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段话是列举了一大堆官职,从皇宫内院到地方各级,涵盖了各个部门。 “内命妇、宫人女职、东宫官属、亲王府属、太后两宫官属” 这些,都是皇宫里头娘娘、公主、妃子以及伺候她们的人,还有太子、亲王家里的下属。 “大兴府、诸京留守司、诸京城宫苑提举等职” 这些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城防、宫殿维护等等。

接下来,“按察司、诸路总管府、诸府、诸节镇防御刺史县镇等职” 这些就涉及到地方行政了,从负责监察的按察司,到管理各地的总管府、州府、节度使、刺史、县令等等,基本上把地方官吏都囊括进去了。 “诸转运泉谷等职、诸府镇兵马等职、诸猛安部族及群牧等职” 这部分就更广了,包括负责财政的转运使,负责军事的府镇兵马,还有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和畜牧的官员。 总之,这段话就是把当时整个国家的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内廷到外朝,都列举了一遍。

【内命妇品】 (这句保留原文,因为它是标题,不是叙述句。)

咱们先说说后宫的等级制度啊,最高的是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五位都是正一品,相当于一品大员。

接下来是九嫔,也就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这九位都是正二品。再往下是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每个等级都有九个人,加起来就是二十七个世妇。

然后是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这三个等级每个都有二十七个人,一共八十一御妻。 (这里要插一句,按照金朝贞祐年间的制度,贵妃下面还有真妃,淑妃下面还有丽妃、柔妃,但是没有德妃和贤妃。九嫔的设置和上面说的差不多。婕妤下面还有丽人、才人,也是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是正四品。)

再往下,就都是一些管理宫务的职位了,比如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等等,这些都是正五品到正九品不等的官职,具体就不一一细说了,反正职位名称听着就挺多的,什么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司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等等,从正五品到正九品都有。 这些职位名称听着就挺复杂,都是负责后宫各种事务的,比如管理仪仗、服饰、寝宫、膳食、医药等等。

总之,后宫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复杂,从一品到九品,各种职位数不胜数,比朝堂上的官职还多呢! (金朝贞祐年间的制度和这略有不同,但大体上差不多。)

这段文字只有标题“【宫人女官】(职员品秩,皆同唐制。)”,没有需要翻译的内容。 标题的意思是说,宫里女官的职位和等级,都和唐朝的制度一样。 没有具体的句子需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

两位尚宫主管皇后的出行引导,还管着司记、司言、司簿、司闱这四个部门,并且全面负责宫中五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所需物品的收发。司记部门有两人,典记、掌记各两人,负责宫内所有文书的收发登记,审核完毕后加盖印章。六位女史也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司言部门,包括司言、典言、掌言各两人,以及四位女史,负责发布诏令、呈递奏章。司簿部门,包括司簿、典簿、掌簿各两人,以及六位女史,负责管理宫人名册和俸禄发放。司闱部门,包括司闱、典闱、掌闱各两人,以及四位女史,负责管理宫门的钥匙和安全。

两位尚仪主管宫廷礼仪和日常起居,还管着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个部门。司籍部门,包括司籍、典籍、掌籍各两人,以及十位女史,负责典籍的保管、教学,以及文房四宝的管理。司乐部门,包括司乐、典乐、掌乐各四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宫廷音乐的演奏。司宾部门,包括司宾、典宾、掌宾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接待宾客和朝会引导。司赞部门,包括司赞、典赞、掌赞各两人,两位女史和两位彤史,负责礼仪的秩序安排和引导仪式。

两位尚服主管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个部门。司宝部门,包括司宝、典宝、掌宝各两人,以及四位女史,负责珍宝、符契和图籍的管理。司衣部门,包括司衣、典衣、掌衣各两人,以及四位女史,负责皇室的衣物和首饰的管理。司饰部门,包括司饰、典饰、掌饰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香料、梳洗用品和玩赏物品的管理。司仗部门,包括司仗、典仗、掌仗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仪仗和兵器的管理。

两位尚食主管御膳的制作和供应,进食前要先尝,还管着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四个部门。司膳部门,包括司膳、典膳、掌膳各四人,以及四位女史,负责膳食和餐具的管理。司酝部门,包括司酝、典酝、掌酝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酒类的酿造和供应。司药部门,包括司药、典药、掌药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医药的管理。司饎部门,包括司饎、典饎、掌饎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宫人伙食和柴火的供应。

两位尚寝主管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个部门。司设部门,包括司设、典设、掌设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帷帐、床褥、枕席的布置以及房间的清洁打扫。司舆部门,包括司舆、典舆、掌舆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舆车、伞盖、仪仗的管理。司苑部门,包括司苑、典苑、掌苑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宫苑的种植和蔬果的供应。司灯部门,包括司灯、典灯、掌灯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灯油、火烛的管理。

两位尚功主管女工,还管着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四个部门。司制部门,包括司制、典制、掌制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裁剪缝制衣服和编织。司珍部门,包括司珍、典珍、掌珍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金银珠宝和财物的管理。司彩部门,包括司彩、典彩、掌彩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锦缎、丝绸等纺织品的管理。司计部门,包括司计、典计、掌计各两人,以及两位女史,负责衣物、饮食、柴火等各种杂物的支出管理。

两位宫正主管宫内规章制度,负责纠正违规行为并进行处罚。司正部门也同样负责这些事务。典正部门负责查处违规事件。此外还有四位女史协助工作。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隆庆宫皇后娘娘手下那些宫女们都干啥的,是按照大安元年(指明朝大安元年,即公元1567年)的编制来的。

首先,有个司闺,八品官,管着后宫里的大小事儿,还得负责给宫女们发工资和伙食。然后呢,还有个秉仪,也是八品,还有个丞仪,九品。这俩主要负责传达命令,汇报情况,管理文书纸笔这些。再往下,直阁和司陈,都是九品,管着帐篷、床铺、轿子伞盖这些,还有打扫卫生、准备柴火蜡烛这些杂活。还有秉衣和奉衣,也是九品,负责管理首饰、衣服、玩物和各种宝贝,还得会裁剪缝纫。最后,掌馔是八品,奉馔是九品,她们负责皇后的吃喝,包括饭菜、药、酒、水果这些。

接下来是太子那边的官儿,也就是东宫的宫师府。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正二品的大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是正三品。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太子,教导太子为人处世,做个德才兼备的好人。海陵天德四年(指金朝海陵王天德四年,即公元1150年)的时候,才正式规定宫师府的三师三少,还有詹事院的詹事,以及其他一些机构都归宫师府管。太子身边还有左右谕德,算是东宫的幕僚吧。

太子詹事,那是从三品的大官,少詹事就低一级,是四品。他们主要负责东宫里里外外的所有事情。

左右卫率府的卫率,是五品官,管着皇太子出行时的仪仗和护卫。左右监门的官职是正六品,负责看守宫门的钥匙和安全。仆正、副仆、仆丞分别掌管车马、马厩、弓箭、鞍辔等等,品级依次是正六品、正七品、正九品。掌宝二人,从六品,负责保管珍宝,小心谨慎地管理它们的出入。典仪、赞仪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品级分别是从六品和从七品。侍正、侍丞负责皇太子的衣着冠带和侍奉,品级分别是正七品和正八品。典食令、丞负责膳食,品级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九品。侍药、奉药负责医药,品级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九品。掌饮令、丞负责茶酒果品的供应,品级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九品。家令、家丞负责宫室的修缮、栽种、布置以及灯烛等事务,品级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九品。司经、副司经负责经史典籍、笔墨纸砚等,品级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九品。司藏、副司藏负责库房财物的出入,品级分别是从八品和从九品。司仓、副司仓负责粮仓的出入和薪炭等事务,品级分别是从八品和从九品。中侍局的都监和同监,分别掌管东阁内务、宫人管理和赏赐等,品级分别是正九品和从九品。左谕德、右谕德,正五品,左赞善、右赞善,正六品,他们负责教导太子道德文章。内直郎是正七品,属于宫师府。

亲王府的属官设置又不一样了。傅,正四品,负责教育和辅导亲王,参议政事,如果亲王外出,还要兼任本京节镇的同知。府尉,从四品;本府长史,从五品,明昌三年改制后,掌管警卫侍从,并总管府内事务;司马,从六品,负责检查门禁和府内事务。文学二人,从七品,负责礼仪和教导亲王学问。记室参军,正八品,负责文书的起草,大定七年八月才设立,到二十年,就不单独设置了,让文学兼任。

最后,诸驸马都尉,都是正四品的大官。

卫绍王家属的管理人员是提举,官职是正六品,还有个同提举,官职是正七品。以前东海郡的郡守、县令、丞都是这个职位。

镐厉王家属的管理人员也是提举和同提举。上面说的这两个职位,都是从天兴元年开始才允许他们自己随便安排的。

巩国公家属的管理人员是提控,还有个同提控。

太后的两座宫殿的官员,是从正大元年才开始设置的。

卫尉是正三品,副卫尉是正四品;左典禁、右典禁都是正五品;奉令是正七品,奉丞是正八品;太仆是正六品,副仆是正七品;门卫和典宝各两人,都是正六品;谒者两人,都是正六品;阁正,正七品;阁丞,正八品;食官令,正八品;食官丞,正九品;宫令,正八品;宫丞,正九品;医令,正八品;医丞,正九品;饮官令,正八品;饮官丞,正九品;主藏,正八品;副主藏和主廪,都是正八品;副主廪,正九品。

【大兴府】

尹一员,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领导吧,主要负责宣扬教化,整顿部门风气,总管府里的事情。我(指作者)所在的府尹也一样。他还兼任本路兵马都总管,管着这边的军队。皇帝出巡的时候,就留下留守同知、少尹、判官这几个人负责留守工作。不过判官不用另外安排,由总判兼任。

同知,一人,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领导,负责协助府尹处理政务。我(指作者)所在的府同知也是这样。少尹,一人,正五品,协助同知工作。总管判官,一人,从五品,主要负责府里各项事务的管理和纪律,还分管一些兵案。府判,一人,从五品,负责参谋建议、纠正错误、管理事务,分管吏部和工部的案子。推官两人,从六品,协助府判工作,分管户部和刑部的案子,其中户部推官还要负责检查和整理账簿。(以前只有一个,大定五年增加了另一个。)

知事,正八品,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登记造册。都孔目官,女真司和汉人司各一人,级别和知事一样,主要负责监察印章和案卷。我(指作者)所在的都孔目官也是这样。平时不一定设置,如果缺人,就由吏目临时顶替。(六案司吏共有七十五人,其中女真十五人,汉人六十人。司吏分管六个案子,每个案子都设一个孔目官,负责审核和纠正文书。其他地方如果需要设置十人以下、六人以上的人员,就设置三个孔目官;提点所的设置保持不变。女真司吏如果超过十二人,就分成六个案子;不足十二人,就分成三个案子;五人以下,就只设一个案子,负责所有案子的事务。以上职位都设孔目官。)

知法,三人,从八品,女真一人,汉人二人,负责法律条文和刑名审判。(抄事一人,负责抄写案卷和法律文书,通常从前后行吏中选拔。公使一百人。)女真教授一人。东京、北京、上京、河东东西路、山东东西路、大名、咸平、临潢、陕西统军司、西南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婆速路、曷懒路、速频、蒲与、胡里改、隆州、泰州、盖州也都一样,都设有医院,每家医院设医正一人,医工八人。

【诸京留守司】

首先,咱们来说说留守府的官员配置。最高的是留守,正三品,权力很大,既是府尹,又是本路兵马都总管;然后是同知留守事,正四品,也是府尹兼兵马都总管,不过级别比留守低一些;再下来是副留守,从四品,是少尹兼兵马副都总管;此外还有留守判官和都总管判官,都是从五品,负责管理府里的各种事务和审理兵案;还有个推官,从六品,负责审理刑案,并且兼管上京的林木管理;最后是司狱,正八品,管监狱的。 除了这些主要的官员,还有很多基层人员,比如司吏,女真人和汉人都很多,数量根据户籍多少而定;还有翻译人员,叫译人;以及知法官员,负责法律事务。另外还有抄事员,负责抄写文件;以及一百名公事人员。

接下来,咱们说说京城各门的守卫人员。贞祐元年设立了京城门收支器物使,每座城门一面设一人,后来又增加了。每个城门都有尉和副尉,十四个城门,十四个从七品的门尉和十四个正九品的副尉。 贞祐五年,取消了小都监的职位。

然后是上京和南京的皇城管理人员。上京皇城司设有提举和同提举,分别是从六品和从七品;南京京城所也设有提举和同提举,分别为正七品和从七品,负责城墙的维护和修缮,不过这些职位不是一直都设立的。此外还有管勾、受给官和壕寨官,分别负责协助修缮、收支管理和监督修造。

最后,咱们来说说皇宫的管理人员。皇城使和副使,分别为正八品和正九品,负责宫阙的修缮,也不是一直都设立的。还有管勾北太一宫和同乐园的官员,正八品,负责宫园的维护和修缮。

庆元宫那边,有三个小都监,负责管理祭祀用的器物和摆设。我跟他们在一个宫里当差。

花园那边有两个小都监。

东京的宫苑使就只有一个。(西京和北京也一样。)

东京和西京的御容殿,每个宫殿门口都有两个阁门官,负责祭祀典礼的礼仪和祭祀用品的摆设。

东京万宁宫只有一个负责的小都监。

【按察司】

按察司以前叫提刑司,承安三年的时候,上京、东京等地的提刑司合并成了一个,由一个人担任提刑使,还兼任宣抚使,负责劝农、采访等事务,这就是当时的官名。副使和判官也相应地兼任宣抚副使和宣抚判官。后来又把“宣抚”改成了“安抚”,每个安抚司都设一个安抚判官和一个提刑,一共四个人。安抚司主要负责安抚百姓,监督边防军队,审理重大的刑事案件。安抚判官的官衔里就不再包括劝农采访的事务了,专门负责管理千户和谋克(蒙古族军官)。安抚使的副手,承安三年的时候,在咸平府和上京各派驻一人。承安四年取消了咸平府的分司,使留在上京,副使留在东京,每个地方还各设一个签事。承安四年改名为按察司,到了贞祐三年又取消了,只留下监察采访的职务。

好家伙,这按察司的官职设置,看着就复杂!先说按察使,那是正三品的大官,权力可大了,管着审理案件、查阅案卷,还得抓贪官污吏,那些偷偷卖私盐、私酒的也归他管,顺便还得劝劝百姓好好种地。 再往下,还有个副使,正四品,主要负责劝农。 还有一个签按察司事,正五品,这官职是承安四年才设立的。 还有两个判官,从六品,大定二十九年才有的。 明昌元年因为陕西地大,又加了一个判官。 最末等的是知事,正八品,承安三年上京的知事还兼任安抚司使。

泰和八年十一月的时候,上面觉得转运司权力太小,州县都不听它的,收不上税,于是就下令中都的转运司还是只管收税,其他地方的按察使都兼任转运使,按察副使兼任转运同知,签按察司事兼任转运副使,还加了个从六品的按察判官。不过,中都和西京的按察司官员只兼管西京路的转运司事务。辽东路的情况又不一样,上京的按察安抚使和签事还是只管按察司的事,辽东的转运使兼任按察副使,转运同知兼任签按察司事,转运副使兼任按察判官,还加了个知事。 还有两个从八品的知法。 (这按察司里,还有四个书史,十个书吏,一个抄写文书的,四十个公务人员。) 中都和西京的按察司设置也跟这个差不多。陕西和上京两路各设两个签按察司事,上京还设了一个签安抚司事。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咱一句句捋捋。

首先,上京、东京这些地方,都有按察司和安抚司。按察使,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主要负责安抚百姓,监督边防军队,还得管着猛安谋克(这应该是少数民族的军事组织吧),教他们练武,还得保证当地风俗别变样。 副使呢,有两个,都是正四品,算是按察使的助手。安抚司和按察司里,还分别有正五品的签事,负责签署文件处理事务。 然后还有正八品的知事,兼管安抚司的事务。 最后,还有四个从八品的知法官员,负责处理法律事务。

再来说说文书人员,这可不少。上京和东京的书吏,一共十八个,其中女真人十二个,汉人六个。中都和西京,女真人和汉人各五个。北京和临潢,女真人三个,汉人五个。南京,女真人两个,汉人七个。山东,女真人三个,汉人七个。大名府,女真人三个,汉人六个。 另外,还有一个抄事的人,负责抄写文件,还有十个公使,估计是负责公务联络之类的。 对了,上京的按察使和东京的副使,每个地方还各设一个签事,分管事务。 有意思的是,安抚司的名称里没有“劝农”二字,上京的知事只设一个,其他地方的知事则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最后,还有那些总管府,指的是那些兼任府尹的总管。 这官职体系,层层设官,看着就头大!

话说这都总管,那是正三品的大官,管着所有城隍庙的兵马和装备,还总管府里的所有事务。 然后呢,还有个同知都总管,从四品,也管府里的事,不过婆速路的同知都总管还兼管来远军事的兵马。再下来是副都总管,正五品,管的事儿跟同知都总管差不多。 总管判官,从六品,负责府里纪律和各项事务,还分管一些兵案。府判也是从六品,也管纪律和事务,不过他分管户籍和礼仪方面的事务,还得检查和整理各种簿籍。 推官是正七品,和府判一起办事,分管工部和刑部的事务。 最后还有个知法。

接下来是各地的司吏人数,女真族人:山东西路十五人,大名府十四人,山东东路、咸平府、临潢府各十二人,曷懒路、河北西路各十人,婆速路十一人,河北东路八人,河东南北路、京兆、庆阳、临洮、凤翔、延安各四人。汉人司吏的人数,根据户籍数来定:十八万户以上四十二人,十五万户以上四十人,十三万户以上三十八人,十万户以上三十五人,七万户以上三十二人,五万户以上二十八人,三万户以上二十二人,不到三万户的二十人,婆速路、曷懒路各二人。 译员方面,咸平府三人,河北东西路、山东东西路、曷懒路、大名府、临潢府各二人,其他地方各一人。通事方面,婆速路和曷懒路各有一名高丽通事,临潢府北部有一名通事,部落通事一名,小部落通事两名,庆阳府一名通事。此外还有一个抄事,八十个公使,临潢府另外还设了十三名移剌(官员)。各府的官员设置都差不多,不过曷懒路没有府事。

最后说明一下,“诸府”指的是那些没有兼任总管府事的府衙。

首先,咱们来看看府衙里的官职设置。最高的是尹,正三品;然后是同知,正四品;再往下是少尹,正五品;府判,从六品。这些官员负责管理府里的各种事务,分管吏、户、礼相关的案子,还要负责检查和整理各种簿籍。 推官是正七品,和府判一起处理兵、刑、工相关的案子。此外,还有府教授和知法各一人。 至于文书和翻译人员,数量根据管辖户口多少而定,比如管辖十六万户的,有四十个司吏(包括女真人和汉人),管辖十四万户以上的有三十八个,以此类推,最少三万户以下的也有十七个。 另外,还有译员、通事、抄事各一人,以及七十个公使。

接下来,咱们说说各地的节度使衙门。节度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从三品,负责镇守军队,统管本镇的兵马,同时兼任本州的观察使。观察使的职责和府尹兼管军州事务的观察使一样。 同知节度使是正五品,协助节度使处理政务,兼管州务的还要兼任同知管内观察使。 副使是 从五品。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都是正七品,分别负责节度使和观察使衙门的日常事务,并参与处理相关的军事或民政案件。 每个节度使衙门里也都有知法、州教授和司狱,司狱是正八品。 司吏的人数,根据管辖地区而定,比如隆州十四人,盖州十二人,以此类推。汉人的司吏数量则参考府尹衙门的设置。 译员、通事、抄事的人数也各有不同,公使的数量,上镇七十人,中镇六十五人,下镇六十人,不过像蒲与、胡里改、速频这几个地方,公使只有二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曷速馆路、蒲与路、胡里改路、速频路这四个节镇,没有观察判官,也不管州务。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金朝各个州府衙门的官职设置,咱们一句一句地来说。

首先是防御州:防御使,那是从四品的大官,负责保卫州郡,打击盗贼,权力和府尹差不多。然后是同知防御使,正六品,协助防御使处理政务。判官是正八品,负责审核文书档案。知法和州教授都是从九品的小官,一个负责法律事务,一个负责教育。司军也是从九品,管军队,还兼管巡捕。此外,还有司吏,女真人的数量根据户籍数目而定,汉人管户五万以上就配二十个司吏,以此类推。还有译员、通事和抄写员各一人,公使的数量则根据州的等级而定,上州六十人,中州五十五人,下州五十人。

接下来是刺史州:刺史是正五品的大官,权力和府尹差不多,还负责州里的政务。同知是正七品,协助刺史处理政务。判官是正八品,负责审核文书档案。司军和知法都是从九品,一个管军队兼巡捕,一个负责法律事务。司吏的数量和防御州类似,根据户籍数目而定,女真人数量根据州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韩、庆、信、滦、蓟、通、澄、复、沈、贵德、涿、利、建州、来远军等州各有不同规定。抄事员一人,公使的数量也根据州的等级而定,上州五十人,中州四十五人,下州四十人,不过来远军和下州一样,省去了同知这个职位。所有州以上级别的官员的印章,都在孔目官那里轮流保管,运司押司官也一样。如果州里没有孔目官,就由各司吏轮流保管,县里也是这样。

然后是京警巡院:使是正六品,负责审理案件和治安,管着整个警巡院。副使是正七品,负责警巡事务。判官是正九品,负责检查核实,协助处理院务。司吏的数量也根据京城的等级而定,女真人中都三人,上京、东京、西京各二人,其他地方各一人。汉人的数量也根据京城等级不同而不同,中都十五人,南京九人,西京八人,东京六人,北京五人,上京四人。值得注意的是,东、西、北、上京是没有副使的。

再来说说府节镇录事司:录事是正八品,判官是正九品,协助警巡使工作。司吏的数量根据户籍数目而定,户口一万以上设六人,以下以此类推。府镇两千户以上就按照这个设置,两千户以下只设录事一人,不到一百户的则取消这个职位。

最后是防刺州司候司:司候是正九品,司判是从九品。司吏和公使共七人,数量也根据户籍数目而定。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详细地列举了金朝不同州府衙门的官职设置,反映了当时官僚机构的复杂性和等级森严的特点。

说的是大兴、宛平县的事儿,那时候叫赤县。县令是六品官,权力可大了,管着老百姓的生活,监督按察司的工作,还要宣传教化,鼓励农业生产,审理案件,抓捕盗贼,禁止懒惰,甚至连常平仓和账簿的检查都归他管,总之县里的大小事都得他说了算。县丞是正八品,帮着县令干活儿;主簿是正九品,也帮着县令;四个尉,都是正八品,专门抓盗贼。其他县要是也设四个尉的话,也是这么个情况。县里还有十个司吏,其中一个得认识女真文和汉字;十个公使。

另一个赤县,也叫剧县,官职设置稍微有点不一样。县令是正七品,县丞、主簿、尉都是正九品。

其他的县,县令是七品,县丞、主簿、尉都是正九品。户口超过两万五千的县,算次赤县或剧县;户口超过两万的,算次剧县;那些在京城附近、依附京城的县,叫京县。京县以下的县,户口超过一万的算上县,超过三千的算中县,不满三千的算下县。中县以下的县不设县丞,主簿和尉要一起管巡捕的事儿;下县连尉也不设,全由主簿一个人兼任。中县有八个司吏,下县有六个司吏,公使每个县都十个。

那些知镇、知城、知堡、知寨的官儿,都是七品官。他们也设公使,跟县里一样多,不过负责户籍登记的司吏人数不一样。

再说说监狱的事儿。监狱的官员叫司狱,是正九品,负责看管犯人。监狱里还有一个司吏,两个公使,还有两个典狱,负责监狱的门禁和看守;还有狱子,专门看管犯人。

最后说说市令司,这个只有中都才设。市令是正八品,南迁以后就由左右警巡使兼任了;市丞是正九品,主要负责稳定物价,检查度量衡是否符合标准,以及各种商品的估价。市令司有四个司吏和八个公使。

首先,咱们说说军器库的官职设置。军器库里有个正八品的主管,叫军器库使;还有一个从九品的副手,叫军器库副使。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盔甲兵器。库里还有两个办事员,负责登记出入数量和看守巡逻。中都和南京的设置都一样,西京省只有副使,北京也只有副使,不过北京的副使还兼管八作使的活儿。如果是在节度使或观察使管辖的地方,也会设有军器库使和副使。如果军器库还兼管作院,或者军资库兼管军器库,又或者是在防卫重镇,那就会再设一个都监,如果本来军资监就兼管的,就按老规矩来。

接下来是作院的官职。作院里也有一个使和一个副使,负责监造兵器,同时还要管那些犯人,处理作院里的各种事务。还有一个都监,负责作院的财务收支。作院里还有个牢长,负责看管犯人和管理牢房。中都和南京的设置都一样,只是官衔前面都加个“都”字。南京省设一个都监,东京和西京设一个使或者副使,上京和省里就不设了。节度使或观察使管辖的地方,作院的使和副使,可以由军器库的使和副使兼任。有些地方可能只设一个,或者由军资库兼管。像元朝设立的甲院都监和蓟州专门设立的使副,都保持原样不变。

【都转运司】 (这一句是标题,无需翻译)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先说最高级别的使,那是正三品的大官,管着税收、钱粮、仓库的进出,还有各种计量单位的标准,权力可大了。然后是同知,从四品,算是副手;副使,正五品,也是个领导;都勾判官,从六品,负责处理各种事务,不过只有南京的都勾判官还兼管上林署丞,有点特权。

户籍判官以前只有一个,承安四年加了一个,都是从六品,专门负责户籍登记和征税这些事,不能兼任其他差事。支度判官也有两个,也是从六品,负责处理财政支出方面的事务。盐铁判官就一个,从六品,管盐铁专卖的。还有都孔目官两个,从六品,负责检查文书档案。最后是知法,两个,从八品,级别最低了。这些官职里,都勾案、户籍案、盐铁案、支度案、开拆案的办事人员,女真人八个,汉人九十个。另外还有抄写文书的一个人,翻译的三个,联络沟通的一个人,押送物资的五十个人,还有监运各种物资的公使八十个人。

中都路设的是都转运司,其他地方设的是转运司,省里只设户部和度支判官各一个。南京、西京、北京、辽东、山东西路和河北东路,都设女真知法和汉知法各一个;山东东路、河东南路、河东北路、河北西路、陕西东西路,只设汉知法一个。其他官职设置都和中都一样。女真司的办事人员,辽东路十个,西京、北京、山东西路各五个,其他路都四个;翻译,辽东路三个,其他路都两个;联络沟通的,每路一个。汉人司的办事人员数量,根据当地税收额来定,税收超过一百八十万贯的地区,有五十个人;一百五十万贯以上的,四十五个人;一百二十万贯以上的,四十个人;九十万贯以上的,三十五个人;六十万贯以上的,三十个人;三十万贯以上的,二十五个人;不到三十万贯的,二十个人。每路监运物资的公使七十人,押送物资的人数,南京、山东西路、河东南路、河北西路各五十人;西京、河东北路、河北东路各四十人;其他路各三十人。

山东盐务局,跟宝坻、沧州、解州、辽东、西京、北京这七个地方的盐务局一样,都是正五品盐运使一人管着。其他地方的盐务局也都是这样。副使呢,是正六品,两个;(其他地方只有一个副使。)判官是正七品,三个。(泰和盐务局有四个判官,宝坻和解州盐务局各有俩,其他地方都只有一个。)主要负责管理盐的买卖,支援国家财政。管勾,也就是管事的,有二十二个,正九品。(宝坻、解州、西京盐务局各有六个,北京、辽东、沧州各有四个。同管勾、都同监这些职位,其他地方都没有。)他们负责各个盐场的管理、收购、销售和各种事务。还有五个同管勾,八个都监,七个监,七个同监,以及一个法律顾问。(盐务局的办事人员一共二十二人,其中女真人三个,汉人十九个。翻译一人,抄写和公务人员四十人,其他盐务局也一样。)

中都的酒曲管理局,(还包括酒务局、院务局、税醋管理局,榷场也兼管酒务。)局长大官是正六品。副局长是正七品。主要负责监督管理酿酒和酒曲的生产,完成上交的酿酒任务,支援国家财政。其他酒务局的酿酒和完成上交任务也一样。都监,也就是主管,两个,正八品。负责签署文件、检查酿酒情况。(办事人员四个,公务人员十个。京都和真定府的酒曲管理局都一样,官吏设置也一样。其他地方的酒务局,如果每年上交的税收超过十万贯,就设局长、副局长、小主管各一人;如果超过五万贯,就设局长、副局长各一人;以上这些都设三个办事人员。如果超过三万贯,就设局长和小主管各一人,办事人员两个。如果不到两万贯,就归院务局管,设主管和副主管各一人。如果不到一千贯,院务局就只设一个主管。其他税醋管理局和榷场兼管酒税的,根据上交税收多少来设置官吏,都一样。酒税管理局每年上交税收超过三万贯的,主管是正八品;榷场主管,每年上交税收超过五万贯的,副主管是正八品。)

南京路的货物税务管理处处长,是正六品。

中都的商税务局,局长一人,正八品;副局长一人,正九品。(正大元年升为从七品。)主要负责实际的税收工作,支援国家财政。主管一人,从九品。负责签署文件、检查偷税漏税的情况。(办事人员四个,公务人员十个,其他官吏设置跟酒务局一样。)

中都广备库,那可是个大仓库啊!里面有个正经的使,七品官;一个副使,八品官;还有一个判官,九品官。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布匹颜色、油漆这些东西的进出。 (库里还有四个攒典,十四个库子,其中十二个负责收支,两个负责处理其他事务,他们管着仓库的账目、看守和巡逻,跟库里的官员一起管理。)

永丰库呢,跟镀铁院是挨着的。这个库里也一样,有个七品使,一个八品副使,一个九品判官,主要负责金银珠宝这些贵重东西的收发。(库里还有三个攒典,十二个库子,十个负责收支,两个负责处理其他事务。 这库子的人数啊,根据每年收的钱多少来定,收二十五万贯就十个人,不到两万贯就两个人。)镀铁院的都监是管生铁熟铁、铁钉铁线的,有两个都监。(这院里还有一个攒典。京城、府城、州城、通州都按这个模式设库,不过判官、都监有时候就省了。 有些地方军器库和这个院一起管,或者只设一个使或者副使。边防州郡只设一个都监,也兼管军器库。)

南京交钞库,这个库的使是正八品,副使是正九品。他们主要负责钱钞的收发和兑换。(库里还有两个攒典,负责记账、整理合同;八个库子,负责收钱、验钞,还有处理旧账本。)

大定十三年,皇帝跟大臣们说:“听说民间典当的利息很高,有的甚至高达五成七成,把利息当成本金来算,老百姓苦不堪言啊!要是官府设立典当机构,利息只收十分之一,还能补贴官吏的工资,岂不是方便老百姓?你们好好商量商量,然后告诉我。”

于是,有关部门就在中都、南京、东平、真定等地设立了典当机构,叫做“流泉务”,每个机构都设正副使各一人。典当物品时,正副使要亲自估价,允许典当七成,月息一分,不到一个月就按天算利息。如果超过两年还没赎回,又超过一个月不赎回,就卖掉抵债。 典当的时候要开个证明,写明典当人的姓名、物品的名称、颜色、金银的等级和分量、典当的日期、金额,以及卖掉物品的日期等等。如果典当的物品丢失了,要追究典当人和典当机构的责任,除了要赔付赎回的钱和利息之外,还要额外罚款。 就算物品旧了,也要按新价赔偿。 还安排一个会识字的运司官员来监督,如果违反规定就严惩不贷。每个月都要向上级汇报情况。

大定二十八年十月,京府节度州又增加了二十八个流泉务。到了明昌元年,这些流泉务都取消了,到了明昌二年,中都的流泉务又恢复了,设正使一人,从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负责处理典当物品和资金流通的事务,还配有其他工作人员。

中都的店宅务,管理人员有四个人,都是正九品,分成左右两厢,分别负责管理房屋土地,收取租金,检查维修和拆除房屋。 还有一些其他工作人员,比如负责收钱的、检查维修房屋的等等。

南京的店宅务和中都的一样。

中都的左右厢别贮院,设正使一人,从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判官一人,从九品,负责保管和发放一些物品。 工作人员配置和前面类似。

中都的木材场,设正使一人,从八品;副使、判官各一人,都是正九品,负责保管和发放木材等物品。 也有一些其他的工作人员,比如文书、保管员、木材加工人员等等。

中都买物司,说白了就是个采购部门。有个正经的使,从八品;还有个副使,正九品。他们负责采购朝廷需要的一切东西。另外还有四个都监,从九品,负责发放和管理这些东西。(还有两个办事员。)

京兆府司竹监,管的是竹林。有个管勾,从七品,负责竹园的种植、养护和砍伐。(有个办事员,一百个士兵,负责竹园的种植、养护和砍伐。)

好几个绫罗绸缎厂,分别设在真定、平阳、太原、河间和怀州。每个厂都有个使,正八品;还有个副使,正九品。他们负责织造朝廷规定的布匹。

京兆府、耀州和三白渠的灌溉工程,由一个正七品的规措官负责,管着给老百姓的田地灌溉。另外还有个点检渠堰官,负责检查和管理泾阳等县的渠道和水闸。(还有两个办事员。)

漕运司,负责河运和仓储。有个提举,正五品,兼任景州刺史,负责整个漕运事务。还有个同提举,正六品;以及一个勾当官,从八品,负责催促和监督运输船只。(有六个办事员,分别负责运输和管理两方面,每方面都设有孔目官,前后各一人。运输科负责吏、户、礼三方面的案卷;管理科负责兵、刑、工三方面的案卷。还有八十一个公使和七十六个押运官。)景州的漕运司也这么设置。肇州的提举兼任本州同知,同提举兼任州判。

各个粮仓,有个使,正八品;有个副使,正九品。他们负责粮仓的储存、税收的接收和俸禄的支出。(攒典负责收发文书和处理公文。一年收粮一万石以上的粮仓设两个攒典。仓子负责计量、收发和看守。)

各个牧场,也设有使和副使,负责牧场的管理和物资的供应。(两个攒典。场子负责堆放、收发、看守和巡逻,一年收五万石以上的牧场设四个场子。)中都、南京、归德、河南、京兆、凤翔都这么设置。西京省的副使,其他京畿地区的节度使也设有使和副使,防卫和巡察工作照旧,另外还设一个都监。

南京和各个粮仓的收发官,以及牧场的收发官,都是正八品。

南京的柴炭运输管理场,有个使,从五品;有个副使,正六品。

京西的柴炭运输管理场,有个使,从八品;有个副使,正九品。

【诸总管府节镇兵马司】

首先,咱们来说说都指挥使。这可是个正五品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吧。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抓捕盗贼,管理夜禁,查处赌博和非法屠宰牛马,总之,衙门里的事儿都归他管。 然后是副都指挥使,两个,都是正六品,算是副局长吧,协助都指挥使工作,分管不同的区域,也负责抓捕盗贼。 下面还有军典十二个人,负责管理仓库、文书、差遣等等,其他的军典也差不多干这些。另外还有个司吏和一个译员,以及十个公使。

再来说说指挥使,这可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儿,管辖四个都的兵力,听从都指挥使的命令,主要负责指挥使的日常事务。军使呢,正七品,也负责指挥,每个都下面都有左右两个什将,一起管理一个都。 每个都还有军典、营典、承局、押官各一人。 这些军官的设置,一般是每百人设一个指挥使,分管四个都,每个都设左右什将、承局、押官各一。 要是人数不够百人,就和附近的合并,实在合并不了,三百人以上设一个指挥使,二百人以上只设指挥使,一百人以下就只设军使。 总之,人数够百人就设一个都,不够百人就设什将、承局、押官各一。指挥使下面有军使,什将下面有军典、营典,以此类推。不过,北京和西京比较特殊,只设正副指挥使各一人。

接下来说说府镇都军司。这里的都指挥使是正七品,节镇军都指挥使是 从七品。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军队、差役,抓捕盗贼,处理军事事务,还要和录事一起管理城隍庙。 下面有军典两个人,公使六个人,各府和节镇的设置都差不多。

再来说说防刺州。这里设军辖一人,负责管理军队,兼管巡捕,和司候一起管理城墙。 下面有军典两个人。

最后说说府州的兵马钤辖,这可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儿,主要负责抓捕盗贼。要是抓贼,就要带着巡尉一起行动,全力缉拿。 下面有司吏两个人。 京兆、咸平、济南、凤翔、莱州、密州、懿州、巩州都差不多这样设置。不过京兆和咸平府设兵马都钤辖,其他府州就省掉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巡检使。在中都东北,有个东北都巡检使,正七品官,办公地点在通州,主要负责大兴、漷阴、昌平、通州、顺州、蓟州、盈州这些地方的治安,打击盗贼。他手下就一个办事员,负责文书工作,还有十五个骑兵,是从武卫马军里挑的年轻力壮、骑射娴熟的兵。

然后是西南都巡检使,也是正七品,办公地点在良乡县,管辖良乡、宛平、安次、永清四个县,还有涿州、易州那边的治安。

其他的州,也都设有都巡检使,都是正七品,每个都巡检使下头还有个副都巡检使,正八品。他们手下也都配一个办事员。宿州、泗州、唐州、邓州、察州、亳州、陈州、颖州、德州、华州、河州、陇州、泰州这些州,还有西北路,都按这个模式设置,只不过其他地方的副手就不叫“使”了。

还有一种叫散巡检的,是正九品,比如泗州的,就由管勾排岸的人兼任。这些散巡检都有个副手帮忙,是正九品。这些职位主要设在一些地势险要的地方,像唐州、邓州、宿州、泗州、颖州、寿州、蔡州这些州,还有边境二十五个地方都有。大定二十二年,在广宁府大斧山还新设了一个巡检司;明昌五年七月,蔡州刘辉村也升格为巡检司。

接下来说说潼关。潼关的关使还兼任讥察官,正七品,负责管理关口、查处奸邪伪劣行为,以及开关闭关。他的副手叫副讥察,正九品,负责协助关使处理事务。他们手下有两个办事员,一个女真人,一个汉人。

居庸关、紫荆关、通会关、会安关,还有其他关口,也都设有关使,都是从七品。大庆关也有。

管勾河桥官也兼任讥察,正八品,负责管理浮桥、渡船、巡视河道、维护河岸、指挥河工进行四季的劳作,种植榆树柳树,准备物资,查处奸邪伪劣行为等等。他们还有个副手,也是管勾。他们手下也有两个办事员,一个女真人,一个汉人。九鼎、大阳津渡,只设一个讥察官。

最后是孟津渡,设有一个讥察官,正八品,负责查处奸邪伪劣行为;还有一个副讥察,正九品,协助工作。他们手下也有两个办事员。

好家伙,这官职可真多,咱一个个捋捋。先说这个讥察使,相当于现在的审计部门吧,级别还挺高。正五品提举讥察使,副使是正五品往下一个级别。那时候陕西一个,河南有两个。后来南迁了,级别就降了,变成了从七品和正八品。陕西的讥察使搬到了秦州,河南的则分到了唐州、邓州、息州、寿州、泗州这五个地方。

接下来是提举秦蓝两关,这可是管关卡的,从五品提举,正六品同提举,南迁之后才设立的。还有个提举三门,管集津南北岸的,正六品,也是南迁后才有的。另外,还有个沿淮讥察使,从五品。管勾泗州兼排岸巡检,这官职听着就杂,正九品。

再来说说边疆将领。正将,正七品,负责指挥部下将领,轮流巡逻边境;副将,正八品;部将,正九品;队将,也是正九品。这些将领的数量还不一样,鄜延九个,庆阳十个,临洮十四个,凤翔十六个,河东三个,其他地方也差不多这样安排。

官职越往上,就越复杂了。统军司,这可是个大官,正三品使,管着军队,负责边境防卫,还负责查处贪污腐败。副统军,正四品;判官,从五品,负责记录和处理事务;知事,从七品;知法,从八品,两个,一个女真族,一个汉族。下面还有书吏十三人,女真八人,汉人五人,负责文书档案;守当官四人,译书四人,通事一人,抄事一人,公使五十人。河南的设置差不多,山东则没有判官,知法由益都府知法兼任。

还有个招讨司,分西北、西南、东北三路,主要负责招降纳叛和征讨叛乱。使,正三品;副招讨使,两个,从四品;判官,从六品,负责记录和处理事务;勘事官,从七品;知事,正八品;知法,两个,从八品,一个女真族,一个汉族。司吏十九人,译人三人,通事六人,移剌三十人,抄事一人,公使五十人。西北路多一个勘事官,东北路没有汉族知法。

最后,还有诸猛安,下面是谋克。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金朝的官职设置啊!简单来说,就是介绍了几个官职的品级、职责和下属人员配置。首先是“猛安”这个职位,相当于四品官,主要负责修缮军备、训练士兵、督促农业生产,其他职责跟防御使差不多。手下有四个司吏,一个翻译,还有若干马夫和杂役,人数跟以前一样。

然后是“诸谋克”,五品官,主要负责安抚军户、训练士兵,但不用管常平仓(就是粮仓),其他职责跟县令差不多。手下有一个女真司吏和一个翻译,还有马夫。

接下来是“诸部族节度使”,这是个大官,三品官。管辖各个部族,统领军队,职责跟州节度使差不多。节度使下面还有个副使,五品官,以及一个判官和一个知法官员。手下有四个司吏,女真人和汉人各一半,还有一个通事和一个翻译,以及马夫。罗火部族和土鲁浑部族也按照这个模式设置。

再往下看,“诸飐详稳”也是五品官,主要负责边境堡垒的守卫,职责跟谋克差不多。皇统八年六月,又增设了左右详稳,都是五品官。“麽忽”是八品官,是详稳的副手。手下有三个司吏,一个习尼昆(应该是某种职务),负责差役等事,还有马夫和随从。咩飐、唐古飐、移剌飐、木典飐、骨典飐这些地方也按照这个模式设置,不过失鲁飐多了一个翻译。书上《士民须知》某年记载的慈谟典飐、胡都飐、霞马飐,却没有失鲁飐和移典飐的记载。

最后是“诸移里堇司”,移里堇是八品官,负责管理部族的村寨事务。手下有一个女真司吏和一个汉人司吏,以及一个习尼昆负责差役和马匹。土鲁浑部族的南北移里堇司也按照这个模式设置,罗火部族的左右移里堇司则只设一个女真司吏。

最后是“诸秃里”,七品官,主要负责部落的诉讼和治安,手下有一个女真司吏和一个通事。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金朝时期各个不同级别官员的职责和人员配置,非常具体。

好家伙,这说的可是金朝的群牧司啊!简单来说,就是管牲畜的部门。当时金朝管这块儿的,叫“乌鲁古”,这是他们的语言,咱们汉语就叫它群牧司。

最高领导,也就是提控,是个正四品的大官。这官职是金朝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才设立的。第一任提控是石抹贞,这人官职还挺多,安远大将军、尚厩局使、庆州刺史,这都是响当当的大官!底下还配了三个女真司吏,一个翻译,一个通事,专门处理政务和沟通。

然后呢,还有个使,从四品,金朝话也叫“乌鲁古使”;再下面有个副使,从六品。提控和使,主要负责检查监督,看看那些牲畜养得好不好,繁殖得快不快。群牧司里还有个正八品判官,负责签署文件,处理日常事务;还有一个从八品的知法,负责处理法律方面的事务。 人员配置还挺齐全的,除了这些主要的官员,还有四个女真司吏,一个翻译,十六个养马的,八个使役人员,五个副手,三个判案的。另外还设了个叫“埽稳脱朵”的职位,负责具体管理牛马羊这些牲畜。

最后,金朝的板底因、乌解、忒恩、蒲鲜这几个地方的群牧司,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