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字,看着就感觉像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们聚会名单似的,一个接一个,都是些响当当的名字。程寀,任熊祥,孔璠(字子拯),范拱,张用直,刘枢,王翛,杨伯雄(他哥哥叫杨伯渊),萧贡,温迪罕缔达,张翰,任天宠…… 一个个念下来,感觉像是在读历史小说的人物介绍一样。

想想看,这帮人要是凑到一起,那场面一定热闹非凡。估计各种才艺表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不缺。说不定还能来个酒宴,一边喝酒一边谈天说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要是能穿越回去,跟他们一起喝一杯,那该多好啊!

不过,这名单上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都是些什么人,是官宦子弟?还是文人墨客?亦或是江湖侠客? 总之,光看这名字,就觉得他们身份不简单,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多了解一下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

程寀,字公弼,是燕国析津人。他爷爷程冀,当过辽国广德军节度使。程冀有六个儿子,父子几代都考中了进士,当时士族们都称他们家为“程一举”。程冀的次子程四穆,当过辽国崇义军节度使。程寀是程四穆最小的儿子。他从小就表现得像个大人一样懂事。长大后,程寀认真学习,考中了进士第一名,然后一步步升迁到殿中丞。天辅七年,金太祖攻入燕京,程寀被任命为尚书都官员外郎、锦州安昌令,后来又升任起居郎、史馆修撰,因为他随军作战有功,还被加封为少府少监。

到了金熙宗时期,程寀官至翰林待制,兼任右谏议大夫。有一天,程寀上书给皇帝,直言进谏。他大概的意思是说:“殿前点检司,古时候是负责皇宫内外警卫的部门,它的职责是维护皇宫的秩序,保障皇帝的安全,预防意外事件。我很幸运能有机会侍奉皇上,亲眼目睹皇上打猎的场景。我发现陛下打猎的时候,所有随行的羽林卫,不管官职大小,都拿着弓箭在追逐猎物,而圣驾却在崎岖不平的沙地和树林里穿梭,很容易迷路。那天从早晨卯时到申时,百官才从沙漠里出来,却不知道皇上的车驾在哪里。等了很久,才有人骑马回来报告,说皇上和几个人已经到达驻地了。

我认为古代天子出行,都会有严格的警卫措施,清道而行。像楚王在云梦泽打猎,汉高祖在长杨打猎,都会安排大量的兵力护卫,以防万一。陛下肩负着祖宗留下的重任,为什么却只带几个人在树林和沙漠里出入呢?前面没有斥候探路,后面没有羽林卫护卫,这根本就不是维护皇宫秩序的意思啊!我希望陛下认真考虑一下。以后再打猎,应该先让有关部门做好准备,规划好狩猎的地点,评估其安全性,然后再下令清道出行。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驻跸之所,挑选忠诚勇敢的士兵,由信任的臣子统领,在左右警戒护卫。等猎物来了再射猎。还要先派人搜查林木灌丛,设置明显的标志,作为出入的道路。不然,以后恐怕会给国家带来危险!”

我说啊,我仔细读了唐朝的历史,发现从唐高祖以下的皇帝,谥号最长能到十八个字。以前宋朝大中祥符年间也加到十六个字,辽国也跟着学,最近陛下您的谥号也有“崇天体道钦明文武圣德”十个字呢。我觉得啊,大臣用美好的谥号来歌颂皇帝是尽忠,皇帝用美好的谥号来追崇祖先那是尽孝。咱们太祖武元皇帝,受命建立国家,八年就统一了天下,功劳巨大,前无古人,可谥号只有“武元”两个字,这好像不太合适吧?怎么才能让后世知道他的功绩呢?所以我建议下诏让有关部门讨论决定谥号的事,这样才能慰藉祖宗的在天之灵,让他们的功德光辉永远流传下去。

我说啊,古代天子都要巡狩,可不是为了玩儿。他们巡狩的目的有很多,比如考察民风民俗,比如审理冤假错案,比如了解百姓疾苦,以此来施恩泽于民,这些都是巡狩的本意。咱们国家刚刚建立,我担心各郡各县的老百姓,会丢了本分,贪图享乐,沾染旧的坏习惯,奢侈浪费,弄虚作假,甚至出现冤狱、滥刑,或者无休止的徭役,老百姓都没法好好生活。现在陛下要出巡视察,这可是在效法古代的圣君啊!我希望陛下能够明察秋毫,把这件事交给可靠的大臣去办,好好整顿风俗,比如可以设置告状的箱子,让人们伸冤,或者派使者到各地去,了解百姓的疾苦,这些都是古代巡狩的做法。以前汉昭帝体恤百姓疾苦,光武帝也四处寻找百姓的困难,这样一来,天下就能安定祥和,太平盛世指日可待了。

话说这个人又说道:“我听说啊,厉害的医生,不管病人胖瘦,只看脉象有没有问题;厉害的治国的人,也不管天下太平还是乱糟糟的,只看国家制度有没有条理。天下就是人,太平和乱就像胖瘦一样,国家制度就像脉象。脉象没毛病,就算人瘦也不碍事;脉象有毛病,就算人胖也危险得很。所以啊,四肢健全没啥用,关键看脉象;天下太平也没啥可骄傲的,关键看制度。尚书省是皇帝的喉舌部门,国家制度就掌握在那儿。我希望皇上能下令尚书省,好好告诫百官,各司其职,把制度搞好。比如吏部,它的责任就是提拔好人,淘汰坏人,只要升官降职有标准,选拔到合适的人,那国家制度就能理顺,老百姓就能得到好处。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从来都是这个道理。”

接着他又说:“虞舜没告诉别人就娶了两个老婆。帝喾娶了四个老婆,效仿天上的四颗星。周文王一个正妻,三个夫人,嫔妃的数量都有数。选美貌的女子充实后宫,这是帝王的制度。但是,女人不管美丑,进了宫都可能受嫉妒,皇上您想多生孩子,这事儿您可得知道,并且得告诫后宫。”

他又说:“我看到咱们朝廷现在富甲天下,礼乐制度都焕然一新。但是宫禁制度还不够严密,那些办事人员和士兵,都能随便进出,没人管,乱糟糟的,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虽然有禁止擅入的规定,但很久没执行了,这根本不是严格守卫、执行法令的意思,皇上您可得知道,并且一定要执行。”

他把奏章上交给皇上,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就下令有关部门商议增加太祖皇帝的尊号。皇统八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兼任横海军节度使,后来又调任彰德军节度使。最后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这个人刚正不阿,不巴结权贵,不阿谀奉承,很有古代君子风范。

熊祥,字子仁,祖上八代之前,他的祖宗熊圜曾是后唐的宰相。后来熊祥的祖父熊睿跟着石晋迁到了北方,成了燕地人。熊祥在辽国天庆八年考中了进士,在枢密院当了个小官叫令史。后来宋太祖平定了燕地,把这块地方划给了宋朝。熊祥到了汴京,被任命为武当县丞。按照宋朝的规定,新归附的官员不用处理政务,熊祥就跟当时的郡守杨皙说:“既然不用我做事,那能不能只给我一半的俸禄,好让我养活父母?”杨皙虽然没答应,但也挺欣赏他这种清廉的品格。

后来金兵攻占了均州和房州,熊祥回到朝廷,又回到了枢密院当令史。当时西京留守高庆裔代理枢密院的事务,谁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思,但熊祥却从不阿谀奉承他。之后,杜充和刘筈同时担任燕京行省的官员,因为法令制度不统一,每天都有各种不同的意见,熊祥就从中调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后来历任深州、磁州刺史,开封少尹,行台工部郎中,还做过汴京留守的副手。天德年间,他被任命为山东东路转运使,后来又升任镇西军节度使。

那时候,朝廷下令让徐文和张弘信去讨伐东海县,张弘信却磨磨蹭蹭,还装病推脱,结果被打了二百军棍。后来,熊祥被朝廷任命为会试的主考官,他出的考题是“事不避难臣之职”。等到皇帝亲自考试的时候,熊祥又出了个考题“赏罚之令信如四时”。海陵王非常高兴,就把他提拔为翰林侍读学士。大定年间,熊祥又重新被起用,担任太子少师。当时契丹贼窝斡窃取了称号,北方边境战事不断,皇帝为此很担忧,就召集百官商议如何招抚或讨伐。大家意见不一,熊祥慢慢地站出来说:“陛下担忧劳民伤财,用兵又很慎重,不如用恩信去招抚他们。”皇帝问:“谁可以胜任这个任务?”熊祥回答:“臣虽然年老,但凭着国家的威望和神灵保佑,还可以走一趟。”皇帝说:“你年纪大了,就不用为此操劳了。”七年后,熊祥再次退休。熊祥以孝顺母亲闻名,他母亲去世的时候,熊祥已经七十岁了,他连续三天没吃东西,大家都称赞他的孝心。最后,熊祥在家中去世。

孔璠,字文老,是孔子的第49代孙,他父亲是宋朝奉郎端操,是端友的弟弟。齐阜昌三年,他被任命为迪功郎,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负责祭祀孔子的事宜。金天会十五年,齐国被废除。金熙宗即位后,兴办礼乐制度,在上京修建了孔庙。天眷三年,朝廷征召孔子的后裔,孔璠被授予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继续负责祭祀。那时候,熙宗皇帝很喜欢读《论语》、《尚书》、《春秋左氏传》以及其他史书、历书和《唐律》,常常读书到深夜才休息。皇统元年三月戊午日,皇帝亲自到孔庙祭奠,面向北方行大礼,然后对侍臣说:“朕年轻时游手好闲,不懂得学习,如今年纪大了,对此深感后悔。总而言之,做善事要坚持不懈。孔子虽然没有当过官,但他的道义值得尊崇,万世景仰,就是这样。”皇统三年,孔璠去世了。他的儿子孔拯继承了爵位,被授予文林郎。

孔拯,字元济。金天德二年,朝廷确定了衍圣公的俸禄等级,比一般的官员要高。同一年,国子监建立,过了很久,孔拯被授予承直郎的官职。大定元年,孔拯去世了。他的弟弟孔总继承了爵位,被授予文林郎。

孔总,字元会。金大定二十年,朝廷召孔总到京城,想给他安排官职。尚书省上奏说:“孔总负责祭祀先圣,如果给他安排其他职务,祭祀之事就会没人负责了。”皇帝说:“对。”于是就授予他曲阜县令的职务。明昌元年,孔总去世了。他的儿子孔元措继承了爵位,被授予文林郎。

孔元措,字梦得。三年四月,朝廷下诏说:“衍圣公的品级是四品,官阶却只有八品,这不太合适。应该提升他的官阶为中议大夫,并永久载入史册。”四年八月丁未日,章宗皇帝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面向北方行大礼,诸王、百官和六学学生陪祭。承安二年正月,朝廷下诏任命孔元措兼任曲阜县令,并世袭罔替。孔元措历仕金宣宗、金哀宗两朝,后来回到故乡,在大元朝去世。

孔子的第48代孙孔端甫,明昌初年,学士党怀英推荐他,说他德高望重,热爱读书,精通古代学问。朝廷召他到京城,特赐他王泽榜及第,授予他将仕郎、小学教授的官职,并让他以主簿的半俸退休。

范拱,字清叔,是济南人。九岁就能写文章,对《易经》的学问很深。宋朝灭亡后,他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广济军做官,后来权邦彦看中了他的才能,让他当书记,还兼管学校的事务。刘豫占据东平府后,范拱写了一篇祭祀庙宇的文章,刘豫觉得他写得很好,非常欣赏他,范拱还献上了《六箴》这篇文章。

齐国建立后,范拱官职不断升迁,做到中书舍人。他还上奏了《初政录》十五篇,内容分别讲的是:如何获得民心、如何用将、如何简化礼仪、如何纳谏、如何制定长远规划、如何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如何选拔贤才、如何管理地方官员、如何广泛征求意见、如何谨慎小心、如何对待祥瑞、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如何用人、如何驾驭将领、如何统领军队。刘豫虽然接受了他的建议,但并没有完全采纳。过了一段时间,范拱升任尚书右丞,后来又升任左丞,还兼任门下侍郎。

刘豫实行什一税,说是沿袭古法,实际上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刑法严厉,官吏们借机作恶。老百姓长期遭受战乱,更加贫困,犯法的人很多,境内怨声载道。右丞相张孝纯和范拱的哥哥侍郎范巽都极力劝谏,请求恢复按亩征税的办法,但刘豫不听。范巽因此被贬官,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说话了。范拱说:“如果我说话,会被说成是袒护哥哥,如果不说话,百姓就会继续受苦。我既然当了官,就应该为百姓说话!”于是他上书刘豫,主要意思是说:“国家吸取了南宋灭亡的教训,应该避免重税的弊端。什一税的本意是体恤百姓,但官吏执行太严厉,逼得百姓犯法,这不是长久之计啊。”刘豫虽然没有马上采纳,但也并没有责怪他。后来范拱命令刑部统计各路因为税赋而获罪的人数,总共有上千人。刘豫看到人数这么多,就改为了五等税法,但老百姓仍然觉得税收很重。

话说金朝灭齐之后,梁王宗弼当家做主, 郭拱成了他的下属。宗弼想了解民情疾苦,郭拱建议减税,宗弼采纳了他的意见,减了三分之一的税,老百姓这才好过些。郭拱为人谨慎,办事认真,提拔了不少人才,像李南、张辅、刘长言都是他推荐的。刘长言从汝州郏城的酒监一路升到中央部门,很多人不知道他是怎么升上去的,郭拱自己也从来不说。后来,因为长期生病,郭拱请求调到离家近的地方,被任命为淄州刺史。皇统四年,他因为身体不好请求退休,被授予通议大夫的官衔,正式退休回家。退休后,他专心在家读书,很少和妻子儿女说话。

金世宗在济南的时候就听说过郭拱的大名。大定初年,郭拱上书皇帝。大定七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太常卿,参与郊祀大典的议论。有人说,以前朝都在长安、汴京、洛阳,以太山、华山等山为五岳,现在都城在燕京了,应该重新确定五岳。 寺里的官员引用《崧高》疏中“周都酆镐,以吴岳为西岳”这句话。郭拱认为不对,他的论述大概意思是:“黄帝居住在上谷,在恒山西边,舜居住在蒲坂,在华山北边。从这来看,历代皇帝并没有因为迁都就改变五岳的祭祀。” 最后,五岳的祭祀并没有改变。郭拱曾经说过:“礼官应该遵守礼制,法官应该遵守法律,就像汉朝的张释之那样,真是个能够遵守法度的人啊!”所以他的论述非常严谨,不容置疑。大定九年,他又一次退休回家,最终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张用直,是临潢人。年轻的时候就以学问和品德出名。辽王宗干听说后,把他请到府上做老师,海陵王和他哥哥都跟着他学习。天眷二年,因为教导宗室子弟有功,被授予进士及第,担任礼部郎中。皇统四年,他担任宣徽判官,后来又担任横海军节度副使,之后改任宁州刺史。海陵王即位后,召他担任签书徽政院事、太常卿、太子詹事。海陵王曾经对张用直说:“我虽然不能博览群书,但也略知一二,这都是你平时教导的结果。太子现在正在学习,你应该好好引导他。我和太子都受过你的教诲,这也是儒者的荣耀啊!”后来,张用直出使南宋祝贺新年,死在了汴京。海陵王非常悲痛,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并承担了路费。灵柩到达后,海陵王亲自前往祭奠,还赐予大量钱财。张用直的养子当时只有七岁,海陵王破格授予他武义将军的称号。

刘枢,字居中,是通州三河人。年轻的时候,他作为家境殷实的子弟从军,驻扎在河间。同龄人都忙着练骑射,就他一个人专心致志地读经史。天眷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唐山县主簿。

后来调任飞狐县令。蔚州刺史仗着自己有功劳,贪污腐败,一点也不收敛,属县的人都对他怨声载道。刘枢对此置之不理,而是抓住刺史其他的过错,把他关进监狱,差点要了他的命。当地有人同情刘枢,就偷偷地帮他逃走,然后向朝廷告状。正好碰上廉察使来视察,从刺史到县令,一大批官员都被治罪罢官,而刘枢的政绩考核却名列前茅,直接升迁为奉直大夫。

张浩在燕京修建宫殿,选派刘枢负责一部分工程。之后,刘枢升任刑部员外郎,负责审理太原尹徒单阿里出虎谋反的案件,十天之内就结案了。他又升任工部郎中,后来又升任工部侍郎。正隆年间末期,他随军从江上返回。大定初年,他和左司郎中王蔚、右司员外郎王全一起外放,刘枢被任命为南京路转运使。

一开始,世宗皇帝想重新启用他们几个,但是御史台弹劾说:“刘枢他们这些人,正隆年间都是靠着耍手段升官的,破坏法纪,败坏政事,很多人对他们怨恨很深。”皇帝觉得他们几个人办事能力还不错,还是决定启用他们,但同时警告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痛改前非,我一定会提拔你们。要是再犯,就等着被罢官吧!”当时,阿勒根彦忠担任南京都转运使,他不怎么管事,所以才启用刘枢来协助他。后来,刘枢又升任山东路转运使,最后调任中都路转运使。大定四年,他在任上去世了。

王翛,字儿叫翛然,是涿州人。皇统二年考上了进士,先在尚书省当个小官,后来升迁到霸州当副职。一步步升官,做到刑部员外郎。结果因为帮老朋友说情,犯了罪,被打了四十大板,降职到泰定军当个副将。

之后又升了四级,当上了大兴府的治中,最后做到户部侍郎。皇上世宗跟宰相说:“王翛以前在外地做官,听说挺正直的。现在听说的情况是,他专门想办法减轻罪犯的刑罚,以此来做表面文章,很多事情都不按理出牌,偏要从轻处理。他又很会钻营,巴结讨好别人,求个平安。如果他真是个正直的人,就应该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出力,秉公办事,怎么会为了讨好别人而枉法呢?” 皇上随后派他去赈济密云等三十六个县的猛安人户,结果他竟然多报了三万多石粮食,尚书省因此奏请皇上降他一级,把他外放到北京当副留守。皇上说:“很多人说王翛是个能吏,可我看啊,他做事从来不肯尽心尽力,就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家伙!”

二十四年,他又升迁到辽东路当转运使。一年多以后,又改任显德军节度使。因为他在当转运使的时候,曾经羞辱仓使王祺,导致王祺气死了。后来这事被查了出来,皇上把他和王祺的官职都免了,下令打他七十板子,降职到郑州当防御使。

章宗皇帝登基后,提拔他当了大兴府的副府尹。他审理案件时,办事公正廉洁,刚正不阿,那些当兵的和做官的都老实多了,官司也少了很多。后来他升迁为礼部尚书,还兼任大理卿。

一次他出使宋朝回来,正赶上要改葬太师广平郡王徒单贞。徒单贞是章宗他妈孝懿皇后的父亲。皇帝想按照以前的风俗,给他用上仪仗队,比如带剑的武士、乐队、羽葆之类的。但是大臣们觉得徒单贞参与过弑杀熙宗皇帝,这事儿不好办。于是皇帝就下令让礼部官员讨论这事儿。他就说:“以前晋朝给丞相王导下葬的时候,也用了羽葆、乐队、武士和带剑的仪仗队一百人。但是唐朝以后,只有皇帝出行的仪仗队才带剑,王公以下的葬礼都没有带剑的仪仗队,而且羽葆也不是臣子该用的,咱们金朝给大臣办丧事也没用过这些。” 皇帝之前听说唐朝给李靖这些大臣下葬的时候都用过带剑的仪仗队和羽葆,就生气地说:“典故里没有的,当然可以不用,但是用了也不算过分。”

有一天,皇帝召见他和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张暐到宫门口,对他们说:“朝廷的事儿,你们谏官和礼官就应该好好辩论。老百姓的话我都听,更何况是你们呢?以后议事,不要光顺着尚书省的意思来。”

明昌二年,他又当上了大兴府尹。当时有很多和尚跑到达官贵人的家里去,他看不惯,就下令禁止和尚午后出寺庙。有一次,一个和尚违反了禁令,皇姑大长公主出面求情,他说:“我奉皇帝的命令,必须处罚他。”马上把和尚叫来,打了100杖,打死了。整个京城都震慑住了。后来因为他处罚了不该处罚的人,被免职了。

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定海军节度使。圣旨上说:“你性子太刚直,做事太随意,所以才把自己弄进了牢里。按理说应该降职,但是考虑到你为朝廷效力多年,而且办事认真,所以特赦你,给你一个官职。现在正赶上歉收,百姓挨饿,盗贼多,需要你这样有经验的人去镇压,才能安定民心。希望你以后能谨慎行事,做出一番成绩。”没过多久,他就上书请求退休。皇帝说:“你这个人能干,办成的事儿多着呢!”没同意。他又申请了一次,皇帝才答应了。泰和七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王翛这个人啊,性格刚正不阿,处理事情雷厉风行,老百姓和官员都怕他,就连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敢不敢招惹他。承安年间,大兴府缺个知府,皇帝直接跟宰相说:“要选那种特别有魄力的人,就像王翛那样的人才用得上!” 可见皇帝对他有多了解。

杨伯雄,字希云,是河北真定藁城人。他家祖上八代以前,有个叫彦稠的,在后唐清泰年间当过定州的兵马使。后来跟着晋朝的皇帝北迁,就定居在临潢了。他爹叫丘行,在太子左卫率府当差。杨伯雄在皇统二年考中了进士。海陵王当留守中京的时候,他爹丘行就在海陵王的幕府工作,杨伯雄去看望他爹,海陵王见了杨伯雄,对他非常赏识。过了一段时间,杨伯雄被调到韩州当军事判官。

有一天,有两个强盗假扮成商人,在旅店骗了店主,然后跑到州衙告状,实际上是想劫持杨伯雄。杨伯雄心里觉得不对劲,当场抓住他们审问,还顺藤摸瓜抓到了十几个同伙,整个韩州的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杨伯雄升迁为应奉翰林文字。那时候,海陵王掌握大权,因为他以前认识杨伯雄,就让他经常到自己家里来,杨伯雄答应了,但是却一次都没去。有一天,海陵王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杨伯雄回答说:“君子得到别人的赏识,应该用礼节来交往,整天跑来跑去巴结人,这不是我的本意。” 海陵王听了之后,反而更加器重他了。

海陵皇帝篡位后没几个月,就让我当上了右补阙,后来又改任修起居注。海陵皇帝特别想把国家治理好,经常跟我讨论到深夜。有一次,他问我:“皇帝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要‘静’。”海陵皇帝沉默了一会儿。

第二天,他又说:“我调动各地的军队驻扎边防,昨天你说的‘静’,是不是说我不应该这么做?”我说:“调兵遣将,让南北互相牵制,这是长远之计啊!我说的‘静’,指的是不要扰乱百姓。” 到了晚上,他又问起鬼神的事情。我赶紧说:“汉文帝曾经深夜召见贾谊,不问民生大事,却问鬼神之事,后世对此颇有微词。陛下您别嫌我见识浅薄,还是多想想国家大事吧,我对鬼神的事儿真的一窍不通。” 海陵皇帝说:“那就说说吧,帮我解解这夜深人静的烦闷。”没办法,我就说:“我家有一本书,记载着人死后复活的故事,书里有人问阴间的官吏怎么才能免罪,回答说:你弄个日历,白天做了什么,晚上就记下来,不能记下来的事,就不要去做。” 海陵皇帝听了,脸色缓和了不少。

夏天,海陵皇帝在瑞云楼乘凉,让我写诗。诗的最后一句是:“六月不知蒸郁到,清凉会与万方同。”海陵皇帝很高兴,指着我给身边的人说:“伯雄说话总是不忘提醒我,做臣子就应该这样!” 之后我又升了官,当上了兵部员外郎。后来父亲去世,我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又重新被任命为翰林待制,继续修起居注。后来又升任直学士,之后又升任右谏议大夫,还兼任著作郎,继续修起居注。

皇子慎思阿不薨,伯雄因为和同事私下议论这事儿被批评了,这事儿记载在《海陵诸子传》里。海陵王想亲征江南,伯雄就上奏说:“晋武帝灭吴,都是派将领去的,干嘛非得亲自带兵呢?” 海陵王没听他的。然后就把他从起居注官的职位上撤了,也不再召见他了。

大定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伯雄被任命为大兴少尹,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去了。 等到显宗当了太子,伯雄又因为张浩的推荐,被调到东宫当官,重新启用,做了少詹事。他侄子伯蟠也当上了左赞善,伯雄说话做事都挺得体,很受人尊敬。他还写了一本书,叫《瑶山往鉴》,是把历代太子贤明的和不贤明的都写进去了,献给了皇帝。后来他又献上了《羽猎》《保成》之类的谏言,皇帝都很高兴地接受了。 之后他又升任左谏议大夫、翰林直学士。

太子詹事这个职位空缺了,宰相又推荐了伯雄。皇帝说:“伯雄不能离开我身边,但是东宫也需要人辅佐啊。” 所以就让他兼任太子詹事和谏议大夫。

过了六年,皇帝去西京,想顺便去凉陉避暑,伯雄带着其他谏官一起劝谏皇帝。皇帝说:“朕会考虑的。” 伯雄一直劝谏,其他人都劝不动了,都走了,伯雄坚持了很久才离开。 那年,皇帝到了凉陉,果然巡查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疏漏。皇帝想起了伯雄的话,回朝后,就提拔伯雄做了礼部尚书,还跟近臣说:“朝中能干的人很多,但是像伯雄这样忠诚老实的人,可真是少见啊!”

皇帝还跟伯雄说:“龙逄、比干都是因为忠诚直谏而死的,如果他们遇到明君,又怎么会这样呢!” 伯雄回答说:“魏徵希望做个好臣子,不就是希望能遇到明君吗!” 然后伯雄又转头对宰相说:“《尚书》上说:‘当面不说,事后再说。’我和你们一起治理天下,事情的对错,就应该当面说出来。你们都当了宰相,正是应该为国家出力,扬名立万的时候,却只想安安稳稳,侥幸一时,将来怎么办呢?” 群臣都高呼万岁。

十二年前,杨伯雄升任沁南军节度使,后来被朝廷召回,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丞相石琚退休了,皇上问:“谁可以接替他?”石琚回答说:“杨伯雄可以。”当时大家都认为石琚推荐的人选非常合适。杨伯雄再次担任詹事,他敢于直言,多次进谏匡正朝政。后宫里有些官员阿谀奉承,人们都会拿杨伯雄来批评他们,让他们感到羞愧。后来,他被任命为定武军节度使,之后又改任平阳尹。早些时候,张浩在平阳当官,政绩很好,杨伯雄当了平阳尹之后,百姓们都说:“以前有张浩,现在有杨伯雄。” 后来他又调任河中尹。最后,杨伯雄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庄献。他的弟弟叫杨伯杰、杨伯仁,堂兄叫杨伯渊。

杨伯渊,字宗之。他父亲杨丘文,是辽国的中书舍人。杨伯渊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非常孝顺母亲,而且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喜欢收藏古书。金天会初年,因为家世显赫,他被补任为尚书省令史。天会十四年,他被授予进士称号,先后担任吏部和礼部主事,以及御前承应文字的官职。任期满了之后,被任命为同知永定军节度使。后来被朝廷召回,担任司计郎中。他担任平定军知军时,以廉洁著称,之后升任平州路转运使。 在泰安军任职期间,他施行了惠民政策,百姓们还刻石来纪念他的政绩。他后来又升迁了四次,最终担任山东东路转运使。正隆年间,各地盗贼四起,很多州郡都受到了侵害,只有济南因为杨伯渊的治理而得以保全。大定三年,杨伯渊退休,在家中去世。

萧贡,字真卿,是陕西咸阳人。大定二十二年考中了进士,然后被派去镇戎州当判官,后来又当过泾阳县令、泾州观察判官。之后调到尚书省当令史。按以前的规矩,试用期是两个月,合格了才能正式上任。萧贡去了没几天,领导就觉得他很优秀,立马就让他正式上任了。 接着,他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因为泾州在他治理下政绩突出,提刑司上报了他的政绩,他又升迁为北京转运副使。后来因为父母年迈,他就回家侍奉父母了。

左丞董师中和右丞杨伯通都欣赏他的文才,推荐他做了翰林修撰。他上书皇帝,说:“这几年国家最大的问题是选拔人才不看能力和品德,只看会不会写公文,会不会拍马屁。用人方面,不根据才能安排职位,只按资历排位。官职爵位不慎重授予,很多人靠运气上位。地方官也不务实,老百姓都受了他们的苦。我希望陛下能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来改变这种风气,根据能力安排工作,慎重任命官员以打击投机取巧的行为,重视地方官的才能来巩固国家根本。这样才能推行好的政策,国家才能兴盛。” 皇上让大臣们写一篇关于唐朝董重质诛杀郭谊事件得失的论文,萧贡的文章写得最好,皇帝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

萧贡又写文章论述了当时政治的五大弊端和言官的四大难处,说得非常恳切。因此,他被提升为治书侍御史。后来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复职,改任右司员外郎,不久升任郎中,之后又升任国子祭酒,兼任太常少卿,还和陈大任一起修订《辽史》。 他又升任刑部侍郎,之后历任同知大兴府事、德州防御使,三次升迁后成为河东北路按察转运使。大安年间后期,他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

结果因为战争爆发,他没能守住城池,还损失了不少百姓,所以被降职为同知通远军节度使。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后来又历任河东北路、南京路转运使、御史中丞,最后做到户部尚书。南京戒严的时候,因为他没能准备好军需物资,皇上本来要追究他的责任,但最后还是免了他的罪。兴定元年,他退休了。元光二年去世,谥号文简。萧贡酷爱学习,直到老年还坚持读书,他还注释了《史记》一百卷。

温迪罕缔达这个人啊,学问很渊博,精通经史子集,而且还是个女真族出身的人,官做到国史院编修官这么高。一开始,丞相希尹推行女真文字,还办学校,让讹离剌这些人教女真文字。后来学习女真文字的人越来越多,然后又开始学习经史,所以像纳合椿年、纥石烈良弼这些人都通过这条路当上了宰相。缔达在这方面尤其厉害。

大定十二年的时候,皇帝下令让缔达教的学生们练习写诗和策论,如果谁有文采,就根据他的才能委以重任,那些自愿学习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大定十三年,又设立了女真进士科考试。那一年,徒单镒等27个人考中了进士。大定十五年,缔达升迁为著作佐郎,和编修官宗璧、尚书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张克忠一起翻译解释经书。后来又升迁为秘书丞。大定十九年,他被任命为左赞善,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请求回家侍奉母亲。皇帝显宗就派内直丞六斤去对缔达说:“赞善啊,朕本来没打算撤你的职,我告诉六斤说:‘朕得到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应该让他来辅佐朕,帮助朕行善积德。’可是过了几天,你的职务还是被撤了。你自己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亲身感受到了朕的德义,不应该感到难过。”过了很久,缔达才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后来去世了。明昌五年,追赠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谥号文成。

他儿子有二十个,章宗皇帝即位后,任命他为符宝典书,后来官做到左谏议大夫。贞祐四年,他上书给皇帝,大概意思是说:“现在边境防御还没撤销,征调不断,州县官吏不懂得爱护百姓,催促赋税,鞭打逼迫,急得像火烧眉毛一样,文书往来重复,弊端很多,应该命令有关部门简化办事程序。自从战争以来,很多忠臣烈士、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都默默无闻,请求派一名史官广泛搜集他们的事迹,加以表彰奖励。”兴定元年,他被提升为武胜军节度使,后来又改任吏部尚书,知开封府。因为纵容军人家属出城,被判杖刑,皇帝下令免了他的职务。四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又因为一件事被责备,降职为郑州防御使。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

张翰,字林卿,是山西忻州秀容人。大定二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先被分配到隰州当军事判官。当时有人诬告他三个兄弟抢劫,张翰暗中调查,查清了事情真相,向州长禀报,把他们放了。后来,他先后在东胜、义丰、会川当县令,之后升任尚书省令史,接着又升任户部主事,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

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被调到山东路当盐使。后来父亲去世,他又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重新被任命为尚书省都事,然后升任户部员外郎。大安年间,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和参知政事承裕带兵去边境戍守,张翰被任命为左右司郎中,但他们意见不合,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一样,张翰多次据理力争,但都没被采纳。后来承裕被抓,卫绍王知道张翰之前就说过承裕的不是,就召见了他,并安慰了他。之后,张翰被调任登闻鼓院,同时兼任之前的职务,后来又升任侍御史。

贞祐年间,他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同时担任元帅府经历官。中都戒严,各种调度工作正紧张进行,他又被调任户部侍郎。宣宗皇帝迁都汴京,张翰负责筹划和护送军队所需的粮草到真定,并上书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曰强本。谓当裒兵徒、徙豪民,以实南京。二曰足用。谓当按蔡、汴旧渠以通漕运。三曰防乱。谓当就集义军假之官印,使相统摄,以安反侧。四曰省事。谓县邑不能自立者宜稍并之,既以省官,且易于备盗。五曰推恩。谓当推恩以示天子所在称幸之意。”皇上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张翰天生就有治理政务的才能,到哪里都能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后来,他又升任河平军节度使、都水监、提控军马使,不久后又改任户部尚书。

那时候,朝廷刚迁到南京,很多事情都还没安排好,张翰对各项事务进行规划和处理,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同年,他去世了,死后被追赠谥号为“达义”。

任天宠,字清叔,是山东曹州定陶人,明昌二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考城当了个主簿,后来又升迁到威戎县当县令。威戎县以前的老城墙破败不堪,连个像样的文庙和学舍都没有,任天宠就利用废弃的官署建起了它们。 那时候,县里有两兄弟因为田地的事打官司,任天宠就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反复劝解,直到他们都被感动得哭着离开了衙门。

后来,他又调到泰定军当节度判官。他父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服丧期满后,又调任崇义军节度判官。之后,他升任尚书省令史、右三部检法司正,接着又升任监察御史。再后来,他改任右司都事,升任员外郎,又改任左司谏,升任左司郎中,最后升任国子祭酒。金贞祐年间,他升任秘书监,兼任吏部侍郎,之后又改任中都路都转运使。当时京城戒严,粮食运输非常困难,任天宠拼尽全力组织运输,非常辛苦劳累,甚至拿出自己的家产接济饥民,救活了很多百姓。监察御史高夔和刘元规还专门推荐了包括任天宠在内的二十位勤政廉洁、有才能、能安抚百姓的好官。 任天宠因此升任户部尚书。

贞祐三年,中都失守,任天宠跟着朝廷南逃,半路上遭遇敌军,不幸战死。死后,朝廷追赠他“纯肃”的谥号。

这段文字最后还有一段评论:

赞曰:程寀、任熊祥,辽之进士,孔璠、范拱事宋、事齐,太祖皆见礼遇,而金之文治日以盛矣。张用直,海陵父子并列旧学。刘枢之练达,王翛之强敏于事,杨伯雄之善讽谏、工辞藻,萧贡、温迪罕缔达之文艺适时,之数人者迭用于正隆、大定、明昌之间。张翰、任天宠之经理调度,宣宗南迁,犹赖其用焉。金源氏百余年所以培植人才而获其效者,于斯可概见矣。