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朝的中央机构,那可真是不少!什么殿前都点检司、宣徽院、秘书监、太府监、少府监、军器监、都水监、谏院、大理寺、弘文院、登闻鼓院、登闻检院、记注院、集贤院、益政院、武卫军都指挥使司、卫尉司,还有三路检察和各地仓库牧场等等,职位多得数不清。

首先咱们说说这殿前都点检司,它是金天眷元年设立的,主要负责皇帝的亲军,管辖着左右卫将军、符宝郎、宿直将军、左右振肃,以及宫籍监、近侍等各个部门,还有养鹰的部门和马厩都归它管。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那是正三品的大官,还兼任侍卫将军都指挥使,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护卫、宫门守卫、军队调遣和司内事务。然后还有殿前左副都点检和殿前右副都点检,都是从三品,也兼任侍卫将军副都指挥使,负责宫内和皇帝出行时的护卫工作。此外,还有从六品(大定十二年设立)的殿前都点检判官,以及从七品的知事。

殿前左卫将军、殿前右卫将军、殿前左卫副将军、殿前右卫副将军,这些将军们负责宫禁守卫和皇帝出行时的护卫工作,也负责统领护卫军队。符宝郎有四个人,掌管着皇帝的玉玺和金银印牌(以前叫牌印祗候,大定二年改称符宝祗候,牌印令史也改成了符宝典书)。左右宿直将军,从五品,一共八个人(大定二十九年曾增至十员,后又改为十一员),负责统领亲军,守护宫城各门,以及皇帝出行时的护卫工作。左右振肃,正七品,负责妃嫔出入时的护卫和引导工作(这职位原本是妃嫔护卫的头儿,大定二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最后,咱们说说宫籍监,它管着宫内外的账目、土地、钱财等等,职位有提点(正五品)、监(从五品)、副监(从六品)、丞(从七品),还有两个正八品的直长,协助丞处理事务。

咱们先说说近侍局吧,这是个正五品提点当家的地方,泰和八年才刚成立呢。下面还有个从五品使和从六品副使,主要负责皇帝身边的侍奉工作,传达圣旨,递送奏章。此外还有个正八品直长,大定十八年又增加了两个。局里还有十六个奉御,以前叫“入寝殿小底”;三十个奉职,以前叫“不入寝殿小底”,也叫“外帐小底”,这些都是大定十二年改的名儿。

接下来是器物局,提点也是正五品。使和副使的品级跟近侍局一样,负责管理皇帝用的各种器械、马鞍、马具等等。还有个正八品直长,不过正九品都监在明昌三年就撤销了,泰和四年又设立了从九品同监。

尚厩局,掌管御马的训练、饲养,提点也是正五品,使和副使的品级也跟前面一样。大定二十九年又加了个副使,专门管小马群。还有个正八品直长,管着司马牛群。另外还有个正九品掌厩都辖,人数不限;从九品副辖,人数和考核也不限。

尚辇局主要负责皇帝坐骑和轿辇的事务,从五品使和从六品副使掌管。正八品直长,人数和考核也不限,不过大定十九年规定只能用六十岁以下的人。从九品典舆都辖,人数和考核也不限。大定二十年设立了正九品收支都监,负责经费收支;泰和四年设立了同监,大安二年又撤销了。局里还有四个本把。

鹰坊嘛,提点是正五品,使和副使的品级跟前面一样,负责养那些鹰、鹘、海东青之类的猛禽。正八品直长,人数不限;从九品管勾,人数和考核也不限。

武库署的令是六品,负责收贮各地送来的兵器甲仗,一般都用懂兵器制造的女真人担任。从七品丞,还有两个正八品直长,大定二年裁撤了一个。

武器署的提点是五品,令是六品,丞是七品。主要负责祭祀、朝会、出巡和官员婚丧嫁娶时的仪仗、旗鼓、乐器这些事。正八品直长,可能有一到两个;还有两个正八品顿舍官,《泰和令总格》里说是四个,直长这个职位,《士民须知》里有记载,《泰和令》里却没有。

最后,这些机构都归殿前都点检司管辖,还和宣徽院有关系。

宣徽院的官职等级是这样的:左宣徽使和右宣徽使都是正三品,同知宣徽院事是正四品,同签宣徽院事是正五品,宣徽判官是正六品。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朝会、宴会这些大型活动的礼仪,以及监督御膳房。 宣徽院下属还有239个弩手和伞兵,以及200个控鹤卫。

拱卫直使司,威捷军就归它管。以前它叫龙翔军,正隆二年改名叫神卫军,大定二年又改名叫拱卫司。 都指挥使是正四品(以前叫使),副使指挥使是正五品(以前叫副使)。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统领本司兵力,负责仪仗队的安全和秩序。大定五年,朝廷下令把“使”改成“都指挥使”,“副使”改成“副都指挥使”。 此外还有什将、长行和威捷军。承安二年,威捷军增加了1000个签弩手;泰和四年,他们被派去边境戍守。 钤辖是正六品,都辖是正九品,不过这个职位不用向朝廷汇报。

客省的使者是正五品,副使是正六品,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处理他们来访和告辞的事宜。

引进司的使者是正五品,副使是正六品,主要负责接收外国使节进贡的礼物。

阁门的设置比较复杂,明昌五年开始,阁门官员的任命是按顺序轮流的。东上阁门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明昌六年减员为一个,降为从五品,西上阁门也是一样);有两个副使,都是正六品(明昌六年也减员为一个,西上阁门也是一样);还有一个签事,是正六品,负责处理阁门事务(西上阁门也是一样,明昌六年因为减员副使才设立这个职位)。西上阁门的设置和东上阁门一样。阁门下还有25个祗候(正大年间有32个),两个从七品的阁门通事舍人,负责传达指令、唱名、承接奏报和慰问等工作。承奉班都知是正七品,负责统领承奉班的人员;内承奉班押班也是正七品,也负责统领本班的人员。御院通进有四个人,都是从七品,负责处理进献的礼物以及祭祀活动的编排顺序。以前还有个判官,后来取消了。

咱们先说说尚衣局吧,这可是管皇帝衣服、帽子这些东西的部门。 提点是正五品,使是正五品,副使是正六品,都负责皇帝的衣帽。还设个都监,是正九品,不过这个职位后来取消了。另外还有个直长,正八品,和一个从九品的同监。

接下来是仪鸾局,主要负责宫殿里的布置,比如帐篷、香烛这些。这个局的设置有点变化,泰和四年的时候,有时候让少府监的官员兼任,有时候是少府监的官员兼任仪鸾局的官职。提点是正五品,使是正五品,副使是正六品。还有四个正八品的直长(《泰和令》里规定是三个),两个正九品的收支都监,一个管进出宫殿的物品,另一个管万宁宫的库房。大定七年才设立这个职位,明昌二年又增加了一个。还有两个从九品的同监,和内藏库的知书差不多。

尚食局,顾名思义,就是管皇帝吃饭的。元光二年的时候,还用了一些近侍、奉御、奉职人员。提点是正五品,使是正五品,副使是正六品,主要负责皇帝的饮食,还要先尝尝菜有没有毒。 还有一个正八品的直长,职位不限资历。还有三个正九品的都监,也不限资历。另外还有生料库的都监和同监各一人,负责食材的进出;收支库的都监和同监各一人,负责金银器皿的进出,这些职位是从其他部门调人来担任的。

尚药局,负责皇帝的汤药、茶果。提点是正五品,使是正五品(从其他官员中选拔),副使是正六品。还有一个正八品的直长和一个正九品的都监。此外还有果子都监和同监各一人,负责皇帝的水果,这个局本来只有四个人。

太医院,这可是个重要的部门。提点是正五品,使是正五品,副使是正六品,还有一个从八品的判官,负责管理医药和医院事务。还有从九品的管勾,每个科室十个人就设一个,选技术最好的。太医院还有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十个科室一共五十个人。

最后是御药院,明昌五年才设立的,主要负责皇帝的汤药,由皇帝信任的内侍人员担任。提点是正五品的,直长是正八品的,都监是正九品的(《泰和令》里规定是四个),同监是正九品的(《泰和令》里没有这个职位)。

教坊,主管音乐的部门,最高领导是提点,正五品官;下面还有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判官,从八品。提点负责管理宫廷音乐,统管教坊所有事务。还有个谐音郎,从九品,具体人数和资格没限制。

内藏库,负责管理皇宫珍宝和财物的部门。大定二年的时候分成了四个库。最高领导是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他们负责管理内府的珍宝财物,指挥库都监等官员一起工作。承安三年又增加了一个直长。

头面库、段匹库、金银库和杂物库,这几个库的最高领导都是都监,正九品;下面还有个同监,从九品。头面库原来有七个管理人员,大定二年确定了他们的官阶,不过他们不能进入寝宫。段匹库原来有十二个管理人员,金银库原来有八个管理人员,杂物库原来也有八个管理人员,每个库里还有两个负责文书工作的知书。

宫闱局,以前叫宫闱司,大定二年改成了局。以前设有令、丞两个职位,后来改成了使和副使。提点是正五品,使是五品,副使是六品。他们负责管理宫门的安全,指挥都监、同监和内直人员工作。宫闱局还有一个直长,正八品,以及一百七十个内直人员,后来增加到了一百七十九个。

内侍局里,有两个从八品的主管,兴定五年的时候,升成了从六品。还有两个从九品的小主管,兴定五年也升了,成了从七品。他们主要负责皇宫大门的守卫工作,指挥殿内的监察人员和值班人员,安排他们的工作。局长有两个,都是从九品,兴定五年升到正八品。当时宫里值班的内侍一共六十四人,明昌元年的时候,才把他们从宫闱局里分出来,单独设立内直。

东门、昭明殿、承徽殿、隆徽殿、鸾翔殿、崇仪殿、迎晖殿、蕊珠殿、瑞宁殿、回春殿、芸香殿、瑞像殿,这些地方都有都监和同监负责管理。其中迎晖殿的都监同监在泰和三年撤销了,瑞像殿是佛殿。凝福殿(后来改名叫韶景殿)、温芳殿、瑶华殿、柔则殿也有都监和同监,嘉福殿等四个地方也一样,广仁殿、睿思殿、滋福殿、咨正殿、迩英殿,这些地方的都监同监负责管理,其中滋福殿以前叫隆庆殿。长庆院、仙韶院、贞和门、右升平门、长乐门、琼林苑、广乐园也都设有都监和同监,其中贞和门在明昌四年增加了一名都监。

顺仪位、太师位也设有提控、都监和同监,瑞华门(俗称金骨朵门)设一个都监三个同监。宝昌门、会昌门、东京孝宁宫也都有都监和同监。崇妃位、惠妃位、温妃位都设有提控、都监和同监,其中温妃位的提控、都监和同监是在明昌四年增加的。报德寺、报恩寺也设有提控、都监和同监,报德寺在光泰门街,报恩寺在清夷门街,报恩寺是在明昌三年设立的,当时有三个。孝严寺在南京,安宣宗的御容在那里,后来改名叫兴国感诚寺,正大元年设立,有三个都监和同监。

南京的福宁殿、纯和殿、仁安殿、真妃位、丽妃位、宣仪位、庄献妃位也都设有都监和同监,每个地方都有三个。三庙在贞祐二年设立,也有都监和同监。西华门和京后园也都有都监和同监负责管理。

首先,皇帝身边伺候人的职位,设置得可真不少呢!比如“内侍寄禄官”,这是泰和二年才设立的,一开始归宫里管,后来直接归宣徽院管。这个职位主要给那些在内侍局长期值班、辛苦工作的太监们升迁用的。

然后还有“中常侍”(正五品)、“给事中”(从五品)、“内殿通直”(正六品,以前叫内殿给使)、“黄门郎”(从六品)、“内谒者”(正七品)、“内侍殿头”(从七品)、“内侍高品”(正八品,人数不限)、“内侍高班”(从八品)。这些都是宫里太监的各种官职,级别从高到低排列着呢。

接着说一些管理宫殿和后宫的部门。比如“典卫司”,这个部门是世宗皇帝在位的时候,为了妃嫔的安全才设立的,后来因为崇妃去世而取消,后来又恢复了。这个部门的令正七品,丞从七品,还有一些直长。

还有“孝靖宫”,这是章宗皇帝的五位妃嫔住的地方,因为当时管理上有点混乱,所以才设立了这个部门。它的令是正九品,丞是正九品。 然后是端妃、慧妃、贞妃、靓仪、才媛这五位妃嫔,每位妃嫔都配备一个同监。

“懿安家”是为庄献太子设立的,令从八品,丞正九品。

“宫苑司”负责宫殿的修缮、打扫、开关门窗、铺设地毯这些事,令从六品,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还有都监和同监。

“尚酝署”负责给皇帝进贡酒水,令从六品,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有两个人。

“典客署”负责接待宾客,令从六品,丞从七品,直长后来取消了。

“侍仪司”,以前叫擎执局,大定元年改名为侍仪局,大定五年又升格为司,负责皇室仪仗和各种典礼的侍奉工作,令从六品,直长正七品。

最后,这些部门都归宣徽院管。

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下面管着著作局、笔砚局、书画司和司天台。

监正是个从三品的大官,少监是正五品,丞是正六品,秘书郎是正七品,泰和元年的时候才变成两个秘书郎。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和保管各种书籍和档案。校书郎是负责校对书籍的,从七品,承安五年的时候变成了两个,泰和五年开始由翰林院的官员兼任,大安二年又减掉了一个。

著作局负责修订历法,著作郎是正六品,著作佐郎是正七品。皇统六年的时候,著作局的著作郎和著作佐郎都增加了到两个,专门负责修订历法,由学士院的人兼任。笔砚局负责管理皇帝用的笔、墨、砚台等文房四宝,有两个正八品官员负责,泰和七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女真族官员。以前这个部门叫笔砚令史,大定三年改成笔砚供奉,后来因为避讳又改成了承奉。

书画司负责管理皇帝用的书画和纸张,有个正八品的直长,还有一个正九品的都监,可能是两个,也可能只有一个。司天台负责天文历法、天气预报,所有观测结果都要秘密奏报给皇帝。司天台的提点是正五品,监是从五品,少监是从六品,判官是从八品,教授以前有两个,正大初年减掉了一个。司天台下属有七十六个学生,汉族五十人,女真族二十六人,他们通过考试可以补任长行。司天管勾是从九品,人数不限,每科考试录取十个人就设一个司天管勾的职位,专门挑选那些特别优秀的。长行人有五十个,没正式上任的可以参加考试补任管勾。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的学生人数分别为:女真和汉族各六人,八人,四人,八人,二十五人。以前铜制的天文仪器放在法物库,贞元二年才放到司天台。以上这些部门都归秘书监管。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管着国子学和太学。祭酒是正四品,司业是正五品,负责学校的管理。丞是正六品,明昌二年增加了一个丞,专门负责女真学生的管理。

国子学啊,有两个博士,都是正七品官,主要负责教学生和考试。跟太学差不多,明昌二年的时候还加了个女真族博士,泰和四年又减了,大安二年直接全取消了。还有两个助教,正八品,一个女真族,一个汉族。四个教授,也是正八品,负责教导学生。明昌二年小学又加了两个教授,承安五年又加了一个,一直没减。国子学里还有个校勘,从八品,负责校对文字;还有一个书写官,也是从八品,负责写记录。

太学呢,有四个博士,正七品,大安二年减了两个。四个助教,正八品,明昌二年没减,大安二年减了两个。这些都归国子监管。

太府监嘛,下面管着左藏库、右藏库、支应所、太仓、酒坊、典给署和市买司这些部门。太府监的监正,正四品;少监,从五品;还有两个丞,都是从六品,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钱粮。

左藏库的使,从六品;副使,从七品,兴定三年又加了一个。管金银珠宝、钱币这些东西,原来有四个把总。右藏库的使,从六品;副使,从七品,兴定三年也加了一个。管绸缎、丝棉、毛皮,还有各地的贡品杂物,原来也有四个把总。

支应所,也叫支承所,有两个都监,正九品,负责宫里东西的出入和皇帝赏赐金银布帛的事,大安三年取消了。太仓的使,从六品,管粮食的储存和出入,还有预备的人员;副使,从七品。酒坊,后来取消了,使,从八品;副使,正九品,负责酿造宫廷御酒和其他酒类。

典给署,以前叫钩盾署,明昌三年改的。令,从六品,以前叫钩盾使;丞,从七品,以前叫钩盾副使。负责宫里用的柴火、冰块、蜡烛,还管着官户。还有一个直长,正八品。市买司,天德二年改成市买局,使,从八品;副使,正九品,负责采买宫里用的水果、原材料之类的。这些都归太府监管。

少府监呢,下面管着尚方、织染、文思、裁造、文绣这些部门。(泰和四年,选能干的官员兼管仪鸾局附近的一些事务。)

咱们先说说这少府监吧,少府监是正四品官,下面还有个少监,那是从五品。还有两个丞,都是从六品。不过,大定十一年的时候,少府监被撤销了,后来大定二十一年又给恢复了。少府监主要负责全国的各种建筑工程。

然后是尚方署,署令是六品,署丞是七品,主要负责制作金银器皿、帐篷、车马、床榻、帘子、马鞍、雨伞、扇子,还有各种装饰和装订工作。大定二十年的时候,署令的职位不单独设置了,而是让别人兼任。尚方署里还有一个直长,是正八品。

再来说说图画署,这个署在明昌七年的时候被并入了祗应司。署令是六品,署丞是七品,负责图画和金箔工艺。还有一个正八品的直长,不过明昌三年的时候,这个署就被撤销了。

裁造署的署令是六品,署丞是七品,主要负责制作龙凤图案的车马、帐篷、以及各种陈设用品,还有宫里用的床榻、屏风、帘子、装饰结子等等,皇陵和庙宇里用的东西,还有省台部门需要的东西也归它管,泰和年间还负责一些绘画工作。直长是正八品。明昌三年的时候裁造署也给撤了,只留下六个裁造匠人和三十七个女针工。

文绣署,署令是六品,署丞是七品,主要负责制作皇帝和妃嫔们穿的衣服,还有烛台、路灯、花卉装饰等等。贞祐二年的时候,只留下了一个官员。直长是正八品。署里还有一个绣工,一个绣坊头儿,四个副绣坊头儿,还有四百九十六个女工,其中一百七十个是高级工,剩下的四百二十六个是普通工。

织染署,署令是六品,署丞是七品,直长是正八品,主要负责织造和染色,为皇宫提供各种锦缎、丝绸、纱布等纺织品。

文思署,明昌七年的时候并入了祗应司。署令是六品,署丞是七品,负责制作内外官署的印章,还有伞、佛像、金银器皿,以及尚辇仪鸾局(负责皇帝车驾)的车马、帐篷,还有三国生日的礼物等等,以及织染署和文绣署的金线。直长是正八品,明昌三年的时候被撤销了。

以上这些机构都属于少府监。

最后是军器监,承安二年设立,泰和四年撤销,后来又把甲坊和利器两署合并成军器署,设署令、署丞、直长,直接隶属于兵部。到了至宁元年,又恢复了军器监,军器库和利器署都归它管,以前甲坊和利器两署都在军器监管辖之下。

首先,咱们来说说军器制造方面的事儿。监,相当于五品官;少监,六品;丞,七品;直长,八品。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修理和制造国家用的武器装备。 这其中,军器库是宁元年归大兴府管,贞祐三年才划到咱们这儿。军器库的使,是正八品;副使,正九品。主要负责收支河南路以及京城制造的武器装备,还有额外添置和购买的军械,这部门是大定五年才设立的。甲坊署,泰和四年就撤销了,以前有令、丞、直长这几个职位。利器署,原本是都作院,兴定二年改了现在这个名字,也归咱们管。令是六品,丞是七品,掌管弓弩刀槊等武器的修理制造,直长是八品。这些部门都归军器监管辖。

接下来,咱们说说都水监,它管着街道司,负责治理黄河、沁河和卫州的河道。都水监的监是正四品,主要负责管理河流、桥梁、船只和河渠。兴定五年,都水监还兼管沿河漕运,监的品级降为五品,少监以及更低的职位也都兼管漕运。都水监的少监是五品,明昌二年又增加了一员,卫州也分设了一个分治机构。丞有两个,都是七品,其中一个在分治的机构里。都水监是贞元元年设立的,掾是八品,工作和丞差不多,也在分治机构里办公。大定二十七年又增加了一员掾,明昌三年撤销了,六年又恢复了两个。勾当官有四个,负责分派到各个分治机构去工作。明昌五年撤销了掾的职位,设立了两个勾当官,兴定五年又增设到四个。

最后,咱们说说街道司和巡河官。街道司的管勾是正九品,负责打扫街道、修理沟渠。它以前是南京街道司,隶属于都水外监,贞元二年撤销后才归到京城。都巡河官是七品,负责巡视河道、修缮堤坝、种植榆柳,总之就是所有河防方面的事儿。分治监的巡河官也一样。泸沟、崇福上下埽的都巡河官还兼管石桥,通济河节巡河官兼管建春官地分河道。这些都巡河官,负责管理各个埽的巡河官,明昌五年设立,从年满六十岁的县令中选拔。大定二年设立了滹沱河巡河官两个。散巡河官,则从各部门和丞簿里廉洁的、六十岁以下的人员中选拔。

黄河的巡河工作,分了好几个区域。黄汴都的巡河官,管着河阴、雄武、荥泽、原武、阳武、延津这六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一个负责具体巡查的散巡河官。

黄沁都的巡河官,管着怀州、孟津、孟州、城北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也各设一个黄沁散巡河官。卫南都的巡河官,管着崇福上、崇福下、卫南、淇上这四个地方,也是每个地方一个散巡河官。滑浚都的巡河官,管着武城、白马、书城、教城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也都有一个散巡河官。曹甸都的巡河官,管着东明、西佳、孟华、凌城这四个地方,同样每个地方一个散巡河官。最后,曹济都的巡河官,管着定陶、济北、寒山、金山这四个地方,也是每个地方一个散巡河官。总共管着二十五个埽,一共有12000名埽兵。

负责各个埽的物资供应的,是物料场官,他们负责接收和发放本地的物资。分治监的物料场官也是一样的职责。不过,崇福上、下埽的物料场官,权力比较大,他们同时还管着当地的收支。

南京延津渡口的河桥官,除了管桥和渡口的事,还要兼管监督检查的工作。每个渡口设一个管勾和一个副管勾,负责桥船、渡口检查,以及桥上物资的收发等工作,其中监督检查的工作,要向留守司汇报。其他的浮桥官也是同样的职责。

以上这些机构,都归属于都水监。皇统三年四月,在怀州设立了黄沁河堤大管勾司,但具体什么时候撤销的,不清楚。到了正大二年,外监又分设了两个,一个在归德,一个在河阴。

谏院的官员设置是这样的: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都是正四品官;左司谏和右司谏都是从四品官;左补阙和右补阙都是正七品官;左拾遗和右拾遗也是正七品官。

大理寺是天德二年设立的。从少卿到评事,汉人官员一共设六个职位,女真和契丹各设四个职位。

好家伙,这都是些官职啊!首先,咱们说说审案子的部门。卿是正四品的大官,少卿从五品,往下还有正六品、从六品,负责审理全国的奏章和疑难案件。下面还有几个小官,司直,正七品,负责协助审理案件;评事,正八品,也帮忙审案子。知法,从八品,负责检查刑名案件,这部门里女真人和汉人都有。还曾经有个明法,从八品,但后来又撤了。

接下来看看弘文院,这可是个文化部门。知院是主管,从五品;同知弘文院事,从六品;校理,正八品,负责校对和翻译经史典籍。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都负责处理上奏的事情,官职等级也差不多,都是从五品到正六品不等,还有从八品的知法官员。

记注院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起初不让谏官兼任,后来又让左右司首领官兼任了。集贤院是后来才设立的,知院是正四品,还有同知和一些议官。益政院是金朝末年设立的,选拔一些博学多才的人兼任,每天都有两个人值班,给皇帝当顾问,讲《尚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说白了,这就是皇帝身边的智囊团,皇帝一走,这部门也就没了。

最后,还有个武卫军都指挥使司,这个归兵部管。 “卿,正四品。少卿,从五品。正,正六品。丞,从六品。掌审断天下奏案、详谳疑狱。司直四员,正七品。掌参议疑狱、披详法状。(旧有契丹司直一员,明昌二年罢。)评事三员,正八品。掌同司直。(明昌二年省契丹评事一员,大安二年省汉人一员。)知法十一员,从八品。(女直司五员,汉人司六员。)掌检断刑名事。明法二员,从八品。兴定二年置,同流外,四年罢之。” “弘文院 知院,从五品。同知弘文院事,从六品。校理,正八品。掌校译经史。” “登闻鼓院 知登闻鼓院,从五品。同知登闻鼓院事,正六品。掌奏进告御史台、登闻检院理断不当事,承安二年以谏官兼。知法二员,从八品。(女直、汉人各一员。)” “登闻检院 知登闻检院,从五品。同知登闻检院,正六品。掌奏御进告尚书省、御史台理断不当事。知法,从八品。(女直、汉人各一员。)” “记注院。修起居注,掌记言、动。明昌元年,诏毋令谏官兼或以左右卫将军兼。贞祐三年,以左右司首领官兼,为定制。” “集贤院。贞祐五年设。 知集贤院,从四品。(正大元年,授马璘额外兼吏部郎中。)同知集贤院,从五品。司议官,正八品。(不限员。)咨议官,正九品。(不限员。)” “益政院。正大三年置于内庭,以学问该博、议论宏远者数人兼之。日以二人上直,备顾问,讲《尚书》《通鉴》《贞观政要》。名则经筵,实内相也。末帝出,遂罢。” “武卫军都指挥使司(隶尚书兵部。)”

首先,咱们来说说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是朝廷的三品大员,不过这官职设立的时间比较晚,大定二十九年才正式设立,之前武卫军的兵马官员级别比较低,所以才加设了这个职位。承安三年的时候,都指挥使的品级又升了一级。副都指挥使有两个,都是从四品,之前是正五品,承安三年也升了级。承安三年还新设了一个判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保卫都城,抓捕盗贼。

接下来是钤辖司。这个司里设有十个钤辖,都是正六品,一开始只有两个。还有四个都钤辖,从七品,是兴定三年临时设立的,主要负责巡逻皇宫。另外还有二十个都将,都是从九品,这是大定十六年才有的职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军队,负责防卫和抓捕盗贼。承安元年的时候,武卫军扩编到了一万人,其中内军八千九百四十九人,忠卫二百人,队正四百人。 这钤辖司是归属于武卫军都指挥使司的。

然后是卫尉司,这个司是按照大安元年隆庆宫的人数来确定规模的。中卫尉是三品大员,负责管理皇宫事务。副尉是四品,右常侍和左常侍都是五品,负责皇宫仪仗的护卫和引导。此外,卫尉司还有三十个护卫(和东宫一样多),八十个奉引(和控鹤司一样多),四个伞子(和控鹤司一样多),以及两个执旗(和仪鸾司一样多)。

再来说说给事局。给事局的使是正七品,副使是正八品。还有两个内谒者兼司宝,都是从六品,他们需要值班。此外还有十个奉阁(和东宫一样,负责殿内的小事),二十个阁直(和宫闱局一样,负责内廷值班)。

最后是掖庭局。掖庭局的令是正九品,丞是从九品,他们都需要值班,负责皇后宫里的事务。掖庭局还有一些其他官员,比如宫令(和宫苑司、仪鸾局合署办公),食官(和尚食局合署办公),饮官(和尚酝署合署办公),医官(和尚药局、太医院合署办公),主藏(和内藏、典给署合署办公),主廪(和太仓合署办公)。掖庭局是归属于卫尉司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榷货务。榷货务负责管理京城的税收,所有进京的税收都由他们收取。榷货务的使是从六品,副使是从七品,主要负责发放茶叶、盐和钞引等商品的许可证。

交钞库是管钱的部门。库里的最高领导叫使,以前是正八品,后来升到从七品,贞祐年间又恢复了原来的品级。主要负责全国各地交钞的管理,以及检查、验收、兑换和收支等工作。副使是正八品,负责保管印章和签署合同。判官是正九品(贞祐二年降为从九品),协助处理日常事务。此外还有两个都监,具体职责在《泰和令》里记载。

印造钞引库,主要负责印制交钞和盐引。大安二年的时候,还兼管着抄纸坊。库里的使是正八品,副使和判官都是正九品。他们的工作是监督交钞和盐引的印制,检查验收,还要负责管理抄造钞引用的纸张。承安四年的时候,四个小库被撤销了,四个判官的职位也被取消。直到至宁元年才重新设置了两个判官,贞祐二年又降为从九品。

抄纸坊,大安二年的时候被印造钞引库兼管了,贞祐二年又重新设立,还设了两个小都监。抄纸坊的使是正八品(贞祐二年随朝),副使是正九品,判官是正九品。

交钞库物料场是至宁元年才设立的,场官以前是正八品,后来降为正九品,负责交钞物料的收支管理。

各地还设有交钞库抄纸坊,负责人是正八品。贞祐二年的时候,在上京、西京、北京、东平、大名、益都、咸平、真定、河间、平阳、太原、京兆、平凉、广宁等府,以及瑞、蔚、平、清、通、顺、蓟等州都设立了这样的机构,不过贞祐三年的时候又都撤销了。

平准务是元光二年五月设立,十月就撤销了的机构,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还有六个勾当官。

从榷货务以下的机构,都归属于户部尚书管辖。

惠民司的令是正六品,负责调配和销售汤药。以前还设有丞这个职位,大定三年的时候,有人说惠民司的收入不够支付官员的俸禄。皇帝说,设立惠民司是为了救济百姓,如果官员不认真监督药品,导致财政亏损,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就减员了。惠民司还有个正八品的直长和正九品的都监。

惠民司归属于礼部尚书管辖。

四方馆的使是正五品,副使是正六品,负责管理全国各地的驿站、驿马以及驿站里的各种器物。

法物库,元朝时期兼管大乐,贞元二年的时候移交给了太常寺。法物库的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负责管理卤簿、仪仗、车辂、法服等事宜。直长是正八品,泰和三年的时候被裁撤了。

承发司,说白了就是个负责收发文件的地方。管勾是七品官,同管勾是八品官,他们主要工作就是处理来自各部和外地的公文。这个承发司呢,归兵部管。

万宁宫提举司,以前叫大宁宫,后来改名叫寿安宫,现在叫万宁宫。提举是六品官,同提举是七品官,主要负责宫殿的守护工作,手下管着五个护卫。庆宁宫提举司,提举是正七品,还兼任龙门县令;同提举是正八品,兼任仪鸾监。这个庆宁宫提举司归刑部管。

修内司,是金大定七年才设立的。使是五品官,副使是六品官,负责宫里的各种建筑工程。他们手下管着1650个兵匠和2000个民夫,还得听少府监长官指挥。另外还有两个正八品直长,四个正八品部役官负责监督工役,还有两个正八品受给官负责物资的收支。

都城所,提举是六品官,同提举是七品官,主要负责修缮庙宇、城隍、城门、各衙门的办公场所和官员的住所,以及种植树木等等。左右厢各有两个正八品官员负责监督工役,还有两个正八品受给官负责物资的收支和土石材料的管理。

祗应司,提点是五品官,令是六品官,丞是七品官,负责为宫里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物品。还有一个正八品直长,还有收支库都监和同监,这个收支库都监和同监是泰和元年才设立的。

甄官署,令是六品官,丞是七品官,直长是正八品,主要负责石头和泥土的加工。

上林署,说白了就是皇家园林管理部门。最高领导是提点,五品官。这个部门创建于泰和八年,大安二年撤销过。下面还有个六品官叫令,负责园林的池塘、种植花草树木蔬菜,以及皇帝出行用的船只啥的。再下面是七品官丞,大定七年的时候增加了一员,分管南京,兼任勾判(类似于副职)。大安三年又撤销了一个。还有两个正八品官叫直长。此外还有花木局都监和同监,以前还有四个接手官,泰和元年撤了,后来又用其他部门的人担任都监和同监。贞祐三年又把都监、同监给撤了,改由同乐园管勾兼任。熙春园也有都监、同监,三个,泰和四年设立,贞祐三年撤销。同乐园的管勾有两个,每年都有固定的任务,归南运司管辖。宣宗南迁后,这些任务取消了,改成随皇帝的职务,正八品。

这些部门都归工部管。

京东西南三路检察司,兴定四年设立的,负责监督军粮的支出和发放,检查军户的实际情况,分配军户的徭役,鼓励农业生产,防止私杀牛马、私卖盐酒等违法行为。最高长官是六品使,副手是正七品副使。

南京丰衍东西库,归运司管,贞祐二年开始也跟着皇帝走。最高长官是正八品使,副手是正八品副使,还有两个正九品的判,以及各一个正八品的监支官和纳官。

提举南京榷货司,贞祐四年设立的,负责管理南京的贸易税收。提举是五品官,同提举是六品官,还有三个正九品的勾当官。

提举仓场司,贞祐五年设立,以前是吏部推荐,然后经过审核批准的。最高长官是五品使,副手是六品副使,负责仓库的收支平衡,防止亏损。还有十六个八品监支纳官,要求年龄六十岁以下,廉洁干练,女真人和汉人各一半。这些仓库的名字可多了,广盈仓、丰盈仓、永丰仓、广储仓、富国仓、广衍仓、三登仓、常盈仓、西一场、西二场、西三场、东一场、东二场、南一场、北一场、北二场。通济仓和在京的仓库,也分别设有监支纳使和副使各一人。丰备仓、丰赡仓、广济仓、潼关仓,其中潼关仓是兴定五年设立的,监支纳官一人,还兼管枢密院的弹压事务。陈州仓有四个人,洧川仓两个人。

这八个作坊分别设在左右两院。 官职设置跟其他部门一样,主要负责收缴军队需要的物资和武器装备。

就这样,八个作坊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工作。 这八个作坊,就像军队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部门,为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