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满亨,字仲通,原名叫河西,是临潢府人。他祖上住在辽海,他爷爷叫虎山,金朝天辅年间搬到东受降城,是为了抵御西夏人,后来又搬到了临潢。裴满亨从小就聪明好学,喜欢读儒家经典。金大定年间,他被朝廷选拔为奉职官员,世宗皇帝还特意嘱咐他:“听说你考中了进士,可千万别忘了继续学习啊!”大定二十八年,他考中了进士,世宗皇帝很高兴,把他提升为奉御。有一天,世宗皇帝问他治理国家应该遵循古代哪些方法,裴满亨回答说:“陛下想要恢复唐尧虞舜时期的盛世,关键在于提拔贤能之士,罢免不称职的官员,赏罚分明,减轻赋税而已。”
章宗皇帝继位后,对裴满亨说:“我身边的侍臣大多凭借家族显赫的地位得到官职,只有你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而且你是前朝的忠臣,国家大事,你尽管大胆地向朕直言不讳吧!”没多久,裴满亨就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有个叫梁道儿的内侍仗着皇帝的宠信,骄横跋扈,朝中大臣都对他敢怒不敢言,裴满亨却毫不畏惧,直接上奏弹劾了他的罪行。后来,他被调任镐王府尉,之后又外放担任定国军节度副使,几次升迁后,最终担任同知大名府事。之前,大名府豪强横行,欺压百姓,前任官员都拿他们没办法。裴满亨到任后,立刻颁布法令,严加约束,整个地区顿时安定下来了。
承安四年,裴满亨被调任河南路按察副使,不久又升任河南路副统军,之后又担任中都、西京等路的按察使。当时,一些世袭豪族强占百姓的田地,裴满亨认真调查核实,把这些田地都归还给了百姓。泰和五年,他被任命为安武军节度使。那一年大雪,很多百姓被冻死饿死,裴满亨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他们,并且劝说僚属和当地的大族一起捐款救济灾民。后来,他又调任河东南北路按察使,最终在任上去世。皇帝听说后非常惋惜,追赠他嘉议大夫的官职,并且赐予他丰厚的赏赐。
裴满亨为人非常谨慎小心,在宫中侍奉多年,他直言进谏,多次为朝廷建言献策,但他写下的奏章都会烧掉,就连家人也不知道他的具体内容。他所到之处,都有显著的政绩。
宋浦,小名叫斡勒忠,是盖州人。他精通女真文和契丹文,做过兵部、枢密院和尚书省的小官,后来升任大理寺法官,之后又当上了右三部司正。他很擅长处理边境事务,曾经奉命出使北方,带回了四千多匹马,皇上还专门下旨表扬了他。大定二十六年,他当上了监察御史,后来又升任尚书省都事。章宗皇帝即位后,他升任尚书兵部员外郎,然后外放担任沧州刺史。后来河东路提刑副使徒单移刺古主动辞职,推荐他接任,于是他就改任滕州刺史了。他曾经负责调拨黄河上的船只,因为几次没能按时完成任务,有人想花钱买通他,但他没答应。后来他被任命为北京副留守,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枢密院同签,还兼任沂王的老师。承安二年,他被任命为武宁军节度使,后来退休了。泰和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斡勒忠为人忠厚老实,精通法律,为人正直,从不结交权贵,所以当时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张大节,字信之,是代州五台人。他在天德三年考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崞县丞,后来又调到东京做市令。世宗皇帝当时负责处理政务,非常器重他。海陵王要修建汴京,就让张大节负责这项工程。世宗皇帝在辽东改元的时候,有人劝他去辽东,说这样就能很快富贵起来,但是张大节说:“我自有我的命运,哪能这么快就改变呢?”后来他按照惯例先被任命为尚书省的小官,然后升任秘书郎、大理司直。碰巧左警巡使的职位空缺了,世宗皇帝对宰相说:“我已经找到合适的人选了!”于是就任命了张大节。没过多久,因为杖杀了当地一个有钱有势的人,被官府弹劾,降了一级官职,被免职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洺州防御使的副职。
他先是在朝廷里当了太府丞和工部员外郎。后来卢沟河水冲刷安次县,他奉命去保护堤防城池。
之后升职做了修内司使,负责整理东京地区的户籍,大家都觉得他处理得公平公正。他又升任工部郎中。当时阜通监铸钱的办法出了问题,他和吏部员外郎麻珪一起负责处理这件事。发现积攒的铜都很差,有人想向百姓追讨之前发的钱,大节说:“这是官府收受贿赂的过错,百姓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他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最终免除了百姓的追讨。
接着他又改任户部郎中。在定襄,有个退职的官员诬告十八个村子的百姓藏匿铜钱,大节认真调查,查明了真相,治了那个官员的罪,老百姓还刻石歌颂他呢!
朝廷召他做了工部侍郎,后来又改任户部侍郎。世宗皇帝东巡的时候,调他去当太府监,皇帝还特意告诉他:“侍郎和太府监的品级一样,让你跟着去,是为了方便你处理账目而已。” 没多久,他又出使宋国,回来后被任命为横海军节度使。去京城拜谢东宫的时候,显宗皇帝很亲切地安慰了他很久,说:“凡事只要做到恰到好处就行了。” 于是就在他的衙门上题写了“惟中”两个字。
他管辖的地区有个大盗,很久都没抓到,大节用他的策略把他抓住了。后来黄河在卫州决堤,河水向东横流,沧州境内有九条旧河道,大节马上组织人手修缮堤坝,这才避免了水患。
章宗皇帝登基后,提拔张大节当上了中都路都转运使。张大节觉得河东地区的赋税太重了,应该减轻负担,虽然有些官员不同意,但他用其他地方的田赋作比较,最终成功说服了皇帝,减轻了河东的赋税。后来张大节请求退休,皇帝没同意,把他调到太原府当知府。因为并州、代州都是他的家乡,所以皇帝对他格外优待。
有一次,太原府郊外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男子被杀害了。张大节听说死者妻子哭声不怎么悲痛,就把他叫来审问,结果发现死者是被奸夫杀害的。这件事让百姓觉得张大节真是神机妙算。西山有晋文公的儿子叔虞的祠堂,以前都把祠堂的钱用来上缴国库。张大节把这些钱还给了祠堂,用于修缮庙宇。
后来,张大节被任命为河东路提刑使,还没去上任,就被留在了大兴府处理政务,他在大兴府的政绩很好。过了一年,他又被调到广宁府当知府,再次请求退休,皇帝就授予他震武军节度使的职位。震武军辖区内有银矿,官员们担心会因此引发盗窃事件,于是把这个问题交给河东、西京的提刑司和州府一起商议,大家都觉得应该由政府来专营矿产。但是张大节说:“山泽的资源,应该和老百姓共享。况且,那些穷困潦倒、没有工作的人,就算严惩盗窃,又能阻止他们偷盗吗?应该明确告知百姓,给他们分配土地,让他们缴纳赋税,这样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就有事情做了,对政府也有好处。”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张大节再次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皇帝还提拔他的儿子张岩叟为忻州刺史,方便他养老。承安五年,张大节去世,享年八十岁。
张大节为人一向清廉勤政,好学上进,并且乐于提携后进。他认为自己学问上的造诣得益于任倜,所以对任倜的儿子也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关照,并且格外优厚。张大节还擅长下棋,当时的人公认他是天下第一。他曾经被召进宫,和礼部尚书张景仁一起下棋。世宗皇帝曾经对宰相说:“很多人称赞王翛能当官,但是在我看来,他凡事都不肯尽心尽力,就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张大节天性刚直,做事果断,远胜于王翛,可惜的是启用他太晚了。”他还多次对身边的近臣说:“某某人并非不尽职,但是比起张大节的忠诚和正直还是差得远了。”可见世宗皇帝对张大节的器重。
岩叟,字孟弼,是个特别正直的人。大定十九年考中了进士,先是被派去葭州当司候判官,后来又调到雄州当观察判官,之后又补任尚书省令史,接着升任大理评事,然后一步步升迁,当上了监察御史、同知河东北路转运使、中都路都转运副使、刑部员外郎、忻州刺史。 他父亲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
守孝期满后,他又被朝廷起用,先后担任大理少卿、河北东西大名等路按察转运副使,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刑部侍郎,还兼任夔王的老师,以及太常卿兼国子祭酒。大安三年,朝廷想关闭城门加强防御,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在尚书省商议此事。岩叟说:“关闭城门是为了抵御敌人,但这其实是依赖城墙而不依赖人。不如挑选精兵强将,背靠城墙,主动出击,与敌人决战。” 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之后,他被任命为镇西军节度使,后来又调任定国军,贞祐二年,再次调任昭义军,最后又调到沁南。没过多久,按察司就说他年纪大了,不适合担任边疆要职,于是他就退休了,回到洛阳养老,最终在那里去世。
张亨,字彦通,是北京大兴县漷阴人。皇统六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樊山当了个丞,因为办事清廉又干练而出名。后来被任命为弘州军事判官,又先后做过巨鹿县令、宜川县令。大定二年,他被提升为尚书省令史,接着又当上了大理司直,一路升迁,做到尚书左司郎中,之后又当了户部侍郎,再调到吏部。后来又升任中都路都转运使,但因为弹劾草场使邓汝霖盗草的事办砸了,被免职,还降了一级。之后他又被起用,做了户部尚书。
世宗皇帝曾经问宰相:“御史中丞马惠迪和张亨,谁的才能更好?”当时的平章政事张汝霖回答说:“马惠迪虽然为人正直,但办事效率不高,张亨的行政才能非常出色。”皇帝说:“像你父亲张浩那样,办事精明能干的人很少,但他做事常常徇私枉法,如果他没有这个毛病,那可真是难得的贤相啊!”那时候皇帝出巡,花费巨大,从辽东以东地区能征集的钱粮很少,主管财政的部门担心钱粮不够用,想把钱财从各地运到京城来应付开支。张亨却说:“上京离京城有四千里,如果把钱财从各地运来,那运费就要占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不仅浪费国家钱财,还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不如实行方便快捷的办法,让行商旅人携带方便,国家不用转运钱粮,也能满足所需。”
后来,张亨被外放为绛阳军节度使。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对宰相说:“汉人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常常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像张亨最近被外放,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我看来,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才能。难道低级官员中就没有有才能的人吗?只是我们还没发现罢了。”皇帝又说:“张亨以前在左司任职时,奏报常常有所疏漏,这也是个平庸的人啊。”
章宗皇帝即位后,刚开始设立九路提刑司,当时非常重视人选,皇帝任命张亨为河东南北路提刑使,兼管劝农和采访之事。张亨调查了当地的利弊,总结出十三条建议上报朝廷,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张亨在任期间,凡事都注重大局,不拘泥于细节,御史们认为他过于宽松,无所作为,就弹劾了他,把他降职为蔡州防御使。第二年,他又被提升为南京路转运使,后来又转任归德府知府,最后退休。泰和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张亨才智过人,精通吏事,一生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韩锡,字难老,他祖上是从析津迁到蓟州渔阳的。他爷爷韩贻愿,是辽朝宣徽北院使。他爸爸韩秉休,回到朝廷后,担任忠正军节度使。韩锡呢,靠着祖上的荫庇,先被安排到宫里当个阁门祗候,也就是看门的。
金朝天会年间,南征打仗,韩锡跟着军队去,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儿。后来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就回家照顾母亲去了。过了很久,他才被任命为神锐军都指挥使,后来又调到宫里当宫苑使,负责宫殿花园的管理。天德元年,他被提升为尚书工部员外郎,负责燕京的营建工作。皇上还特别赐给他胡砺榜进士及第的称号,这可是个荣誉啊!之后他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尚书户部侍郎。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
守孝期满后,他又被重新启用,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皇上还给了他一面金牌、十面银牌,以及调拨山东的水手给他用。当时苏保衡担任水军都统制,要赶去杭州,就让韩锡调拨三百艘船到广陵会合。结果苏保衡打仗失败回来了,船只损失了一半多,皇上就让韩锡想办法补齐。当时水位很浅,船根本开不进去,海陵王还派人催促,手下人开始有人逃跑了。韩锡把大家召集起来,跟他们说:“现在朝廷查得这么严,你们逃到哪里去呢?就算你自己逃掉了,你的老婆孩子怎么办呢?”大家一听,都明白了,逃跑的人就渐渐少了。
大定年间改朝换代,在辽东,韩锡赶紧赶到皇帝行在的地方,皇上又让他恢复了之前的官职。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河间府同知,皇上在香阁接见了他,还特意嘱咐他:“听说皇族在那边比较放肆,你要用法律约束他们。”韩锡一下车就宣布了皇上的旨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河间府胡作非为,扰乱政事了。后来他又升迁为孟州防御使,之后又升到绛阳军节度使,最后又改任济南府知府。 等到年纪大了,他就请求退休,皇上准了他的请求。明昌五年,韩锡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
邓俨,字子威,是懿州宜民人。天德三年,他考中了进士。金世宗大定年间,他当上了左司员外郎、右司郎中,后来又调回左司,掌管机要事务好几年。
有一次,朝廷要派使臣去宋朝,世宗皇帝要选一位汉官同行。当时,参知政事梁肃推荐了户部侍郎王翛、工部侍郎张大节和左司郎中邓俨。世宗皇帝说:“王翛、张大节资历不够,跟左右司的官员辛苦程度不一样,就让邓俨去吧!” 邓俨办事能力很强,世宗皇帝曾经对宰相说:“有人说邓俨用心不正,但我看他奏章,心里头门儿清,在太府监的时候也是一心为公。”宰相就奏请说邓俨很明白事理,很有能力,于是邓俨就升了户部侍郎。第二天,世宗皇帝又对宰相说:“吏部负责选拔官员,应该找个有经验的人来管,把邓俨调到吏部去吧!” 就这样,邓俨被调到了吏部。后来,他又升了好几级,做到中都路都转运使。明昌年间,他当上了户部尚书。
皇帝下令尚书省召集百官商议,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放弃那些不重要的营生,专心致志搞生产,增加国家储备。邓俨说:“现在社会风气奢侈浪费,不如制定制度,规定官员百姓、高低贵贱的穿着打扮、车马房屋、器物用具都有等级差别,限制婚丧嫁娶的过度铺张,取消乡里之间毫无意义的互相攀比,控制开支,这样积蓄自然就多了。” 后来,邓俨担任了归德府知府,之后退休回家,最终去世了。
一开始,邓俨退休后又想方设法地想复出。皇帝问身边的人:“邓俨还能再用吗?” 平章政事完颜守贞说:“邓俨有才干,但是他太注重个人利益了。” 皇帝说:“我也知道。但是,邓俨这个人像谁呢?” 完颜守贞说:“他办事能力不比别人差,只是太喜欢为自己打算了。以前他请求退休,陛下因为觉得他有点精明,就准了,这也符合大家的意见。现在如果让他再次入朝为官,恐怕会坏风气。” 皇帝同意了完颜守贞的意见,就没有再启用邓俨。
巨构,字子成,是北京平谷人。从小就特别爱学习,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先是在信都当了个小官,后来又当了石城县令,之后进了尚书省当令史,最后升任振武军节度副使。 然后调任主管盐务的官员,因为盐税收入增加,被提拔为少府监丞。 接着又升任登闻检院知院,还兼任都水少监。 当时右司郎中段珪去世了,世宗皇帝说:“这个人很聪明正直,可以用;像巨构这样的人,凡事都顺从,也就那样吧。” 到了大定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副留守,皇帝对宰相说:“巨构外表敦厚老实,内心却很聪明,只是不够刚强正直。 副职嘛,最重要的是能跟上司据理力争,恐怕他做不到。要是让他当上司,肯定会有不足之处。”
章宗皇帝继位后,提拔他做了横海军节度使。承安五年,巨构退休了,后来去世了。巨构为人宽厚,话不多,他做官的地方都以政局稳定著称。他为人非常淡泊名利,所以即使自己升官了,也不再和以前的朋友来往,朋友给他写信,他也只是简单地回个问候而已。大定年间,皇帝下令让他和一些近臣一起修建香山行宫和佛舍,那些近臣私下对巨构说:“您现在可是皇帝器重的人,我想向皇帝推荐您,您很快就要承担重任了!” 巨构婉拒了。他因为清廉谨慎、遵守法纪,一直都在考功记录上保持着没有任何过错的记录。
贺扬庭,字公叟,是山东曹州济阴人。天德三年,他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范县当主簿兼尉,政绩很好,口碑不错。
大定十三年,他从安肃县令升任尚书省令史,后来又当上了沁南军节度副使,之后进入中央,做了监察御史。他一路升迁,当过右司都事、户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司员外郎。皇帝世宗很欣赏他刚正不阿的性格,曾经对他说:“南方人正直敢干,北方人比较奸滑,办起事来总是躲躲闪闪。以前南方人不擅长写文章,所以考中进士的很少,近些年来河南、山东考中进士的人多了,大概是因为南方人当官的少了。” 很快,因为清廉能干,贺扬庭升任户部郎中,官阶连升两级。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左司郎中,后来又当了刑部侍郎、山东东路转运使。
章宗皇帝即位后,新设立了九路提刑司,皇上特地派人把他召进宫,任命他为山东东西路提刑使。贺扬庭为人刚正不阿,一点儿歪门邪道都不容忍。明昌年间改元的时候,皇上召集各路提刑使进宫汇报工作,亲自询问他们查办的案件情况。轮到贺扬庭的时候,皇上却斥责他说:“你查办的案子怎么这么多啊!” 第二年,他被调到洺州当防御使。当时正逢歉收,百姓饥饿,贺扬庭就劝说那些家中有余粮的人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卖给百姓,受灾的百姓因此得到了救济,洺州的老百姓还特地立碑歌颂他的功德。后来他又调任陕西西路转运使,之后上书请求退休。皇上问:“贺扬庭是个能干的人,这怎么办呢?” 右丞刘玮向皇上说明了贺扬庭生病的情况,皇上这才批准了他的退休请求。贺扬庭六十七岁去世。
话说裴满亨啊,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奉御,厉害的是,他在宫里,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私下里,都能跟皇帝讲讲唐虞时代治国理政的好经验。而且他还敢揭露权贵梁道儿那些坏事。斡勒忠呢,他靠着做官的本事一步步往上爬,始终不跟权贵们搞在一起。还有世宗皇帝在辽东自立的时候,好多人都跑过去投奔他,就张大节一个人坚持原则,没去。韩锡出任河间知府,直接当面跟那些住在河间的皇族成员说,你们要是再胡作非为,我就依法治你们!那些拍马屁的当然想借机邀功,但韩锡到任后只宣布了告诫,就完事了。这些人啊,都是有见识有骨气的人,一点都不被富贵迷惑。
贺扬庭和巨构,这俩人一个耿直一个正直,大定年间,他们俩就经常评论南北方的风气好坏。张亨一开始因为有点小毛病不被重用,后来因为写文章被赏识,这说明不断努力也能改变命运啊。邓俨这个人嘛,就只顾着自己,上上下下都说他精明,退休了还想着再出来做官,这毛病改不了了。
阎公贞,字正之,是今北京大兴宛平人。大定七年,他考中了进士,先被派去朝邑当主簿。后来又当了普润县令,接着调到尚书省当令史,因为政绩突出,升了同知亳州防御事,之后又当了中都左警巡使。因为政绩出色,他又升任同知武定军节度使。明昌年间,被朝廷召回当大理正,后来官至大理卿。承安元年,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还兼着大理卿的职务,皇上还让他和登闻检院贾益一起审查那些老百姓的陈情书。阎公贞在法司工作了几十年,做事认真细致,从没犯过什么错误。他还被委以校订律令的重任,改了不少错误,金朝人都说他是法家祖师爷。
焦旭,字明锐,是河北沃州柏乡人。他考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安喜县主簿。后来又调任大兴县令,兼任左警巡使的职务,还曾因为杖责亲军百人长而被官府认为罪当处死。但世宗皇帝说:“焦旭是个亲民的好官,如果因为杖责了官兵,又要再杖责他,那以后还怎么办事呢?让他交罚金了事吧!” 他改良了乡里的政令,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世宗皇帝到春水巡视,发现石城县令、玉田县令都年纪大了,工作没做好。皇帝对宰相说:“县令是离百姓最近的官,一定要选贤任能啊!连京畿地区都这样,全国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这时,平章政事石琚推荐焦旭能力出众,可以重用。皇帝同意了,就召他做了右警巡使。焦旭为人刚正果断,敢于承担责任,从不畏惧权贵。
刚开始,焦旭辖区内有人告状,但焦旭因为没有证据,就把案子交还给了原告。结果,半路上碰到了来巡视的监察御史,御史觉得焦旭处理不当,言语之间有些冲突,就把案子收了回去。焦旭把御史放了,没追究他的责任。结果被御史弹劾,被降了两级,还被打了180杖,贬到 大名府做推官。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右三部检法司正,接着代替韩天和担任监察御史。当时御史台有人说:“监察纠弹的职位,应该由像韩天和那样有资历的人来担任。”皇上就下令另选合适人选,中丞李晏推荐焦旭刚正不阿,可以胜任,于是焦旭就担任了监察御史,而韩天和则被调任获鹿县令。
章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太傅克宁和右丞相襄请求皇帝去打猎,焦旭上奏弹劾他们,认为这样做不合适。皇帝安慰了他,并且取消了打猎的计划。明昌元年,登闻鼓院刚设立,宰执大臣们奏请任命司谏郭安民、补阙许安仁和焦旭为官。焦旭被提升为侍御史,之后又升迁了四次,最后做到都水监,因为治理河防有功,官升了一级,被任命为西京路转运使,最终去世。焦旭为人聪明敏捷,熟悉政务,和王翛、刘仲洙等人一起被人们称为能吏。
刘仲洙,字师鲁,是北京大兴宛平人。金大定三年,他考中了进士。
一开始,他在龙门当主簿,后来又去香河当酒税使,之后调到深泽当县令。深泽县靠近滹沱河,那年秋天收成不错,可河水突然暴涨,眼看着就要发大水了。刘仲洙拼尽全力保护河堤,结果啥事都没发生,真是厉害! 后来,半夜里来了群强盗,吓得老百姓都慌了神。刘仲洙带着县里的兵,当场抓获一个盗贼,其他的盗贼一看情况不妙,就都跑了。第二天,他又把剩下的盗贼全部抓住了。因为政绩突出,他升官了,当上了河北西路转运司支度判官,之后又进了刑部当主事。 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右司员外郎,没多久又调到吏部去了。
金世宗皇帝跟宰相说:“有些人啊,嘴巴特别能说,但实际上做事不靠谱;有些人虽然嘴笨,但能力强,而且为人正直,像刘仲洙,他能力很强,但就是不太会说话。” 右丞张汝霖说:“像他这样的人多了去了,陛下您可得仔细看看啊!” 大定二十九年,刘仲洙被外放到祁州当刺史,他以“六善”为教化百姓的准则,当地百姓都受到他的影响,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金章宗皇帝登基后,任命刘仲洙为中都、西京等路提刑副使。之前,田瑴等人因为牵涉到党争而被罢官,一共三十多户人家受牵连。刘仲洙知道他们是冤枉的,就上书为他们辩解,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恢复了田瑴的官职,那些被牵连的人家也都解除了禁令。明昌二年,刘仲洙被任命为并王傅,同时兼任大同府事,后来又调到平阳,再后来又调到德州当防御使。 郭邦杰、李晏两位大人都推荐刘仲洙来接替他们的位置。 后来,刘仲洙升任定海军节度使。
那年闹饥荒,刘仲洙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但还没等到朝廷批复,他就先自己掏钱赈济灾民了。 结果,有人告了他一状,说他擅自行动。 朝廷要治他的罪,还好最后罚了点钱就了事了。 那时,刘仲洙的哥哥刘仲渊因为犯了罪,被发配到石州。刘仲洙上书请求把哥哥的流放地改到莱州、易州或者石州附近,方便探望。朝廷觉得他的请求合情合理,但是没答应。 后来,刘仲洙年纪大了,就请求退休,多次上书才被批准。泰和八年,刘仲洙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刘仲洙为人刚正不阿,做事果断,尤其擅长治理地方,到哪里都能做出一番成绩,可以说是当时少有的能吏。
李完,字全道,是山西朔州马邑人。他先是从童子试考中秀才,后来又考中了进士,专门写词赋的那种。 先是被调到澄州当个小官,叫主簿,干得不错,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还给他立了个庙。因为他清廉,后来升了官,当了定襄县令,之后又被朝廷召进中央,在尚书省当个小吏。那时候正缺一些清正廉洁的县令,皇帝就选了八个能干的官员去全国各地巡查,李完就是其中之一。
金世宗明昌年间,李完当上了监察御史。按照惯例,监察御史下面的办事人员,也就是令史,都是从六部那些资历老的令史里挑的。这些令史彼此都认识,谁也不愿意去揭发别人的短处。李完就说了:“尚书省的令史,以前正隆年间是从各种杂七杂八的途径提拔的,到了大定年间,才因为张浩太师的建议,改成只从进士中选拔,当时大家都觉得挺好。现在我建议,可以从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还有那些考到最后才及格的举人里,挑选一些人,让监察御史们来选用。”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李完升迁为尚书省都事,之后又外放,当了横海军节度使的副手,还做过河间府的治中。提刑司评价他说:“李完熟悉法律,很有治理地方的才能,军民都对他赞不绝口。” 接着他又升任沁州刺史,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褒奖了他。之后又升任广宁府的副职。早些时候,有个辽国边境的百姓叫崔元,进城喝酒后就没回来,后来在水里找到了他的尸体。官府就把和他一起喝酒的人抓起来审问,大家都被迫承认了罪行。提刑司觉得这里面可能有冤情,就把这个案子交给了李完。李完认真调查,发现凶手其实是水上的船夫,于是那些一起喝酒的人就都被放了。
后来李完调任北京临潢路的提刑副使。承安二年,他升任陕西西路转运使,没多久又调任南京路的按察使,最后去世了。李完在官场上很擅长治理地方,他到哪里,奸邪之人都销声匿迹,老百姓都对他很满意。
马百禄,字天锡,是北京通州三河人。他爸爸马柔德,在金朝天会年间考中了进士,一路升官,做到翰林修撰,后来因为卷入田瑴的案子被免职了。等到世宗皇帝的时候,解除了党禁,他又被重新启用。马百禄从小就喜欢学习,对继母非常孝顺,这在当地很有名。大定三年,他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武清当主簿。后来,他被调到龙山当县令,朝廷又想让他去尚书省当令史,但他没去,改任榷货副使、平阳府判官,最后进了国子监当博士。朝廷觉得他在当县令的时候,清廉正直,政绩显著,就破格提拔了他一级,升任同知北京路转运使。他负责南北两路的刑狱案件,处理得非常公正,没有冤假错案。之后,他被召回朝廷,当上了尚书户部员外郎,还和李京一起担任中都等路推排使。明昌年间,他升任耀州刺史,当地百姓都敬畏他、爱戴他。提刑司上报了他的政绩,朝廷就让他当了韩王的老师,还兼任同知安武军节度使。没多久,他又兼任同知兴平军,因为提刑司再次举荐他的清廉,他又升任孟州防御使,之后又升任南京路提刑使。御史台也因为他刚正不阿、能力出众而上报朝廷,最后他升任河中府知府。承安四年,他退休了,后来去世,死后被追赠谥号“贞忠”。
杨伯元,字长卿,是开封尉氏人。他大定三年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郾城当主簿。后来升任榆次县令,之后被召到朝廷当大理评事,一路升官,做到定海军节度副使。因为他清廉,就被破格提拔为同知河东北路转运使,之后进入朝廷担任尚书刑部员外郎。因为家里有丧事,他辞官回家奔丧,后来又重新被起用,担任辽州刺史。明昌元年,他调任涿州。过了很久,他被提升为工部侍郎,之后又升任安武军节度使。泰和三年,他退休了,后来去世。
杨伯元很有才干,多次被委任重要的职务,两次担任推排定课使,多次担任审录官,大家都说他办事公正。每当遇到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审理,判断清晰,多半都能做出正确的判决。死后被追赠谥号“达”。
刘玑,字仲璋,是益都人。天德三年考中了进士。金世宗大定年间,他先当了太常博士,后来改任左拾遗,还兼任许王府的文学。刘玑曾经上奏了一些王府的事情,世宗皇帝责备他说:“你的职责是教化人,怎么管起这些事来了!”然后就让近侍传旨给永中说:“你已经有长史了,为什么还要让文学官来上奏呢?以后别再这样了。” 他后来升了好几级,做到同知漕运司事。有一次他上奏说:“漕运户的租税价格太高了,浪费了大量的官物,应该减少数量,降低成本。如果减少三分之一,每年可以节省十五万多贯钱。”世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之后,他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又提出了好几条有利的建议。世宗皇帝对宰相说:“刘玑说在河堤上种柳树可以节省每年堤防的费用,他还谈到了官钱的利害关系,这些建议都非常有价值。以前户部那些官员总是拖拖拉拉,像刘玑这样的人才真是不多啊!你们商量一下,他说的可行的就赶紧实行。他之前提出的漕运省钱的建议,都是为了国家着想,尽心尽力,不给他丰厚的赏赐,怎么能够激励其他人呢?”于是赏赐给他三千贯钱。 他后来被提升为潍州刺史,又调任济州知州。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同知北京留守事,因为滥用法律,放了几个诉求为良人的奴婢,被降职为管州刺史。
世宗皇帝问宰相:“刘玑这个人怎么样?”参知政事程辉说:“刘玑这个人很强势霸道,曾经追讨济南府的欠款,弄得民不聊生。”皇帝说:“我听说刘玑在北京的时候,凡是奴隶请求为良人的,不管契约真假,都直接放了,是想在冥冥之中求个好兆头吧?那他自己家的奴隶为什么不放?” 又说:“他放了我家的奴隶,是想以此来求福,存心如此,不宜再重用了。” 明昌二年,刘玑回朝担任国子司业,他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批准,于是他升任国子祭酒,后来又升任太常卿,因为年老昏聩,不能胜任工作,被御史台弹劾罢官。承安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他的哥哥叫刘珫。
珫字伯玉,小名叫太平。因为父亲是功臣,他被安排到宫里当个小官,叫阁门祗候。他父亲去世后,他请求回家守孝,正赶上海陵王篡位,皇上不让,改派他当护卫。海陵王忌惮宗室,因为珫跟宗室有往来,就把他赶回老家了。后来世宗皇帝即位,珫日夜兼程去见皇上,世宗皇帝非常高兴,就让他当护卫队长的职位。
然后珫去请宗叙、白彦敬、纥石烈志宁这些人来投靠皇上,他们都来了。皇上听说后很高兴,叫着他的小名说:“太平啊,你做的不错,说不定能帮我一起带来太平盛世呢!” 然后就提拔他当御院通进。后来他和乌居仁等人一起去南京处理后宫和百官的事务,珫建议留下尚书右丞纥石烈良弼去淮南地区镇守,其他人一起回北方。皇上同意了。他母亲去世后,他又重新被启用,升了好几次官,最后当上了武库署令。
皇上到西京去,留下珫在中都当总管判官。他又升了几次官,当上了近侍局使,然后是太子少詹事,还兼任引进使,皇上赏赐他衣服。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陕西统军都监,皇上赏赐他马匹和金腰带,太子也送给他马匹和钱财。后来皇上召他回朝,让他当同知宣徽院事,然后又升任太子詹事、右宣徽使,他和张仅一起负责昭德皇后陵墓的事宜,太子又送给他马匹。他又升任左宣徽使,因为生病请求外放,被任命为定海军节度使,他弟弟太府监玮接替了他的职位,当了同知宣徽院事。
珫告辞的时候,皇上说:“你是我老臣了,现在外放,心里肯定不好受吧。东莱靠海,风景也不错,你去那里好好调养身体。我让你弟弟留在身边,就好像我一直看着你一样。”皇上又赏赐他马匹、金腰带、丝绸十匹、绢一百匹。他最终在官位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珫的灵柩经过京畿地区,皇上命令有关部门祭奠,并赏赐白银三百两,丝绸三十匹。
康元弼,字辅之,是山西大同云中人。他从小聪明好学,擅长写文章,正隆二年考中了进士。先在汝阳当小官,后来改任崇义军节度判官。从垣曲县令升任尚书省令史,然后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同知河北西路转运使,之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大理丞。
公元1187年,黄河在曹州和濮州之间决堤了,好多住在河边的人都淹死了,朝廷派元弼去看看情况。元弼到了之后,觉得那地方的地势就像个大碗,城池建在碗底,很容易被水淹,于是他就向朝廷请求把城池搬迁。最后,曹州的城池搬到了北边的高地上,曹州的老百姓都因此得救了。
后来,元弼升职当了弘州刺史,一年后又当上了大理寺少卿。之前,卫州被黄河冲毁了,人们在苏门增筑了城墙,把州府搬迁了过去。可是等洪水退了以后,老百姓都不愿意住在新城里,都想搬回原来的卫州城。朝廷又派元弼去调查,他回来后说还是老城的地势好,于是卫州就又搬回去了。 之后,他又升任秘书少监,兼任著作郎,然后又调任通州刺史,还兼管漕运。
金章宗即位后,尊封孝懿皇后为皇太后,因为元弼是老臣,所以朝廷让他担任副卫尉。他又升任大理卿,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之后又被起复,担任尚书刑部侍郎,还兼任郓王的老师,最后又升任南京路转运使。承安三年,也就是公元1198年,元弼退休了,后来去世。
移剌益,字子迁,原名叫特末阿不,是中都路胡鲁土猛安人。他靠着祖上的荫庇,先是在国史院当个抄写员,后来因为工作努力被调到徐州当录事,接着被召到枢密院当知法,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翰林修撰。
那时候北方边境不太平,皇上召集百官到尚书省商议对策。太尉克宁主张立刻出兵,而移剌益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建议暂缓用兵,等等再说。御史台觉得移剌益为人正直,能力很强,就让他兼任监察御史。没过多久,他又升任户部员外郎。
明昌三年,京城附近闹饥荒,他被提升为霸州刺史。当时一共任命了十一位刺史,皇上召见他们时说:“你们担任的是关系到百姓安危的职务,近几年百姓受饥荒之苦,所以派你们去安抚他们。你们当中有些人资历深,有些人资历浅,朕不考虑这些,只看你们的才能,你们要明白这一点。”移剌益到任后,首先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接着州里的其他官员和百姓也纷纷捐出粮食支援,他还命令属县效仿,结果救活了不少人。霸州东南有一条河堤很久以前就坏了,经常决堤造成水灾,移剌益带头修缮了河堤,百姓们都因此受益,还为他立了祠堂。后来他又升任辽东路提刑副使。
明昌五年,宋朝皇帝新登基,朝廷下令,因为泗州是宋朝使臣必经之地,当地官员要挑选合适的人选接待。宰相推荐了好几个人,皇上都不满意,皇上说:“特末阿不在哪儿?这个人可以。”于是就派他去当防御使。之后,他又被召回朝廷,先当尚书户部侍郎,不久又调任兵部。当时,一些牧民叛乱,皇上命令移剌益和殿前都点检兖一起去招降他们。
承安二年,边境局势依然紧张,皇上在便殿召见四品以上官员商议对策。移剌益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防守。皇帝的军队应该万无一失,如果轻率出兵,稍有不慎,不仅会损害大国的威望,还会让敌人更加嚣张。”后来,他被外放,担任山东西路转运使。有一次,朝廷派使者到山东去视察鹰猎,移剌益上奏说:“请求只在附近地区进行调拨,何必惊扰远方的百姓呢?”皇上看到奏章后,下令处罚那个使者。
之后,他升任河东南北路按察使。按照以前的规定,官员如果失职,就由上级部门调查。州府官员和幕僚之间可以互相弹劾。移剌益上奏说:“这样做有损于礼让之风,也可能导致同僚之间不和,甚至滋生腐败。请求只由按察司进行弹劾,这样比较妥当。”他还说:“各地的点军官和富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互相送礼行贿,应该按照监临官员在辖区内犯罪的标准来处置。”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泰和二年,移剌益在任上去世。
话说啊,阎公和杨伯元,那都是出了名的公平公正,办案铁面无私,让人交口称赞,这可是很难得的。 焦旭,一个小小的京官,竟然敢顶撞御史,不听他们的指手画脚,结果被狠狠地处罚了一顿。 啧啧,厉害! 还有大臣劝皇上别打猎了,上奏章说打猎不好,结果皇上还真就听劝,停了打猎。这真是有古人的风范啊!
李完和康元弼嘛,也没啥特别值得说的,就李完处理了一个台令史的案子,康元弼处理了曹州和卫州两座城池的事务,都还算处理得妥当。 马百禄,一开始因为卷入党争被罢官了,后来啊,倒也做出了一些政绩。刘玑,刚开始因为理财有方得到皇帝的赏识,后来因为滥用法律而获罪。你看,这人的命运啊,真是变幻莫测, 马百禄虽然一开始倒霉,但后来还是争取到了好名声,这可是刘玑比不上的。刘珫,大定年间,皇帝刚登基,他就火速赶到皇帝身边,虽然后来一直受宠,但说白了,就是一个追逐时势的人罢了。
刘仲洙这个人,为人刚正,但是不太会说话;移剌益呢,也刚正,但是敢说敢言。移剌益认为北伐不行,而刘仲洙则平反了田瑴党祸,为三十户人家洗清了冤屈。《论语》里说:“刚毅木讷近仁”,这话还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