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兴起的时候,用兵如神,战无不胜,不到十年就统一了全国。为啥能这么快成功呢?因为金人本来就骁勇善战,民风彪悍,人人都很沉稳有担当,皇室宗亲个个都是优秀的将领,各个部落的士兵也都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再加上金朝地狭人少,资源匮乏,平时就努力耕种,勉强够吃穿;一旦打仗,就能俘获大量战利品,金人从小就经历了艰苦的训练,能吃苦耐劳,无论严寒酷暑都能坚持。所以,将领们英勇果敢,目标一致,士兵们精锐强悍,力量统一。一旦发起进攻,就能化弱为强,以少胜多,这就是他们的制胜之道。

等到金朝占据了中原地区之后,发现自己族人和国人数量太少,于是就分封土地,抬高官位,用这些来笼络汉人,让他们为自己效力,保卫金朝的疆土。猛安谋克(金朝军事组织)和汉人杂居在一起,金朝还和契丹、汉人联姻,以此来巩固统治。等到国力越来越强盛之后,金朝又收回土地,降低官位,取消了辽东、渤海地区汉人担任猛安谋克的职位,逐渐把兵权收回到自己族人手中。然而,金朝的枢密院和签军、募军制度又参考了汉朝的制度,征伐南宋时,也使用了汉军和其他部族军队,并由金人统帅。这说明金朝并非不知道制胜的关键在于将领目标一致、士兵力量统一,只是因为疆土辽阔,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族人来管理。

最终,金朝到了极盛时期,反而因为自己族人数量过多而自相猜忌,最终自相残杀,导致国力衰败,风气败坏,将领们离心离德,士兵们骄奢淫逸。到金朝灭亡的时候,内部“忠孝”等军队的内乱,以及外部与其他民族军队的冲突,都成了压垮金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初那些目标一致、力量统一的军队,已经不再可靠了。这难道不是金朝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家法,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吗?或者说,这种方法虽然适合新兴的国家,但却无法维持长久的统治呢?金朝是用武力夺取天下的,奉诏编纂《金史》,所以对金朝的《兵志》进行了考证,总结了金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特地记录于此。关于兵制、马政、养兵等方法,在旧史书中都有记载,这里都一一列举出来。

金朝初期,老百姓没啥其他的赋税,壮年男子都当兵,平时就让他们务农、打渔、狩猎,练练身体。有战事就下令全部出兵,还要派人去其他部落征兵,所有步兵骑兵的粮草武器都要准备好。他们的部落首领叫孛堇,打仗的时候就叫猛安、谋克,根据人数多少来命名,猛安相当于一千人的长官,谋克相当于一百人的长官。谋克的副手叫蒲里衍,士兵的副手叫阿里喜。一开始,每个部落的兵力并没有固定数量。

等到金太祖即位第二年,用两千五百兵力打败了耶律谢十,这才规定三百户为一个谋克,十个谋克组成一个猛安。后来,很多部落都投降了,金朝就用猛安、谋克的头衔来任命他们的首领,并把他们的人编成队伍。出河之战时,金军兵力才达到一万人,辽军就抵挡不住了!后来,来流、鸭水、铁骊、鳖古这些地方的人也都归顺了金朝。东京平定后,山西也接着被平定了。金朝一方面收编辽国和汉人的降兵,一方面又招募各部落的精壮士兵。曾经,金朝还任命辽人讹里野带领北部一百三十户组成一个谋克,汉人王六儿带领各州汉人六十五户组成一个谋克,王伯龙和高从祐等人一起统领他们的部队组成一个猛安。

到了天会二年,平州平定后,宗望担心各民族的习俗混杂在一起不好管理,百姓也不适应,就取消了这个制度。那些投降的各部落的人,只设置长官,下面的官职都用汉朝的官名。四年后,金朝伐宋,调动了燕山、云中、中京、上京、东京、辽东、平州、辽西、长春八路的地方军队,编入各个万户,其中有些万户专门统领汉军。熙宗皇统五年,金朝又取消了辽东汉人和渤海猛安谋克世袭的制度,逐渐把兵权掌握在自己人手里。于是,把猛安谋克分为上中下三等,皇室宗亲为上等,其余依次递减。

到了海陵王天德二年,金朝裁撤了中京、东京、临潢、咸平、泰州等路的节度使和猛安谋克,取消了上中下三等的等级划分,只称作“诸猛安谋克”,沿用旧制度,隔几年征调一次兵,来补充老弱病死的人。贞元迁都后,金朝把上京路太祖、辽王宗干、秦王宗翰的猛安部队合并成一个合紥猛安,还有右谏议乌里补猛安,太师勖、宗正宗敏的家族,都驻扎在中都。斡论、和尚、胡剌三国公,太保昂,詹事乌里野,辅国勃鲁骨,定远许烈,故杲国公勃迭八猛安驻扎在山东;阿鲁的家族驻扎在北京;按达家族驻扎在河间。正隆二年,金朝命令兵部尚书萧恭等人,和旧军队一起,都编入各个总管府、节度使的管辖之下,给他们分发田地和耕牛,让他们务农以供养京城。六年,金朝南伐,设立了三道都统制府和左右领军大都督府,共三十三支军队,分别命名为神策、神威、神捷……威勇军,每支军队都设置都总管、副总管、巡察使、副巡察使各一人。但是,边境的契丹人担心家眷被邻近的敌人抢掠,不肯全部出兵,结果都背叛了金朝。而大名府又派人招募士兵,迎接世宗回东京即位。

大定初年,金朝平定了窝斡之后,就开始把契丹的猛安谋克给分散开了。过了三年,朝廷下令,河北、山东等地的签军,如果家里父子兄弟都当了兵,儿子又要去当阿里喜(一种兵役),怕家里没人种地,影响农业生产,那就可以免除一个丁壮的兵役。但如果某个猛安谋克里有人没服兵役,就要从富裕人家里再征一个丁壮去当阿里喜。

大定十三年,金朝把东北边境的汉军迁到了内地。大定十五年十月,朝廷派吏部郎中蒲察兀虎等十个人到全国各地去重新登记猛安谋克的人户,规定每个谋克户不能超过三百户,七到十个谋克组成一个猛安。大定十七年,因为西南、西北招讨司的契丹余党心狠手辣,怕他们惹事,万一以后边境发生冲突,他们又不会为金朝效力,所以朝廷下令把他们迁到乌十里石垒部和上京地区。

皇帝对宰相说:“北方的边防士兵,一年到头风吹日晒,往返千里,非常辛苦。就算他们有几匹马几头牛,一去边防就回不来了,而且耽误了农时,没法耕种。所以朕曾经让你们想办法,怎么才能免除他们的兵役,让他们安心务农,你们是怎么想的?”左丞相良弼回答说:“北方边境土地贫瘠,不适合耕种,所以必须依靠番戍(少数民族士兵)戍守边疆。”皇帝说:“我每天事务繁忙,哪能事事都过问?你们既然是宰相,对这么紧急的事情却当成小事,竟然一句话也不说,真是让我操心。以前参政宗叙多次向我建议,如果让贫困户长期驻守边境,让他们耕种,朝廷提供粮食,这样既能帮助贫困户,又能让富裕人家免除轮换服役的劳苦,让他们安心务农。像宗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心为国了!朕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把两路招讨司以及乌古里石垒部族、临潢府、泰州等地的防务分配好,把具体数字报上来,朕亲自看看。”

大定十八年,朝廷下令各部族轮流戍守边境。大定二十年,自祖宗平定天下以来,建立的猛安谋克制度沿用已久,户口多少、距离远近都不一样,而且自正隆年间以来授予官职没有节制,大定年间也有很多有功之人没有得到相应的赏赐,于是朝廷重新制定了猛安谋克制度,并下令全国执行。 重新任命的人都要授予官职,谋克里六品以下的官员和各部门的承应人员都要迁移。三从以上愿意迁移的族人,每个猛安不能超过十户,每个谋克不能超过六户。朝廷下令,戍守边境的士兵,年满五十五岁以上,可以由他们的儿子或同住的兄弟侄子顶替,如果用奴隶顶替的,要处罚。

大定二十一年三月,朝廷派大兴尹完颜迪古速迁移河北东路的两支猛安,皇帝说:“我当初下令迁移他们,是想让他们和女真百姓交错居住,时间长了就会通婚,就不会有异心,这是长远之计。现在马河猛安已经交错居住,很符合我的想法,但是遥落河猛安还没这么做,可以再派兵部尚书张那也去查看一下地形,让他们交错居住。”大定二十二年,因为山东的屯田户靠近边境,朝廷下令把他们集中到一起,以便共同耕种。右丞相乌古论元忠说:“那边的人把分到的土地当作自己的家,即使是兄弟也不住在一起,所以穷人多。”参政粘割斡特剌说:“以前兄弟虽然分家,但还是聚在一起耕种,现在不一样了,应该约束他们。”又因为猛安谋克的旧籍不清晰,遇到征兵、差役和赈济时,增减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朝廷下令清查户口,建立真实的户籍。

大定二十三年,朝廷派刑部尚书移剌綎迁移山东东路八个谋克到河间,把他们原来的土地给了山东东路忒黑河猛安下蘸荅谋克,又把里闵斡鲁浑猛安下翕浦谋克、什母温山谋克九个村的人户迁到刘僧、安和二谋克原来的地方。那些没有迁移的人原来的土地都贫瘠而且靠近敌寇,朝廷派使者去询问愿意迁移的人,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然后上报朝廷。

以前皇上觉得速频和胡里改的人马很能打,想把他们迁徙到别的地方,但一直没实施。到金朝正隆二十四年,皇上看上京路上的胡剌温地区土地肥沃,面积广阔,就派刑部尚书乌里也拨款,并提供牛羊等物资,把速频猛安、胡里改猛安以及24个谋克都迁过去了。皇上这是想让上京地区的兵力壮大起来,以便将来能应对紧急情况。

那时候,皇上大规模调整河北和山东驻军的旧制,把百姓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发耕牛给百姓耕种,同时储备武器装备,加强军事力量。皇上非常重视这些军事力量,给诸王都授予了猛安的称号,有的甚至还特别赐名。他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奢侈浪费行为,禁止饮酒,并加强骑射训练,储备粮草,可谓是严阵以待。当时宗室有170户,猛安有22个,谋克有1878个,总户数达到615624户。

东北路的部族军队,有迭剌部(承安三年改名为土鲁浑札石合节度使)和唐古部(承安三年改名为部鲁火札石合节度使),这两个部族共有五个飐,户数5585户。其他的像助鲁部族、乌鲁古部族、石垒部族、萌骨部族、计鲁部族、孛特本部族等等,数量也都差不多。西北和西南两路的部族军队共有十个飐,分别是苏谟典飐、耶刺都飐、骨典飐、唐古飐、霞马飐、木典飐、萌骨飐、咩飐、胡都飐,以及其他几路,像曷懒、蒲与、婆速、恤频、胡里改、移懒(移懒后来废除了),这些都在上京附近,有的设立了总管府,有的设立了节度使。

到了章宗明昌年间,皇上想让全国人都既懂文又懂武,就下令猛安和谋克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策论和射箭,以此来决定他们的等级高低。承安四年,皇上问宰相说:“有人献上《八阵图》,这图怎么样?我以前看过宋白编的《武经》,里面记载了很多攻守的策略,但很多都很难实际运用。”右丞相清臣回答说:“兵书上的方法都是固定的,很难应对变化。我们朝的作战方法,就是运用正奇二军,临敌作战时随机应变,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所以战无不胜。”皇上说:“自古以来用兵也不过就是奇正二法而已。再说,学习古代兵法就像学习下棋一样,如果不能融会贯通,想用老套的阵势去和敌人作战,那太疏忽了。如果敌人的应对方法和老套的阵势不一样,那肯定就招架不住了。《武经》里讲的虽然很难实行,但知道总比不知道强。”泰和年间,又设立了武举,具体制度记载在《选举志》里。

说白了,渤海军就是渤海地区的八个猛安的兵。奚军呢,是奚族遥辇昭古牙九个猛安的兵。一开始奚军被迁到山西,后来又分批搬到了河东。还有汉军,其中都永固军是大定年间设立的。所谓的镇防军,就是从各支军队里抽调出来轮流戍守边疆的士兵。

西北边防的军队,又分番屯戍军和永屯军驱军两种。驱军是金朝建立初期,从辽国解放出来的奴婢,被安排在泰州戍守的。边铺军呢,是驻守在河南、陕西边界的军队。河东地区的三虞候顺德军,还有章宗皇帝设立的各路效节军——京府节镇设三十人,防刺设二十人——都是负责弓箭手的。各路招募的射粮军,五年征兵一次,招募的是年龄在十七到三十岁之间的壮丁,会在他们身上刺上标记(原文缺失),主要负责一些杂役。京师防城军,世宗皇帝大定十七年三月改名为武卫军,负责京城的巡逻和治安。

至于牢城军,都是曾经犯过盗窃罪的人,充当筑城防务的劳役。土兵呢,主要负责警卫和抓捕工作。所有汉军,有任务的时候就从老百姓里征召,任务完成后,有的也会被释放回家。最初,天会年间,郭药师投降后,有一支叫做长胜军的部队,都是辽水附近的人,因为家乡归属金朝,他们都愁眉苦脸地想回家,完颜宗望就下令让他们回去了。正隆年间,又曾经裁撤过各路汉军,但当时还保留着威勇军、威烈军、威捷军、顺德军以及“韩常之军”这些部队的番号。

话说金国那时候,在边境设有兵的州府有三十八个,分别是凤翔、延安、邓州、巩州、熙州、泗州、颍州、蔡州、陇州、秦州、河州、海州、寿州、唐州、商州、洮州、兰州、会州、积石州、镇戎州、保安州、绥德州、保德州、环州、葭州、庾州、宁边州、东胜州、净州、庆州、来远州、桓州、昌州、曷懒州、婆速州、蒲与州、恤品州、胡里改州。另外,还有十一个重要的州府也驻扎军队:南京、东京、益都、京兆、太原、临洮、临潢、丰州、泰州、抚州、盖州。

后来金宣宗南迁,军队溃败,兵力越来越弱。金国干脆把猛安户的老弱妇孺都拉过黄河,安置在各个总管府管辖下。武器装备缺失,粮食供应不上,老百姓被压榨得血汗都榨干了还不够,金国政府又开始强征粮食。一个人去打仗,全家都得饿肚子。金国觉得这样士气低落,就下令把士兵的家属都迁到京城,没几年京城就养不活这么多人了,这才又把他们放回去,国家也因此元气大伤。

其实,金国刚南迁的时候,把三十万河朔精兵分给了河南行枢密院和各路帅府。但这些帅府往往藏匿精壮士兵,只派老弱病残上战场,能打胜仗才怪呢!后来,金国甚至规定二十五个人组成一个“谋克”,四个“谋克”组成一个“猛安”。每个“谋克”还要从中抽出五个人当旗鼓手和伙夫,真正能打仗的只有十八个人,根本不成建制,只是为了凑数而已。

所以,混源刘祁就说:“金国的兵制太烂了,每次打仗或者边境有战事,就下令征兵,搞得全国上下鸡飞狗跳。家家户户的壮丁都被抓去,哭声震天,怨声载道,这样的人上战场,想打胜仗?难!” 贞祐年间,金国下令征兵,正好赶上当时担任监当官的官员们要到吏部参加选拔。宰相们就下令把这些官员抓去当监军,这些官员们个个愤愤不平,哭天喊地,甚至冲撞宰相的仪仗队进行抗议。宰相仆散七斤大怒,要拿弓箭射死他们。后来皇上知道这事办砸了,就下令免除他们的征兵义务。

元光年间,金国要防备潼关和黄河,又开始征兵。各路使者走遍各地,凡是没当官的,不管文武大小,都被抓去当兵。到了许州,年近六十的前侍御史刘元规也被征为千户。到了陈州,连祁父以前的上司监察御史也被征为千户,其他例子就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金国设立军队编制后,又用军法严格约束士兵,引起了很多争议,后来也只好取消了。

金哀宗正大二年,朝廷决定从全国各地挑选精兵,直接交给枢密院管理。首先设立六个总领,分别负责各地兵员的挑选和审查,然后把这些兵员合并起来。每个总领管辖几万人马,军队规模很大,于是就把总领改名为都尉,官职相当于朝中四品官员,分别叫做建威、虎威、破虏、振威、鹰扬、虎贲、振武、折冲、荡寇、殄寇。担任都尉的必须是之前有过带兵经验的人,就连帅府和行院也不敢因为官职高就对他们颐指气使。

天兴初年,一共有十五个都尉。前面六个都尉升官了,分别是:在京师建威都尉奥屯斡里卜,许州折冲都尉夹谷泽(本姓樊),陈州振武都尉温撒辛(本姓李),蔡州荡寇都尉蒲察打吉卜,申裕安平都尉完颜斜列,嵩汝振武都尉唐括韩僧。后来又封了金昌府虎威都尉纥石烈乞儿,宣权归德果毅都尉完颜猪儿,南京殄寇都尉完颜阿拍。还任命了三个宣权都尉:潼关虎贲都尉完颜陈儿、鹰扬都尉内族大娄室、全节都尉。

朝廷又把从河朔地区归顺的人,不管他们有没有马匹、会不会翻译,都送到枢密院,每个月给他们发放比其他军队多三倍的军饷,还给他们配发官马,一共接收了一千多人,每年还给他们发放犒赏,称之为忠孝军,由石抹燕山奴和蒲察定住统领。此外,正大年间以后各地俘虏和战场上抓到的俘虏,也都遣返回乡,并且和忠孝军一样给他们发放犒赏,让河朔地区的俘虏们都知道这件事。所以这支忠孝军到天兴年间发展到七千人,就连千户以上的将领们都没有参与其中。

因为归顺的人太多,就把他们编入忠孝军,另立一军,军饷减半,那些不会射箭的人,要进行一个到两个月的训练,然后才能补充到忠孝军里,这叫做合里合军。此外,因为原来的亲卫马军挑选得不精良,所以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挑选武艺和忠孝军差不多的,一共选了五千人,剩下的都编入步兵。每次出征,忠孝军走在前面,马军随后。从正大年间开始,重新整顿马军,装备、马具、兵器都更新了,老将们都说,国家到了全盛时期,马匹数量是有的,但是论及士兵精锐程度、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和现在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中兴的希望还是有的。

有一天,在曹门内的校场操练,忠孝军七千人,马军五千人,京师驻扎的建威都尉军一万人,内族九所统领的亲卫军三千人,以及阿拍统领的四千人,这些都是哀宗掌控枢密院时挑选的精兵,校场大约有三十顷地,都容纳不下,其他的十三个或十四个都尉的军队还没算在内。此外,还招募义军,叫做忠义军,主要都是燕赵地区的亡命之徒,虽然能暂时利用,但最终难以控制,后来杀害金国使者唐庆,加速金朝灭亡的,就是这些人。

一开始,金国的军队组织叫“合扎谋克”,意思是亲军,因为是由皇帝近亲统领的,所以这么叫。后来贞元年间迁都,又把太祖、辽王宗幹、秦王宗翰的军队编成“合扎猛安”,叫做侍卫亲军,还专门设立了侍卫亲军司来管理他们。以前呢,都是从各支军队里挑身材好、武艺高的士兵组成护驾军,海陵王又把上京龙翔军改名叫神勇军。正隆二年要南征的时候,就把神勇军撤销了,让他们去参加佥调(编制),然后从侍卫亲军的四个猛安(以前只有太祖、辽王、秦王三个猛安,现在变成四个了,具体怎么回事不清楚,难道太祖有两个猛安?)里挑选一千六百名三十岁以下的士兵,骑兵叫龙翔军,步兵叫虎步军,作为宿卫部队。五年后,侍卫亲军司被撤销了,它的职权交给了大兴府,同时设立了左右骁骑军,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部队,都副指挥使分别隶属于点检司和宣徽院。

大定初年,亲军有四千人,到了大定二十二年,减少到三千五百人。上京也设立了守卫军队。那一年,尚书省上奏说:“上京既然设立了皇城提举官,也应该设立军队来守卫。”皇帝说:“可以设立四百五十人,马一百二十匹,分成三班轮换值守。以后我到上京的时候,就安排两班巡逻,每半年轮换一次。每人每天发放钱五十文,米一升半,马匹的草料也由朝廷供应。猛安谋克的官员可以挑选四十岁左右的人,士兵则挑选三十岁以上的人。”章宗承安四年,亲军人数增加到五千人,后来又增加到六千人。此外,还有威捷军。承安年间又增加了签弩手一千人。挑选签弩手的标准是:先做一个标准的木杖,长六尺,竖起来作为标准高度。选人的身高要和木杖一样高,能够拉开三石的弩,并且能够熟练地装弦、解索、上弩、练习射击,射六箭都能射中垛子,其中两箭还要射中靶心贴近处。

另外还选拔亲军,挑选身高五尺五寸,善于骑射的人,猛安谋克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报给兵部,然后由点检司和宣徽院进行考试录用。还设立了护卫二百人,是近侍皇帝,负责执掌兵器的,从五品到七品官员的子孙,以及宗室成员、亲军、各部门的承应人员中,挑选身高五尺六寸的人进行考试录用。又设立了控鹤二百人,都是负责皇帝出入的侍卫。

大将府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呢?金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元年十二月,开始设立咸州军帅司,主要负责攻略辽地,讨伐高永昌。同时,还设立了南路都统司,用来对付张觉。到了天辅五年,金朝攻打辽国,才有了内外诸军都统的称呼。因为当时奚族还没平定,所以又设立了奚路都统司,后来改成了六部路都统司,管辖着遥辇九营(九猛安),以及上京和泰州,一共六个地方。每个都统司管辖五六万人马,此外还有渤海军,编成八个猛安。猛安之上是军帅,军帅之上是万户,万户之上是都统。不过,有时候也把军帅叫做猛安,而猛安指的是直接管辖猛安的人。

燕山被攻下后,金朝效仿辽国的制度,在广宁府设立了枢密院,负责统领汉军。太宗天会元年,金朝把原来攻打辽国时设立的西南都统府,改成了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府。三年后,因为要攻打南宋,金朝把西南、西北两路都统府改成了元帅府,设有元帅、左右副元帅、左右监军和左右都监。金朝的制度规定,都元帅必须由谙版孛极烈担任,通常情况下都驻守不出战。六年后,朝廷下令让两位元帅回到各自的防区镇守。各路都设立了兵马都总管府,州和镇设立节度使,边境州则设立防御使。州府征募的射粮军和牢城军,每五百人设立一个指挥使司,设有指挥使,下辖四个都,每个都设有左右什将和承局押官。如果军队人数多余或不足,就和附近的合并,实在不能合并的,三百人或二百人也可以设立指挥使,一百人就只设军使,一百人以上设立都,不到一百人就只设什将和承局管押官各一人。

天会十年,金朝把南京路都统司改名为东南路都统司,驻扎在东京,负责镇守高丽。后来又在在大名府设立了统军司。到了海陵王天德二年八月,金朝把各京兵马都部署司改成了本路都总管府。九月,取消了大名统军司,并在山西、河南、陕西三路设立了统军司。元帅府的都监和监军改称使,分管全国的军队。同时,乌古迪烈路统军司改名为招讨司,婆速路统军司改名为总管府。三年后,元帅府改名为枢密院,取消了万户的官职。朝廷下诏说:“太祖开国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形势,能统领军队的人就授予他们万户的官职,其次是千户和谋克。当时官职赏赐还没确定,城池还没攻下,设立这个世袭的官职,只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策。现在子孙相继继承,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户口数以万计,和留守、总管差不多,甚至权力还超过他们。所以应该取消这个官职。以前没有千户官职的地方,可以考虑增设。国初赐予国姓的人,他们的子孙都要恢复原来的姓氏。”正隆年间末期,又把陕西统军司升格为都统府。大定五年,又取消了都统府,降格为统军司。不久又设立了两个招讨司,加上以前的就一共三个,用来镇守边疆。东北路的招讨司,最初设立在乌古迪烈部,后来迁到泰州。泰和年间,因为距离边境还有三百里,宗浩就下令在金山设立分司。西北路的招讨司设立在应州,西南路的招讨司设立在桓州,都由重臣和懂兵法的将领担任使者,修筑城池和壕沟,长期驻守。枢密院每次出兵,就改名为元帅府,撤兵后就恢复为枢密院。

宣宗贞祐三年,征调代州驻军五千人,根据胥鼎的建议,把这五千人留在代州,用来保护平阳。兴定二年,从河南、陕西招募两千名弩手,组成一支军队,赐名为威勇军。金朝南迁后,在河北封了九个公爵,并把他们的军队交给他们自行指挥,沿黄河的各城设立了行枢密院元帅府,大的称为“便宜”府,小的称为“从宜”府。元光年间,招募义军,三十人为一谋克,五个谋克为一千户,四个千户为一万户,四个万户为一副统,两个副统为一都统,这又恢复了国初的名称。但是,又另外设立了一个总领提控,所以当时都称元帅为总领。

金朝初期,因为辽朝留下了一些没有蚊虫,水草丰美的牧场,就在这些地方设立了群牧场。“抹”这个词就是指这种好地方的意思。天德年间,设立了迪河斡朵、斡里保、蒲速斡、燕恩、兀者五个群牧场,这些名字都是沿用辽朝旧称,每个牧场都设置了管理官员。

然后,金朝从各族人民中挑选家境富裕、人口众多的人家,以及品级官员的子弟、猛安谋克的蒲辇军士兵和官吏家里的剩余丁壮以及奴隶,让他们管理牧场,称作“群子”,让他们分别放牧马、骆驼、牛、羊,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来管理牲畜的繁殖和损耗情况。后来,群牧场的数量逐渐增加到九个。后来契丹人造反,九个牧场就损失了五个,剩下的四个牧场里,只有马一千多匹,牛二百八十多头,羊八百六十只,骆驼九十峰。

世宗时期,又设立了七个牧场:特满、忒满(在抚州)、斡睹只、蒲速碗(蒲速碗原本是斡睹只的一部分,大定七年才分出来设立的。承安三年又改名为板底因乌鲁古)、瓯里本(承安三年改名为乌鲜乌鲁古,乌鲁古的意思是滋生繁衍)、合鲁碗、耶卢碗(在武平县、临潢、泰州一带)。大定二十年三月,金朝重新制定了群牧官、详稳脱朵、知把以及牧场牲畜繁殖损耗的奖惩制度。大定二十一年,金朝下令,所有牧场里三岁大的马匹都交给女真人放牧,牛可以借给百姓耕地,也可以让百姓养羊,或者用来救济贫困户。当时还派人检查牲畜的数量,如果数量不足,就惩罚牧场官员,并让牧人赔偿损失,如果有人隐瞒真相,监察官员查出来就严惩不贷。

到二十八年,经过长时间的繁殖,马匹数量达到了四十七万匹,牛十三万头,羊八十七万只,骆驼四千峰。明昌五年,金朝把一些战马分发下去,让中都、西京、河北东、西路根据当地的人力和物力分摊饲养。还规定,其他地方的百姓养的马死了,可以到前四个路养马的地方换取新的马匹,如果百姓想用马,必须把马送交官府。这就是金朝的马政。但是,每逢有大的军事行动,金朝总是向百姓征收马匹,并且征用群牧场的剩余马匹,来供应军队。

宣宗兴定元年,金朝制定了民间收缴溃军遗失马匹的办法,以及马匹上缴官府的补偿标准:“上等马一匹,补偿白银五十两,中等和下等马依次递减十两。不愿意接受补偿的人,上等马两匹可以抵一个官职,担任杂班差使;中等马三匹,下等马四匹,以此类推。命令下达十天后必须上报,如果超过期限隐瞒或者杀害马匹,一律处死。” 金朝还派官员向百姓征收马匹,并设立奖励制度鼓励上交,上交马匹五百匹以上赏赐一千贯钱,一千匹以上授予一个官职,二千匹以上授予两个官职。

1128年正月,皇帝下令每年给辽东驻军的士兵们发放不同数量的绸缎。1168年,皇帝命令河南、陕西的统军司和顺德军的虞候司,增加官兵的粮饷。1170年,准备南征的时候,皇帝在京城用一万匹绢换取了一万件棉衣裤给军队穿。

1173年,南征的时候,军队每年需要一千万贯钱,而朝廷只有两百万贯,剩下的钱只能从官民百姓那里收取,这就是军队经费来源的由来。当时有人建议,效仿宋朝和齐朝的旧例,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让州县的官吏和弓箭手去民间查验赋税,平均分配负担军费,叫做“免役”,用这些钱来供养军队。后来,朝廷调查了具体数字后,下令取消弓箭手的额外赋税,而官吏的赋税仍然照旧。

1176年六月,有人上奏,元帅府请求拨付军费。皇帝说:“元帅府花钱没个度,都是向老百姓强行征收,这完全不是朕的意思。你们应该把军队实际支出的钱数,以及各路转运司实际缺钱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上来。”1181年四月,皇帝下令在德顺州修建营房,用来安置驻军。1188年七月,每年给西北边境的驻军赏赐三万张羊皮。

1193年,因为军费开支太大,有人请求调查全国的赋税,平均征收军费。计划参照黄河夫役钱的办法,征收军费,根据各地的最新户籍和赋税情况,每贯征收四贯钱,西京、北京、辽东地区每贯征收两贯钱,临潢、全州免征。本来打算一年分三次缴纳,怕时间太长,就改成半年分三次缴纳。

河南、陕西、山东这些地方,给那些退休的老军官发放奖赏的标准是这样的:老千户,如果服役十年以上,赏银五十两,绢三十匹;不到十年,就按照十年以上谋克的标准发放。谋克十年以上,赏银四十两,绢二十五匹;不到十年,银三十两,绢二十匹。蒲辇十年以上,银三十两,绢二十匹;不到十年,银二十两,绢十五匹。至于马步正军、阿里喜这些职位,不管服役多少年,退休后正军赏银十五两,绢十匹;阿里喜、旗鼓、吹笛手、伙夫等,赏银八两,绢五匹。

三虞候千户,十年以上赏银四十两,绢二十五匹;不到十年,银三十两,绢二十匹。谋克服役二十年以上,赏银五十两,绢三十匹;十年以上,银三十两,绢二十匹;不到十年,银十两,绢十五匹。蒲辇十年以上,银二十两,绢十五匹;不到十年,银十五两,绢十匹。正军、阿里喜这些职位,不管服役多少年,退休后正军赏银十两,绢七匹;阿里喜、旗鼓、吹笛手、伙夫等,赏银五两,绢四匹。

北方边关的万户、千户、谋克等,如果立过军功或者年老退休,奖赏标准是这样的(升官按照吏部规定):正千户管辖万户,如果工作超过十五年,升两级官职,相当于从五品;不满十五年退休的,升一级,相当于正六品;如果服役十年以下退休的,升一级,并且赏银绢六十两匹。正谋克管辖万户,工作十五年升两级,相当于正六品;不满十五年退休的,升一级,相当于正七品;十年以下退休的,升一级,并且赏银绢五十两匹。正千户管辖千户,工作二十年升一级,相当于正六品;不满二十年退休的,升一级,相当于正七品;十年以下退休的,升一级,并且赏银绢四十两匹。正谋克管辖千户以下的,就按照河南、陕西的标准执行。

所有镇防军每年都要进行射箭考核,射箭成绩优异者,一等奖赏银四两;特别优秀的,赏银十两和马盂一个。如果被征召入武卫军,带着家人进京的,每人每天发放六口粮,马匹每天发放四匹的草料。

招募的士兵,月例里边铺的军官发五十贯钱、十匹绢。军匠,中等水平的给五十贯钱、五匹绢,低等的给四十贯钱、四匹绢。黄河埽兵三十贯钱、五匹绢;射粮军和沟渠等地的埽兵水手,二十贯钱、二匹绢;普通士兵十贯钱、一匹绢。

射粮军的指挥使和黄河、沁河埽兵的指挥使,七贯钱、七石粮食、六匹绢;军使六贯钱、六石粮食、六匹绢;什将二贯钱、三石粮食;春衣五贯钱,秋衣十贯钱。承局押官一贯五百文钱、二石粮食,春衣五贯钱,秋衣七贯钱。牢城和普通士兵八百文钱、二石粮食,春衣四贯钱,秋衣六贯钱。边铺军的待遇和射粮军一样。

河南、陕西、山东路的统军司镇防甲军、马军,猛安八贯钱、五石二斗米、八匹绢、六匹马的草料;谋克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五匹马的草料;蒲辇四贯钱、一石七斗米、五匹绢、四匹马的草料;正军二贯钱、一石五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两匹马的草料;阿里喜一贯五百文钱、七斗米、三匹绢、十两棉花。步兵,猛安两匹马、谋克一匹马的草料。每匹马给一束草料、五升粮食,春天野外有青草的时候马就可以自己吃草了,只有猛安的七十匹差役马,四季都要供应草料。另外规定,河南、山东、河东每年发放五个月的,陕西六个月的。镇防军购买马匹的钱,河南路正军五百文,阿里喜和普通士兵三百文;陕西、山东路正军三百文,阿里喜和普通士兵二百文。

屯田被差遣的和边境驻扎捉杀敌人的军队,猛安月给六贯钱、一石八斗米、五匹马的草料;谋克四贯钱、一石二斗米、三匹马的草料;蒲辇二贯钱、六斗米、两匹马的草料;正军一贯五百文钱、四斗米、一匹马的草料;阿里喜和普通士兵一贯钱、四斗米、一匹马的草料。德顺军指挥使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三匹马的草料;军使、什将四贯钱、一石七斗米、五匹绢,给两匹马草料;长行二贯钱、一石五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给一匹马草料;奚军谋克一贯五百文钱、一石五斗米、春秋各一匹绸绢,给三匹马草料;蒲辇一贯钱、二石七斗米、绸绢同上,给两匹马草料;长行一贯钱、一石八斗米、绸绢同上,饲养一匹马。

北边临潢等地永久驻扎的军队,千户八贯钱、五石二斗米、八匹绢,饲养六匹马;步兵饲养两匹马,分到五顷地;谋克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饲养五匹马,分到四顷地;蒲辇四贯钱、一石七斗米、五匹绢,饲养四匹马,分到三顷地;正军二贯钱、一石四斗五升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饲养两匹马,分到二顷地;阿里喜一贯五百文钱、七斗米、三匹绢、十两棉花,分到一顷地;旗鼓司的人和阿里喜一样;交替的军队二贯钱、四斗米;阿里喜一贯五百文钱、四斗米。上番汉军,千户月给三贯钱、四石粮食、八匹绢,饲养四匹马;谋克二贯五百文钱、一石粮食、六匹绢,饲养两匹马;正军二贯钱、九斗五升米、四匹绢。

上京路永久驻扎的军队,除授予官职的,千户月给十五贯钱、十五石粮食、十匹绢、二十两棉花,饲养三匹马;谋克六贯钱、二石八斗米、六匹绢,饲养两匹马;正军月支二贯五百文钱、一石二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饲养一匹马;阿里喜和普通士兵二贯钱、一石二斗米、四匹绢、十五两棉花。所有北边永久驻扎的军队,月给补买马匹的钱四百文,普通士兵三百文。贞祐三年,军前委差和掌军官,在粮草物资上弄虚作假,冒领职务,都没有实际人员,又见职和遥授的,已经有俸禄了,又和没有职务的人一起领取粮草,所以当时议论想要精简人员,减少发放的数量,等到征战的时候再全部发放。

到了兴定二年,彰化军节度使张行信说:“一个士兵服役,全家都领到供给,是为了感动士兵的心,让他们为国家尽力啊!至于没有当兵的家庭,也没有成年男子,而他们的妻女还领到供给,这是什么道理呢?”五年,京南行三司官石抹斡鲁说:“京南、东、西三路现有的屯田军户,老幼四十万口,每年花费粮食一百四十多万石,都是吃空饷,实在不是好办法。”这话记载在《田制》里。屯田的军人,如果被差遣去防卫或押送,每天给一百五十文钱。看管孝宁宫的人,每月每人给五斗米、一车柴火、春秋粗布衣料各一段、秋绢二匹、棉花十五两。黄院子年满的人,从元请的钱粮里,给一贯钱一石粮食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