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啊,那些大型祭祀、中等祭祀,还有皇帝接受册宝、在御楼大赦天下、接受外国使臣祝贺这些隆重的场合,都会用到这些乐器。一开始,太宗皇帝攻下汴京,缴获了不少宋朝的仪仗、钟磬、乐器,都带回去了。
皇统元年,熙宗皇帝加尊号,这才开始正式使用宋朝的乐器。结果呢,有人发现这些钟磬上刻着“晟”字,跟太宗皇帝的名字犯冲,所以就都用黄纸给封起来了。
到了大定十四年,太常寺的人终于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历代的乐舞都有自己的名字,现在郊庙社稷祭祀用的宋朝乐器,跟庙讳冲突,应该把这些字都刮掉,重新起个名字。” 于是,就命令礼部、学士院和太常寺一起想名字。最后,他们觉得“大乐”跟天地和谐的意思相符,就给这套乐舞起名叫“太和”。这套“太和”乐舞,分文舞和武舞两种。
皇统年间,文舞的名字定为《仁丰道洽之舞》,武舞的名字定为《功成治定之舞》。后来,《贞元仪》又把文舞改名叫《保大定功之舞》,武舞改名叫《万国来同之舞》。大定十一年,又创作了《四海会同之舞》,这样一来,一套完整的乐舞制度才算正式建立起来了。
明昌五年,皇帝下令,参照唐宋的旧例,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和制定礼乐制度。
负责这事儿的官员们说:“雅乐啊,从周朝、汉朝开始就只保留了基本框架,魏晋以后又不断修改乐律,一直没个定论。直到后周保定年间,地下挖出来个古玉斗,人们就用它来制定乐律的标准。后来牛弘觉得这不行,就继续用苏绰的铁尺,隋朝也沿用了这个。唐朝建立后,沿用了隋朝的乐律,黄巢起义后,乐器都散失了,太常博士殷盈孙就按照周朝的标准铸造了谷钟和编钟,处士萧承训等人又校正了石磐,合起来演奏。到了周显德年间,又用黍子来确定乐律,有人说这比唐朝的乐律高了五个音阶。宋朝初期也用王朴制定的乐律,后来和岘觉得周显德年间的乐律听起来有点悲伤,就根据西京的铜望臬和石尺重新制作了十二支管乐器,比王朴的乐律低了一个音阶。景祐年间,李照用黍子累积的长度来确定乐律,结果发现声音还是太高,又改用太府的布帛尺,结果比太常寺的乐律低了三个音阶。皇祐年间,阮逸、胡瑗又修改了乐律,只比之前的低了一个音阶,有人说这声音闷闷的,不和谐,所以还是继续用王朴的乐律。元丰年间,杨杰参考李照的钟磬,增加了四个清音,比王朴的乐律低了两个音阶,算是新乐律。元祐年间,范镇又制定了新的乐律,比李照的低了一个音阶,但没被采用。到了崇宁年间,魏汉津觉得范镇的乐律还是比旧乐律高,没办法再降低了,就用皇帝的指节长度作为尺子,他制作的钟磬就是现在用的这些。虽然王朴制定的乐律声音比较高,多次下令修改,李照用太府的尺子制定乐律,人们习惯了旧乐律,觉得新的太重。后来范镇等人讨论乐律,又用李照用的太府尺,也就是周、隋朝用的铁尺,牛弘等人认为这接近古代的标准,比较合适。现在我们看到的乐器,用唐朝初年开元通宝来校对尺寸也差不多,所以汉津用的指节尺大概和周、隋、唐用的尺子一样。汉津采用了李照和范镇的理论,但又不想和他们一样,所以用皇帝指节做尺子,这样别人也不敢轻易反对。他的尺子虽然方法有点古怪,但制作出来的乐器和古代的差不多,声音清浊高低都适中,不是凭个人喜好随意乱来的。所以,现在的钟磬虽然是崇宁年间制作的,其实也是周、隋、唐的乐律。现在用的乐律,声音和谐,没有太高或太低的问题,可以长期使用。只是辰钟、辰磬以前就缺了一些,应该再铸造辰钟十五个,辰磬二十一个,加上原来的,一共是二十四件。”
皇帝说:“我曾经看过宋朝人关于乐律的论述,他们认为乐律应该以人声为主,不必拘泥于乐器的尺寸,关键在于声音和谐。”于是,命令礼部到南京去,找宋朝的老工匠,重新铸造十二个辰钟。又因为旧有的钟姑洗、夷则都比标准高五个音阶,无射高两个音阶,就另外铸造一些来补充,这样就协调了。又制作了十二个辰磬,其中一半质量差一些,就挑选合适的来使用。
最初,正隆年间,海陵王在汴京修建太庙,贞祐年间南迁,宣宗皇帝又重新修建,把历代皇帝的神主都安放在里面。这个地方,原来是宋朝景灵宫的旧址。挖掘的时候,地下发现了十三件编钟和八件编磬,上面都刻着“大晟”两个字。
那时候朝廷里乱糟糟的,各种礼器都丢失散落了,根本就凑不齐。
金大定十一年,朝廷的太常寺官员们开会讨论说:“根据《唐会要》的旧制度,南北郊祭祀所用的乐器是二十架。周、汉、魏、晋、宋、齐六朝,以及唐朝的《开元礼》和宋朝的《开宝礼》,用的乐器数量都一样。但是,《宋会要》记载的是三十六架,《五礼新仪》里写的是四十八架,数量太多了,感觉太奢侈了。我们现在打算参考《太常因革礼》,建议天子宫殿的音乐用三十六架乐器,宗庙和殿庭都一样,郊外的祭祀就用二十架,所以宫殿祭祀就用二十架就够了,登歌仪式用编钟和编磬各一架。”
他们还说:“根据《周礼·大司乐》记载:‘各种祭祀音乐,圜钟代表宫音,黄钟代表角音,太蔟代表徵音,姑洗代表羽音。用雷鼓、雷鼗、孤竹管乐、云和琴瑟、云门舞蹈,在冬至这天在圜丘上演奏,如果演奏六变,那么天神都会降临,可以顺利完成祭祀。’‘六变’指的是六个乐章。唐宋两朝都沿用了这个制度。圜钟也就是夹钟,用作宫音,象征着天帝明堂,对应着心房。宫音演奏三次,角、徵、羽各演奏一次,一共是奇数,是为了让神灵能够听到。所有的音乐都是从阳开始,最后到阴结束,圜钟从卯时到申时,一共是六个时辰,所以演奏六变后音乐就停止了,这样天神就会降临,祭祀就能顺利完成。唐朝的乐曲名称用‘和’字,宋朝用‘安’字,我们金朝决定用‘宁’字作为乐曲名称。现在只有太庙祭祀的乐曲,郊祀的乐曲还没准备好。皇统九年拜天时用了《乾宁之曲》,现在圜丘祭祀也可以用它。现在太庙祭祀,皇帝升降、行走时演奏《昌宁之曲》,迎上祭品时演奏《丰宁之曲》,斟酒、舞蹈时演奏《肃宁之曲》,饮福时演奏《福宁之曲》。宋朝的《开宝礼》也可以参考使用。其他的郊祀乐曲,比如皇帝进入祭祀场所、放置玉币、迎上祭品、斟酒、舞蹈等环节的乐曲,都应该用‘宁’字来命名。”
于是,皇帝就下令让学士院来创作这些乐曲。皇帝进入祭祀场所演奏《昌宁之曲》,降神、送神演奏《乾宁之曲》,祭祀昊天上帝演奏《洪宁之曲》,祭祀皇地祇演奏《坤宁之曲》,祭祀配位诸神演奏《永宁之曲》,饮福时演奏《福宁之曲》。皇帝升降、望燎、出入等各个环节的音乐,都和进入祭祀场所时一样,其他的细节都记录在仪注和乐章里。皇帝又下令让太常寺讨论文武舞蹈的先后顺序。太常寺官员们说:“根据唐宋两朝郊庙祭祀的礼仪,都是先文舞后武舞,我们金朝自己举行禘祭和祫祭也是这样。只是唐朝的韦万石曾经建议说,根据儒家相传的说法,如果以揖让的方式取得天下,就应该先奏文舞;如果以征伐的方式取得天下,就应该先奏武舞。当时虽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后来又改了回来,最终还是按照《开元礼》的规定,先文舞后武舞。方丘祭祀的仪式和圜丘一样,社稷祭祀则使用登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上进宗庙,宫廷乐队演奏的是无射宫的曲调。进了大殿,登歌(一种仪式性的歌舞)用夹钟宫的调子伴奏,演奏的都是《昌宁之曲》。迎接神灵和送走神灵的时候,演奏的是《来宁之曲》,一共九次祭祀仪式。
天德二年,早上祭祀完毕,皇上回到小殿,才开始演奏迎接神灵的乐曲。大定十一年,朝拜祭祀,按照《开元礼》和《开宝礼》的规制进行,到了祭祀的牌位前,乐队演奏黄钟宫的三声,大吕宫的两声,太蔟宫的两声,应钟宫的两声,曲调和词都是一样的。进献祭品的时候,演奏《丰宁之曲》;敬酒的时候,宫廷乐队演奏无射宫的《大元之曲》。
各个祖先的祭祀乐曲,德帝用的是《大熙》,安帝用的是《大安》,献祖用的是《大昭》,昭祖用的是《大成》,景祖用的是《大昌》,世祖用的是《大武》,肃宗用的是《大明》,穆宗用的是《大章》,康宗用的是《大康》,太祖用的是《大定》,太宗用的是《大惠》,熙宗用的是《大同》,睿宗用的是《大和》,昭德皇后庙用的是《仪坤》,世宗用的是《大钧》,显宗用的是《大宁》,章宗用的是《大隆》,宣宗用的是《大庆》。皇上回到祭祀的牌位,以及最后一次献祭的时候,都演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
饮福酒的时候,登歌用夹钟宫的《福宁之曲》伴奏;撤掉祭品的时候,演奏《丰宁之曲》,这些都用无射宫的调子。大定十二年规定,在祫禘(一种大型祭祀)时,主管祭祀的官员们,第一次献祭,洗净双手的时候,演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走上祭祀台阶的时候,登歌用夹钟宫的《嘉宁之曲》伴奏。其他的祭祀仪式,都和皇帝亲自祭祀时一样。至于昭德皇后和宣孝太子的另外的祭祀庙宇所用的乐曲,都记录在仪注和乐章里。
以前啊,太庙和皇考庙的乐工,每处都是39个人。到了大定二十九年,要追封显宗皇帝,相关部门就觉得:宋朝的太庙和其他庙宇,堂上的乐队都有48个人呢,咱们现在少18个人,不如把皇考庙的乐工都调到两庙去,凑够以前96个人的数儿。结果尚书省说:“古代乐工人数没个定数啊!” 最后就奏请皇上,把太庙和其他庙宇的乐工总数定为一百人。
明昌六年,又新设立了个宫县乐队,有156个乐工。到了承安三年,皇上发话了:“祭祀庙宇用教坊的乐队演奏古乐,这不对规矩!以后要招募一些老百姓里长得好看、有音乐天赋的,给他们发工资,好好训练,以备不时之需。”泰和元年,规定宫县乐工每个月发两贯钱和一石米,要是乐工缺了,就考试选拔补充。四年后,尚书省又上奏说:“宫县乐工一共256人,以前只设了100人,不够用的时候就临时从教坊借调人来训练。从明昌年间开始,渤海教坊也兼管训练,又新招了92人。再说,宫县乐队只有在举行大典的时候才用得上,要是人数不够,就提前让汉人教坊和兴府的乐队的人练练,也能凑合着用。” 皇上就下令取消那些新招的乐工。
金宣宗南迁后,把历代皇帝的牌位都迁到了汴京的太庙。礼部官员说:“祭祀完了,皇帝回宫,到承天门的时候,百官迎接,宫县乐队应该演奏《采茨》这支曲子。” 可是乐器还没准备齐全,就只能用教坊的乐队演奏了。 哀宗迁都到蔡州,天兴二年七月丁巳日,太祖、太宗和后妃的画像从汴京运来了,供奉在乾元寺。左宣徽使温敦七十五奏请说应该演奏音乐。皇上说:“演奏音乐得由太常寺负责啊,怎么办呢?” 温敦七十五说:“集市上有民间乐队,可以临时借用一下。” 权左右司员外郎王鹗就反对说:“民间那种音乐,怎么能用在帝王面前呢?” 最后,还是没演奏音乐。
咱们来说说古代祭祀的乐器和乐舞。在太庙祭祀时唱歌跳舞,用的乐器可不少呢!就拿乐器来说,钟、磬各一套,歌者四个人,籥(yuè,一种乐器)两个,埙(xūn,一种陶制吹管乐器)两个,篪(chí,一种竹制吹管乐器)两个,笛子两个,巢笙(一种笙)两个,和笙(一种笙)两个,箫两个,还有七星匏(páo,葫芦做的乐器)、九耀匏、闰余匏各一个,搏拊(一种打击乐器)两个,柷(zhù,一种打击乐器)一个,敔(yǔ,一种打击乐器)一个,麾(huī,指挥用的旗子)一个,以及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两张,瑟四张。其他的庙宇祭祀,乐器配置都一样。如果是皇帝亲自祭祀,那就用金钟玉磬;如果是官员代祭,就用编钟编磬。
宫县的祭祀乐器就更多了,足足有三十六套呢!其中编钟、编磬各十二套,大钟、谷钟、特磬各四套。建鼓、应鼓、鞞鼓各四面,路鼓、路鼗(kēn,一种打击乐器)各两面,晋鼓一面,巢笙、竽笙各十个,箫、籥、篪、笛各十个,埙八个,一弦琴三个,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六张,瑟十二张,柷、敔各一个,麾一个。文舞的人手持籥和翟(zhái,一种长柄乐器)各六十四个,武舞的人手持朱干(一种兵器)和玉戚(一种兵器)各六十四个,引舞的人则拿着旌旗、纛(dào,一种大旗)各两面,牙杖、单鼗、单铎、双铎、金铙、金錞、金钲、相鼓、雅鼓各两个。
官员代祭的时候,宫县的乐器配置就相对简单些,只有二十套:编钟四套,编磬四套,辰钟十二套。建鼓四面,路鼓四面,路鼗两面,晋鼓一面,巢笙、竽笙、箫、埙、篪、笛各八个,一弦琴三个,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六张,瑟八张,柷、敔各一个,麾一个。不过,唱歌跳舞和引舞用的乐器,跟皇帝亲自祭祀时是一样的。
皇帝要接受册宝了。早些时候,大乐令(掌管音乐的官员)和协律郎(协助大乐令的官员)就在殿里布置好了乐队。还在殿西边的台阶和乐队西北边各设了一个举着旗帜的人站位。殿上还搭好了供人唱歌的乐台。等到吉时一到,侍中(皇帝身边的近臣)就奏报:“外面准备好了。”宫廷乐队就开始演奏,皇帝这才出来,入座,音乐停了。然后,承载册宝的人进来了,乐队又奏乐,册宝被放在了铺着褥子的位置上,音乐又停了。接下来,引领册宝的人走近,乐队奏乐,走到指定位置站定后,音乐又停了。册宝开始移动,乐队奏乐,直到送到皇帝面前放下,音乐又停了。皇帝接受了册宝,乐队奏乐,侍中奏报:“恭喜皇上!”音乐停了。皇太子上殿,登歌乐队奏乐,皇太子回到座位,音乐停了。侍中奏报:“仪式完毕。”宫廷乐队奏乐,皇帝回到幕次(休息的地方),音乐停了。
在御楼上宣读赦令的时候,也是要奏乐的。事先,大乐署(掌管音乐的机构)就在楼下布置好了宫廷乐队,并在乐队左边放了一面大鼓。等到吉时,也就是金鸡报晓的时候,大乐署的人就开始击鼓,鼓声停了之后,侍中奏报:“外面准备好了。”大乐令敲响黄钟,其余五个钟声相应和鸣,《昌宁之乐》开始演奏,皇帝这才出来。宣读完毕,百官载歌载舞,仪式结束,大乐令敲响蕤宾之钟,其余五个钟声相应和鸣,《昌宁之乐》再次演奏,皇帝下座,音乐停了。总之,皇帝出入、升降座位,以及官员列队等情况,都会有乐队演奏,皇帝坐定或站定后,音乐才会停止。册封皇后、皇太子、太孙,以及接受外国使臣的祝贺,宴请外国使臣,这些场合都要用宫廷乐队演奏。
元旦、皇帝生日祝贺,以及宴请外国使臣时,则由教坊(专门负责音乐表演的机构)演奏。至于当时的乐器名称和乐曲,现在已经失传了。皇统二年,宰相上奏说:“自古以来都没有伶人上朝参拜的先例,教坊的乐工们只应该听候传唤,不必像其他百官一样参加早朝。”皇帝准奏了。章宗明昌二年十一月甲寅日,下令禁止伶人演出以历代帝王为题材的戏曲,以及在戏曲中呼喊“万岁”的表演,因为这被认为是不合规矩的大事,要依法惩处。到了泰和年间,有关部门又上奏说,太常寺(掌管祭祀和音乐的机构)的乐工人数太少,于是就让渤海、汉人的教坊乐工,以及大兴府的乐工一起学习,以备不时之需。
哎,说骑马出行那叫一个乐呵!皇上出行,那乐队阵容可壮观了,鼓吹乐队、横吹乐队都有前后两部分,每一部分还分成两节。一开始金国用的是辽国的旧乐器,后来就和宋朝的乐器混着用。海陵王迁都燕京,还有大定十一年那次大规模的仪仗队,乐队都分成了四节,其他出行就只用两部分。
先说前部第一节的乐器配置:指挥乐队的有两个人;鼗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大鼓一百二十面,长鸣一百二十面;铙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名;拱辰管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大横吹一百二十支。
前部第二节:节鼓两面,笛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筚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筚篥二十四支;鼗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小鼓一百二十面,中鸣一百二十面;羽葆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名;拱辰管十四支,箫二十四支。
再看后部第一节:指挥乐队的有两个人;鼗鼓三面,金钲三面;羽葆鼓十二面,歌者二十四名;拱辰管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节鼓两面;铙鼓十二面,歌者十六名;箫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小横吹一百二十支。
最后是后部第二节:笛二十四支,箫二十四支;筚篥二十四支,笳二十四支;桃皮筚篥二十四支。 你看,这乐队规模,那真是相当的庞大啊!
大定九年十一月庚申,那一天是太子殿下生日。皇上在东宫设宴,让乐师演奏新曲,然后跟大臣们说:“我创作了这首曲子,叫《君臣乐》。现在天下太平,跟各位一起分享这份快乐,不是很开心吗?” 这曲子的歌词,后来没流传下来。
过了几年,大定十三年四月乙亥,皇上在睿思殿,让乐师唱女真族的歌,然后转头对太子说:“我对先朝的事情,一直都没忘记,所以经常听这首歌,也是想让你们知道女真族淳朴的民风。要是连文字、语言都不懂,那就是忘本了!”
大定二十五年四月,皇上到上京去,在皇武殿宴请宗室成员。大家喝酒唱歌,玩得很开心。皇上说:“今天我真想喝醉,这样的快乐不容易啊!以前汉高祖回老家,跟乡亲父老一起喝酒,还击筑唱歌,让孩子们跟着一起唱。他当初可是从平民百姓起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祖宗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现在天下统一,我巡幸到这里,为什么不能痛快地喝酒呢!” 当时宗室的妇女们开始跳舞,敬酒完毕后,大臣和老人们也跟着跳舞。皇上说:“我来老家好几个月了,这次回去的日子快到了,居然还没人唱过家乡的老歌,你们都到前面来,我给你们唱一首。” 然后皇上让坐在殿下的宗室子弟都上殿,听着皇上唱歌。这首歌唱的是祖宗创业的艰辛,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祖宗基业的意思。皇上自己唱着唱着,说到祖宗容貌的时候,激动得哽咽了,唱不下去了,歌声一停,眼泪就流了下来。右丞相元忠和其他大臣、宗室成员都举杯祝寿,高呼万岁。 接着,老人们又唱起了这首歌,就像私人聚会一样,气氛非常融洽快乐。皇上又接着唱了几首歌,一直坐到深夜才散席,玩得非常开心。歌里唱的是:
哎,我的祖先,武元皇帝,多么圣明啊!他受命于天,功业震动寰宇。他拯救楚国于水火之中,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开创了我们的王朝,福泽万代。那些没有德行的君王,荒淫昏庸,犯下许多罪过,违背天道,残害百姓。从王朝建立到后来继承皇位的君主,积累的功业,最终都衰败了。大家盼望拥戴的君主,意见并不统一,宗庙社稷至关重要,人心难以捉摸。我努力承担起这份重任,继承祖先的基业。
二十四年来,我兢兢业业地处理国家大事,亿万百姓都生活在安宁之中。国家太平无事,我很高兴,便来到上都,修建宫殿。这次来游览上都,我的思绪万千。这里的风物人情都已改变,不再是过去的景象了,无论是乡里还是村庄,都和当初大不一样。虽然和当初不同,但我依然很快乐;虽然和过去不同,但我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我瞻仰着,怀念着,想着祖宗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地方,依然历历在目;我壮年时期来此游历的场景,也恍如昨日;去年来此游玩的情景,更是记忆犹新。和亲朋好友欢聚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唉,分别这么久了,为什么我心里还是这么快乐呢?
郊祀乐歌
皇帝进入中濆,宫廷乐队演奏黄钟宫《昌宁之曲》:(步调一致。)
衮服穆穆,临于中濆。瞻言圜坛,皇皇后帝。禋祀肇称,磬香维德。爰暨百神,于昭受职。
降神,宫廷乐队演奏《乾宁之曲》《仁丰道洽之舞》。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圜钟演奏三次,黄钟、太蔟、姑洗各演奏一次,歌词相同:
我金之兴,皇天锡羡。惟神之休,爰兹郊见。有玉其礼,有牲其荐。将受厥明,来宁来燕。
皇帝盥洗,宫廷乐队演奏黄钟宫《昌宁之曲》:
因天事天,惇宗将礼。爰饬攸司,奉时罍洗。挹彼注兹,乃升坛陛。先事而虔,神劳岂弟。
皇帝登上祭坛,演奏大吕宫《昌宁之曲》:
咱们国家南边,地势高耸。伟大的皇帝,亲自来祭祀。至诚能感动上天,祭祀成功。希望国运昌隆,永世流传。
“昊天上帝,奠玉币,登歌大吕宫《洪宁之曲》”: 皇帝威严庄重,仪仗森严。佩玉叮当作响,登上祭坛。美好的德行传遍四方,祭品不只是黍稷。上天降福,百神各司其职。
“皇地祇,《坤宁之曲》”: 恭敬地祭祀地祇,亲自献上祭品。祭品是什么呢?是黄色的玉琮。其他神灵也一起祭祀,各安其位。只有皇帝才能享有这样的盛典,聚集祥瑞。
“配位太祖皇帝,《永宁之曲》”: 隆重地祭祀皇天后土。先祖武元皇帝,设立神主牌位。功德昭著,安定社稷,用大吕乐歌颂。保佑我们国家安定,子孙后代享有福祉。
司徒摆好祭品,奏响黄钟宫《丰宁之曲》: 皇帝庄严肃穆,亲自祭祀。群臣陪同,个个恭敬。祭品摆放齐全,都是上好的东西。馨香之气升起,上天诸神都高兴。
“昊天上帝,酌献,登歌大吕宫《嘉宁之曲》”: 郊祭表达敬意,昭告上天。太祖皇帝也在,酒香四溢。斟酒献祭,希望上天高兴。保佑我们国家,赐予福禄,以回报这次祭祀。
“皇地祇,《泰宁之曲》”: 皇帝穿着华丽的衮服,来到祭坛。在神宫里,埋下祭品和牲畜的血。举起酒爵,献上洁净的祭品。祈求国土安定,巩固皇室江山。
“配位太祖皇帝,《燕宁之曲》”: 伟大的皇太后,开创了基业。功德与天齐高,配享天帝。献上祭品,仪式庄重。保佑国家安定,赐予福禄。
文舞退场,武舞登场,奏响黄钟宫《咸宁之曲》:“奉祀郊丘,《云门》变舞。进秉朱干,停挥翟羽。于昭睿文,复肖圣武。无疆维烈,天子受祜。” 在郊外祭祀,表演云门舞。舞者手持朱干,挥舞翟羽。既有文治的盛况,也有武功的显赫。天子将因此获得无穷的福泽。
最后献祭,奏响黄钟宫《咸宁之曲》《功成治定之舞》。
扫地,在南郊举行祭祀,天神都在等待着呢!皇上啊,您祭祀天地,真是虔诚又庄重!祭祀过程中,用的是上好的美酒和陶器,表达的是皇上那颗诚心诚意,纯洁无瑕的心,可不是为了吃好喝好。
皇帝饮福酒后,在大吕宫奏响了《福宁之曲》:这首歌颂了皇上承天之德,最重要的是真诚!上天保佑您,因为您至诚至一!皇上您德高望重,这馨香的祭品,表达了您的美德。愿您的恩泽无穷无尽,子孙万代!
撤下祭品豆子后,在大吕宫奏响了《丰宁之曲》:盛大的祭祀仪式开始了,祭品丰盛又精美。仪式庄严肃穆,百官都看着呢!皇上的祖先们啊,您们能感受到这祭祀的诚意吗?愿这祭祀顺利完成,您的庇佑永无止境!
送神时,在圜钟宫奏响了《乾宁之曲》:伟大的上帝啊,您正在看着这次祭祀呢!希望您能来享用祭品,保佑我们的祖先们!圆形的祭坛已经建好了,神灵们安稳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我们唱着歌送神,人和神都高兴!
接下来是方丘乐歌:迎神时,奏响《镇宁之曲》。林钟宫、太蔟宫、姑洗宫、南吕宫,乐器轮番奏响,歌词都是一样的:大地啊,您是万物之母,孕育了世间万物。您公平地对待一切,谦逊而包容。我们隆重地举行祭祀,表达最真诚的敬意。愿您永远庇佑我们的国土!
初献时,先进行盥洗,在太蔟宫奏响《肃宁之曲》:祭祀有五种典礼,《祭礼》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虔诚地进行盥洗,这是祭祀的开始。祭品都准备好了,仪式井然有序。希望神灵接受我们的祭品,保佑我们平安!
初献时,皇帝登上祭坛,在应钟宫奏响《肃宁之曲》:您的恩德无边无际,您是大地的母亲,您刚强而沉稳,使万物繁荣昌盛。我们按照方丘的仪式进行祭祀,一切从简,却无比虔诚。希望神灵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来享用祭品!
初献时,献上玉币,在太蔟宫奏响《亿宁之曲》:祭祀的礼仪都按照规矩进行,祭品也准备齐全。我们祭祀的是土地神。希望您能降临人间。我们献上玉帛,表达最真诚的心意。希望神灵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国家!
司徒捧着祭品,在太蔟宫奏响《丰宁之曲》:祭祀的四层台阶上,摆放着祭品。我们祭祀的是伟大的神灵,按照祭祀的规矩进行。祭品丰盛而精美,表达了我们对神灵的敬意。希望神灵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国家!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祭祀的场景啊!首先,正位上的人开始敬酒了,奏的是太蔟宫的《溥宁之曲》:“荡荡坤德,物无不载。柔顺利贞,含洪光大。笾豆既陈,金石斯在。四海永宁,福禄攸介。” 意思就是说,大地母亲的德行广博无边,万物都能承载,她的品性温柔顺畅,光明伟大,祭品都摆好了,乐器也准备好了,希望天下太平,福禄绵延。
接下来,给太宗皇帝敬酒,也是在太蔟宫,奏乐的曲子是《保宁之曲》,可惜这儿记录丢了,没写词。然后,祭祀仪式进行到亚终献,大家一起上祭坛,这时候奏的是太蔟宫的《咸宁之曲》:“卓彼嘉坛,奠玉方泽。百辟祇肃,八音纯绎。祀事孔明,柔祇感格。” 这意思是说,看啊,这祭坛多么庄严,玉液琼浆都摆好了,百官都恭敬肃穆,乐声和谐动听,祭祀仪式井然有序,神灵一定会被感动了。
然后是撤掉祭品,这时换到应钟宫,奏的是《丰宁之曲》:“修理方丘,吉蠲是宜。笾豆静嘉,登于有司。芬芬馨香,来享来仪。郊仪将终,声歌彻之。” 意思是说,祭祀场地收拾好了,祭品也妥当了,祭品摆放得整齐精美,由官员们呈上,香气扑鼻,神灵应该会来享用,郊祀仪式就要结束了,乐声歌声响彻云霄。
最后是送神,这时候奏的是林钟宫的《镇宁之曲》:“因地方丘,济济多仪。乐成八变,灵祇格思。荐余彻豆,神贶昭垂。亿万斯年,永祐丕基。” 意思是说,依托这块土地,祭祀仪式隆重而盛大,乐曲演奏完毕,神灵应该会保佑我们,剩下的祭品也撤掉了,神灵的恩泽会永远垂照,保佑江山社稷万年长盛不衰。
最后,到了望燎位,又奏起了太蔟宫的《肃宁之曲》,这曲子跟刚才上祭坛的时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