇上巡视到霸州,发现漕河水位浅,河道堵塞,就下令尚书省从山东、河北、河东、中都、北京调集六千民夫,重新疏浚河道。如果施工占用了屯田的土地,官府要给予补偿;如果是老百姓的田地,就多给一些钱。

泰和六年(1126年),尚书省发现漕河沿线的州县官员,都觉得漕运的事儿跟自己没关系,所以很多地方河道都淤塞了。那些负责运输的船户就借口河道浅,少装货物,从中牟利,各种贪污腐败的事情层出不穷。于是朝廷就规定,漕河沿线所有州府官员的官衔里都要加上“提控漕河事”,县官的官衔里都要加上“管勾漕河事”,让他们负责督促检查漕运,维护河堤。

这其中,府一共有三个:大兴府、大名府、彰德府;州有十二个:恩州、景州、沧州、清州、献州、深州、卫州、浚州、滑州、磁州、洺州、通州;县有三十三个:大名县、元城县、馆陶县、夏津县、武城县、历亭县、监清县、吴桥县、将陵县、东光县、南皮县、清池县、靖海县、兴济县、会川县、交河县、乐寿县、武强县、安阳县、汤阴县、监漳县、成安县、滏阳县、内黄县、黎阳县、卫县、苏门县、获嘉县、新乡县、汲县、潞县、武清县、香河县、漷阴县。

到了泰和六年十二月,朝廷又在通济河设立了巡河官,和天津河的巡河官归属同一个部门管理漕河的闸门和河岸,这个部门就叫天津河巡河官,归都水监管辖。

泰和八年(1128年)六月,通州刺史张行信上奏说:“船只从通州进闸,要十多天才到京城,而朝廷只拨付了五天的运输费用。”于是朝廷就增加了运输费用。

贞祐三年,皇上把都城迁到了汴京。因为陈州和颍州靠近水边,想利用老百姓的船只漕运粮食,觉得不太方便。于是,就在观州的漕运司设立了提举官的职位,招募船户并登记造册,还命令户部官员来回巡视督促。

四年后,皇上听从右丞侯挚的建议,开通了沁水,方便粮食运输。皇上还考虑到京城转运粮食的辛苦,下令拿出皇家马厩的牛和官家的车辆来帮忙。

兴定四年十月,皇上告诉太子说:“中京运送粮食的官员,一定要选择可靠的人,万一出了差错,枢密院的官员也要承担责任!运粮的船只要用毛花辇(一种车辆)上拆下来的木料造两头尖的船,还要像军队过河一样挂上旗帜,千万别让敌人知道这是运粮的船。”

陕西行省的官员胡鲁说:“陕西每年都运粮支援关东地区,老百姓已经很苦了,如果能用船从渭河进入黄河,顺流而下,就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皇上就下令加强侦察,如有警情,就都靠在南岸停泊。

当时朝廷从邳州、徐州、宿州、泗州征收的军粮,以及京东地区百姓承担的运输任务,每年都有十多万石,老百姓非常辛苦。

元光元年,皇上在归德府设立了通济仓,设置了一名都监,用来接收东郡的粮食。定国军节度使李复亨建议说:“河南是皇上驻跸的地方,军队不能缺少,粮食越多越好。这些年来,稍微有点粮食短缺,就要依靠陕西支援。陕西土地肥沃,年年丰收,支援十万石粮食不成问题。但是,用车运输的费用,光车马费就占去一半,老百姓怎么受得了?应该建造二十艘大船,从大庆关渡过黄河,向东到达湖城,往返只需要几天时间,撑船的工人也不超过一百人。如果每艘船能装三百五十斛粮食,那么一百个工人几天就能运送七千斛粮食!从夏天到秋天,就能运送三千多万斛粮食,而且不会有堵塞的风险。”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同时,皇上还在灵璧县潼郡镇设立了仓都监和监支纳的职位,准备开凿一条直达的运河,打算从万安湖用船运粮食到汴京,再到泗州,储备粮食。

大定十年,金章宗决定开挖卢沟河,以便漕运直达京城。他高兴地说:“这样一来,各地物资都能直接运到京城,好处太大了!” 然后就下令征调千里以内民夫开河,还特意免除了灾区百姓的徭役,并让百官的随从帮忙。

过了一段时间,金章宗又下令说:“山东闹饥荒,现在搞工程会影响农业生产,百姓不得怨声载道吗?开河本来是为了造福百姓,结果却招致怨恨,不行!还是先停下来吧!”

到了大定十一年十二月,朝廷官员又建议重新开挖卢沟河,从金口疏通到京城北面的护城河,然后向东延伸到通州北面,汇入潞水。他们估算工程需要八十天就能完工。

大定十二年三月,金章宗派人去复查,结果汇报说:“只需要五十天就能完成。”金章宗召见宰相责备道:“剩下的三十天白白浪费人力物力,你们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一点呢?” 河道完工后,却发现地势高峻,河水浑浊。河道高峻导致水流湍急,容易冲刷河岸造成坍塌;河水浑浊则容易淤塞,导致河道变浅,无法通行船只。

后来,金章宗对宰相说:“开挖卢沟河作为漕运河道,最终还是没见成效。如果真能成功,南方各地的货物都能运到京城,价格也会便宜很多。” 平章政事驸马元忠建议:“请求找懂河道的人,去实地考察一下。” 最终,开挖卢沟河的计划还是没能实施,被放弃了。

大定二十五年五月,卢沟河在上阳村决堤。在此之前,显通寨也决堤了,朝廷下令征调中都三百里内的民夫去堵塞,结果到这时候又决堤了。朝廷担心继续修补会浪费人力物力,于是下令暂时不要修了。

大定二十七年三月,宰相上奏说:“孟家山金口闸下临近都城,高度超过一百四十尺,现在只派少量士兵看守,恐怕难以抵御洪水。万一遇到洪水暴涨,有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彻底堵塞河道,那么灌溉稻田的土地就都成了旱地,种庄稼也没地方了。不然的话,就应该修建更坚固的水闸,并在岸上设立管理机构和兵营,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金章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人去堵塞河道。 夏四月丙子日,金章宗下诏封卢沟河神为安平侯。

大定二十八年五月,金章宗下令在卢沟河上修建桥梁,方便来往行人。 但还没来得及动工,世宗就去世了。

章宗即位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由于河水湍急,过河的人经常发生事故,章宗下令建造渡船,后来又改主意,决定建造石桥。明昌三年三月,桥梁终于建成,并被命名为广利桥。

有关部门认为,这条桥是皇家车驾必经之路,也是商旅要道,建议修建东西两侧的廊房,供人居住。 章宗说:“这有什么必要,民间自然会有人去做的。” 左丞守贞说:“只是担心会被豪强霸占,况且大多数无利可图的人只住在东岸,如果官府修建,东西两岸都会有人居住,也便于观望。” 于是采纳了左丞的建议。

六月,卢沟河堤决堤了,皇帝下令赶紧堵上,别让洪水泛滥成灾。有个叫路铎的御史大夫上书说:“应该根据水流的情况分流疏导,没必要修补玄同口以下、丁村以上的老堤。”皇帝让宰相们讨论这事儿,最后决定让工部尚书胥持国和路铎一起去看看堤坝的情况。

大定八年六月,滹沱河水淹了真定府,皇帝下令从河北西路以及河间、太原、冀州征调两万八千民夫,赶紧修缮堤岸。十年二月,滹沱河设立了两个巡河官员。十七年,滹沱河在白马岗决堤了,有关部门赶紧报告了皇帝,皇帝就派人去堵塞缺口,调集真定府五百里范围内的民夫,从十八年二月一日开始干活,还派真定府同知鹘沙虎和河北西路转运使同知徐伟监督工程。

漳河方面,大定二十年正月,皇帝下令有关部门修缮漳河的闸门,所有需要的材料都由官府供应,不许扰民。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和卢沟河堤都决堤了,皇帝下令赶紧堵上。四年正月癸未日,有关部门报告说修缮漳河堤坝需要三十八万多工,皇帝下令按照卢沟河的办法,招募那些因为水灾没饭吃的人来当民夫,官府发钱发粮,不够的话就从受灾的百姓家里调拨,按照上面的标准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