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昌五年,礼部官员说:“国家的大事,没有比祭祀更重要的了。皇帝祭祀神灵,祈求保佑,都是为了百姓啊。咱们国家,除了祖庙的祭祀之外,只有社稷、山川、河流这些是固定要祭祀的,但是天地、日月、风雨雷神这些,祭祀仪式还没制定呢,应该下令相关部门制定祭祀的仪式和流程,然后来汇报。”

尚书省上奏说:“天地日月,有的皇帝亲自祭祀,有的就让相关部门代为祭祀。风雨雷神属于中等规格的祭祀,应该让相关部门代为祭祀。而且,这些也是州县普遍祭祀的对象,应该先把这些祭祀仪式搞定。”皇帝批准了。于是,在景丰门外东南,巽位的地方建了个祭坛,每年立春后的丑日,祭祀风神。祭祀用的牲畜、祭品、酒食,都按照中等规格的祭祀仪式来准备。又在端礼门外西南,坤位的地方建了个祭坛,立夏后的申日祭祀雨神,祭祀仪式也和中等规格的祭祀一样,羊和猪各一只。同一天,在下面祭祀雷神,仪式跟小规模祭祀一样,只献祭一次,一只羊,没有猪。祭祀的祝词是:“天子特派臣某……”之类的。

大定四年,礼部官员说:“山川河流,应该在五郊迎气日祭祀。”皇帝下令按照典礼规定,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土王日,到各地的山神庙里祭祀,如果离得远的就遥祭。立春那天,在泰安州祭祀东岳,在益都府祭祀东镇,在莱州祭祀东海,在唐州祭祀东渎大淮河。立夏那天,遥祭南岳衡山和会稽山(在河南府),遥祭南海和南渎长江(在莱州)。季夏土王日,在河南府祭祀中岳,在平阳府祭祀中镇霍山。立秋那天,在华州祭祀西岳华山,在陇州祭祀西镇吴山,遥祭西海和西渎(在河中府)。立冬那天,在定州祭祀北岳恒山,在广宁府祭祀北镇医巫闾山,遥祭北海和北渎大济河(在孟州)。这些山川河流的爵位,都沿用唐宋时期的旧制。

明昌年间,皇帝听从沂山道士杨道全的建议,封沂山为东安王,吴山为成德王,霍山为应灵王,会稽山为永兴王,医巫闾山为广宁王,淮河为长源王,长江为会源王,黄河为显圣灵源王,济河为清源王。

每年都派使者送去祭祀用的东西,骑驿马到各地去,一般是郡县的长官和次官负责这件事。祭祀用三献之礼。读祝文的人一个,捧祝版的人两个。负责盥洗的人两个,负责洗爵的人两个,负责奉上酒爵的人一个,负责管理祭祀器皿的人一个,负责礼仪的官员四个,这些都由州府的官吏担任。

三天前,参与祭祀的官员要斋戒两天,其他事务照常处理,晚上住在正寝,按照正常的礼仪来。两天前,主管祭祀的人在庙门外为参与祭祀的官员安排好位置。负责管理庙宇的人打扫庙宇内外。祭祀前一天,主管祭祀的人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到祭祀场所,享官以下的官员穿着常服查看祭品,检查牲畜是否肥壮。

祭祀当天,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前五刻(一刻为十五分钟),参与祭祀的人把祝版放在神位右边,放在垫子上,然后把盛血的豆子放在祭品旁边。接下来摆放祭器,都用席子垫着,负责祭品的人把祭品摆放好。左边十个笾(一种盛放祭品的器具)摆成三行,右边为上,依次摆放干肉、干枣、腌盐、鱼干、鹿脯、榛子、干桃、菱角、芡实、栗子。右边十个豆(一种盛放祭品的器具)摆成三行,左边为上,依次摆放芹菜、笋、韭菜、葵菜、菁菜、鱼酱、兔酱、猪肉酱、鹿肉酱、鱼酱。左边两个簠(一种盛放谷物的器具),盛放稻米和粱米。右边两个簋(一种盛放谷物的器具),盛放稷米和黍米。两个俎(一种盛放祭品的器具),盛放牲畜的肉。接下来摆放两个牺樽和两个象樽,放在堂上东南角,朝北,西边在上。牺樽在前面,盛放祭祀用的酒。牺樽,由初献官斟酒;象樽,由亚献官和终献官斟酒。另外还摆放一个太樽和一个山樽,放在神位前面,摆放着但不斟酒。主管祭祀的人在神位前摆放蜡烛。两个洗(一种盛放水的器具),放在东阶下,对着东边的屋檐,朝北,罍(一种盛酒的器皿)在洗的东边,上面放着勺子。篚(一种盛放东西的器皿)在洗的西边,朝南,里面盛放着毛巾。执掌罍和篚的人站在后面。还在庙门外设置揖位,初献官在西边,朝东站立;亚献官、终献官和读祝文的人在东边,朝南站立,北边在上。在庙内廷的壬位(八卦方位之一)挖祭祀用的坑。

祭祀当天,丑时前五刻,参与祭祀的官员各就各位。负责祭品的人带领手下,摆放好祭品。所有祭祀官员都穿着规定的服装,祭祀官员和参与祭祀的人行动都由赞礼官引导,检查摆设完毕后,退回原位。赞礼官引导初献官以下的人到庙南门外揖位站定,赞礼官说:“揖”。然后引导读祝文的人上堂就位站立。然后引导初献官到盥洗的地方,朝北站立,插笏,洗手,擦手,拿着笏,到洗爵的地方,朝北站立,插笏,洗爵,把爵交给参与祭祀的人,拿着笏,上堂,到斟酒的地方,朝西站立。参与祭祀的人把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插笏拿着爵,执樽的人举起酒杯上的盖子,参与祭祀的人斟酒。初献官把爵交给参与祭祀的人,拿着笏,到神位前,朝北站立,插笏,跪下,参与祭祀的人把爵交给初献官。初献官拿着爵三次祭酒,奠酒完毕,拿着笏,俯伏,起身,稍稍站立一会儿。然后引导读祝文的人到神位前,朝东站立,插笏,跪下,读祝文,读完,拿着笏,起身,回到原位。初献官再拜,赞礼官引导初献官回到原位。然后引导亚献官行献酒礼,仪式与初献官相同,然后引导终献官,仪式与亚献官相同。

首先,有人领着负责初次献祭的官员,走到神位前,让他面向北方站好。然后,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用爵(古代酒器)斟上清酒,放在初献官的右边。初献官跪下,进行祭酒仪式,喝了一口酒,然后把酒爵放在地上。接下来,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端着盛放祭品的盘子,从神座前的祭肉里取下前腿的第二节,和其他的祭品一起放在一个盘子上,交给初献官。初献官又把盘子递还给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初献官拿起酒爵,把酒喝完,然后把酒爵放回原处。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上前,接过酒爵,放回祭祀用的台子上。初献官起身,再次行二拜礼,然后领他回到原位。这时,领祭的人说:“再拜。”(已经喝过福酒、接受过祭肉的人不用行礼。)其他的官员都行二拜礼。礼毕,接下来领着初献官等人去祭祀坑前,把祭祀用的食物放在坑里,东西两边各站两个人。领祭的人说:“可以掩埋了。”然后填土封住祭祀坑,又说:“仪式完成了。”于是领着初献官等人离开。负责祝祷和拿酒器、祭品的人回到原位站好,领祭的人说:“再拜。”行完二拜礼后,他们也离开了。最后,把祝文写在木板上,在斋所焚烧。

这段描述的是古代祭祀仪式中初献环节的详细过程,从官员的站位、祭品的摆放,到具体的动作和礼仪,都描写得非常细致。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体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范和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