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咱们现在算的是从上元甲子年(公元前2637年)到今天大定庚子年(公元1160年)的天文历法,一共过了八千八百六十三万九千六百五十六年。

这其中,一年有五千二百三十个“分”(古代时间单位),一年的实际天数是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二十四分,总共的天数是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分。朔日(农历初一)的实际天数是一十五万四千四百四十五分,闰月总天数是五万六千八百八十四分。一年大概三百六十五天,多出一千二百七十四分;一个朔望月大概二十九天,多出二千七百七十五分;一个节气大概十五天,多出一千一百四十二分六十秒;一个望日(农历十五)大概十四天,多出四千二分四十五秒;一个弦日(农历初七、二十三)大概七天,多出二千一分二十二秒半。还有一些其他的计算单位,比如“没限”是四千八十七分三十秒,“朔虚分”是二千四百五十五分,“旬周”是三十一万三千八百分,“纪法”是六十,“秒母”是九十。

接下来,咱们一步步算:先算冬至。把从上元甲子年到现在的总年数,乘以一年实际天数,得到一个总天数。然后用这个总天数除以“旬周”,余数再用一天的“分”数(日法)来除,商就是冬至日,余数就是冬至日的余分。这个余数,咱们就叫它冬至日的大小余。

然后算节气。把冬至日的大小余,加上一个节气的“分”数(气策),一直累加,秒数满九十就进一分,分满五千二百三十就进一天,这样就能算出每个节气的日期和余秒了。

接下来算农历初一。用朔日的实际天数(朔实)从总天数里减去,剩下的就是闰余,再用这个数减去总天数,得到一个新的总天数(朔积分)。然后用这个数除以“旬周”,余数再用一天的“分”数(日法)来除,商就是农历初一的日期,余数就是农历初一的大小余。

然后算弦望和下个月初一。把农历初一的大小余,加上弦日的“分”数(象策),一直累加,就能算出弦、望和下个月初一的日期和余秒了。

接下来算“没日”。把恒星的余分,如果超过“没限”,就说明有“没”这个现象。用“秒母”乘以这个余分,减去四十七万七千五百五十六,余数除以六千八百五十六,商加上恒星的大余,就是“没日”。

最后算“灭日”。把农历初一的余分(如果小于“朔虚分”),乘以六,再除以四百九十一,商加上农历初一的大余,就是“灭日”。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计算单位,比如“候策”是五,余三百八十,秒八十;“卦策”是六,余四百五十七,秒六;“贞策”是三,余二百二十八,秒四十六;“秒母”是九十。

首先,咱们得知道一些基本数据:一个辰是2615(秒),半个辰是1307.5(秒),一刻是313(秒),80秒。一个辰包含8刻,104分,60秒;半个辰包含4刻,52分,30秒。一百秒算一个“秒母”。

接下来,怎么算七十二候呢?先算出中气的盈余,把它定为初候,然后不断累加,就能算出后面的候了。

六十四卦怎么算呢?也是先算出中气的盈余,定为“公卦”,然后用卦策不断累加,就能算出“辟卦”和“侯内卦”。再用贞策累加,就能算出节气的初候,也就是“侯外卦”,继续累加就能算出“大夫卦”和“卿卦”。

要算土王用事的日子,就用贞策减去四季中气的盈余,结果就是土王用事的日子。

怎么算发敛呢?先算出小余,然后乘以6,再按照辰法的算法,每2615秒算一个辰。如果算出来还有余数,就用一刻的秒数(313秒)去除,得到刻数。算完之后,就能知道具体是哪一天的哪个辰刻和分了。如果结果是半个辰,就从那一刻的开始算。

(表格略过)

最后,怎么算每天的盈缩和朓朒呢?先算出每个节气的盈亏率,乘以6,再按照象限的算法算出一个“气中率”。然后把前后两个“气中率”相减,得到“合差”。再把“合差”的一半加减“气中率”,就能得到初末泛率。 (具体加减的方法,要看是“至后”还是“分后”)。然后算出日差,再把日差的一半加减初末泛率,就能得到初末定率。(加减方法也跟“至后”还是“分后”有关)。最后,把日差累加减初末定率,就能得到每天的盈亏分。用这个盈亏分加减气下的盈缩和朓朒,就能得到每天的盈缩和朓朒了。(如果前后两个气没有“合差”,就用前一个气的“合差”)。

最后,怎么算经朔弦望入气呢?先算出天正闰余,用日法去除,得到天数,余数就用减去气策,就能算出大雪节气入气日。依次类推,就能算出小雪节气入气日。这样就能算出天正经朔入气日和余数。然后用象策累加,满气策就减去,就能算出弦望入次气日和余数。继续累加,就能算出后朔入气日和余数。

首先,我们要算出每天的盈亏变化,也就是每天的天体运行变化率。把每天的盈亏变化累加起来,就能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总盈亏变化量。

接下来,我们要计算在朔、弦、望这三个特殊时刻,天体运行的盈亏数值。用每个时刻的恒定数值乘以之前算出的每日盈亏率,再进行加减运算,就能得到最终的盈亏数值。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赤道坐标系中二十八宿的度数:

北方七宿:斗(25度)、牛(7度少)、女(11度少)、虚(9度少68秒)、危(15.5度)、室(17度)、壁(8度太);总计94度68秒。

西方七宿:奎(16.5度)、娄(12度)、胃(15度)、昴(11度少)、毕(17度少)、觜(0.5度)、参(10.5度);总计83度。

南方七宿:井(33度少)、鬼(2.5度)、柳(13度太)、星(6度太)、张(17度少)、翼(18度太)、轸(17度);总计119度。

东方七宿:角(12度)、亢(9度少)、氐(16度)、房(5度太)、心(6度少)、尾(19度少)、箕(10.5度);总计79度。

接下来,我们要计算冬至时太阳在赤道上的度数。先计算出全年的总度数,再用周天度数去除,剩下的就是冬至的度数,不足一度的部分用分秒表示。然后,从赤道虚宿的7度开始,减去这个度数,就能得到冬至那天太阳在赤道上的具体位置。

同理,我们可以计算春分、夏至、秋分时太阳在赤道上的度数。用冬至的赤道度数加上相应的象限度数,再减去赤道宿的度数,就能得到春分、夏至、秋分时太阳在赤道上的位置。

然后,我们要计算四个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赤道坐标系上的累计度数。先得到四个节气在赤道上的度数,然后累加起来,就能得到累计度数。

接下来,我们要确定这些累计度数属于哪个范围。如果累计度数小于45度65分54.5秒,则属于初限;大于这个数值,则需要减去象限度数,剩下的就是末限。

最后,我们需要计算二十八宿在黄道坐标系上的度数。(此处未提供计算方法,需补充相关信息)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古代天文计算方法,主要讲的是如何计算黄道坐标。咱们一句一句地来说,用现代话说,尽量通俗易懂。

首先,它说要计算黄道坐标,得先从赤道坐标入手。具体方法是:先把赤道坐标减去101度,剩下的结果再乘以赤道坐标本身(这里要注意进位,满一百为一分,满一百分为一度)。然后,把这个结果加到赤道坐标上,就得到了黄道坐标的初步结果。如果是四正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对应的星宿),要先加个象限值,再减去前一宿的黄道坐标。最后,把分再进行约分,约成“太”、“半”、“少”三种情况。

接下来,它列举了几个星宿的黄道坐标度数,比如斗宿是23度,牛宿是7度,以此类推。然后分别计算了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和东方七宿的总度数。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上面那些黄道坐标度数是根据当时的岁差(地球自转轴的摆动)计算出来的。如果要推算古代或者未来的黄道坐标,就需要根据岁差,每移动一度就重新计算一次。这样就能知道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

接下来讲如何计算冬至的黄道日度。方法和上面类似,先用冬至的赤道日度减去101度,剩下的结果再乘以冬至的赤道日度,进位,得到一个差值,叫做“黄赤道差”。最后,用冬至的赤道日度减去这个黄赤道差,就得到了冬至的黄道日度。

最后,它提到了如何计算二十四节气的黄道日度,但没有具体说明方法,可能方法和上面类似。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相当复杂的古代天文计算方法,涉及到很多天文概念和计算步骤。 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数学和天文基础。

首先,咱们得算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具体时间。先算出这一年的冬至点和黄赤交角的差值,然后用下一年的黄赤交角差值减去它,剩下的结果乘以你要算的节气的序号,再除以24。算出来的结果加上节气在黄道上的积累度数,再进行约分。最后,还要根据节气开始那天的盈亏率进行调整,把调整后的结果加到冬至点加时后的黄道度数上,再根据星宿的位置进行换算,就能得到每个节气在黄道上的具体度数、分和秒了。如果冬至点加时后的赤道星宿度数在岁差以下,那就加上前面星宿的全部度数,然后再算黄赤交角差值,剩下的就按照上面的方法算。

接下来,咱们算每天清晨和半夜黄道上的度数。先把节气剩余的度数记下来,再乘以节气开始那天的盈亏率(就是盈亏的比例),然后用一万约分,得到分数值。如果应该增加,就加到盈亏率里;如果应该减少,就从盈亏率里减。用每天的度数去除,不足的再除以60得到秒数,最后从节气加时后的黄道度数里减去,就能得到每天清晨和半夜黄道上的度数了。每天再加一度,用一百约分每天的盈亏率,应该增加的就加,应该减少的就减,就能得到每天清晨和半夜黄道上的度数、分和秒了。

然后算每天中午黄道上的度数。先取一万分之一,再根据当天节气的盈亏率进行加减,然后把结果除以二,满一百为分,不满为秒,最后加到每天清晨和半夜的黄道度数上,就能得到每天中午黄道上的度数、分和秒了。

接下来算每天中午黄道上的累计度数。用二至点加时后的黄道度数减去当天中午黄道度数,就能得到从二至点到当天中午黄道上的累计度数、分和秒。

然后算每天中午黄道上的初限和末限。看看从二至点开始累计的黄道度数是多少,如果小于43度12分87秒,那就是初限;如果大于这个数,就用它减去90度(象限),剩下的就是末限。如果累计度数超过90度,就先减去90度,再看剩下的度数,如果小于48度18分22秒,那就是初限;如果大于这个数,就用它减去90度,剩下的就是末限。

最后,算每天中午赤道上的度数。(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没有给出计算方法)

首先,咱们得算出每天中午赤道上的太阳度数。 先把你要算的那天中午,太阳在黄道上累计的度数,也就是黄经度数,记下来,然后把度、分、秒都换算成秒,再乘以1000。

如果这天在冬至后的前半段,就把这个数加上202050,再开平方根,最后减去449.5。如果结果是正数,就加上二分点赤道日度;如果是负数,就用90度(象限)减去这个结果,再加二至点赤道日度。这样算出来的,就是当天中午赤道上的太阳度数。

如果这天在冬至后的后半段,就把刚才那个数减去303050,再开平方根,最后减去550.5。如果结果是正数,就加上二分点赤道日度;如果是负数,就用90度减去这个结果,再加二至点赤道日度。 这样算出来的,也是当天中午赤道上的太阳度数。

接下来,我们看看太阳在黄道十二次里的位置,以及它对应的节气和星宿。

雨水节气,太阳黄经在危宿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九秒之外,进入卫分,属于陬訾次,辰在亥。

春分节气,太阳黄经在奎宿二度三十五分八十五秒之外,进入鲁分,属于降娄次,辰在戌。

谷雨节气,太阳黄经在胃宿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之外,进入赵分,属于大梁次,辰在酉。

小满节气,太阳黄经在毕宿七度九十六分六秒之外,进入晋分,属于实沈次,辰在申。

夏至节气,太阳黄经在井宿九度四十七分一十秒之外,进入秦分,属于鹑首次,辰在未。

大暑节气,太阳黄经在柳宿四度九十五分一十六秒之外,进入周分,属于鹑火次,辰在午。

处暑节气,太阳黄经在张宿十五度五十六分三十五秒之外,进入楚分,属于鹑尾次,辰在巳。

秋分节气,太阳黄经在轸宿十度四十四分五秒之外,进入郑分,属于寿星次,辰在辰。

霜降节气,太阳黄经在氐宿一度七十七分七十七秒之外,进入宋分,属于大火次,辰在卯。

小雪节气,太阳黄经在尾宿三度九十七分九十二秒之外,进入燕分,属于析木次,辰在寅。

冬至节气,太阳黄经在斗宿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之外,进入吴越分,属于星纪次,辰在丑。

大寒节气,太阳黄经在女宿二度九十一分九十一秒之外,进入齐分,属于玄枵次,辰在子。

最后,题目要求的是“求入宫时刻”, 这部分需要根据前面计算出的赤道日度,结合更详细的天文历法资料才能计算出来。 光有这些信息,还不足以算出具体时间。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啊,看着就头大!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尽量用大白话解释。

首先,第一句说的是怎么算太阳每天进入哪个宫殿(古代天文学概念)的时间,精确到分秒。 简单来说,就是先算出当天太阳运行的度数,再用一些复杂的公式(括号里的“相近一度之间者求之”指的就是处理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方法),算出太阳进入宫殿的具体时间。 这公式看着就让人晕,反正就是一堆乘除法,最终算出时间。

接下来,这段列出了一些天文常数,都是一些固定的数值,用在后面的计算中。 比如“中限”是182天62分18秒,“冬至初限,夏至末限”是62天20分等等。这些数字,估计只有当时的天文学家才懂吧! “周法”、“内外法”、“半法”、“日法”这些,看着像什么比例系数或者转换因子。 还有“昏明分”、“昏明刻”、“刻法”、“秒母”,都是关于时间单位的定义,跟咱们现在用的不太一样。

然后,开始教你怎么算“午中入气中积”。 这句的意思是计算中午太阳到达某个特定位置(“入气”)的数值。 方法是:先把你要算的那天的某个数值(“所求日大余”)和“半法”加起来,再减去另一个数值(“所入之气大小余”),得到中午太阳到达那个位置的数值。再把这个数值加上另一个数值(“其气中积”),就得到了最终结果。 括号里又出现了一个“小余以日法除为约分”,大概又是为了精简计算结果的步骤。

最后两句,讲的是怎么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具体是冬至后还是夏至后,以及距离冬至或夏至的具体时间(“初限”或“末限”)。 以及如何计算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午中晷影定数”)。 总之,这都是些天文计算,用现代话解释起来也挺费劲的,关键是这些术语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古代天文计算方法,用于精确推算太阳运行和相关天文现象。 这套方法看着复杂,但对于古代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来说,却至关重要。

首先,咱们得确定冬至后第一天和夏至后最后一天,然后把这俩日子算出来的“百通日”(这“百通日”具体怎么算,我也不知道,原文没解释),再把它们自己乘起来,把结果记下来。用1450去除这个结果,再加上5380,再除以2,把这个结果和之前算出来的“百通日”加起来,得到最终的分数。 满十个“分”算一个“寸”,满十个“寸”算一个“尺”。最后,用这个结果减去冬至那天的标准日影长度,就得到你想要算的那天的日影长度了。

接下来,咱们算夏至后第一天和冬至后最后一天的情况。还是先算出“百通日”,然后把它们自己乘起来,作为“上位”。把之前算出来的“限分”(这个“限分”具体怎么算,原文也没解释)乘以225,再除以100,再加上19875,得到“法”。(如果日子超过夏至前后一半,就要减去一半,作为“上位”,剩下的作为“下位”。然后分别算“百通日”,先相减再相乘,最后用7700去除,把结果加上“法”)。用“法”去除“上位”,得到分数。同样,满十“分”为一“寸”,满十“寸”为一“尺”。最后,把这个结果加上夏至那天的标准日影长度,就得到你想要算的那天的日影长度了。

要算某个地方的日影长度,先得测量这个地方冬至和夏至的日影长度,然后把它们相减,得到这个地方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的差值。同样,也要算出当地子午线上的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的差值。如果要算的日子在冬至后第一天和夏至后最后一天之间,并且在中间位置以下,就把日子数乘以2;如果在中间位置以上,就用日子数减去中间位置的日子数,再乘以2,然后把结果加上日子数。再把这个结果乘以3,再除以2,得到“分”,满十“分”为“寸”。用这个结果减去当地子午线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的差值,作为“法”。然后用当地子午线冬至的标准日影长度减去你算出来的当天当地子午线日影长度,再乘以这个地方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的差值,作为“实”。“实”除以“法”,得到的结果减去这个地方冬至的日影长度,就得到你想要算的那天的日影长度了。

如果要算的日子在夏至后第一天和冬至后最后一天之间,计算方法类似。如果在中间位置以下,就把日子数乘以2;如果在中间位置以上,就用日子数减去中间位置的日子数,再乘以2,然后把结果加上日子数。再把这个结果乘以3,再除以4,得到“分”,满十“分”为“寸”。用这个结果加上当地子午线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的差值,作为“法”。然后用你算出来的当天当地子午线日影长度减去当地子午线夏至的标准日影长度,再乘以这个地方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的差值,作为“实”。“实”除以“法”,得到的结果加上这个地方夏至的日影长度,就得到你想要算的那天的日影长度了。

二十四节气的升降和日出时间(表格略) 春分前三日和秋分后三日,太阳出入赤道的情况和其他日子不一样,所以要分别计算。

惊蛰那天,十二号,用“陟四”法计算,得到六十七,再减去十六,得到五十一,这是最后一次用这个方法计算了,后面的差值也到此为止了。十三号,用“陟四”法计算,得到四十一,再减去六,得到三十五。十四号,用“陟四”法计算,得到三十六,再减去九十,得到负五十四。十五号,用“陟四”法计算,得到一。

秋分第一天,用“降四”法计算,得到三十八。第二天,用“降四”法计算,得到三十九。第三天,用“降四”法计算,得到五十七。第四天,用“降四”法计算,得到六十八。这是第一次用“降四”法,也是开始使用这个方法。(增加的差值也从这里开始。)

接下来算每天日出、日入、半昼的时间。

用“陟”和“降”的初始数值,先算出每天日出的时间。每天日出时间,就是用初始值加上或减去差值,再累加或累减差值来计算的。这样算出来就是每天的日出时间。用日出时间减去日落时间,再除以二,就是半昼时间。用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再减去日出时间就是晨分,加上日落时间就是昏分。

接下来算日出日入的辰刻。

把日出日入的时间乘以六,按照辰刻的算法计算,就能得到辰数,不够一辰的,再除以刻法,得到刻数,不足一刻的,就是分。不算子正,就能得到结果了。

接下来算昼夜的刻数。

把日出时间乘以十二,按照刻法计算,就能得到夜刻数,不足一刻的,就是分。用一百刻减去夜刻数,剩下的就是昼刻数。

接下来算更点率。

把晨分乘以四,退一位,就是更率。再把更率乘以二,退一位,就是点率。

接下来算更点所在的辰刻。

把更点率乘以你要算的更点数,再乘以六,加上昏明分,按照辰刻的算法计算,就能得到辰数。不够一辰的,再除以刻法,得到刻数,不足一刻的,就是分。不算辰刻,就能得到结果了。

接下来算四方所在漏刻。

先确定冬至或夏至的夜刻数,然后用它减去五十刻,剩下的就是至差刻。然后,把你要算的那天的黄道去赤道内外度数乘以至差刻,进一位,再除以二百三十九,得到刻数,不够一刻的,再用刻法乘,再除,得到分。内外度数,内减外加五十刻,就是那一天的昼夜刻数。用它减去一百刻,剩下的就是昼刻数。(其他的日出日入辰刻和更点差率的计算方法都一样。)

最后算黄道内外度。

首先,咱们算黄赤道差。太阳高度超过四分之一日道(也就是太阳一天走的路程),就减去四分之一日道,剩下的就是外分;如果太阳高度低于四分之一日道,就用四分之一日道减去太阳高度,剩下的就是内分。然后把内外分乘以一千,再除以内外分的和,得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不足一的话就保留为分数,这就是黄道(太阳运行的轨道)与赤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之间的内外度数差。内分减去外分,再加上象限(四分之一圆周),就能得到内道(月亮运行的轨道)与天极(地球自转轴在天球上的投影)之间的度数差。

接下来,咱们算距中度和更差度。先取半日道,用晨昏分(也就是日出或日落时太阳高度)减去它,剩下的就是距中分。把距中分乘以一百,再除以周天(360度),就得到距中度。然后用距中度减去一百八十三度十二分八十四秒,剩下的再乘以四,并进行退位处理,就得到每更的差度。

最后,咱们算昏明五更中星的位置。先取距中度,加上当天中午太阳在赤道上的度数,就能确定昏中(黄昏时)的星宿位置,这就是初更中星。然后,不断累加更差度,并从赤道星宿位置中减去,就能依次算出每一更和明中(黎明时)的星宿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