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赵沨。他字文孺,是东平人,大定二十二年考中进士,做到礼部郎中这个位置。他为人淡泊,钻研道学,颇有心得。尤其擅长书法,自己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叫“黄山”。书法大家赵秉文曾经评价他说:“赵沨的正书融合了颜真卿和苏轼的风格,行草书则集百家之长,他那放荡不羁的风格又有点像杨凝式,他的书法水平可以和苏轼、黄庭坚相提并论。” 党怀英的小篆,自从李阳冰之后就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当时人们把赵沨的书法和他相提并论,称他们为“党赵”。他留下了《黄山集》,流传至今。

接下来是周昂,字德卿,真定人。他父亲周伯禄,字天锡,是大定年间的进士,做到同知沁南军节度使。周昂二十四岁就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南和县当县丞,政绩显著。后来升任良乡县令,之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御史路铎因为上书直言而被罢官,周昂还写诗送别他,诗中话语略带讽刺,结果自己也被停职考察。过了很久,他才被重新启用,担任隆州都军,因为在边疆立功,又重新被召回朝廷,担任三司官。大安年间发生战争,他被临时任命为六部员外郎。

他的外甥王若虚曾经向他学习,周昂教导他说:“文章只注重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虽然可以一时惊艳众人,却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可以博得一时赞誉,却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他还说:“文章要以思想为核心,语言文字只是辅助工具,核心思想强有力,辅助工具才能服从指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核心思想,反而让语言文字喧宾夺主,甚至反过来控制思想,即使辞藻再华丽,那也不是真正的文章啊!”

周昂为人孝顺友爱,重视名节,学术造诣深厚,文笔高雅,很多儒生都把他当作老师尊敬。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因为得罪人,最终因为一首诗被贬到东海,一待就是十几年。他刚进入翰林院的时候,言辞非常犀利。后来被外放担任三司官,但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位,于是请求调到宗室承裕军。承裕军战败,周昂和军队一起逃到上谷,大家想直接回家,只有周昂不肯,结果城池失守,他和他的儿子周嗣明一起战死。周嗣明,字晦之。

王庭筠,字子端,是辽东人。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能看懂十七个字。七岁就开始学写诗,十一岁就能写出完整的诗歌。长大一些后,涿郡的王翛见到他,就认定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定十六年,他考中了进士。

他先被任命为恩州军事判官,一上任就很有政绩。当时,当地老百姓里有个叫邹四的,伙同其他人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后,抓了上千人,但邹四却逃跑了,怎么也找不到。朝廷派大理司直王仲轲来审理这个案子,王庭筠用计策抓住了邹四,还理清了案情,最终只判决了十二个参与预谋的人。之后他又调任馆陶主簿。

明昌元年三月,章宗皇帝对学士院说:“王庭筠写的文章,句子太长了,我不喜欢这种风格,也担心其他人会模仿他。”他又对平章事张汝霖说:“王庭筠的才华不错,但文风不够劲道,不过他很有才华,改改还是很容易的。”四月,朝廷召王庭筠来考试,想让他担任馆职,他考试也通过了。但御史台有人说王庭筠在馆陶的时候曾经犯过贪污罪,不应该让他担任馆阁的职位,所以这事儿就黄了。于是王庭筠就选择在彰德买地置业,在隆虑山黄华山寺读书,并因此自号黄华山人。同年十二月,皇帝谈到学士们时,感叹他们缺乏人才,这时参政守贞说:“王庭筠就是个人才啊!”三年后,皇帝召他为应奉翰林文字,还让他和秘书郎张汝方一起对法书名画进行鉴定和评级,最后他们一共整理出五百五十卷的精品。

五年八月,皇帝对宰相们说:“应奉王庭筠,我想让他负责起草诏书,像他这样的人才可是很难得的。最近党怀英写的《长白山册文》,写得实在太差了。听说很多文人嫉妒王庭筠,他们不评价他的文章,却总是拿他的行为举止说事儿。说到底,读书人大多爱搬弄是非,互相结党营私。就像东汉的士人和宦官互相结党一样,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像唐朝的牛僧孺、李德裕,宋朝的司马光、王安石,都是儒者,可他们互相攻击诋毁是怎么回事呢?”于是,皇帝就提升王庭筠为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正月,因为赵秉文上书的事儿,我被降了一级官职,还挨了六十杖,然后被免职了,这事儿赵秉文传里都写着呢。第二年,我又被降职到郑州防御判官。到了第四年,才重新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我又当上了翰林修撰,跟着皇上秋游,写了三十多首应制诗,皇上还特别高兴。第二年,我就死了,那年才四十七岁。皇上知道我平时很穷,就下令给八十万钱,让我家办丧事。他还把我的诗文都收进秘阁保存。皇上还送来一首御制诗给我家,诗里写着:“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

王庭筠长得仪表堂堂,很会说话,看起来挺高冷的,一开始大家都不敢和他接近。但是真接触了之后,就会发现他特别热情,对人特别好,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你,就算你以后一百次辜负了他,他也不会生气。和他交往的人,像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这些人,推荐他的人,像赵秉文、冯璧、李纯甫,那都是当时有名的大人物,大家都说他很会识人。他写文章能把想说的都表达清楚,晚年的诗歌风格严谨,七言长篇尤其擅长险韵。他留下了《{艹聚}辨》十卷和文集四十卷。他的书法学米芾,和赵沨、赵秉文一起被称为书法名家,尤其擅长画山水、墨竹。

他的儿子王曼庆,也能写诗画画,做到行省右司郎中,自己号称“澹游”。

刘昂,字之昂,是兴州人。大定十九年考中了进士。他家祖上七代都有人考中进士,厉害吧!刘昂从小就聪明过人,写律诗和赋都是独树一帜的风格,写诗很有晚唐诗人的味道,尤其擅长绝句。李纯甫在《故人外传》里记载说,刘昂很早就当了官,三十三岁就当上了尚书省的掾,后来又调到平凉路当转运副使。当时有个算命先生说他官职到五品就到头了,刘昂当时还不信。结果后来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十年都没什么好运气,就搬到洛阳住下了,打算就在那里养老了。后来有人向章宗皇帝推荐了他,泰和年间,他从国子司业升任左司郎中。

结果,掌管文书的大中和贾铉因为泄露了任命官员的秘密,被御史弹劾,而刘昂也被牵连进去了。章宗皇帝大发雷霆,当时很多有名望的人都受到了牵连,比如史肃、李著、王宇,还有宗室成员从郁都被贬官或流放,贾铉也被罢官。刘昂被降职到上京当留守判官,结果在路上就死了,还真应了算命先生的话。

李经,字天英,是锦州人。他写诗特别刻苦,喜欢写一些奇特的句子,从不模仿前人。李纯甫看过他的诗后说:“这真是当今时代的李白啊!” 因此李经一下子名气大增。后来他又考了两次进士都没考上,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南宋建立后,他家乡的官员向朝廷推荐了他,很多官员一看就认出来了:“这是天英写的!”朝廷就因为他的文采,任命他当他家乡的副职官员,后来就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刘从益,字云卿,是浑源人。他高祖刘撝,在天会元年考中了词赋进士,他家祖上很多人都通过科举考试当了官。刘从益在大安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官做到监察御史,因为跟当权派据理力争,得罪了人,被罢官了。过了很久,他又被起用,当了叶县县令,他勤政爱民,很有古代好官的风范。叶县因为战乱,户口减少了三分之一,荒地有一万七千多亩,但是他任职期间,税收却跟以前一样,每年七万石。刘从益向大司农请求减免一万石税收,百姓们非常感激他,很多流亡的人又都回来了,大概有四千多户人家。没过多久,朝廷就把他召回去了,叶县百姓跑到尚书省去请求留下他,但没成功。他回朝后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一个月后就病死了,年仅四十四岁。叶县百姓听说后,在端午节这天停止饮酒,为他哭丧,还立碑歌颂他的功德,表达他们的哀思。

刘从益学识渊博,记忆力超强,精通经学,擅长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诗,五言诗写得特别好,他还著有《蓬门集》。

子祁,字京叔,是个太学生,写文章特别有名。赶上金朝灭亡的时候,他写了《归潜志》来记录金朝的历史,后来修《金史》的时候,很多内容都参考了他的书。

吕中孚,字信臣,是冀州南宫人;张建,字吉甫,是蒲城人。这两个人都挺有名气的诗人。吕中孚有诗集叫《清漳集》。张建在明昌年间,先是被任命为绛州的教官,后来被朝廷召进宫里当老师,还担任应奉翰林文字的官职。年纪大了想退休,章宗皇帝很喜欢他为人正直,不想让他走,就给他了个同知华州防御使的官职,还特地赐诗给他表示宠爱。他自己号称“兰泉”,也留下了诗集流传于世。

李纯甫,字之纯,是弘州襄阴人。他爷爷李安上,曾经在西京考中进士第一名;他爸爸李采,死在了益都府做官的时候。李纯甫从小就特别聪明,一开始学习写词赋,后来读了《左氏春秋》,特别喜欢,就改学经义了。承安二年,他考中了经义进士。他写文章的风格,像庄子、列子、左丘明和《战国策》那样,后来的很多人都学习他的风格。他还特别喜欢谈论军事,心里想着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章宗皇帝南征的时候,他两次上书分析胜负,皇帝觉得他分析得很有道理,就派他去军中,后来很多事情都和他预料的一样。宰相们都很欣赏他的文章,推荐他进了翰林院。等到元朝军队起来以后,他又上书论述当时的局势,但是没被采纳。宣宗皇帝迁都汴梁后,他又进了翰林院。当时丞相高琪权势很大,提拔他做了左司都事,李纯甫觉得高琪肯定要倒霉,就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而辞官了。后来高琪果然被杀,他又回到了翰林院,还连续担任了贡举的主考官。正大年间将近结束的时候,因为选拔人才不符合新规定,被贬到坊州做官。还没等他去上任,就被改任为京兆府判官。最后死在汴梁,享年四十七岁。

纯甫这个人啊,聪明得很,年轻的时候就特别自信,觉得功名就像低头捡东西一样容易,还写了篇《矮柏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王景略。他从一个小官做起,上书朝廷,还引用宋朝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说得非常恳切。但是,当权者觉得他迂腐、见识狭隘,就把他给压下去了。

中年以后,他觉得自己的理想行不通了,就更加放纵自己,整天喝酒,也不想做官了。好不容易考中了官职,没过多久就又辞职回家隐居了。每天跟和尚、读书人混在一起,以写文章、喝酒为乐,唱歌跳舞,完全不顾及礼法约束,有时候一喝就是几个月不醒酒。只要有人请他喝酒,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一定会去,去了就一定会喝醉,就算醉得人事不知,也从没耽误过写书。不过,他晚年信佛,还深入研究佛学的奥义。他把自己写的文章分成两类,讨论性理和佛道两家思想的叫做“内稿”,其他的应景文章叫做“外稿”。他还讲解过《楞严经》、《金刚经》、《老子》、《庄子》,还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自称是“中国心学、西方文教”,总共写了几十万字,所以才被那些讲究名教的人看不起。

王郁,字飞伯,是大兴人。长得高大魁梧,眼神锐利,像老鹰一样。年轻的时候住在钓台,闭门读书,不跟外界接触。过了很久,他开始写文章,风格像柳宗元,气势宏大,奇特古朴,动不动就写几千字。他的诗歌也很有才气,模仿李白的风格。他还写过一篇《王子小传》来记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天兴初元年间,汴京被围困,他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意见,但没有得到回应。四月,围困稍微缓解了一些,他挺身而出,想冲出去,结果被士兵抓住了。带兵的将领对他很好,但王郁为人过于坦率,没有防备之心,被将领手下的士兵忌恨,最终被杀害了。临死前,他从怀里拿出书说:“这是我平生所写的著作,可以交给中州的士大夫们,就说王郁死了。”他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和他同时代以诗歌闻名的,还有雷琯、侯册、王元粹。

宋九嘉,字飞卿,是夏津人。为人正直豪爽,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很有才华,能写出动听的诗歌。他长期跟随李纯甫读书,写文章很有气势,跟雷渊、李经不相上下。中统元年,他考中了进士。先后担任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个县的县令,都以政绩出色而闻名。后来进入朝廷,担任翰林应奉。正大年间,他因为生病辞官,最终死于癸巳之乱。

庞铸,字才卿,是辽东人。年轻的时候就通过考试当了官,仕途上也挺有名气的。南宋朝廷迁都之后,他当上了翰林待制,后来又升迁为户部侍郎。因为跟达官贵人的家走动得比较多,后来被外放到东平府做官,之后又改任京兆路转运使,最后去世了。他学识渊博,文笔很好,还会写诗,诗作风格奇特,很有力量,不落俗套,世人流传很多他的作品。

李献能,字钦叔,是河中人。他祖上曾经有人担任过金吾卫上将军,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们家为“李金吾家”。到了李献能这一代,兄弟几个都因为文学才华出名,他的兄长李献卿、李献诚,弟弟李献甫都相继通过考试做了官,因此他们家被称为“四桂堂”。

李献能很努力学习,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写骈文。贞祐三年,他被特别赐予词赋进士的称号,在朝廷考试中名列第一,宏词也获得了优等。之后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他在翰林院待了十年,后来被外放到鄜州做观察判官。因为有人推荐,他又回到翰林院担任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后升迁为修撰。正大年间后期,他担任镇南军节度副使,同时在河中帅府担任经历官。元军攻破河中时,他逃到了陕州,行省任命他为权左右司郎中。后来碰上赵三三军变,不幸遇害,年仅四十三岁。

李献能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留着胡子。他很擅长辩论,经常讲述历史故事,声音洪亮,很好听。他写诗追求风雅,也特别用心创作乐章。在翰林院工作时,反应敏捷,办事得体。赵秉文、李纯甫曾经说过:“李献能天生就是翰林院的材料。”所以每次有人推荐他,朝廷都不让他离开翰林院。他家以前很有钱,但在贞祐之乱中都败光了,在京城里都难以维持生计。他母亲一向生活奢侈,对自己很讲究,稍微不如意就会责骂他,旁人看着都觉得他很难过日子,但他却处之泰然。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孝顺。他曾经对别人说:“我小时候梦到自己能做到五品官,但活不过五十岁。”后来果然应验了。

王若虚,字从之,是藁城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好像天生就对文字有着特别的敏感。承安二年,他考中了进士。先是在鄜州做录事,后来又担任管城县令和门山县令,政绩都很出色,深受百姓爱戴。任期结束的时候,老百姓都来送他,好几天才送走他。后来,他被推荐到国史院做编修,之后又升任应奉翰林文字。他还曾出使夏国,回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之后留任著作佐郎。正大年间,《宣宗实录》完成,他又升任平凉府判官。没过多久,就被召回朝廷,担任左司谏,后来又升任延州刺史,最后进入朝廷担任直学士。

元兴元年,哀宗皇帝逃到归德府。第二年春天,崔立发动了叛乱。许多奸邪小人纷纷附和,请求为崔立刻立功德碑,翟奕就以尚书省的名义召王若虚来撰写碑文。当时翟奕等人仗势欺人,谁要是稍微得罪他们,就会被他们陷害致死。王若虚知道自己这次肯定凶多吉少,私下里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他们召我去写碑文,我不写就会死;如果写了,我的名节就毁了,还不如死了算了。不过,我还是先试试用道理劝劝他们。”于是,他对翟奕等人说:“丞相的功德碑应该写些什么呢?”翟奕等人怒道:“丞相保全了京城,救活了百万生灵,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学士代王言,功德碑难道也可以代王言吗?再说,丞相既然是用京城投降的,那么朝廷官员都是他的门下之臣,自古以来,哪有门下之臣为自己的主帅歌功颂德,还能让后世相信的呢?”

翟奕等人无法反驳,于是就召集太学生刘祁、麻革等人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劝说他们写碑文,说:“大家都希望你们两位来写,而且已经向郑王禀报过了,两位就不要推辞了。”刘祁等人坚决推辞后离开了。过了几天,他们又催促不止,刘祁就草拟了一份碑文,交给元好问。元好问觉得不满意,就自己写了一篇。写完后,他拿给王若虚看,两人一起修改润色了一些文字,但只是简单地叙述了事情经过而已。后来,金兵攻入城内,碑文最终也没有立起来。

金朝灭亡后,王叔远微服私访,北归镇阳。他和浑源的刘郁东一起游览泰山,到了黄岘峰,在萃美亭休息。他看着同游的友人说:“我这一辈子都在尘土里碌碌无为,没想到晚年还能来到这仙境般的泰山。如果能在这里终老,我的心愿就完成了。”于是,他让儿子忠先回去,派儿子恕去前面探查道路的险峻情况。然后,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闭目沉思了很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他写的文章,《慵夫集》和《滹南遗老》若干卷,流传于世。

王元节,字子元,是弘州人。他的祖父王山甫,是辽国的户部侍郎;父亲王诩,在金朝海陵王的时期,担任左司员外郎。元节从小就聪明过人,虽然家世显赫,但他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浑源的刘撝欣赏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且传授他赋学的技巧。天德三年,他考中了词赋进士。他为人正直,有气节,不能随波逐流,所以仕途并不显达。后来,他被调任密州观察判官,卸任后,就悠闲地生活在乡里,以诗酒自娱,自号“遁齐”。五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留下了诗集传世。

他的弟弟王元德,也考中了进士,很有才能,名噪一时,最终官至南京路提刑使。

王元节的孙子孙国纲,字正之。他学习儒家经典,尤其擅长处理政务。为人正直稳重,容易相处,即使有人冒犯他,他也不会计较,脸上也从不显露出怒色。大安三年,他参加考试,补任尚书吏部掾,不久就升任御史台令史。宣宗皇帝听说他的才能,兴定三年特地召他到身边做近侍,负责一些事务,很受皇帝宠爱,连续三次被皇帝挽留。后来,他被外放为同知申州事。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笔砚直长,之后升任监察御史。任期满了,皇帝又下令让他继续任职,可见皇帝很器重他的才能。开兴元年,关陕的完颜总帅在河中府与大元军队作战失败,哀宗皇帝派遣孙国纲骑着上好的马匹,直接前往河中府询问战败的原因。在返回途中,遇到大元军队,不幸被杀害,时年四十四岁。

麻九畴,字知几,是易州人。三岁就能认字,七岁就能写草书,而且能写出好几尺高的字,当时大家都把他当成神童。金章宗皇帝召见了他,问他:“你进宫殿,害怕吗?”麻九畴回答说:“君臣之间,就像父子一样,儿子怎么会害怕父亲呢?”皇帝非常惊讶。

他年轻的时候就进了太学,很有文名。金朝南迁后,他住在郾城和蔡州之间,后来到了遂平西山,才开始认真钻研古学。他广泛学习《五经》,尤其精通《易经》和《春秋》。金兴定年间,他参加开封府的考试,词赋考第二,经义考第一。后来又在南省参加考试,结果还是一样。他的名声很大,即使是妇女儿童也都知道他的名字。可是,在朝廷的考试中,因为一点小错误而落选了,很多人都为他惋惜。之后,他就隐居起来,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

正大年间,他的学生王说和王采苓都考中了进士,皇帝因为他们年纪轻,感到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才知道他们曾经是麻九畴的学生。平章政事侯挚和翰林学士赵秉文多次推荐他,皇帝就特别赐给他卢亚榜进士的称号。但他因为生病,没有上任就回家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代理博士,不久又升任为应奉翰林文字。麻九畴天性放达不羁,为人高傲,与人交往,如果一句话不合就径直离开,毫不回头。他自己觉得终究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久之后,他又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

他住在郾城,元朝天兴元年,元军攻入河南,他带着家人逃到确山,被元兵抓获,押解到广平,最终病死在那里,享年五十岁。

麻九畴最初因为学习经义而研究《易经》,后来喜欢上了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因此学习算术,又喜欢上了卜筮和射覆之类的占卜术。晚年他还喜欢上了医学,和名医张子和交往,学到了张子和的全部医术,还帮他润色著作。他的文章精密奇特而雄健,诗歌更是工整精美。后来为了避免谤议和忌讳,他就不再写诗作文了。从金明昌年间以来,被称为神童的有五个人,太原的常添寿四岁就能作诗,刘滋、刘微、张汉臣后来都没有什么成就,只有麻九畴能自己树立起声望,像赵秉文这样的老前辈,都称他为“征君”(古代对有才德之人的尊称),而不直呼其名。

李汾,字长源,是太原平晋人。这人啊,脾气挺大,性格放荡不羁,有点急躁,一点就着,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他。不过他喜欢读史书,诗写得也很好,风格雄健,很有章法。后来避乱跑到关中,京兆尹子容看重他的才能,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两年后,李汾离开了,去了泾州,泾州左丞张行信一听说是李汾,立马就把他当贵宾对待。元光年间,李汾去大梁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后来有人推荐他去史馆抄书。这抄书的活儿,说白了就是个小吏,编修官们把整理好的稿子给他,他负责誊抄一份干净的副本交给长官。李汾觉得这工作太没意思了。

那时候,赵秉文是学士,雷渊、李献能都在史馆,大家一起校对修订史书。李汾坐在旁边,正襟危坐,就读起司马迁、左丘明的文章来,有时候读上几百字,声音洪亮清晰,旁若无人。读完后,他环顾四周,随意说了句“怎么样?”那些负责写稿的人心里早就憋着一肚子火了,雷渊、李献能更是气得牙痒痒,就合伙诬告李汾,告到官府去了。不过,当时也有不少人觉得雷、李二人做得不对。没多久,李汾就离开了史馆,回到了关中。

第二年,他又来到京城,上书给皇帝,谈论时政,结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又离开了京城,在唐州、邓州一带游历。后来,恒山公武仙让他担任行尚书省讲议官。可是,武仙和参知政事完颜思烈关系不好,为了自保,害怕李汾的言论会影响到自己,就想把他除掉。李汾察觉到了危险,就逃到了泌阳。武仙派总帅王德去追捕他,把他抓起来关在马平,李汾绝食而死,那年还不到四十岁。李汾生前写了很多诗,但他自己没整理过,现在流传下来的也就十来首。

元德明,是拓拔魏的后代,太原秀容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从不谈论世俗琐事,为人随和,不拘小节,即使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也怡然自得,家人都不敢拿生活琐事来烦他。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中,就放浪形骸,在山水之间游玩,喝酒赋诗来消遣时光。四十八岁的时候去世了,留下《东岩集》三卷。他的儿子元好问,可是个大名人。

好问,字裕之,从小就厉害,七岁就能写诗了。十四岁的时候,他跟着陵川的郝晋卿先生学习,没想着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广泛学习经史子集,各种各样的书籍都读,六年后学业有成。

后来他去了太行山脚下,渡过了黄河,还写下了《箕山》、《琴台》之类的诗歌。礼部尚书赵秉文看到他的作品,说现在的人里,没有谁能写出这样的诗了。于是,好问在京城里名声大噪。金朝中兴定五年,他考中了进士,先后做过内乡县令、南阳县令。到了天兴年间,他被提升为尚书省的官员,不久又升任左司都事,后来又升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他不再做官了。

他的文章写得很有章法,各种文体都擅长。他的诗歌风格奇特,不落俗套,却又精巧细致,不追求华丽辞藻。五言诗古朴深沉,七言乐府诗不用古代的题材,总能写出新意。他的诗歌慷慨激昂,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也别具一格,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写下了几百篇抒发恩怨情仇的作品。金朝灭亡后,很多老人都去世了,好问成了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各地刻碑立传的人,都来求他写碑文。他写了很多文章和诗歌,还著有《杜诗学》一卷、《东坡诗雅》三卷、《锦禨》一卷、《诗文自警》十卷。

晚年,好问主要精力都放在写作上,因为他觉得金朝虽然灭亡了,但它的典章制度曾经一度比得上汉唐盛世,而金朝的历史应该被记录下来,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当时金国的史料在顺天府张万户家里,他就去跟张万户说,想帮着写金史。但后来被乐夔阻止了,这事儿就没成。好问说:“不能让一个朝代的历史就这样消失,不留任何记载啊!”于是,他在家里建了个亭子,就在亭子里写书,并把这个亭子叫做“野史亭”。他收集整理金朝君臣的言行,凡是听到看到的,都用小纸条详细记录下来,写了上百万字。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作品。他六十八岁去世。后来修撰《金史》,很多内容都参考了他的著作。

话说啊,韩昉和吴激两位,都是楚地的人才,却在晋地得到重用,他们的文章也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高水平了,这真是令人称赞! 你看蔡珪、马定国学问渊博,胡砺、杨伯仁文章写得又快又好,郑子聃、麻九畴才华横溢,英气勃勃,王郁、宋九嘉更是超越前人,成就非凡。 再说那三个李姓的才子,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纯甫为人正直,有见识;汾阳人任气,有能力;献能更是以孝顺闻名。王庭筠、党怀英、元好问这几位,那更是名扬后世,不同时代的人都知道他们。

王竞、刘从益、王若虚这几位在做官方面很有本事,他们的政绩一点也不比他们的文章逊色。 但是蔡松年,虽然在文艺方面成就很高,官位也做到很高,可是他却为了讨好金人,搞党争,还杀了田珏,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他的文采也掩盖不了他的缺点。 不过话说回来,他对继母特别孝顺,死的时候家里都没什么钱,这点倒是值得称赞的。

赞曰:韩昉、吴激,楚材而晋用之,亦足为一代之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