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金朝初期,压根儿就没啥正经的文字制度。从金世祖开始,才慢慢地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到了金太祖,他启用了一些辽朝留下的人才,让他们处理文书往来,这时的官方文书算是有模有样了。
金太宗继位后,又推行了科举考试制度,而且还打败了南宋,把汴京的书籍典籍都弄到手了,不少宋朝的读书人都投奔了金朝。据说金熙宗还特别恭敬地祭拜先圣,那姿态就像个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到了金世宗和金章宗时期,儒学之风大盛,学校也越办越多,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宰相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当时的儒学虽然没有特别有名的大师,但朝廷的文书典籍,还有跟邻国往来的公文,都写得挺不错的。
金朝用武力夺取天下,跟以前的辽朝其实没啥区别,但是金朝在文化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唐宋之间独树一帜,这可是辽朝比不了的。为啥呢?因为金朝重视文化,而不是只靠武力。古人说得好,“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化建设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所以,我写了这本《文艺传》。
韩昉,字公美,是北京人。他家世代在辽国做官,地位显赫。韩昉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哭得特别伤心。天庆二年,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厉害吧!然后被任命为右拾遗,后来又升迁到史馆修撰。一步步升官,最后当上了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 之后又升任卫尉卿,负责起草诏书,还被派去高丽当使臣。
高丽虽然以前和辽国关系不错,但到了天会四年,高丽虽然上表称臣,却死活不肯签署盟誓书。辽国派了好几拨使臣去交涉,都没能成功。轮到韩昉去了,他多次跟高丽方面沟通。高丽就找来全国最博学的人,跟韩昉辩论,想驳倒他。他们磨叽了十多天才开始跟韩昉正式辩论,高丽人说:“我们小国跟辽国、宋朝交往两百年了,都没签过盟誓书,也没失了臣子的礼数。现在我们事奉大辽,也应该跟以前事奉辽国、宋朝一样,不用签盟誓书。而且,频繁地立盟约反而会招来混乱,圣人都不赞成这样,所以我们不敢签盟誓书。”
韩昉说:“如果贵国一定要按照古代的礼制来,那舜帝五年才巡视一次,诸侯们四年才朝见一次;周朝六年五次朝会,六年后天子巡视,诸侯们在各自的区域朝见。现在天子正忙着西巡狩猎,那贵国就应该来朝会了。”高丽人被韩昉说得哑口无言,只能说:“咱们再商量商量吧。”韩昉说:“签盟誓书和朝见,一句话就能决定。”这下高丽没辙了,乖乖地签了盟誓书,韩昉这才回国。辽国皇帝宗干非常高兴,说:“除了你,谁能办成这事儿!”然后他还跟手下的人说:“以后派出去的使臣,一定要好好挑选人才。”
第二年,韩昉又升任昭文馆直学士,兼任堂后官。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接着又升任翰林侍讲学士。之后调任礼部尚书,又升任翰林学士,同时兼任太常卿、修国史,礼部尚书的职位还保留着。韩昉从天会十二年进入礼部,在礼部工作了七年。当时朝廷正在讨论礼仪制度,很多制度都在修改或废除,所以韩昉在礼部兼任太常卿的时间比较长。后来他被任命为济南尹,之后又升任参知政事。皇统四年,他请求退休,皇帝没同意。六年后,他又请求退休,这次皇帝同意了,让他担任汴京留守,并封他为郓国公。他又再次请求退休,最后以仪同三司的职位退休。天德初年,他又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最后韩昉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
张昉为人善良厚道,对人对事都很宽容。曾经有个家奴诬告他用马匹资助叛乱分子出境,经过调查,发现是诬告,官府把家奴还给了张昉。张昉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那个家奴,说:“奴才诬陷主人犯了罪,不过是想求个自由身罢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大家都夸他为人宽厚长者。张昉虽然官位很高,但是读书从没放下过,擅长写作,尤其擅长起草诏书和册文,他写的《太祖睿德神功碑》在当时很有名。他曾经出使高丽,后来高丽使者来大金,一定会打听张昉的近况。
蔡松年,字伯坚。他父亲蔡靖,在宋朝宣和年间末期,担任燕山地区的官员。蔡松年跟着父亲来到燕山,负责处理一些机要文书。金军攻到白河,郭药师战败,蔡靖投降了金朝,金朝元帅府任命蔡松年当令史。天会年间,金朝把原来辽国和宋朝的官员都重新任命了官职,蔡松年被任命为太子中允,后来又调任真定府判官,从此就成了真定人。
他曾经跟随元帅府大军一起南征伐宋。当时,真定西山刚刚平定了一伙山贼,山里一千多户人家都被牵连,被指控为贼寇的同伙。蔡松年竭力为他们辩护,最终使他们免于受罚。金朝灭亡齐国后,在汴京设立了行台尚书省,蔡松年担任行台刑部郎中。当时大元帅完颜宗弼主管行台事务,率军南下攻打宋朝,蔡松年兼管军中六部的事务。宋朝称臣,金军班师回朝,完颜宗弼回朝后被任命为左丞相,他推荐蔡松年担任刑部员外郎。皇统七年,尚书省令史许霖告发田珏参与叛乱,蔡松年一向和田珏不对付。当时完颜宗弼执政,他为人刚正不阿,喜欢评论人物,他的党羽都是品德高尚的人,韩企先做宰相时就非常器重他。而蔡松年、许霖、曹望之想和完颜宗弼结交,但完颜宗弼拒绝了他们,因此结下了怨恨。所以蔡松年和许霖就捏造田珏等人的罪状,劝说完颜宗弼诛杀他们,完颜宗弼那些正直的党羽因此受到了打击。这一年,蔡松年升迁为左司员外郎。
蔡松年一开始在完颜宗弼手下做事,因为海陵王(完颜亮)的宗室子弟也在宗弼的军队里当差,所以海陵王对松年挺好。天德年间,松年升任吏部侍郎,不久又升了户部尚书。海陵王迁都中都,为了充实都城,就征收货物,还重新启用钞引法,这些都是蔡松年建议的。
海陵王计划攻打南宋,因为蔡松年家族世代在宋朝为官,所以海陵王想借重他来震慑南宋,于是派他出使南宋祝贺新年。使臣回来后,蔡松年又升任吏部尚书,不久就当上了参知政事。那一年,他还从崇德大夫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丞。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尚书左丞,并被封为郜国公。
一开始,海陵王很喜欢宋朝使臣山呼万岁的场面,还让神卫军练习这种喊法。后来孙道夫去祝贺正隆三年新年,进宫觐见的时候,山呼的声音和以往不太一样。孙道夫回去后,海陵王对大臣们说:“宋朝人知道我让神卫军练习他们的喊法,这肯定是蔡松年和胡砺泄露了消息。”蔡松年吓得赶紧说:“如果我心里有这种想法,那就应该被灭族!”
过了一段时间,蔡松年升任右丞相,加封仪同三司,还被封为卫国公。正隆四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海陵王很惋惜,在蔡松年的府邸为他设灵堂,还下令写祭文表达哀思。之后又追封他为吴国公,谥号文简。海陵王还让他的儿子蔡珪,原本是三河主簿,重新启用,做了翰林修撰;另一个儿子蔡璋被赐予进士出身。海陵王还派翰林待制萧吁护送蔡松年的灵柩回真定老家安葬,四品以下的官员都在离都城十里外的地方送行,路上的所有费用都由官府承担。
蔡松年对继母很孝顺,也很照顾亲戚朋友,但他性格豪放奢侈,从不考虑家里的钱够不够花。他的文章清丽,尤其擅长乐府诗,和吴激齐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吴蔡体”。他留下的文集在世间流传。他的儿子叫蔡珪。
蔡珪,字正甫。他考中了进士,但没马上要求外放,过了很久才被任命为澄州军事判官,后来又升任三河主簿。他父亲去世后,他又被重新启用,做了翰林修撰,同知制诰。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八年,之后改任户部员外郎,兼任太常丞。蔡珪以博学多才闻名,朝廷的各种制度增减,他都负责整理、审核和修订。
话说啊,以前啊,两个燕王墓都在中都城东门外,后来海陵王扩建京城,墓地就跑到城东门里去了。以前有人偷偷挖过这两个墓,到了大定九年,皇帝下令把它们迁到城外去了。老百姓传说啊,这是战国时期燕王和太子丹的墓,结果一打开,东边那个墓的棺材上写着“燕灵王旧”。这“旧”字啊,就是古代的“柩”字,意思是一样的。其实啊,这是西汉高祖的儿子刘建的墓。西边那个墓,才是燕康王刘嘉的墓。蔡珪写了一篇《两燕王墓辩》,详细地根据墓葬制度和出土文物考证了这事儿,说得特别清楚。
安国军节度判官高元鼎,因为犯了奸污案,就找太常博士田居实、大理司直吴长行、吏部主事高震亨、大理评事王元忠帮忙。高震亨又把这事儿告诉了御史台典事李仲柔,李仲柔就把这事儿给查出来了。结果蔡珪跟刑部员外郎王翛、宛平主簿任询、前卫州防御判官阎恕、承事郎高复亨、文林郎翟询、敦武校尉王景晞、进义校尉任师望,因为跟田居实他们互相传递消息,或者帮助高元鼎逃跑,都被牵连进去了。田居实、吴长行、高震亨、王元忠每人打了八十杖;王翛、蔡珪、任询、阎恕、高复亨、翟询每人打了四十杖;王景晞、任师望每人流放二年,可以花钱赎罪。
过了很久,蔡珪被任命为河东北路转运副使,后来又回到朝廷当修撰,升迁为礼部郎中,还被封为真定县男。这时候蔡珪已经得了风疾,说不出话来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潍州刺史,别人都去谢恩了,就他因为说不出话,去不了。皇帝世宗就问右丞唐括安礼和参政王蔚说:“你们读过那么多史书,难道就没有因为不能说话而不能从政的人吗?”他又对中丞刘仲诲说:“蔡珪因为风疾不能谢恩,你们怎么不纠正他?人家都说你们互相包庇,现在看来是真的吧?”蔡珪没办法,只好退休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珪这个人啊,写过五篇《补正水经》,还把沈约、萧子显、魏收他们写的宋、齐、北魏的史书,整合成了三十卷的《南北史志》。他还写了十卷的《续金石遗文跋尾》、十二卷的《晋阳志》和五十五卷的《文集》。现在,《补正水经》、《晋阳志》和《文集》还留着,其他的都失传了。
吴激,字彦高,是建州人。他爹吴拭是宋朝的进士,做到朝奉郎、苏州知府就退休了。吴激是米芾的女婿,诗文写得好,字画也潇洒飘逸,很有米芾的风范。他尤其擅长乐府诗,词句清新婉转,悲伤而不沉郁。宋朝灭亡后,金朝看重他的才华,想留住他,任命他做了翰林待制。皇统二年,他被外派到深州做官,结果到任三天就死了。金朝皇帝还下旨赏赐他儿子一百万钱、三百斛粮食和三顷田地,以帮助他家度过难关。他留下了十卷的《东山集》流传于世,“东山”是他自己的号。
马定国,字子卿,是茌平人。从小志向就不同寻常。宣和、政和年间,他在酒家墙壁上题诗,因为讽刺朝廷而得罪了权贵,也因此出了名。阜昌初年,他在济南游历,用诗歌打动了齐王豫,齐王很高兴,就让他做了监察御史,后来官至翰林学士。《石鼓文》从唐朝以来就一直没有定论,马定国通过对字画的研究,认为它是宇文周时期造的,为此写了一万多字的辩论文章,引经据典,论证清晰,学者们把他比作蔡正甫的《燕王墓辩》。他刚开始学写诗的时候,没什么进展,后来梦见他父亲给了他一支方寸大小的白笔,从此文章突飞猛进。他也有文集传世。
任询,字君谟,是易州军市人。他父亲很有才能,擅长绘画,喜欢谈论兵法,宣和、政和年间在江浙一带游历。任询出生在虔州,为人慷慨,很有节操。他的书法是当时最好的,绘画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们评价说他的画比字好,字比诗好,诗比文好,但是王庭筠却认为他的才能非常全面。他在正隆二年考中了进士。先后做过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六十四岁退休,在乡下过着悠闲的生活,家里收藏了几百轴名家法书和名画。七十岁去世。
赵可,字献之,是高平人,贞元二年考中进士,做到翰林直学士这么高的职位。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性格又比较特立独行。在天德、贞元年间,他在科举考试中就非常出名。后来进入翰林院工作,当时很多皇帝的诏书和告示都是他起草的,同辈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的典雅。他写的歌诗和乐府作品尤其出色,他的作品集叫做《玉峰散人集》。
郭长卿,字曼卿,是文登人。皇统丙寅年考中进士,做到秘书少监兼礼部郎中,还参与了起居注的修撰工作。他和施朋望、王无竞、刘岩老、刘无党关系很好。他写的《石决明传》很受当时人的赞扬,他的作品集叫做《昆仑集》,流传于世。
萧永祺,字景纯,原名叫蒲烈。他从小就爱学习,还会契丹文的大、小两种文字。广宁尹耶律固奉旨翻译书籍的时候,把他招到身边,萧永祺就完全掌握了耶律固的学问。耶律固死后,萧永祺带领他的学生们穿着齐衰的丧服为他守丧。耶律固生前开始编写《辽史》没写完,萧永祺就继承了他的遗志,写了三十卷纪、五卷志、四十卷传,然后呈献给皇帝。皇帝于是封他为宣武将军,任命他为太常丞。
海陵王当上中京留守的时候,对萧永祺特别优待。天德初年,萧永祺被提升为左谏议大夫,后来又升迁为翰林侍讲学士,参与修撰国史,再次升迁为翰林学士。第二年,他又升任承旨。尚书左丞耶律安礼外放南京任职,海陵王想让萧永祺接替他的位置,于是召见萧永祺到内阁,向他说明了旨意,但萧永祺推辞说:“我的才能和见识都很低微,担当不起这么重要的职位。”海陵王说:“现在天下太平,我正想实行文治,你正是合适的人选啊!”萧永祺还是坚决推辞。出来以后,有人问他:“你遇到了赏识你的君主,可以升官加爵,用你的才能辅佐朝廷,为什么这么推辞呢?”萧永祺说:“执政的职位关系到天下的安危兴衰,如果我贪图荣华富贵,那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海陵王曾经选拔十位廷臣作为咨询顾问,只有萧永祺的意见比较宽厚平和,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位长者。他五十七岁去世。
胡砺,字元化,是河北磁州武安人。从小就特别爱学习。金天会年间,金军南下攻打河北,胡砺被抓去做士兵。走到燕地的时候,他逃跑了,躲到香山寺里,跟寺里的佣人和仆役混在一起。韩昉看到他,觉得他与众不同,就让他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胡砺拿起笔,很快就写好了一首诗,诗句清丽婉约,韩昉非常高兴,就把胡砺留在自己家里,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学习,一起接受教育。从那以后,胡砺的学业突飞猛进。韩昉经常跟别人说:“胡砺这孩子,才华和器量一天一个样,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的!”
十年后,胡砺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右拾遗,兼任翰林修撰。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调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在河北地区首屈一指,很多学生都聚集在那里,常常有上百人。胡砺认真负责地教导学生,从他那里学过文章的学生,都考取了功名,名列前茅。人们称赞他的文章风格为“元化格”。
金皇统年间,胡砺被任命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胡砺为人刚正不阿,从不弯腰屈膝。有一次,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去汴京,路过真定,在漕运司停留。胡砺想去拜见他,高桢却责备了他。胡砺说:“您在朝廷做官的时候,对百官都非常有礼貌,今天咱们见面,自然也有宾主之礼。”高桢问他:“你将来要是做了省里的官员,又该怎么办呢?”胡砺回答说:“做官就要按照规矩办事,有什么好躲避的呢?”高桢被他的话所折服,改变了态度,向他道歉。
后来,胡砺调任深州军州事,被加封为朝奉大夫。深州的郡守为人暴戾,看不起属下官员,胡砺总是用礼貌的方式来应对,郡守最后感到羞愧,服气了,深州的政务都交给了胡砺来处理。深州管辖五个县,按照规定应该配备一百多个弓箭手,即使最少的也要有六七十人,每年要向百姓征收五千多万钱作为弓箭手的费用。这些人都是市井无赖,打着抓盗贼的旗号,到处扰民。胡砺知道这是个坏制度,就把他们全部撤销了。后来,有人散布谣言说:“某天盗贼要来,要杀掉知州。”有人建议做好防备,胡砺说:“盗贼图的是钱财,我现在这么穷,有什么好防备的?”那天晚上,他命令官署撤掉大门,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
先说张砺的事儿。他又升职了,当上了翰林修撰,后来又当了礼部郎中,那时候好多典礼制度都是他制定的。后来海陵王当了宰相,百官都在庙里给他祝贺,就张砺一个人没跪。海陵王问他为啥,张砺回答得特别好,说:“穿朝服下跪,那是臣子见君父的礼数啊!”海陵王对他特别器重。天德年间,张砺又升了官,当了侍讲学士,还参与修撰国史。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被起复,当了宋国岁元副使。当时刑部侍郎白彦恭是正使,海陵王跟张砺说:“彦恭官职比你低,但他以前立过功,所以让你给他当副使。”后来张砺又升了翰林学士,之后又当了刑部尚书。他跟着皇帝去汴京的路上病了,海陵王还几次派人去探望他呢。最后张砺去世了,海陵王很伤心,很惋惜。他去世的时候,五十五岁。
再说说王竞。王竞,字无竞,是彰德人,人聪明,爱学习。十七岁的时候,靠祖上的功劳当了官。宋朝宣和年间,他两次参加太学考试都合格了,然后被调到屯留当主簿。金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大宁县令,后来又当了宝胜盐官,之后又当了河内县令。那时候闹饥荒,还起了盗贼,王竞想出办法来抓贼,没几个月就把贼都抓住了。夏秋交替的时候,沁水泛滥,要发动老百姓修堤坝,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和贪官污吏就从中作梗,王竞查清楚了情况,把费用减少了一半。老百姓都这么说:“从西山到河岸,就只有县官两人半管事。”这是因为以前韩希甫和王竞先后当过河内县令,他们都有本事,而绛州正平县令张元虽然也有政绩,但比他们差远了,所以才这么说。
天眷元年,王竞升任固安县令。皇统年间,参政韩昉推荐了他,朝廷召他来当应奉翰林文字,还兼任太常博士。皇帝下令让他写《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王竞把墓碑上的事迹都写得很清楚,他还请求国史官来检查,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做得很好。第二年,他参加了馆阁考试,文章写得最好,就正式当官了。
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那时候金海陵王当政,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让所有官员避讳他的名字。结果大家纷纷说,臣子哪有避讳自己名字的道理,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萧仲恭当上太傅,总管三省事务,还被封王,想效仿辽国的旧例,让亲王用紫罗伞。这事儿到了礼部,他就跟郎中翟永固一起,直接说明这做法不对。最后这事儿没成,海陵王因此看重了他。
天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升任翰林待制,后来又升任翰林直学士,接着改任礼部侍郎,之后又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然后又改任太常卿,参与修撰国史,最后升任礼部尚书,继续参与修撰国史。大定二年春天,他跟着太傅张浩去京城,皇上又任命他为礼部尚书。那一年,他奉命去迁移睿宗的山陵,结果仪仗规格和典礼规制不符,所以被降了两级。皇上又让他设计制造五龙车,同时兼任翰林学士承旨,继续修撰国史。四年后,他去世了。
他特别爱学习,而且文笔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大字写得也特别好,两京的宫殿门匾,很多都是他写的,当时文人圈子里都公认他写字是最好的。
杨伯仁,字安道,是他哥哥杨伯雄的弟弟。他天性孝顺友爱,读书过目不忘。皇统九年,他考中了进士,但是因为要侍奉父母,所以没有马上请求外调任职。天德二年,他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他最初的名字叫伯英,因为避开太子光英的名字,所以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海陵王曾经深夜召见他,让他赋诗,要求非常紧急,不到二更天他就完成了十首诗,海陵王非常高兴,脱下衣服赏赐给他。有一次海陵王射猎乌鸦,伯仁就献上了一首《获乌诗》来讽谏。后来他父亲去世,服丧期间,朝廷起复了他的官职,还赏赐给他金带、朝服和白金让他奉养母亲。之后,他被提升为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在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但还没正式公布,海陵王就把忠翰的考卷拿给伯仁看,问他考得怎么样,伯仁回答说:“应该是在优等。”海陵王说:“这就是这次考试的状元啊!”伯仁因为知道吕忠翰的名字排在第一,所以就在谏省等候,等到正式公布之后才出来,海陵王很欣赏他的谨慎细密。后来,他升任翰林修撰。孟宗献在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伯仁看过他的考卷后,称赞说:“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那一年,孟宗献在府试、省试、廷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被称为“孟四元”,当时的人都认为伯仁很有识人之明。按照惯例,状元官是七品,官阶是承务郎,但是世宗皇帝认为孟宗献非常优秀,破例授予他六品官阶,官阶为奉直大夫。
杨伯仁后来被调任著作郎。母亲去世后,他守丧三年,服丧期满后,被调任镇西节度副使。之后回到朝廷,担任起居注兼左拾遗,上书朝廷,论述了六条时务。接着,他又被调任大名府少尹。当时大名府的一些豪强地主非常嚣张跋扈,无法无天,百姓深受其害,伯仁彻底查清了他们的党羽,使当地社会秩序恢复了安定。他还为馆陶县冤死的百姓平反昭雪,馆陶县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府尹荆王文因为贪污受贿被削去爵位,降为德州防御使,同知裴满子宁以及伯仁、判官谢奴都因为没能及时劝谏而被免职。伯仁被降职为南京留守判官,后来又改任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任三天后,就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之后又改任翰林待制,仍然兼任右谕德。
话说张伯仁当上滨州刺史后,那地方有个坏毛病,就是家奴要是跑了,主人就抓回来领赏钱。伯仁上任后,直接批评这些主人,并且把逃跑的奴隶杖毙,几次之后,这种恶习就彻底没了。后来,他升任左谏议大夫,还兼任礼部侍郎和翰林直学士。按规矩,谏官和词臣都要值班进宫,皇上体恤他们的辛苦,特地免去了他们的值班。之后他又升任吏部侍郎,翰林直学士的职务依旧保留。郑子聃去世后,宰相推荐伯仁接替他的位置,于是他又升任待讲兼礼部侍郎。
伯仁在翰林待了很久,文采斐然,皇上夸奖他说:“从韩昉、张钧之后,就有翟永固,最近有张景仁、郑子聃,现在就是伯仁了,其他人的文章,我还真没看到能比得上的。吕忠翰起草的《降海陵庶人诏》,我修改了好多遍,还是达不到我的意思。状元虽然在词赋方面天下第一,但写诏书之类的文告,未必个个都能胜任。以后进士考试,可以先让他们到地方上任,考察一下他们的写作能力,再把写得好的人召回来用。”没过几个月,伯仁又兼任了左谏议大夫,接着又兼任了太常卿。大臣们推荐了好几个人来修撰起居注,皇上最终让伯仁来负责。有一次皇上到上京巡幸,伯仁当时身体不好,到了临潢,那地方太冷,他得了病,就回中都去了。第二年,皇上又到中都,派人去慰问他,还赏赐了他一些补药。同年,伯仁去世了。
再说说郑子聃,字景纯,是今大定府人。他父亲叫宏,在辽金时期做过源令,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子京,另一个就是子聃。杨丘行曾经对人说过:“金源这两个儿子,真是凤毛麟角啊!小的那个尤其聪明,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子聃成年后,就能写出非常优秀的诗文。天德三年,丘行担任太子左卫率府率,廷试的第二天,海陵王把子聃的考卷给丘行看,丘行说:“这个可以排进甲等。”等打开考卷一看,果然是第一甲第三名。之后,他被任命为翼城丞,后来升任赞皇令,最后被召进宫担任书画直长。
子聃这个人挺自负的,觉得自己才华和名望都挺高,老觉得没考到第一名心里不痛快。正隆二年,会试考完了,金海陵王把考第一名的程文的试卷拿给子聃看,子聃觉得这卷子一般般。海陵王又问他写赋怎么样,子聃说:“太容易了!” 他当时就有点飘飘然了,还说别人都没他写得好。海陵王有点不高兴了,就让子聃跟翰林修撰綦戬、杨伯仁、宣徽判官张汝霖、应奉翰林文字李希颜这些进士一起参加个考试,看看他的真本事。
七月癸未那天,海陵王在宝昌门亲自主持考试。考试题目是:赋题“不贵异物民乃足”,诗题“忠臣犹孝子”,论题“忧国如饥渴”。海陵王对阅卷官翟永固说:“朕出的这个赋题,能不能做到光说不练假把式,还不好说呢。诗和论的题目,是希望告诫各位大臣的。” 丁亥那天,海陵王在便殿亲自看考卷,这次考试一共73个人考中了,子聃居然考了第一名!海陵王觉得很惊讶。没过多久,子聃就升了三级,当上了翰林修撰。后来又改任侍御史。
京畿地区闹旱灾,皇上让子聃去负责处理监狱里的事情,结果没多久就下雨了,大家说他跟颜真卿一样厉害。 他又升了官,当了待制,兼任吏部郎中,后来又改任秘书少监。 之后又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太子左谕德,显宗皇帝很器重他。 后来因为生病,请求外放,就当了沂州防御使,太子还送了很多礼物,还派了专门的安舆(一种轿子)给他出行。 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 之后又改任吏部侍郎,兼修国史,直学士的职位还是保留着。 后来又升任侍讲,兼修国史,皇上说:“修《海陵实录》这事儿,没人比子聃更了解了。” 可见皇上是把修史的重任都交给他了。 子聃五十五岁那年去世了。子聃这个人长得英俊,性格正直,他的文章也一样。他一生写了两千多篇诗文。
党怀英,字世杰,是宋朝太尉党进的第十一代孙,老家在冯翊。他爹叫党纯睦,在泰安军当个录事参军,后来死在任上,他娘没办法回家,就一直住在那里。党怀英考了几次举人都没考上,索性就不管那些世俗的事了,整天在山里玩儿,穷得揭不开锅,却也活得自在得很。金朝大定十年,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先被派到莒州当军事判官,后来一步步升官,当上了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还兼着同修国史。
党怀英写文章很厉害,篆书和籀书也写得特别好,当时可以说是第一名,好多人都跟着他学习。大定二十九年,他和凤翔府治中郝俣一起被任命为《辽史》的修撰官,还有应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赵沨等七个人当编修官。他们把民间辽朝时期的碑刻、墓志铭,以及各种文集,还有那些记得辽朝旧事的人,都找来,把资料都送交朝廷。那时候,章宗皇帝刚登基,特别喜欢文采好的文章,四处寻找有才华的人当侍从,就问宰相说:“翰林院缺人怎么办?”张汝霖推荐说:“郝俣写文章不错,仕途也挺顺利的。”皇帝说:“最近写诏书,就党怀英写得最好。”移剌履又说:“党怀英考中进士后只管着做官,很久没读书了,最近才又开始认真学习。”皇帝说:“现在的进士大多不成器,《唐书》里的事很多都不知道,朕很不高兴。”皇帝还对宰相说:“郝俣写诗还不错,以前刘迎能比得上他,李晏就差远了。”
1189年,也就是明昌元年,李怀英升职了,当上了国子监祭酒。第二年,明昌二年,他又升任侍讲学士。到了明昌三年,朝廷计划修建边境防御工事,李怀英和另外十五个人一起上书皇帝,请求停止这项工程,皇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之后,李怀英又升任翰林学士。明昌七年,皇帝祭祀南郊,让李怀英代理中书侍郎,念祝文。皇帝说:“你念祝文的时候,念到‘朕’这个字,声音太低了。虽然说要尊敬君主,但在郊庙祭祀这种场合,礼仪上并不应该这样,应该平声念出来。”
承安二年,李怀英请求退休,朝廷就让他担任泰宁军节度使。第二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到了泰和元年,朝廷要增补三个修撰《辽史》的官员,皇帝下令把《辽史》的纪、志、列传分派给不同的官员负责修撰,如果有人调动工作,就把相关的文书带走。过了一段时间,李怀英再次退休。大安三年,李怀英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谥号为“文献”。李怀英退休后,章宗皇帝还下令让直学士陈大任继续完成《辽史》的修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