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天刚亮,东宫的官员们都穿戴好朝服,负责仪仗的官员把皇帝的仪仗车和金辂(皇帝坐的车)摆放在左掖门外面。太子换上远游冠和朱红色的朝服,上了轿子出发,到了金辂那里,下轿子上了金辂。左庶子以下的官员都陪着太子。三个大将军、三个少将军骑马在前引导,其他的官员也都骑马跟随。他们往东走,从太庙西边的台阶绕到太庙,路上不鸣锣打鼓。到了太庙西边偏门外面,太子下车步行进去,从东边偏门进入幄次(临时休息的地方),换上衮冕(皇帝的礼服)。出来之后,太子拿着圭(古代祭祀用的玉器),从南神(南面的神位)东边偏门进去,宫廷官员和太常寺的官员都跟着他。太子走到殿庭东阶的东边,朝西站着,典仪官喊:“再拜!”拜完之后,太子从西边的台阶上去,走到始祖神位前面朝北拜了两拜,拜完之后,依次到各个神位前行礼,礼仪都和刚才一样。礼毕之后,太子从西边的台阶下来,又朝西站着等候,典仪官说:“礼毕!”然后从东神(东面的神位)北边的偏门出去,去其他庙宇行礼,礼仪都和刚才一样。礼毕之后,太子回到幄次,换上远游冠和朱红色的朝服。出来之后,步行到太庙门外,上了金辂,过了太庙门才鸣锣前进。到了左掖门外面,太子下车,上了轿子回宫。将士们都回到各自的岗位。第二天,太子在东宫接受百官的祝贺,仪式和元旦受贺一样。
天德二年,皇帝下令有关部门商议并推荐新的祭祀礼仪,按照典礼的规定,使用应季的祭品,并让太常卿主持祭祀仪式。正月,用鲔鱼,明昌年间用的是牛和鱼,如果没有鲔鱼,就用鲤鱼代替;二月,用雁;三月,用韭菜,配上鸡蛋和芜菁;四月,进献冰块;五月,用荀子和蒲,配上含桃;六月,用猪肉和小麦仁;七月,尝雏鸡,配上黍米和瓜;八月,用芡实、菱角和栗子作祭品;九月,尝粟米和稷,配上枣和梨;十月,尝麻和稻,配上兔子;十一月,用麕(一种鹿)作祭品;十二月,用鱼作祭品。这些祭祀礼仪都得到了采纳。
大定三年,有关部门说:“每年在太庙举行五次祭祀,如果每次都荐新,好像有点太多了。建议在举行祭祀的月份,把应季的祭品放在笾豆(盛放祭品的器皿)里一起祭祀,这样符合古语‘祭祀不宜过多’的道理。”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牛和鱼的样子很像鲔鱼,鲔鱼的一种。)
1190年(明昌五年)十月,丙寅日,朝廷决定让欢都、冶诃、劾者、盆纳、拔达五位大臣跟世祖皇帝一起在太庙接受祭祀。
1196年(天德二年)二月,太庙举行大祭,相关部门推荐了一批功臣一起祭祀,皇上批准了撒改、辞不失、斜也杲、斡鲁这几位。阿思魁呢,就让他跟太祖皇帝一起祭祀,朝向东方。粘哥宗翰、翰里不宗望、阇母娄室、银术可这几位,就让他们跟太宗皇帝一起祭祀,朝向西方。
1197年(大定三年)十月,又一次大祭,又把斜也、斡鲁、撒改、习不失、阿思魁跟太祖皇帝一起祭祀,宗望、阇母、宗翰、娄室、银术哥跟太宗皇帝一起祭祀。后来,这些功臣的祭祀顺序多次调整。
大定八年,皇上命令把功臣的画像画在太祖庙里。相关部门根据祖宗的辅佐大臣们功劳大小和官职高低,把名单上报。最后确定了太祖庙左边的名单:开府金源郡王撒改、皇伯太师右副元帅宋王宗望、开府金源郡王斡鲁、皇伯太师粱王宗弼、开府金源郡王娄室、皇叔祖元帅左都监鲁王阇母、开府隋国公阿离合懑、仪同三司兖国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简懿公韩企先、特进宗人习失;右边的名单:太师秦王宗翰、皇叔祖辽王杲、开府金源郡王习不失、开府金源郡王完颜希尹、太傅楚王宗雄、开府前燕京留守金源郡王完颜银朮哥、开府金源郡王完颜忠、金源郡王完颜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鲁古、右丞相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
大定十六年,把粱王宗弼的画像移到了斡鲁画像的上方。大定十八年,把习失从名单上除去了,把蒲家奴的画像放在了阿离合懑画像的下面。大定二十二年,又增加了皇伯太师辽王,以及斜也、撒改、宗干、宗翰、宗望的画像,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到了明昌四年,金朝皇室的排位终于确定下来了。东边走廊上,坐着这些大佬:皇叔祖辽智烈王斜也杲,皇伯父太师辽忠烈王宗干斡本,皇伯父太师右副元帅宋桓肃王讹鲁补宗望,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毅武王习不失,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贞宪王颜谷神希尹,太傅楚威敏王谋良虎宗雄,开府仪同三司燕京留守金源郡襄武王完颜银术可,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明毅王完颜忠阿思魁,金源郡庄襄王杲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里古庄翼,特进完颜习失威敬,太师尚书令淄忠烈王徒单克宁,还有太师尚书令南阳郡文康王张浩。
西边走廊呢,也都是些响当当的人物: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忠毅王撒改,太师秦桓忠王粘罕宗翰,皇伯父太师粱忠烈王斡出宗弼,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刚烈王斡鲁,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庄义王完颜娄室,皇叔祖元师左都监鲁庄明王阇母,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阿离合懑,开府仪同三司豫国襄毅公蒲家奴昱,开府仪同三司兖国英敏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简懿公韩企先,太保尚书令广平郡襄简王李石,开府仪同三司右丞相金源郡武定王纥石烈志宁,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义,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右丞相莘国公石琚,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徒单合喜,还有参知政事宗叙。
每朝的官员都排成一列,这是正式的规定。
皇帝祭天的时候,会在院子摆上八种珍宝和从其他国家缴获来的宝贝,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咱们国家很强大,这些都是咱们的战利品。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些宝贝,包括从辽国和宋朝抢来的,还有咱们自己造的。
从辽国抢来的宝贝,玉器四件,金器两件。玉器分别是:“通天万岁之玺”一枚,“受天明命惟德乃昌”之宝一枚(这两个都是三寸见方),“嗣圣”宝一枚,还有一枚御封的,印文看不清了。金器是“御前之宝”一枚和“书诏之宝”一枚,这两件金器是辽国自己用的。
从宋朝抢来的宝贝就多了,玉器十五件,金器七件,印章一枚,金镀银器五件。玉器里,有一枚“受命宝”,是从咸阳得到的,长三寸六分,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秦朝的传国玉玺,白玉做的,螭龙形的钮。还有一枚“传国宝”,也是螭龙形的钮;一枚“镇国宝”,两面都是碧绿色,上面刻着“承天休,延万亿,永无极”。 还有好几枚“受命宝”,上面都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天子之宝”一枚;“天子信宝”一枚;“天子行宝”一枚;“皇帝之宝”一枚;“皇帝信宝”一枚;“皇帝行宝”一枚;“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两枚。这些玉玺都是四寸八分长,螭龙形的钮。“御书之宝”两枚,一个龙钮,一个螭龙钮;“宣和御笔之宝”一枚,螭龙钮。
金器和印章包括:“天下同文之宝”一枚,龙钮;“御前之宝”两枚;“御书之宝”一枚;“宣和殿宝”一枚;“皇后之宝”一枚;“皇太子宝”一枚,龟钮;“皇太子妃”印一枚,龟钮。金镀银器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一枚;“天下合同之宝”一枚;“御前之宝”一枚;“御前锡赐之宝”一枚;“书诏之宝”一枚。此外,还有宋朝内府的图书印章三十八枚。(具体印章名称如下:“内府图书之印”一、“御书”三、“御笔”一、“御画”一、“御书玉宝”一、“天子万年”一、“天子万寿”一、“龟龙上珍”一、“河洛元瑞”二、“云汉之章”一、“奎璧之文”一、“华国之瑞”一、“大观中秘”一、“大观宝篆”一、“政和”一、“宜和”三、“宜和御览”一、“宣和中秘”一、“宣和殿制”一、“宣和大宝”一、“宣和书宝”二、“宣和画宝”一、“常乐未央”一、古文二、“封”四,共三十五面,并玉。“封”字一、“御画”一,二面并马瑙。“政和御笔”一,系水晶。) 还有玄圭一件,白玉圭十九件。
咱大金朝的这些印章啊,都是自己做的。一开始呢,就用着辽朝留下来的宝贝印章。到了皇统五年,才开始铸造金印,一个是“御前之宝”,另一个是“书诏之宝”。
大定十八年,弄到一块好玉,就下令做了个“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印章直径四寸八分,厚一寸四分,上面的盘龙纽高厚都是四寸六分。二十三年,又铸了个“宣命之宝”,直径四寸二厘,厚一寸四分,纽高一寸九分,字刻得有两分深。然后就让有关部门商量一下这些印章该怎么用,最后汇报说:现在咱们收着的那八个宝贝印章,还有皇统五年造的“御前之宝”,给宋国送国书和日常奏章就用它;“书诏之宝”呢,给高丽、西夏送诏书和颁布诏令就用它。“大金受命万世之宝”这个,皇上又让再商量商量。现在新铸的金印,应该先用来进献给皇上;一品官员和王公妃子用玉印,二品以下的官员用金“宣命之宝”。
另外,还有一个“礼信之宝”,是用铜做的,每年给三国送礼的时候用来封缄礼物。到了明昌年间,又改成银的了。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妃的印章,还有皇太子和守国用的印章,这些都是金的。大定二十四年,皇太子的印章,用金子铸成龟纽的,有关部门定下印文是“监国”,皇上觉得不对,把“监”改成了“守”,比亲王的印章宽长各加了一分。
大定三年八月,上面的人讨论说: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品,按照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每间祭祀的房子要用一头牛犊、一只羊、一只猪;《五礼新仪》规定每间房子还要加十五条鱼。天德年间和贞元年间的做法,跟唐宋一样,但是官府办事的时候不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功臣,每位功臣用两只羊,酒一共二百一十瓶。后来规定减少了祭祀的规格,统一用一头牛犊,两间房子共用一只羊和一只猪,酒一百瓶。这样跟礼制规定不太符合啊。现在祭祀功臣的牲畜和酒,建议按照天德年间的规定来办;宗庙每间房子按照宋朝的规定,加鱼。但是每间房子一头牛犊是不是太多了?
皇帝世宗就下令,每次祭祀都共用一头牛犊,羊和猪照旧。又说,九月五日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需要用五十斤鹿肉、三十五斤獐肉、十四只兔子做成酱,但是贞元年间和正降年间都禁止打猎,所以都用羊代替,这礼仪准备得不太周全,于是下令恢复古制。
十年正月,皇帝下令给宰相说:“古代祭祀要用牛,后来有没有改过?你们好好查查以前的典故,然后告诉我。”上面的人说:“从周朝开始,一直到唐朝、宋朝,大规模的祭祀从来不用牛的。唐朝《开元礼》规定,每次祭祀每间房子都要用一套太牢(牛羊猪三牲),到天宝六年才开始减少牛的数量,太庙每次祭祀用一头牛犊。宋朝《政和五礼新仪》规定,皇帝亲自祭祀太庙要用牛,官府办事的时候不用。宋朝开宝二年有诏书规定,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用牛犊,其他大型祭祀都用羊和猪代替。两只羊五只猪够代替一头牛犊。现在三年一次的大规模祭祀是皇帝亲自祭祀,这礼仪非常重要,每间房子一头牛犊,以后恐怕很难再减少了。”于是就下令,平时祭祀和祭祀社稷照旧,如果皇帝亲自祭祀宗庙,就共用一头牛犊;官府办事的时候不用牛。
十二年十月,举行大规模祭祀,由代理官员主持,皇帝下令共用三头牛犊。二十二年十月,皇帝下令大规模祭祀和禘祭(祭祀祖先的重大仪式)共用三头牛犊,官府办事的时候用鹿代替。昭德皇后庙大定十九年禘祭,不用牛犊。
大定二十九年,章宗皇帝登基了。礼部官员说:“从大定二十七年十月祭祀祖先到今年正月世宗皇帝驾崩,所以四月不能举行禘祭。根据《公羊传》记载,闵公二年‘在庄公去世三年后才举行吉禘祭祀,说“吉”是因为三年丧期已过,还没到三年是不可以举行吉祭的’。注解是:‘禘祭和祫祭都按照先君去世的时间来算,朝聘则按照当今皇帝在位的时间来算,三年丧期结束后,该举行禘祭就举行禘祭,该举行祫祭就举行祫祭。’按照惯例,应该在辛亥年举行大祥之祭,三月举行禫祭,过了一个月就吉利了,那么四月一日就是初吉,正赶上孟夏举行禘祭的时候,可以举行亲祭。”皇帝批准了。结果到了日子,因为孝懿皇后去世而停止了。
五月,礼部官员又说:“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已经三年了,还没能和祖宗一起祭祀,如果今年冬天举行祫祭,就好像皇帝还在守丧期间,丧期内就举行吉祭,《春秋》里批评这种做法太快了,恐怕冬天举行祫祭不行。但是《周礼》规定,如果天子有悲伤的事情,春官可以代为执事。世宗皇帝和孝懿皇后合葬以来,皇帝一直没有亲自去祭奠,怎么能让有关部门先代为执事呢!况且以前代为执事,只限于普通的祭祀,现在请求按照惯例,三年丧期结束后,该祫祭就祫祭,该禘祭就禘祭。明昌四年四月一日皇帝结束守丧,举行禘祭。”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明昌三年十二月,尚书省上奏说:“明年要举行亲祭禘礼,祭祀用的房屋应该用一头小牛犊。钦怀皇后也合葬在明德庙,按照大定三年祫祭的惯例,明德皇后的祭祀房屋没有用小牛犊。”皇帝下令钦怀皇后的祭祀也用小牛犊。皇帝接着问起祭祀的次数,右丞韦绚详细地回答了,皇帝说:“世宗皇帝圣寿很高,所以减少了祭祀次数,而且不立于祭祀的位上,现在就应该按照礼制来办。”
大定六年的时候,皇帝举行祭祀仪式,先到正殿拜两次,然后到祭祀的正位,又拜两次。祭祀的仪式结束后,回到正位,再拜两次。回到偏殿,准备献酒的时候,洗净双手后,到正位,先拜两次。献酒完毕回到正位,再拜两次。最后把始祖的祭文放在正位西南方向,读完祭文,又拜两次。回到偏殿,然后到饮福的场所,先拜两次,饮福完毕再拜两次。总共拜了十六次。
贞祐四年,皇帝任命李革为修奉太庙使,七月吉日亲自举行祭祀活动。相关官员按照皇帝祭祀的礼仪进行,初次到正位拜两次,晨祭和献酒时每处都要拜三次,饮福时拜五次,总共要拜七十九次。如果把祭祀扩展到所有五座庙宇,就要拜一百九十次。明昌年间曾经减少每次献酒后的一拜,这样就只有九十二拜了。但是大定六年,世宗皇帝曾经命令礼官把祭祀的拜礼简化为十六拜。另外,皇帝在散斋的四天里要在别殿斋戒,在大庆殿斋戒三天,现在国事繁忙,应该把散斋减少为两天,斋戒减少为一天。皇帝说:“拜的次数就按照大定年间的规定来,其他的都按照你的奏章来办。”
礼部尚书张行信说:“最近奉诏按照世宗皇帝十六拜的礼仪进行祭祀,我和太常寺的官员一起商定祭祀的仪注,我私下里有一些疑问。仔细查阅唐宋两朝的亲祭典礼,都有通拜和随位拜的礼仪。世宗皇帝大定三年亲自进行奉安仪式,也通拜七次,每室各拜五次,一共七十二拜。到了大定六年举行禘祭,才下令官员减少为十六拜,仍然保留七十二拜的仪注,其用意也可以看出。大概是因为早期祭祀礼仪比较隆重,所以后来权宜行事,更改了通拜的礼仪。现在陛下初次祭祀奉安,就匆忙采用这个制度,这样对各个室的神位就没有拜礼了,这是我怀疑的第一点;大定年间有十二个室,姑且采用十六拜还可以。现在有十七个室,拜的次数反而比以前少了,这是我怀疑的第二点;况且大定六年制定的仪注,只在皇帝的正位前读始祖一室的祭文。祭祀有祝辞,本来是用来告知神明的,现在各个祭文中都写着皇帝和皇后的尊号,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的世系都不一样,皇帝自称也不一样,却只读一册祭文,其他的都虚设,恐怕在礼仪上不太妥当,这是我怀疑的第三点。先王的礼仪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能只看多寡,只要合乎礼仪就可以了。近年来礼官参考古今礼仪,另定了一个四十四拜的礼仪。初次祭祀拜两次,晨祭通拜四次,各个室献酒读祝文完毕拜两次,饮福拜四次,看起来比较合适。”皇帝同意了,于是确定禘祭和常祭一样,都是十二室的仪注。又因为祧庙五室和始祖室容纳不下,就把它们放在室户外东西一列,西边为上。缺少的神主牌位,在祭祀前三天在庙内敬造,在祭祀日丑时之前写好,依次奉上。十月己未,亲王和百官从明俊殿迎接祖宗的神主到太庙的幄次。辛酉举行祭祀,采用四十四拜的礼仪,没有宫廷音乐,祭祀用品也简朴,十七个室只用三头牛犊、九头羊猪。皇太子担任亚献,濮王守纯担任终献。皇帝平时穿便服,祭祀当天穿衮冕,皇太子以下官员穿公服,没有卤簿仪仗,祭祀完毕骑马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