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字善长,是涿州范阳人。辽朝天庆八年考中了进士,做到尚书金部员外郎这么高的官位。辽朝灭亡后,郭药师投降了宋朝,负责守卫燕京,当时赵元就在郭药师手下负责处理文书工作。后来金兵攻下燕京,郭药师也投降了金朝,金朝枢密使刘彦宗看中赵元的能力,把他招到枢密院当令史。金朝天会年间,赵元担任蓟州同知。
有一次,蓟州发生了一起杀人案,横尸街头,官府的人都在那儿干着急,不知道凶手是谁,围观的百姓老百姓也很多。赵元指着田里放下农具走过来的人说:“这个人就是凶手!”立刻让人把他抓起来,凶手果然招供了。同事们问他怎么知道的,赵元轻描淡写地说:“就是偶然间发现的。”后来朝廷制定了审查官员的制度,凡是曾经在宣和年间做过官的,都要除名,赵元也在这次审查的名单里。
北宋灭亡后,金朝在汴京设立了行台省,选拔了十几个名士担任官员,赵元也在其中,被任命为行兵部郎中。行台省后来又搬到了大名府,再搬到祁州,等完颜宗弼再次攻下河南后,赵元都一直负责户部的事务,负责筹集赋税和军粮。天眷三年,赵元升任行台右司员外郎。当时有个犯人犯了死罪,行台省想赦免他,赵元坚决反对,反复劝说四次,态度非常坚决,行台省最终也没能改变主意。赵元说:“如果杀人犯可以被赦免,那被杀的人又有什么罪过呢?怎么能为了自己积德而破坏国家的法律呢?”
后来赵元又升任左司员外郎,兼管吏部的事务。他在行台省工作了十年,工作能力很强,完颜宗弼非常赏识他,行台省有什么事要向宰相府汇报,完颜宗弼一定会问:“赵元是怎么处理的?”可见他有多么受重视。之后,赵元担任汴京留守同签,又改任大名府同知,因为清廉被提拔为河北西路转运使,后来又担任彰德、武胜等军的节度使,最后因为年老退休,在家中去世。
移剌道,原名叫按。他家是皇族,他爷爷移剌古是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移剌道一开始在军营里管文书,经常出入元帅府参与军事计划。当时的右副元帅宗弼看重他的才能,把他招到元帅府当办事员。后来,他又升任尚书省办事员,接着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之后又升任大理丞,还兼任工部员外郎。
海陵王南征的时候,派他去负责运输粮草。结果各地盗贼四起,道路非常堵塞,他费了好大劲才勉强到达淮南。他去见海陵王汇报情况,海陵王问他情况怎么样,他就把各地盗贼的情况详细地说了。海陵王一听就不高兴了,直接把他打了七十杖,然后又派他去督促战船过江。赶巧的是,海陵王死了,军队就撤了回来。
大定二年,他被任命为工部郎中。皇上派他去招抚那些奚族人。当时,抹白猛安下面的几个头目,比如徐列等等,都想投降,但是被猛安合住给控制住了,不敢直接投降。移剌道就带兵袭击了合住的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儿女、孙子孙女、外甥,还有那些留在他身边的谋克,以及蒲辇白撒的妻儿。就在当天,窝斡派白撒去抹白猛安军,白撒听说自己的家人被抓了,就赶紧投降了。之后,移剌道被调到礼部当郎中。后来他又跟着军队去讨伐窝斡,皇上还给了他金牌,让他和应奉翰林文字讹里也一起招降叛乱的奚族人。
我奉命去河南,主要任务是考察农业生产情况,顺便暗访一下当地官吏的政绩和问题。后来我升迁了好几次,做到御史中丞和国史修撰。我认真调查了各级官员,把调查结果上报给了皇帝。皇帝说:“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该撤职就撤职;那些办事拖拉的,就应该给他们点压力,让他们好好干活。现在要奖励那些清廉能干的官员,这样才能安抚民心,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重视。你们可以给他们升官,升官后满期再升一级。” 于是,廉能的景州刺史耶律补进了一级,单州刺史石抹靳家奴、泰宁军节度副使尹升卿、宁陵县令监邦彦、浚州司候张匡福都升了两级。那些贪污的官员,比如同知浚州防御使事蒲速越、真定县令特谋葛,都被免了死罪,但要打一百五十大板,并且革职。同知睢州事乌古孙阿里打了100大板,降了四级,而且不准再用。后来他被调到做大兴尹。皇帝还下诏说:“京城的百姓很多,犯法的人也多,他们的罪行都证据确凿,不要再找借口,公平公正地判决就行。我已经跟执政大臣们说过,不会因为小事就责怪你们,你们要努力做到我说的这些。”
之后我升任刑部尚书。尚厩局使宗夔和副使石抹青狗私自挪用官府的草料,事情败露了。尚厩局隶属于点检司,而刑部应该自己负责调查这件事。点检乌林答天锡却让刑部轻判他们的罪行,刑部就把案子交给大兴府审理。结果,乌林答天锡和郎中丁暐仁都被免职了。后来我又被起用,担任大理卿,兼任签书枢密院事,之后又升任西京留守,最后去世。
高德基,字元履,是辽阳渤海人。皇统二年考中进士。六年,他在尚书省做令史。海陵王当政时,专横跋扈,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意思,但是高德基总是和他据理力争。海陵王篡位后,派左司郎中贾昌祚传达旨意说:“你为人正直勇敢,现在任命你为南京行省勾当。” 还没等他上任,海陵王又想迁都燕京,就让高德基代理燕京行台省都事。后来他又代理右司员外郎,接着升任户部员外郎,又改任中都路都转运副使,最后升任户部郎中。
1227年,皇上张浩和敬嗣晖两位大人被任命负责在南京修建皇宫。第二年,德基和御史中丞李筹、刑部侍郎萧中一一起被任命为工程督办。海陵王的内侍对德基他们说:“你们想坐官车去呢,还是想骑自己的马去呢?银牌可以在南京尚书省领取。”李筹请求先发放银牌,结果内侍又去告诉李筹说:“发不发牌,得看皇上的意思,你敢擅自开口,莫非觉得你们三个官员比别人高一等吗?”于是,李筹被打了三十杖,只能骑自己的马去,而德基和萧中一则坐官车前往。后来德基被调任开封府同知。
1163年,因为德基的政绩考核不太好,被降职到北京路都转运使任同知。那年秋天,土河泛滥,洪水涌入京城,德基立刻下令打开长乐门,疏导洪水进入御沟,以减缓水势,避免更大的灾害。因为他这次表现出色,德基被升迁为刑部侍郎。1167年,他又调任中都路都转运使;1169年,升任刑部尚书。有一次,有人犯了死罪,宰相想网开一面,减轻处罚。德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判决结果不能随意更改。”坚决不同意。这事上报后,皇上说:“刑部的意见是对的。”皇上还召集各位尚书训话:“自从我登基以来,敢于在政事上和宰相据理力争的,只有德基一人。以后各部上报的奏章,如果和三省的意见不一致,就必须直接向朕汇报。”后来,德基被派去给宋朝皇帝祝寿。回来的时候,宋朝除了送礼物,还额外赠送了三千斤腊茶,却没有盖上官印。德基说:“侄子送给叔叔礼物,却不盖印,这算什么东西!”于是,他把腊茶拒收了。
十一年前,他升职了,当上了户部尚书。 他上书给皇帝,请求免除军队所需的各种税款,降低农业税以及盐酒等商品的税收,但是没得到批准。 后来,他把朝廷官员的俸禄折算成钱,还提高了市场价格来支付,结果多花了将近四十万贯官府的钱。
皇帝派人告诉他:“你身为户部尚书,为了讨好那些当权的大臣和亲近的官员,竟然滥用官款。你的官职爵位都是朕给你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皇帝一怒之下,下令杖责他八十下。 除了他,户部郎中王佐、员外郎卢彦冲、同知中都转运使刘兟、副使石抹长寿、支度判官韩镇、左警巡使李克勤、右警巡使李宝、判官强锐昌、姚宗奭、尼庞古达吉不,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杖责处罚。 皇帝还下令,从大定十一年十一月郊祀大赦之后,尚书省、御史台、户部、转运司、警巡院多支的俸禄折钱,都要追缴回来。
他被降职为兰州刺史,王佐降职为大兴府推官,卢彦冲降职为河北西路户籍判官,刘兟降职为东京警巡使,石抹长寿降职为东京留守推官,韩镇降职为河东南路户籍判官,李克勤降职为通远县令,李宝降职为清水县令,强锐昌、姚宗奭、尼庞古达吉不都被免职。 大定十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 他留下一个儿子,叫锡。
马讽,字良弼,是北京大兴县漷阴镇人。金朝刚建立的时候,他和燕地、宋朝的人一样,去汴梁(今开封)读书,宣和六年考中了进士。后来金国的宗翰攻破了汴京,他就回老家了,后来又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蔚州广灵县丞,后来又升迁到雄州归信县令。他管辖的地方有一条河,叫八尺口,每年秋天发大水,淹没农田,害苦了百姓。马讽亲自察看地形,疏通河道,解决了这个问题。
之后,他被调到尚书省当令史,又升任献州刺史。天德年间,献州改名为宁州,有人告发别人图谋不轨,牵连了几百人。马讽仔细调查,发现这些人根本没犯事,于是追查告发者,告发者承认自己诬告,大家都很高兴,纷纷感激涕零。他又升任南京副留守,后来调回朝廷,当了大理寺少卿。
那时候,高桢担任御史大夫,地位很高,执法严厉,谁也不怕,权贵们都很怕他。有人想陷害马讽和张忠辅,想让他们当御史中丞,好借机攻击他们。马讽和张忠辅都是文官,精通法律条文,高桢拿他们没办法,高桢怕他们会害自己,就向海陵王告状。海陵王觉得高桢是太祖时期的老臣,就安慰他。后来马讽升任大理寺卿,一年多后外放为顺天军节度使。大定二年,他又当了大理寺卿,后来升任刑部尚书,又改任忠顺军节度使,最后退休回家,寿终正寝。
完颜兀不喝,是会宁府海姑寨人。他十三岁的时候,被选拔为女真文字学生。后来在北京当女真官吏,又学习了小篆和契丹文字。后来在尚书省当令史。天德年间,他被任命为吏部主事,负责调查押懒路诈袭谋克一案,大家都很称赞他的能力,于是他被提拔为右拾遗。海陵王对他说:“我刚听说你的名字的时候,就让你当吏部主事了。现在看来,你的能力比我听说得还要强得多!”他后来升任右司郎中。
他跟随海陵王征讨南宋,到了淮南,听说世宗在辽阳即位了,兀不喝就向海陵王报告了这件事。海陵王沉思很久,说:“你们刚听说这件事吗?我已经知道了,已经派人去了。这是大事,不要对外泄露。”大定二年,他的任期满了,世宗很欣赏他善于处理奏章,特地让他继续任职,还对宰相说:“兀不喝为人忠诚正直,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人才,你们一定要推荐给我。”可见世宗对他多么器重。
窝斡战事结束了,皇上命令解散契丹的猛安谋克(相当于军事组织和行政单位),那些原来管户口的,还有跟着窝斡造反后来投降的契丹人,都编入女真猛安谋克的管辖范围,派兀不喝去人口少的猛安谋克地区进行安置。那些之前没被解散,可以继承猛安谋克职位的,仍然允许他们继承,对那些贫困的给予救济,同时还要收购契丹的马匹,不过官员们那些上了年纪的马匹就不用收了。
过了一段时间,皇上觉得把那些没参与叛乱的契丹人和投降的契丹人一起都编入女真猛安谋克里不太合适,认为那些没参与叛乱的可以保留原来的样子。平章政事完颜元宜提议,那些契丹人放弃的土地,可以安排女真人和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契丹人一起居住。皇上就问右丞苏保衡和参政石琚,他们俩都答不上来。皇上责备他们说:“你们平时处理事情都应该先充分考虑后再上奏,问你们的时候就应该能立刻回答,怎么能不知道这事呢?”苏保衡和石琚赶紧叩头谢罪,皇上说:“把契丹人分别编入各个单位,用他们原来猛安谋克的赋税来供养他们,那些被放弃的土地,愿意居住的附近女真人和其他户籍的人都可以去住,至于猛安谋克的官员,就从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契丹官员里选拔。”
后来他被任命为同知大兴尹,又升迁为横海军节度使。他刚上任,审理案件就能抓住事情的重点,人们都觉得他判案很公平。五年后,他去世了。
刘徽柔,字君美,是河北大兴安次县人。天眷二年,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真定栾城当主簿,后来升任开远军节度使掌书记,之后又升任洪洞县令。刘徽柔聪明敏捷,善于断案。县里有个叫杨远的人,向县衙告状,说夜里下雨屋子塌了,压死了他的侄子,哭诉得非常悲痛。刘徽柔仔细看了看,笑着说:“你是为了你侄子的财产杀了他,却诬赖是雨水造成的吧?”于是下令把他关进监狱,那人立刻就承认了:“大人您真是神明啊,我不敢再隐瞒了。”于是就被绳之以法。
刘徽柔任期满了,县里的人们都舍不得他走,好多天都留着他,还为他建立了生祠,刻石歌颂他的功德。正隆二年,他进入朝廷担任大理评事,后来升任司直。大定二年,他担任同知河东南路转运使,因为廉洁高效而名列第一,之后升任平定军知军,之后又进入朝廷担任大理少卿。七年后,他担任磁州知州,之后又担任同知南京留守。十年后,他升任中都路转运使,最后在任上去世。
贾少冲,字若虚,是通州人。他特别爱学习,每天都能读上好几百甚至上千字。他家境很穷,有一次在路上捡到别人丢的金子,他还四处打听,把金子还给了失主。金朝天会年间,金国再次攻打南宋,需要征召民兵。贾少冲刚成年,就代替他叔父去服兵役,即使在军营里,他也从没放下书本。后来,他在天眷二年考中了进士。刘筈想把妹妹嫁给他,贾少冲拒绝了,说:“富贵应该靠自己争取。”
他先是被任命为营州军事判官,后来升迁为定安县令。蔚州刺史仗着权势胡作非为,下属官员都害怕他,凡事都顺着他的意思。只有贾少冲坚持原则,毫不妥协。因为他清廉正直,官职又升了一级,后来又升任吏部主事、定武军节度副使、河中府判官。金海陵王越来越昏庸,贾少冲对亲朋好友说:“天下快要乱了,不能再做官了。”等到任期满了,他就辞官不求仕途。
大定二年,他被调到御史台任职,后来升迁为刑部郎中。他去北京处理案件,奏请处决主犯,那些被牵连进去的无辜百姓,他都一一释放,总共救活了一千多人。他兼任右司员外郎。有一次,他在朝廷上坚决地陈述自己的意见,等他退朝后,皇帝对侍臣说:“少冲在低下的职位上,都能如此坚守原则。”后来,他被任命为河间府同知。几个月后,他又被调回朝廷,担任秘书少监,同时兼任起居注和左补阙。
贾少冲外表温和,内心刚强,总是从容地劝谏皇帝,世宗皇帝很欣赏他。大定十四年,他被派去宋国祝贺宋朝皇帝生日,宋国正想向金国求情,皇帝想暗示贾少冲从中斡旋,贾少冲回答说:“臣宁死不辱。”宋国拿出很多珍贵的礼物给他,贾少冲笑着对他们说:“使者接受赏赐是有规定的,我怎敢用受贿来侮辱君王的命令呢?”于是他拒绝了礼物。他回国后,世宗皇帝很高兴,就把他升为右谏议大夫,秘书少监和起居注的职务依旧保留。大定十七年,他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卫州防御使,后又升迁为河东南路转运使,之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常卿,兼任秘书少监。他又一次请求退休,皇帝没同意,改任他为顺天军节度使,最后他去世了。
贾少冲为人正直简朴,不喜欢谈论钱财,他经常教导他的儿子们说:“俸禄只够养家糊口,贪图钱财是不行的。”听到这话的人都敬佩他。他的儿子叫贾益。
老张家孩子,小名叫益,小时候不太聪明,长大后却变得很厉害。金大定十四年,他爹少冲当了秘书少监,还被派去给宋朝皇帝祝寿,益跟着一块去了。当时宋朝人老爱争着站起来接国书,显摆排场,他爹就问益:“要是宋朝人想改规矩,咱们拿不定主意怎么办?”益说:“宁死不屈,这才叫使臣!”他爹当时就觉得这孩子不简单。
大定十九年,益考中了进士,被派到河津当主簿。他爹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矾山县令,后来又当了尚书省的令史。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他又被任命为定海军节度副使,然后是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接着又管起了登闻鼓院,还兼任少府少监。没过多久,他又升任礼部郎中,继续管着登闻鼓院,负责审核奏章,后来又升任左司郎中,再升吏部侍郎,还兼任蔡王的老师。后来因为生病,他就辞官了。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郑州防御使、陕西东路转运使、顺天军节度使。大安年间,朝廷召他回朝当吏部尚书,但他又生病了,改任安国军节度使。益在任上组织民夫修缮城墙,加强防御,按察司的人觉得他越权了,阻止他,但他不听,说:“修城墙是守将的职责,按察司管不着!”后来果然打仗了,因为城墙修好了,敌人就撤兵了。他又被任命为横海军、定国军节度使,但路途遥远,就没去上任。
宣宗当皇帝后,他当了吏部尚书,益当了侍郎,俩人关系处的特别好。贞祐二年,宣宗去汴京,特意打听益在哪儿,把他召来当了太常卿。 他上奏了关于防秋的十三条建议,还跟户部尚书李革一起讨论了迁移河北军民的不便之处,但都没被采纳。贞祐三年,他退休了。元光元年,他去世了。
移剌斡里朵,人称八斤,祖上是辽国的五院司人,会说契丹语。金天会三年,金国打宋朝,他在军队里当差。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面,还多次抓到敌人的探子。领导们都夸他厉害,就把他提拔到尚书省当小官。
十五年的时候,金国在山后集结各部落的军队,准备和右丞萧庆会合。当时有几千个官兵偷偷往南跑了,斡里朵带兵追上去,把他们所有的行李和财物都抢了回来,全部交给官府,自己一点都没拿。因为这事儿,他升了官,当上了修武校尉。完颜宗弼收复河南后,斡里朵又带着各路军队去平叛,事情办完后,他又升了官,当上了宣武将军。那时候六部还没分家,他就管着兵部和刑部的事儿。没多久,他又升任右司都事。
皇统二年,他被任命为大理正,后来又当了昭德军节度使的副手,因为清廉升任孟州防御使。正隆年间,他又升任北京留守副手。正赶上古河阑子山等地的契丹人造反,朝廷派兵去讨伐,还另外派斡里朵带兵南下。到了松山县,被叛军头目江哥抓住了,江哥还想让他当反贼的头儿,还让他签个协议。斡里朵很生气,说:“我受着朝廷的大恩,怎么可能跟你造反?你干脆杀了我吧,协议是绝对不可能签的!”
叛军见没办法让他屈服,就百般羞辱他,让他穿粗布衣服,光脚跑马,还想要杀了他。斡里朵跟看守他的奴仆说了几句话,就成功逃跑了。六年九月,他被任命为北京路转运使。大定初年,他当上了博州防御使,后来又升任利涉军节度使。
早些时候,有个农民为了躲避战乱,把三万钱寄存在邻居家,等战乱平息后去取,邻居却死活不承认。农民告到县衙,县官说没有证据,没办法。农民又告到州衙,斡里朵假装生气,把农民抓起来,还把邻居也抓起来,用刑具拷问他,说:“你的邻居乙因为抢劫杀人被抓了,指证你俩是同伙。”邻居害怕了,才承认自己藏了农民的钱,于是把钱还给了农民,然后被释放了。郡里的人都对他非常敬佩。后来他又升任通远军节度使,最后去世了。
阿勒根彦忠,原名叫窊合山,是曷速馆人。他特别好学,精通官场事务。金熙宗天会十四年,他被选拔为尚书兵部孔目官,后来升任尚书省令史,又当上了右司都事。七年后,他调任大理丞,做了会宁少尹,之后升任同知会宁府事,最后进京当了尚书吏礼部郎中。到金世宗贞元二年,他又升任本部侍郎。
海陵王(金熙宗)只要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经常让彦忠来判断,彦忠总是根据法律条文来回答。有时候他的意见和海陵王的想法不一样,海陵王就会斥责他,但彦忠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不阿谀奉承。和他一起做官的人都害怕他,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一点也不改变,海陵王反而对他很敬佩。第二年,彦忠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来又担任了尚书户部侍郎、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海陵王南征的时候,他还被任命为南京路都转运使。金章宗大定二年,他被调任大名府尹,同时兼任本路兵马都总管。四年后,他回到朝廷,担任刑部尚书。
朝廷下令让他去北方边境解决军粮供应困难的问题,泰州和临潢接壤地区,他认为应该修建七十座堡垒,驻扎一万三千士兵,并详细规划了粮草供应。他还没来得及回朝汇报,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彦忠为人孝顺友爱,曾经出使宋朝,所得的金银财物都分给了兄弟和亲友。死后,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的官衔,并派官员为他祭祀,同时赏赐他的家人银子和绸缎。
张九思,字全行,是锦州人。金熙宗皇统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行台省女直译史,后来升任同知易州事,又经过三次升迁,最终做到亳州防御使、归德府尹。
刘仲延负责在泗州接受南宋的岁贡,张九思是他的副手。以前负责接受岁贡的人,总是因为贡品不精细而责备宋朝使者,宋朝使者通常会私下贿赂他们,每次都会送上价值数百上千的银两和财物。但张九思却坚决不受贿,刘仲延也支持他,从此以后,私下贿赂的行为就彻底停止了。
张九思从大理评事做起,后来升任大理少卿。有个叫双申的人,担任清池县令,他上书朝廷说:“我的父亲虔,在金熙宗天眷年间担任永安军知军,遇到叛贼孟邦杰,孟邦杰抓住了他,逼迫他投降,但他不肯屈服,最终被杀害。我想请求按照正班官员的资格,为我的父亲追赠官职。”大理寺认为,虔的儿子只能按照杂班官员的资格来叙用。但张九思说:“虔奋不顾身,为国捐躯,他的儿子应该按照正班官员的资格来叙用,以此来鼓励忠孝。”金世宗采纳了张九思的意见。后来,张九思又升任工部郎中,大兴府少尹,同知中都都转运使事,之后又升任刑部侍郎,最后调任工部。
九思这个人啊,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守规矩,但实际上特别想往上爬,什么事都只想着利益,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他下令清查官田,只要地名听起来有点像官田的,比如“皇后店”、“太子庄”、“燕乐城”这种,不管老百姓有没有地契,统统都收归官有。甚至连那些本来就挨着官田,偷偷占点地侥幸没被发现的,也被他一起查抄了。世宗皇帝听说这事儿后,把他叫回来训了一顿,说:“就像辽国时期那样随意划拨土地,还有建国初期元帅府那种强抢民田的事儿,近些年来冒充官田据为己有的,这些才应该没收。其他的老百姓的地,你一下子全抢了,他们就没活路了,朕可不是这个意思!” 之后,九思就被调任御史中丞了。
九思上任后,说屯田的那些猛安人,因为盗窃被罚款,家里穷的,就把屯田给卖了。他觉得这样不行,就建议说,那些交不起罚款的,就让地主把地租出去,收租子抵债,债还清了,就把地还给他们。临洮尹完颜让也觉得屯田的穷人因为罚款卖地的问题很严重,也建议采用九思的办法,皇帝就同意了。后来九思升了工部尚书。年纪大了,脾气也越来越古怪,皇上跟左丞张汝弼说:“九思年纪大了,有点固执,还很霸道,想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你觉得怎么样?” 结果,九思的儿子若拙,在尚书省当个小官,竟然敢伪造圣旨,事情败露后就逃跑了。张汝弼把这事儿奏报给了皇上,皇上说:“九思肯定知道他儿子在干啥坏事!就免了九思的官职,把若拙抓起来,抓到后就给他安排个官职。”九思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病倒了,没多久就死了。
高衎,字穆仲,是辽阳渤海人。他聪明好学,从小就很有才华,能写诗作赋。同宿舍的同学想试试他的本事,让他一天写十首诗来考考他,高衎拿起笔来,神情轻松自若,还没到晚上,十首诗就都写好了,写的都很好。二十六岁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然后就请求回家养老,两年后才被任命为漷阴县丞。后来被召进尚书省当小官,又升任右司都事。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还代理过左司员外郎的职务。
王彦潜、常大荣、李庆之这三个都在吏部考试中被选中了,吏部本来打算让彦潜和大荣都当状元,李庆之排在他们后面。当时,王彦潜是洺州防御判官,常大荣是临海军节度判官,李庆之是沈州观察判官。
结果,左司郎中贾昌祚暗地里使坏,想把李庆之弄到洺州去。他故意这么说:“洺州虽然是个好地方,但防御判官的地位比节度判官低。” 于是,他就偷偷地把名单改了,让王彦潜去临海军,常大荣去沈州,李庆之去洺州。
李庆之刚开始参加考试的时候,贾昌祚就利用李庆之曾经是会试的阅卷官,而且李庆之的弟弟李庆云还是尚书省的令史,跟很多权贵关系很好这点,海陵王心里很讨厌他们,还曾经跟左右司的人说:“贾昌祚肯定跟李庆之暗中勾结。” 还有一个叫奉国臣的,是辽阳人,永宁太后的族人,之前做过东京警巡院使,因为贪污被免职了,他想通过太后求见海陵王,但海陵王没答应。 有个叫衎的人跟奉国臣是老乡,他推荐奉国臣当贵德县令。海陵王一听就火大了,于是贾昌祚、衎、吏部侍郎冯仲等人,都被打了板子,处罚的程度不一样。李庆云被打了150板子,然后被免职了。没过多久,冯仲、贾昌祚、李庆云都死了,衎被降职为清水县主簿,兵部员外郎兼任吏部主事的杨邦基降职为宜君县主簿,吏部主事宋仝降职为漷阴县主簿,尚书省知除杨伯杰降职为闾阳县主簿。
过了两年,他当上了大理司直,后来又升迁为户部员外郎,然后又担任同知中都都转运使、太常少卿、吏部郎中。大定年间,他升任左司郎中。世宗皇帝特别重视臣子的谏言,但大臣们都只顺着他的意思来,不敢提任何反对意见。皇帝说:“我刚即位的时候,很多政务都不太懂,全靠各位将相大臣齐心协力辅佐我。老百姓还可以上书言事,说不定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呢!处理诉讼案件,写写算算,谁不会啊?即使是像唐尧虞舜那样的圣明君主,还说‘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舍弃自己的想法,采纳别人的意见’呢!正隆年间,我独断专行,不听取臣下的意见,最终导致了失败和混乱。你们要明白我的意思。” 然后,他让洁传达旨意给台省和百司,说:“凡是上书言事,如果被官吏阻拦,允许他们直接上奏章来反映情况。”
高衎当了吏部尚书。每到季度选拔官员的时候,吏部就让他去查阅旧档案,说是“检卷”,有些官员被耽搁到下一季度都走不了。高衎做了三年吏部尚书,了解了其中的弊端,一年多就整顿好了选拔官员的流程,选拔官员都觉得方便多了。五年后,他出使贺宋国皇帝生日,半路上生病了,就辞官了。大定七年,他去世了。
杨邦基,字德懋,是华阴人。他父亲杨綯,宋朝末年在易州当州府小官。金兀术攻打宋朝,蔡靖投降了金朝,易州也跟着投降了,杨綯被杀害了,杨邦基当时十多岁,躲在寺庙里才幸免于难。长大后,他喜欢学习。天眷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滦州军事判官,后来升迁为太原交城县令。太原尹徒单恭贪污腐败,假借铸造金佛的名义,强迫属县交纳黄金,只有杨邦基不肯交。徒单恭很生气,把他叫到府里,想用铁棍打他的脸,杨邦基纹丝不动。杨邦基秉公执法,廉洁奉公,太原尹和九个县令都被免职了,杨邦基因为清廉正直被誉为河东第一,被召到朝廷担任礼部主事。
后来他担任兵部员外郎,代理吏部差遣,因为在选拔李庆之、大奉国臣时出了问题,他和高衎等人一起被降职,杨邦基被贬到坊州宜君县当簿书。后来又升迁为高密县令。大定初年,尚书省推荐杨邦基担任刑部郎中,世宗皇帝说:“县令直接升任郎中,合适吗?”太师张浩回答说:“杨邦基以前是兵部员外郎,而且他很有才能。”皇帝同意了。杨邦基后来又担任太府少监、登闻检院知院、秘书少监,升迁为翰林直学士,再次升迁为秘书监兼左谏议大夫,负责修撰起居注。
中都警巡使张子衍和杨邦基是亲戚,张子衍在路上遇到皇太子的仪仗队,竟然在市门口下马也不撑伞,卫士呵斥他,张子衍就用鞭子抽打呵斥他的卫士。御史台弹劾张子衍,杨邦基就为张子衍求情,他还亲自去见显宗皇帝,为张子衍脱罪。皇帝下令削去张子衍的官职两级。杨邦基因为此事被降职一级,被外放为同知西京留守事,后来又担任山东东路转运使、永定军节度使,最后退休。大定二十一年,杨邦基去世了。杨邦基能写文章,擅长画山水人物画,尤其以绘画闻名于世。
丁暐仁,字藏用,是北京宛平人。他曾祖父叫奭,祖父叫惟寿,父亲叫筠。他父亲筠当过官,走到哪儿都有好口碑,后来退休回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乡里有人打官司,都不去衙门,而是直接找他父亲评理。
丁暐仁为人淡泊名利,没什么爱好,就喜欢读书。辽朝末年,天下大乱,他避难逃亡,即使在颠沛流离的路上,也从未放下书本。金朝皇统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武清县丞。当时武清县刚刚经历战乱,没有学校,丁暐仁就召集县里聪明好学的年轻人来教他们读书,老百姓都很高兴。
后来,他调任磁州军事判官。当时朝廷派人来检查官吏的廉洁情况,丁暐仁因为清廉而被委以重任,代理知州。之后又升任和川县令。前任县令懒散无为,小吏们违法乱纪,肆无忌惮。丁暐仁上任后严明法纪,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吓得不敢再造次,有的干脆逃到别的县去躲避他。有个叫董祐的人,平时非常蛮横,但对丁暐仁却非常敬畏,他竟然割断自己的手指,发誓以后再也不犯法了。丁暐仁管理赋税,总是提前完成任务,比其他县都要快。
他后来升任北京推官,又升任大理司直,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不久后又复职。金朝大定三年,他被任命为定武军节度副使,当时节度使和同知都空缺,他一人处理政务,没有留下任何积压的案件。之后,他又升任大理丞、吏部员外郎,再升任户部郎中。
这时,贾少冲担任刑部郎中,皇帝对左丞相纥石烈良弼说:“少冲为人温和,不适合担任刑部郎中,应该换个人。”于是,丁暐仁被任命为刑部郎中。后来,因为尚厩局官员私用官府的草料,违反规定,丁暐仁被牵连,被解职,发配到祁州做刺史。祁州是定武军的属郡,当地百姓听说丁暐仁来做官,都出来迎接,夹道欢迎,场面十分壮观。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同知西京留守事,他首先创办学校,以培养人才。后来又升任陕西西路转运使。大定二十一年,丁暐仁在任上去世。
话说这当官的,是从秦朝末年开始兴盛起来的吗? 考官选拔官员制度,是不是从辽金时代才有的呢? 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死板守法的人,算得上是好官吗? 其实啊,真正的好官,就是要严格遵守法令,不偏不倚。那些耍小聪明钻法律空子的人,还有那些死脑筋不懂变通的人,都算不上好官,都是自己把自己给毁了。 高衎、高德基、张九思这些人,都是因为玩弄法律手段而自毁前程的例子。
你看,那些只会死守条文,不懂得灵活运用法律的人,其实也并非真正的好官。 真正的好官,应该能够在遵守法令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 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歪曲法律的人,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以说,做官要谨慎,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为民造福,才能做一个好官。 “赞曰:吏之兴,其秦之季邪?吏有选试,其辽、金之际邪?其文从一从史,守法不贰之谓邪?守法不贰,斯真吏矣。巧者舞文以乱法,窒者执一而弗通,此皆吏道之自失者也。高衎、高德基、张九思之徒,皆诡法以自失者矣。” 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啊! 大家可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