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古代对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的一些天文数据。 你看,这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都是古人通过观测计算出来的,想想就觉得厉害! 首先是木星,它的周率是二百八万六千一百四十二,五十四秒,历率是二千二百六十五万五百七…… 这些“周率”、“历率”、“历度法”等等,都是古代天文学中特有的专业术语,现在已经不太常用啦。 简单来说,这些数字描述了行星运行的周期和角度等等。
接着是火星,它的周率是四百七万九千四十一,秒九十七,历率是三百五十九万二千七百五十八,秒三十二…… 和木星一样,都是一系列精确到秒的数字,展现了古人惊人的计算能力和天文观测水平。 你看,火星的“伏见”是一十九度,而木星是十三度,这说明了它们运行轨道的不同。 这些数据,对于古代的历法制定和天文预测至关重要。
然后是土星,它的周率是一百九十七万七千四百一十二,秒四十六,历率是五千六百二十二万三千二百一十九…… 土星的周日是三百七十八日,九分,三秒,这和地球的公转周期完全不同。 这些数字背后,是古人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观测和精细计算,体现了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 他们没有现代的精密仪器,却能取得如此精确的数据,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再来看金星,它的周率是三百五万三千八百四,秒二十三,历率是一百九十万二百四十,秒一十一…… 金星比较特别的是,它还有个“合日”的数据,是二百九十一日,九十五分,七秒。 这可能指的是金星和太阳会合的周期。 “伏见”是十度半,和前面几颗行星相比,数值相对较小。
最后是水星,它的周率是六十万六千三十一,秒八十四,历率是一百九十一万二百四十二,秒三十五…… 水星的周日是一百一十五日,八十七分,六十秒,周期相对较短。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都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家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计算能力。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但这些古代的观测记录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啊!看着像是古代的天文计算,密密麻麻的,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这开头几个“合日”、“历度”等等,估计是记录某个时间点,或者说某个星体的位置。 “合日:五十七日,九十三分,八十秒” 意思是说,某个星体在某一天的合日时间是57天,93分,80秒。 后面那些“历度”、“历中”、“历策”应该也是类似的记录,都是用天、分、秒来表示时间的。 “晨伏夕见:一十四度”和“夕伏晨见:一十九度”可能指的是星体在晨昏时的位置角度。 总之,这部分像是在记录一些天文观测数据。
接下来这段,就更像是在解释计算方法了。“置通积分,各以其星周率去之。不尽,为前合分。覆减周率,余为后合分。如日法而一,不满退除为分秒,即其星天正冬至后平合中积、中星。” 这段话的意思是,先把某个总积分(通积分)除以星体的周率(周期),余数就是前合分,用周率减去余数得到后合分。 然后按照某种比例(日法)进行换算,不够的再换算成分秒,最终得到星体在冬至后平合的中积和中星。 “命为日,曰中积。命为度,曰中星。” 这句话是说,把计算结果中用“日”表示的称为中积,用“度”表示的称为中星。 后面“以段日累加中积,即为诸段中积。以平度累加中星,经退减之,即为诸段中星。” 意思是用累加的方法计算出各个时间段的中积和中星。
这段话更难懂了。“置前通积分,各加其星后合分,以历率去之,不尽,各以其星历度法除为度,不满退为分秒,即为其星平合入历度及分秒。以诸段限度累加之,即得诸段入历。” 这段描述了另一种计算方法,要先把前通积分加上后合分,再除以历率,余数再用历度法换算成度、分、秒,得到星体平合入历的度数。 然后把各个时间段的结果累加起来,得到最终结果。
这段更复杂了。“各置其星其段入历度及分秒,如在历中以下,为在盈;以上,减去历中,余为在缩。以其星历策除之为策数,不尽为入策度及分,命策数算外,以其策数下损益率乘之,如历策而一为分,以损益其下盈缩积度,即为其星其段盈缩定差。” 这段话在计算盈缩差,如果入历度小于历中,就是盈;大于历中,就是缩。 然后除以历策得到策数,再用损益率进行调整,最终得到盈缩定差。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定积”,“各置其星其段中积,以其盈缩定差盈加缩减之。即其段定积日及分。以加天正冬至大余及约分,满纪法六十去之,不尽,即为定日及加时分秒。不满命甲子算外,即得日辰。” 这段是计算定积,把中积加上或减去盈缩定差,得到定积,再进行一些换算,最终得到日辰。
最后,“求五星及诸段所在日月”,“各置其段定积日及分,以加天闰日及分,满朔策及约分除之为月数,不尽,为入月已来日数及分。其月数命天正十一月算外,即得其段入月经朔日数及分,以日辰相距为所在定朔月日。” 这段是计算星体所在的日月,把定积加上天闰日,再除以朔策,得到月数和日数。 “求五星平合及诸段加时定星” 最后一句,估计是计算加时后的星体位置。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天文计算方法,用现代语言解释起来都这么费劲,可见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
首先,咱们得确定每个星星的位置。把每个星体的位置都标出来,根据盈亏来调整它们的位置,金星的位置要乘以二,水星的位置要乘以三,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就能确定五颗星的具体位置了。然后,把这些位置加上冬至那天太阳在黄道上的度数,再根据星宿的位置,就能算出每个星体在特定时刻所在的星宿度数和分秒了。
接下来,我们要算出五颗星在第一天清晨和半夜的位置。用每个星体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运行速度,乘以这段时间的天数,再进行一些四舍五入的计算,然后把结果加上第一天它所在的位置,就能得到第一天清晨和半夜它在星宿中的具体位置了。
然后,我们要计算每个星体每天运行的度数。用它在一天中和第二天中的位置相减,得到它每天运行的度数,这就是日率。同样,用它在半夜所在星宿的位置和第二天半夜所在星宿的位置相减,得到夜间的运行速度,也就是夜率。
接下来算每个星体每天运行的平均度数,也就是平行分。把每个星体的日运行度数和分秒,除以它的日运行速度,就能得到它的平行度和分秒了。
然后,我们要算出每个星体每天运行速度的差异,也就是总差和日差。用前后两天平均运行速度相减,得到它的差异,这个叫做泛差。比如,要算木星速度变化的差异,就用它速度快的时候和速度慢的时候的平均速度相减,然后把这个差值乘以二,再进行移位运算,得到增减差。把这个增减差加减到它的平均速度上,就能得到它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运行速度了。 如果第一天速度比最后一天快,就加;反之,就减。最后,把增减差乘以二,再除以日运行速度减一,就能得到日差了。
最后,我们来算算每个星体运行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就是伏迟退段的增减差。如果星体运行速度先快后慢,就用后一天的运行速度加上它一半的日差,得到最后一天的运行速度;如果星体运行速度先慢后快,就用前一天的运行速度加上它一半的日差,得到第一天运行速度。然后,用这个速度减去它的平均速度,得到增减差。如果星体运行速度先慢后快,就用前一天的运行速度减去它日差的两倍,得到第一天运行速度;如果星体运行速度先快后慢,就用后一天的运行速度减去它日差的两倍,得到最后一天运行速度。然后,用它的平均速度减去这个速度,得到增减差。
木星、火星、土星这三颗星是逆行,要将它们的平均速度乘以六,再进行移位运算,得到增减差。金星的运行情况比较特殊,要将它的平均速度乘以三,再除以二,进行移位运算,得到增减差。 金星逆行的时候,用后一天的运行速度减去日差,得到最后一天的运行速度;顺行的时候,用前一天的运行速度减去日差,得到第一天运行速度。然后用它的平均速度减去这个速度,得到增减差。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计算方法,咱们一句一句掰开了揉碎了来说。
首先,“水星,半平行分为增减差,皆以增减差加减平行分,为初末日行分。(前多后少,加初减末;前少后多,减初加末。)又倍增减差为总差,以日率减一除之,为日差。” 这段说的是怎么算水星每天运行的度数。它先算出水星运行速度的差异(增减差),然后根据这个差异调整平均速度(平行分),算出水星每天开始和结束时的运行度数。再把速度差异翻倍,除以一个值(日率减一),得到每天速度变化的平均值(日差)。 听着挺复杂,其实就是一种微积分的思想在古代的体现。
接下来,“求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各置其段初日行分,以日差累损益之(后少则损之,后多则益之。)为每日行度及分秒。乃顺加退减之,满宿次去之,即得每日晨前夜半星行行宿次。(视前段末日、后段初日行分相较之数,不过一二日差为妙。或多日差数倍,或颠倒不伦,当类会前后增减差稍损益之,使其有伦,然后用之。或前后平行俱多俱少,则平注之。或总差之秒,不盈一分,亦平注之。若有不伦而平注之得伦者,亦平注之。)” 这段讲的是怎么算出水星每天清晨和半夜的位置。它把每天的运行度数(包括秒)加起来,如果超过一个星宿的范围,就减去一个星宿的度数,这样就能得到每天水星在哪个星宿里。 最后还补充了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前后速度差异太大,就要调整一下计算方法,让结果更合理。
“求五星平合及见伏入气 置定积,以气策及约分除之,为气数,不满为入气日及分秒,命天正冬至算外,即所求平合及伏见入气日及分秒。” 这段说的是怎么计算五星(金木水火土)的会合、伏藏和入气的时间。 它用一个预先设定的值(定积)除以另一个值(气策及约分),得到一个数值(气数),这个数值代表着时间,不满一天就按分数计算,然后加上冬至的时间,就能算出具体日期。
“求五星平合及见伏行差 各以其段初日星行分与其太阳行分相减,余为行差。若金在退行,水在退合者,相并为行差。如水星夕伏晨见者,直以太阳行分为行差。” 这部分讲的是怎么算五星和太阳相对运动的速度差(行差)。一般来说,用行星的运行速度减去太阳的运行速度就能得到。但有些特殊情况,比如金星逆行或水星在傍晚伏藏清晨出现时,计算方法会略有不同。
“求五星定合见伏泛积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晨疾夕伏定积,便为定合定见定伏泛积。金、水二星,置其段盈缩差,(水星倍之。)各以行差除之,为日,不满退除为分秒。若在平合夕见晨伏者,盈减缩加;如在退合夕伏晨见者,盈加缩减。皆以加减定积,为定合定见定伏泛积。” 这段说的是怎么计算五星会合、见、伏的时间,以及它们运行的距离。木火土三颗星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而金水两星则要考虑它们运行速度的变化(盈缩差),计算方法也更复杂一些。
最后,“求五星定合定积定星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行差除其日太阳盈缩差,为距合差日。以太阳盈缩差减之,为距合差度。日在盈历,以差日差度减之。在缩,加之。加减其星定合泛积,为定合定积定星。” 这段是对五星会合位置的更精确计算,仍然是针对木火土和金水两星分别处理,计算方法也更加复杂,涉及到太阳运行速度的变化和距离的计算。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相当复杂的古代天文计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减乘除运算,结合一些经验性的调整,来预测天体的运行规律。 这套方法虽然看起来繁琐,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计算方法,非常专业,我们一句一句地来翻译成现代口语,尽量通俗易懂。
首先,说的是计算金星和水星的会合日期。它说,金星和水星顺行或逆行,都要分别计算它们运行的差值,再减去太阳盈亏的差值,得到一个“距合差日”。然后,再根据顺行或逆行,以及太阳是盈(指太阳运行速度较快)还是亏(指太阳运行速度较慢),来调整这个“距合差日”和“距合差度”。 总之,就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减运算,最终算出金星和水星的会合日期和位置。 最后,还要把计算结果和冬至点相关联,才能最终确定具体的日期和星宿位置。
接下来,讲的是计算木星、水星和土星的“定见伏定积日”,也就是它们出现和消失的日期。 这部分计算更复杂,需要先计算每个行星的“泛积”,然后根据是早晨出现还是傍晚出现,以及太阳运行速度,进行加减运算,得到一个“象限日”。 如果这个“象限日”在某个限度以内,就自乘;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要用岁周日减去它再自乘。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除法和乘法运算,最终得到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再经过一系列计算,最终得到行星出现和消失的日期。
最后,是计算金星和水星的“定见伏定积日”,方法和前面类似,但又有所不同。它也是根据行星的运行速度,以及太阳的盈亏情况,进行加减运算。 计算中会用到“常积”,并根据“常积”的大小,判断是冬至后还是夏至后。 然后,根据是冬至后还是夏至后,以及是早晨出现还是傍晚出现,选择不同的除数,进行一系列运算,最终得到行星出现和消失的日期。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加减乘除运算。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学家如何通过复杂的计算,来预测行星的运行轨迹和出现时间。 这些计算方法虽然复杂,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相当先进的。 我们现在读起来,可能觉得很费解,但它代表了古代天文计算的最高水平。
这水星啊,晚上跑得飞快,要是赶上大暑节气开始到立冬节气过了九天又三十五分的时候,就看不见了。 早上呢,它就慢悠悠的,要是赶上大寒节气开始到立夏节气过了九天又三十五分的时候,春天早上也看不见,秋天晚上也看不见,这种情况以前也是有的。
浑象
这说的就是水星运行的规律,古人观察得很仔细呢!晚上它移动得很快,在夏末秋初这段时间,太阳下山后,水星还没来得及跑到地平线以上就被太阳的光芒遮盖住了,所以就看不见了。而到了早上,它移动得慢,在冬末春初这段时间,太阳出来后,水星还没来得及跑到地平线以下就被太阳的光芒遮盖住了,所以也看不见。 这说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已经相当精确了,能把水星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记录下来,并且用节气和时间精确地描述出来。 厉害吧!
浑象
古人解释天象,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叫盖天说,一种叫宣夜说,还有一种叫浑天说。汉灵帝的时候,蔡邕在朔方写信给朝廷,说宣夜说的理论根本没有根据;《周髀算经》里的那些算法虽然记录在案,但用来推算天象,有很多错误;只有浑天说比较接近实际情况,最能解释天象,现在太史局的铜制浑天仪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浑天仪,高八尺,是一个圆球形的仪器,它模拟了天地运行的景象,可以标示黄道和赤道的位置,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速度和轨迹,观察气候的变化,非常精巧复杂,是几百年来都无法被取代的杰作。
但是,由于浑天仪流传的时间很长,制造它的人也很多,所以用来观测天象和占卜吉凶的结果,也各有不同。张衡曾经制造过一个浑天仪,叫做《灵宪》,可是后来失传了。魏晋以后,朝廷虽然有浑天仪这种仪器,却没有相关的书籍记载,所以以前的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吴国的常侍王蕃说:“浑天仪是羲和时代就有的老物件儿,也叫它机衡。” 一代一代传下来,浑天仪的样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四川人张思训第一次按照自己的设计制造了一个浑天仪,在皇宫里造了整整一年才完工。皇帝下令把它放在文明殿东边的鼓楼下,取名为“太平浑仪”。张思训死后,浑天仪的齿轮和衡杆坏了,再也没人知道它原来的构造了。景德年间,官员韩显符仿照刘曜时代孔挺、晁崇制造的浑天仪,但简化了很多。景祐年间,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舒易简,采用唐朝梁令瓒和僧一行的方法制造浑天仪,虽然比较完善,但也过于复杂,不好使用。
元祐年间,尚书右丞苏颂和昭文馆校理沈括奉皇帝之命,详细研究了浑天仪的制作方法,然后推荐吏部官员韩公廉,用《九章算术》中的勾股法,参考张衡、王蕃、僧一行、梁令瓒、张思训等人的方法,对浑天仪的设计进行了全面研究,基本理清了浑天仪的制作原理。他们认为,如果根据数学原理来设计和制造浑天仪,也是可以成功的,于是请求朝廷拨款和人员来制造浑天仪。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于是,朝廷任命郑州原武县的主簿王沇之,以及太史局官员周日严、于太古、张促宣一起监督制造浑天仪。浑天仪做好以后,皇帝下令把它放在集英殿,并把它命名为浑天仪。韩公廉在制造浑天仪的同时,还写了一本书,叫做《九章勾股验测浑天书》,把它放在宫中保存,但现在这本书也失传了,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了。
以前那种浑天仪啊,设计理念是按照天圆地方来的,内部结构很复杂,外面一层是天球的经纬线,然后标注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用来观测它们的运行规律和季节变化,就像张衡的浑天仪和开元时期的水运铜浑仪那样。但是,用久了就发现它不太准了,实际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公廉改进后的浑天仪,一共分三层轮子:第一层叫六合仪,竖着放在地平仪的中间,也就是天球经线圈,它跟地平仪连接在一起,本身是不动的;第二层叫三辰仪,放在六合仪里面;第三层叫四游仪,放在三辰仪里面。在地平仪的下面安置了四个龙形的支柱,又在六合仪下面放了一个像鳌鱼驮着云彩的装饰。四个龙柱下面有十字形的托盘,挖了沟槽引水来保持平衡。另外,在六合仪里面还单独设置了一个天常环,又在三辰仪里面设置了黄道和赤道两个环,它们互相垂直交叉,随着天球转动,用来观测星宿的运行。此外,还有一个四象环,连接在三辰仪上,并与天运环相连,黄赤道交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直距,则竖着放在四游仪里面。北极的度数,通过六合仪的地平仪上面来校正;南极的度数,则通过六合仪的地平仪下面来校正。这就是这个浑天仪的整体结构。
在直距里面夹着一个窥管,窥管中间装有转轴,连接在直距上,可以上下转动,窥管始终指向太阳,太阳的影像总是出现在窥管的小孔里。天球西转一周,太阳东移一度,这样就可以观测四方星宿的度数了。这些设计,都参考了李淳风、孔挺、韩显符、舒易简等人的设计方案。三辰仪上面装有天运环,用流水来驱动它转动。用水力驱动浑天仪的方法,最早是汉朝张衡发明的,唐朝的梁令瓒和僧一行完善了它,太平兴国年间张思训又改进过,现在公廉又对它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设计了这个天运环,通过天柱和转轴之类的装置来带动浑天仪转动,这就是新的改进之处。
话说这浑天仪啊,就是张衡老爷子当年做的那个,搁密室里头,能推算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还能测算二十四节气,校对昼夜时间,总之,这浑天仪的功能那是杠杠的。《隋书》里记载,梁朝的皇家藏宝库里头,有件宋元嘉年间造的浑天仪,是用木头做的,圆溜溜的像个球,上面刻着二十八星宿、三垣星官、黄赤道、银河等等,外面还套了个横着的圆环,上下各一半,代表着大地。
后来到了开元盛世,皇帝下令让一行和尚和梁令瓒一起,用铜造了个新的浑天仪,这玩意儿做成了圆球状,上面刻着周天星宿的度数,用水力驱动,让它自己转动,一天一夜转一圈。另外还单独安置了日月五星,让它们在浑天仪外面绕着转。每天往西转一圈,太阳每天往东走一度,月亮每天走十三度多,转二十九圈日月就相遇了,转三百六十五圈太阳就绕地球一圈了。 还做了个木头柜子当作地平线,让浑天仪一半露在地面上,一半藏在地下,还在地平线前面立了两个木头小人,配上钟鼓,让木头人自动敲打报时,这宝贝就叫《水运浑天俯视图》。做好之后,就摆在了武成殿。
宋朝的天文台以前没这玩意儿,太平兴国年间,张思训参考开元时期的做法,又加了点自己的创意,上面用个盖子代表紫微垣,旁边刻着周天度数,东西方向可以转动。
后来公廉先生又改进了一下,参考了《隋书》里的记载,上面刻着二十八星宿和周天度数,还有紫微垣里里外外的星官,可以俯视七曜的运行,这玩意儿集六合仪和浑天仪于一体,用木头柜子装着。里面装有轴承,南北两端伸出浑天仪外,南边长,北边短,地浑放在木柜子的表面,横着放,代表大地;天经和地浑连在一起,竖着放,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代表天空。轴承的北端穿过天经的上横杠,末端和横杠齐平,伸出柜子外三十五度左右,代表北极星在地面上;南端也穿过天经,伸出下横杠外,进入柜子内三十五度左右,代表南极在地下。以赤道为基准,用四百七十八个齿轮连接天轮,通过齿轮带动地轴东西运转,日月星辰的运行和节气都能准确地显示出来,一点儿也不差。
王蕃说:“浑象的做法,地球应该放在天球里面,这样不太方便,所以就反过来看它的形状,把地球放在外面,对于已经理解的人来说没什么区别。虽然形状和结构不同,但是符合道理,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现在这种把地球放在浑象外面的说法,就是从王蕃的制作方法来的。他的浑象下面,继承了以前的制作方法,用齿轮、轴承,用水力驱动,让它自动敲钟打鼓摇铃,在轮子上放置十二个代表时辰的神像,到整点和半点的时候,这些神像就会依次出来,报时,以此来确定昼夜的长短。冬天水结冰了,运转就会迟缓,所以就用水银代替水。
现在公廉制作的浑天仪,是一个整体,中间有两个隔层,浑仪放在上面,浑象放在中间,用水力驱动,齿轮轴承都藏在下面。里面设置了五层昼夜时刻的齿轮;第一层叫天轮,用来带动浑象赤道的齿轮;第二层叫拨牙轮,上面装有齿轮,随着天柱中间的轮子转动,带动上下四层轮子;第三层叫时刻钟鼓轮,上面装有报时和半点的齿轮,用来敲钟打鼓摇铃;第四层叫日时初正司辰轮,上面装有十二个代表整点时辰的神像和十二个代表半点时辰的神像;第五层叫报刻司辰轮,上面装有一百个代表刻度的时辰神像。以上五层轮子都装在一个轴上,上面用天束固定,下面用铁杵承托,前面用五层木阁遮挡,比以前的制作方法略有改进。“
五层轮子的北边,还侧着装了一个枢轮,这个轮子用七十二根辐条组成三十六个水斗,用三个轮箍捆绑,夹持着三十六个盛水的壶。轮轴的中心横贯一根铁轴,南北延伸作为地轴,带动地轮。天柱中间的轮子转动,带动齿轮,从而带动浑象,再带动浑天仪。枢轮左边还设置了天池和平水壶,平水壶从天池引水,注入受水壶,用来带动枢轮。水从受水壶流入退水壶。然后从壶底的北边小孔把水引到升水下壶,再用升水下轮把水送到升水上壶,上壶里的升水上轮和河车一起转动上下轮,把水送到天河,天河的水再流回天池,这样周而复始,昼夜循环。这就是公廉制作的浑仪和浑象,集三者功能于一体,总称为浑天仪。
金朝攻下汴京后,把从汴京抢来的东西都运到燕京去。那些天象仪器,比如赤道式日晷、浑天仪、钟鼓报时的装置、天池、水壶等等,大部分都损坏了,扔掉了。只有那个铜制的浑天仪,被放在太史局的观测台上。可是,汴京到燕京有一千多里路,地势高低起伏很大,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的时候,因为位置变化,观测到的位置总有点偏差,得往下调四度才能看到。明昌六年(1195年)八月,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打起了雷,闪电击中了浑天仪,把浑天仪下面的龙形底座和水盘都劈坏了,观测台也裂开了,浑天仪从台上掉了下来。后来赶紧让人修缮观测台,又把浑天仪放了上去。后来金朝南迁的时候,因为舍不得毁掉浑天仪,可是要完整地运走它又太费劲了,所以就只好把它扔在那儿了。
兴定年间(1217-1223),司天台的官员们跟朝廷反映,说观测台上没有浑天仪,观测人员也不够,建议朝廷重新铸造浑天仪,多招收一些天文观测人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天文观测。宣宗皇帝就问礼部尚书杨云翼这事儿怎么办。杨云翼说:“国家一直对铜器管制很严格,就算把公家的和私家的铜都收拢起来,恐怕也不够用。现在国家正忙着调度物资,财政紧张,实在没钱做这事儿。”过几天,皇帝又提起了这事儿,最后只增加了几个观测人员,铸造浑天仪的事儿就搁置了。
一开始,张行简担任礼部尚书兼提点司天监的时候,曾经制作了莲花漏和星丸漏两种计时器献给皇帝。章宗皇帝把莲花漏放在宫里使用,星丸漏则在皇帝出巡的时候用。金朝南迁时,这两个漏也都带到了汴京,后来汴京失守,这两个漏也就毁掉了,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