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单航,原名张僧,是驸马兼枢密使的儿子。他父亲号称“九驸马”,曾经因为卫王在北方有战事,被任命为都元帅,还兼任平章政事,但这并不符合大家的预期。张僧当时是吏部侍郎,他极力劝说父亲辞去元帅的职务,最后他父亲才被任命为平章政事。至宁元年,胡沙虎造反,徒单航被降职为安州刺史。

北方的军队很快杀到城下,叫嚣着“都城已经失守了,你们快投降吧!”徒单航对百姓说:“虽然城防坚固,但万一被攻破,你们一个都活不了。我家两代都是驸马,深受朝廷恩惠,绝对不能投降!你们打算怎么办?”百姓回答说:“太守您都不投降,我们又怎么能投降呢?我们愿意誓死保卫城池!”于是徒单航拿出全部家产犒赏将士和百姓,大家齐心协力抵抗敌人。

过了五天,城池岌岌可危,徒单航知道无法支撑下去,对妻子儿女说:“现在情况紧急了,只有死了!”于是先勒死了妻子儿女,然后对家人说:“我死了以后,就把房子拆了,再烧掉。”说完,他就自杀了。城破之后,百姓仍然奋力抵抗,喊着:“太守都死了,我们不能独自投降!”战死的百姓非常多。

完颜陈和尚,名叫完颜彝,字良佐,也用小字称呼他,是丰州人。他是萧王后代的子孙。他父亲乞哥,在泰和年间南征时,因功被授予同知阶州军事的官职,后来宋朝收复阶州,乞哥在嘉陵江战死。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时被北方的军队俘虏,大帅非常喜欢他,把他留在身边。

当时陈和尚的母亲留在丰州,他的堂兄安平都尉斜烈非常尽心地照顾她。陈和尚在北方待了一年多,借口探望母亲请求回乡。大帅派了一个士兵监视他到丰州,结果他和斜烈一起杀死了监视的士兵,夺了马匹,带着母亲南逃。追兵发现后,骑马追赶,他们却从另一条路逃脱了。后来,他们失去了马匹,母亲年老体弱,无法行走,他们用鹿角车载着母亲,兄弟俩一起拉车,渡过了黄河。宣宗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他。

斜烈因为世袭官职被任命为都统,陈和尚先是被试用任命为护卫,没多久就升了奉御。等到斜烈出任寿州、泗州元帅府的事情时,就奏请让陈和尚跟着自己,皇上就下诏书让他担任宣差提控,还配发了金符。斜烈又聘请太原人王渥当经历。王渥字仲泽,文章和议论能力跟雷渊、李献能不相上下,所以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和友谊。陈和尚天生聪明,很喜欢文史方面的书籍,自从在禁卫军里当差的时候,人们就称他为秀才。到了这个时候,王渥就教他《孝经》、《小学》、《论语》、《春秋左氏传》,让他大概了解了这些书的意思。军营里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窗下写着像牛毛一样细小的字,就像寒苦的读书人一样,对世俗的功名利禄看起来很淡漠。

陈和尚这个人啊,真是个奇才,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当兵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到了斜烈手下做事,更是得到了王渥的悉心教导,学习了四书五经,虽然没说精通,但也算是略知一二了。你看,人家在军营里,别人都在忙着练武打仗,想着升官发财,他却在窗下默默地写字,那字写得多小啊,像牛毛一样细!这说明人家心里根本没把那些俗事放在眼里,一心只想读书学习,真是个有志向的人啊!

公元1226年,斜烈卸任元帅,被任命为总领,驻扎在方城。陈和尚跟着他去了,军队里的事情,陈和尚几乎都能预料到。当时斜烈生病了,军中有个叫李太和的士兵和方城镇防军的葛宜翁打架,两人都去找陈和尚评理。陈和尚觉得葛宜翁理亏,就打了葛宜翁一顿板子。葛宜翁这人本来就凶狠,觉得丢脸,受不了被打,竟然郁郁寡欢地死了。临死前,他嘱咐妻子一定要为报仇。葛宜翁的妻子就告陈和尚滥用私刑,故意打死她丈夫,告到了朝廷,还跑到皇帝近侍那里告状。她在龙津桥南堆起柴火,说如果不能为丈夫报仇,就自焚而死。所以,陈和尚被关进了监狱。

很多人怀疑陈和尚仗着和朝廷关系近,又倚仗军队的权势,肯定经常胡作非为,违法乱纪,应该处以死刑。奏章上报朝廷,很久都没能决定。陈和尚在狱中读书,足足关了十个月。第二年,斜烈病好了,朝廷下令他带兵西征,回朝后,哀宗皇帝发现他瘦了很多,就问他:“你这么瘦,是不是因为方城那件事还没判决的原因啊?你尽管去办事,我现在就赦免他!”但是,因为朝中大臣还有人反对,皇帝不敢轻易赦免。没过多久,斜烈就去世了。皇帝听说后,才下令赦免了陈和尚,说:“官员们奏报说你因为私怨杀人,你哥哥死了,国家失去了一位名将。现在因为你哥哥的缘故,我违反法律赦免你,天下人一定会议论我的。将来,你要努力建功立业,国家得到你的力量,才能证明我没有错赦免你。”陈和尚哭着叩谢,悲伤得左右的人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他被任命为白衣领紫微军都统,一年多后又升任忠孝军提控。

公元1229年,北方军队入侵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以担任先锋,陈和尚主动请缨。他事先沐浴更衣,就像要赴死一样,披甲上马,毫不犹豫。那天,他率领四百骑兵,打败了八千敌军,全军士气大振,渴望战斗,这可是自战争开始二十年来第一次取得如此大的胜利。陈和尚因此立了头功,皇帝亲自下诏褒奖,授予他定远大将军、平凉府判官的官职,并世袭谋克。他一战成名,名扬天下。

陈和尚统领的忠孝军,士兵都是回纥、女真、羌、浑以及中原被俘或避罪投奔来的,个个凶悍难驯,不好管理。但陈和尚却能很好地驾驭他们,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行军打仗,都井井有条,纪律严明。他们所经过的州县,从不额外索取一分一毫,街上也安静得很,没有喧闹声。作战时,他们总是冲锋陷阵,勇猛异常,像风雨一样迅猛,其他军队都非常依赖他们。六年的时候,他们在卫州取得了胜利;八年的时候,又在倒回谷取得了胜利。陈和尚本人也从一个刑徒,一步步升迁到御侮中郎将。

副枢移剌蒲阿这个人,没有长远的眼光,只顾眼前的小利,曾经一天一夜狂奔二百里,为了抢占一些微不足道的战利品,军队里没有人敢劝阻他。陈和尚私下里跟同僚说:“副枢把大将军的位置当成了抢掠财物的工具,今天抢到三百俘虏,明天抢到几千头牛羊,士兵累死累活的,他根本不在乎。国家多年积攒下来的东西,迟早会被他败光!”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移剌蒲阿。有一天,移剌蒲阿设宴款待众将领,酒过三巡,轮到陈和尚了,移剌蒲阿说:“你以前批评过我,还说国家军队会被我毁掉,是真的吗?”陈和尚喝完酒,平静地说:“是真的。”移剌蒲阿见他一点也不害怕,便缓和语气说:“有什么话当面说,别在背后乱嚼舌根。”

九年正月,三峰山战役失利,陈和尚退守钧州。城池被攻破,敌军涌入城内,开始在巷子里展开厮杀。陈和尚躲藏起来,等到杀戮稍稍平息后才出来,自称是金国的将军,想见主帅。敌军士兵用几匹马将他挟持到敌军大营。敌将问他姓名,他说:“我是忠孝军总领陈和尚!大昌原的胜利是我取得的,卫州的胜利也是我取得的,倒回谷的胜利更是由我取得的!如果我死在乱军之中,人们会说我辜负了国家,今天我光明正大地战死,天下人一定会明白我的忠义!”敌将想让他投降,砍了他的腿,打断他的胫骨,但他始终不屈服,敌人甚至把他的嘴巴撕裂到耳朵,他喷血呼喊,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屈服。敌将被他的气节所感动,用马奶酒祭奠他,并说:“好男儿!他日你若再生,我一定要得到你!”陈和尚时年四十一岁。同年六月,朝廷追赠他为镇南军节度使,并在褒忠庙为他塑像,并刻石记载他的忠烈。

斜烈名鼎,字国器,是毕里海世袭猛安。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善于打仗而出了名。从寿州、泗州的元帅一路升迁到安平都尉,镇守商州,威望非常高,他尊重贤才,爱护下属,很有古代名将的风范。刚到商州的时候,有一天他带兵搜捕逃犯,在一个很大的竹林里找到了欧阳修的后代。问清楚情况后,就把他们和他们的族人乡亲,三千多人,都放了。

杨沃衍,另一个名字叫斡烈,朝廷赐给他兀林答这个姓氏,是朔州静边官庄人,原本属于唐括迪剌部族。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北边屯田的小官,后来元兵入侵,朝廷下令把唐括部族迁到内地,但是杨沃衍不肯搬,带着愿意跟着他的人,跑到朔州南山茶杞沟驻扎下来,手下有几千人。大家推举他当招抚使,还把那个沟叫做府,所以那些破败的州县里一些流氓地痞都聚集到他那里,官兵拿他没办法。他还跟官兵打了几仗,都小胜,后来缺粮了,就开始抢劫。官兵抓他,他坚决抵抗,一路逃到宁州、隩州、武州、朔州、宁边等州,老百姓都受了他的苦。朝廷派人招降他,杨沃衍就带着人投降了。当时宣宗皇帝正往南迁,路过淇门,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封他做了武州刺史。

武州之前被破坏得很严重,杨沃衍刚到武州没多久,元兵又来攻打,他死守了二十七天二十七夜都没被攻破,才退兵,那是在贞祐二年二月。后来朝廷觉得武州实在守不住了,就命令杨沃衍把军队和百姓迁到岢岚州,因为他在武州的功劳,提升他做了本州的防御使。没多久,岢岚州升格为节度使管辖的州,杨沃衍被任命为节度使,朝廷还下诏书说:“你在国家危难之际尽忠职守,屡立战功。现在特地提升你为三品大员,恩典已经很厚了,希望你更加努力,和宣抚司团结一心,保境安民。”杨沃衍接到圣旨后,就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献身,他说:“做人,不应该死在家里,而应该死在为国家效力的战场上,这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三年时间里,我奉命驻扎在泾州、邠州、陇州三个地方。当时军队九千人,被分成十个方面军,五个都统,我亲自统领其中四成兵力。那年冬天,西夏四万多骑兵包围了定西州。元帅右都监完颜赛不听从我的指挥调度,擅自率兵跟西夏人打了一仗,斩杀了近两千个敌军,活捉了几十个人,缴获了八百多匹战马和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余的西夏兵都逃跑了。朝廷下令陕西行省对参与战斗的官员进行考核,并给予奖励。

兴定元年春天,皇上因为我多次立下战功,就赐给我新的姓氏。没过多久,我又被遥授为通远军节度使,兼任巩州管内观察使。那年冬天,朝廷下令陕西行省攻打南宋。我与元帅左都监内族白撒、通远军节度使温迪罕娄室、通远军节度使同知乌古论长寿、平西军节度副使和速嘉兀迪一起,率领五千兵马从巩州盐川出发。在故城遇到了三百西夏兵,我们把他们打跑了。接着,我们又进入西和州,到达岐山堡,又遇到了分三队共六千西夏兵,我们把军队分成几路,分别攻击他们,把他们追击了三十多里,斩杀了四百个敌军,活捉了十个人,缴获了两百匹战马和数不清的盔甲武器。之后,我们又收复了散关。第二年正月,捷报传到朝廷,皇上非常高兴,下令提升我的官职一级,并遥授我为临洮府知府。第三年,武休关大捷,我的功劳最大,皇上又特别下令提升我的官职一级。

元光元年正月,皇上任命他为中京留守,这可是个遥远的官职啊。六月,他又升官了,当上了元帅右监军,还世袭了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这个头衔,听着就厉害。

第二年春天,北方的军队派了几百个骑兵来抢掠延安,一直打到南方。沃衍带兵追击,在野猪岭打了一仗,抓了四个敌人回来。没过多久,敌人的大军就到了,驻扎在德安寨,沃衍又打退了他们。紧接着,敌人的大军攻打凤翔,回军经过保安的时候,沃衍派提控完颜查剌在石楼台打败了他们,前后一共缴获了两百匹马和几十个印信。皇上还下令有关部门好好奖励他呢。一开始听说野猪岭有敌人,沃衍还和陀满胡土门约定,要一起用步兵作战,结果胡土门这老将,平时就看不起沃衍,关键时刻竟然没来。沃衍打完仗回来,手下将领都想杀了胡土门,后来大家求情才饶了他。那时候敌人的军队越来越嚣张,陕西行省还命令沃衍放弃田地,把老百姓都撤走,沃衍不同意,说:“要是我把田地都放弃了,明年老百姓吃什么?”于是他就带兵守在大涧,让老百姓能安心收割庄稼。正大二年,他又升官了,当上了元帅左监军,还遥领中京留守。

八年冬天,平章合达和参政蒲阿从邓州往西走,沃衍在丰阳川五朵山下碰见了他们。沃衍就问禹山之战的情况,合达说:“虽然我们打赢了,但敌人的大军已经分散,正往京城去了。”沃衍一听就生气了,说:“平章、参政你们享受着国家的厚恩,掌握着军队,却错过了战机,不能抵御敌人,还让敌人深入腹地,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三峰山战役打输了,沃衍逃到了钧州。他手下的白留奴、呆刘胜投降了敌军,然后请求敌军大帅,说愿意去钧州劝降沃衍。大帅就让留奴做人质,派刘胜去钧州见沃衍,转达大帅的意思,说只要投降就给他高官厚禄。沃衍好话说尽安慰他,等他说完,沃衍拔剑把他砍了,说:“我出身卑微,蒙受国家大恩,你竟然想用这种办法来污蔑我!”然后,沃衍留下了遗言交代后事,跑到汴京城下痛哭流涕,说:“我没有脸面见朝廷,只有死了才能赎罪!”说完就自杀了。他的部下放火烧了他的住处,跟他一起死的有十多个人。沃衍死的时候,才五十二岁。

一开始,金兵打败了西夏,一路势如破竹地杀过来,关中一带千里之地都人心惶惶,非常不安,就连聪明人都束手无策。只有沃衍和他的部将刘兴哥率领军队在邠州、陇州之间来回作战,屡战屡胜,所以金军的大部队一时没办法东进。

刘兴哥是凤翔府虢县人,出身于土匪,大家都叫他“热刘”。后来他在清化战死,金军大部队还特地为他举行祭奠仪式,西州的老人说起这事儿,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乌古论黑汉,最初是凭借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入仕,曾经在唐州、邓州元帅府当过把军官。天兴二年,唐州刺史的内亲斜鲁死了,邓州总帅府就让蒲察都尉代理唐州刺史的职务。宋军两次来围攻唐州,而且唐州的粮食大部分都被邓州拿走了,所以唐州就缺粮了。六月,万户夹谷定住派人去归德府请求支援军粮,但没得到回应。七月,镇防军的冯总领、甄改住叛变了,杀了蒲察都尉。当时朝廷和唐州之间的交通中断,元帅府就授权黑汉代理唐州刺史,负责元帅府的事务。

后来,镇防军又想投降宋朝。当时裕州大成山聂都统率领五百人在裕州,他坚决不想投降宋朝,跟镇防军对抗,镇防军打不过他,就丢下老百姓和孩子逃到枣阳去了。宋军因此知道了唐州的虚实。正好这时邓州元帅移剌瑗带着城池投降了宋朝,还派人写信招降黑汉,黑汉把他的使者杀了,根本没理他。宋王安抚率领军队攻打唐州,鄂司王太尉随后赶到,攻势更加猛烈。黑汉听说哀宗皇帝迁都到蔡州,就派人去求救,朝廷就命令权参政兀林答胡土率领军队前去支援。宋军设下埋伏,故意让一部分金军进入城内,然后进行伏击,结果胡土全军覆没,只有三十多骑兵逃了回来。

城里没粮食了,人吃人,那个黑汉杀了自己的小妾给士兵吃,士兵们也互相残杀,吃自己的老婆孩子。官吏们几次开会,想投降,但黑汉和聂都统坚决反对。冯总领偷偷跑出城跟王安抚喝酒,约定第二天宋军进城。冯总领回来后,宋军却没进来,聂都统把冯总领叫去开会,当场就把他杀了,跟着冯总领的人也都死了。有个总领叫赵丑儿,一开始和冯总领一起策划,后来心里不安,就打开了西门,让宋军进城。黑汉带着大成山军队在城里巷战,从早上打到中午,宋军打败了,撤出城外,死伤无数。宋军在城下喊赵丑儿的名字,约好一起消灭大成山军队。大成山军队战败,宋军抓住了黑汉,逼他投降,黑汉宁死不屈,被杀了。只有十几个大成山军逃跑了。赵丑儿、移剌望军和女奚烈军逃到蔡州,都得到了升迁和赏赐,后来都在甲午战争中死了。

陀满胡土门,字子秀,是通过策论考试考取的进士。他官职做到翰林待制。贞祐二年,升任中山府知府。贞祐三年,又改任临洮府知府,兼任本路兵马都总管。叛贼兰州的程陈僧等人勾结西夏人入侵,围困临洮半个月,城里几千士兵,粮食也快吃完了,大家都觉得情况危急。胡土门每天都开导大家,讲明投降和抵抗的后果,鼓励大家奋勇作战。他还抓了二十个勾结敌人的内应,把他们杀了,把脑袋扔到城外。敌人四面进攻,他就带兵夜袭敌营,西夏军队大乱,金军乘胜追击,取得了大胜,西夏人逃跑了。

胡土门在河中府当官四年,后来又兼任河东南路宣抚副使。到了十月,官职又升了,当上了元帅右监军,之前的职务还继续保留着。兴定二年,他被任命为绛阳军节度使,同时兼任绛州管内观察使。十月,他又升迁为元帅左监军,代理元帅府的事务,还兼任晋安府知府和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

他上任后,就开始加紧修筑城池,整顿军队,储备粮草,准备打仗。可是老百姓却很不高兴。行省官员胥鼎听说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元帅您刚到河中府的时候,对百姓很宽厚仁爱,后来调到晋安府,远近的人都非常拥戴您。去年金兵入侵,平阳府失守了,整个河东地区只有绛州保住了。这都是因为您在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威望很高,所以才能安然无恙。最近我听说,您的治理手段太强硬,赋税太重,我对此非常担忧。古人说过,治理百姓不能太严厉,否则人们就会害怕招惹祸端;用人不能有所怀疑,否则下属就不会尽心尽力。更何况现在金兵就在附近,边境地区已经空虚,坏人很容易煽动事端,您真的不能不考虑这些啊!我希望您能谦虚地对待下属,以忠孝团结人心,明确赏罚,公平税赋,这样才能减轻圣上日夜操劳的忧虑,才能让河东人民依靠您作为长城!”

胡土门收到这封信后,害怕百姓不服从甚至发生变乱,就赶紧上奏朝廷说:“我本来只是个无能之辈,却承担了这么重要的责任,正打算修筑城墙、储备粮草来防御敌人,可是老百姓却很难理解我的苦心,他们觉得我的政令太严厉,都对我有怨言,这才让行省担心。自从收到您的训诫后,我反省自身,内外兼顾,一方面自我检讨,一方面加紧安抚百姓,希望能够稍微缓解一下民怨。可是最近朝廷又下令调兵过黄河,百姓们又开始议论纷纷,说我这个元帅不增兵防守,反而支援河南,是要抛弃他们。人心如此,我担心哪天就会发生变故。以前李革在平阳的时候,百姓也不安宁,但他却隐忍不言,最终导致失败。我实在愚笨无能,无法服众,我斗胆把胥鼎的信呈报朝廷,请朝廷定夺!”

朝廷因为采纳了胥鼎的意见,就派吏部尚书守颜闾山来代替胡土门。有人说,胡土门是想找个借口离开晋安,所以才大兴土木,随意杀戮,故意失去民心,所以胥鼎的信里才提到这些。没过多久,晋安府就失守了,死了将近几百万人,河东地区也因此丢失了。

公元1225年(三年八月),他升任太常卿,同时兼任枢密院事,还被任命为归德府知府,官职一路飙升啊。 到了1226年(元光二年二月),因为上书的内容不实,被降了一级。不过到了1230年(正大三年七月),他又被任命为临洮府总管。1231年(四年五月),临洮城破,他被俘了。敌人想诱降他,他没答应;敌人想让他下跪,他也不从。最后,敌人用刀乱砍他的膝盖和小腿,他始终没有屈服,最后被杀害了。1232年(五年),朝廷追赠他为中京留守,并在褒忠庙为他立像,还照顾他的子孙。他妻子乌古论氏也为国捐躯,死节的事迹也被记载下来了。

姬汝作,字钦之,是汝阳人,是全州节度副使端修之的侄孙。他父亲姬懋,是靠荫蔽当上了部掾,后来升任尚书省令史。姬汝作读书很明白道理,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平时就以才干和气量出名。正大年间后期,为了躲避战乱,他带着乡邻几百户人家躲到了崧山,大家都很拥戴他,把他当作领袖。后来他们又搬到了交牙山砦。这时,近侍局使乌古论四和正在招抚西山,就凭借自己的权力,任命姬汝作担任北山招抚使,还给了他银符,于是姬汝作就搬到了汝州。

一开始,汝州被破坏得很厉害。公元1228年(天兴元年正月),宣徽院同知张楷被任命为汝州防御使,他带着从汴梁、襄城、郏县招募来的百十号人马进了青阳垛。当时呼延实负责守卫青阳砦。呼延实是赵城人,原来是杨沃衍手下的兵,因为战功升到了宝昌军节度使,后来闲居在汝州西山。张楷自认为无法服众,就把州里的事情托付给了呼延实,自己跑去邓州投奔恒山公武仙去了。后来蒙古兵来了,城破了,死了好几千人,张楷就投降了,蒙古人就让张楷手下的人管着汝州的事。三月,钧州溃败的柳千户带兵进了汝州,张楷逃跑了,柳千户就占据了汝州。没过多久,城又破了。等到姬汝作到了汝州,蒙古兵虽然撤走了,但城里空空荡荡的。姬汝作招集流散的人们,重新建立了市场,蒙古兵几次招降他,他都不答应,双方打了好多次仗,胜负互有。后来蒙古兵又来攻打,姬汝作亲自督促士兵,誓死抵抗。等蒙古兵退了,姬汝作就派人绕道送奏章给哀宗皇帝,哀宗皇帝下诏说:“汝州没有险要的防御工事,你却能为国家尽忠职守,现在任命你为汝州防御使同知,可以自行处理政务。”

那时候,这州城南边通往邓州,西边连接洛阳,东边就是汴京,各种官方文书往来不断,要供应这三个方向,信息也很通畅。可是,呼延实当时在青阳当总帅,眼红汝州守城取得的功劳,心里不服气,处处掣肘,州里的大小事情都受他摆布。呼延实甚至想把州城迁到山里去,说将来肯定会被大军攻破。汝州知州汝作却说:“咱们仓库里粮食还多着呢,四处溃败的军队每天都有来投奔的,这些人经历过无数次生死,只要好好激励他们,都能用得上。朝廷指望我们守住这个州城,总帅却想放弃,这是什么心思?” 呼延实的谗言虽然传了出去,但也给了别人反驳他的机会。 详议官杨鹏就劝说呼延实说:“外敌还没解决,你就先顾着私怨?” 说得非常恳切。呼延实这才回山去了。杨鹏又劝汝作上奏朝廷,请求死守州城,来稳定军民的信心。那年冬天,在襄阳、郏县打了胜仗,缴获战马一百多匹,士气大振,最后朝廷任命汝作为总帅,呼延实再也不能插手汝州的事了。

天兴二年六月,哀宗皇帝在蔡州,派人来征兵求援。州里老百姓被金军的侦察骑兵骚扰得厉害,农活都干不了了,城里的粮食也快吃光了。这个月,中京(汴京)失守了,部下私下里议论纷纷,担心唇亡齿寒,打算投降。他们怕汝作不同意,不敢明说,就用迁州入山来试探他。汝作一听就火了,大声说:“我家祖祖辈辈当官一百多年了,现在朝廷又把州里的事和帅职交给我,我活着是金朝的子民,死了也是金朝的鬼!你们想躲到山里去,这不是想投降吗?谁再提迁州的事,我就杀了他!”

八月,塔察带着大军攻打蔡州,路过汝州。汝州有个叫梁皋的家伙造反了,他和几个老官吏温泽、王和,还有七八个人,直接冲进州衙,汝州刺史汝作一点防备都没有,就被他们给杀了。 当时宣使石珪正在调查洛阳失守的原因,以及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的事迹,因为路不好走,就暂时住在汝州驿站。

梁皋杀了汝作之后,赶紧跑去告诉石珪说:“汝作私藏了很多粮食,一点都不关心老百姓,大家气不过才杀了他。我梁皋可没想当官,这事儿全听宣使您的安排!”石珪吓坏了,就让梁皋暂时当了汝州防御使,代理帅府的事务。梁皋逃到蔡州,把杀汝作的事儿报告给了皇帝。 哀宗皇帝非常惋惜汝作的死,派近侍张天锡去追赠汝作昌武军节度使的官职,并且让他的子孙世袭谋克(一种官职)。皇帝还下令让岘山帅呼延实和登封帅范真一起出兵讨伐梁皋。

张天锡因为岘山离得太远,就先和范真商量好了,范真派他手下叫李某的人去,说是去安抚军民。梁皋带着士兵在东门迎接,他心里知道朝廷要对付自己,暗中做了准备,结果那个叫李某的犹豫不敢动手。梁皋把张天锡请到望崧楼上,在饭菜里下了毒,张天锡就这样中毒死了。后来,梁皋也被元军给杀了。

杨鹏,字飞卿,是个很会写诗的人。

爱申,他这个人啊,不太讲究名声,有人说他另外一个名字叫忙哥。他本来是虢县镇防军的士兵,因为立了不少功,一直升到军中总领。后来李文秀占据了秦州,皇帝宣宗就下令让凤翔军去讨伐他,大军把秦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时候爱申在军中犯了罪,按说该杀头的。宣宗皇帝问了问那些高级将领,有人知道爱申,就说这哥们儿是将帅之才,忠诚可靠,值得信任。宣宗皇帝一听,赶紧下令赦免了他,还让他当了德顺节度使,兼任元帅府的事务。

正大四年春天,西边来了大部队,打算把德顺府当做夏天的驻扎地。可德顺府没啥军队,大家都很担心。爱申知道凤翔府有个叫马肩龙舜卿的人,是个可以一起商量事情的能人,就给他写信让他过来帮忙。马肩龙收到信后,本来想立马就走,结果凤翔总管禾速嘉国鉴劝他别去,说大军压境,凤翔城还能守住,德顺府肯定守不住,去了就是送死。马肩龙说:“爱申以前根本不认识我,却一眼就认定我是知己。我知道德顺府守不住,去了肯定死,但既然是知己,我就不得不为他而死!” 于是他收拾好行李,跟族父告别,装作永别的样子,冒着生命危险去了德顺。

到了德顺没几天,就被敌人包围了。城里只有八九千义兵和乡兵,敌军兵强马壮,声势浩大,简直是举全国之力来攻打。爱申就让马肩龙假扮凤翔总管府的判官,大家一起守城。他们就这样坚持了120天,实在抵挡不住了才城破,爱申拔剑自杀了,那年他53岁。后来军队四处寻找马肩龙,想让他活下来,可始终没找到他。朝中有人建议,应该给那些在德顺战死的将士们追赠官职,激励全国上下。皇帝下令追赠官职,并且让他们的名字刻在褒忠庙里。

舜卿,字肩龙,是宛平人。他家祖上是辽国的大族,其中有人当过兴中府的官员,所以人家都叫他们“兴中马氏”。他爷爷马大中,金朝初期就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上了全州和锦州的节度使。他爸爸马成谊,明昌五年考中进士,做到京兆府路统军司判官。肩龙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就很有才华,写起赋来也很厉害。

金宣宗刚当皇帝的时候,有人诬陷宗室成员从坦杀了人,要把他处死。当时没人敢说他冤枉,只有肩龙上书为从坦辩护。他大概的意思是说:“从坦这个人很有将帅之才,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我只不过是个读书人,对国家没什么用,我愿意代替从坦去死,好让他继续为皇上带兵打仗。” 皇上看了奏章后问他:“你和从坦关系很好吗?” 肩龙回答说:“我知道有这么个人叫从坦,但他根本不认识我。从坦是冤枉的,没人敢为他说话,所以我愿意用我的命来保他。” 宣宗皇帝被他的忠义所感动,赦免了从坦,还任命肩龙为东平府录事,并让他在行省里实习。

后来,他跟宰相侯挚处不来,在侯挚手下待了几个月就被辞退了。回家的时候,要过黄河,跟负责渡口的人发生了冲突。那些人搜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了他记录的军马粮草数量以及一些利害关系的资料,怀疑他是奸细,在探听军情,于是把他抓进了归德府的大牢里审问。 巧的是,这时候从坦正好路过那里,立刻就把他救了出来。

正大三年,肩龙去凤翔做客,被元帅爱申非常器重。后来,他和爱申一起战死沙场。

禹显,是雁门人。贞祐初年,他跟着上党公张开做事,因为屡立战功,被授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的职位。这官儿不小啊!

元光二年四月,大帅达儿泬和按察儿进攻河东,张开派禹显去扼守龙猪谷,结果两面夹击打败了敌人,还活捉了敌方元帅韩光国,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和兵器。他们一路追击到祁县才返回,沿途经过的州县都收复了。厉害吧! 之后,禹显只带了三百个士兵,坚守襄垣八年,职位都没变动。敌方大帅曾率领数万步骑兵多次进攻襄垣,但几次都没能攻下来,可见禹显的防守有多么坚固。后来,在玉女寨与敌军作战,又取得了大胜。张开向朝廷推荐他,让他担任权元帅右都监。

正大六年十二月冬天,军营里发生叛乱,城池被攻破,禹显被俘虏了。敌方将领很欣赏他,不想杀他。一开始用铁链锁着他,后来禹显偷偷地和二十个旧部下逃跑了。听说上党公的军队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他就想去投奔他。结果,敌军四处追捕他。禹显恰好和一个背着锅的士兵走散了,他在山寺里讨饭吃,寺里的和尚跑去告密,他就这样被抓住了,最后壮烈牺牲,死的时候才四十一岁。

秦州人张邦宪,字正叔,在正大年间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了永固县令。天兴二年,为了躲避战乱,他去了徐州。卓翼率领军队到达徐州城下,张邦宪被俘虏了,敌人想把他押往北方。张邦宪怒斥道:“我可是进士出身,朝廷误用了我当个县令,我能跟着你们造反吗?!” 结果,他被杀害了。 这真是个有骨气的读书人!

刘全,是彭城人。他带领几百个乡邻躲避战乱到沫沟,大家推举他当了砦主。北方的军队攻打徐州,把当地老百姓都抓走了,刘全的父亲也在其中。北军用刘全的父亲做人质,想让他投降,没想到刘全竟然把抓他的人绑了送去徐州,然后偷偷地把父亲救了回来。徐州的帅,益都,非常欣赏他的忠义,就给他封了昭信校尉的官职,还让他遥领彭城县尉。后来,他得罪了国用安,因为不肯依附他,就被国用安杀害了。 哎,真是忠义两难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