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祭祀的事儿。斋戒沐浴,摆好祭品,牲畜祭器,玉币,还有熟食,这些程序都跟大型祭祀一样隆重。早上祭日用青色的玉璧,晚上祭月用白色的玉璧,祭祀用的币都是玉的颜色。牲畜呢,每次用一只羊和一只猪。主管祭祀的官员按照司徒的指示来执行。皇帝亲自祭日,一开始还用咱们本国的旧礼,直到天会四年正月,才开始在乾元殿祭日,然后接受百官的祝贺。天眷二年,才正式确定了朔望祭日的仪式。皇帝穿戴着冕服靴袍,百官穿常服。官员们在皇帝所处的殿前台阶上摆好香炉、祭案和御用坐垫,百官的坐垫则摆在殿门外,大家全都面向太阳。宣徽使引导皇帝到位置上,皇帝面向南方,先拜两次,然后上香,再拜两次。宫门官吏都跟着一起喊号子,殿外的官员也跟着一起拜,跟平常的仪式一样。大定二年,因为觉得没啥历史依据,就取消了这个仪式。

十五年的时候,有人提议说,现在正月初一和万春节都祭祀了,应该让主管官员制定一个祭日的礼仪。主管官员查阅了汉唐时期的典籍,发现汉唐时期春分时节也有祭日的仪式,跟圜丘祭天一样,要烧香、摆玉璧。他们还查阅了唐朝的《开元礼》,发现唐朝祭祀大明神时,皇帝是面向北的,并没有面向南拜日的记载。现在已经奉旨每月初一十五拜日了,应该遵从古制,在殿前朝东拜日。但是皇帝还是决定暂时按照面向南的礼仪进行。祭日那天,先让官员们在殿门外站好,陪同的官员站在殿前露台左右两侧,皇帝在露台上的香案前行礼,仪式跟前面说的差不多。到了大定十八年,皇帝在仁政殿祭日,才开始实行朝东拜日的礼仪。皇帝出殿后,朝东设好祭位,宣徽使喊:“拜!”皇帝先拜两次,上香,然后又拜两次。官员们也跟着一起拜,然后按照各自的职位顺序退下,跟平常的仪式一样。

1195年,金章宗还没儿子,内阁大臣们建议举行祈子祭祀。于是就在景风门东南角,紫禁城正门(阙)的卯辰方位,修建了一个祭坛。这个祭坛跟圜丘(祭天的地方)东西相对,规模跟北郊祭祀的坛差不多大。每年春分这天,要祭祀青帝、伏羲氏和女娲氏,一共三位神。祭坛上的人面向南,从西边上坛。姜嫄和简狄两位神的位置在祭坛的第二层,她们面向东,从北边上坛。

祭祀的前一天晚上快三点的时候,就开始摆放神位,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皿,把皇帝的弓箭摆放在上下神位右侧。祭祀的斋戒、祭品、进献熟食等等,都按照大型祭祀的仪式来进行。祭祀青帝用的玉器都是青色的,其他神明的祭品就不用玉器了。每位神明都用一只羊和一只猪做祭品。主管祭祀的官员由三献司徒来代理执行。

仪式结束后,进献祭肉,比其他祭祀的肉要多一倍。进献祭肉的官员佩带着弓箭,皇帝下令后宫妃嫔都拿着弓箭面向东方射箭,然后才按顺序赐酒,让她们享用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