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大势,哪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呢?金人天天想着打仗,控制各个州郡,保卫他们的疆土,想在辽国身上逞威风,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等到咱们太祖皇帝连连打胜仗,已经当了皇帝,辽国才派人来求和,这就好比想把老虎变成蒸笼里的肉,怎么可能呢?谁又能拦得住他呢?后来双方使者来来往往好几次,最终也没能达成协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打天下的人不会拘泥于小节,既已决定的事情,就不会因为卑躬屈膝、厚礼相送而停止进攻。

辽国人算计错了,宋国人也算计错了。海上的书信上写着:“打败辽国之后,五代时期被契丹占领的汉地,希望能够把一些城邑割让给我们。”这算计错在哪里呢?用刀剑相向,经过无数次战斗才夺回来的土地,却用卑微的言语和丰厚的财物去请求别人割让,这本来很难得到的东西,却轻易地送给别人,这符合常理吗?宋朝的失策有三:撤除了三关旧塞,没能守住燕山防线;在汴京城下的盟约中,耗尽了公私的钱财作为抵押;立了屈辱的盟约却无力抵抗,导致江左地区称臣。金人难道是喜欢宋朝才愿意讲和的吗?战略已经失误了,名声也已经受损了,如果高宗皇帝当初就回到归德府,得不到河北,也能保住河南、山东,就算这样,也不失为像晋元帝那样的人物,谁又能说他亡国呢?金国不能一下子占领全国,而宋朝却用尊贵的称呼对待他们,这是谁强迫的呢?

金国是从高丽发迹的,开始和宋朝是敌对关系,后来称臣。夏国开始也称臣,到后来关系变成了兄弟,最后自己称帝。宋朝对金国,开始的时候用臣子的礼仪称“表”,最后用侄子的礼仪互通“书信”。所以,了解他们之间的友好和战争年代,就能大致看出他们的兴衰盛衰了。使者有时用正式的文书,有时用口信,两国都根据各自的历史习惯办事,不必强求一致。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