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4年,金太宗在西京(今山西大同)建了一座大圣皇帝庙。
过了些年,公元1139年9月,金熙宗又把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的庆元宫改成了太祖皇帝的原庙。 到了公元1157年,有人建议说:“庆元宫的大门叫‘景晖’,宫殿叫‘辰居’,这名字不太适合庙宇,应该改改。” 于是那一年,就把殿名改成了“世德”。 同年,东京(今辽宁辽阳)的御容殿也建好了。
公元1162年12月,金世宗下令说:“会宁府(今内蒙古宁城)是国家兴盛发迹的地方,应该在庆元宫旧址上建一座九间正殿,保留原来的名字,按时祭祀。”
到了公元1154年,有人提议说:“燕京(今北京)要修建太庙,还要再建一座原庙。可是,以前三代都没有原庙这种制度,直到汉惠帝才在长安渭北建了庙,按时祭祀一些水果,后来又在丰沛建了庙,但没听说过有什么祭祀仪式。现在两座都城都祭祀,应该只在燕京的原庙进行就行了。” 所以,就把宫殿命名为“衍庆宫”,正殿叫“圣武殿”,大门叫“崇圣门”。
大定二年,皇上把太祖皇帝的画像搬到了衍庆宫。五年后,会宁府太祖庙建好了,有人说应该把太祖皇帝的画像放到庙里去。
之前,衍庆宫里一共收藏了十二幅太祖皇帝的画像:穿朝服的一幅,站立的画像一幅,穿戎装的一幅,佩弓持矢的一幅,坐像两幅,穿便服的一幅;半身像两幅,穿春衣的一幅,戴着帽子穿着红衣服的两幅。其中一部分以前放在会宁府,一部分放在中都御容殿,现在都集中在衍庆宫了。皇上就下令挑一幅穿便服的画像,派官员送去会宁府太祖庙,选个好日子出发。
出发前一天,一大早,官员们先去庙里祭拜,摆上酒菜,还派了一个官员去请示皇上,并呈上写着祝词的木板。第二天一大早,官员们在衍庆宫西边稍偏一点的地方,也就是宫门外的东边,摆好了龙车。文武百官穿着朝服来到宫殿前列队站好,然后行两次跪拜礼。领头的官员上殿,跪下上香、敬酒,乐队奏乐,稍稍退后,再行两次跪拜礼。领头的官员下殿回到原位,其他官员也行两次跪拜礼。
负责送画像的官员和太祝一起,捧着装有画像的匣子出来,文武百官分列左右引导,出了衍庆宫大门。等画像匣子放上车,百官骑上马跟随,旗帜、仪仗队、穿锦衣的人分列左右引导,香炉、扇子等走在前面。到了都城郊外,龙车稍作停留,引导的官员下马,在车前列队站好,行两次跪拜礼。负责送画像的副手则在一旁侍立,不用行礼。领头的官员走到香炉前,跪下上香,伏地叩拜,起身后回到队伍,行两次跪拜礼告辞,然后退下。负责送画像的副手继续前行。
每到驿站或住所就停下来休息。送葬队伍的仪仗很隆重:一把红绸伞,一辆龙车,车厢用青布做成亭子状,用牛拉,还有五峰骆驼,五十面旗鼓,十个人抬着香炉,六十个人引导,八个人打扇子,一百个士兵,二十个护卫(都是宗室子弟)。所经州县,当地官员穿着朝服出城迎接,献上香果,行两次跪拜礼,领头的官员上香敬酒,再次行两次跪拜礼。送至郊外,再次行两次跪拜礼后才离开。
到了会宁府,当地官员也准备了香炉迎接,仪式和前面一样,官员们骑马跟随,到庙门外下马,分列左右引导。负责送画像的副手和四个太祝,捧着画像进入庙宇,在中门外的东墙帷幕内安置好画像,行两次跪拜礼后离开,择日举行正式的安放仪式。
到了那天一大早,派出的官员和当地官员以及参与建庙的官员,都穿着朝服,在帷幕前列队站好,先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跪下上香,奏乐,敬酒,之后再次行两次跪拜礼。太祝捧着画像,众官员引导,来到殿前列队站好。画像被安放在殿内,之后行两次跪拜礼。领头的官员上殿,跪下上香,诵读祝词,敬酒,奏乐,稍稍退后,再次行两次跪拜礼。领头的官员下殿回到原位,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再次行两次跪拜礼后离开。
二月十五那年,有人跟上面汇报说,东京开觉寺里珍藏着睿宗皇帝穿的皂色殓衣和遗容,皇上圣旨,要把它们迁到京城祖庙供奉,顺便把殓衣的颜色也换了。
第二年四月,皇上又下旨,按照当年安奉睿宗皇帝的规格,把世祖皇帝的画像也安奉到衍庆宫。之前,有关部门准备好了香案、酒果,还有教坊司的乐队。到了那天一大早,亲王、宰相和所有官员都穿着正式官服,迎接画像到衍庆宫。队伍里,光护卫的骑兵就有百人,还有撑伞的两人,扇子手十二人,抬香舆的八人,抬彩舆的十六人,随从二十四个人,负责仪式的官员两人,弓弩手和控鹤官各五十人,还有两个赞礼官,两个礼仪监督官,以及三十个六品以下的官员骑马在前引导。画像安奉完毕,百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仪式结束,大家就退到宫门外等候皇上前来朝拜。
十六年正月,有关部门上奏说:“皇上,我们奉命讨论世祖皇帝的画像应该放在哪里合适。我们仔细研究后认为,衍庆宫相当于汉朝的原庙,每逢太祖皇帝忌日,百官都要来这里朝拜。现在世祖皇帝的画像也应该找个地方修建殿宇,才能体现出我们对他的敬重。”皇上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皇上就下令在圣武殿的东边和西边,分别兴建世祖、太宗和睿宗的殿宇。后来,皇上又想把太宗的殿宇建在归仁馆,但是有关部门又说:“太祖、太宗、睿宗三位皇帝的陵墓都在一个地方,太庙里供奉太祖、太宗、睿宗和世祖的灵位,也是在一个庙里,只是分开的房间。现在要在归仁馆建太宗的殿宇,好像和陵墓和太庙的制度不太一样。”皇上就采纳了之前的建议,决定就在衍庆宫分别建造七间正殿、五间阁楼和三座五间门的宫殿。然后就给这些殿宇和阁楼起了名字:世祖殿叫广德殿,阁楼叫燕昌阁;太宗殿叫丕承殿,阁楼叫光昭阁;睿宗殿叫天兴殿,阁楼叫景福阁。
五月六号,上奏了。七号,正式安放圣祖御容。负责仪式的官员两个人,每人一套香案、祭祀用的器皿和席子、两个拜垫、一套盥洗用具和全套勺、篚、巾。
前一天,太庙的官员带着手下把宫里宫外都打扫干净了,还在殿上分别设好了神位,又让亲王、宰相以下的百官在殿前的广场上站好位置。东边台阶下设了盥洗的地方,负责捧着酒器、篚的人站在他们后面。神位前面都摆好了朝北的拜垫,每个神位前都摆好了香案、香炉、香匙、香盒、酒、水果、器皿等等,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圣武殿上也设了香案、香炉、香匙、香盒等等,殿前还分别准备好了抬轿子用的轿子各一辆,抬轿子的十六个人,打伞的两个人,扇扇子的十二个人,引导队伍的弓箭手三十个人。
前一天,大家都要斋戒。亲王在自己的府里斋戒,百官都在自己家里斋戒。负责仪式的官员和办事人员练习仪式,并在祭祀的地方斋戒。当天拂晓,礼官带着太庙的官员们到崇圣阁去迎接世祖皇帝的画像,每副画像由两个内侍和一个太祝抬着,礼官和太庙官员在前面引路,把画像放到圣武殿的神位上。礼仪官员引导亲王、宰相和百官穿着朝服在殿前的广场上列队站好,七品以下的官员在殿门外站着。然后有人喊:“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
礼仪官员引导队伍的首领去盥洗处洗手,洗完手后,上殿,走到神位前跪下上香,上完香之后稍微退后一点,再次行两次跪拜礼。礼仪官员引导队伍的首领下殿回到原位,然后有人喊:“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之后,礼仪官员引导着世祖皇帝的画像抬上轿子,仪仗队按照顺序跟随,前往广德殿。百官跟在后面,到广德殿的广场上站好。礼官带着太庙的官员从轿子里捧出御容,在殿堂正前方安放好,百官在台阶下站着,六品以下的官员在殿门外站着。然后有人喊:“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礼仪官员引导队伍的首领去盥洗处洗手,洗完手后,上殿,负责仪式的官员们也跟着上殿,走到御容前,跪下上香,献酒,教坊司奏乐,然后稍微退后一点,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乐声停止。礼仪官员引导队伍的首领下殿回到原位,然后有人喊:“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之后,礼官带着太庙的官员到崇圣阁。太祝和内侍捧着太宗皇帝的画像,礼官引导着太宗皇帝的画像放到圣武殿,仪式结束后,依次安放在丕承殿,仪式和上面一样。接下来是睿宗皇帝的画像,安放在天兴殿,仪式也一样。
等到安放仪式结束后,百官才退朝。
公元某年(具体年份根据上下文推断),闰三月,皇上下了圣旨,要将昭祖、景祖两位皇帝的灵位供奉在燕昌阁上面,肃宗、穆宗、康宗三位皇帝的灵位供奉在燕昌阁下面,而明肃皇帝的灵位则供奉在崇圣阁下面。每位皇帝的灵位前,都要摆上黄色的罗帐一个,黄色的罗绸金柱衣裳两件,紫色的罗绸地毯一张,龙床一张,还有踏脚的矮凳两个,以及全套的衣物。这些准备工作,之前都已上报朝廷了。
四月初一,正式进行奉安大典。到了四月初五,皇上亲自祭祀。同年五月,又把睿宗皇帝的画像从圣安寺迁到了衍庆宫,皇太子、亲王以及朝廷重臣们都亲自迎接并安置妥当。
大定十六年四月十九,咱们得给世祖皇帝安放御容,得好好行个朝谒的礼仪。
皇帝在仪式前一天就在内殿斋戒,太子在东宫斋戒,亲王在各自府邸斋戒,百官也在自家斋戒。太庙令带着手下人,把衍庆宫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在殿庭上摆好亲王和百官的拜位,又在亲王和百官拜位前面,给太子摆好拜褥。宣徽院的人,在圣武门东边搭了个西向的御幄,在灵星门东边搭了个太子用的幄次。
当天,相关部门的人在应天门列队站好,等把御容安放好之后,就在殿上和神御前面摆上北向的拜褥,摆上香炉、香案还有香酒之类的祭祀用品。太子在车驾出发前,穿着朝服骑马,宫里的人跟着他,到了衍庆宫门西边下马,步行进入幄次。亲王和百官在衍庆宫门外西向站好队伍。等车驾快到了,典赞仪官引导太子出幄次,在亲王和百官队伍前面迎接皇帝的车驾。负责导驾的五品、六品、七品官员,四十个人在应天门外道的南边站好队伍等候。皇帝穿着朝服,坐轿子,官员们打伞、扇扇子、侍卫什么的,都跟平常一样。这次用的是大安辇,仪仗队有一千人。
出了应天门,阁门高喊:“导驾官再拜!”拜完之后,阁门传旨:“导驾官上马!”官员们分成左右两队,在前面引路,到了庙门外西边下马。车驾到了衍庆宫门外稍西的地方,皇帝下轿。左右宣徽使在前面引导,皇帝步行进入御幄,帘子放下。阁门先引导亲王、宰相、四品以上官员,从东西偏门进去,在殿庭上分成东西两边站好。典赞仪官引导太子进去,站在拜褥的西边,面朝东。负责进香进酒的官员也上殿,在殿上分成东西两边站好。宣徽使跪下奏道:“请皇帝行朝谒之礼。”帘子掀开,皇帝走出御幄。宣徽使在前面引导,走到殿上拜褥的位置,面向北站好。典赞仪官引导太子到拜褥上,阁门引导亲王、宰相和四品以上官员回到队伍里,也面向北站好。中间留出空位,别挡着奏乐。五品以下官员在圣武门外陪拜,八品以下官员在宫门外陪拜。两个宣徽使奏请,皇帝行二拜,教坊奏乐。太子以下群臣都行二拜。
接着,又奏请皇帝到神御前的拜褥处,面向北站好,又奏请皇帝再拜,太子以下群臣都再拜。然后奏请皇帝跪下,三次上香,三次献酒,俯伏在地,起身。又奏请皇帝再拜,太子以下群臣都再拜。之后,皇帝回到原位。又奏请皇帝再拜,太子以下群臣都再拜。宣徽使奏道:“礼毕。”按说应该八拜,但宣徽院奏请后,按照惯例,还是十二拜。典赞仪官引导太子回到拜褥西边,面朝东站好。阁门引导亲王、宰相以下群臣,东西相对站好。先引导五品以下官员出去。宣徽使在前面引导,皇帝回到御幄,帘子放下。典赞仪官引导太子,阁门依次引导殿庭上的百官出去。宣徽使跪下奏道:“请皇帝还宫。”帘子掀开,皇帝步行走出庙门,上轿回宫,仪仗跟来时一样。十九年举行安放仪式时,礼仪也相同。
一开始,太祖忌日那天,皇帝走到灵位前站着,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稍微往东边走一点,面向西边,走到香案前,又行了两次跪拜礼。上完香之后,回到原位,再次行了两次跪拜礼。进献食物、敬献茶水、辞别神灵,这些仪式都完成后,再行两次跪拜礼才离开。
大定二十一年五月十二日,睿宗忌日,有关部门重新制定了祭祀礼仪。前一天,宣徽院在天兴殿门外稍西的地方搭起了御帐。到第二天清晨,太子、亲王和百官都穿着朝服,在衍庆宫门外列队等候,迎接皇帝。皇帝骑马来到衍庆宫门外下马,两位宣徽使在前面引导,步行进入宫门稍东的地方。皇帝乘坐辇车,伞盖、扇子、侍卫都按照惯例进行,来到天兴殿门外稍西的地方。皇帝下辇,进入御帐,帘子放下,典赞仪引领太子,阁门引领亲王、宰执和四品以上官员从侧门进入,到达殿庭,左右分列站好。两位宣徽使引导皇帝从天兴门正门进入,从东边的台阶登上殿堂,走到灵位前站定。太子以下官员,五品以上的官员在殿内列队,五品以下的官员在殿门外列队。宣徽使奏道:“请皇帝先进行两次跪拜礼。请前往侍神位站立。”等到有关部门摆好香案和酒桌后,宣徽使又奏道:“请皇帝前往灵位,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三次上香、敬酒,然后回到原位,再次行两次跪拜礼。” 皇帝行礼完毕,太子以下所有官员都陪着行跪拜礼。接着宣徽使又奏道:“请皇帝前往稍东的侍神位站立。”典赞仪引领太子上殿到灵位前,先行了两次跪拜礼,敬酒后又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回到灵位。接下来,阁门引领终献官赵王上殿行礼。宣徽使奏道:“请皇帝前往灵位。”皇帝再次行了两次跪拜礼,太子以下所有官员都行跪拜礼。仪式结束后,百官按照之前的顺序列队站好。皇帝走出殿门外,进入御帐,帘子放下,换衣服。然后引领太子以下官员出宫门外列队。皇帝乘坐辇车,到宫门稍东的地方下辇,步行走出宫门外,骑马返回宫中,引导和侍卫都按照之前的仪仗进行。太子以下官员等到车驾走远之后才离开。
大定五年,有奏章上报,说太祖忌日,衍庆宫的祭祀只用素食,京城所有太祖画像所在的地方也都一样。而且,每月朔日和望日都要举行朝拜仪式。六年,有关部门奏报说,太祖皇帝忌日,皇帝亲自主持祭祀,百官陪祭。现在皇帝巡幸在外,应该由宰相为首,率领百官前往衍庆宫行礼。皇帝准奏了。十六年,皇帝下令,世祖、太宗忌日,祭祀仪式相同。十八年八月,太祖忌日,世祖、太宗的祭祀在同一地点进行,有关部门说,“历代没有在一位圣君忌日举行其他圣君预祭的典例。”正在讨论的时候,皇帝下令派太子,单独行礼,并有祭祀功臣一起参加。二十六年,因为内外祖庙不同,于是制定了新的规定:“太庙每年五次祭祀,山陵在朔日、望日、忌日和节庆日祭祀,都按照前朝的典故进行,除了衍庆宫,皇帝驾临的时候,遇到祖宗忌日,百官行礼,并到京师祖庙在节庆日、忌日、朔日、望日进行祭祀,虽然没有前例可循,但恐怕还是应该沿袭旧制,以表达崇敬之意。”皇帝准奏了。
公元1162年,有人建议说,因为闵宗皇帝没有儿子继承皇位,所以应该另外给他建一座庙,平时祭祀的时候,不用像祭祀祖宗那样隆重,就叫它武灵庙吧。 他们还建议说:“唐朝也建过这种单独的庙,不用非得建在太庙院墙里面。现在武灵皇帝又不是列祖列宗,也不参加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所以他的庙就建在太庙东墙外的空地上吧。” 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1174年,武灵庙建成了。 武灵皇后的谥号是孝成皇后,所以这座庙也叫孝成庙。1175年三月某一天,武灵皇帝和悼皇后被安葬进武灵庙。 前一天,按照规定,先向太庙的十一座庙宇和昭德皇后庙进行了奏告,其他的仪式都跟祭祀昭德皇后庙时一样。 四月十七日,在太庙举行夏祭,同时也在武灵庙举行祭祀仪式。皇帝还指定宗正英王爽代理太尉,担任初献官;兵部尚书代理司徒,担任亚献官;大理卿天锡代理太常卿,担任亚献官;大兴少尹高居中代理光禄卿,担任终献官。从此以后,每年都要在武灵庙举行五次祭祀。
1177年十月,在太庙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有人提出:“查阅唐朝的典籍,发现唐朝祭祀让皇帝庙的时候,要用庙舞、宫县、登歌等仪式,而到了禘祫祭祀的时候,只用登歌。不同的祭祀仪式,礼制也不一样。现在武灵皇帝的庙和太庙的地位不一样,场地也小,没办法摆放宫县和乐舞,乐器也缺很多。我觉得应该参照唐朝祭祀让皇帝的典例,武灵庙的祭祀只用登歌,其他的祭祀用品,比如祭祀用的牲畜、酒器、祭器等,都跟太庙里的一座庙的祭祀用品一样就行了。另外,我们查阅以前的记录,发现每次大规模祭祀,每座庙都要用一头小牛犊,负责祭祀的官员一共用三头小牛犊。现在又增加了武灵皇帝的庙,是不是应该按照以前奏报的,继续用三头小牛犊,或者增加牛的数量呢?” 皇帝下令说:“太庙和武灵庙一共用三头小牛犊,武灵庙的祭祀乐舞只用登歌,按照这个奏报执行。”
1179年四月,武灵皇帝的牌位被迁入太庙,原来的武灵庙就被拆除了。
大定二年,官方参考唐朝的典制,决定为昭德皇后单独修建一座庙宇,计划在太庙内垣东北角动工。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三年十月七日,太庙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同时追封睿宗皇帝和昭德皇后,他们的神主牌位也在当天制作完成并写好名字。然后,这些牌位被送进殿内,祭祀完毕后,昭德皇后的神主牌位被安放在祖姑钦仁皇后的左边,祭祀结束后,神主牌位被送回原来的庙宇。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腊祭,礼官说:“按照唐朝的礼制,单独的庙宇祭祀仪式都应该和太庙中的一间屋子规格相同。现在担心的是,等这个庙宇的祭祀活动结束后,天已经亮了,所以请求另派官员进行祭祀。”皇帝同意了这个请求。
后来因为庙宇的规模太小,又在太庙东边另建了一座庙宇。十二年八月,新庙建成,正殿三间,东西两侧各空出半间,以两间为一室,在西边一间西墙上设置了祏室(存放祭祀用品的房间)。庙宇设置了一个便门,与太庙相通。原来的庙宇则改作了存放册宝的殿宇,祏室则被拆除了。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向太庙报告,告别旧庙。二十三日,举行神主牌位迁入新庙的仪式,沿用了之前大规模祭祀时使用的仪式流程。
相关部门建议使用仪仗队,但考虑到新旧庙宇距离不远,经过商议,决定简化仪仗,只用两人清道,两人打扇,八名职员,二十六名衙役组成十三列队伍,由供奉官带领。接下来是抬神主的轿子,十六名轿夫,两人打伞,十四人打扇组成七列队伍,另有四人打方扇,六名职员列队,十对烛笼,以及负责抬轿子的官员和穿着锦缎袍子的随从人员。同时,还下令皇太子率领百官参加仪式。
仪式前一天,参与仪式的官员要在祠堂斋戒住宿一晚,并进行仪式演练。负责仪式的官员要检查祭品,太庙令则带领手下人员打扫庙宇内外。礼仪官员为皇太子安排了西向的座位,负责仪式的官员则站在皇太子身后靠南的位置,西向而立,按照官职高低依次排列。监祭官员则站在殿西阶下,东向而立。亲王和百官则在庙庭站立,北向,西边为尊。在神位右侧设有祝案,左侧设有尊彝(祭祀用的酒器),每个器物上都加上了勺子、幂(酒器上的盖子)和坫(盛放祭品的器皿)。此外,还摆放了祭祀用的器皿,都用席子垫着,左边一个笾(盛放肉食的器皿)盛放鹿脯,右边一个豆(盛放肉食的器皿)盛放鹿臡。盥洗用的器皿和爵洗(盛放酒杯的器皿)则摆放在横街南边稍偏东的位置。罍(盛酒的大器皿)放在洗涤器皿的东边,上面放着勺子。篚(盛放巾的器皿)放在洗涤器皿的西边,朝南放置,里面装着巾。执掌罍和篚的人站在它们后面。太庙令还在室内北墙下,门内南向的位置安置了神位。并摆放了直几(一种长方形的矮几)、黼扆(一种装饰华丽的几)、莞席(一种草席)、缫席(一种细密的席子)、次席(两种辅助的席子)、紫绫厚褥(紫色的厚褥子)、紫绫蒙褥(紫色的薄褥子)以及帐幔等物品,这些物品的摆放都和旧庙一样。在西神门外北边设置了望燎台,在望燎台北边堆放了燎柴,并在燎台附近预先挖好了埋祝文的地方。相关部门在旧庙门外列队等候。
奉安神主当天,未明两刻钟,相关人员将方扇和烛笼送至旧庙殿门外,并在殿阶下南向摆放了一顶轿子和一把伞。天亮后,皇太子穿着朝服骑马前往,宫中官员跟随护送,到达庙门外下马步行进入庙门,到达幕后。然后引导亲王和百官穿着常服进入庙门,在殿庭北向西边依次站好。接着引导皇太子在百官前面,在空出的位置站立,赞者说:“再拜。”大家都行了两次拜礼。宫闱令上殿,捧着昭德皇后神主牌位放在座位上,赞者说:“再拜。”大家都行了两次拜礼。然后,内常侍北向俯伏,跪奏:“请将昭德皇后神主牌位奉安在新庙,请下轿上殿。”奏报完毕,俯伏后起身。捧着几匮的内侍先将几匮跪着放在轿子上,宫闱令接过神主牌位,内侍在前面引导,跪着将神主牌位放在轿子上的几匮后面,用红罗帕盖上。内常侍以下的人员分左右在前面引导,皇太子从旧庙步行出发,亲王随后,百官分左右跟随,仪仗队护送,到达新庙殿前北向而立。内常侍在轿子前俯伏,起身后跪奏:“请下轿上殿。”内侍捧着几匮在前面,宫闱令接过神主牌位上殿,放在座位上。礼仪官员引导皇太子以下亲王百官进入殿庭,北向西边依次站好,皇太子站在空出的位置,礼仪官员赞者说:“再拜。”大家都行了两次拜礼。又赞者说:“负责仪式的官员各就各位。”礼仪官员引导皇太子到西向的座位站好。礼仪官员稍稍上前赞者说:“相关部门已经准备就绪,请开始仪式。”然后引导皇太子到盥洗处,北向而立,插笏(将笏板插在腰带上),洗手,擦手,拿着笏板。走到爵洗处,北向而立,插笏板,洗爵,擦拭酒爵交给负责仪式的人。拿着笏板,上前,走到酒尊处,西向而立,负责仪式的人将酒爵交给皇太子,插笏板,拿着酒爵。负责仪式的人举起幂,斟酒,皇太子将酒爵交给负责仪式的人,走到神位前,北向而立,插笏板,跪下。负责仪式的人将酒爵交给皇太子,皇太子拿着酒爵三次祭酒,将酒爵放在坫上,插笏板,俯伏,起身,稍稍站立一会儿。然后引导太祝和举祝官到读祝的位置,东北向而立,举祝官跪着举起祝版,太祝跪着读祝文,读完后,将祝文放在案上,俯伏,起身。举祝官都退后站立,北向而立。赞者说:“再拜。”皇太子行了两次拜礼,下阶回到原位。举祝和读祝的官员随后回到原位。
大定二十五年七月,官方上报说,按照唐朝的规矩,要给故去的太子建庙,还要设置官员来祭祀。计划在法物库东边建一座三间正殿,南墙和外墙也都各建三间房子,东西两边各建一间房子,各设一个门,门上要放九戟。斋房和厨房,就按照地势情况来安排。皇上又下旨说,既然太子庙要安放神主牌位,那就应该另外再建一座影殿。
官方制定了影殿的方案,就在已经建好的庙的西边中间,用砖墙围起来,里面建一座三间影殿。南面建三扇门,围墙用砖砌成,没有阙角,也没有东西两边的门。外墙正南面建一个三门,左右各建二十间的翼廊,厨房和斋室各建两间三室的房子。同年十月,庙宇建成了。十一号安放神主牌位,十四号迁来画像。神主牌位用栗木制作,按照唐朝的制度,诸侯用一尺长的,把谥号刻在背面。
省部委派官员在庙的西南角面向北边搭帐篷,监督制作神主牌位,在祭祀仪式前一天完成制作。当天晚上,负责安放神主牌位的官员用箱子装着神主牌位,盖上帕子,小心翼翼地送到题写神主牌位的地方。第二天丑时之前五刻钟,题写神主牌位的官员、典仪和祭祀官员来到帐篷前,题写神主牌位的官员到盥洗的地方洗手,擦手后,安放神主牌位的官员先用香汤清洗神主牌位,再用罗巾擦拭。题写神主牌位的官员在垫子上,在神主牌位背面题写谥号“宣孝太子神主”,用墨书写,再用光漆描摹,完成后交给安放神主牌位的官员,官员用箱子装着,盖上梅红色的罗帕,再垫上素色的罗帕,送到祭祀的座位上放在匮里,然后放下帘帷,侍卫按照规制站立。
等到典仪俯伏在地,跪下请求后,准备好了轿子、伞和扇子前往神位。引导和侍卫的仪仗都比昭德庙的简化一些。关于祭祀仪式,官方说:“应该按照祖庙的规矩,按时祭祀。初献由皇孙皇族担任,亚献由皇族或五品以下官员担任。乐器演奏用登歌,现在减少到二十五人,迎接神灵时用无射宫的乐曲,升降祭品时演奏夹钟乐曲。祭祀用的羊和猪各一只,笾豆各八个,簠簋各两个,登铏各一个,其他的祭品也相应减少。”
大定二十六年十一月一日,官方上报说:“神主庙的祭祀用的牲畜和乐器由当地官府提供。影庙由皇孙负责祭祀。”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