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金朝的官制啊,从景祖开始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专门负责打仗,那架势,跟一个独立王国似的。他们的高级官员都叫“勃极烈”,所以金太祖是继承了“都勃极烈”这个位置,金太宗则是“谙版勃极烈”留守后方。“谙版”啊,那是尊贵的称号。

再往下,还有“国论忽鲁勃极烈”,这“国论”代表着尊贵,“忽鲁”嘛,就像咱们说的总帅。还有“国论勃极烈”,有的左右各设一个,相当于咱们的宰相。再往上,比这些勃极烈还高的,就有“国论”、“乙室”、“忽鲁”、“移赉”、“阿买”、“阿舍”、“昊”、“迭”这些头衔,这是给皇室功臣们升官加爵用的。部门领导叫“孛堇”,管好几个部门的叫“忽鲁”。这些官职啊,到了熙宗的时候,官制改革,全给废除了。

后来啊,就只剩下管边疆百姓的官员,叫“秃里”。“乌鲁骨”下面有“扫稳脱朵”,“详稳”下面有“麽忽”、“习尼昆”。这些官职一直保留下来,沿用了辽朝的官名。

金国的官制啊,一开始是从平州人不太愿意当猛安谋克的官儿开始,才逐渐设立了长吏以下的官职。天辅七年,在广宁设立了枢密院,沿袭了辽南院的旧制。到了天会四年,才建立了尚书省,这才有了三省的制度。等到熙宗皇帝颁布新的官制和换官的规章,任命内外官员的时候,才正式确定了勋爵、封地和官衔的对应关系,这才算完善了官制。不过,大体上还是沿袭了辽朝和宋朝的旧制。海陵王正隆元年,废除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只保留了尚书省。从尚书省往下,各个官署的名称就五花八门了,什么院啊、台啊、府啊、司啊、寺啊、监啊、局啊、署啊、所啊,各有各的管辖范围和职责。每个官职都有明确的定位,每个部门都有固定的编制,纪律严明,政务运转良好,所以整个金朝时期,官制基本没怎么变。

大定二十八年的时候,在职官员一共有一万九千七百多人,每个季度参加选拔考试的大概一千多人,每年因为各种原因离职的官员大概三千人。明昌四年的时候,统计了一年的数据:因为死亡或其他事故离职的官员有六百七十人,新上任的官员有五百一十人,在职官员共有一万一千四百九十九人,其中女真人四千七百五人,汉人六千七百九十四人。到了泰和七年,在职官员已经增加到四万七千多人,每个季度需要任命的官员有一千七百人,到各部门报到的官员有九千二百九十多人,是世宗时期官员数量的三倍还多。像宣宗时期的招贤所、经略司,还有义宗时期的益政院,这些虽然是应对危机的临时机构,但也都会被记录在案,以记述当时的政事。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都是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都是正一品。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尚书省】

尚书令一人,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一人,从一品。平章政事二人,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左丞、右丞各一人,正二品。参知政事二人,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左司有个郎中,那是正五品官儿。说起来,这左司、右司侍郎的官职,一开始可不是这个名字,是天眷三年才改的。以前上朝的时候,那些当大官儿的自己拿着奏章念,到了天德二年,才改成让左司右司的官员来递交奏章,这才成了规矩。 还有个员外郎,正六品。他主要负责处理本司的奏章,检查吏部、户部、礼部上来的公文,还要兼着修起居注的差事,不过自己部门的事儿得回避着点儿,不能写。每个月初一上朝,他得先把这个月该退休的官员名单整理出来,做成册子,叫“阙本”,还有个行止簿、贴黄簿,以及官制,一起呈给皇上看。皇上看完后,这些册子就由他收起来保管。皇上要提拔官员的时候,如果尚书省不敢自己决定,就由他推荐两三个合适的人选,让皇上定夺。 再就是两个都事,正七品。贞元二年的时候,左司右司的官员,都是从宫里出来的,或者是从进士、令史里挑拔的。三年后,改成由监察御史推荐人选,不用再经过层层审批了。他们的工作是处理本司的公文,检查有没有遗漏错误,管理省里的文书,还要负责夜间值班,管理档案之类的杂务。右司的工作和左司差不多。右司也有个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两个都事,正七品,负责的事儿也和左司一样。

尚书省里还有个祗候郎君管勾官,从七品。这个官儿主要负责管理那些郎君的出入和差遣。以前,承安二年以前,这差事是走马郎君负责的。泰和年间,改成由左右女直都事兼任。到了正大年间,又改成由皇上身边的亲信来做了。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成立了架阁库,还是由都事来管。架阁库的管勾,以前是两个人,后来省里只留一个,是正八品。同管勾也一样,以前两个人,后来省里只留一个,是正八品。主要负责检查左右司大程官上交的文书,还管着小都监领用纸笔的事儿,其他的管勾也一样负责这些。当时,女真省的办事人员一共三十五人,左边二十人,右边十五人;大定二十四年增加到三十人,其中十人是进士,十人是宰相或皇室子弟,还有十人是密院、台部、统军司的办事人员。汉人办事人员三十五人,左边二十一人,右边十四人。翻译人员十四人,左右各七个,女真翻译人员也一样。通事八人,左右各四人。高丽、西夏、回纥的翻译人员四人,左右各二人。各部门的通事六人。还有二十个曳剌(一种官职)和五十个走马郎君(一种官职)。另外,还有个提点岁赐所,左右司的郎中和员外郎兼管,主要负责岁赐钱财的出入管理。

堂食公使酒库,有个正使,从八品,负责领受和发放岁赐的钱,管着整个库房的事务;还有个副使,正九品,负责协助正使工作。

直省局的局长是正八品,负责都堂的礼仪和官员的参拜谢恩仪式;副局长是正九品,负责协助局长工作。管勾尚书省乐工的,是正九品。

行台的设置,是这样的:熙宗天会十五年,金朝灭了刘豫,在汴京设立了行台尚书省。天眷元年,河南地给了南宋,就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天眷三年,又把行台尚书省迁回了汴京。皇统二年,规定行台官员的品级都比中台低一级。

六部,金朝初期是和左右司一起办公的,到了天眷三年才分开办公。

【吏部】

话说啊,这个部门啊,级别还挺高的。尚书大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侍郎大人,正四品,也相当厉害;郎中呢,三个,都是从五品。对了,天德二年的时候,郎中还增加到四个,后来又减回去了。还有员外郎,那是从六品,天德二年也加到四个,后来也给减了。

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啥呢?就是管着文武官员的任命、封赏、考核、还有发放官府文书这些事。他们根据官员的才能和功劳,来评判谁好谁坏;根据官员的品行、档案记录和各种名册,来决定谁升官谁降职,权力可大了。正七品以上的官员,他们的任命要报给朝廷审批;从七品以下的官员,每个季度都要根据他们的资历来拟定任免名单,八品以上的官员任免要上报朝廷,八品以下的就不用了。侍郎以下的官员,都得听尚书的。郎中呢,主要负责文武官员的选拔、外放调动、差遣任务、人员名册、以及封爵和官府文书这些事。其中,有一个郎中专门负责勋章等级的赏赐、世袭荫庇、官员的升迁、退休、考核和追谥这些事情。员外郎呢,就负责分管部门事务和参与决策,管的事儿跟郎中差不多。

好家伙,这文官九品,一共四十二个等级,听着就复杂!最高的是从一品,往上数,叫开府仪同三司;中间是仪同三司;再往下,特进、崇进,依次递减。

正二品呢,上面是金紫光禄大夫,下面是银青荣禄大夫。从二品,上面是光禄大夫,下面是荣禄大夫。正三品,从上到下分别是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从三品,依次是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正四品,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从四品,大中大夫、中大夫、少中大夫。

正五品,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从五品,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以前还有个奉德大夫,不过天德二年给改了。)正六品,奉政大夫、奉议大夫。从六品,奉直大夫、奉训大夫。正七品,承德郎、承直郎。从七品,承务郎、儒林郎。

正八品,文林郎、承事郎。从八品,征事郎、从仕郎。正九品,登仕郎、将仕郎。从九品,登仕佐郎、将仕佐郎。(这两个等级是大定十四年新加的。) 你看,这官职名称,一个比一个长,听着就头大!

武官的官职,一般来说,从二品以上的,都用文官的品级来对应。从正三品以下,官阶和文官的品级就一样了。正三品上是龙虎卫上将军,正三品中是金吾卫上将军,正三品下是骠骑卫上将军。从三品上是奉国上将军,从三品中是辅国上将军,从三品下是镇国上将军。正四品上是昭武大将军,正四品中是昭毅大将军,正四品下是昭勇大将军。从四品上是安远大将军,从四品中是定远大将军,从四品下是怀远大将军。正五品上是广威将军,正五品中是宣威将军,正五品下是明威将军。从五品上是信武将军,从五品中是显武将军,从五品下是宣武将军。正六品上是武节将军,正六品下是武德将军。从六品上是武义将军,从六品下是武略将军。正七品上是承信校尉,正七品下是昭信校尉。从七品上是忠武校尉,从七品下是忠显校尉。正八品上是忠勇校尉,正八品下是忠翊校尉。从八品上是修武校尉,从八品下是敦武校尉。正九品上是保义校尉,正九品下是进义校尉。从九品上是保义副尉,从九品下是进义副尉,这两个官阶是大定十四年新设立的。

爵位方面,正一品和从一品都是郡王、国公;正二品和从二品是郡公;正三品和从三品是郡侯;正四品和从四品是郡伯(以前是县伯,承安二年改的);正五品是县子,从五品是县男。

勋级方面,正二品是上柱国,从二品是柱国;正三品是上护军,从三品是护军;正四品是上轻车都尉,从四品是轻车都尉;正五品是上骑都尉,从五品是骑都尉;正六品是骁骑尉,从六品是飞骑尉;正七品是云骑尉,从七品是武骑尉。 简单来说,就是官职等级和对应的爵位、勋章等级都一一对应,非常细致。

以前啊,那些领食邑的官员,爵位和实际能领到的户数不一样。比如,封王是万户,但实际只领一千户;郡王是五千户,实际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际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际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际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这些就完全没有实际的户数了。从天眷年间开始,所有领食邑的官员,都跟散官一样,一起算官阶。

天眷年间改制后,天文官的官阶也变了。以前啊,天文官的官阶从七品以下,只有五个等级。现在从四品以下,一共十五个等级了,从四品上是钦象大夫,从四品中是正仪大夫,从四品下是钦授大夫;正五品上是灵宪大夫,正五品中是明时大夫,正五品下是颁朔大夫;从五品上是云纪大夫,从五品中是协纪大夫,从五品下是保章大夫;正六品上是纪和大夫,正六品下是司玄大夫;从六品上是探赜郎,从六品下是授时郎;正七品上是究微郎,正七品下是灵台郎;从七品上是明纬郎,从七品下是候仪郎;正八品上是推策郎,正八品下是司正郎;从八品上是校景郎,从八品下是平秩郎;正九品上是正纪郎,正九品下是挈壶郎;从九品上是司历郎,从九品下是司辰郎。

太医的官阶也改了。以前啊,太医的官阶从六品以下,只有七个等级。现在从四品以下,一共十五个等级了,从四品上是保宜大夫,从四品中是保康大夫,从四品下是保平大夫;正五品上是保颐大夫,正五品中是保安大夫,正五品下是保和大夫;从五品上是保善大夫,从五品中是保嘉大夫,从五品下是保顺大夫;正六品上是保合大夫,正六品下是保冲大夫;从六品上是保愈郎,从六品下是保全郎;正七品上是成正郎,正七品下是成安郎;从七品上是成顺郎,从七品下是成和郎;正八品上是成愈郎,正八品下是成全郎;从八品上是医全郎,从八品下是医正郎;正九品上是医效郎,正九品下是医候郎;从九品上是医痊郎,从九品下是医愈郎。

哎,说起来内侍的官职设置,那可是天德年间新弄出来的。从四品以下,一共分了十五个等级,听着就复杂。从四品上是中散大夫,中间是中尹大夫,最底下是中侍大夫。正五品上是中列大夫,中品是中御大夫,下品是中仪大夫。从五品上是中常大夫,中品是中益大夫,下品是中卫大夫。正六品上是中良大夫(天德年间叫中亮大夫),下品是中涓大夫。从六品上是通禁郎,下品是通侍郎。正七品上是通掖郎,下品是通御郎。从七品上是禁直郎,下品是侍直郎。正八品上是掖直郎,下品是内直郎。从八品上是司赞郎,下品是司谒郎。正九品上是司阍郎,下品是司仆郎。最后,从九品上是司奉郎,下品是司引郎。

再说说教坊,以前呢,都是用武散官的制度,可到了大定二十九年,觉得这套制度不合适了,就重新制定了二十五个等级。到了明昌三年,又改了,从四品以下,也改成了十五个等级。从四品上是云韶大夫,中品是仙韶大夫,下品是成韶大夫。正五品上是章德大夫,中品是长宁大夫,下品是德和大夫。从五品上是景云大夫,中品是云和大夫,下品是协律大夫。正六品上是庆喜大夫,下品是嘉成大夫。从六品上是肃和郎,下品是纯和郎。正七品上是舒和郎,下品是调音郎。从七品上是比音郎,下品是司乐郎。正八品上是典乐郎,下品是协乐郎。从八品上是掌乐郎,下品是和乐郎。最后,正九品上是司音郎,下品是司律郎。从九品上是和声郎,下品是和节郎。 这内侍和教坊的官职,等级可真多,记起来都费劲!

古代官员的政绩、升迁经历、调动时间和离职原因,都会详细记录在“解由”里。吏部根据解由来决定官员的升迁。他们还会把解由里的重点内容摘录出来,在选拔官员的时候阅读,这叫做“铨头”。 所有当过“铨头”的记录,都会写在“行止簿”上。“行止簿”按官员姓氏分类,记录着每个官员以往的升迁、考核和功过。另外,还会有一个簿册,列出各部门官员的姓名,如果有人调动,就会用小黄绫记录调动时间和原因,并以此制定官员选拔的标准。

县令的升迁记录,无论是省里还是部里任命的,都要写成奏疏上报。泰和四年,朝廷制定了新的考核制度,参考唐朝的制度,设立了“四善十七最”的考核标准。“四善”分别是:德行高尚,为人清廉,公正公平,勤勉尽职。“十七最”分别是:礼乐兴盛,社会安定,这是为政教化的最高标准;赋税公平,农业发展,这是为民服务的最高标准;办事果断,处理公正,这是审判的最高标准;管束士兵,盗贼减少,这是严明的最高标准;案卷清晰,评定公正,这是检察的最高标准;以上这些都适用于县令、丞簿、警巡使副、录事、司候、判官。详尽的判决,恰当的公文处理,这是幕僚的最高标准;盗贼减少,百姓安宁,这是巡捕的最高标准;出纳清晰,没有损失,这是仓库管理的最高标准;教学有方,学生学业有成,这是学校官员的最高标准;检查有方,旅途畅通,这是关隘官员的最高标准;堤防坚固,防御完善,这是河防官员的最高标准;出纳敏捷,没有差错,这是监督官员的最高标准;谨慎看管囚犯,判罚公正,这是狱官的最高标准;物价稳定,没有欺诈,这是市场管理官员(市令)的最高标准;武器装备齐全,防御措施得当,这是边防官员(正副部队将、镇防官)的最高标准;审理案件公正,判决公平,这是法官的最高标准;差役公平,盗贼减少,这是军队官员(都军、军辖)的最高标准。

老百姓啊,县令以下的官员,要是评级的时候得了三个“最优”,并且同时还有四个或者三个“善”,那就是最好的,直接升一级!要是得了三个“最优”,但只有两个“善”,那就是中等,要降两级。要是三个“最优”只有一个“善”,那就是最差的,降一级。

至于节度判官、防御判官、军判这些官职以下的,情况又不一样了。如果只得了一个“最优”,但同时有四个或三个“善”,那就是最好的,降一级。如果只得了一个“最优”,有两个“善”,那就是中等,直接升到本级的第一名。如果只得了一个“最优”,只有一个“善”,那就是最差的,升到本级的首位。

还有啊,明昌四年的时候,就定下来一个规矩,叫做“廉能官”的制度,就是说,那些被军民都公认是清廉能干的官员,会根据这个制度来评定他们的升迁。

到了宣宗兴定元年,又开始实行一种新的考核县令的方法,用六个方面来考察他们:第一是田地开垦情况,第二是户口增长情况,第三是赋税征收是否公平,第四是盗贼是否减少,第五是军民关系是否和谐,第六是诉讼案件是否减少。

这六个方面都做得好,那就是最好的,升一级!如果四个方面做得好,那就是中等,降两级。如果只做好了其中一部分,那就是最差的,降一级。要是六个方面都没做好,那就直接撤职降级!要是表现平平,那就维持原样。

话说金国封王,大国一共二十个,名字分别是:恒(以前叫辽,明昌二年的时候,因为汉、辽、唐、宋、梁、秦、殷、楚这些都是以前称霸天下的国号,不适合用来封赏臣子,所以都改了名字)、邵(以前叫梁)、汴(以前叫宋)、镐(以前叫秦)、并(以前叫晋)、益(以前叫汉)、彭(以前叫齐)、赵、越、谯(以前叫殷)、郢(以前叫楚)、鲁、冀、豫、绛(以前叫唐)、兖、鄂(以前叫吴)、夔(以前叫蜀)、宛(以前叫陈)、曹。

接下来是中等规模的诸侯国,一共三十个,名字分别是:泾(以前叫隋)、郑、卫、韩、潞、豳、沈、岐、代、泽、徐、滕、薛、纪、升(以前叫原)、邢、翼、丰、毕、邓、郓、霍、蔡、瀛(按照金国的制度,葛应该排在这里)、沂、荆、荣、英、寿、温。

最后是小国,一共三十个,名字分别是:濮、遂(以前叫济)、道、定、景(后来改名叫邹)、申、崇、宿、息、莒、邺、郜、舒、淄、郕、莱(以前叫宗,因为避讳改了名字)、郧、郯、杞、向、管(以前叫郇,兴定元年改的)、密、胙、任、戴、巩、蒋(《士民须知》里说以前叫葛)、萧、莘、芮。

除了这些王国,还有十个郡作为王爵的封地,分别是:金源、广平、平原、南阳、常山、太原、平阳、东平、安定、延安。

最后,金国还给公主们封了三十个县作为食邑,分别是:乐安、清平、蓬莱、荣安、栖霞、寿光、灵仙、寿阳、钟秀、惠和、永宁、庆云、静乐、福山、隆平、德平、文安、福昌、顺安、乐寿、静安、灵寿、大宁、闻喜、秀容、宜芳、真宁、嘉祥、金乡、华原。

话说啊,那些姓白的人,像完颜、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移剌荅、斡勒、斡准、把、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蒲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剌、石古苦、缀罕、光吉剌,这些家族都封了金源郡。

然后呢,还有斐满、徒单、温敦、兀林荅、阿典、纥石烈、纳阑、孛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摸栾、抹拈、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古孙、耨碗、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偃、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这些姓氏,都被封为了广平郡。

接着,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掴、颜盏、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厖窟(窟亦作古)、拓特、盍散、撒荅牙、阿速、撒刬、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这些姓氏,都被封为陇西郡。

最后,那些姓黑的人,比如唐括(旧书作同古)、蒲察、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独虎、术鲁、磨辇、益辇、帖暖、苏孛辇,这些家族都封了彭城郡。

亲王的妈妈,也就是亲王妃,被封为一品夫人,这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的。亲王其他的妻子,就封为王夫人。到了承安二年,皇帝下令,亲王的正妻只封王夫人,其他的妻子就封为孺人。

郡王的妈妈,封为郡王夫人;国公的妈妈,封为国公夫人;郡公的妈妈,封为郡公夫人;郡侯的妈妈,原来封为郡君,承安二年改封为郡侯夫人。那些官职在四品以上,文官是散官少中大夫,武官是散官怀远大将军及以上级别的官员的妈妈,原来封为县君,承安二年也改封为郡君;五品以上,文官是散官朝列大夫,武官是散官宣武将军及以上级别的官员的妈妈,原来封为乡君,承安二年也改封为县君。

皇统五年,因为那时候官名比较乱,像“牧”啊、“长”啊这些官职,都有各自的总称,现在呢,各种官职名称五花八门,写公文很不方便。所以就重新规定了官职的称呼,把京府尹、留守、知州、县令、详稳、群牧这些官定为“长官”。

然后呢,同知、签院、副使、少尹、通判、丞这些是“佐贰官”;判官、推官、掌书记、主簿、县尉这些是“幕职官”;兵马司和其他部门的军官是“军职官”;警巡、市令、录事、司候、各种参军、知律、勘事、勘判这些是“厘务官”;负责仓库和院务的是“监当官”(这个“监当官”是根据大定制度来的);还有像知事、孔目这些负责写公文的是“吏”。

官职任命方面,从尚书令、左右丞相往下,如果官阶不一样,就要在官职前面加个“守”字;左右丞要加“行守”两个字。 那些台官、御史、部官、京尹、少尹、守令、丞、簿、尉、录事,还有从协律、评事、谏官这些小官,到国子监的学官、各监的丞郎、符宝郎、东宫詹事、率府的正副官、令丞、王府官员,如果散官的官阶高于本职官阶,就在前面加个“行”字;如果本职官阶比散官高一级,就加“守”字;高两级就加“试”字;官阶相同就不加字。

猛安、谋克、翰林待制、修撰、判、推、勘事官、都事、典事、知事、内承奉、押班、通事舍人、通进、编修、勾当、顿舍、部役、厢官、受给管勾、巡河官、直省直院长副、各种检法、知法、司正、教授、司狱、司候、东宫谕德、赞善、掌宝、典仪这些官,还有王府的文学、记事参军,都要在前面加个“充”字。枢密、宣徽、劝农、各军都指挥、统军、转运使、招讨、提刑、节度、群牧、防御、客省、引进、四方馆、阁门、太医、教坊、鹰坊、警巡、巡检、各司局仓库的使副,这些官都要加“充”字,还要加上“知某事”之类的字样。

如果官职前面已经有了“知”、“判”、“签书”这些字,就不能再加“行”、“守”、“试”这些字了。上面说的这些加字的情况,如果官阶相同,就不需要加字。从三师、三公、平章政事、元帅这些高级官员,到监军、东宫的三师、三少、点检,再到振肃、承旨、学士、王傅、副统、招讨,以及前面没提到的官职,都不用加“行”、“守”、“试”、“知”、“充”这些字。

这四位主事,都是七品官。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人员的任免、考核和调动,分管封赏、考核和奖惩这些事情。不过,选拔人才的事儿,整个部门都要参与。他们还负责接收和处理公文,检查核对有没有遗漏,管理部门的文书档案,顺便还得管着部门的夜间值班和档案库房的管理。其他部门的主事,除了接收和处理公文之外,负责的工作都差不多。对了,补充一下,金朝皇统四年才开始让汉人担任六部主事。大定三年又规定,只有进士出身才能担任,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不能提拔其他类型的官员。当然,如果宰相推荐的人才,不在此限。承安五年又增加了一位女真族的主事。整个部门的令史有六十九人,其中女真人二十九位。翻译和传译人员一共七人,和令史的级别一样。泰和八年,令史又增加了十人。

架阁库,这个部门是大定二十一年六月才设立的,由主事负责管理。管勾,是正八品官,负责吏部和兵部的档案管理,还要检查吏部的公文往来。这个职位需要识女真文、契丹文和汉文的人来担任,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那就找识女真文和汉文的人来顶替。另外还有一个副手,和管勾同级。

官诰院,设有两位提举,负责管理院里的事务。这两位提举,一位由吏部郎中担任,一位由翰林修撰担任。

【户部】

首先,咱们来说说尚书省的官员配置。尚书省里有个尚书,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还有两个侍郎,都是正四品。不过这人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泰和八年的时候减了一个侍郎,到了大安二年又加回来了。

接下来是郎中,一开始只有两个,都是从五品。后来天德二年的时候,一下多了五个郎中,到了泰和年间又减回去了,一会儿是两个,一会儿是四个,折腾来折腾去,贞祐四年又变成八个,第五年又变成了六个。然后是员外郎,一共三个,都是从六品。这些郎中以下的官员,工作分工比较细致。通常情况下,一人负责户籍、物力、婚姻、继承、田宅、财产、盐铁、酒曲、香茶、矾锡、丹粉、矿冶、榷场、市场交易等等这些事;另一人则负责财政、国库支出、俸禄、赏赐、钱财、宝物、贡赋、税收、府库、仓库、储备、权衡、度量衡、规章制度、发放职田、收缴官物,以及账目的核对等等。这人数也不是固定的,《泰和令》里写的是两个,后来加了一个,贞祐四年变成了六个,后来又变成八个,第五年又变成了四个。最后是主事,一共五个,都是从七品。

此外还有女直司和汉人司。女直司有两个官员,负责掌管户部、度支、金仓等事务;汉人司有三个官员,和员外郎一起分管部门事务。这些官员的人数也变动过,泰和八年减少了一个,贞祐四年增加到八个,第五年又变成了六个。他们还兼管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提控、编附条格、管勾架阁等等。再往下就是令史七十二人,其中女直人十七人,译史五人,通事二人。泰和八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八个令史。

然后是架阁库的官员设置。架阁库管勾一人,正八品,负责户部和礼部的架阁事务。大安三年的时候,让主事官员兼管。还有个同管勾,从八品;以及一个检法,也是从八品。勾当官五人,都是正八品。贞元二年的时候,又设立了十个干办官,从七品;三年的时候,又减少到四个,后来又取消了。第四年,又设立了勾当官,专门负责提控支纳、管勾勘覆、经历交钞以及香、茶、盐引,还有文书账目的核对等等。这勾当官的人数也是变来变去的,承安二年是四个,贞祐四年变成了十五个,第五年又变成了十个,兴定元年是五个,第二年又恢复到十个。

【礼部】

话说兵部里头,官职可不少呢。尚书大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侍郎大人,正四品;郎中,从五品;员外郎,从六品。他们管的事儿可多了,什么礼乐祭祀、宴会、学校、科举考试、各种仪式、制度、印信、文书、册封、祥瑞、天文、计时、国丧、庙讳、医药占卜、佛教道教、接待外国使臣、处理各国进贡、犒赏等等,都归他们管。

另外,每三年要考查一次僧尼道士女冠,最多八十人。考试得派京城的官员或者地方上的官员去,还得有僧官两个、道官一个、办事员一个、随从各一个、厨子两个、看门的和杂役各几个。考僧尼童子,要看他们读《法华经》、《心地观经》、《金光明经》、《报恩经》、《华严经》这五部经书,一共八帙(注:帙,古代书籍的包装单位)。《华严经》分四帙,每帙取两卷,每卷考四道题,每题一百字以内。尼童考半部经书,跟僧童一样。道士女冠童子要念《道德经》、《救苦经》、《玉京山经》、《消灾经》、《灵宝度人经》等等,考试要看他们背诵和解释经文的情况。考中了,考官会给个证明,然后报上去。要是僧尼道士女冠死了,管他们的官员得把他们的度牒(注:僧尼道士的凭证)报到兵部销掉。 主事,那是从七品的小官,一共俩;还有令史十五个,其中五个是女职员;翻译官两个,通事一个。

左三部检法司,司正两个,正八品,负责审查法律文书。检法二十二个,从八品,负责检查各部门上报的法律文件。右三部检法司的职务都一样。 (兴定二年,右部额外设立了一个检法司,负责审理和执行法律,四年后又撤销了。)(元朝受诏书,大定三年才正式下令。)

【兵部】

首先,有个尚书,正三品;一个侍郎,正四品;一个郎中,从五品;还有两个员外郎,都是从六品。他们负责的事可多了,管着兵籍、军械、城隍庙、驻军、马厩、驿站、车马仪仗、仪仗用品、各地地图、险要关隘、边境归化等等。 给马匹的规定也很细致:一品以上官员配八个随从,十匹马,伙食费三百十四文;二品以上官员配五个随从,七匹马,伙食费二百九十八文;三品以上官员配三个随从,五匹马,伙食费一百五十一文;五品以上官员配两个随从,四匹马,伙食费九百六十八文;七品以上官员配一个随从,三匹马,伙食费六百十七文;九品以上官员也配一个随从,两匹马,伙食费四百六十四文。如果没有随从,伙食费就减七十八文。在皇帝跟前当差的,没官职的也按从五品对待;在部门里当差的有官职的,每人每天四百五十一文钱,有随从的再加六十八文;骑马送信的人,每天一百五十七文钱。赦书要一天送五百里。这些都是《天兴近鉴》里记载的制度。泰和六年设立了驿站,规定每十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四人,一个站长,三个士兵,从附近的军队里抽调,一天要跑三百里。所有元帅府和六部的公文,都用敕令或部门的牌子,在驿站之间传递。

还有两个主事,都是从七品。贞祐五年,承发司的管勾兼任汉人主事。此外还有二十七个令史,其中女真人十二个;三个译史,两个通事。

刑部呢,也差不多:尚书一个,正三品;侍郎一个,正四品;郎中一个,从五品;员外郎两个,从六品。一个员外郎负责律法条例、审理案件、关卡检查、赦免诏书的核实、追缴没收等等;另一个员外郎负责监察户籍、官吏户籍、被发配的人、诉讼案件、城门开关、官吏考核、功赏和抓捕逃犯等等。还有两个主事,从七品。令史五十一名,其中女真人二十二名,译史五名,通事两名。 还有一个架阁库,管勾一人,正八品,负责刑部和工部的档案管理;还有一个副手,从八品,大安二年,主事都兼任了这些职务。

工部……

好家伙,这可是个官职表啊!咱来一句一句地捋捋,用大白话给你说说。

首先,尚书大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侍郎呢,正四品,也挺厉害的;郎中,从五品,算是中层干部了。他们主要负责修建房屋、管理工匠、屯田、保护山林河流、修建江河堤岸、道路桥梁这些事儿。还有个员外郎,从六品,级别稍低一点。对了,贞祐五年的时候,还加了个覆实司官的职务;天德三年,又增加了两个郎中。再往下,主事,两个,都是从七品的小官。下面还有令史十八个,其中四个是女真族人,还有两个翻译官和一个通事。

这个覆实司,管勾是正七品,归户部和工部管,主要负责核实建筑材料和工匠的工钱这些事情。大安元年的时候,它归三司和工部管,后来又把同管勾给撤了。贞祐五年,干脆把覆实司给撤了,让户部和工部的主事兼管。到了兴定四年,又给恢复了,不过是从朝廷直接任命,不用户部和工部推荐了。

接下来是右三部检法司,这个司正,有两个,都是正八品;检法,从八品,一共二十二个。

最后是都元帅府,这可是个临时机构,主要负责打仗,仗打完了就撤了。天会二年,开始打宋朝的时候才设立的。泰和八年,又改成了枢密院。

都元帅,那是从一品的大元帅;左副元帅和右副元帅,都是正二品;元帅左监军和元帅右监军,都是正三品;左都监和右都监,都是从三品;经历、都事、知事(兴定三年才有的),都是正七品;检法,从八品。都元帅府里还有女真令史,承安二年之前是十二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汉人令史六个;翻译官三个,女真翻译官承安二年之前一个,后来两个;通事,女真三个,后来六个,承安二年又减回三个,汉人两个。

金正隆六年,也就是1161年,海陵王南下攻打宋朝,一口气设立了三个都统制府,还有左右领军大都督府,总共指挥着32个总管,光听名字就霸气侧漏,什么神策、神威、神捷、神锐、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锋、武胜、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锐、武扬、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胜、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威勇,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到了泰和六年,也就是1206年,又打宋朝,临时设立了个“平南抚军上将军”的职位,相当于正三品官。后来还有个“殄寇果毅都尉”,这可是从六品的小官。算起来,一共设立了九个级别的军职,分别是平南抚军上将军、平南冠军大将军、平南龙骧将军、平南虎威将军、平南荡江将军、殄寇中郎将、殄寇郎将、殄寇折冲都尉、殄寇果毅都尉。等打完仗回来,这些临时职位也就取消了。对了,当时还设立了80个翻译官的职位,其中正职33人,剩下的47人从府里选拔。

元光年间,金朝招募义军,设立了总领使的职位,从五品;副使,从六品;训练官,从八品。到了正大二年,也就是1225年,把总领使改名叫都尉,级别也升到了四品。到了正大四年,又升到了从三品。这些义军部队,名字也一个比一个响亮:建威、折冲、振武、荡寇、果毅、殄寇、虎贲、鹰扬、破虏。

枢密院,天辅七年(1141年)才在广宁府设立。天会三年(1125年)金朝攻下燕山后,一开始任命左企弓为枢密使,后来换成了刘彦宗。刚开始的时候,枢密院的制度跟辽南院差不多,后来就不一样了。泰和六年(1206年)的时候,枢密院还曾经改名为元帅府。

枢密院啊,那是最高军事机密部门。最高领导是枢密使,正一品,一人;副手是枢密副使,从二品,也一人。 这俩职位,泰和四年才开始设的,后来就没再这么设了。 下面还有签书枢密院事,正三品,一人;同签枢密院事,正四品,一人。大定十七年的时候,又加了一个同签枢密院事,后来又撤了,明昌初又加了一个,后来又撤了,三年九月又加了一个。 再下面还有个经历,从五品,一人,兴定三年才设立的。 然后是都事,正七品,一人,负责接收和处理公文,检查核对文件,顺便还要值夜班。 还有个架阁库管勾,正八品,一人,管库房的。 还有两个知法,从八品,负责检查各部门的法律执行情况。 其他的检查法律执行的官员,和这两个知法差不多。 此外,枢密院还有文书人员,女真人十二个,汉人六个,还有四个是三品官员的子弟,另外还有两个是吏员升迁上来的。 还有翻译人员,三个译史,三个通事,一个回纥译史,十五个曳剌人。

大宗正府,管理皇族事务的。泰和六年,因为避睿宗的讳,改名叫大睦亲府。 府里的最高领导是判大宗正事,从一品,一人,一般都是皇族中比较亲近的成员担任,负责团结和约束宗室成员,执行皇上的命令。泰和六年改名判大睦亲事。 然后是同判大宗正事,从二品,一人,泰和六年改名同判大睦亲事。 还有同签大宗正事,正三品,一人,都是宗室成员担任,泰和六年改名同签大睦亲事。 大宗正丞有两个,从四品,一个从宗室里选能干的,另一个不限亲疏。其中一个负责上京长官的副手工作,兼管临潢以东六司的属务。泰和六年改名大睦亲丞。 还有个知事,从七品,一人; 还有个检法,从八品。 另外,还有很多宗室将军,正七品,上京和东温忒都有,世宗时期开始有迁官的制度,大概有一百二十户人家。明昌二年改名叫司属,设令、丞。承安二年,令升为同随朝司令,正七品;丞为正八品。中都、上京、紥里瓜、合古西南、梅坚寨、蒲与、临潢、泰州、金山等地都有设置,都归大宗正府管辖。

御史台下面有个登闻检院。 (这个记载在《士民须知》里,《总格》和《泰和令》里都没记载。)

御史大夫,那是从二品的大官,以前是正三品,大定十二年才升上去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朝中官员的仪容举止,弹劾那些不称职的官员,调查处理各级官府的案件。要是哪个地方的刑狱审判处理不当,有人上诉的话,就交给御史台来处理。御史中丞呢,是正三品,算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还有两个侍御史,都是从五品。以上这些官职的品级,都是大定十二年才提升的。侍御史主要负责奏报事情和处理台里的事务。另外还有两个治书侍御史,从六品,跟侍御史一起工作。殿中侍御史,两个,正七品,每次皇帝上朝的时候,他们就站在龙阶之下,专门监督百官的仪容举止,所有官员请假或者有什么事情要上报,都要通过他们呈递。监察御史有十二个,正七品,负责监督检查内外官吏的违规行为,审查各部门的账目,还要监督祭祀典礼和出使等事务。这监察御史的人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定二年只有八个,承安四年增加到十个,承安五年又增加了,两司各添了十二个。除了这些,御史台还有从七品的典事两个,从八品的架阁库管勾一个,从八品的检法四个,以及从九品的狱丞一个。御史台的文书人员呢,女真人有十三名令史,其中内班内祗六人,终场举人七人;汉人十五名令史,其中内班内祗七人,终场举人八人;译史四人,内班内祗二人,终场举人二人;通事三人。

泰和六年的时候,在陕西路设立了宣抚使,负责统领陕西右监军和右都监的兵马事务。到了八年,陕西宣抚司改名为安抚司。除了陕西,山东东西、大名、河北东西、河东南北、辽东、咸平、隆安、上京、肇州、北京,一共十个地方都设有这样的宣抚司或安抚司。宣抚使是正一品的大官,副使是正三品。

泰和八年,朝廷取消了劝农使司,到了贞祐年间又恢复了。兴定六年,又把劝农使司取消了,改成了司农司。劝农使司的使者是正三品,副使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督促全国各地认真耕种。司农司是兴定六年设立的,除了负责农业生产,还兼管采访事情。

大司农是正二品,下面有三个卿,都是正四品;三个少卿,正五品;还有两个知事,正七品。兴定六年,陕西和河南三路设立了行司农司,一共五个官职。到了正大元年,归德、许州、河南、陕西都设立了司农司,每个司农司有三个官职:一个卿,正四品;一个少卿,正五品;一个丞,正六品。这些卿以下的官员轮流巡查,考察官吏的好坏,然后升迁或者降职。只要他们一去,那些贪官污吏就吓得不敢动弹了。十年间,民政得以修整,这都是他们的功劳啊!

三司呢,泰和八年,朝廷裁撤了户部官员,设立了三司,负责劝农、盐铁、度支和户部这四项事务。到了贞祐年间,三司又被取消了。

三司的使,是正二品;副使,正三品;签三司事,正四品;同签三司事,正五品。他们负责劝农、盐铁和度支。还有三个判官,从六品;大安元年,原本的参干官改成了参议,也是三个,正七品;三个规措审计官,正七品,和参议一起工作。还有两个知事,正七品,都是懂女真文和汉文的人。两个勾当官,正八品,大安元年增加了三个,还增加了七个照磨吏员。管勾架阁库的官员,正八品,只有一个。三司的吏员一共五十人,女真人十个,汉人四十个,大安元年又增加了八个。还有两个翻译,大安元年又增加了一个。两个通事。三个知法官员,从八品,其中一个女真人,大安元年又增加了两个。

【国史院】

(以前曾经让谏官兼任国史院的职务,明昌元年,皇帝下令谏官不能兼任了,大概是怕他们会在奏章里夸大自己的功劳吧。)监修国史,负责监督修撰国史;修国史,负责修撰国史,并管理国史院的事务。

还有两个同修国史,一个女真人,一个汉人。承安四年,又打算增加一个女真人,但取消了契丹人的同修国史。

编修官是正八品,女真人和汉人各四个。明昌二年,取消了三个契丹编修官,增加了一个女真人。大定十八年,开始用擅长书写的职员。检阅官是正九品,负责书写,女真人和汉人各五个。修撰《辽史》的,有一个刊修官,三个编修官。

翰林学士院。(天德二年,翰林学士院从侍读学士到应奉文字等职位,一共设置了十个汉人,七个女真人和七个契丹人。)

哎,这可是金朝的官制啊,听着就头大!先说翰林院吧,那可是皇帝身边的大秘,地位可高了。翰林学士承旨,那是正三品的大官,负责起草各种文件,官衔里都得带个“知制诰”的字样,直学士以上都一样。贞祐三年的时候还升了级,成了从二品。其他的,像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都是正三品或从三品,翰林直学士是 从四品,翰林待制是正五品,翰林修撰是 从六品,应奉翰林文字是 从七品,这些官职员额都不限。翰林待制和翰林修撰掌管的差不多,但待制衔里不带“知制诰”。

接下来是审官院,这可是承安四年才设立的,大安二年就撤了,要是审核官员的任命出了岔子,皇帝直接让御史台的人来弹劾。院里的知院是正三品,负责审核官员的任免,那些六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都要经过审官院审核,就连七品的补阙、拾遗、监察官的任命也得送审,就算是皇帝御批的任命也要报审,只有各部门自己任命的官员不用送审。同知审官院事是 从四品,下面还有四个书吏,两个女真人,两个汉人,都是从御史台选拔的优秀人才。

最后是太常寺,这是皇统三年正月才设立的,管着太庙、宗庙祭祀、郊祀、皇陵和音乐这些事。卿是正三品,少卿是正五品,丞是正六品,他们都负责礼乐、郊庙、社稷、祠祀这些事情。还有博士,正七品,负责检查典礼;检阅官,从九品,和博士一起工作,不过泰和元年设立,四年后就撤了。还有检讨,从九品,明昌元年设立,从品官子孙和御史台优秀人才中选拔。太祝、奉礼郎、协律郎都是从八品,分别负责祭祀神主、设置祭祀用的牌位和仪仗、以及音乐方面的协调和监督。

咱先说说太庙署吧。金朝皇统八年,太庙建好了,就设立了太庙署,里面有令、丞两个官职,还兼管着庆元宫、明德宫、永祚宫这三个宫殿的事务。令是六品官,主要负责太庙、衍庆宫、坤宁宫这些地方的神像、祭祀用品的保管,还有看大门、打扫卫生、站岗放哨,顺便还得管管廪牺署的事儿。丞是七品官,也兼管着廪牺署的副手工作。对了,以前还有个直长,不过明昌三年给撤了。

然后是廪牺署,这儿的令、丞都是由太庙署的令、丞兼任的,主要负责准备祭祀用的牲畜,还有喂养牲畜这些事儿。

再来说郊社署,这个署是承安三年才设立的,当时还招募了一百六十个祝史和斋郎,轮流值班,一年换一次。大安元年的时候,又加了个任务,兼管武成王庙署的事务。郊社署的令是六品官,丞是七品官,主要负责社稷坛、祭祀活动、祈祷以及相关场所和祭祀用品的管理。跟太庙署一样,以前也有个直长,明昌三年也给撤了。

武成王庙署是大安元年才设立的,令是六品官,丞是七品官,负责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这活儿也是由郊社署的令、丞兼任的。

接下来是诸陵署,大安四年开始,这个署的官员也跟着朝廷一起办公。提点山陵的官员是正五品,还兼任着涿州刺史。诸陵署的令是六品官,丞是七品官,主要负责看守皇陵。还有个直长,是正八品。

园陵署的令一开始是宛平县丞兼任的,贞祐二年因为园陵迁到了大兴县,所以就由大兴县令、丞兼任了。

最后是大乐署,它还兼管着鼓吹署,手下有一百个乐工。大乐署的令是六品官,丞是七品官,主要负责乐律的调整、乐工的培训以及乐器使用的规范。另外还有个乐工部籍直长,是正八品;大乐正和副正都是从九品,负责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演奏和礼仪陈设。

以上这些机构都归属于太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