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金朝根本就没有宗庙。直到天辅七年九月,太祖葬在上京宫城的西南,在陵墓上修建了宁神殿,按时祭祀。从那以后,各个京城都建起了庙宇,不过只有在京城里的才叫太庙。天会六年,宋朝的两位皇帝去太祖庙祭拜,这事儿也记上了。有的庙宇是利用了辽朝以前的旧庙,放上皇帝的画像,也叫庙。天眷三年,熙宗去燕京,还接受了尊号,都亲自祭祀表示感谢。

皇统三年,金朝才开始修建太庙,八年后太庙才建成,这就是上京的那个庙。到了贞元初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就扩建了旧庙,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迁到新都。贞元三年十一月丁卯这天,神主牌位才正式安放在太庙里。正隆年间,金朝又开始在南京(今河南开封)修建宫殿,又建了宗庙,南迁之后就一直用着这个庙。至于这些庙的具体制度,史书上没详细记载,不过一些传记和杂记里可能会有所体现,我这里也把这些资料附录上。

汴京的太庙,就在皇宫南边驰道东侧。庙宇的建筑格局是:一个屋顶四面都有屋檐,规定北边是神室,前面是走廊。东西两边各有二十六根柱子,组成二十五个房间,每个房间就是一个祭祀室。庙宇两端各空出一个房间作为侧室,中间二十三个房间组成十一个祭祀室。从西边数过去三个房间算作一个祭祀室,那是始祖庙,里面供奉着德帝、安帝、献祖、昭祖、景祖五位太祖的牌位。其他的祭祀室,都是两个房间合用一个祭祀室。(也有人说:“只有第二、第三个祭祀室是两个房间,其他的都是一个房间,一共十七个祭祀室。”)世祖的祭祀室里还供奉着肃宗的牌位,穆宗的祭祀室里供奉着康宗的牌位,其他的祭祀室里就没有再供奉其他的皇帝了。每个祭祀室都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在左边,窗户在右边,都朝南开。石制的神龛在每个祭祀室的西墙上,朝东。始祖的神龛有六个,朝南的有五个,朝东的一个,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祭祀室各有两个神龛,其他的祭祀室每个只有一个神龛,一共十八个神龛。祭祀的时候,把神主从北墙底下抬出来,面向南方。举行大祭或常祭的时候,就把所有的神主都抬出来,始祖的神主朝东,其他的神主按照昭穆次序,南北相对,东西排列。祭祀室外面的走廊,殿前有二级台阶,三级石阶,前面有两个井亭。外面建有四道围墙,南、东、西三面都有门。内墙的角落里有楼,南门有五扇门,其他门都是三扇。中墙外面东北角是册宝殿,太常寺的官员会定期检查一下册宝的封缄,这叫“点宝”。内墙南边叫大次,东南角是神庖(祭祀用的厨房)。庙门两侧有庑廊,各二十五根柱子,是斋郎和执事人员的休息处。西南墙外面,就是太庙的办事机构了。神门两侧各列有二十四支戟,插在木制的戟架上。戟的下面用木板做成手掌形状,画着两只青龙,下面垂着五彩丝带,长五尺,祭祀的前一天挂在戟上,祭祀结束后就收起来。

接下来是第二段:

这太庙的建筑啊,看着挺讲究的,从布局到细节,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规制和礼仪。 从神室的设置,到神龛的朝向,再到祭祀时神主的摆放,处处都遵循着严格的制度。 就连门窗的位置、数量,以及围墙、楼阁的建造,都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而那些细节,比如戟上的青龙和五彩丝带,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严感。 可以想象一下,祭祀典礼时,这里该是多么的隆重和肃穆啊! “点宝”这个仪式,也体现了对皇家典籍和珍宝的重视。 整个太庙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祭祀场所,更是一个浓缩了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等诸多元素的综合体。 读完这段描述,仿佛置身于那庄严的太庙之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咱们这会儿说的是宗庙的事儿。大定十二年,要给闵宗皇帝修个庙,礼部官员就翻出以前晋朝惠帝、怀帝,还有唐朝中宗、后唐庄宗那些加祭的事儿,说按照这个规矩,武灵皇帝虽然没儿子,也应该加祭到太庙里。不过,中宗加祭的时候,一开始是空着个位置,后来才加到九个位置。惠帝、怀帝加祭是把豫章、颍川两地的庙迁到一起,庄宗加祭是另立祖先的庙宇一个位置。现在咱们太庙的格局,除了祖先的庙宇外,一共七世十一室,要是加祭武灵皇帝,就得另外再建一个祖先的庙。 《荀子》里说:“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世祖先。”要是把兄弟都加进去,把祖先的牌位挪开,那皇帝就祭祀不到七世祖先了。

你看咱们宗庙的排列,从睿宗往上数到始祖,一共七世,没地方再加祖先的庙了。《晋史》上说:“宗庙的位置,就看祭祀的人数而定,没有固定的数量。”东晋和唐朝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庙宇就增加到十一室。东晋康帝继位后,把兄弟也设一室,所以没挪动远祖的庙宇就加祭了成帝。唐朝因为敬宗、文宗、武宗三代都是同一时代,就在太庙东边又加了两室,一共九代十一室。现在咱们太庙已经满了,要是按照“没有固定数量”的说法,加到十二室也可以。但是,庙制已经定下来了,再改动可是件大事儿,而且还会影响到睿宗皇帝在庙里的位置和顺序。《春秋》的道理是不能因为亲情而破坏尊卑的次序,《汉志》上说:“父子不能并排坐,但是孙子可以和祖父一起。”

如果武灵皇帝加祭,太庙就变成十二室了。按照《春秋》尊卑的规矩,武灵皇帝应该在第十一室,跟其他皇帝一起祭祀。按照“孙子可以和祖父一起”的规矩,他应该在太宗皇帝下面,占据昭穆中的昭位,还得称宗。可是,之前加祭的睿宗皇帝已经在第十一室了,经常参加大祭,睿宗在穆位,和太宗的昭位相对。要是改动庙里的位置和顺序,就不是礼部官员敢随便决定的,得请皇上拿主意。大定十九年四月,给闵宗皇帝加祭,太庙就扩建成了十二室。大定二十九年,世宗皇帝要加祭到庙里,礼部官员说:“太庙十二室,从始祖到熙宗皇帝,虽然是八世。但是世宗皇帝和熙宗皇帝是兄弟,不是父子关系,按照东晋成帝的例子,只算七世。如果单独把世宗、显宗加进去,那就变成九世了。” 于是,五月就挪开了献祖、昭祖的牌位,把世宗皇帝、明德皇后和显宗皇帝的牌位加进了太庙。

公元1214年,金宣宗南迁,首都的中都(今北京)的宗庙祭祀活动都荒废了。当时负责祭祀的官员抹撚尽忠,放弃了中都,跟着皇帝一起南逃,所以那些祭祀的礼仪全都停了。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216年,负责礼仪的官员上奏说:“宗庙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啊!现在皇上住在陪都(临安),历代皇帝的神主都迁到这里来了,应该重新修建太庙和社稷坛,按时进行祭祀。按照中都太庙的制度,从开国皇帝到章宗皇帝,一共应该有十二个神位,可现在只有十一个。如果现在要增建,恐怕来不及。再说现在正是多事之秋,礼仪方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些调整。我们建议暂时把肃宗和世祖皇帝的神主,跟其他祖先的神主一起供奉在一个殿里。”皇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批准了。这个办法参考的是唐朝的制度,也是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就定下来的。

这个临时安置神主的地方,四壁和地面都是石头砌成的,门朝东开,门是用木头做的,外面漆成红色的。屋子里铺着垫子,把神主安放好后,皇帝的神主放在左边,盖上黄色的丝绸帕子;先帝的神主放在右边,盖上红色的丝绸帕子。

话说这祭祀用的屏风,是用纸和木头做的,形状像个立着的屏风,两条腿撑着。上面盖着三幅红色的罗绸,绣着五十四把金斧头,再用红绢裹起来,盖在屏风上,其中一半没图案的垂在后面。这屏风就放在北墙下面,朝南摆着,前面摆着桌子和席子,用来放神主牌位。

一共五张席子,每张长五尺五寸,宽二尺五寸。其中一种是莞席,席面是粉白色的。用蔺草编的席子,边上用红罗绸镶边,上面绣着蕙草和云彩的图案,再用红绢做里衬。每位神灵用两张。还有一种是缫席,席面是画着图案的。用五彩丝绒织成的青蒲席,也用红罗绸镶边,画着藻类和云彩的图案,同样用红绢做里衬。每位神灵也用两张,放在莞席上面。再上面一层是次席,席面是黑色的。用轻便的竹子编的,也叫桃枝席,用红绡镶边,绣着铁灰色的斧头,里衬是红绢。每位神灵也用两张,放在缫席上面。

还有两张虎皮席,大的和其他的席子一样长,只是宽了一尺。用虎皮做的褥子,边缘用红罗绸绣着金色的斧头镶边。另外还有两张小虎皮褥子,做法跟前面三种席子一样。天气热的时候就用桃枝席,天气冷的时候就撤掉桃枝席,加上虎皮褥子。夏天和秋天祭祀,就用桃枝席;冬天就撤掉桃枝席,在缫席上加上小虎皮褥子。腊月最冷的时候,就在缫席上再加两张大虎皮褥子,把那两张小虎皮褥子放在大褥子上面。

桌子有三种,一种是三足曲几,一种是两足直几,每张桌子长一尺五寸,都涂着红色的漆。神主牌位前面放着曲几,后面放着直几。

金大定十一年,尚书省给皇帝上奏章,说关于祭祀祖先的禘祫大典,应该怎么举行。《礼纬》里写着:“三年一次祫祭,五年一次禘祭。”唐朝开元年间,太常寺讨论过,禘祫都是殷商时期的祭祀礼仪,祫祭是把祖先都请到宗庙里一起吃饭,禘祭则是按照辈分尊卑来祭祀,以此表达子孙对先祖的孝心和思念。这些祭祀活动,不是经常举行,但也不能太少。祭祀太频繁了,就显得不庄重;祭祀太少了,又显得不孝顺。所以,古代圣王效法天道运行的规律来制定祭祀典礼,禘祫祭祀就好像天上的闰月一样。五年有两个闰月,象征着天道的圆满,宗庙祭祀也效法这种规律,五年举行两次大祭。从周朝以后,一直沿用这种礼制。大定九年咱们已经举行了祫祭,如果要举行禘祭,应该在祫祭之后十八个月的孟夏(五月)举行。

皇帝下诏,决定以后“三年冬天举行祫祭,五年夏天举行禘祭”作为固定的礼仪。奏章里还说,海陵王时期,每年只在二月和十月各遣使祭祀两次,三年才举行一次祫祭。这跟唐朝的礼制不一样,唐朝规定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第一个月都要在太庙祭祀,到了冬天还有腊祭,一年总共五次祭祀。如果像海陵王时期那样一年只祭祀两次,那可不行,这根本不是天子该有的礼仪,应该按照典籍记载,一年五次祭祀才对。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祭祀那天,要把神主牌位都摆放在前廊,按照辈分排列好。那些为国家立下功劳的功臣,也要配享庙廷,分别配享他们所服务的庙宇,按照功劳大小来排序。太子担任亚献官,亲王担任终献官,也可以同时用两个亲王担任。或者由太尉担任亚献官,光禄卿担任终献官。如果碰上其他月份的常规祭祀,就暂停其他的祭祀活动,等禘祫祭祀完毕再行。关于祭祀的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大定十一年十一月,就在郊祀的前一天,皇上要到太庙去祭祀。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就跟亲祭郊庙一样认真仔细。

三天前,太庙的官员就带着手下人把太庙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点检司的人在太庙前面规划好场地,安置兵卫和旗帜。尚舍的人在南神门西边搭起十一座帐篷,这些帐篷都朝南,西边的是最重要的。殿中监的人指挥尚舍的人,把大次殿布置好。又在阼阶下面稍偏南的地方,搭了个小次殿,朝西。皇上祭祀时跪拜用的垫子,就放在殿上,牌位在稍偏西的位置。从玉辂到升辇的地方,还有从大次殿到东神门的路上,都铺上了黄色的地毯。另外,在殿下横街北边、西街西边,还设了七个祭祀位,朝东;配享的功臣的祭位,设在殿下道东、横街南边,朝西,位置靠北。

两天前,大乐令就指挥人把宫廷的乐器摆放在庭院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摆放三套编钟和三套编磬。东边编钟靠北放,编磬放在编钟中间,都朝东;西边编磬靠北放,编钟放在编磬中间,都朝西;南边编磬靠西放,编钟放在编磬中间,都朝北;北边编钟靠西放,编磬放在编钟中间,都朝北。特磬、大钟、谷钟一共十二件,放在编钟编磬里面,按着规定的位置摆放。路鼓和路鼗放在北边的乐器区里,分别放在道路的两边;晋鼓放在后面稍偏南的位置。建鼓、鞞鼓、应鼓分别放在四个角落,建鼓在中间,鞞鼓在左边,应鼓在右边。柷和敔放在乐器区里,柷放在道路东边,敔放在道路西边。舞乐的标志立在酂缀之间。登歌用的乐器放在殿前楹柱之间,金钟在东边,太磬在西边,都朝北;柷在金钟北边稍偏西的地方,敔在太磬北边稍偏东的地方;两个搏拊,一个在柷北边,一个在敔北边,东西相对;琴瑟放在前面;那些吹奏匏竹乐器的乐工,站在台阶之间,面向北。其他的工匠都站在乐器区的后面。

前一天,太庙的官员打开各个祭祀室的门,奉礼郎带着手下人,在每个房间北墙下摆放神位。每个神位前都摆放一个黼扆,一张莞席,两张缫席,两张次席,一张紫绫厚褥,一张紫绫蒙褥,一张曲几,一张直几。

好家伙,这描述祭祀仪式的场景,光看文字就感觉规模宏大,仪式感十足!咱们一句一句地捋捋,用大白话来说说。

首先,皇帝的座位设在殿东门里,朝西坐。然后,饮福的位置在东序,也是朝西。亚献和终献的座位在殿下的横街北边稍偏东的地方,也朝西。帮着祭祀的亲王、宗室和大臣们,就坐在亚献和终献的后面;宗室们的位置在横街南边,也朝西。负责奉献酒器、酒杯的官员,以及其他一些官员,都排在他们南边,拿着洗涤器皿的官员在他们后面。七祀献官在奉酒官的南边,负责读祝文、洗涤酒器的官员在他们后面。司尊彝的官员在七祀献官南边,亚献和终献的那些负责酒器和酒杯的官员又排在他们南边,都是朝西,从北往南排。大礼使的位置在西阶西边稍南一点,跟亚献相对。太尉、司徒和帮助祭祀的大臣们,就坐在大礼使南边,侍中和执政官员又在他们南边,礼部尚书、太常卿、太仆卿、光禄卿和功臣献官在西边,举册官员、光禄丞、太常博士又在他们西边,功臣们负责洗涤酒器的官员在功臣献官后面。

还有两位监祭御史,分别设在西阶下,都朝东,从北往南排。奉礼郎、太庙令、太官令、太祝、宫闱令、祝史,都位于亚献、终献和奉酒官的南边;负责摆放祭品的官员,以及斋郎,又在太祝和奉礼郎的南边。太庙丞和太官丞就站在他们的后面。两个协律郎,一个在殿前楹柱之间,一个在宫县西北,都朝东。大乐令在登歌乐县北边,大司乐在宫县北边,良酝令在斟酒的地方,这几个都朝北。帮助祭祀的文武官员们,就位于横街南边,朝东,从北往南排。光禄卿负责摆放祭祀用的牲畜,位置在东神门外横街东边,朝西,南边为尊位。负责保管牲畜的官员在牲畜西南边,朝北。太祝们都在牲畜东边,每个都在牲畜后面,祝史陪在他们后面,都朝西。礼部尚书负责检查牲畜,位置在牲畜前面稍北一点,御史在礼部尚书西边,都朝南。礼部官员和他们的属官们,把祭祀用的册子摆在房间门外右边;司尊彝官员和他们的属官们,把酒器摆在房间门外左边,每位官员都有一对斝彝、一对黄彝、两个牺尊、两个象尊、两个著尊、两个山罍,每个酒器都配有勺子、酒盖和酒台。在始祖的酒器旁边,还摆放着酒器、盘子、酒杯和酒台。

殿下的台阶间,还摆放着两个壶尊、两个太尊、四个山罍,每个都有酒台和酒盖,朝北,从西往东摆放,只是摆在那里,不用来斟酒。七祀功臣每人座位左边都摆放着两个壶尊,每个壶尊里面都放着酒盖和酒台,斟酒用的酒器都配有勺子,都用席子垫着。奉礼郎负责摆放祭器,每人前面摆放四个簋,其次是四个簠,然后是六个醿,再然后是六个铏,笾豆在最后。左边摆放十二个笾,右边摆放十二个豆,都洗干净了摆放好,用席子垫着。笾豆都盖着巾,巾盖在里面。每个房间的馔幔里,都摆放着一个笾、两个豆、一个簠、一个簋和四个俎。东阶东边还摆放着两个洗涤用的器皿。亚献和终献用的酒器和洗涤用的器皿,摆放在东横街下东南边,朝北,酒器在洗涤器皿东边,盛放巾的器皿在洗涤器皿西边,南边为尊位,里面都放着巾。亚献和终献用的酒杯和洗涤用的器皿,在酒器和洗涤器皿西边,酒器在洗涤器皿东边,盛放巾的器皿在洗涤器皿西边,南边为尊位,里面都放着巾和酒杯以及酒台。拿着巾、酒器和盛放巾的器皿的官员,都站在他们后面。

好家伙,这祭祀准备工作可真复杂!大概在早上丑时五刻之前,太常卿带着手下,先在神位前面和屋外摆上了蜡烛。

然后,光禄卿带着他的伙计们,开始往各种祭祀用的器皿里摆放祭品。笾里放的是:鱼、米糕、粉糕、干枣、盐、鹿肉干、榛子、干果脯、桃子、菱角、芡实、栗子,这些东西得按顺序摆放。豆里放的是:芹菜、笋、葵菜、菁菜、韭菜做的酱菜,还有各种肉酱、兔肉酱、猪肉酱、鹿肉酱、鱼酱、肉羹,这些也都要按顺序摆好。另外,还要在铏里盛上羹,加点调料,再在大的盛器里放上稻米和粱米,在簋里放上黍米和稷米,粱米放在稻米前面,稷米放在黍米前面。 负责酒水的良酝令则开始往酒器里倒酒。

接下来,那些酒器,比如斝、彝、牺尊、象尊、著尊,除了牺尊、象尊、著尊里放玄酒(就是黑酒)外,其他的都倒上加了香料的酒,每个酒器上都要放上酒杯托、酒勺和酒盖。殿下那些大酒器,壶尊、太尊、山罍,除了山罍上方的酒器里放玄酒外,其他的也都要倒上加了香料的酒,上面也要盖上盖子,放上酒杯托。

太庙令带着手下,在旁边给七位功臣摆好了座位,每人一张草席,一条碧绿的丝绸褥子,座位前面还放个小木牌,再摆上两套笾、豆、簠、簋和一个俎。每个座位神座的右边,也就是北面,还要摆放两个壶尊,西边放玄酒。良酝令按照规矩往酒器里倒酒,加上酒勺和酒盖,把酒爵放在酒器下面,再放上酒杯托。光禄卿负责摆放菜肴,左边两个笾,栗子放在前面,鹿肉干放在后面;右边两个豆,菁菜酱放在前面,鹿肉酱放在后面;俎上摆放熟羊肉,簠簋里摆放黍米和稷米。太庙令还要准备七堆祭祀用的柴火,并在西神门外北边挖好埋祭品的坑。太府监则拿出珍宝、祥瑞之物和从各地进贡来的宝物来摆放,黄金放在最前面,玉帛其次,其他的依次排列,这些东西都摆放在宫殿北面,东西相对,每个都垫上席子。如果祭祀用的东西当时没有,就用其他相似的物品代替。

第二天祭祀之前,庙里禁止闲人通行。负责祭祀礼器的人员——司尊彝、奉礼郎和其他的工作人员,都从西边的台阶上去等候。过了一会儿,太祝和廪牺令(负责祭祀牲畜的人)带着祭祀用的牲畜来到指定位置。礼仪官员和赞礼官引导礼部尚书和光禄卿丞(主管祭祀礼仪和膳食的官员)来到检视牲畜的地方站好。

礼仪官员引导礼部尚书,赞礼官引导御史,一起从西边的台阶上去,仔细检查牲畜是否清洗干净。检查完毕,工作人员一起举起遮盖牲畜的布说:“干净了!”大家一起下来,回到检视牲畜的地方,礼仪官员稍微往前走一步说:“检查干净了,请检视牲畜。”然后引导礼部侍郎上前检视牲畜,检视完毕后回到原位。接下来引导光禄卿丞出列,绕着牲畜走一圈。光禄丞面向西说:“充足。”又说:“准备好了。”廪牺令带领太祝也绕着牲畜走一圈,面向西恭敬地鞠躬说:“肥壮。”礼仪官员稍微往前走一步说:“检视牲畜完毕,请到检视祭品的地方。”然后引导礼部尚书等人依次到各自的位置站好。御史检查祭品准备完毕后,礼仪官员赞道:“祭品检查完毕。”大家一起回到斋所。

光禄卿、光禄丞、太祝、廪牺令依次牵着牲畜到厨房,交给太官令(主管祭祀烹饪的官员)。礼仪官员引导礼部尚书到厨房,检查鼎和镬(古代的烹煮器皿),查看是否清洗干净,检查完毕后回到斋所。下午一点多的时候,太官令带领厨师,拿着鸾刀开始割牲畜,祝史(负责祭祀祝辞的人)分别取下牲畜的毛和血,每桌都盛放一豆(古代的量器)。然后开始烹煮牲畜。祝史用郁鬯(一种香酒)清洗牲畜的肝脏,再取一部分肝脏,每桌也盛放一豆,然后一起送到祭祀用的膳食处。

话说皇上要出宫,头一天,相关部门就在应天门外面摆好了仪仗队,把皇上的车驾(玉辂)停放在应天门里面,面向南方。第二天一大早,侍候皇上的官员和护卫,还有带路的官员,都在致斋殿前面站好,等候皇上。然后,通事舍人(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带着侍中(相当于宰相)跪下,禀报皇上:“请皇上准备。”皇上穿戴好通天冠和绛纱袍。过了一会儿,侍中又禀报:“外面准备好了。”皇上走出斋室,坐上御座,百官行完礼后,负责抬轿子的官员把轿子抬过来。侍中又说:“请皇上上轿。”皇上上了轿子,侍卫们按照规定的仪式警戒护驾。太仆卿(掌管马匹的官员)先到轿子旁边,整理好衣服后,站直了,拿着缰绳。带路的官员走在前面开路,皇上到了应天门内轿子停放的地方,侍中走到轿子前面,禀报:“请皇上下轿,上车驾。”皇上上了车驾。太仆卿递上车驾的缰绳,带路的官员分列左右步行引导,里边的人走在前面。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助理)走到车驾前面,禀报:“请车驾启程。”禀报完毕后,侍郎跪下,然后起身回到原位。护卫和仪仗队都停留在应天门内,车驾启动时,喊着:“警戒护驾!”

到了应天门,门下侍郎禀报:“请车驾稍作停留,命令侍臣上马。”侍中奉旨退下,说:“遵旨。”门下侍郎退下,传达命令,说:“侍臣上马。”负责传达命令的人重复:“命令侍臣上马。”带路的官员分列左右引导,门下侍郎又禀报:“请车驾启程。”车驾启动,喊着“警戒护驾!”,没有鸣鼓吹乐。快到太庙的时候,负责礼仪的官员和传达命令的人分别引领祭祀的官员,通事舍人则引领参加祭祀的官员和皇室子孙,在庙门外列队迎接。车驾到达庙门,车驾转向南方,侍中在车驾前面禀报:“侍中臣某某禀报,请皇上下车驾,步行进入庙门。”皇上下了车驾,带路的官员走在前面引导,皇上步行进入庙门,稍微偏向东边。侍中又禀报:“请皇上上轿。”抬轿子的官员抬着轿子过来,侍卫们按照规定的仪式警戒护驾。皇上坐上轿子,到了大次(祭祀场所),侍中禀报:“请皇上下轿,进入大次。”皇上进入大次,放下帘子,伞扇和侍卫按照规定的仪式警戒护驾。太常卿(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和太常博士分立在大次左右。带路的官员到庙庭的指定位置站好,等候皇上。

天还没亮,大概凌晨四点多,负责祭祀的人员都得穿戴好礼服。负责酒器和酒的官员带着手下,先进去把酒坛子摆好。负责饮食的官员也带着人,把祭祀用的各种器皿摆放整齐,并且把盖子都打开。然后,负责礼仪的官员和司仪先进去,到各自的位置站好。司仪带着御史、太庙令、太祝、宫闱令、祝史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从东边的门进去,各就各位。

再过一会儿,大概凌晨三点多,负责礼仪的官员带着太常寺的官员、太祝和宫闱令一起上殿,开始准备祭祀祖先的场所。太祝和宫闱令捧着皇帝和皇后的神主牌位,放在座位上。接下来,依次把其他祖先的神主牌位都摆放在各自的案几前面,摆放好位置。司仪带着御史、太庙令、宫闱令、太祝、祝史和太常寺的官员,在台阶中间站好,面向北方。负责礼仪的官员在殿上喊:“奉上神主!”喊完之后,又喊:“行二拜礼!”司仪传达命令,御史以下的所有人都行二拜礼,礼毕,各就各位。然后,负责音乐的官员带着乐工表演了两支舞蹈,之后也各就各位。负责礼仪的官员和司仪分别引导主祭官和协助祭祀的文武官员、宗室成员入场就位。负责符节的官员捧着符节,放在宫殿北面的案几上。最后,皇帝入场。

过了一会儿,有个官员禀告皇帝:“请穿上正式的礼服。”皇帝就穿上了衮冕。官员又说:“可以开始外边的仪式了。”太常卿(主管祭祀的官员)趴在地上,跪着奏道:“太常卿臣某某禀告皇上,请皇上开始仪式。”说完后,他起身。帘子拉开了,皇帝出来了。太常卿和太常博士走在前面引路,旁边有撑伞的、打扇的、侍卫的,一切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大礼使跟在后面。

走到东神门外,殿中监跪着献上镇圭(一种玉器)。太常卿奏道:“请皇上执圭。”皇帝接过镇圭。撑伞打扇的仪仗队停在门外,只有近侍跟随皇帝进去。协律郎(掌管音乐的官员)跪着举起指挥棒,然后起身。乐队开始演奏《昌宁之乐》。走到阼阶(天子所坐的台阶)下,放下指挥棒,停止演奏。皇帝登上阼阶,音乐又奏响了。左右侍从根据人数,走到各自的位置站好,皇帝面向西站立,音乐停止。引导官员分列左右侍立。太常卿上前奏道:“请皇上再拜。”皇帝行了两次跪拜礼。负责礼仪的官员高声宣告:“众官再拜!” 大家按照传达的指令,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礼仪官员又宣告:“各位执事官员各就各位。”礼仪官员和传达指令的官员引导执事官员分别到殿内殿外的指定位置就座。

太常卿奏道:“请皇上到洗涤的地方。”登歌乐作,走到阼阶,音乐停止。皇帝下阼阶,宫廷乐队演奏,走到洗涤的地方,音乐停止。内侍跪着端来匜(古代一种盛水的器皿),起身,倒水。然后另一个内侍跪着端来槃(一种盛水的器皿),起身,承接水。太常卿奏道:“请皇上插上镇圭。”皇帝插上镇圭,洗手。洗完后,内侍跪着从盛放巾帕的篮子里取巾帕,起身,呈上。皇帝擦手。奉献酒器的官员跪着献上酒器,皇帝接过酒器,内侍奉上匜,倒水,另一个内侍跪着奉上槃承接水,洗涤酒器完毕。内侍跪着奉上巾帕,皇帝擦拭酒器,完毕后,内侍将槃和匜放好,并将巾帕放回篮子里。奉献酒器和槃的官员接过酒器。太常卿奏道:“请皇上执镇圭。”官员们引导皇帝登上大殿,宫廷乐队演奏,走到阼阶下,音乐停止。皇帝登上阼阶,登歌乐作,太常卿在前面引导,走到始祖神位前,音乐停止。奉献酒器和槃的官员用酒器盛满鬯酒(古代祭祀用的酒),执持酒尊的人举起酒尊上的盖子,侍中跪着斟酒,完毕后,太常卿在前面引导,进入始祖室神位前,面向北站立。

太常卿奏道:“请皇上插上镇圭。”跪下。奉献酒器和槃的官员面向西跪下,将酒器交给奉献酒器的官员,奉献酒器的官员面向西跪下,将酒器献上。太常卿奏道:“请皇上用酒祭祀土地。”皇帝用酒祭祀土地,完毕后,将酒器交给奉献酒器和槃的官员,太常卿奏道:“请皇上执镇圭。”趴下,起身,官员们引导皇帝走出户外。太常卿奏道:“请皇上再拜。”皇帝再拜,太常卿引导皇帝到下一个祭祀地点,仪式与刚才相同。

好了,仪式开始了。太常卿(负责礼仪的官员)说:“请皇上回到原来的位置。” 然后就开始奏乐唱歌,皇上走到原来的位置,面向西方站好,音乐停了。

太常卿又说:“请皇上移步到小次(偏殿)。” 有人在前面引导皇上走,又开始奏乐唱歌,皇上从高高的台阶上下来,音乐停了,宫廷的乐队又开始演奏。快到小次的时候,太常卿说:“请卸下镇圭(象征帝王权力的玉器)。” 殿中监(管理宫殿的官员)跪下接过了镇圭。皇上进了小次,帘子放下来了,音乐也停了。

过了一会儿,宫廷乐队奏起了《来宁之曲》,用黄钟为宫调,大吕为角调,大簇为徵调,应钟为羽调,然后表演了《仁丰道洽之舞》,跳了九遍才停下来。 之后黄钟又演奏了三遍,大吕、太簇、应钟各演奏了两遍,用《来宁之曲》送走神灵,仪式就算完成了。

一开始,早上的祭祀仪式快结束的时候,祝史(负责祭祀的官员)们各自拿着祭祀用的毛血和肝脏,以及盛着豆子的器皿,先在南神门外站好。 斋郎(负责祭祀杂务的官员)拿着香炉、炭火、艾草、黍稷等祭品,分别站在盛着肝脏的器皿后面。皇上早上的祭祀仪式结束后,等到乐队演奏到第六遍的时候,大家就都从正门进去,从大台阶上去。 那些太祝(高级祝史)在台阶上迎接毛血和肝脏,然后把这些祭品摆放在神座前面。祝史们站在祭祀用的器皿旁边,斋郎把香炉放在屋子外面左边的位置,艾草、黍稷等都放在香炉的炭火下面。斋郎从西边的台阶下来,太祝们把肝脏放在香炉上焚烧,然后回到原来的位置。

皇帝要祭祀,太官令带着负责上菜的人,把祭品摆放在南神门外那些挂着帷幔的地方,西边位置最高。礼仪官员带着司徒去祭品摆放的地方,和负责祭品的官员一起摆放祭品,礼仪官员和太官令按照顺序从正门进去,宫廷乐队演奏《丰宁之乐》。 (撤掉祭品用的豆子,流程一样。)走到台阶前,音乐停止。负责祝祷的官员一起撤掉祭祀用的毛和血,从西边的台阶下去。祭品摆上去了,太祝们在台阶上迎接,分别把祭品摆放在神位前。先献牛,再献羊,然后是猪和鱼。礼仪官员带着司徒等人,从西边的台阶下去,回到原位。太祝们分别取香蒿、黍稷,撒在祭品的油脂上,在炉炭上焚烧,烧完后,回到原来的位置。负责赞礼的人带着记录祭祀过程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上来,走到始祖神位右边,把祭祀用的祝文放在神位西边的案板上,放好后,站在祝文案板南边。太常卿跪下奏道:“请到盥洗的地方。”帘子卷起来,依次出去,宫廷乐队演奏。殿中监跪着献上镇圭,太常卿奏道:“请执掌镇圭。”前面带路,到盥洗的地方,音乐停止。洗手,洗爵,和早晨祭祀的仪式一样。盥洗完毕,太常卿奏道:“请执掌镇圭。”前面带路,上殿,宫廷乐队演奏,走到台阶下,音乐停止。从台阶上走上去,登歌乐队演奏。太常卿前面带路,走到始祖神位尊彝(古代盛酒器)的地方,登歌乐队演奏,到尊彝的地方,登歌乐队停止演奏,宫廷乐队演奏《大元之乐》,文舞开始。负责奉酒的官员拿着爵(古代酒器)来到尊彝前,执掌尊彝的人举起酒器上的盖子,侍中跪着斟酒到牺尊(古代祭祀用的酒器)里,斟完酒后,太常卿前面带路,进入始祖室神位前,朝北站着。太常卿奏道:“请插上镇圭。”跪下。负责奉酒的官员把爵交给进酒的官员。进酒的官员朝西跪着献酒,太常卿奏道:“请用爵三次祭酒。”三次用酒祭祀,祭祀完毕,把爵交给进酒的官员,进酒的官员把爵交给奉酒的官员。太常卿奏道:“请执掌镇圭。”起身。前面带路,走出屋外,太常卿奏道:“请稍等片刻。”音乐停止。记录祭祀过程的官员上前献上祝文,中书侍郎拿着笏板跪着读祝文,献祝文的官员把祝文放好后,先到次位。太常卿奏道:“请再拜。”再拜完毕,太常卿前面带路,到次位行礼,仪式和上面一样。

酌献完毕,太常卿前面带路回到案板处,登歌乐队演奏,走到案板处朝西站定,音乐停止。太常卿奏道:“请回到小殿。”登歌乐队演奏,从台阶上下来,登歌乐队停止演奏,宫廷乐队演奏。快要到小殿时,太常卿奏道:“请放下镇圭。”殿中监跪着接受镇圭。进入小殿,帘子放下,音乐停止,文舞退下,武舞开始,宫廷乐队演奏《肃宁之乐》,表演《功成治定之舞》,舞者站定,音乐停止。

皇帝敬酒完毕,准备去偏殿。礼仪官员带着博士官,博士官又带着亚献官,一起走到洗手的地方。亚献官面向北站着,夹着圭(古代礼器),洗手,擦手,然后拿着圭。走到洗酒器的地方,也是面向北站着,夹着圭,洗酒杯,擦干净酒杯交给负责的人,然后继续拿着圭。亚献官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始祖神位和尊贵的酒器旁边,面向西站着。宫廷乐队开始演奏。负责的人把酒杯交给亚献官,亚献官夹着圭,拿着酒杯,执事者举起酒尊上的盖子,太官令用象尊盛的祭酒斟满酒,完毕后,亚献官走到始祖神位前,夹着圭,跪下。负责的人把酒杯交给亚献官,亚献官拿着酒杯祭酒。三次向茅草和酒器祭酒,放下酒杯,拿着圭,俯伏在地,起身,稍微后退,再次行礼,完毕后,博士官在前引导,亚献官去下一个位置行礼,仪式和刚才一样。仪式结束,音乐停止。最后一次献祭,除了换下祭服拿着笏板以外,其他都和亚献官的仪式一样。七位功臣的献祭仪式完毕。

太常卿跪下奏道:“请皇帝前往饮福位。”帘子掀开,皇帝走出偏殿,宫廷乐队开始演奏。殿中监跪着献上镇圭,太常卿奏道:“请皇帝执掌镇圭。”有人在前引导,走到阼阶(台阶)下,音乐停止。皇帝从阼阶上去,登歌乐队开始演奏,快到饮福位时,音乐停止。

一开始,皇帝祭祀完毕后,太祝把神位前的三牲肉分好,从每份肉的前腿上取第二根骨头放在祭器上,又用盛食器盛上黍稷饭,和酒一起摆好。然后,礼仪官员引领司徒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往东走,站在阼阶前楹之间,面向北。皇帝走到饮福的位置,面向西站立。然后奏响了《福宁之乐》。太祝把福酒倒进爵中,献给侍中,侍中捧着酒爵站着。太常卿奏道:“请皇帝再拜。”拜完后,又奏道:“请执圭(玉圭)。”皇帝跪下,侍中面向北跪着把酒爵献上,太常卿奏道:“请执爵。”皇帝三次向沙池(祭祀用的沙盘)献酒。接着又奏道:“请啐酒(尝酒)。”皇帝尝了酒,然后把酒爵交给侍中。太常卿奏道:“请受胙(祭祀后分赐的肉)。”太祝把盛着黍稷饭的食器交给司徒,司徒跪着献上,皇帝接过酒,交给左右侍从。太祝又把盛着祭肉的祭器跪着交给司徒,司徒接过祭器后跪着献上,皇帝接过祭器,交给左右侍从。礼仪官员引领司徒退下,侍中再次跪着献上酒爵。太常卿奏道:“请皇帝受爵饮福。”皇帝饮福完毕,侍中接过空酒爵,交给太祝。太常卿奏道:“请执圭。”皇帝俯伏后起身。又奏道:“请皇帝再拜。”皇帝再拜完毕,音乐停止。太常卿在前引导,皇帝回到原位,乐队奏乐,等皇帝回到原位后,音乐停止。太祝依次献上撤下的食器,奏响《丰宁之乐》,撤完后,音乐停止。奉礼官说:“赐胙仪式完毕,助祭官员再拜。”赞者传达命令,在场的官员都再拜,奏响《来宁之乐》,一曲终了。太常卿奏道:“礼毕。”太常卿在前引导,皇帝从阼阶下来,乐队奏乐,音乐停止后,宫县乐队奏乐,出宫门后,宫县乐队停止演奏,伞、扇、仪仗队按照常规仪仗队行进。太常卿奏道:“请释镇圭(放下镇圭)。”殿中监跪下接受镇圭,皇帝回到大次(休息的地方)。通事舍人、礼仪官员、赞者分别引导享宴的官员、宗室子孙以及参加祭祀的官员依次出去。然后引导皇帝的官员在东神门外大次前等候,前导按照常规仪仗队行进。赞者引导御史以下的官员回到各自的岗位,站好。奉礼官说:“再拜。”大家一起再拜。赞者引导工匠、舞者依次出去。大礼使率领其他礼仪官员、太庙令、太祝、宫闱令,按照常规仪仗队行进,迎接神主。仪式完毕,礼仪官员引导大礼使等人从西阶下来,走到横街,再拜后离去。祝文和册子收藏在箱子里。七祀功臣分祭,仪式与大祭祀相同。

负责祭祀的官员们开始行动了。首先,太常寺把这事儿报给了礼部,然后跟学士院和司天堂台商量好日子。每天都要向太常寺汇报进度。祭祀前七天,官员们在尚书省接受了祭祀前的誓戒。

到了那天一大早,礼仪官员就在都堂下面摆好位置牌,按照事先定好的《誓戒图》上的位置,礼仪官员引导三献官和其他相关人员各就各位站好,然后喊:“揖!”所有在位的官员都互相作揖行礼。行礼完毕,礼仪官员把誓文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拿着笏板,念诵誓文:“某月某日,孟春,荐享太庙,各扬其职。不恭其事,国有常刑。”念完后,放下笏板。七品以下的官员先退下,其余官员行完拜礼后才退下。

祭祀前的四天,一切照常进行,官员们住在正寝,只是不许参加丧事、探望病人、奏乐、审理判处死刑的案件以及处理其他污秽之事。祭祀前的三天,官员们在自己所属部门斋戒,只有祭祀相关的事务可以进行,其他事情一律禁止;祭祀前一天在祭祀场所斋戒。如果斋戒期间有缺席的,就由其他人代替执行。祭祀前三天,兵部安排兵士在太庙的四个门前列队站岗。祭祀前一天,禁止行人通行。仪鸾司在南神门外西边,朝南的方向,摆设了十一处供膳的帷幔。又在横街北边,道路西侧,朝东的方向,设置了七祀司命、户二位的祭祀场所。还安排群官在庙门东西两侧的房屋里斋戒住宿。

祭祀前两天,大乐局在殿上布置好祭祀用的音乐。太庙令带领手下的人员,清扫庙宇殿堂内外,在室内北墙下铺设神位,神位朝南对着大门。在祭祀用的筵席上摆放几案,并在室内外各设一个三献官行礼的拜褥。学士院拟定好祝文后,交给会同进司请皇帝御批,批复后交给礼部,放在祝文案上。祠祭局清洗祭祀用的器皿和尊彝,然后按照规定的样式摆放好。两个内太尊、两个山罍放在室内;五个牺尊、五个象尊、一个鸡彝、一个鸟彝放在室外的左边,炭炉稍微靠前一些;两个著尊、两个牺尊放在殿上,两个象尊、六个壶尊放在殿下。所有器皿都朝北,西边在上,盖上幂,都摆放好,但不盛酒。还摆放好献官的罍洗的位置。礼部在室外的右边设置祝文案。礼仪官员按照规定摆好位置牌和牲畜的位置。

祭祀前一天,诸位太祝和廪牺令带着牲畜来到东神门外。司尊彝的官员、礼仪官员和执事人员都进入太庙,从西边的台阶上去等候。礼仪官员引导太常卿,赞者引导御史,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巡视检查清洗情况。执掌尊彝的人举起幂布,禀告洁净,完毕后,引导他们下来到省牲的位置。廪牺令上前一步说:“请省牲。”然后退回原位。太常卿检阅牲畜,廪牺令及太祝巡视牲畜,禀告准备完毕,都按照郊社祭祀的仪式进行。完毕后,太祝和廪牺令依次牵着牲畜到厨房,交给太官令。赞者引导光禄卿到厨房,请求检阅鼎镬,检查清洗情况。赞者引导御史到厨房,检阅祭祀用的食品,完毕后,与太常卿等人各自回到斋戒的地方。太官令带领宰人用鸾刀割牲,祝史分别取毛血,每个房间都装满一豆,又取肝脏装满一豆,放在馔所,然后烹煮牲畜。光禄卿带领手下的人员,把祭祀用的器皿装满。良酝令的人员把尊彝装满美酒。

一大早天亮了,百官都穿着规定的官服。负责礼仪的官员和司仪先带着御史、博士、太庙的官员、太官的官员、各种祭祀官员、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以及那些负责盛放祭品的官员等等,从南门进去。他们走到台阶中间,面向北,朝西站好。负责礼仪的官员说:“行二拜礼。”司仪传达命令,大家一起行二拜礼,礼毕。然后司仪带着太祝和宫闱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上去,到始祖的灵位所在的房间,打开祭祀的房间,太祝捧出皇帝的灵位牌,宫闱的官员捧出皇后的灵位牌,放在座位上。(皇帝的灵位在西边,皇后的灵位在东边。)司仪带着太祝和宫闱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负责礼仪的官员说:“行二拜礼。”司仪传达命令,在位的官员都行二拜礼,礼毕,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乐队指挥带着乐工进来了。

负责礼仪的官员和司仪分别带着三献官和百官,都从南边东侧的门进去,走到庙庭的横街上,三献官在中间,面向北,朝西站好。其他参与仪式的官员和百官,按照官职高低,依次站好。负责礼仪的官员说:“行一拜礼。”司仪传达命令,面向北的在位官员都行一拜礼。(那些先前已经拜过的人不用再拜。)拜毕,司仪带着三献官到庙殿东边台阶下西边朝向的位置,其他参与仪式的官员和百官,都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礼毕,负责礼仪的官员走到初献官面前,说:“请开始仪式。”协律郎跪下,俯伏在地,起身,乐队开始演奏。负责礼仪的官员带着初献官到盥洗的地方,面向北站好,乐队停止演奏。初献官拿着笏板,洗手,擦手,拿着笏板。到盛酒的器皿清洗的地方,面向北站好,拿着笏板,清洗盛酒的器皿,擦拭盛酒的器皿,把盛酒的器皿交给负责的官员,拿着笏板,走上殿,乐队开始演奏。

走到始祖灵位和祭祀器皿的地方,面向西站好,乐队停止演奏。负责的官员用盛酒的器皿给初献官奉酒,初献官拿着笏板,拿着盛酒的器皿。负责举起祭祀器皿盖的人掀开盖子,太官令斟上郁鬯(一种祭祀用的酒),斟毕,初献官把盛酒的器皿交给负责的官员,拿着笏板,走到始祖灵位的前面,乐队开始演奏,面向北站好,拿着笏板,跪下。负责的官员用盛酒的器皿给初献官奉酒。初献官拿着盛酒的器皿,把酒洒在地上,洒毕,把盛酒的器皿交给负责的官员,拿着笏板,俯伏在地,起身,走出门外,面向北,行二拜礼,礼毕,乐队停止演奏。每个房间的祭祀仪式都一样。负责礼仪的官员带着初献官回到原来的位置。初献官准备上供品,祭祀官员分别拿着祭祀用的牲畜的毛、血、肝、内脏、豆子,以及斋郎拿着香炉、炭火、艾蒿、黍稷等祭品,都在供品幔帐内等待。初献官上完供品后,依次进入正门,从大台阶上去。各位太祝都在台阶上迎接祭祀用的牲畜的毛、血、肝、内脏、豆子,一起进去放在神位前。斋郎拿着的香炉、炭火、艾蒿等祭品,都放在房间门外左边,和祭祀官员一起从西边的台阶出去。各位太祝取下肝和内脏,在郁鬯中清洗,在炭火上焚烧,烧毕,放回原来的位置。

祭祀那天,有关部门在神厨里准备了十一只羊的鼎和十一只猪的鼎,都放在锅的右边。初献官上完供品后,光禄卿带着斋郎到厨房,用勺子把羊放到锅里,盛到一个鼎里,羊的肩、臂、臑、肫、胳、正脊、横脊、长胁、短胁、代胁,每样都取两块骨头放在一起。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处理猪肉,盛到一个鼎里。每个房间都有一鼎羊和一鼎猪,都盖上盖子。斋郎抬着,放到锅里,放在供品幔帐前面。斋郎打开盖子,放在鼎的右边,揭开盖子,光禄卿带着太官令,用勺子把羊肉盛到一个盘子里,肩、臂、臑放在上面,肫、胳放在下面,脊、胁放在中间。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处理猪肉,分别盛到一个盘子里。每个房间都有一盘羊和一盘猪。斋郎用盖子盖好鼎先退下,放在神厨,然后回到供品幔帐的地方。负责礼仪的官员带着司徒到供品幔帐前,站着等待。光禄卿带着属下,用盛放祭品的器皿盛放粉餈,用豆子盛放糁食,用簠盛放粱米,用簋盛放稷米。等到初献官上完供品,回到原来的位置,祭祀官员一起把祭祀用的牲畜的毛、血的豆子撤下去,从西边的台阶出去。负责礼仪的官员带着司徒,带着那些负责奉献祭品的官员,以及负责奉献祭品的斋郎,每个人都拿着盛放祭品的器皿、羊、猪的盘子,按照顺序依次前进,站在南边神门外面等待,羊的盘子在前面,猪的盘子在后面,盛放祭品的器皿又在后面。从正门进去,乐队开始演奏,从大台阶上去,各位太祝在台阶上迎接,乐队停止演奏。把祭品都放在神位前,礼毕,负责礼仪的官员带着司徒等人,从西边的台阶下来,乐队开始演奏,回到原来的位置,乐队停止演奏。各位太祝都取下艾蒿、黍稷,插在脂肪上,在炭火上焚烧,放回原来的位置。

首先,礼仪官领着初献官来到盥洗的地方,音乐奏响。初献官到达指定位置后,面向北站立,音乐停止。然后,初献官整理好笏板,洗手,擦手,拿着笏板。接下来,他来到洗爵的地方,面向北站立,整理笏板,清洗酒爵,擦拭酒爵,并将酒爵交给执事人员。之后,他拿着笏板,登上殿堂,音乐再次奏响。初献官来到始祖室,斟酒,面向西站立,音乐停止。执事人员将酒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整理好笏板,拿着酒爵,执事人员举起酒爵上的幂(遮盖物),太官令(主管祭祀饮食的官员)斟上祭酒,完成后,初献官依次前往第二间祭祀室,重复上述仪式。

到达始祖神位前,音乐奏响,初献官面向北站立,整理笏板,然后跪下。执事人员将酒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拿着酒爵,三次祭奠酒于茅草编织的祭品上,然后将酒爵放置好,整理笏板,俯伏在地,起身,走出祭祀室,面向北站立,音乐停止。赞者(负责引导和唱赞的官员)引导太祝(负责诵读祝文的官员)来到祭祀室门外,面向东站立,整理笏板,跪下诵读祝文。诵读完毕,整理笏板,起身。然后,依次前往其他祭祀室,按照同样的仪式进行祭祀。初献官下台阶,音乐奏响,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接下来,礼仪官带领亚献官来到盥洗的地方,面向北站立,整理笏板,洗手,擦手,拿着笏板。来到洗爵的地方,面向北站立,整理笏板,清洗酒爵,擦拭酒爵,交给执事官员。拿着笏板,登上殿堂,来到始祖室斟酒,面向西站立,执事人员将酒爵交给亚献官。亚献官整理笏板,拿着酒爵,执事人员举起酒爵上的幂,太官令斟上祭酒,完成后,依次前往第二间祭祀室,重复上述仪式。到达始祖神位前,音乐奏响,亚献官面向北站立,整理笏板,跪下。执事人员将酒爵交给亚献官,亚献官拿着酒爵,三次祭奠酒于茅草编织的祭品上,然后将酒爵放置好,整理笏板,俯伏在地,起身,走出祭祀室门外,面向北行两次跪拜礼,完成后,音乐停止。然后,依次前往其他祭祀室,按照同样的仪式进行祭祀。亚献官下台阶,音乐奏响,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礼仪官接着带领终献官进行盥洗、升殿等仪式,程序与亚献官相同,最后回到原位。之后,礼仪官带领太祝撤去祭祀用的笾豆(稍稍移到一边),音乐奏响,撤完后音乐停止,两人都回到原位。礼仪官说:“赐胙(祭祀后分给参与者的肉食)。”赞者传达命令:“赐胙,再拜。”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礼仪官带领太祝和宫闱令(主管宫室事务的官员)奉上神主牌位,太祝整理笏板,将帝主牌位放入箱中,奉入祏室(存放神主牌位的房间),整理笏板,退回原位。然后,带领宫闱令将后主牌位放入箱中,奉入祏室,仪式与之前相同,退回原位。礼仪官和赞者带领行事官和执事官各就各位,行礼说:“再拜。”赞者传达命令,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礼仪官和赞者带领百官依次退场,大乐令带领乐工依次退场,太官令带领属下撤去祭祀的饮食,然后带领监祭御史(监察祭祀仪式的官员)到殿上监督撤除祭祀用品,完成后,返回斋所。太庙令关闭庙门。太常(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将祝版(写有祝文的木板)放入箱中。光禄卿(主管宫廷饮食的官员)将胙奉上,监祭御史就位查看,光禄卿面向宫阙行两次跪拜礼,然后退下。

至于其他七次祭祀,即夏至祭灶、中元节祭祀,秋分祭门神、厉神,冬至祭祀,都要铺设祭器,摆放酒食,等到终献官将要开始献祭时,献官行礼,并诵读祝文。每年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以及腊月都要举行五次祭祀,仪式都与上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