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上龙椅,鸣鞭报时完毕,殿前侍卫们都回到各自站位。然后,舍人引导皇太子和大臣、外国使臣入列,走到丹墀(宫殿前的台阶),行五拜大礼后站立。阁使宣读各地奏章的目录,皇太子以下所有人再行二拜。接着,引导皇太子走到殿上铺设的坐席就座,他拿着笏板,端着酒杯和酒盘,向皇帝敬酒,皇帝接过酒杯放在案上。皇太子退回坐席,把酒杯和酒盘交给侍者,放下笏板。这时,两位阁使一起走到栏杆内,跪拜行礼,并致辞。元旦的祝辞是:“元正启祚,品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与天同休。”如果是皇帝的生日,则说:“万春令节,谨上寿卮,伏愿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祝酒完毕,他们拜谢起身,回到坐席,殿下的群臣也都再行二拜。宣徽使宣布:“有制(有诏书)。”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行二拜,皇帝回答说:“履新上寿,与卿等内外同庆。”如果是生日,则说:“得卿寿酒,与卿等内外同庆。”说完话,又行五拜大礼,然后站立。皇太子拿着笏板和酒盘,大臣们分列两旁就位,教坊奏乐。皇帝举杯饮酒,殿上殿下的侍立官员都再次行二拜。皇太子接过空酒杯,退回坐席,把酒盘交给侍者,放下笏板,然后离开殿左侧,乐声停止,大家列队站好,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行二拜。
接下来,分批引导参加宴会的官员上殿,然后引导宋国使臣走到丹墀,行二拜礼,不必入列,只奏道:“圣躬万福。”再次行二拜,高呼:“有敕赐酒食(有旨意赐予酒食)。”又再次行二拜,然后各自等候,站立,引导他们到左侧廊庑等候。之后,引导高丽、西夏使臣入场,仪式与上述相同,最后分别引导他们到左右廊庑等候。御用果盘端了上来,进酒。皇帝饮酒,侍立的宴席官员都再次行二拜。进酒的官员收回酒杯回到原位,坐席上的官员再次行二拜,然后坐下。行酒,传旨,站着饮酒,完毕后,再次行二拜,坐下。陪侍人员再次行二拜,坐下。喝完三杯酒后,致辞,示意大臣和使臣以及陪侍人员站立。诵读口号完毕,坐席上的官员都再次行二拜,坐下,陪侍人员再次行二拜,坐下。上菜了,喝到第七杯酒,乐曲将要结束时,示意陪侍人员站立,行二拜礼完毕,引导他们退场。在奏乐时,示意大臣和使臣起身,行二拜,然后下殿。果盘撤下。走到丹墀,列队谢宴,行五拜大礼,各自等候,分批引导退场。
大定六年正月,皇帝在太安殿接受皇太子以下百官和外国使臣的祝贺,并赐宴。文武五品以上侍坐的官员有定额,这是惯例。十七年,皇帝下诏,皇族中袒免(免除服役)以上的亲属,即使没有官职爵位和封邑,参加宴会也要有固定的席位。礼官说:“按照唐朝的典制,皇室宗亲的席位相当于三品官员,大功亲属、小功尊属相当于四品官员,小功亲属、缌麻(服丧)尊属相当于五品官员,缌麻袒免以上的亲属相当于六品官员。”皇帝下令,以此为标准确定他们的席位。
天眷二年五月,朝廷正式确定了早朝和朔望朝仪的具体制度,沿袭前朝的规定,把朔日、初六、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六这六天定为朝参日。后来又改成,朔日和望日上朝参,其他日子上常朝。
凡是朔日和望日上朝参的日子,百官卯时就要按照顺序到达,皇帝辰时视朝。负责持弩的侍卫和撑伞的侍卫在殿门外两侧列队站立。司辰官进殿报时完毕,皇帝在殿上坐下,鸣鞭示意。阁门官报告百官到齐。负责拿着仪仗物品的内侍分列在殿阶两侧面向南站立。宿卫官从都点检到左右亲卫,以及宣徽阁门祗候等官员,先要行两拜礼,然后班首稍稍离开队伍,高呼:“圣躬万福!”再行两拜礼。殿外的弩手和撑伞侍卫先在殿门外东西向站立,等到“圣躬万福”之后,就转向北面山呼,等皇帝起居完毕,他们再面向对方站立。这时,负责擎伞的内侍走到左班内侍队伍里站好。都点检依次进入殿内,副点检站在稍偏南的位置,东西相对而立。左右卫也分列在殿下,东西相对而立。
然后,阁门官引领亲王班入殿,赞班首以及以下官员行二拜礼,礼毕,班首稍稍离开队伍,高呼:“圣躬万福!”行礼完毕后,先退下。接下来引领文武百官,包括所有应参加朝参的官员以及府运六品以上官员,从左边进入,走到丹墀东侧,向西行鞠躬礼,阁门官通报完毕后,再引领他们到丹墀。阁门官引领班首以下官员行五拜礼,之后再行二拜礼,礼毕,由宰执官员上殿奏事。殿中侍御史站在左右卫将军的北面稍前方,负责记录起居的官员在殿栏内副阶下东西相对而立,其余官员退下,从右边出去。
一开始,皇帝就座后,宝匣放在殿阶东南角。后来规定,师傅行礼完毕后,御案才从东边抬进来,摆放好,负责捧着文书的内侍分列在殿的角落侍候。负责保管印章的官员在殿中叩栏奏报:“封全。”符宝郎和监印郎中各一人,监督令史用印,完毕后,由保管印章的官员封好交给保管印章的官员,等奏事完毕后进献,完毕后,内侍撤去御案。如果是常朝,则亲王班退下,引领七品以上职事官,分列左右两班进入丹墀,行二拜礼,班首稍稍上前,行礼完毕后,回到原位,再行二拜礼。宰执官员上殿,其余官员分班退下。
金大定二年五月,皇帝下令规定朝参的礼仪。五品以上官员上朝要穿朝服,在衙门办公就穿便服。平时上朝,除了殿前班的人员外,如果遇到朔望(初一十五),七品以上有职务的官员都要去上朝。其他日子上朝,五品以上有职务的官员可以去,六品以下的官员就在自己衙门办公。像左右司员外郎、侍御史、记注院这些官员,虽然品级不到五品,也得上朝。如果皇帝下诏书,那么所有有职务的官员和七品以上的散官都要去。上朝的时候,文书人员、翻译、通事、检察官都在自己衙门待着,等官员上朝回来,再到衙门签署文件,不能在宫里签。七品以下外派官员,上朝的日子也不许进宫。如果左右司都事有紧急奏报,才可以进宫。七品以上有职务的官员,如果遇到外国使臣朝辞或拜见的日子,就跟朔望日一样,都要去上朝。元旦、节日、皇帝下诏书、皇帝出猎送迎、去祖庙祭祀的时候,所有有职务的官员和七品以上散官都要去。所有亲王宗室,只要被授予官职的,十六岁以上都要按班次上朝。
大定五年,右谏议大夫移剌子敬说:“猛安(猛安是金朝的军事组织)和谋克(谋克也是金朝的军事组织)不能和州镇官员一起上朝,这体现不出军民一体的意思啊。”皇帝同意了他的说法,责成宣徽院让猛安谋克的官员也能一起上朝。如果班首(排在第一个的官员)因为有事不能上朝,就由下一个官员代替。
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还有侍御史、尚书各司郎中、太常丞、翰林修撰、起居注、殿中侍御史、补阙、拾遗这些官员,如果被皇帝召见,或者请假一个月以上,或者因为被免职、出使等原因,都可以直接进宫辞谢,其他的官员只能在宫门外辞谢。谢恩的时候要行舞蹈七拜礼,辞官的时候要行四拜礼,在宫门外辞谢的时候,都要行二拜礼。
大定七年正月十一日,皇帝的册封大典结束了。十四天后,在应天门颁布赦令。十一年也照此办理。
早些时候,宣徽院的官员们带着手下,在应天门内外布置场地。在应天门上设了皇帝的御座,又在皇宫大安殿门外稍东的地方,朝南方向搭了个更衣的帐篷。阁门使在御座左边摆了个放赦书的箱子。少府监在楼下左边立了个高竿,竿顶放了个大盘子,盘子里放着一只金鸡,鸡嘴里衔着一条红色的布幡,布幡上用金字写着“大赦天下”四个字,卷起来衔在嘴里。盘子四边各装了个大铁环,盘子底部四边也挂着四根红色的绳子,方便四个负责的人攀爬。还放了个拿着赦书的木鹤仙人,用红绳拴着,用辘轳吊着,放在御座前的栏杆上。楼下正中间还设了个承放木鹤的台子,由四个弩手抬着。大乐署在楼下摆放了宫廷乐器,还在乐器左边稍北、朝东的地方放了一面大鼓。兵部在门外竖起了黄色的旗帜。刑部、御史台、大兴府的囚犯则聚集在黄色旗帜的左边。御史台和阁门司的文武百官则在楼下分列东西两侧。典仪官则在门下稍东,朝南的位置站立。宣徽院在画台前设了接收赦书的案几。皇太子侍立的坐垫放在门下稍东,朝西的位置。皇太子致贺的坐垫则放在百官队伍的前面。协律郎则在楼上檐柱稍东,朝西的位置站立。尚书省委派的人员则在百官队伍北边稍东,朝西的位置宣读赦书。司天台安排了报晓的官员在东阙楼上待命。尚衣局准备好了皇帝的常服,跟平时上朝穿的一样。尚辇局在更衣帐篷前准备好了御辇。
皇帝谢恩仪式结束后,乘坐金辂进入应天门,到达帐篷前,侍中俯身跪下奏道:“请陛下下车进入帐篷。”侍中起身后,皇帝下车进入帐篷,帘子放下。过了一会儿,侍中奏道:“内廷准备完毕。”又过了一会儿,等典赞仪官引领皇太子到门下侍立的位置,通事舍人引领群臣到门下分列两旁站好后,侍中奏道:“外廷准备完毕。”皇帝换上平时上朝的衣服,尚辇局奉上御辇,侍中奏道:“请陛下上辇。”仪仗队按照惯例护送,从左边的翔龙门踏道登上应天门,到达御座的东侧,侍中奏道:“请陛下下辇登座。”宫廷乐队奏乐。相关人员拿出五十柄扇子,合拢起来。皇帝登上御座,楼下鸣鞭,帘子卷起,扇子打开,执伞者在御座前张开伞遮挡阳光,乐声停止。东边上阁门使捧着赦书放在箱子里,两个阁门舍人跟随,等待着放下木鹤仙人。通事舍人引领文武百官列队朝北站立,宫廷乐队奏乐。凡是分列队伍和合拢队伍的时候都奏乐,队伍站定后乐声就停止。典仪官高喊:“再拜!”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礼毕后,又分列两旁站立。侍中走到御座前接受旨意,退后稍前,朝南方向宣读道:“奉旨,竖立金鸡!”通事舍人也在门下稍前,朝东方向宣读道:“奉旨,竖立金鸡!”然后回到原位。
金鸡刚立起来,就开始奏乐,击鼓,鼓声停了。四个木偶人,顺着绳子爬上竿子,去取鸡嘴上衔着的红绸带,展示完毕后,齐声高呼三声“万岁”。 通事舍人引导文武百官列队面向北方站好。
楼上,扮演仙人的演员捧着圣旨,顺着绳子下来,到了画台。阁使接过来放在案子上。四个阁门舍人抬着案子,另有两个舍人一起捧着圣旨,阁使把圣旨送到百官面前,面向西边宣布:“有圣旨!” 典仪官说:“拜!” 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拜完后,把圣旨交给尚书省的长官,长官稍稍上前,拿着笏板,跪下接旨,接完后,交给右司官,右司官也拿着笏板,跪下接旨,接完后,长官放下笏板,趴下,起身,回到原位。
右司官捧着圣旨走到宣旨的地方,都事官和他一起捧着,右司官宣读圣旨,读到“咸赦除之”的时候,负责的官员带罪犯到百官南边,面向北,躬身说:“脱掉枷锁!” 说完,又齐声高呼三声“万岁”,罪犯走过。右司官宣读完圣旨,面向西边,把圣旨交给刑部官员。刑部官员跪下接旨,把圣旨放在笏板上,然后交给属下,回到自己的位置。典仪官说:“拜!” 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跳舞,又行了两次跪拜礼。
典赞仪官引导太子到队伍前面的铺着垫子的位置站好,典仪官说:“拜!”太子以下的所有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典赞仪官引导太子稍稍上前,太子俯身下拜,跪着宣读祝词,然后起身。典仪官说:“再拜!”太子以下的所有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拿着笏板,跳舞,又行了两次跪拜礼。侍中在御座前接旨,然后走到轩前宣读:“有圣旨!” 典仪官说:“再拜!”太子以下的所有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侍中宣读答词,宣读完毕回到侍位,典仪官说:“再拜!”太子以下的所有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拿着笏板,跳舞,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典赞仪官引导太子到门下的铺着垫子的位置,通事舍人引导群臣分列两旁相对而立。侍中走到御座前,俯身下拜,跪着奏道:“礼毕。” 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负责的人收起扇子,宫廷乐队奏乐,扇子合上,帘子落下,皇帝下座,乐声停止。楼下鸣鞭,皇帝乘辇回宫,伞扇侍卫如同往常一样。侍中奏道:“解严!” 通事舍人传达旨意,群臣各回原位,将士各回营地。
大赦天下那天,在应天门外面摆上香案,香轿放在案前,东边还摆了个小桌子,太子、宰相以下的官员都按顺序站好。 内阁官员从箱子里拿出赦书,放到香案上。内阁官员站在案子东边,朝南喊:“有圣旨!”太子、宰相和百官都跪下磕头。太子上前去上香,上完香回到座位,大家又一起跪拜。内阁官员把赦书交给尚书省的都事,都事跪着接过来,和两个尚书省的令史一起把赦书抬到小桌子上宣读。在场的官员都跪着听。读完后,把赦书放在案子上,都事回到原位。太子、宰相和百官再次跪拜,拿着笏板,行舞蹈礼,然后俯伏在地,起身后再次跪拜。拱卫和禁卫军以下的人三次高呼“万岁”,然后退下。
其他的诏书发布仪式也差不多,就是不用喊“万岁”。 要是发到外地的,尚书省会派官员送去各府、州、节度使衙门。先派人报信,地方长官就带着属下官员,准备好旗帜、乐队、彩轿和香轿,到五里外迎接。 见到送赦书的官员,长官就在路边下马,送赦书的官员也下马,把赦书放到彩轿里。长官到香轿前上香,上完香后,送赦书的官员上马,跟在香轿后面,长官以下的官员也都上马跟着,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地把香轿送到衙门。 从正门进去,送赦书的官员下马。 负责仪式的官员先在院子里摆好香案和长官的坐垫,香轿放在案子前面,还给送赦书的官员在案子旁边也准备了坐垫,并在案子的东南方向摆了个小桌子。送赦书的官员把赦书放在案子上,彩轿退下。送赦书的官员喊:“有圣旨!”长官以下的官员都跪下磕头。长官上前上香,上完香回到座位,再次跪拜。送赦书的官员把赦书交给都目,都目跪着接过来,和两个孔目官一起把赦书抬到高几上宣读,在场的官员都跪着听。读完后,都目他们回到原位。长官以下的官员再次跪拜,行舞蹈礼,俯伏在地,起身后再次跪拜。公吏以下的人三次高呼“万岁”。仪式结束。第二天,长官带着属下官员,在乐队的伴奏下,把赦书送到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