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帝王功成之后会创作音乐,治理天下之后会制定礼仪。”这可不是对古代二帝三王夸大其词啊!得到了天下,就要统一标准、端正民俗、协调人神关系、上下和谐,除了礼乐还有什么办法呢?金朝刚灭了宋朝,就开始有金石之乐了,但是还不够完美。到了大定、明昌年间,不断修缮完善,终于完善齐全了。那些归属于太常寺的音乐,就是郊庙祭祀、宴会、朝会以及宫廷里演奏的两种舞蹈音乐。归属于教坊的音乐,就是铙歌鼓吹,还有皇帝出行时卤簿仪仗的引导音乐。此外还有散乐、渤海乐,还有金朝本国的传统音乐,世宗皇帝曾经把这些音乐的曲调改编成雅乐,史书上只记载了一种,那些比较粗俗的就没记载了。

凡是大祭祀、中等祭祀、皇帝接受册宝、在御楼大赦、接受外国使臣祝贺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些音乐。一开始,太宗皇帝攻占汴京后,得到了宋朝的仪仗、钟磬、乐器等,都带回了金朝。皇统元年,熙宗皇帝加尊号,就开始使用宋朝的音乐了。但是,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员发现,钟磬上刻有“晟”字,跟太宗皇帝的名字有冲突,于是就都用黄纸封了起来。大定十四年,太常寺开始讨论说:“历代的音乐都各有各的名字,现在郊庙社稷用的宋朝乐器,器物上刻的字跟庙讳冲突,应该把这些字都刮掉,重新起个名字。”于是,就让礼部、学士院、太常寺一起想名字,最后因为大乐与天地和谐的含义,就取名为“太和”。 这套音乐包括文舞和武舞两种舞蹈。皇统年间,规定文舞叫《仁丰道洽之舞》,武舞叫《功成治定之舞》。《贞元仪》又把文舞改名为《保大定功之舞》,武舞改名为《万国来同之舞》。大定十一年,又创作了《四海会同之舞》,这样,金朝一代的礼乐制度才算完善了。

明昌五年,皇帝下令,参照唐宋的旧例,设立专门机构,研究讨论礼乐制度。负责这事儿的官员们说:“雅乐啊,从周朝、汉朝开始就只保留了大体的框架,到了魏晋以后,律度就不断被修改,一直没个定论。直到后周保定年间,地下挖出来个古玉斗,人们就用它来制作标准的尺律。后来牛弘觉得这不行,就继续用苏绰的铁尺,隋朝也沿用了这个。唐朝建立后,沿用了隋朝的乐器和乐律,黄巢起义后,乐器都散失了,太常博士殷盈孙就按照周朝的办法铸造了谷钟、编钟,处士萧承训等人又校正了石磬,合在一起演奏。到了周显德年间,用黍子来确定律度,有人说这比唐朝的乐律高了五个律。宋朝初期也用王朴制作的乐器,当时和岘认为周显德年间的律音听起来有点悲伤,于是就参照西京的铜望臬、石尺重新制作了十二管,使声音比王朴的低了一个律。景祐初年,李照用黍子累积起来做尺来定律,结果声音还是太高,于是又改用太府的布帛尺,结果比太常寺的乐律低了三个律。皇祐年间,阮逸、胡瑗又修改了一下,只低了一个律,有人说声音闷闷的,不和谐,所以还是继续用王朴的乐器。元丰年间,杨杰参考李照的钟磬,增加了四个清音,比王朴的乐律低了两个律,算是新的乐律。元祐年间,范镇又制作了新的律度,比李照的乐律低了一个律,但没被采用。到了崇宁年间,魏汉津觉得范镇的乐律还是太高,没办法再降低了,就用皇帝的指节作为尺子,他制作的钟磬就是现在用的这些。不过,王朴制作的乐器声音太高,所以多次下令修改。李照用太府的尺子制定律度,大家习惯了旧的,觉得新的太重了。后来范镇等人讨论乐律,又采用了李照用的太府尺,也就是周、隋朝用的铁尺,牛弘等人认为这接近古代的标准,比较合适。现在我们看到的乐器,用唐朝初年开元通宝来校对尺寸,也差不多,所以汉津用的指节尺大概和周、隋、唐用的尺子差不多。汉津用了李照、范镇的理论,但又不想和他们一样,所以用皇帝的指节做尺子,让大家不敢随便议论。虽然这尺子是有点奇特的做法,但制作出来的乐器和古代的差不多,声音的清浊高低都比较适中,不是凭个人喜好随意乱来的。所以说,现在的钟磬虽然是崇宁年间制作的,其实也是周、隋、唐的乐制。

现在使用的乐律,声音和谐,没有太高太低的问题,可以用很久了。只是辰钟、辰磬以前就缺了一些,应该再铸造辰钟十五个,辰磬二十一个,加上原来的,一共是二十四件。”皇帝说:“我曾经看过宋朝人关于乐律的论述,他们认为律度应该以人声为主,不应该拘泥于乐器本身,关键在于声音和谐。”于是,命令礼部去南京,找宋朝以前的工匠,重新铸造十二个辰钟。又因为旧的钟姑洗、夷则都高了五个律,无射高了两个律,就另外铸造一些来补充,这才协调。又制作了十二个辰磬,其中一半质量差一些,就挑选合适的来用。

最初,正隆年间,海陵王在汴京修建太庙,贞祐年间南迁后,宣宗皇帝又重新修建,把历代皇帝的神主都放在里面。这个地方,原来是宋朝景灵宫的旧址。挖掘的时候,地下发现了十三件编钟,八件编磬,上面都刻着“大晟”两个字。

那时朝廷里乱糟糟的,各种礼仪器具都丢了,根本就凑不齐。

大定十一年,太常寺的人讨论说:查阅《唐会要》旧制度,南北郊的祭祀乐器用二十架,周、汉、魏、晋、宋、齐六朝,以及唐朝的《开元礼》、宋朝的《开宝礼》,数量都一样。《宋会要》用三十六架,《五礼新仪》用四十八架,数量太多了,感觉太奢侈了。现在我们打算根据《太常因革礼》,天子祭祀用的乐器是三十六架,宗庙和宫殿都一样,郊外的祭祀用二十架,所以应该用二十架乐器,登歌(一种乐舞)用编钟、编磬各一架。

再说,《周礼·大司乐》里说:“各种祭祀音乐,圜钟(一种乐器)为宫调,黄钟为角调,太蔟为徵调,姑洗为羽调。用雷鼓、雷鼗、孤竹管乐、云和琴瑟、云门舞蹈,冬天在圜丘(祭天场所)演奏,如果演奏六变,那么天神都会降临,可以完成祭祀了。”六变,就是六个乐章。唐朝和宋朝都沿用了这个说法。圜钟,也就是夹钟,用它作为宫调,上面对应着心房,象征着天帝明堂。宫调演奏三次,角、徵、羽各演奏一次,合起来是奇数,是为了让神灵听到。所有的音乐都从阳开始,到阴结束,圜钟从卯时到申时,一共六个时辰,所以演奏六变音乐就结束了,这样天神就会降临,祭祀就可以完成了。音乐名称,唐朝用“和”,宋朝用“安”,我们朝代决定用“宁”来命名乐曲。现在只有太庙祭祀的乐曲,郊祀的乐曲还没准备好。皇统九年祭天的时候用了《乾宁之曲》,现在圜丘祭天也可以用它。现在太庙祭祀,皇帝升降出行演奏《昌宁之曲》,迎奉祭品演奏《丰宁之曲》,斟酒、舞蹈演奏《肃宁之曲》,饮福酒演奏《福宁之曲》,宋朝的《开宝礼》也可以用。其他的郊祀乐曲名称,皇帝进入祭祀场所、放置玉币、迎奉祭品、斟酒、舞蹈的乐曲,都应该用“宁”字来命名。

于是就命令学士院去撰写乐曲。皇帝进入祭祀场所演奏《昌宁之曲》,降神、送神演奏《乾宁之曲》,祭昊天上帝演奏《洪宁之曲》,祭皇地祇演奏《坤宁之曲》,祭配神演奏《永宁之曲》,饮福酒演奏《福宁之曲》,皇帝升降、望燎(祭祀仪式)、出入等次序,都和进入祭祀场所一样,其他的都记载在仪注和乐章里。又命令太常寺讨论文舞和武舞的先后顺序,太常寺的人说:按照唐朝和宋朝郊庙祭祀的礼仪,都是先文舞后武舞,我们朝代自己进行禘祭和祫祭也是这样。只有唐朝的韦万石建议说,按照儒家相传的说法,以揖让取得天下就先奏文舞,以征伐取得天下就先奏武舞。当时虽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但后来又改了回来。最终还是以《开元礼》先文舞后武为准。方丘祭祀和圜丘祭祀的仪式一样,社稷祭祀则用登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帝进宗庙,一进门,乐队就开始演奏无射宫的音乐,然后皇帝上殿。登歌的时候,演奏的是夹钟宫的音乐,所有乐曲都是《昌宁之曲》。迎接神灵和送走神灵的时候,演奏的是《来宁之曲》,一共九次祭祀仪式。

天德二年,早上祭祀完毕,皇帝回到小殿,才开始演奏迎接神灵的乐曲。大定十一年,朝会祭祀,演奏的音乐按照《开元礼》和《开宝礼》的规制来进行。到了祭祀的牌位前,乐队演奏黄钟宫三遍、大吕角二遍、太蔟徵二遍、应钟羽二遍,曲词都一样。进献祭品的时候,演奏的是《丰宁之曲》。敬酒的时候,乐队演奏无射宫的《大元之曲》。

各个祖先的祭祀乐曲,德帝用的是《大熙》,安帝用的是《大安》,献祖用的是《大昭》,昭祖用的是《大成》,景祖用的是《大昌》,世祖用的是《大武》,肃宗用的是《大明》,穆宗用的是《大章》,康宗用的是《大康》,太祖用的是《大定》,太宗用的是《大惠》,熙宗用的是《大同》,睿宗用的是《大和》,昭德皇后庙用的是《仪坤》,世宗用的是《大钧》,显宗用的是《大宁》,章宗用的是《大隆》,宣宗用的是《大庆》。

皇帝回到祭祀的牌位前,以及最后一次献祭的时候,都演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饮福酒的时候,登歌,演奏夹钟宫的《福宁之曲》。撤掉祭品的时候,演奏《丰宁之曲》,这些乐曲演奏时都用无射宫的调式。大定十二年规定的制度是,在祫禘大祭时,负责祭祀的官员,初次献祭,盥洗的时候,演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上台阶的时候,登歌,演奏夹钟宫的《嘉宁之曲》。其他的祭祀仪式,都和亲享的仪式一样。至于昭德皇后和宣孝太子的另外的庙宇,所用的乐曲,都记载在仪注和乐章里。

以前啊,太庙和皇考庙的乐工,每处都是三十九个人。大定二十九年,显宗皇帝被加祭到太庙里,有关部门就觉得:宋朝的太庙和其他庙宇,堂上的乐工都有四十八个,咱们现在少十八个呢,不如把皇考庙的乐工都调到两座庙里去,凑够以前宋朝九十六个人的数儿。尚书省讨论了一下,说:古代乐工人数没个准数。于是就上奏说,太庙和其他庙宇,乐工总数定为一百人。

明昌六年,又设立了一个宫县,乐工一百五十六人。承安三年,皇帝下令说:祭祀庙宇用教坊的乐队演奏古代的音乐,这不对规矩!以后要从老百姓里挑些长得好看、有才能的,给他们发工资,好好训练,以备不时之需。泰和元年,规定宫县乐工每个月发两贯钱和一石粮食,如果乐工有空缺,就考察一下,合格了再补充进来。四年后,尚书省上奏说:宫县乐工一共二百五十六人,以前只设一百人,不够用的时候就临时从教坊借调人来训练。从明昌年间开始,渤海教坊也兼管训练,又新招了九十二个人。再说宫县的乐队,只有在举行大典的时候才用得上,如果人手不够,就提前让汉人教坊和开封府的乐人练习一下,也能应付。于是皇帝下令,把新招的那些人给撤了。

金宣宗南迁,把列祖列宗的牌位都迁到汴京的太庙。礼官说:祭祀完之后,皇帝回宫,走到承天门的时候,百官迎接,宫县乐队要演奏《采茨》这支曲子。但是因为乐器还没准备好,所以最后还是用了教坊的乐队。金哀宗迁到蔡州,天兴二年七月丁巳日,太祖、太宗和后妃的画像从汴京运来,供奉在乾元寺。左宣徽使温敦七十五奏请用乐队演奏。皇帝说:演奏乐队得由太常寺负责啊,怎么办?温敦七十五说:集市上有民间乐队,可以临时借用一下。权左右司员外郎王鹗就奏请说:民间那种乐队,怎么能用在帝王面前呢?于是这事儿就作罢了。

咱先说乐器和乐舞人员的数量。在太庙祭祀时唱歌跳舞,乐器用量是这样的:钟、磬各一套,唱歌的四个人,籥(yuè,一种乐器)两个,埙(xūn,一种乐器)两个,篪(chí,一种乐器)两个,笛子两个,巢笙(一种笙)两个,和笙(一种笙)两个,箫两个,七星匏(一种葫芦乐器)一个,九耀匏一个,闰余匏一个,搏拊(一种打击乐器)两个,柷(zhù,一种打击乐器)一个,敔(yǔ,一种打击乐器)一个,指挥用的麾(huī)一个,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两个,瑟四个。其他的庙里祭祀,乐器用量都一样。如果是皇帝亲自祭祀,就用金钟玉磬;如果是官员代祭,就用编钟编磬。

宫县的乐队规模就大了,总共有三十六套乐器:编钟十二套,编磬十二套,大钟、谷钟、特磬各四套。建鼓、应鼓、鞞鼓各四面,路鼓、路鼗(一种乐器)各两面,晋鼓一面,巢笙、竽笙各十个,箫十个,籥十个,篪十个,笛子十个,埙八个,一弦琴三个,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六个,瑟十二个,柷一个,敔一个,麾一个。文舞的人手里拿着籥和翟(一种长羽毛饰物),各六十四个;武舞的人手里拿着朱干(一种兵器)和玉戚(一种兵器),也各六十四个;领舞的人手里拿着旌旗、大旗、牙杖各两个,单鼗、单铎、双铎、金铙、金錞、金钲、相鼓、雅鼓各两个。

官员代祭的时候,宫县的乐队规模缩小一些,总共二十套乐器:编钟四套,编磬四套,辰钟(一种钟)十二个。建鼓四面,路鼓四面,路鼗两面,晋鼓一面,巢笙、竽笙、箫、埙、篪、笛各八个,一弦琴三个,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六个,瑟八个,柷、敔各一个,麾一个。唱歌跳舞和领舞用的乐器,跟皇帝亲自祭祀时一样。

皇帝要接受册宝了。早些时候,大乐令(主管音乐的官员)和协律郎(协助大乐令的官员)就在宫殿里安排好了乐队的位置,还设置了两个举旗的位置,一个在殿西的台阶上,一个在乐队西北边。殿上也准备好了登歌的乐器架子。等到吉时一到,侍中(皇帝身边的近臣)就奏报:“可以开始了!”宫廷乐队奏起音乐,皇帝这才出来,入座,音乐停。然后,承载册宝的人进来了,音乐又响起来,册宝被放在指定的坐垫上,音乐停。接下来,引领册宝的人走到指定位置站定,音乐停。册宝开始移动,音乐响起,直到送到皇帝面前放下,音乐停。皇帝接过册宝后,音乐再响,侍中奏报:“祝贺!”音乐停。皇太子上殿,登歌的音乐响起,皇太子就位后,音乐停。侍中奏报:“仪式完毕!”宫廷乐队奏乐,皇帝返回幕次(休息的地方),音乐停。

御楼宣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隆重。早些时候,大乐署(主管音乐的机构)就在御楼下安排好了宫廷乐队,并在乐队左边放了一面大鼓。等到吉时,也就是金鸡报晓的时候,大乐署就击鼓,鼓声停了之后,侍中奏报:“可以开始了!”大乐令敲响黄钟,其他五个钟也跟着一起响,然后奏响《昌宁之乐》,皇帝这才出来。宣读赦令完毕,百官就开始跳舞,仪式结束之后,大乐令敲响蕤宾之钟,其他五个钟也跟着一起响,然后再次奏响《昌宁之乐》,皇帝才下座,音乐停。总之,皇帝出入、升降座位、官员分列合列等等,都会有音乐伴奏,皇帝坐定或站定后音乐才会停止。册封皇后、皇太子、太孙,以及接受外国使臣的祝贺,宴请外国使臣,这些场合都用宫廷乐队演奏。

元旦、皇帝生日祝贺,以及宴请外国使臣的时候,就由教坊(专门负责音乐歌舞的机构)来演奏了。至于当时的乐器名称和曲目,现在已经失传了。皇统二年,宰相上奏说:“自古以来都没有伶人上朝参拜的先例,教坊的人员只需要听候传唤,不用像其他百官一样参加早朝。”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章宗明昌二年十一月甲寅日,又下令禁止伶人演出以历代帝王为题材的戏曲,以及在戏曲中喊“万岁”,因为这属于不敬之举,要依法惩处。到了泰和年间,有关部门又奏报说,太常寺(主管祭祀和音乐的机构)的乐工人数太少,于是就让渤海、汉人的教坊和兴府的乐工一起学习,以备不时之需。

哎,那场面可热闹了!皇帝出行,乐队那叫一个壮观!天子出行时的鼓乐队,横吹乐队都有前后两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成两节。一开始,金朝用的都是辽国的旧乐器,后来就混着用宋朝的乐器了。海陵王迁都燕京,还有大定十一年皇帝出行的仪仗队,都把鼓乐队分成了四个部分,其他的出行就只用两个部分。

咱们先说说前部第一节的乐器配置:指挥乐队的有两个人;大大小小的鼓有好多,具体来说是:铜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面,铙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位;还有拱辰管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大横吹一百二十支。

前部第二节的乐器配置是这样的:节鼓两面,笛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筚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筚篥二十四支;此外还有铜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小鼓一百二十面,中鸣一百二十面,羽葆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位;拱辰管十四支,箫二十四支。

后部第一节呢,指挥乐队的也有两个人;乐器配置是:铜鼓三面,金钲三面,羽葆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位;拱辰管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节鼓两面,铙鼓十二面,歌者十六位,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小横吹一百二十支。

最后是后部第二节:笛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筚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筚篥二十四支。 这规模,想想都觉得震撼!

大定九年十一月庚申,那天是太子殿下生日,皇上在东宫设宴,让乐师演奏新曲,然后跟大臣们说:“我创作了这首曲子,叫《君臣乐》,现在天下太平,咱们一起欣赏,不是很开心吗?” 这首歌词嘛,没流传下来。

过了几年,大定十三年四月乙亥,皇上在睿思殿,让乐师唱女真族的歌,转头对太子说:“我一直在想着先朝的事儿,从来没忘记过,所以经常听这首歌,也是想让你们知道女真族淳朴的民风。要是连文字、语言都不懂,那就是忘本了!”

又过了好些年,大定二十五年四月,皇上到上京,在皇武殿宴请宗室成员,大家一起喝酒唱歌,皇上说:“今天我真想喝个痛快,这样的快乐不容易啊!想当年汉高祖回老家,跟乡亲们痛饮,还击筑唱歌,让孩子们跟着唱。他当初可是从平民百姓起家的,尚且如此,何况咱们祖宗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现在天下统一了,我巡幸到这里,为什么不能痛快地喝一杯呢!” 当时宗室的妇女们都跳起舞来,敬酒完毕,群臣和老人们也跟着跳舞。皇上说:“我来故乡好几个月了,回程的日子快到了,居然还没人唱咱们的歌呢,你们都到前面来,我给你们唱。” 然后皇上让坐在殿下附近的宗室子弟都上殿,听着皇上唱歌。歌里唱的是祖宗创业的艰难,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祖业的意思。皇上自己唱着唱着,说到祖宗音容宛如在眼前的时候,悲从中来,哽咽得唱不下去了,歌毕,流下了好几行眼泪。右丞相元忠和群臣宗室都举杯祝寿,齐声高呼万岁。接着,老人们又唱起了这首歌,就像私人聚会一样,气氛非常融洽快乐。皇上又接着唱了几首歌,一直坐到深夜才尽兴而归。歌里唱的是:

(此处保留原文诗词)

唉,我的祖先,武元皇帝啊,多么圣明!他受命于天,功业震动天地。他拯救楚国于水火,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开创了我们的王朝,福泽万代。可那些后来的皇帝,哎,荒淫昏庸,犯下诸多罪过,违背天道,残害百姓。从王朝建立之初,到后来继承皇位的皇帝们,祖辈积累的基业,竟然一步步衰败下去。百姓们都盼望着有明君出现,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宗庙祭祀是国家大事,民心向背难以抗拒。我努力承担起这份重任,继承祖业。二十四年来,我兢兢业业地处理着国家大事,亿万百姓都盼望着安定和太平。现在国家太平无事,我才有空闲来到上都,修建皇宫。这次来游览上都,我心中感慨万千。这里的风物人情,已经大不如前了,和当初相比,变化太大了。虽然和当初不一样了,但我依然很开心;虽然和从前不一样了,但我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我瞻仰着、思念着祖宗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仿佛能看到他们往日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嬉戏玩耍,看到他们天真烂漫的样子,仿佛回到了我年轻时来此游玩的情景,依稀记得当时的欢乐。和故友们一起游玩,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仿佛就在昨天。啊,分别这么久,我怎么会不快乐呢?

郊祀乐歌

皇帝进入中濆,宫廷乐队奏响黄钟宫的《昌宁之曲》(步调一致)。

皇帝穿着庄严的衮服,来到中濆。他瞻望着圆形的祭坛,祭祀天地。祭祀正式开始,馨香之气表达着虔诚的德行。然后,祭祀百神,接受他们的职务。

降神,宫廷乐队奏响《乾宁之曲》和《仁丰道洽之舞》。乐器分别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圜钟奏响三次,黄钟、太蔟、姑洗各奏响一次,歌词如下:

我大金王朝的兴盛,是上天赐予的恩泽。感谢神灵的庇佑,我们特来郊外祭祀。我们以玉器为礼器,以牲畜为祭品。祈求神灵保佑我们,使我们国家安定繁荣。

皇帝盥洗完毕,宫廷乐队奏响黄钟宫的《昌宁之曲》:

我们效法天帝,侍奉上天,遵循祖宗的礼仪。我命令有关部门,准备好祭祀用的酒水和洗涤用品。取水注水,然后登上祭坛。虔诚地进行祭祀活动,神灵一定会保佑我们。

皇帝登上祭坛,奏响大吕宫的《昌宁之曲》:

咱们国家在南方,地势高峻。皇上啊,您亲自来祭祀,真是太盛大了!您这至诚之心感动了上天,祭祀一定能成功,保佑国家万年昌盛,就像上天之子一样。

接下来,皇上向昊天上帝献上玉器,并演奏大吕宫的《洪宁之曲》。这曲子唱的是:皇上威严又慈祥,佩带玉器,登上祭坛,美好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比单纯的祭品更重要,上天也降下恩泽,百神各司其职。

然后是祭祀皇地祇,演奏的是《坤宁之曲》:虔诚地祭祀皇地祇,亲自献上祭品,祭品是什么呢?是用黄玉做的祭器。其他的神灵也都按位次排列,皇上能享受祭祀的盛况,一切都很顺利。

接下来是祭祀太祖皇帝,演奏的是《永宁之曲》:开始隆重地祭祀,祭祀皇天后土,太祖武元皇帝,我们为他立了神主。他的功劳彪炳史册,我们用大吕乐歌颂他,保佑我们国家安定繁荣。

司徒把祭品摆好,演奏黄钟宫的《丰宁之曲》:皇上亲自祭祀,庄严肃穆,群臣都恭敬地侍奉着。祭品摆放整齐,精美绝伦,香气飘起,上天一定很高兴。

再次向昊天上帝献酒,演奏大吕宫的《嘉宁之曲》:隆重地祭祀,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太尊也在现场,酒香四溢,我们敬献美酒,希望上天能高兴地喝醉,保佑我们国泰民安,以回报上天的恩泽。

接着祭祀皇地祇,演奏的是《泰宁之曲》:皇上穿着华丽的衣服,来到祭坛,在神宫里埋下祭品和牲畜的血,然后举起酒杯,献上祭品,祈求国家安定,巩固皇权。

再祭祀太祖皇帝,演奏的是《燕宁之曲》:伟大的太祖高皇后,开创了伟大的基业,她的功劳与天齐高,我们把她与天一起祭祀,献上祭品,仪式庄严肃穆,祈求国家平安,保佑我们子孙后代。

文舞表演结束,武舞开始,演奏黄钟宫的《咸宁之曲》:在郊外祭祀,伴随着《云门》乐舞,手持朱干,挥舞翟羽,歌颂先祖的睿智和武功,祈求上天保佑天子,国运昌隆。

最后献祭,演奏黄钟宫的《咸宁之曲》和《功成治定之舞》。

扫地,就在南郊,天神都在等着呢,皇上啊,您祭祀真是虔诚啊!和神明沟通,用的是上好的酒和陶器。祭祀要诚心,关键是心意纯正,可不是看吃的东西多贵重。

皇帝喝了祭祀用的酒,然后在太庙大吕宫,唱起了《福宁之曲》:这都是承蒙上天保佑,最重要的是真诚啊!上天保佑我们,只要心诚,一心一意就够了。 皇上您如此尊贵,又献上这么好的祭品,上天一定会保佑您,让您子孙万代,福泽绵长!

撤下祭品,又在太庙大吕宫唱起了《丰宁之曲》:祭祀的礼仪摆放得这么庄重,祭品也这么丰盛,大家神情肃穆,百官都看着呢。上天保佑,我们虔诚的祭祀,一定会得到上天的保佑,福泽无穷无尽!

送神的时候,在圜钟宫唱起了《乾宁之曲》:伟大的上帝啊,您来见证这次祭祀吧!您一定会接受我们的祭祀,保佑我们的祖先。祭坛建得这么好,神灵一定很满意。我们唱着歌送神,人和神都高兴!

接下来是方丘乐歌,迎神的时候,演奏的是《镇宁之曲》。林钟宫、太蔟宫、姑洗宫、南吕宫都演奏了一遍,歌词都一样:大地啊,万物都靠你生存,你公平地对待万物,谦逊而又能变化。祭祀的礼仪做得这么好,祭祀也这么虔诚,上天一定会保佑我们,保佑我们的国家!

初献,先盥洗,在太蔟宫演奏《肃宁之曲》:五经都有记载,祭祀礼仪要放在首位。现在我们虔诚地洗手,按照时辰进行盥洗。祭品都选得很好,仪式庄严隆重,上天一定会保佑我们,接受我们的祭祀。

初献,皇上上祭坛,在应钟宫演奏《肃宁之曲》:上天恩泽无边,大地是万物之母,它深沉而刚强,孕育万物,生生不息。方丘的祭祀仪式,最重要的是敬重,不需要繁文缛节。神灵一定会来,接受我们丰盛的祭品。

初献,献上玉币,在太蔟宫演奏《亿宁之曲》:祭祀礼仪隆重,各种祭品都准备好了,我们祭祀的是大地之神。上天一定会保佑我们,降临人间。我们献上玉帛,心里充满了真诚。神灵一定会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国家兴旺发达。

司徒捧着祭品,在太蔟宫演奏《丰宁之曲》:祭坛设在方泽,按照四阶的礼仪进行祭祀。我们祭祀的是大地之神,按照规制进行祭祀。祭祀的场所干净整洁,祭品丰盛,神灵一定会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国家繁荣昌盛。

好家伙,这祭祀仪式可真隆重!首先,正位上的人开始敬酒,奏响了太蔟宫的《溥宁之曲》:“荡荡坤德,物无不载。柔顺利贞,含洪光大。笾豆既陈,金石斯在。四海永宁,福禄攸介。”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天地之母啊,您的恩德浩瀚无边,滋养万物,温柔顺畅,光明伟大!祭品都摆好了,乐器也准备好了,希望四海永宁,国泰民安,福禄绵长!

接下来,轮到给太宗皇帝敬酒了,也是在太蔟宫,演奏的是《保宁之曲》,不过这儿没写词,不知道具体唱的是啥。

然后,祭祀仪式进行到一个重要的阶段——亚终献,大家一起上祭坛,这时候奏的是太蔟宫的《咸宁之曲》:“卓彼嘉坛,奠玉方泽。百辟祇肃,八音纯绎。祀事孔明,柔祇感格。” 简单来说就是:看这庄严的祭坛,祭品摆放得井井有条,百官都恭敬地站着,乐声和谐动听,祭祀仪式庄重而顺利,神灵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意。

撤下祭品,换到应钟宫,演奏的是《丰宁之曲》:“修理方丘,吉蠲是宜。笾豆静嘉,登于有司。芬芬馨香,来享来仪。郊仪将终,声歌彻之。” 这段的意思是:祭祀场地布置得很好,祭品也妥当,祭品摆放整齐,由官员呈上,香气扑鼻,神灵应该很高兴吧!郊祭仪式快要结束了,大家一起高歌庆祝。

最后送神,换到林钟宫,演奏的是《镇宁之曲》:“因地方丘,济济多仪。乐成八变,灵祇格思。荐余彻豆,神贶昭垂。亿万斯年,永祐丕基。” 意思是:我们在这个祭坛上,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乐曲演奏完毕,神灵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诚意。剩下的祭品也撤掉了,希望神灵保佑我们,国运昌隆,万世太平!

最后,大家又去了望燎位,演奏的是太蔟宫的《肃宁之曲》,歌词跟上祭坛的时候一样。 这整个祭祀过程,真是仪式感满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